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篇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孙子兵法》,这部伟大的著作,它以它独特的魅力与精神,影响这一代代的军事世界。本文,就《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与其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孙子兵法基本精神现代军事应用
《孙子兵法》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国门,许许多多的国外军事战略家都沉迷于这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它不仅跨越了国界,更穿越了时空。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概述
《孙子兵法》作为举世闻名的兵家“圣经”,以它博大精深的理论内容与完整的思想体系,为世世代代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富有哲理的兵学理论。
《孙子兵法》共计13篇,仅5000余字,却以言简意赅的文字构建起了一座富有哲理的军事理论殿堂。而该书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不论在市场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教学艺术等等。
(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第四,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孙子兵法》独具的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和其核心价值,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所蕴含的深邃而朴素的科学精神。《孙子兵法》蕴含的科学精神渐渐注入社会,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世界军事文化的发展。
1、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
历史和文化朴素而科学的总结。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军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人们生死。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补可以愠而致战。”-------《火攻》战争的发起必须慎而又慎。
2、先胜全胜的不战智慧
在《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中,“全胜”战略是“慎战”思想的直接导论。因为战场上兵凶战危,思想缜密地定下万全之策,就意味着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最全局的胜利。所以,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的制定与智慧无可匹敌地屹立与兵学的珠穆朗玛峰顶。
孙子强调伐谋、伐交并非单纯的谋略控制与外交机巧,而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控制与筹划。所以孙子又提出了另一兵威的凝结实质----“全胜”。“全胜”不仅仅是“战胜”的保证,更加是“全胜”的前提。为了实现不战而全胜,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要取得综合优势。否则伐谋、伐交说到底也就是无源之水。从历史背景来看,孙子所处的时代并不具备对战争效益进行定量精细评估的条件,但这并不损于孙子先胜与全胜思想的真理价值。凭借最充足的准备与最小的代价实施行动来获取尽可能最大的收益,具备了兵学要旨的力量。
3、审时度势的战略预见
由于各种不同因素的不断改变,战争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在战争前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知己知彼,才可以在客观上与“先胜”准备以及灵活主动的作战知道密切联动。
4、因情应变的作战指导
所谓因,就是依情而变,灵活应付,把握主动权。因情应变,要求作战指导者善于把握战争中敌我、得失、攻守、劳逸、众寡、勇怯、胜败、专分、治乱、虚实、奇正等一系列矛盾构成的态势。
“用兵之术,唯因字最妙。”-----《阵纪·因势》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虚实》
5、令文齐武的治军理念
战争的实质是克敌制胜,不仅仅要善于对敌施事,还要善于统领全军。在治军方面,不仅以文德与刑威为重,更要以宽容与严戒并举。在孙子倡导的诸多治军方法中,最能直接体现“令文齐武”的理念当属奖励军功,赏罚并举。当然,“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倡导的并非全是规则意识之下的激励与惩戒,更多情况下需要“民本主义”的教化和管理。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行军》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九地》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美国自20世纪**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
有一位翻译过《孙子兵法》的美国人詹姆斯·克拉维尔说:“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军官,特别是将军,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在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司令就称自己的作战理论是根据《孙子兵法》提出的。美国伊拉克在开战时间上的选择也很稀奇。原本打算在最后通牒后的两天开始比赛,可是突然通过卧底知道萨达姆在开会,所以临时决定立即开展“斩首”的行动。虽然这一次的活动并没有伤到萨达姆,但是也给伊拉克方面的指挥战略系统造成了麻烦。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核心军事思想,其目的是先于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威之前,干掉伊拉克军队。于是,美国在伊拉克的战场上,速度极其之快,不到半个月就拿下了巴格达。而在拿下巴格达之后,美军就对巴格达进行了大规模地探测,弄清了敌人沿路布防的情况。而在外交方面,美国很早就开始了周边国家的工作,使其可以在他们的国家驻军。通过伊拉克战争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美军正是运用了《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
《孙子兵法》凭借它博大精深的个人魅力,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各代军事理论思想,更加深入影响到了现代的各大领域。它的基本精神,更是为我们这些后辈奠下基础。这一切,更是《孙子兵法》美丽所在。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篇二
摘要:国防建设是一个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工作,而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既掌握文化水平又能掌握国防军事知识与技能,为我国国防建设做贡献,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有效的进行高校国防教育是需要不断研究与实践的。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国防教育
一、当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遇到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高校国防教育上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在教育组织方面,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立军事研究室,对于军事理论知识方面没有专门的部门可以进行传授,军事理论的教育有些是学生干部自发组织,有的是高校的人文学院组织等,这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还是比较混乱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对于国防教育的专职教师缺少,由于大多数学校不会设置军事相关的专业课程,因此国防教育工作相对偏弱,对这方面的师资配备也比较少,人员、经费、设备等投入不足,比如基本上高校都没有自己的射击场。这些方面都是导致国防教育工作不能展开的原因。其次,就是在教育内容上面也存在问题,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有要求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但是实际上很多高校并没有把36课时上足,大多数学校对于高校国防教育用军训替代了,军训内容也仅仅为整理内部、各种队形的训练,认为只要学生参加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理论知识,但是实际上一些信息化战争技能、民防等知识并没有传授。第三就是在教育形式上存在一定问题,很多高校对国防理论知识教育就放在课堂上,采用这种封闭式的教育来进行授课,另外一些高校对于国防教育工作只是固定的某一个时间,比如就在大一一个学期,对于这方面的考核就这么一次,这种方式让学生对国防知识后续再学习的动力不足。还有一些高校有自己的学校论坛,但是对于国防知识方面的内容比较少,没有抓住互联网宣传渠道,而还有一部分甚至没有建立这种网络平台,更别提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了。高校国防教育的教育对象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高校国防教育的教育对象为在校大学生,而这些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炮火洗礼,他们生活在和谐发展的年代,他们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学业问题、朋友关系等,这些教育对象本身对国防意识比较欠缺,并且对国防知识不关心也不关注,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国防离自己很远,是国家的事情,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
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的重要保证,只有稳固的国防,国家安全才能得到保障,而提升全民国防观念与国防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就能够让年轻一代的学生开始有国防意识,同时也能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培养接班人打好一定基础。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接班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因此对于大学生国防教育能够让学生接受系统性的国防知识,帮助大学生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从大学生群体出大,能够更好的带动全面国防教育。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加强大学生对国家的深厚情感,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会存在自我意识强、自私、身体素质差等弱点,而大学生国防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军事训练任务能够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加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我国的国防建设除了要设立一支精干的常备军意外还要准备一批优秀的后备储蓄队伍,而大学生本身是一批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一批群体,给这批群体进行国防教育,这样他们既掌握了文化知识又能掌握军事理论与技能,能为我国未来国防建设提供优秀的储备人才。
三、高校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首先应该重视军事训练,不是简单的进行队伍排练和内务整理的军训,而是要从根本上对军事训练做好教育工作,要真正贯彻国防教育,推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作。除了明确国防教育的目的以外,还应该做好国防宣传工作,全方面的加强宣传,比如可以利用学校各种宣传渠道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当前国防情况,特别是对于国防热点,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学生中,让他们有忧患意识,让他们知道国防的重要性。
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还有一个方法可以组织一些国防军事相关的活动,比如举行国防征文比赛、观看国防军事相关的影片、组织以革命题材为主的演出等,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高校国防教育还可以走出校园,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或校园中,可以去革命历史博物馆参观,可以去烈士陵园悼念等,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战争年代的气氛,让他们知道和平生活的不易,提升他们的国防安全意识,提升爱国情怀。
四、结语
历史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而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来源于强大的国防力量,因此,对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是建立一支优秀的国防军事储备队伍的基地,因此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为实现我国国防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国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姜春英、黄涛、周昌芹。论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必要性[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2]李杨。90后地方高校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a地区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3).
[3]李科。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基本模式、问题及对策[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4]张相琼。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9).
[5]李江波、魏蔷、罗雅璐。浅析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发展[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2,(03).
[6]高飞。对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5).
[7]罗新立、丁飞。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素质教育功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6).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篇三
摘要: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微课来辅助传统教学,不仅能弥补教学时间、空间的不足,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文首先简述了普通高校军事理论在线课建设现状,接着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军事理论微课的设计原则,最后课题组对微课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探析。
关键词:微课;军事理论课;普通高校
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学生平时学习國防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国防教育功能在高校实现的主要依托。军事理论课内容博大精深,在学时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是课题组研究的重点。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在线课程的发展,mooc辅助教育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mooc高度精炼的知识整合以及灵活机动的学习方式,让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师们不再担心知识点放射少,课时不够用,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军事理论课课程知识更新速度快、涉密性强、涉及政策部分教学尺度拿捏难度大、可参考借鉴经验少等原因致使军事理论课的mooc建设难度大,创新性和突破性强。
微课发展到今天已经被看作是一种常态化
教学资源
,微课视频体量小便于制作、传播从而等到了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微课融入到课堂,越来越多的学生也从中得到益处。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通过视频学习是一种灵活自主式的学习,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时间、地点,遇到听不懂的,可以多次重复观看,疑问解决了,学生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呢?冀中职业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团队在省教育厅主推的智慧职教mooc学院平台上构建了《大学军事教程》课程,一期课程已顺利结课,二期课程正在建设中。一期课程全程共有1500余名学员加入课程,其中不乏有数十名全国同类院校相关同仁加入交流,教学效果良好。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和mooc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作为传统课堂军事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既能达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的效果又不占用学校其他的教育教学时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军事理论课的在线课程进一步建设研究迫在眉睫。
在线课程
教学资源
库中,把课程资源整合到微视频中的,以微课形式进行,包括(且不限于)军事理论课视频教程、拓展阅读资料及视频、文本课件、在线课堂讨论环节、章节测验、期末考试等全部mooc主要构成要素。因此在教学设计
中我们深度分析当前形势、创新思考,更加注重微课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微课来辅助传统教学,不仅能弥补教学时间、空间的不足,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一)紧扣教学大纲,筛选适合制作微课的内容
2019年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要求、课程内容、教师发展、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教学保障、督导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这些改变均说明职能部门对本课程功能定位的进行了深入谋划和思考,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深度剖析,有利于对本课程所属问题进一步深入探析,从而凝聚共识、指导业务实践。
军事理论课担负着大学生国防军事教育的功能,教学的目的不同于专业的军事院校,无需在理论的深度和学术上做过细的探究,重点侧重于拓宽军事领域的知识,注重军事知识的信息量和科技含量。这就要求课题组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军事理论课的教材内容,适当增加国际局势变化、局部紧张态势分析和新军事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新内容,使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富有时代特色。此外,军事理论课还应把学生关注的世界热点问题、最新信息以及相关前沿问题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微课中的微视频拍摄完成后,短时间内一般都不会重新拍摄。军事理论课时代性很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刻影响下,全球性、跨国性问题逐渐上升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安全中的国际战略形势和信息化装备中的信息化作战平台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中国国防和军事思想这两部分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录制军事理论微视频课时,应当把较为稳定的重点内容用微课的形式录制,变动性较强的部分主要放在课堂上讲授,这样既能在国家规定的学时内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富裕出时间让教师能重点讲解国际战略环境等变动较大的内容,从而增强了军事理论的时代性。
(二)采用多种呈现形式,吸引学生的长期关注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自制能力差,思想容易开“小差”,对于当前一些军事热门话题、信息化战争战例,以及热播影视作品所反映出的救援行动、信息化作战平台、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信息化杀伤武器、军事高技术等学习兴趣浓厚,但对于理论性知识却缺乏深入的学习。因此,军事理论教学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乐学、善学,从而体现学生才是真正的认知主体。微课要把语言文字表达的艺术性和视频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图文并茂、音像同步,使得复杂问题简明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极大地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微课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录屏类、拍摄类、ppt等基本形式,也可以是动画型、交互式、手绘类、互动电影、手机h5型等多种创新形式。例如讲授古代军事思想《孙子兵法》——作战篇时,可结合“以战养战,因粮于敌”的军事思想,将李牧巧施“美马计”做成微课来播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明了,提升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受和理解更加深刻、全面。
因为学生可以挑选在线公开课的内容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在线课全部知识点都要以高质量的水平完成,军事课教师是完成军事课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仅一名教师完成整门课程的拍摄,难度特别大,因而需要组建团队,需要校内外专家联合培养校内专兼课教师,还要联合本校、本省甚至全国的优秀同行,强强联手、共同参与、合力建构,把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都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再经过认真打磨才能形成军事理论精品在线公开课。
(四)深入学习制作技法,设计高标准微课
如何让微课更具吸引力?这是关于设计策略方面的问题,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设计是最重要的一步,有条理、有逻辑的设计能够让课程在结构上更凸显合理化,也更便于后期的制作。微课是解惑而非授业,在制作微课前教师要选好知识点,明确受众。微课设计思路要清晰,选定了主题、内容及展现形式后,需总体规划设计授课过程,从导入、讲解、交互,到拓展实践、评价,整个体系一定要明确。时间必须把控好,5-8min内讲透彻微课所要展示的知识与内容,在最后特意留下恰当的空白,以便给读者留出想象的空间。一般按照下面这些原则进行设计微课:
(1)标题简练、有新意;
(2)授课过程中适当加入一点幽默的笑点;
(6)微课的教学环境符合“一对一”辅导的模式,一定要注意受众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大教室里很多学生,教学时要做到“目中有人”,语言要生动形象,态度要真切诚恳,使用个性化亲切的语言,加入一定的技法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微课制作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选题设计,包括脚本的设计、逻辑设计和选题等;
(2)素材收集,包括微课中用到的视频、图片、文本和其他素材;
(3)课件制作,特别考虑制作时的色彩搭配、排版、动画和可视化效果;
(4)制作准备,如准备好摄像头和麦克风,准备好所需软件;
(5)视频录制,指拍摄或录屏和后期制作阶段。后期制作,才是真正的技术活儿,如今制作手段多种多样,各类软件也层出不穷,有时微课的制作其实是在考察大家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促进学习的迁移
军事理论课所依托的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具有鮮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军事理论课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知识体系的渗透性、思维方法的贯穿性都为学习的迁移提供了非常多的“共同元素”。比如《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得到古今中外广泛认同,历久弥香,发挥跨时代、地域和行业的局限,其独特价值就在于此书凝聚了军事科学的军事思维方法,其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是军事理论中最为稳定、核心、长远指导作用的内容。
微课是一个独立的、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小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从学习知识技能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迁移。学生使用微课进行军事理论课程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第二轮甚至多轮学习,直至完全掌握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不断思考,探寻新的知识,进一步将军事理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原理与技术结合起来,从理论上也能解释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这些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益处。
(二)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加强素质教育
教育需要从素质的渗透性、交互性、全面性等视角来审视,军事理论课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以国防教育为核心,以军事理论课为依托,以军训为阵地的军事课教学的综合作用,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军事理论课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融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让“微课”的内涵进一步得到拓展,并直接融入了服务功能。利用现场微课、网络微课、线上微辅导、线下预约微辅导四种“微课”表现形式来服务学生,为学生在线上线下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台,真正实现“微课”从单向的传授——学习向传授——学习——实践——传授转变,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军事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要求。军事理论教学要聚焦此目标定位,探寻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具体内涵外延、作用机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真正为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做贡献。
将微课应用于军事理论课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军事课教师专业发展,深化军事课程改革,提高军事课程建设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化课程改革以及提升课程形象,使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现存问题得以改善。在边建设边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军事理论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改变,使其线下高标准,线上有水平。线上课程辅助线下教学,做到全方位无死角,充分达到国家要求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优秀水平。改革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便于因材施教,促进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时慧.慕课背景下国防教育在线课程的思考[j].教改教法,2018(08).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北京:国发〔2017〕4号文件,2017.
[4]李际均.中国军事战略思维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09):389.
军事理论1500小论文
军事论文1500字左右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篇四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军事理论论文1500字大学生(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军事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学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国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1.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教育对象的国防意识。国防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国防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本质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1]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就不可能有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在国防领域的集中体现,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积极的国家认同感、自尊心、自豪感,自觉的爱国义务感,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因此,国防意识所反映的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构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
2.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本质任务所在。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的国民思想教育。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性。[3]国防教育是增进人民对于祖国的认同,激发人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
3.国防教育影响着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意识的增强而增强,随着国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实质上是国家意识、国家观念。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国家意识,因而就不可能产生爱国情感;没有国防观念的提高,就没有国家观念的强化,因而就不会有爱国主义的升华。[4]历史证明,和平时期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规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部分。这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
1.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当代大学生出生于和平时期,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战争和炮火的洗礼,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国防意识欠缺,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其国防意识和爱国、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明显增强。一方面,对国防事业认知更为积极,情感更为热忱深厚。大学生爱国、卫国、强国的激情更为高涨,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对国防实践,无论认知上还是情感上都呈现出十分积极的变化。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尤其是几次大阅兵,使大学生对国防实践情感的认同与体验更为深刻、强烈,而且更具后续影响力。
2.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它们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5]要系统讲授军事理论课,从世界范围的军事科技、政治经济、国际局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等方面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强化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心理准备。
1.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加强国防历史文化传统的教学,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国防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思想、爱国事迹,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爱国之情变成报国之志。这正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最具体、最生动、最感人的素材。通过国防历史文化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尤其是国防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和屈辱,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这些正是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防意识的共同底蕴。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蕴藏在国防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运用它教育感化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接受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观念。
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播放国庆大阅兵、军事演习等纪录片,深刻阐释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展现强大的武装力量,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振奋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从世界军事形势和现代国防、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例中,可以看到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2.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紧贴大学生的新思维,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合作式、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首先,要结合战例进行教学。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战例和相关事例作为论据,节选其精彩情节进行生动讲解,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融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其次,要抓住侧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如中国国防部分应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为重点,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军事思想部分应以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和主要人物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与近现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世界军事部分应以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问题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国防意识。最后,要联系世界军事发展动向进行教学。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军事理论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首先,从军事教育的性质上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事学研究的是战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本身就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更何况,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上饱经战事、沧桑满目的国家,任何一次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都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其次,通过学习军事思想,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和外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树立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责任感。最后,对现代军事科学技术、信息化战争、世界军事形势和周边国家安全战略等内容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3.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军事理论》课要增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辐射力、感染力,使军事理论教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国防观念。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讲授我军武器装备,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部队或军队院校,参观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加强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军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坚持理论教学与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相结合,如讲授近代国防历史时,可播放《甲午海战》等经典影片;讲授高技术战争时,可播放《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影片,通过形象生动感人的影片,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吸引力;提倡教学中就热点问题加强师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又如讲授打击“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时,可就台海局势的现状,利用翔实资料对比分析前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绍在防止“台独”上所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斗争,让学生互相探讨发言,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台独”分裂祖国的危害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统一思想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国防教育网站,设立军事爱好者qq群,构建军事理论教学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掌握更多、更新的军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教育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文荣.国防意识与国防教育[j].国防,1996,(9).
[2]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卷)[j].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10,第2版:163.
[3][4]王联斌、汪安恕.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5,(5).
[5]刘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世纪桥,2007,(11).
[6]张成斌.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伴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声名鹊起,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外学术界对之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长期以来,经久不衰。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能动作用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民战争思想。其主要内容有:
1.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
2.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社会条件下,要首先在反动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步加以扩大,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依托。
3.革命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战争,要实行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和基本政策。
4.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革命获得最广泛的国内社会基础和国际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5.要把武装斗争这种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包括工人的、农民的、青年和妇女的斗争,经济战线、外交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合法的和非法的斗争,公开的和秘密的斗争等,在总体上配合起来,从一切方面的努力中不断增加革命的战争力量,减杀反革命的战争力量,使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面逐步变化,最后达到获得力量优势,战胜敌人的目的。
6.以人民军队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体制。
7.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作战形式。
2、人民军队思想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军了在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中的作用,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他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系统地创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其建军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支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着广大人民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2.这支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也执行工作队、生产队等革命政治所要求的其他任务。
3.这支军队作为忠实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工具,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兵权只属于党,决不属于任何个人。
4.这支军队实行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5.这支军队实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建立自觉的严格的纪律,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6.这支军队要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加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
7.这支军队要加强教育训练,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大力开展群众性练兵活动,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掌握新的技术和随之而来的最新战术,全面提高指战员的军政素质。
8.这支军队要加强军事科学研究,注重把自己的战争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批判地借鉴中国古代和外国军事思想的有益成分,发展中国现代的军事科学。
3、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其基本精神是:一切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灵活机动,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有效地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2.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作战的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城市和地方的夺取或保守是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
3.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必须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
4.实现歼灭战,必须审慎地选择打击方向和攻歼目标,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
5.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
6.力求主动,力避被动,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应慎重初战。
7.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勇于近战夜战的优良战斗作风;善于利用作战间隙休整部队,以利再战。
8.立足现有装备战胜敌人,同时注重从作战缴获中不断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装备。
9.把对敌军的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结合起来,重视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各种矛盾,在军事打击的强大压力下开展有力的政治攻势,利用多种方式解决敌人。
10.大力组织支援前线,搞好后勤保障,切实做好人员和各种物资的动员补充工作及医疗救护工作。
除了以上三点,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还有很多内容,比如: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战争
统兵学《孙子兵法》,列宁的军事著作《国家与革命》,《战争论》等等。毛泽东军事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啊。
三、现实意义
1、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战争思想及其战略战术思想。面对信息化战争,有些人认为人民战争思想已经没有指导意义,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围绕着人民战争思想展开的,其战争观和方法论是人民战争的理论基础。坚持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在信息化战争已经来临的今天,战争的正义性仍然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带有决定意义的条件。美军入侵越南,除了原子弹外,所有的先进武器都用了,但失败了;苏军入侵阿富汗也用了最先进的武器,同样失败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性的。伊拉克战争美军胜利重要原因之一是伊拉克人民完全不支持萨达姆政权。当然,我们也绝不能低估信息化武器的作用,但现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若没有人们群众的支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片面地从战争的表面来看是不是人民战争,而应该看战争是不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广大人民参加战争的内容、形式也可能随着战争形态的改变而改变,但这并没有减弱人民战争的作用。
既然,在当今信息化战争中,人民战争思想仍具有巨大的作用,那么,我相信,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三湾改编开始就从政治上组织上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并逐步形成了人民军队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还阐述了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建军原则,这是确保我军无产阶级性质的三大根本法则。虽然学术界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毛泽东人民军队建设理论的某些具体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在人民军队已夺取了政权的条件下,不宜再用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来概括新的历史时期军队的职能,主张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表述来替代;人民军队的宗旨也应重新定位,应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但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理论,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不能动摇的,这一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是不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的。
3、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很多,但核心的思想有两条:一是发展核武器,打破核讹诈;二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毛泽东对发展我国的核事业一直很重视,毛泽东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关于发展核武器的思想是:(1)我国一定要发展原子能事业;(2)自力更生,大力协同;(3)尊重外国专家,但也不能当贾桂(即奴才);(4)坚持防御方针,保卫世界和平。除了关注原子能事业外,毛泽东还十分重视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早在1950年9月,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毛泽东认为军队的建设要以“世界型”为客观标准,要求军队的现代化必须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毛泽东还提出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这就是:武器装备现代化,编制体制现代化,军政素质现代化,指挥机构现代化,军事理论现代化。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今天;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当然,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科学领域的先进地位,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思进取。这里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点:(1)对待毛泽东军事思想搞“过时论”是不实事求是的但采取“两个凡是”或“顶峰论”的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本身是个动态的发展体系,其中某些具体的军事方针过去是有效的,在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展的今天就不见得有现实意义。(2)对于毛泽东晚年偏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些思想,我们要有自己的分析。总之,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和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注重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1997年版
(2)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1993年·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
(4)朱柏清.《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今日南国》.2008年9月(总第103期)
[摘要]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自我军诞生之日起始终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从军队与阶级、国家的关系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三个观点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对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这一根本原则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科学性
回顾我党我军的光辉历程,我军之所以能够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决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最根本在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建军治军根本原则。正值建党__周年之际,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对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这一根本原则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唯一正确的理论基础。虽然马恩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由于社会历史和无产阶级自身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产阶级领导武装力量还没有成为他们直接面临的问题,但是在论述阶级、国家和暴力革命学说时,揭示了军队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从阶级、政党、国际和军队相互关系的原理,论证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
一、军队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必须接受本阶级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军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总是一定阶级及其政党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必然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及其政党,超阶级的军队是没有的。军队是为进行战争而建立起来的武装组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而军队则是以战争形式完成阶级政治任务的特殊组织,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无产阶级政党从不掩饰建立军队和领导军队的政治目的。列宁指出:“军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当保持中立”因此,世界上的军队,没有一个不是从属于某一个阶级,并由这个阶级来领导的。建立与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为领导无产阶级及其各种组织进行革命斗争,应该也必须领导军队、政府和民众团体等一切组织。只有掌握了军队,无产阶级才能掌握国家,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取得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我军是由中国共产党缔造的,是无产阶级新型的人民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完全是为解放人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它必须无条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成为真正的党领导的军队。
二、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成分,必须由统治阶级的政党来领导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在于它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谁要想取得并巩固统治地位,就必须掌握国家这个统治工具。军队与监狱、法院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机构一样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成分,是“国家为了进攻或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不仅仅有国家属性,还具有从属于执政者的政治属性。执政者离不开军队的支撑,同时军队的国家机器只能作用的发挥,只有在执政者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毛泽东指出:“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国家政权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无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工具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无产阶级的军队,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军队,而不是超阶级、超党派的军队,它必须接受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无产阶级政党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和领导无产阶级的军队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首要条件是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革命政党。而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任务,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无产阶级要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用革命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军队,“用武装的人民代替它”。无产阶级不领导军队,既不能夺取政权,也不可能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1849年欧洲革命中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实践时,就对党独立领导无产阶级军队有了原则性的指示:工人党必须尽量有组织地、尽量一致地和尽量独立地行动起来,必须建立起独立和武装的工人组织。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走过的道路都证明这样一条真理:无产阶级政党没有对军队的领导权,就没有对国家、阶级、群众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前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夺取政权后同样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任何国家都有两种职能,即管理职能和专政职能。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国家的这两种职能将始终存在。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仍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西方敌对势力还不断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专政职能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人民专政的坚强柱石,作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钢铁长城,必须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的建军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正确认识军队问题、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军队的领导提供了根本指导,为马克思主义建军学说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也是我们观察研究当代世界政党国家军队相互关系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指出:“总结历史,我们完全可以说,党和人民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在国际风云剧烈变换中始终站稳脚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人民解放军这样一支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英雄军队。”新世纪新阶段,要确保我党完成“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圆满完成,我军必须始终不渝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指挥,始终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建军治军思想,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队。
参考文献:
[1]袁忠信.《军队党的建设基本问题》[m].西安政治学院训练部,2006
[2]杨玉玲.《马克思主义建党治军思想的重大发展》[j].政工导刊,2011(3)
[3]柴绍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j].党建研究,2011(7)
所谓的战例教学指的就是利用真实的战斗例子,研究在作战过程中应用了哪些作战的理论,实战过程中应用了哪些作战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的战例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战斗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部分,指导学生在特殊的战斗环境中能够进入到情景当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分析在作战过程中应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其中包含有哪些理论知识,从而更加科学的认识军事现象,真正让学生了解军事知识,对军事知识的教学产生兴趣。
在研究军事理论课程的时候,我们首先是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选择时下最新鲜的军事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和主动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助益,有效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整个军事课能够在今后的改革创新道路上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达到一个新高度。普通高等学校在进行军事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主要会讲述五大模块的内容,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理论和实际,使军事理论的课堂能够有新时代的气息,军事理论的描述也能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在教授学生军事理论的时候,老师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新鲜的方式来进行讲解,改变传统的知识体系,突破思维定式,使教学能够更加的个性化,教学的内容也能更加的多样化。相关老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可以参考教学大纲来完成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學习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让老师第一时间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地为学生解答疑问,在解答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一些国防知识和军事理论等。
在讲授军事知识理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理解军事知识,同时还能增进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情谊,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增加彼此沟通的机会。在军事理论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军事知识的乐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探索知识的奥秘。
在大部分高校中,军事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工作,充分的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们能够更容易的理解其中的含义,由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也渐渐的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也能够较为具体的展现出军事理论知识,把外表看似简单的东西具象化,把深层次的内涵表达出来。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军事理论的教学是比较抽象化的,正因为这一点,在讲授相关知识的时候,会夹杂较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老师们应该去寻找更加适合教学的方法,利用高科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站在更加科学的视角去理解这些问题。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的一系列展示,晦涩难懂的军事理论就变得生动明快起来,枯燥的军事理论知识也变得有趣容易理解。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复杂的军事知识与一些生动有趣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增强军事理论知识的感染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全方位的教学方式,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在进行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使用到很多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利用战例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专题教学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教学方法的优势,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为了使军事理论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作用,可以搭建一个集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媒体互动教学、兵器陈列室辅助教学的多元教学平台,真正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让国防教育成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常态。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大学生军事教程教学的特点,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军事理论教学的效果,为中国的新青年们种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国家部队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仁能.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与方法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12)
[2]时慧.慕课背景下国防教育在线课程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8)
随着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国防教育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是国防后备力量中的高层次人才,其数量、质量、结构在后备力量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进行高校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理念,延续大学生在和平环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保持居安思危的思想头脑,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真正国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
高校国防教育对于实现人才的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一,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开展国防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开展国防教育能达到社会需要与学生自身发展的统一;能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强化爱国意识,有利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国防教育是国家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文件精神赋予高等教育的光荣任务。
学校的职责是把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国防思想和国防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各门课程中。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层次,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同时大力抓好学生军训和军校工作,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国防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军地两用的“四有”新人。
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科技水平越来越高,新的战略思想和战争手段,战略方法层出不穷。军事高科技是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高水平和尖端技术,而国防教育下的大学生人才都能满足军事的需要,对武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高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安全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首先应用于军事,这己成为一种普遍的历史规律;是当代先进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当代高科技主要为了军事高科技,当代高科技主要用于军事高科技。高等院校中毕业生,具有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很好的智力水平,通过国防教育他们必将成为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骨干。因此,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点,逐步转移到高等院校中的大学生身上。同时,他们也是我军军官队伍的重要来源。这对于提高我军的总体科技水平,增强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大有好处。
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世界多级化趋势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单级与多级的矛盾无处不在。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大大的加剧了世界的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以高科技为标志,以信息化军事建设为显著特征的国际军事竞争愈演愈烈,全球化军事战略调整深入进行,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出现严重失衡,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领土、民族和宗教矛盾激化。由此而导致的局部战争、武装冲突不断起伏,恐怖主义危害加剧。未来战争是高度现代化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角逐,也即是高科技和掌握高科技人的战争。因此人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此时,我们需要大批既有报国之志又有专业技能的国防后备人才。我国始终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并给予高度的重视。其中大学生是国防后备力量中的高层次人才,其数量、质量、结构在后备力量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进行高校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理念,延续大学生在和平环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保持居安思危的思想头脑,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真正国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
高校国防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队伍中开展国防教育,不但可以激励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观念,促进德、智、体全面的发展,这对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成才立事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军事训练,磨练了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了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体魄,精神面貌与未经军训的学生相比有较大改观,同时也促进了其他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高校一般都采取了新生入学就接受军训,部队严格的管理方法和令行禁止的作风为学校以后的管理和学习等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对于整顿校风、学风,整顿校园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合格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在思怒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高防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国防教育归根到底是关于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教育。高校国防教育通过直接培育以爱国主义为主导、以国家防卫为中心的国防意识,使大学生做到自觉维护民族利益,保卫国家安全,防止外来侵略的目的。这些事关国家生死和民族存亡兴衰的大事,最容易在青年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十分强烈的爱国热情。
其次,国防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和纪律观念。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同时它也要求每个集体成员应具有纪律观念。大学生作为勤于思考、勇于开拓,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在社会生活中面对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和各类事件时,只有具备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具备了纪律的意识与观念,才能正确解决好利益与道德、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关系。而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军事技能训练就能特别强调团队合作性与严格纪律性。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精神和纪律观念的感悟,使他们全面理解和把握集体主义的精神实质,贯彻纪律观念的内涵。
最后,国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大学生的成长阶段,是学生确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以其强烈的思想性和特有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在增强国防观念的同时,思想政治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为他们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始终坚持的教育主题,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实践中加强对爱国主义的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进一步增强,对强化人才综合素质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而言,学生容易受到思想的侵蚀,因此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全面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为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关键词]军事理论教学;爱国教育;爱国情感
爱国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引入的合作办学方既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要面临国外多元文化思想对大学生群体的冲击和影响。按照中外合作办学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军事理论教学为载体,对爱国情感教育进行强化,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对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而言,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形成需要长时间不断积累和培养,只有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引导,长时间坚持教育学生和培养学生,才能全面系统地突出教学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爱国情感在不断的发展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引作用,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同时,爱国情感的激发能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对全面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有积极影响。因此新时期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多个角度制订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措施,力求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支持。此外,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而言,受到国外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大学生群体的个人主义思想、利己主义思想增强,集体主义思想弱化,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爱国主义情感弱化的情况,甚至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抵触心理,不仅严重限制大学生综合学习效能的提高,也会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制约。因此为了改善中外合作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情况,在学校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视,明确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发挥出军事理论教学的价值,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有效培养,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积极探索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进而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下面结合军事理论教学情况,对有效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增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cai的设计和应用
当前,在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信息化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影响,教研人员已经积极探索了cai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加军事理论教学的内容丰富性,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指导,增强教学组织效果。从整体上加以解读,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对cai的设计和应用能够促进教学系统的构建,且由于课件自身兼容性和实用性相对较强,能够在教学环节实现合理应用,因此可以辅助军事理论教学中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培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情感,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理想化的条件。在具体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选用具有感染力的图片内容,适当引入新时代背景下与军事理论和爱国情感相关的信息,进而在反映爱国主义思想主题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感召和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切实突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综合效果。
例如,在针对军事高技术方面“精确制导技术”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军事理论教师在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官方公布的技术成果视频以及我国国庆阅兵的视频内容等,辅助学生加深对这方面技术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并在国庆阅兵场面的作用下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我国军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激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说服力,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良好培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探索这方面的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如此,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爱国情感教育教学效果也会明显增强,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情感投入
教师爱国情感投入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指导的过程中,自然流露真实的情感,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师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相关教育情感的投入,为学生良好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培育做出正确的指引。具体分析,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投入,发现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发挥榜样作用,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培养。
1.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融入崇高使命感。军事理论课的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也要促进学生心灵的塑造,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和中国梦的践行者。因此,在工作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历史使命,并将使命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开拓崇高的理想境界,以真实的情感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如在针对我国周边国际安全环境现状方面知识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情况复杂,战争危机依然存在”进行解析,就要适当融入崇高的使命感,让学生认识到复杂国际形势下教师和学生群体在建设国家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重要历史使命,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为教师、学生在建设国家方面所能够做出的贡献等,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到充分激发,切实提高教学组织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为了形成对学生的有效情感感染,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就要在讲解相关知识和内容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实现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正确引领,为学生群体学习军事理论内容、强化自身爱国情感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如在讲解日本军事情况基础上,教师要融入适当的爱国情感教育,并指导学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日关系,客观看待中日历史遗留问题,进而对中日军事情况进行深入探索,在有效渗透教学情感的基础上实现对爱国情感的激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三)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要想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强化,不能将教学内容停留在理论学习方面,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教育教学组织活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激发,使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显增强,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相关内容作为依托,设计相应的爱国情感教育课外活动,如成立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小组、世界先进武器探寻小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史研究小组以及中国现行战略方针学习小组等,在成立专业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参观学习,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加深对军事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组织开展报告会,让学生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报告,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形成更加明确系统的认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的课外活动学习效果也会逐步增强,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军事理论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措施,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新时代背景下,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特色,要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角度對军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挖掘,革新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特色,辅助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实现优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宏.基于军事理论课程的高校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2018(13):56.
[6]文彦波.军事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9):819.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孙子兵法》,这部伟大的著作,它以它独特的魅力与精神,影响这一代代的军事世界。本文,就《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与其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孙子兵法基本精神现代军事应用
《孙子兵法》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国门,许许多多的国外军事战略家都沉迷于这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它不仅跨越了国界,更穿越了时空。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概述
《孙子兵法》作为举世闻名的兵家“圣经”,以它博大精深的理论内容与完整的思想体系,为世世代代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富有哲理的兵学理论。
《孙子兵法》共计13篇,仅5000余字,却以言简意赅的文字构建起了一座富有哲理的军事理论殿堂。而该书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不论在市场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教学艺术等等。
(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第四,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孙子兵法》独具的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和其核心价值,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所蕴含的深邃而朴素的科学精神。《孙子兵法》蕴含的科学精神渐渐注入社会,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世界军事文化的发展。
1、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
历史和文化朴素而科学的总结。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军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人们生死。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补可以愠而致战。”-------《火攻》战争的发起必须慎而又慎。
2、先胜全胜的不战智慧
在《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中,“全胜”战略是“慎战”思想的直接导论。因为战场上兵凶战危,思想缜密地定下万全之策,就意味着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最全局的胜利。所以,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的制定与智慧无可匹敌地屹立与兵学的珠穆朗玛峰顶。
孙子强调伐谋、伐交并非单纯的谋略控制与外交机巧,而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控制与筹划。所以孙子又提出了另一兵威的凝结实质----“全胜”。“全胜”不仅仅是“战胜”的保证,更加是“全胜”的前提。为了实现不战而全胜,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要取得综合优势。否则伐谋、伐交说到底也就是无源之水。从历史背景来看,孙子所处的时代并不具备对战争效益进行定量精细评估的条件,但这并不损于孙子先胜与全胜思想的真理价值。凭借最充足的准备与最小的代价实施行动来获取尽可能最大的收益,具备了兵学要旨的力量。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篇五
[摘要]古田会议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正式在全党范围内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建军原则。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军队建设实践和经验从一个侧面解读了古田会议确立这一原则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内涵。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建立和发展,也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发展;东固革命根据地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过程中,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印证了毛泽东关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的正确性。
[关键词]东固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实证研究
1929年在福建古田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全党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这一原则来源于革命斗争特别是军队建设的实践,并随着革命斗争特别是军队建设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本文仅以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军队建设实践和经验为考察对象,进一步解读古田会议确立这一原则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内涵。
一、东固革命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考察
东固根据地党和军队建设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建立和发展,也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发展。1927年初,共产党员赖经邦(江西吉安东固人)在东固组建了东固地区第一个党小组。大革命失败后,赖经邦与共产党员高克念、曾炳春等人在白色恐怖下,在东固敖上召开了党员大会,史称“敖上会议”。会上,赖经邦强调党的活动转入农村的重要性,提出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发动农民举行秋暴、建立革命武装等问题。会议决定:成立党支部,称东龙(东固、南龙)党支部,选举赖经邦为书记。东龙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对东固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以及整个赣西南革命斗争的开展,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中共东龙党支部直接领导之下,同年10月,在敖上建立了东固最早的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赖经邦任队长。10月底,争取了以段月泉为首的绿林武装“三点会”成员,使东固的革命武装力量一下子就增加了一倍。东龙党支部在建立和扩大工农革命军的同时,积极准备暴动。1927年11月12日发动了党史上有名的赣西南地区的“东固暴动”。东固暴动的胜利,拉开了东固武装斗争的序幕,震动了邻近各县的反动统治。绿林首领纷纷带领人枪投奔工农革命军,东固工农革命军得到壮大。东固暴动成功后,东龙党支部又及时领导东龙游击队转入游击斗争。1928年2月,赣西南特委将东固工农革命军与永丰、吉水的农军合并,并吸收吉安、吉水、永丰等地的工农群众参加,成立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不久,特委决定吉安县延福地区李锦云等人筹建的革命武装,编为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九纵队。1928年9月,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七纵队、第九纵队合并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1929年2月初,红二团到达兴国莲塘与赣南红军十五、十六纵队会师。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赣南红军第十五、十六纵队及部分游击队、赤卫队员以及从红二团抽调的100余名党、团员骨干官兵合编成立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团。为加强党的领导,统一指挥军事斗争,1929年6月,成立红二、四团行动委员会,并相应成立红二、四团政治委员和军事委员会。毛泽东曾对红二、四团战斗力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1929年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红军第四军……现在计在前委管辖下与前委有发生关系的共有三个部队,一是四军一二三纵队,枪二千,这是主力,二是湘赣边界部队有枪一千四百,三是江西第三(二)四团枪一千,共计四千五百枪。这三部分大体说都可说是有相当的战斗力的正式军队,都是从最困难的反革命高潮下创造出来的。”[1]1930年1月,赣西南的地方武装即红二、三、四、五团,赣西游击第二大队及永新、莲花、宁冈等县赤卫队合编组建红六军,红二、四团正式列入中央红军编制系列。
从以上对东固根据地党组织建设和军队建设的过程梳理可以看出,在东固革命根据地是先有党后有军,党组织的形成早于军队,东固的革命武装力量是在党组织的推动下逐步形成的。同时,军队的每一步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党的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二、东固革命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主要举措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政治建军之路,是古田会议决议规定的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原则的关键环节。东固革命根据地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过程中,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具有极强的制度保证。早在东固暴动之后,红二团的前身第七纵队从队部到各区队的名册上,都把党在军队实施领导的人格化的党代表、指导员放在第一位,从而在制度上确立和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大到军事行动的实施,小到一杆枪、一粒子弹的使用,都得征求党代表、指导员的意见。这一制度的贯彻落实,使东固革命根据地在长期艰苦的军事斗争中,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同时也保证了政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在红二、四团组建后,军队党的组织建设和政治工作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红二、四团组织了“团委”,“每连有一个(支部),团部有政治部”,“支部分小组”,“团部、政治部、士委会为不相属之三平行机关,对内外均连署”,“官兵除作战指挥外,都是站在平等地位的,官兵间的感情很亲切,每月的生活补助费,也是一样开支。”[2]与此同时,革命军队中从大队、中队到连队,各级都有公开的党代表。但党员都是秘密的,连队中的党的小组也是秘密的,都是单线联系。共产党员在战斗中、在群众工作中都要起先锋模范作用,并做团结各类战士的思想工作等。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民主选举优秀战士代表为主席,它有批评处分行政首长的执行权力。正因为如此,1929年2月,毛泽东率转战赣南的红四军与红二、四团在东固胜利会师后,对这支初次见面的地方红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红二、四团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军队建设方面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这些经验正是红四军所需要的。这些经验主要就是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红军的游击战术与群众工作经验,以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这两个方面。尤其是后者,给一直寻求解决这一问题之道的毛泽东以极大的启示。毛泽东称赞红二、四团的体制是“绝对的党领导”,政治指导员、政治委员“支配”军事长官,一个子弹党也要“过问”,实行的是“集体的党领导”体制,并认为红二、四团的这一创造性经验可以“帮助”红四军加强党的领导。
其次,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在东固革命根据地,党的领导在坚持政治思想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他们组织政治宣传队,作为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负责检查群众纪律,宣传党的政策;向敌人喊话,瓦解敌人;执行并检查俘虏政策。红二、四团的干部战士除战斗外,都担负宣传组织群众、筹粮筹款以及收集情报的任务。官长不许打骂士兵,强调政治上平等的同志关系,提倡互助友爱。对党对上级决议最忠诚,讲原则,不徇私情等等。为了培养干部,加强干部战士的政治军事训练,红二、四团将东固教导队改为红二、四团教导队,后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3],毛泽东任校长,朱德任政委,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史上第一个正规的红军学校。红军学校设医学、政治、军事三个专业,每天三操两讲。红二、四团经过整训,统一了领导,加强了纪律,提高了部队的军政素质,加强了战斗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使东固革命根据地军民逐步形成了共识,从而更加自觉地接受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三,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具有党的指导与监督的统一性。中共江西省委对东固根据地的建立给以直接的关注、支持和领导。早在1928年1月29日,《中共江西省委给中央的报告――关于赣西南目前工作决议案》就规定了赣西南各级党委目前的工作,明确指出要在军队的组织系统中设立党组织的领导。1929年6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又明确指出:“为适应目前的环境,觉得二、四团有组织统一指挥机关之必要,故于目前二、四团团委……组织二、四团行动委员会,以统一二、四团……的指导;组织政治委员会,以统一二、四团的政治工作,委员即以行动委员充任……以统一二、四团军事指挥……第四军委会设参谋长一人,参谋一人,政治委员一人……”东固根据地与中共江西省委的交流也较为密切,“至于各级党部对下级的指导状况,只有赣西南特委和九江县委见到一点,其余的还见不到……关于各地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报告,党的和群众工作报告,只有赣西特委和九江县委经常的稍为做到表面上的描写,省委得到以为无价之宝……”[4]正是在中共江西省委的密切关注和直接指导下,最终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促使东固根据地建立、发展和巩固,并为其他根据地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东固革命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意义分析
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方针举措,在党和军队建设的历史上,写下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页。笔者仅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是印证了毛泽东关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的正确性。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和当时的国情,毛泽东高度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权问题。早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在领导秋收起义队伍向井冈山挺进的过程中,毛泽东领导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以“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从而把革命队伍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到井冈山后,毛泽东更加注重红军建设,特别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但是,由于红四军脱胎于旧式军队,加上部队的组成来源复杂,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些非无产阶级思想对红军影响甚大,以致井冈山的斗争多次遭受挫折。毛泽东认为,“党在这时期中不能有绝对的指挥权,小团体主义充分存在而发展,党不敢作调动枪枝上的尝试”,甚至全军从连到军,在某些问题上不是听从党的指挥,而是“绝对听命于个人”。[5]这是影响红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固革命根据地党组织扎根深,领导作用强,政策正确。“一切听命于党组织”,即“有很好的党”,“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中共东固支部、东龙区委、东固区委,正确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中共江西省委和赣西特委的正确方针政策,重视从东固地区的实际出发,紧紧依靠非常熟悉的广大贫农。党组织严密巩固,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贯彻执行,印证了毛泽东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的正确性。毛泽东对此也作了充分肯定。1929年6月14日,他在福建连城新泉写给林彪的信中极力称赞红二、四团的领导体制。信中写道:“至于二、四团,四军的同志见了他们简直是惭愧万分,他们是指导员支配军官的,前五册上军官的名字列在指导员的后面,一个子弹不过问党不能支配,他们是绝对的党领导。这也可以说是帮助四军党的领导加强的原因……小团体主义不消灭,不能如二、四团一样的完全由集体的党领导,则红军只是一个好的名称罢了!”可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从实践的角度而言,最初来源于李文林领导的东固红军。毛泽东在吸取了东固做法的基础上,将“支部建在连上”和党对军队领导的思想发展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纲领。从这个意义上讲,古田会议决议中有关军队党的建设的许多提法,也应该与东固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的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成为了人民军队建军纲领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要在武装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最终战胜反革命的武装力量,必须有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但是如何处理党和军队的关系,完全没有经验。“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全党指出了革命复兴之路。但是要贯彻“总方针”,还要各地党组织在武装起义的实践中实施正确的领导。东固暴动前夕成立的东龙党支部,是领导起义的坚强核心。党确定的起义时机,采取的联合绿林武装、重新组织农民协会等策略和措施,是符合实际的,保证了起义的成功。东固暴动成功后,为了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很快在东龙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东龙区委,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不断推进又将东龙区委改为东固区委,并先后选举产生了赣西特委、赣西南特委。在健全得力的党组织坚强领导下,东固根据地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壮大并很快成为赣西南地区革命的主力军。可见,东固根据地在处理党和军队的关系上,党指挥枪的原则和真正实现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重要的经验。
参考文献:
[1][2][4]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二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684.309.322.
[5]毛泽东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3.66.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固革命根据地史论》(09ds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篇六
[摘 要]古田会议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正式在全党范围内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建军原则。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军队建设实践和经验从一个侧面解读了古田会议确立这一原则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内涵。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建立和发展,也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发展;东固革命根据地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过程中,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印证了毛泽东关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的正确性。
[关键词]东固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实证研究
1929年在福建古田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全党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这一原则来源于革命斗争特别是军队建设的实践,并随着革命斗争特别是军队建设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本文仅以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军队建设实践和经验为考察对象,进一步解读古田会议确立这一原则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内涵。
一、东固革命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考察
东固根据地党和军队建设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建立和发展,也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发展。1927年初,共产党员赖经邦(江西吉安东固人)在东固组建了东固地区第一个党小组。大革命失败后,赖经邦与共产党员高克念、曾炳春等人在白色恐怖下,在东固敖上召开了党员大会,史称“敖上会议”。会上,赖经邦强调党的活动转入农村的重要性,提出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发动农民举行秋暴、建立革命武装等问题。会议决定:成立党支部,称东龙(东固、南龙)党支部,选举赖经邦为书记。东龙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对东固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以及整个赣西南革命斗争的开展,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中共东龙党支部直接领导之下,同年10月,在敖上建立了东固最早的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赖经邦任队长。10月底,争取了以段月泉为首的绿林武装“三点会”成员,使东固的革命武装力量一下子就增加了一倍。东龙党支部在建立和扩大工农革命军的同时,积极准备暴动。1927年11月12日发动了党史上有名的赣西南地区的“东固暴动”。东固暴动的胜利,拉开了东固武装斗争的序幕,震动了邻近各县的反动统治。绿林首领纷纷带领人枪投奔工农革命军,东固工农革命军得到壮大。东固暴动成功后,东龙党支部又及时领导东龙游击队转入游击斗争。1928年2月,赣西南特委将东固工农革命军与永丰、吉水的农军合并,并吸收吉安、吉水、永丰等地的工农群众参加,成立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不久,特委决定吉安县延福地区李锦云等人筹建的革命武装,编为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九纵队。1928年9月,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七纵队、第九纵队合并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1929年2月初,红二团到达兴国莲塘与赣南红军十五、十六纵队会师。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赣南红军第十五、十六纵队及部分游击队、赤卫队员以及从红二团抽调的100余名党、团员骨干官兵合编成立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团。为加强党的领导,统一指挥军事斗争,1929年6月,成立红二、四团行动委员会,并相应成立红二、四团政治委员和军事委员会。毛泽东曾对红二、四团战斗力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1929年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红军第四军……现在计在前委管辖下与前委有发生关系的共有三个部队,一是四军一二三纵队,枪二千,这是主力,二是湘赣边界部队有枪一千四百,三是江西第三(二)四团枪一千,共计四千五百枪。这三部分大体说都可说是有相当的战斗力的正式军队,都是从最困难的反革命高潮下创造出来的。”[1]1930年1月,赣西南的地方武装即红二、三、四、五团,赣西游击第二大队及永新、莲花、宁冈等县赤卫队合编组建红六军,红二、四团正式列入中央红军编制系列 。
从以上对东固根据地党组织建设和军队建设的过程梳理可以看出,在东固革命根据地是先有党后有军,党组织的形成早于军队,东固的革命武装力量是在党组织的推动下逐步形成的。同时,军队的每一步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党的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二、东固革命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主要举措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政治建军之路,是古田会议决议规定的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原则的关键环节。东固革命根据地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过程中,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具有极强的制度保证。早在东固暴动之后,红二团的前身第七纵队从队部到各区队的名册上,都把党在军队实施领导的人格化的党代表、指导员放在第一位,从而在制度上确立和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大到军事行动的实施,小到一杆枪、一粒子弹的使用,都得征求党代表、指导员的意见。这一制度的贯彻落实,使东固革命根据地在长期艰苦的军事斗争中,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同时也保证了政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在红二、四团组建后,军队党的组织建设和政治工作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红二、四团组织了“团委”,“每连有一个(支部),团部有政治部”,“支部分小组”,“团部、政治部、士委会为不相属之三平行机关,对内外均连署”,“官兵除作战指挥外,都是站在平等地位的,官兵间的感情很亲切,每月的生活补助费,也是一样开支。”[2]与此同时,革命军队中从大队、中队到连队,各级都有公开的党代表。但党员都是秘密的,连队中的党的小组也是秘密的,都是单线联系。共产党员在战斗中、在群众工作中都要起先锋模范作用,并做团结各类战士的思想工作等。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民主选举优秀战士代表为主席,它有批评处分行政首长的执行权力。正因为如此,1929年2月,毛泽东率转战赣南的红四军与红二、四团在东固胜利会师后,对这支初次见面的地方红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红二、四团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军队建设方面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这些经验正是红四军所需要的。这些经验主要就是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红军的游击战术与群众工作经验,以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这两个方面。尤其是后者,给一直寻求解决这一问题之道的毛泽东以极大的启示。毛泽东称赞红二、四团的体制是“绝对的党领导”,政治指导员、政治委员“支配”军事长官,一个子弹党也要“过问”,实行的是“集体的党领导”体制,并认为红二、四团的这一创造性经验可以“帮助”红四军加强党的领导。
其次,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在东固革命根据地,党的领导在坚持政治思想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他们组织政治宣传队,作为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负责检查群众纪律,宣传党的政策;向敌人喊话,瓦解敌人;执行并检查俘虏政策。红二、四团的干部战士除战斗外,都担负宣传组织群众、筹粮筹款以及收集情报的任务。官长不许打骂士兵,强调政治上平等的同志关系,提倡互助友爱。对党对上级决议最忠诚,讲原则,不徇私情等等。为了培养干部,加强干部战士的政治军事训练,红二、四团将东固教导队改为红二、四团教导队,后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3],毛泽东任校长,朱德任政委,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史上第一个正规的红军学校。红军学校设医学、政治、军事三个专业,每天三操两讲。红二、四团经过整训,统一了领导,加强了纪律,提高了部队的军政素质,加强了战斗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使东固革命根据地军民逐步形成了共识,从而更加自觉地接受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三,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具有党的指导与监督的统一性。中共江西省委对东固根据地的建立给以直接的关注、支持和领导。早在1928年1月29日,《中共江西省委给中央的报告――关于赣西南目前工作决议案》就规定了赣西南各级党委目前的工作,明确指出要在军队的组织系统中设立党组织的领导。1929年6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又明确指出:“为适应目前的环境,觉得二、四团有组织统一指挥机关之必要,故于目前二、四团团委……组织二、四团行动委员会,以统一二、四团……的指导;组织政治委员会,以统一二、四团的政治工作,委员即以行动委员充任……以统一二、四团军事指挥……第四军委会设参谋长一人,参谋一人,政治委员一人……”东固根据地与中共江西省委的交流也较为密切,“至于各级党部对下级的指导状况,只有赣西南特委和九江县委见到一点,其余的还见不到……关于各地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报告,党的和群众工作报告,只有赣西特委和九江县委经常的稍为做到表面上的描写,省委得到以为无价之宝……”[4]正是在中共江西省委的密切关注和直接指导下,最终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促使东固根据地建立、发展和巩固,并为其他根据地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东固革命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意义分析
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方针举措,在党和军队建设的历史上,写下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页。笔者仅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是印证了毛泽东关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的正确性。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和当时的国情,毛泽东高度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权问题。早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在领导秋收起义队伍向井冈山挺进的过程中,毛泽东领导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以“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从而把革命队伍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到井冈山后,毛泽东更加注重红军建设,特别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但是,由于红四军脱胎于旧式军队,加上部队的组成来源复杂,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些非无产阶级思想对红军影响甚大,以致井冈山的斗争多次遭受挫折。毛泽东认为,“党在这时期中不能有绝对的指挥权,小团体主义充分存在而发展,党不敢作调动枪枝上的尝试”,甚至全军从连到军,在某些问题上不是听从党的指挥,而是“绝对听命于个人”。[5]这是影响红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固革命根据地党组织扎根深,领导作用强,政策正确。“一切听命于党组织”,即“有很好的党”,“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中共东固支部、东龙区委、东固区委,正确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中共江西省委和赣西特委的正确方针政策,重视从东固地区的实际出发,紧紧依靠非常熟悉的广大贫农。党组织严密巩固,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贯彻执行,印证了毛泽东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的正确性。毛泽东对此也作了充分肯定。1929年6月14日,他在福建连城新泉写给林彪的信中极力称赞红二、四团的领导体制。信中写道:“至于二、四团,四军的同志见了他们简直是惭愧万分,他们是指导员支配军官的,前五册上军官的名字列在指导员的后面,一个子弹不过问党不能支配,他们是绝对的党领导。这也可以说是帮助四军党的领导加强的原因……小团体主义不消灭,不能如二、四团一样的完全由集体的党领导,则红军只是一个好的名称罢了!”可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从实践的角度而言,最初来源于李文林领导的东固红军。毛泽东在吸取了东固做法的基础上,将“支部建在连上”和党对军队领导的思想发展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纲领。从这个意义上讲,古田会议决议中有关军队党的建设的许多提法,也应该与东固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的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成为了人民军队建军纲领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要在武装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最终战胜反革命的武装力量,必须有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但是如何处理党和军队的关系,完全没有经验。“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全党指出了革命复兴之路。但是要贯彻“总方针”,还要各地党组织在武装起义的实践中实施正确的领导。东固暴动前夕成立的东龙党支部,是领导起义的坚强核心。党确定的起义时机,采取的联合绿林武装、重新组织农民协会等策略和措施,是符合实际的,保证了起义的成功。东固暴动成功后,为了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很快在东龙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东龙区委,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不断推进又将东龙区委改为东固区委,并先后选举产生了赣西特委、赣西南特委。在健全得力的党组织坚强领导下,东固根据地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壮大并很快成为赣西南地区革命的主力军。可见,东固根据地在处理党和军队的关系上,党指挥枪的原则和真正实现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重要的经验。
参考文献:
[1][2][4]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二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684.309.322.
[5]毛泽东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3.66.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固革命根据地史论》(09ds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篇七
论文指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1500字【十一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军事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学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国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1.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教育对象的国防意识。国防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国防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本质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1]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就不可能有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在国防领域的集中体现,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积极的国家认同感、自尊心、自豪感,自觉的爱国义务感,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因此,国防意识所反映的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构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
2.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本质任务所在。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的国民思想教育。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性。[3]国防教育是增进人民对于祖国的认同,激发人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
3.国防教育影响着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意识的增强而增强,随着国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实质上是国家意识、国家观念。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国家意识,因而就不可能产生爱国情感;没有国防观念的提高,就没有国家观念的强化,因而就不会有爱国主义的升华。[4]历史证明,和平时期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规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部分。这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
1.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当代大学生出生于和平时期,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战争和炮火的洗礼,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国防意识欠缺,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其国防意识和爱国、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明显增强。一方面,对国防事业认知更为积极,情感更为热忱深厚。大学生爱国、卫国、强国的激情更为高涨,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对国防实践,无论认知上还是情感上都呈现出十分积极的变化。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尤其是几次大阅兵,使大学生对国防实践情感的认同与体验更为深刻、强烈,而且更具后续影响力。
2.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它们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5]要系统讲授军事理论课,从世界范围的军事科技、政治经济、国际局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等方面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强化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心理准备。
1.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加强国防历史文化传统的教学,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国防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思想、爱国事迹,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爱国之情变成报国之志。这正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最具体、最生动、最感人的素材。通过国防历史文化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尤其是国防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和屈辱,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这些正是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防意识的共同底蕴。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蕴藏在国防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运用它教育感化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接受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观念。
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播放国庆大阅兵、军事演习等纪录片,深刻阐释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展现强大的武装力量,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振奋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从世界军事形势和现代国防、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例中,可以看到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2.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紧贴大学生的新思维,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合作式、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首先,要结合战例进行教学。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战例和相关事例作为论据,节选其精彩情节进行生动讲解,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融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其次,要抓住侧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如中国国防部分应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为重点,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军事思想部分应以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和主要人物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与近现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世界军事部分应以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问题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国防意识。最后,要联系世界军事发展动向进行教学。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军事理论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首先,从军事教育的性质上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事学研究的是战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本身就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更何况,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上饱经战事、沧桑满目的国家,任何一次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都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其次,通过学习军事思想,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和外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树立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责任感。最后,对现代军事科学技术、信息化战争、世界军事形势和周边国家安全战略等内容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3.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军事理论》课要增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辐射力、感染力,使军事理论教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国防观念。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讲授我军武器装备,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部队或军队院校,参观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加强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军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坚持理论教学与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相结合,如讲授近代国防历史时,可播放《甲午海战》等经典影片;讲授高技术战争时,可播放《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影片,通过形象生动感人的影片,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吸引力;提倡教学中就热点问题加强师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又如讲授打击“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时,可就台海局势的现状,利用翔实资料对比分析前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绍在防止“台独”上所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斗争,让学生互相探讨发言,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台独”分裂祖国的危害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统一思想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国防教育网站,设立军事爱好者qq群,构建军事理论教学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掌握更多、更新的军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教育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文荣.国防意识与国防教育[j].国防,1996,(9).
[2]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卷)[j].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10,第2版:163.
[3][4]王联斌、汪安恕.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5,(5).
[5]刘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世纪桥,2007,(11).
[6]张成斌.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摘要: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微课来辅助传统教学,不仅能弥补教学时间、空间的不足,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文首先简述了普通高校军事理论在线课建设现状,接着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军事理论微课的设计原则,最后课题组对微课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探析。
关键词:微课;军事理论课;普通高校
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学生平时学习國防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国防教育功能在高校实现的主要依托。军事理论课内容博大精深,在学时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是课题组研究的重点。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在线课程的发展,mooc辅助教育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mooc高度精炼的知识整合以及灵活机动的学习方式,让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师们不再担心知识点放射少,课时不够用,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军事理论课课程知识更新速度快、涉密性强、涉及政策部分教学尺度拿捏难度大、可参考借鉴经验少等原因致使军事理论课的mooc建设难度大,创新性和突破性强。
冀中职业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团队在省教育厅主推的智慧职教mooc学院平台上构建了《大学军事教程》课程,一期课程已顺利结课,二期课程正在建设中。一期课程全程共有1500余名学员加入课程,其中不乏有数十名全国同类院校相关同仁加入交流,教学效果良好。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和mooc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作为传统课堂军事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既能达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的效果又不占用学校其他的教育教学时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军事理论课的在线课程进一步建设研究迫在眉睫。
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库中,把课程资源整合到微视频中的,以微课形式进行,包括(且不限于)军事理论课视频教程、拓展阅读资料及视频、文本课件、在线课堂讨论环节、章节测验、期末考试等全部mooc主要构成要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深度分析当前形势、创新思考,更加注重微课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微课来辅助传统教学,不仅能弥补教学时间、空间的不足,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一)紧扣教学大纲,筛选适合制作微课的内容
2019年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要求、课程内容、教师发展、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教学保障、督导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这些改变均说明职能部门对本课程功能定位的进行了深入谋划和思考,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深度剖析,有利于对本课程所属问题进一步深入探析,从而凝聚共识、指导业务实践。
军事理论课担负着大学生国防军事教育的功能,教学的目的不同于专业的军事院校,无需在理论的深度和学术上做过细的探究,重点侧重于拓宽军事领域的知识,注重军事知识的信息量和科技含量。这就要求课题组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军事理论课的教材内容,适当增加国际局势变化、局部紧张态势分析和新军事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新内容,使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富有时代特色。此外,军事理论课还应把学生关注的世界热点问题、最新信息以及相关前沿问题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微课中的微视频拍摄完成后,短时间内一般都不会重新拍摄。军事理论课时代性很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刻影响下,全球性、跨国性问题逐渐上升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安全中的国际战略形势和信息化装备中的信息化作战平台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中国国防和军事思想这两部分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录制军事理论微视频课时,应当把较为稳定的重点内容用微课的形式录制,变动性较强的部分主要放在课堂上讲授,这样既能在国家规定的学时内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富裕出时间让教师能重点讲解国际战略环境等变动较大的内容,从而增强了军事理论的时代性。
(二)采用多种呈现形式,吸引学生的长期关注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自制能力差,思想容易开“小差”,对于当前一些军事热门话题、信息化战争战例,以及热播影视作品所反映出的救援行动、信息化作战平台、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信息化杀伤武器、军事高技术等学习兴趣浓厚,但对于理论性知识却缺乏深入的学习。因此,军事理论教学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乐学、善学,从而体现学生才是真正的认知主体。微课要把语言文字表达的艺术性和视频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图文并茂、音像同步,使得复杂问题简明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极大地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微课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录屏类、拍摄类、ppt等基本形式,也可以是动画型、交互式、手绘类、互动电影、手机h5型等多种创新形式。例如讲授古代军事思想《孙子兵法》——作战篇时,可结合“以战养战,因粮于敌”的军事思想,将李牧巧施“美马计”做成微课来播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明了,提升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受和理解更加深刻、全面。
因为学生可以挑选在线公开课的内容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在线课全部知识点都要以高质量的水平完成,军事课教师是完成军事课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仅一名教师完成整门课程的拍摄,难度特别大,因而需要组建团队,需要校内外专家联合培养校内专兼课教师,还要联合本校、本省甚至全国的优秀同行,强强联手、共同参与、合力建构,把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都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再经过认真打磨才能形成军事理论精品在线公开课。
(四)深入学习制作技法,设计高标准微课
如何让微课更具吸引力?这是关于设计策略方面的问题,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设计是最重要的一步,有条理、有逻辑的设计能够让课程在结构上更凸显合理化,也更便于后期的制作。微课是解惑而非授业,在制作微课前教师要选好知识点,明确受众。微课设计思路要清晰,选定了主题、内容及展现形式后,需总体规划设计授课过程,从导入、讲解、交互,到拓展实践、评价,整个体系一定要明确。时间必须把控好,5-8min内讲透彻微课所要展示的知识与内容,在最后特意留下恰当的空白,以便给读者留出想象的空间。一般按照下面这些原则进行设计微课:
(1)标题简练、有新意;
(2)授课过程中适当加入一点幽默的笑点;
(6)微课的教学环境符合“一对一”辅导的模式,一定要注意受众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大教室里很多学生,教学时要做到“目中有人”,语言要生动形象,态度要真切诚恳,使用个性化亲切的语言,加入一定的技法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微课制作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选题设计,包括脚本的设计、逻辑设计和选题等;
(2)素材收集,包括微课中用到的视频、图片、文本和其他素材;
(3)课件制作,特别考虑制作时的色彩搭配、排版、动画和可视化效果;
(4)制作准备,如准备好摄像头和麦克风,准备好所需软件;
(5)视频录制,指拍摄或录屏和后期制作阶段。后期制作,才是真正的技术活儿,如今制作手段多种多样,各类软件也层出不穷,有时微课的制作其实是在考察大家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促进学习的迁移
军事理论课所依托的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具有鮮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军事理论课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知识体系的渗透性、思维方法的贯穿性都为学习的迁移提供了非常多的“共同元素”。比如《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得到古今中外广泛认同,历久弥香,发挥跨时代、地域和行业的局限,其独特价值就在于此书凝聚了军事科学的军事思维方法,其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是军事理论中最为稳定、核心、长远指导作用的内容。
微课是一个独立的、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小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从学习知识技能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迁移。学生使用微课进行军事理论课程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第二轮甚至多轮学习,直至完全掌握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不断思考,探寻新的知识,进一步将军事理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原理与技术结合起来,从理论上也能解释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这些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益处。
(二)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加强素质教育
教育需要从素质的渗透性、交互性、全面性等视角来审视,军事理论课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以国防教育为核心,以军事理论课为依托,以军训为阵地的军事课教学的综合作用,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军事理论课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融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让“微课”的内涵进一步得到拓展,并直接融入了服务功能。利用现场微课、网络微课、线上微辅导、线下预约微辅导四种“微课”表现形式来服务学生,为学生在线上线下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真正实现“微课”从单向的传授——学习向传授——学习——实践——传授转变,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军事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要求。军事理论教学要聚焦此目标定位,探寻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具体内涵外延、作用机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真正为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做贡献。
将微课应用于军事理论课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军事课教师专业发展,深化军事课程改革,提高军事课程建设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化课程改革以及提升课程形象,使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现存问题得以改善。在边建设边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军事理论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改变,使其线下高标准,线上有水平。线上课程辅助线下教学,做到全方位无死角,充分达到国家要求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优秀水平。改革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便于因材施教,促进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时慧.慕课背景下国防教育在线课程的思考[j].教改教法,2018(08).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北京:国发〔2017〕4号文件,2017.
[4]李际均.中国军事战略思维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09):389.
所谓的战例教学指的就是利用真实的战斗例子,研究在作战过程中应用了哪些作战的理论,实战过程中应用了哪些作战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的战例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战斗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部分,指导学生在特殊的战斗环境中能够进入到情景当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分析在作战过程中应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其中包含有哪些理论知识,从而更加科学的认识军事现象,真正让学生了解军事知识,对军事知识的教学产生兴趣。
在研究军事理论课程的时候,我们首先是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选择时下最新鲜的军事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和主动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助益,有效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整个军事课能够在今后的改革创新道路上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达到一个新高度。普通高等学校在进行军事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主要会讲述五大模块的内容,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理论和实际,使军事理论的课堂能够有新时代的气息,军事理论的描述也能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在教授学生军事理论的时候,老师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新鲜的方式来进行讲解,改变传统的知识体系,突破思维定式,使教学能够更加的个性化,教学的内容也能更加的多样化。相关老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可以参考教学大纲来完成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學习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让老师第一时间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地为学生解答疑问,在解答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一些国防知识和军事理论等。
在讲授军事知识理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理解军事知识,同时还能增进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情谊,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增加彼此沟通的机会。在军事理论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军事知识的乐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探索知识的奥秘。
在大部分高校中,军事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工作,充分的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们能够更容易的理解其中的含义,由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也渐渐的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也能够较为具体的展现出军事理论知识,把外表看似简单的东西具象化,把深层次的内涵表达出来。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军事理论的教学是比较抽象化的,正因为这一点,在讲授相关知识的时候,会夹杂较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老师们应该去寻找更加适合教学的方法,利用高科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站在更加科学的视角去理解这些问题。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的一系列展示,晦涩难懂的军事理论就变得生动明快起来,枯燥的军事理论知识也变得有趣容易理解。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复杂的军事知识与一些生动有趣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增强军事理论知识的感染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全方位的教学方式,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在进行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使用到很多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利用战例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专题教学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教学方法的优势,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为了使军事理论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作用,可以搭建一个集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媒体互动教学、兵器陈列室辅助教学的多元教学平台,真正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让国防教育成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常态。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大学生军事教程教学的特点,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军事理论教学的效果,为中国的新青年们种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国家部队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仁能.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与方法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12)
[2]时慧.慕课背景下国防教育在线课程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8)
[摘要]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自我军诞生之日起始终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从军队与阶级、国家的关系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三个观点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对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这一根本原则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科学性
回顾我党我军的光辉历程,我军之所以能够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决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最根本在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建军治军根本原则。正值建党__周年之际,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对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这一根本原则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唯一正确的理论基础。虽然马恩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由于社会历史和无产阶级自身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产阶级领导武装力量还没有成为他们直接面临的问题,但是在论述阶级、国家和暴力革命学说时,揭示了军队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从阶级、政党、国际和军队相互关系的原理,论证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
一、军队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必须接受本阶级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军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总是一定阶级及其政党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必然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及其政党,超阶级的军队是没有的。军队是为进行战争而建立起来的武装组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而军队则是以战争形式完成阶级政治任务的特殊组织,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无产阶级政党从不掩饰建立军队和领导军队的政治目的。列宁指出:“军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当保持中立”因此,世界上的军队,没有一个不是从属于某一个阶级,并由这个阶级来领导的。建立与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为领导无产阶级及其各种组织进行革命斗争,应该也必须领导军队、政府和民众团体等一切组织。只有掌握了军队,无产阶级才能掌握国家,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取得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我军是由中国共产党缔造的,是无产阶级新型的人民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完全是为解放人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它必须无条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成为真正的党领导的军队。
二、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成分,必须由统治阶级的政党来领导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在于它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谁要想取得并巩固统治地位,就必须掌握国家这个统治工具。军队与监狱、法院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机构一样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成分,是“国家为了进攻或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不仅仅有国家属性,还具有从属于执政者的政治属性。执政者离不开军队的支撑,同时军队的国家机器只能作用的发挥,只有在执政者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毛泽东指出:“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国家政权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无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工具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无产阶级的军队,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军队,而不是超阶级、超党派的军队,它必须接受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无产阶级政党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和领导无产阶级的军队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首要条件是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革命政党。而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任务,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无产阶级要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用革命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军队,“用武装的人民代替它”。无产阶级不领导军队,既不能夺取政权,也不可能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1849年欧洲革命中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实践时,就对党独立领导无产阶级军队有了原则性的指示:工人党必须尽量有组织地、尽量一致地和尽量独立地行动起来,必须建立起独立和武装的工人组织。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走过的道路都证明这样一条真理:无产阶级政党没有对军队的领导权,就没有对国家、阶级、群众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前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夺取政权后同样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任何国家都有两种职能,即管理职能和专政职能。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国家的这两种职能将始终存在。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仍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西方敌对势力还不断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专政职能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人民专政的坚强柱石,作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钢铁长城,必须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的建军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正确认识军队问题、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军队的领导提供了根本指导,为马克思主义建军学说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也是我们观察研究当代世界政党国家军队相互关系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指出:“总结历史,我们完全可以说,党和人民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在国际风云剧烈变换中始终站稳脚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人民解放军这样一支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英雄军队。”新世纪新阶段,要确保我党完成“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圆满完成,我军必须始终不渝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指挥,始终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建军治军思想,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队。
参考文献:
[1]袁忠信.《军队党的建设基本问题》[m].西安政治学院训练部,2006
[2]杨玉玲.《马克思主义建党治军思想的重大发展》[j].政工导刊,2011(3)
[3]柴绍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j].党建研究,2011(7)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始终坚持的教育主题,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实践中加强对爱国主义的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进一步增强,对强化人才综合素质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而言,学生容易受到思想的侵蚀,因此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全面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为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关键词]军事理论教学;爱国教育;爱国情感
爱国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引入的合作办学方既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要面临国外多元文化思想对大学生群体的冲击和影响。按照中外合作办学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军事理论教学为载体,对爱国情感教育进行强化,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对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而言,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形成需要长时间不断积累和培养,只有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引导,长时间坚持教育学生和培养学生,才能全面系统地突出教学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爱国情感在不断的发展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引作用,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同时,爱国情感的激发能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对全面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有积极影响。因此新时期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多个角度制订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措施,力求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支持。此外,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而言,受到国外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大学生群体的个人主义思想、利己主义思想增强,集体主义思想弱化,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爱国主义情感弱化的情况,甚至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抵触心理,不仅严重限制大学生综合学习效能的提高,也会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制约。因此为了改善中外合作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情况,在学校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视,明确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发挥出军事理论教学的价值,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有效培养,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积极探索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进而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下面结合军事理论教学情况,对有效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增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cai的设计和应用
当前,在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信息化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影响,教研人员已经积极探索了cai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加军事理论教学的内容丰富性,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指导,增强教学组织效果。从整体上加以解读,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对cai的设计和应用能够促进教学系统的构建,且由于课件自身兼容性和实用性相对较强,能够在教学环节实现合理应用,因此可以辅助军事理论教学中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培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情感,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理想化的条件。在具体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选用具有感染力的图片内容,适当引入新时代背景下与军事理论和爱国情感相关的信息,进而在反映爱国主义思想主题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感召和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切实突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综合效果。
例如,在针对军事高技术方面“精确制导技术”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军事理论教师在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官方公布的技术成果视频以及我国国庆阅兵的视频内容等,辅助学生加深对这方面技术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并在国庆阅兵场面的作用下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我国军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激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说服力,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良好培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探索这方面的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如此,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爱国情感教育教学效果也会明显增强,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情感投入
教师爱国情感投入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指导的过程中,自然流露真实的情感,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师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相关教育情感的投入,为学生良好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培育做出正确的指引。具体分析,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投入,发现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发挥榜样作用,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培养。
1.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融入崇高使命感。军事理论课的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也要促进学生心灵的塑造,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和中国梦的践行者。因此,在工作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历史使命,并将使命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开拓崇高的理想境界,以真实的情感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如在针对我国周边国际安全环境现状方面知识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情况复杂,战争危机依然存在”进行解析,就要适当融入崇高的使命感,让学生认识到复杂国际形势下教师和学生群体在建设国家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重要历史使命,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为教师、学生在建设国家方面所能够做出的贡献等,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到充分激发,切实提高教学组织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为了形成对学生的有效情感感染,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就要在讲解相关知识和内容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实现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正确引领,为学生群体学习军事理论内容、强化自身爱国情感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如在讲解日本军事情况基础上,教师要融入适当的爱国情感教育,并指导学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日关系,客观看待中日历史遗留问题,进而对中日军事情况进行深入探索,在有效渗透教学情感的基础上实现对爱国情感的激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三)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要想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强化,不能将教学内容停留在理论学习方面,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教育教学组织活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激发,使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显增强,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相关内容作为依托,设计相应的爱国情感教育课外活动,如成立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小组、世界先进武器探寻小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史研究小组以及中国现行战略方针学习小组等,在成立专业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参观学习,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加深对军事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组织开展报告会,让学生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报告,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形成更加明确系统的认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的课外活动学习效果也会逐步增强,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军事理论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措施,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新时代背景下,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特色,要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角度對军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挖掘,革新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特色,辅助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实现优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宏.基于军事理论课程的高校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2018(13):56.
[6]文彦波.军事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9):8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美育国防教育专项任务项目《甘肃省高职院校军事慕课建设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军事理论》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防,激发积极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热情。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主要是依托授课教师进行课堂讲授,多年的教学实践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紧缺、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慕课化教学在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因此,如何将传统军事理论授课和信息时代慕课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2]。
《军事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活动重要的一种形式,对于学生、国家、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研究发现,在传统的《军事理论》授课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
传统的《军事理论》教学是教师运用教材进行大课堂讲授。现在的学生都接近2000后,自主性很强,对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很高,这种传统的大课堂授课方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其次,《军事理论》教材种类繁多、水平良莠不齐,教材编排形式单一、内容创新性不够[3]。
2.教学师资队伍数量不够、专业性不强
教学师资队伍作为《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实施者,在课程实践活动效果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4]表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授课教师队伍不稳定,授课教师由学工部、保卫处、思政处老师及辅导员等兼任,流动性大,学历层次不高且专业性不强。
慕课作为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一种新颖且开放的教学方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类教育教学当中,军事理论慕课教学研究也不少,其中杨凯在《慕课视域下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中从搭建全国教学资源平台、创新线下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慕课军事理论教学的可行性对策。
1.军事理论慕课教学的优势
慕课平台的教学内容是我國一流的教育资源,学生们在教室就可以聆听我国一流大学的教育者的授课,授课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授课内容全面且贴合当下国际、国内军事情况,让西部地区的学生依托慕课平台共享中东部地区优质资源,拓宽视野;慕课教学方式灵活且多功能性,将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典型化、图像与文字相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兴趣,有效的提升学习效果。
2.军事理论慕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慕课的教育教学优势填补了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但是,慕课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其属于网上的开放型教学,存在着授课过程中师生缺乏交流、教学设备要求较高、教学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究
2016年,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共享校外优质资源,实现信息时代慕课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校依托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智慧树”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引进最先进、最优质、最全面的教学资源,以小班授课、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为重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及考核方式为:集中学习(30%),见面课(5%)和习题(5%),期末考试(60%),两年来,有5000余名学生完成了《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
《军事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解决了授课教师资源紧缺、专业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主动学习了解我国及世界国防。
结语
综上所述,在《军事理论》慕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中要不断加强传统教学与慕课教学两者之间的研究,结合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探索出传统军事理论教育教学与信息时代慕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方式,切实提升国防教育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2]时慧.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慕课教学研究[d].东南大学,2017.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伴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声名鹊起,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外学术界对之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长期以来,经久不衰。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能动作用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民战争思想。其主要内容有:
1.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
2.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社会条件下,要首先在反动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步加以扩大,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依托。
3.革命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战争,要实行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和基本政策。
4.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革命获得最广泛的国内社会基础和国际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5.要把武装斗争这种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包括工人的、农民的、青年和妇女的斗争,经济战线、外交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合法的和非法的斗争,公开的和秘密的斗争等,在总体上配合起来,从一切方面的努力中不断增加革命的战争力量,减杀反革命的战争力量,使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面逐步变化,最后达到获得力量优势,战胜敌人的目的。
6.以人民军队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体制。
7.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作战形式。
2、人民军队思想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军了在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中的作用,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他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系统地创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其建军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支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着广大人民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2.这支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也执行工作队、生产队等革命政治所要求的其他任务。
3.这支军队作为忠实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工具,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兵权只属于党,决不属于任何个人。
4.这支军队实行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5.这支军队实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建立自觉的严格的纪律,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6.这支军队要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加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
7.这支军队要加强教育训练,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大力开展群众性练兵活动,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掌握新的技术和随之而来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篇八
摘要:大学生作为知识性群体和未来建设者,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对象。本文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探讨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融入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身心健康都得到提升,最终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敢做敢当、富有民族使命感的新时代大学生。
关键词:国防教育;大学生;素质培养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各国间竞争日益加剧,竞争具体体现在科技、经济、人才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即提高未来国民素质。国防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主旨在于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增强学生民族使命感。1958年,中共中央首次做出“大、中学校要增加军事课程,实施军事训练”的规定。在此之后,我国大部分高校将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训练相结合的国防教育课程纳入本科培养计划,国防教育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对我国大学生素质培养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1]。
一、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国防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立足于生存和发展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体公民进行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使全体公民建立起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国防意识。大学生作为知识性群体和未来建设者,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对象。因此,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爱国爱校情怀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国防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淡薄,国防教育是增强学生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力军,加强军事理论知识学习,增强大学生军事训练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国防教育强化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深化了解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内涵,有助于其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国防教育有利于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当代大学生属于“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娇生惯养,吃苦耐劳精神几乎丧失,加之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在长期学习压力下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缺乏体育锻炼,视力和心理素质较差,军事训练对于这类学生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因此,大学新生接受集中军事训练有利于磨砺意志品质,他们接受系统性国防教育极其必要。通过国防教育可培养其顽强拼搏和挑战自我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3、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主要体现在军事理论课程及军事训练中,军事理论课程又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现代技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些训练能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前沿,了解国际动态,认清国际形势,增强爱国情怀;军事训练能使学生养成不怕艰难困苦、勇于挑战、遵守纪律、是非分明的良好作风。通过国防教育,锻炼了大学生健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了大家的团队协作意识,丰富了人格修养。
二、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融入国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以集中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为主要内容,提高整体素质。我国大学生国防教育采取军事理论课和集体军事训练两者交汇的教学模式。军事理论课主要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课程通过向学生传授军事思想、国防现状、当代军事形势、国防武器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系统了解相关国防知识,增强国防知识的普遍性。集体军事训练主要目的是通过此阶段的锻炼使大学新生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强化组织纪律性,加强团队观念。训练的内容包括队列、擒敌拳、纪律条例等项目,军训的时间选择在大学新生入校或大一结束的暑假进行,这是目前中国高校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
2、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前提,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包含知识、思维、方法、原则、能力和思想品德六个方面。其中,知识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思维,才能体悟其内涵,才能激活、展开、创新、超越已有的知识,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思想品德又是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及能力的升华,只有当思想品德越高尚、越积极向上时,文化也就越先进,学生在先进的文化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先进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滋养,这种文化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会高素质,才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2]。普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强他们爱国主义观念,培养他们有抱负、有理想、有志向、有民族正义感,愿为祖国贡献毕生精力的有用之才。
3、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立足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立足点,将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捍卫祖国安全等作为国防教育核心,是大学生素质培养中一项长期任务。国防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国防基础知识的学习,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也应列入培养计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发扬革命精神,增强集体主义意识,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安全警惕性,对网络、通讯中出现的扰乱国家安全的现象进行坚决抵制,以自身实际行动践行国防教育的要求。在课堂授课的形式外,高校可开展国防教育相关的选修课和国防教育讲座等形式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在内容上需要精心筛选,要有时效性,具有广泛关注度且有创新空间,从政治品德、思想修养和精神状态方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和思想修养,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激发他们为祖国建设而努力奋斗、刻苦拼搏。
4、以现代化宣传手段为辅助形式,确保国防教育扎实有效。现代通信方式多样化,网络和手机使得信息传播迅速,部分大学生自制力较弱,出现整日沉迷于网络,生活空虚、信仰缺失。西方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使部分大学生迷失方向,国家利益和民族荣誉意识淡化。针对现状,我国高校要加强国防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微信、网络平台、宣传栏、横幅等形式在学生中间广泛宣传,运用隐形声音让学生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保证国防教育在高校具有稳定和长效功能。
5、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同步提升。当代社会对人才的竞争需求日益激烈,而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是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目前高校的“90后”大学生在这两方面极度缺失。而国防教育无论是它的教育内容还是组织形式,教育环境还是方法措施,都将对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除此之外,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有助于推进校风、学风的树立,这正符合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身体素养和心理素质都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敢做敢当、富有民族使命感的新时代大学生[3]。
参考文献:
[1]余高达。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国防教育学科分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1.
[2]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2-3.
[3]胡勇胜。国防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有效载体[j]。考试周刊,2008,(12)。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733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