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儿教师随笔大班篇一
一次午饭后的散步,大二班的孩子在幼儿园围墙边的大树上惊喜地发现了倒挂下来的南瓜。于是,关于南瓜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南瓜是从树上长出来的吗?”“我看到过的南瓜是大大的、金黄色的,这么小这么绿的也是南瓜吗?”“它还会长大吗?会长成南瓜妈妈吗?”……a老师安静地听着孩子们如麻雀般的啾鸣,时不时地和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对视。傍晚离园的时候,大家约定:明天每个人带个南瓜来幼儿园。于是,第二天一场关于南瓜的学习自然生发了。
有的孩子用各种量具测量南瓜圆圆的身体,选出班级的“南瓜大王”:有的孩子对形状长得像葫芦的南瓜产生了“到底是不是南瓜”的疑问;有的孩子发现不管南瓜外皮是黄的还是绿的,里面的瓜肉都是黄色的。有一组孩子对南瓜肚子里的瓜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互较着劲看谁先数清。数来又数去,37、38、50……越数越迷糊。
一直没有“动作”的a老师开始行动了。她找来一叠一次性纸杯,在纸杯上写上“10”。“孩子们,南瓜子太多,我们数起来有困难,请纸杯帮帮我们。猜猜这里的10表示什么?”一个聪明的孩子马上猜到了:“每个纸杯里放10粒瓜子,我们再10、20、30这样数,就不会错了。”于是,在纸杯的帮助下,孩子们最终数清楚了瓜子有一百多粒。
应该说,这是一位富有热情的老师。她在一旁静静倾听了孩子们关于南瓜的谈论,她和孩子们约定一起带南瓜来幼儿园探究,她敏感地意识到数清一百多粒瓜子对孩子是有挑战性的,所以她决定“适时”帮助孩子……也许,她相信,在事件与经验、问题与智慧之间,自己是最好的联结者和催化者。然而,a老师的热情真的转化成儿童的发展了吗?当她兴致勃勃找来一叠纸杯的时候,她也许没有意识到孩子原本如流水般流畅的学习过程被阻遏了:老师要的还是孩子能够数对瓜子的那个结果,这个结果也许还让她产生“自豪”:“瞧,在我的正确导引下,孩子们又学会了新的本领。”可是,这真的是儿童学习的全部吗?
一位真正专业的师者,不仅要有教学的热情,更要有教学的智慧。
如果可以重来,我们看到的数瓜子或许可以是这样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或许是好的,或许是不太好的;有时我模仿你,有时我怀疑你;有数得清的,有数不清的。大家还可能会聚在一起继续讨论甚至比较彼此的方法,然后再分别试一试……
人们常说美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学习亦是如此。学习的结果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寻找结果的路上孩子们所经历的学习:观察、分析、模仿、创造、怀疑、假设……孩子在学习历程中拥有了它们,不就拥有了有质量的学习吗?
那两天我注意到,大三班孩子们的另一个“瓜瓜行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那天自由活动时间,一个孩子高声叫起来:“苦瓜烂了,苦瓜烂了!”b老师好奇着孩子们的好奇:“真奇怪呀,只有苦瓜烂了。”寥寥数语点燃了孩子们进一步探究的热情:“老师,我们觉得瓜都会烂的。我们想做个调查,看哪种瓜先烂,哪种瓜最后烂。”于是,关于瓜的腐烂时间调查开始了。
可能是天气比较热,第二天,又一个苦瓜烂了;第三天,黄瓜的一侧发黑了;第五天,切开的南瓜也开始腐烂了,但没切开的南瓜安然无恙。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孩子们尝试着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我觉得瓜的腐烂和它身体里的水分多少有关系。”“我觉得和瓜皮的厚薄有关系,瓜皮厚的不太容易烂。”“我觉得和空气有关系,你看,切下来的半个的南瓜烂了,但没切开的整个的南瓜却没有烂。”b老师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她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并进一步启发孩子:“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你的观点是对的?我们能试着延缓瓜瓜的腐烂速度吗?”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一个孩子都尝试开展了“瓜瓜保鲜”实验,他们努力建立假设,寻找材料,和同伴讨论,自然形成了若干个实验小组。有的决定把瓜存放到冰箱里去,有的决定把瓜用保鲜膜包起来,有的说要把瓜浸泡到水里去,还有的说要把瓜埋在泥土或沙堆中去。各小组还就实验规则达成一致:为了公平,要用同一种瓜,约定好时间同时开始实验。最后,实验证明埋在沙堆里的瓜保鲜效果最好,用孩子们的话说是“因为沙子把空气隔离了”。在这一段学习旅程中,孩子们为自己像个真正的科学家而感到极大的满足。
细细品味后一个儿童的学习过程,b老师的存在感似乎并不明显。我发现,更多的时候,她也像孩子一样,好奇、惊讶、欣喜。但在某个恰当的时刻,她会用提问的方式为孩子们的深入探究提供支架。她不急,也不教,但她时刻关注着孩子们能否从一个个现象、一次次谈论中自主建构有价值的学习经验。
也许,孩子们对于瓜的腐烂、保鲜等问题的解释并不那么准确,但是孩子们能时时发现身旁值得探究的问题,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建立自己的假设,乃至积极寻找实验材料印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习对于儿童来说不是更有价值吗? 教学,可以相遇相生,从而浑然天成;师者,可以举重若轻,从而云淡风轻。在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个关乎怎样发现、理解、发展儿童的哲理世界。
我们和儿童相遇,是彼此点燃.彼此照亮。我们和儿童相生,是彼此唤醒,彼此促发。师者最美的芳华,终因相遇而散发出智慧的光芒!
幼儿教师随笔大班篇二
在户外玩大型玩具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他们尽情地跑上跳下,钻到左蹿到右。一天,有个孩子忽然喊道:“起火了,上面起火了。”几个孩子立刻聚集到一起,在初步了解“灾情”后便各司其职灭起火来。这个假装举着水管开始灭火,那个大喊“水不够了,我要去楼下多拿点水”……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到灭火游戏中来,一个简单的大型玩具瞬间演变成了孩子们英勇救火的场所,这说明孩子们不仅游戏水平在提高,创造性在提升,合作能力也在发展。但是从这以后,每次户外活动都会闹“火灾”,甚至孩子们一碰面就问对方:“你们那儿着火了吗?”然后一起大呼小叫地跑去叫“消防员”来“灭火”。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陷入了矛盾:老这样“着火”对孩子们好吗?我要不要阻止灭火游戏呢?
一天,一位来接孩子的奶奶经过大型玩具时被忽然的一声“着火了”吓得停住了脚步,然后急切地问:“哪里着火了?”环视半天,得知是孩子们在玩游戏,她略带不满地边走边说:“着火了也那么开心,现在的孩子都在玩什么呀!”这位奶奶的话一直回荡在我耳旁。我想,努力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帮助孩子们更客观全面地认识我们的生活是我应该做的。
回到活动室,我组织孩子们交流“灭火”行动,孩子们纷纷述说着自己在“灭火”中的表现:“是我最先发现四楼着火了。”“我去提了好多次水,终于把火灭了。”“我是消防队长,我冲在最前面。”……我说:“你们玩得很开心,对吗?”孩子们纷纷点头。我继续问:“如果老是着火,这是件好事吗?”孩子们安静了下来。而后,有不少孩子开始摇头:“不好,大火会把房子烧坏的。”“火还会把人烧伤、烧死。”“着火时会冒好多黑烟,看起来很可怕,还会把人熏死。”……经过一番讨论,孩子们认识到生活中要严防火灾。而后,我又和孩子一起学习了生活中的防火知识。
再到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恢复了最初的样子,不再玩灭火游戏了。我发现有一个孩子坐在一旁,沉默不语。我走过去坐在他身边,问:“昊昊,怎么了?你好像有点不开心。”昊昊说:“不玩灭火游戏了,我也不能做消防队长了。”原来这个小家伙还在惦记着“救火”的事!
接下来的两天,我反复回顾孩子们前前后后的表现。在引导孩子们的经验由“消防员的天职是救火”到“生活中要严防火灾”的过程中,他们对于消防员的认识和经验还是较粗浅和片面的,当游戏戛然而止时,孩子们的游戏愿望和需要其实还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我寻思着要带领孩子们去参观消防队。在家长的帮助下,我们终于被获准参观位于我们社区的消防队。
那一天,孩子们兴奋不已,在消防员叔叔的带领下观看了消防安全防范短片和自救短片,在短片中学到了遇到火灾怎么办、地震时怎么办等知识。孩子们还参观了消防员叔叔的宿舍和训练场地,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消防车,第一次近距离观看了消防员叔叔使用和拆卸各种消防器材、救援装备的过程,消防员叔叔还为大家做了一次精彩的消防演习,他们连贯熟练的动作、井井有条的秩序让孩子们连声赞叹,钦佩不已!
一个多月过去了,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又玩起了新的游戏。但是,灭火游戏还在延续,在班级的建构区,几个孩子正在用雪花片制作一辆消防车,而且经过好几次改良组装,“消防车”有了水管和升降梯,还真像那么回事!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让人惊喜!
幼儿教师随笔大班篇三
教师真诚相待,同唱歌、齐跳舞、共同游戏,孩子们玩中学,学中玩,我们教中学,学中教,双方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
虽然时时有烦人的“官司”,始终擦不尽的鼻涕,永远系不完的鞋带,可精灵般的眼睛,嗲声嗲气的童音,纯真无瑕的笑脸,却让我们心智明晰,心神俱醉,心悦诚服。冬天,因弹琴冻红了手,他们抢着“暖”我;夏天汗流满面,他们轮着“擦”我;感冒了,他们心疼地“送水喂药”;疲劳了他们像模像样地“按摩”;……一个个激动的神情,一双双稚嫩的小手,一颗颗真诚的心,使我自豪,永远幸福。
有人说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吃喝拉撒都要管,充其量是世界上最没地位的老师;有人为了弥补财政的透支首先想到了“卖”幼儿园。也许,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但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乐,生活之乐,和谐之乐中健康成长,只要精心“播种、栽培”我们就能收获人才。走路不稳、吐字不清、一问三不知、为了不上幼儿园能哭上个把月的小不点,三年后为知识丰富,有一定解决问题能力的神气的小学生,特别是那目光呆滞、歪着肚子,流着口水的智障儿童,在幼儿我们的关怀下,终于破土成长,淀出希望的花朵,我们能不感到喜悦、幸福呢?
也许,幼儿教师物质收入不算丰厚,但人们满足了感情和谐、融洽的需要。把一片真情捧给孩子,孩子们一腔热血报忠心,这才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父母离异的孩子得到教师的悉心照顾,悄悄地说:老师,我可以叫你一声妈妈吗?快上中学的小学生常回园看望老师,调皮地道一声:老师好;参工多年,小有成就的青年巧遇老师,激动地喊:老师,你还认识我吗?我是……;毕业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同学回园聚会,由衷地说:谢谢您,老师!幼儿园可能换貌,学习过程也许消淡忘,可师生之情却越来越深。
也许,幼儿教师不能享受荣华富贵,但我们只要热爱生命,热爱事业,热爱孩子,在护理和教育的过程当中,在同孩子们尽情游戏时,会从孩子身上唤起已经泯灭的童心,忘却自身的年龄,变得年轻和质朴,自己未曾记忆的无忧无虑的天真快乐的童年,在孩子们身上得到“复演”。我常常忘记自己的年龄,甚至很少穿正统服装,经常有人羡慕地说:幼儿教师永远年轻。是的,我们永具童心。
幼儿教师,人类进步的奠基石,是儿童成长的启明星,默默照亮一方天空,毫无疑问同样照亮了自己。幼教工作是辛苦的,情系祖国未来,但苦中有乐,其乐无穷。所以说,幼儿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幸福的人。
幼儿教师随笔大班篇四
大学毕业后,我怀着满腔的热情,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微笑着走进了孩子们中间,成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此刻我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以前走进校园是学生,现在是教师,经历着从被教到教人的转换。
还记得在等待入职的时间里我在家里一遍一遍幻想着和孩子们和谐相处的场景真是又激动又兴奋,终于到我上班的日子,怀着忐忑心情的走进教室,看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听着他们叫我“林老师”,心里真是感慨万分,我真的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了,当时还在想:原来和孩子相处也不是很难,孩子们都这么乖巧,当幼师还是挺容易的。可是工作了几天,我的想法变了,我不禁感叹,想做好一个幼儿教师,是真不容易啊!以前以为幼师就是哄孩子,可自己干了幼师才知道幼师这个职业并不轻松,每天的工作是琐碎而又重要的,从早晨接到孩子的那一刻起,一天的神经就要崩起来了,不仅要注意孩子的教育教学活动,更要注意孩子们的日常活动,如入厕、洗手、喝水等。给孩子们上教育活动时更要精心准备道具、视频、图片等,记得我第一次组织教学活动时心里很紧张,虽然之前在心里模拟了好几次但还是害怕出现状况,我一遍一遍地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上课了,请大家坐坐好。”可是有的孩子就像没听见,照样做着自己的事情,我心里更着急了,不知道该怎么组织孩子了,好不容易孩子们都坐好了,我又不知道该怎样和孩子们沟通了,我用成年人的语气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可是孩子们好像都不感兴趣,我提问问题时也没有反应,只是瞪着小眼睛看着我,让我感到很尴尬。这可怎么办啊,这时我们班的袁老师说:“孩子们,林老师第一次给小朋友讲故事,稍微有点紧张,咱们鼓励鼓励老师好不好。”“好”小朋友大声喊着。“老师,你别紧张,我都不紧张”“老师,别怕,我保护你”甚至还有的孩子跑上来抱了抱我......听着孩子们那一句句关怀的话,我真的放松下来了,不再那么拘谨,很快我也转变了语气用幽默夸张的方式重新给孩子们讲了一遍,这次孩子们都明白了,大声的回答着我的问题,我越来越放松,终于可以和孩子们很好的互动,第一次教育活动还是不错的。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终于变成了孩子王,开心的和孩子们玩在一起,一起学儿歌,一起讲故事,一起做游戏,我已经越来越适应这个职业,也越来越喜欢这个职业。
我要感谢我的孩子们,是他们让我真正成为一名幼师,我想孩子们是我最好的老师,虽然有理论知识做铺垫,但是和孩子们的相处才让我真正成长。
以前的我是一个我行我素的女孩儿,自从我当了幼师后我变了,是孩子们让我发生了改变,在和孩子们相处中我学会了谦让、学会了信任、学会了反思,我要感谢我的孩子们。我更是在心里暗暗许下誓言:我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教育孩子们,让他们健康快乐的度过幼儿园。
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后我也不断挑战自己,丰富着自己,完成了很多以前从来不敢尝试的东西。初为人师,我不懂的太多,但我想懂得更多,这就需要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我相信,在今后的幼教之路上,我会实现我的誓言,我将会努力的充实自己,使自己做的更好、更优秀,与我可爱的孩子们一起同行,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教师随笔大班篇五
怎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立足社会的重要素质。可是,在幼儿园里时常看到幼儿不懂得与人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有以下五种方法:
1、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根据几年的教育经验,我发现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都比较强,这种良好性格包括开朗、自信、友爱、平等以及探索精神,具有这种品质的孩子会主动与别人合作,而且会合作得很好。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是促进幼儿迈向合作的必备条件。
2、教给幼儿正确的合作方法
合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不能随心所欲。在一次教学活动延伸中,我让孩子们分组合作做画,给一棵大树添画树叶,结果只有一组孩子在真正地合作,他们在商量分工,分别完成大树的某一部分。而其余几组幼儿虽然都在同一棵树上做画,但却在各行其是,并未真正合作。我便让合作得较好的孩子向大家介绍他们的方法,然后再进行示范合作,结果孩子们马上明白应该怎样和别人合作了。由此可见,教给幼儿正确的合作方法非常重要。
3、充分利用幼儿活动中的合作机会
幼儿在一起游戏、学习,所以彼此间合作的机会很多。但是教师如果不善于捕捉的话,就会错失很多良机,比如孩子们都喜欢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这就需要每一个幼儿都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因为孩子们都喜欢扮演猫和老鼠,却不愿意拉圈,我便让孩子们换位,试一试别人不合作时,自己如何游戏,通过事实教育让孩子懂得,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大家的合作。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安排创造合作的机会。
4、帮助幼儿形成很好的合作态度
一般地,在体育游戏和角色游戏中,孩子们合作比较好,但是在建构游戏中,往往会出现合作的不愉快。究其原因,便是合作态度的问题,因为矛盾往往发生在游戏材料比较缺乏时,孩子们会将一部分游戏材料据为己有,担心一合作,就没自己的份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帮助幼儿消除一些顾虑,必要时教师参加游戏,示范合作,引导拒绝合作的幼儿和老师一起游戏,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度。
5、向幼儿充分展示合作的成果
教师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每一次合作,哪怕是一点点成果,也要展示给孩子们,让他们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激发孩子们还想合作的愿望,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充分肯定中,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幼儿教师随笔大班篇六
过去,我们每天的教学活动内容是通过写在小黑板上或是以书面形式告诉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学的什么,回到家再帮助幼儿进行回忆复习,这种状况幼儿完全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幼儿始终处于被检查的状态。久而久之,让幼儿感觉即使在幼儿园没有学好也不要紧,回家家长还会帮我学的。这样如果形成习惯,幼儿就会养成对学习持无所谓的态度。为此,我们在工作中与家长共同研究了新的办法:那就是启发鼓励孩子回到家里当一名小老师,由孩子来向家长讲解在幼儿园所学的东西,家长还可以故意提一些问题,来考验孩子的反应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我们还通过让幼儿讨论: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小老师,把家长教会。孩子们通过讨论,得出了当好合格老师,首先自己得先把要教给家长的知识学会,才能教会家长。
通过近三个学期的实验,孩子们都有了进步,能回家当小老师的幼儿,由原来的不足五分之一,到现在有四分之三的幼儿都能回家把当天所学的知识教给家长。我们还对合格的小老师进行了表彰,强化了幼儿当一名小老师的愿望。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原来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幼儿在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表现。促进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1、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
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当孩子有了点滴的成绩时,我们都给予表扬鼓励,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让他们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所以,孩子们在课堂上,敢于举手,大胆发言,敢于讲明自己的想法,即使讲错了,也要明明白白。回家把家长教会了,孩子们有了非常高的成就感。
2、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幼儿积极地回答问题和回家给家长上课,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幼儿刚开始时,回答问题语言不完整,经常是说一半,掉一半,语言表达不清楚。现在,由于每天回到家要给家长讲在幼儿园学的东西,孩子们有了很多讲话的机会,锻炼了幼儿的讲话能力,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提高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我们的启发引导,提高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幼儿知道要想回家教会家长,就要在幼儿园把该学的东西学会。所以,孩子们在学习时,都非常认真、自觉。课后,有的小朋友忘了,也能主动问问老师或是其他的小朋友,直到学会。还有的小朋友,把在家里或者其它地方学到的东西带到幼儿园来,教给小朋友。如:鑫鑫小朋友,把自己创造的“拍着篮球跳动,让球从跨下跳到身后,然后转身再接着拍球”的方法教给小朋友。又如在班里的团体球操排练过程中,小朋友主动加入到动作的编排中来,主动展示自己创造的拍球花样。
4、改善了家园之间的关系。
家园默契的配合,使孩子们有了很大的进步,有的家长反应,过去孩子回家很少说在幼儿园的情况,现在也能给我们说了,孩子的说话能力有明显的进步。我们老师感觉到了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所以也加倍的工作,钻研新的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与家长一起共同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幼儿教师随笔大班篇七
中午,我刚来到班上,桑老师就告诉我,上午玩娃娃家时,汪起、李明两个孩子不爱护玩具,把娃娃弄坏了,让我下午抽个时间跟孩子们说说这事。我来到娃娃家一看,只见班上那个大大的娃塑料娃的头已经离开了身体。并且脑门已凹陷,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也已经离开了身体。看着眼前这个支离破碎的娃娃,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没想到班上的孩子这么“残忍”,将一个好端端的娃娃弄成这样,看来我要和他们好好谈一谈了。
吃完午点后,我让孩子们围成半圆坐下,在中间放了一张桌子,在桌子上放着受伤的娃娃,事先用一块小花布将娃娃盖上。孩子们坐好之后,眼睛都盯着桌子,可以看出,他们都很想知道画布下面放的是什么东西。我走到桌边轻轻地揭开了花布,全班孩子几乎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我们没有阻止他们发笑,而只是看着娃娃,心疼地说:“多可怜的娃娃呀,昨天你还好好的,今天怎么变成这摸样了?!你看你头都掉下来了,脑门还凹进去一大块,你的小胳膊小腿怎么也离开了身体?!……”听着听着,孩子们的笑声止住了,眼里流露出心疼地眼神,有的还闪着晶莹的泪光。接着,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娃娃多可怜呀,我们应该保护他。”“都怪汪起和李明,他们俩抢来抢去,就把娃娃弄坏了。”“祝老师就是娃娃的妈妈,你看她,都心疼得掉眼泪了。”这时,我顺势引导孩子们说:“娃娃已经受伤了,我们也不要责怪是哪个小朋友弄坏的,老师相信,他们心里一定非常难受,咱们还是想办法把娃娃的病治好吧。”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立刻都围了过来,争着动手。我看了一眼站在不远处想上来又不好意思的汪起和李明,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还是请汪起和李明一起给娃娃治病吧。”孩子们齐声说:“好!”他们俩一听,立刻跑上前来……
不一会儿,娃娃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我转向汪起和李明说:“你们俩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吗?”汪起先说:“今天我不该和李明抢娃娃,以后我一定要爱护它。”李明接着说:“我要好好爱护娃娃,再也不让它受伤了。”我说:“是的,你们每个小朋友都是娃娃的爸爸妈妈,你们应该向你们的爸爸妈妈爱护你们一样爱护它们、关心它们,让它感到在咱班特别快乐、特别安全。现在,把娃娃送回家吧。”孩子们拥着我,把娃娃送回了娃娃家。
从那以后,我们班的娃娃再也没有受过伤。
以往遇到类似的情形,我一般采用语言说教的方式,可效果并不理想。这次我试着改变了一下,用心创设了一种能使孩子们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环境,通过情景表演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了爱护玩具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开始,当受伤的娃娃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都笑了,我没有阻止,而是继续进行情景表演,看着受伤的娃娃,说出了一番富有人情味的话,这段话激发了孩子们对手上娃娃的同情心,进而产生了要帮助娃娃治病的想法。然后,我引导两名当事孩子为娃娃治好了病,最后,其他孩子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爱护玩具的教育。这些不是通过教师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所能获得的,而是孩子们从内心深处自己慢慢体会到的,相信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他们会去爱护每一件玩具。
由此可见,当发生类似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妨愤怒的情绪压一压,多一份耐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置身于情景中获得自我教育,这比简单的说教要好得多。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75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