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老子读后感篇一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老子读后感篇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老子》第四十一章。
水是天下之至阴至柔,南怀瑾先生在书中便已用浅显的语言解析:“水没有骨头的,如果把它挡住,它只有转弯过去;如果筑一道堤防,水则一声不响慢慢等,等到水涨满了,又从堤防上满出去了。”水又是天下之至净至刚,水性至洁,虽能藏污纳垢,但其本质却是水净沙明,不为外界所污染。
我喜欢水,上善若水。水有它本性中的纯洁,只要它能做的,它都会以污染自己为代价,毫不吝啬的帮助人类。人应该大度的像水一样,如是书中所说:“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我喜欢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与世无争,处在众人厌恶之处。贡献虽大,但并不张扬,所处位置自然不引人注目,却依旧保持着善的本性。这种品质自然最接近于老子所说的“道”。“道”博大精深,自然不能一下全都领悟,老子便给出了水这一个参照物。水可以任劳任怨,忍辱负重,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所以“故几于道”。就像老子自己主张的一样,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
我喜欢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人……”。水的一切优点,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便永远安然处顺。同时具备固然不容易,但至少要学会其中的一个,才能会处事。
我喜欢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滴石穿,无论多坚强的人也对谁无可奈何,石头都可以软化。水平常默默无闻,但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便有了大作为,并且“驰骋天下之至坚”。
我喜欢水,无有入无闲。水可以穿越缝隙,前面挡住了路,便会自己找路,发挥更大的能量探求自己的方向。故而在生活中,遇到难处,越想走捷径,找突破,可能离出口越远,还不如冷静下来,重新想想。所以老子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无为,或许是最大的作为。
我喜欢水,汪洋大海,幻化为雨为雪,抑或变为苍茫之雾,又或凝望冰晶,都不失为水的本性,依然洁净。或小溪,或江河,或大海;或平静,或波动,或惊骇,至阴至柔,抑或至阳至刚,无论怎样变化,无论身处何地,它,不曾改变。若都能像水一样保持本心,便可以不为世事变幻所动摇了。
我喜欢水,水不仅具有博大的胸怀,亦有可以毁灭世界的能量,这便要看人类如何利用水,稍有不慎,就会变成当年大禹所治的水,但只要给它通路,便有变回祥和的神态。
水,以至柔驰骋至刚,以无为治理有为。从某种程度上,水即为“道”。老子崇尚的清净无为,水有;功成名遂身退,水亦有。当手指尖触碰到水,清静通彻心底。
回味,净水……。
老子读后感篇三
老子,这位哲学的圣者,生活的智者,他在漫漫的岁月轮回里传递着不变的`真理,留下五千言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哲思。他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跟孩子们一起读这本书,不但有经典阅读的影响,也有此书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老子用一个“道”字,就把世上万物万象归于自然。在我看来,道的内涵就是一种客观规律,虽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炼,句句精髓,篇篇精华,渗透着一丝丝美妙的让人敬佩的大智。我想用平静的心态,慢慢地品,读,看,听,思,悟,像老子一样,坦然地生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老子读后感篇四
今研读南怀瑾先生《老子他说》颇多感触,现抄录如下,以加强记忆,便以提升自己。
南先生在《老子的士的内涵》这样写到:所以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说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素净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强来说,万事万物皆能恰到好处,不会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两句话:“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一个大圣人,再怎么样恶劣的状况,无论如何也不会走上绝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会受环境的困扰,反而可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
南怀瑾是我敬仰的大师,在我内心中早已将他当作自己的老师,虽无缘谋面,但老师的着作常常启迪着我寻找内心中的净土。世界太纷繁,我追求空灵的自我,游荡与翠雨青竹之间,徘徊在仟陌小路之上,摸着自然的味道,呼吸着天地的精华,容许自己随思绪飘远,穿越时空,到达飘渺的世界,与松为伴,与鹤为友,卧看山色,醉看花。问一声我如何能够如此的逍遥。
再回到现实,回头看走过的路,环境再怎么恶劣,我只当作是在历练自己。虽然也曾报怨,但内心中却想征服,征服自我。今后我将少一些报怨,多一些坦然。如果不能改变环境,我将寻找内心的清静。向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去做。
老子读后感篇五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老子读后感篇六
两个“争”字,字儿一样,意境不同。第一个争,是指自己意识当中方寸之间的“不平”、“与人争斗”之意,第二个争,是外在的争斗之意。只有在自己的意识“心兵”当中做到息争,能在每天的纷扰中,在定静的心理状态中,不断加以力学与“学而实习之”的灌溉,才能真正做到超出平常人水平的境地。定静下来,方可进学。不定与不静,也不仅仅指自己意识上的纷乱,没有休息好、饮食不适度、包括酗酒等等,一样不能使自己的意识境地得到安逸、悠闲的状态,是无法静下心来力学的。
好消息,怀师的《老子他说》下册出来了,相信大陆很快就会出版,届时大家再买吧。先给大家一个网址,应该是老古出版社的。记得自己当初去香港时,专门打听到铜锣湾的书店地址,跑过去问站在梯子上盘弄书架的老板有没有《老子他说》下册,老板想都没想回答到“没有”,然后才抬起头瞪着我瞧,我也瞪着他瞧,心里说:“你答的到真快,我大老远儿跑一趟容易嘛:)”。不过心里很愉快,在不同的口音、衣着之下,都是怀师书籍的阅读者与爱好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佛学的观点来阐释,就是“凡有所相,皆为虚妄。”子思说:(道)“不可须臾而离也。”但是怀师说,第二个道字,不是能说会道的道――秦汉之前,道字没有“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怀师也没明说,肯定是要求读者自己去揣度。我揣测,应该是“道法”的意思,及物动词,“如果道这种老百姓不可片刻离开的东西,是我们可以道法的,那么它就不是平常的道了。”合着老子说的“道”我们还不能学(道法之)?当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有的东西,干嘛还要“学”呢?――不必要再在牛头上安个犄角。那我们还要读这些书干什么呢?实在不想用自己浅薄的理解再去剥夺大家阅读的兴趣,况且每个人在阅读时都会形成对自己有所助益的看法,但是可以说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也很有意义的问题。
参加过一个“口贩子”举办的培训班,与会听讲的多为处以上领导,我们一帮白丁也跟着凑热闹,(据说还是)海归教授在讲单位处事方法时,告诉我们首先要在“自知”的基础上然后如何如何,当下心里不禁哑然。《原本大学微言》中,“定、静、安、”之后才能有的“虑”与“得”,更重要的涵义还是在认清自己、反省自己(怀师介绍佛学中称为“内观”),《四书五经》还有先贤多少经、史典籍,越来越感觉到方方面面、字里行间,其中的文化精髓无一不在于注重对自我的认识与认知。
老子读后感篇七
单位里发了几本书让充实职工书屋,在其中发现了这本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觉得应该不错,就先睹为快吧。
知道南怀瑾先生是从读者等杂志上经常看到南师的隽永文章,但对于南老先生了解甚少;知道《老子》也只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么几个字,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想是通过这本《老子他说》,通过南怀瑾对《道德经》的解读给自己补补课,但一读才知,书选的高了,好比是小学生选了一本高数——对于自己这种文史知识欠缺的人来说,南老先生所列举的好多的历史典故和内容都不知道,不了解,导致看起来有些的吃力,甚至于有几次都不想继续看下去了。但是为了给孩子做个榜样,也对加入家长读书群有个负责任的交代,每天躺在床上,还是要读上几页的《老子他说》,就这样坚持着,把书看完了。就是读完了,也是浅尝辄止,仅仅看了点点的皮毛,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远没有参透。就连这本书的名字《老子他说》,我的理解是“老子——他——说”就是关于老子的其他的说法。但孩子一看到这本书名就脱口而出“老子他——说”,那就是老子说的了?到底该怎样断句和理解,自己也弄不明白。应该请教一下刘老师和群友了。
《老子》或者说《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洋洋洒洒,信手拈来,道的真相自在其中,而其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南怀瑾先生通过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现并告诉了我们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鼎盛时期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也就是对内的领导思想是黄帝、老子之学,就是道家思想,对外则标榜孔孟的思想、儒家的学说。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不变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而他们都有一贯的'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我的浅薄的历史知识中,姜子牙和范蠡就是这样完全做到了这个“天之道”,得以收获不错的下场和结局,而只是“功成、名遂”而没有及时“身退”者,多数没有美满的结局。
南怀瑾先生说起这些帝王将相、朝代更替的历史真是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引经据典,但是看的我眼花缭乱,如坠雾里,当真验证了一句话:没文化,真可怕!
看不懂大是大非,就在小事情上有所得吧。其实南怀瑾先生也在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些老子关于做人处事的态度,相对来说较为通俗易懂,读后也对自己的一些经历有了些释然。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当初孩子练习乒乓球,教练一开始就说过孩子协调能力不是特别好,自己也就是本着让孩子强身健体的目的,所有根本没有对孩子的比赛成绩有什么指望。但是在一次队内比赛中,孩子竟然打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孩子非常高兴,我自己也高兴的跳起来!我想这就是“洼则盈”吧。不要有过高的要求和目标,人生或许会过得更加恬静舒适从容。而“曲则全”,南老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说是汉武帝的奶妈犯了错误,汉武帝准备把他“法办”,奶妈求救于东方朔,谙熟黄老之道的东方朔告诉奶妈“而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等到皇帝真的要把奶妈治罪时,奶妈按照东方朔的吩咐,走一步回头看看皇帝,鼻涕眼泪直流,一句话也不说。东方朔在一旁推波助澜:这个老太婆还不快滚,皇帝已经长大了,还要靠你喂奶吃吗?汉武帝听了反倒觉得很难过,想起自己小时候和奶妈的感情,就把她放了。试想如果老太太哭天抹泪的叫喊:我是你的奶妈啊,你可是吃我的奶长大的啊,等等,反而会惹怒皇帝,招来更大的麻烦。这是“曲则全”的小故事,小应用,同样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
磕磕绊绊的把书读完,想想人家南怀瑾先生怎么就那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啊,说起这些道、这些历史就和我们说起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样信手拈来,跟老先生相比,真的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下月个选书,还是选一本入门级的啊。
老子读后感篇八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道德经读后感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老子读后感篇九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读后感篇十
也许现在读这些书的人很少是自愿的,包括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我之所以会选择《智慧的老子》这本书,一个原因是我这个学期选修了《读老子》这门课,清风老师讲得非常好,所以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再之,《读老子》这门课只能选修半个学期,所以老师也没办法把所以的内容传授给我们,由于读了一部分,我深知老子思想的重要性,所以我毅然而然的去图书馆找了这本书,迫切地想要把老子的思想了解。
先让我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智慧的老子》一书的作者是湖北枝江张起钧,他1916年生于北平,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曾前往美国华盛顿、夏威夷、南伊利诺各大学讲学,是国际驰名之老子哲学专家。
老子,原名李耳字伯阳,河南周口鹿邑人,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道教的道祖,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来自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思想从古自今都一直存在,一直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后代的影响实在深远,这是不可否认的。
老子《道德经》一书不过五千字,却涵盖了宇宙人生,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在作者的眼中,老子是智慧的,其用智慧二字足以彰显老子《道德经》之精妙绝伦。
我记忆最深的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无中生有,老子说的非常的巧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还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育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原来都是没有名字的,正因为没有名字,所以才出现了名字,还有,一个房子正是因为是空的,才发挥了它是一个房子的作用,才可以住人,才可以存放东西,如果它是实心的,是结实的,那根本发挥不了它的用处……这一字一句都是那么的生动,一句一解都是那么的精辟!
最后一个就是心中无岸,所到皆岸。这里的岸,本人理解为目的地。心中没有目的地,但所到的每一处地方都是目的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提倡要有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目标就会有欲望。人在满足不了自己欲望的时候,就难免会失望,失落,给自己带来烦恼。而当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的时候,他的欲望就会得到满足吗?也许这会暂时地满足他目前的欲望。但在这之后,他会有更大的目标,更大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满足不了的。而《智慧的老子》所说的心中无岸,所到皆岸。在我看来,为人的目的性不要那么强,只要你带着平常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那样你获得的每一个成就,无论大小,都会给你带来快乐。这样的你在工作中也是在享受,你不必时时被目标压着。但是,生活总有那么多的无奈,以至于我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也就迫使我们走向了极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运用作者在《智慧的老子》中的精辟见解来理解,都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的。
《道德经》一书带给我们的哲理和启发实在是太多太多,这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领悟和接受的,这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味,慢慢去体会,等我们真正领悟到了其中的奥妙,那么我觉得我们的人生也就不会有雨天了!面对错综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读读《老子》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机会,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老子读后感篇十一
两个“争”字,字儿一样,意境不同。第一个争,是指自己意识当中方寸之间的“不平”、“与人争斗”之意,第二个争,是外在的争斗之意。只有在自己的意识“心兵”当中做到息争,能在每天的纷扰中,在定静的心理状态中,不断加以力学与“学而实习之”的灌溉,才能真正做到超出平常人水平的境地。定静下来,方可进学。不定与不静,也不仅仅指自己意识上的纷乱,没有休息好、饮食不适度、包括酗酒等等,一样不能使自己的意识境地得到安逸、悠闲的状态,是无法静下心来力学的。
好消息,怀师的《老子他说》下册出来了,相信大陆很快就会出版,届时大家再买吧。先给大家一个网址,应该是老古出版社的。记得自己当初去香港时,专门打听到铜锣湾的书店地址,跑过去问站在梯子上盘弄书架的老板有没有《老子他说》下册,老板想都没想回答到“没有”,然后才抬起头瞪着我瞧,我也瞪着他瞧,心里说:“你答的到真快,我大老远儿跑一趟容易嘛:)”。不过心里很愉快,在不同的口音、衣着之下,都是怀师书籍的阅读者与爱好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佛学的观点来阐释,就是“凡有所相,皆为虚妄。”子思说:(道)“不可须臾而离也。”但是怀师说,第二个道字,不是能说会道的道dd秦汉之前,道字没有“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怀师也没明说,肯定是要求读者自己去揣度。我揣测,应该是“道法”的意思,及物动词,“如果道这种老百姓不可片刻离开的东西,是我们可以道法的,那么它就不是平常的道了。”合着老子说的“道”我们还不能学(道法之)?当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有的东西,干嘛还要“学”呢?dd不必要再在牛头上安个犄角。那我们还要读这些书干什么呢?实在不想用自己浅薄的理解再去剥夺大家阅读的兴趣,况且每个人在阅读时都会形成对自己有所助益的看法,但是可以说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也很有意义的问题。
xx年参加过一个“口贩子”举办的培训班,与会听讲的多为处以上领导,我们一帮白丁也跟着凑热闹,(据说还是)海归教授在讲单位处事方法时,告诉我们首先要在“自知”的基础上然后如何如何,当下心里不禁哑然。《原本大学微言》中,“定、静、安、”之后才能有的“虑”与“得”,更重要的涵义还是在认清自己、反省自己(怀师介绍佛学中称为“内观”),《四书五经》还有先贤多少经、史典籍,越来越感觉到方方面面、字里行间,其中的文化精髓无一不在于注重对自我的认识与认知。
1.读书笔记是什么及读书笔记的种类。
2.读书笔记大全:小学生读书笔记例文。
3.《红岩》读书笔记。
4.读书笔记400字。
5.关于简爱读书笔记。
6.环保与生态读书笔记。
7.36计读书笔记。
8.读书笔记的方法。
9.《墙》的读书笔记。
10.《白牙》读书笔记。
老子读后感篇十二
读完这本书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子关于水的智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方法就象水一样,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争,争就是争利益,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
但是老子认为这还不够。老子接下去说,处众人之所恶。有一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所恶的是什么呢?是低位。所以处众人之所恶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就是讲的是谦虚谨慎。所以你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处世方式了。
这上述是老子的道德经所记载的关于水的看法,老子把水比作君子,形象而突出地把水的存在升华。水是世上最温柔的事物也是世上最狂暴的事物。
水是刚强的。一滴水是无所谓的,可是由百川千湖汇聚成的大江大河就是刚强的,坚硬的,充满力量的,它能覆盖一切,能移山倒海,能波涛汹涌,能所向披靡。在田间,看那流水哗哗的流进田垄里,大大小小的土块随之被瓦解,我不知多少次被它吸引,呆呆地瞧那水流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771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