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04 03:20:20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模板8篇)
时间:2024-01-04 03:20:20     小编:文轩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一

全书通过问答的形式解读了阿德勒的主要思想,写作方式和《与神对话》一样。

阿德勒作为心理学三巨头之一,他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不同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他认为影响人行为的是目的论,人要活在当下,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此时此刻的自己;二是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提出要课题分离,每个人都只能完成自己的课题,而不能干涉别人的课题。因为人际关系的存在,人人都有自卑感,健全的自卑感要自己跟自己比较,不健全的自卑感属于自卑情节,其中优越情节和夸耀不幸都是不健全的。三,处理人际关系,就要把别人看作是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要有共同体意识。

以前我是不怎么看心灵类图书的,认为是心灵鸡汤,因缘巧合进了失恋组,看了雪地女王和很多大神的贴子,一本一本读她们推荐的书,才发现这根本就不是毒鸡汤,而是心灵宝藏。我们从小几乎没有接受到正确的亲密关系教育,在一次又一次在吃了爱情的苦以后才挣扎着找这其中的规律。

曾经,在痛苦难受的亲密关系里看不清不愿放手,最后非要撞南墙撞得头破血流才被迫离开,也任性地让对方满足我很多幼稚的要求,当愿望没被满足就生气作闹,阿德勒说这是干涉别人的课题,束缚是支配对方的表现,背后是基于不信任感。

被分手的时候,反复思考男生说的那些分手理由,在一堆玻璃渣里找他还爱我的证据,放大自己的缺点。而阿德勒说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结束这段关系,继而收集结束关系的材料而已。

这么多年,在感情路上跌跌撞撞,揣着一腔的真诚被别人肆意践踏,其实多数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慈母多败儿,圣母出渣男,是我用了错误的恋爱方式,伤害着我自己,还好30岁的时候我终于明白恋爱是怎么一回事,以后,一定会有意识地生活,清醒地行走。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二

被讨厌的勇气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理论的入门解读版本。适合无法静心啃下大部头但又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人来读。这本书结构很巧妙,通过青年和哲人对话辩论的方法,层层深入。青年就像是读者一样,充满疑问,一开始无法接受哲人的观点。但随着哲人深入浅出的讲解,一个个驳倒了青年的观点。青年最后成为了“喝上水的人”。

阿德勒看重目的,弗洛伊德看重原因。两者的区别是如果相信现在发生的一切都是过去的因造成的,那现在无法改变。无论做出什么努力都是白费力气,所以最终会放弃。而选择相信一切都是目的导向的,就会发现所有一切都取决于自己赋予了它什么意义。听上去很绕口,但是作者列举了在餐厅发怒不是因为生气而是因为这是解决冲突最有效的手段这个例子。为了解决问题而发怒,而不是真的生气。所以理论上易怒的人是懒得用其他更好地方法解决冲突的人。愤怒等一些情绪,是可放可收的手段。

人的一切不幸都产生于社交。首先他人的出现会产生对比,进而产生被比过的焦虑和自卑。但作者告诉我们,我们并不是走在一个纵轴上,我们向前迈进不是为了超越别人,而是为了超越自我。

接着和别人产生羁绊会让人分不清那件事情是自己的哪件事情是别人的。想控制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人事没有做好课题分离的人。同样的,哪件事情是该自己负责的自己的事情而不应该是他人做决定也需要分辨清楚。这就是社交上的自立。如果做到了这点,就不会有自卑感。

如果可以把工作,可以把社区,把整个国家都当成自己的共同体,那心甘情愿为之牺牲就不需要解释了。我可以理解给家人带来开心我可以开心,但是目前的我还无法理解给同事带来快乐可以使我快乐。作者认为通过帮助别人,可以产生共享感,可以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进而产生价值感,带来幸福。

人生本没有明确的意义。如果真的有了目的性,那达到目的前的人生都是临时的,生活也是临时的生活。生活应该是想享受舞蹈过程的舞蹈演员那样,感受翩翩起舞的每一刻,而不是谢幕的掌声。

这本书上的观点之前我在其他书中都零零碎碎的接触过。阿德勒的观点是反常识的集大成者。初次接触时会觉得是在胡言乱语,但细品之后会发现,如果真的能够接受阿德勒的观点并践行在生活中,那样的自己应该是个强大且快乐的人吧。起码他明确的告诉了读者走向幸福的引导之星是什么。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三

表扬也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操纵。

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无论对待长辈或者上司,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批评或者表扬都是judge别人。要建立横向关系,重点在于鼓励,鼓励是横向关系中的援助。不可用“行为标准”来判断人的价值。任何人不再具有生产能力的时候,比如退休了,受伤生病了,如果只用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的人总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问题:只因为自己存在于这世上,就是对共同体有价值的吗?可是人非草木啊,当别人不断的奚落你,批评你的能力的时候,被别人pua的时候,内心真的无法感受到价值存在啊!这样的论断,真的脱离平常人了。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堪比干旱遇甘霖,我本来经常会暗自和他人对比,总会通过对比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可想而知,用自己缺点与他人优点对比过度,假如没有优秀沉稳的心态真的会产生焦虑。

这本讨论阿德勒心理学的书初读起来,带给我的感受就是自我主义,隔离了外界,宛如庄周逍遥人间,无忧无虑。随着深读反复读,我发现并不是这样一回事。

文中大致的逻辑链:“一切烦恼都是源于人际关系。”这个观点其实老生常谈,别过度注重外界,追寻自我所在。

“认清人生课题归属问题”这里就比较分离化了,文中建议你搞清楚当前事对谁会有巨大作用,谁占主动,不可随意干预他人,只能合理引导。同时这里的“分离”是为了更好的融入群体,作者建议以“自我贡献感”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然我认为这需要我们认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目标为前提)。

“合理看待过去,提高自己的视野”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过去不会回来,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创伤”存在而止步向前,一味地陷入内耗。反而应当更好的借助这个“过去”来为当下事创造更好的基础,乐观派做法。我们要以“目的论”来看待此前发生的事,事情会大不相同。

“追求甘于平凡的勇气,做好当前”平凡不等于普通,过度追求“不平凡”的人注定会被外界评价所累,可能为了活在他人眼中,做一些自己本来不愿意做的,有些事在认清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之后,步伐就会稳定,眼神也会变得坚定。只想做好当前事,因为过去不可回,未来不可预料,我们能抓住的只有现在。

如果要改变,应该从当前做起,起码不会在未来某一刻后悔。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五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话:“他人即地狱。”我们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免不了受到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会塑造我们的人格。而本书《被讨厌的勇气》,不仅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也告诉了我们如何夺回自我塑造的权利。

心理学两大巨擘,阿德勒和佛洛依德的心理学是迥然不同。了解过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人们知道,弗洛伊德强调小时候的创伤会影响以后的性格。网上也有许多人控诉自己原生家庭的信息,认为原生家庭毁了自己的人生,更不用说还要孩子组成了“父母皆祸害”的讨论组发泄情绪。然而事物是一体两面的,有坏处必有好处,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主观改造世界的一面。比如说盲人在触觉和听觉上的敏锐程度要高于普通人。这样来看“上帝为你关上一座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古人也说过祸福相依。如果能用积极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祸事,心灵也能回复平静。原生家庭贫困的人固然没有享受生活,可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能力。但如果一直抱着怪罪他人的念头,认为自己的失败都是由他人造成的。这种自怨自艾又怨天尤人的观念,将导致人不断堕落。不要认为处于低谷就是坏事,能从地狱中爬出来的人,一定比常人更容易登上高峰。

其实回过来思考佛洛依德这个人,他研究得最多的是精神病人。用研究精神病人的理论为自己的堕落找借口实在不是一件理智的事情。在心理学上,阿德勒支持目的论,佛洛依德支持原因论。佛洛依德的“原因论”,认为现在的结果是童年时种下的因,是过去时。而阿德勒的“目的论”则是现在时,他认为现在出现的问题只不过是你自己为自己找的借口。比如找女朋友这件事,如果是弗洛伊德来分析,他会认为你找不到女朋友是因为你从小缺少母爱,不擅长与女人交往。而阿德勒则认为,你找不到女朋友是因为,你内心的目的是为了逃避失败而不断找借口不去尝试。

还是努力致富后再追。我认为的是,什么年龄段就做什么事情。如果你青春年少,就尽情去试错、去爱、去奋斗。如果年老,就思考如何造福后人。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任务,且不说财富自由的难度多大。重要的是你在追求女生的过程中,对自我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现在网上有种思潮,不恋爱,不交友,不结婚,不生子。我认为是不对的。他人即地狱,反过来他人亦是天堂。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而生存,我们要在人群中寻找自我价值和存在感。虽然我们的教育在交际能力方面缺失,可我们自己要不断完善自我的交际能力。这可能很难,对于内向者来说。可是这是一场必须得玩,而且要玩的赢的游戏。社会的铁则就是,善于抱团的人总是赢。而家庭和友人,是团体的最小单位。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六

众多未读的书中随意抽了一本。

我相信冥冥之中的安排,总是在恰当的时候阅读恰当的书,也许这是上天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生活本应有的意义和样子。

这本书是哲学?心理学?这个我没有答案。

运用两人对话沟通模式把案例引出,每一段对话都可以陷入深深的思考,颠覆了曾经的认知。

每个人都在说创伤性治疗,都在说过去影响未来我们应该去治愈过去的自己,但阿德勒说过去只代表过去,此刻的人生不能建造未来的轨迹,所以不要纠结过去、恐惧未来,而是应该活在当下。

这点深表认同,记得之前有次面试,老板问未来五年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当时很坦诚的回答未来那么远五年那么长我都不知道明年会怎么样,怎么回答您。对方哈哈大笑不置可否,想来他把我当成不成熟的人。

好多都是反向思维,说的句句在理。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七

今年好像除了看社科类的书,莫名也看了一些偏哲学的书,虽然没有看一些大部头,但感觉也在慢慢接近。这一本是跟朋友聊天时偶然提起的,她觉得似乎里面的某一点,于是就找来看了看,没想到还真的是各种戳。

对话的形式里,去讲述和解答一些问题和道理。

一、关于目的论和原因论,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创伤,阿德勒否定原因论,“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这大概是我去年大部分时间的感受,觉得生命没什么意义,生活也没什么意思。

而“自己想改变,还说想要马上改变,却还是没能改变,这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而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而大部分人都在为自己不做改变找借口。不做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面对没做到没做成的现实。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自己有这种才能”的可能性中。再过五年或者十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应该去做,这一课题,就摆在面前,却不断扯出不能做的理由。

二、关于人际关系。

害怕被他人否定,避免在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才能够去体会,关于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即追求卓越感。是指自己不断超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对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产生自卑感。

三、关于人生的三大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

工作课题里,即使不投缘也可以合作,下班或者转行之后,就变成他人关系。爱的课题,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四、关于自由。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很多人是苦恼于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课题分离”

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因为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走在父母铺好的轨道上。尽管会有各种不满,但只要还在轨道走着就不会迷路,但如果要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那就有可能会迷路,甚至会面对“该如何生存”这样的难题。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争取自由。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不畏惧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五、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共同体感觉”,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行为标准,仅仅因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

共同体,不光是家庭,学校,还包括社会,地球,宇宙……。

六、自我接纳。不是自我认可,而是自我接纳。

“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点的连续,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他者贡献”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点点滴滴连续的刹那里,就走完了这一生,至于能去哪,就看这点点滴滴的刹那。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八

想要改变,却又无从下手,最后只能长叹一声:“我又能怎么样呢?“。

例如书中所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无论是谁,无论你的年龄多大身处何种地位做着什么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是无法逃离的存在。而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期待着他人的表扬,害怕他人的批评,害怕被他人所讨厌或者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从而不断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去迎合他人价值观以及评判标准。因此,各种各样的烦恼就此衍生,疲惫感也随之而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呢?

书中大致给出了几个方向:

其一、课题分离。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丢开别人的课题是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的关键。

其二、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书上说:“重要的不是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昧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其三、要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而止步不前,却不知这样的我们在他人眼里更显卑微,所以,何不大胆的向前迈进,成就一个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77279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