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职业导向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03 03:08:04
学生职业导向范文(18篇)
时间:2024-02-03 03:08:04 小编:文轩

总结是思考的结果,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总结要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语言简洁明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的读书总结,希望对大家的阅读有所帮助。

学生职业导向篇一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样也是高等教育大国,但是我国离高等教育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成为一个高等教育强国是各个教育领域和学校所共同关心的事情,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上学生学有所长,在自己所学的领域内展示自我,经学致用成为一个专业与实际能力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人数不断增加,大学教育应不在仅仅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度更高的大众化教育,对人才的要求上也是更加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些人才需要在以后的职业中发光放彩,所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非常重要,这关系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树立起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习惯才能赢得上级的重视,在自己的岗位上走的越来越远。高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这个人才一定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在教育中不应该只是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一名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高校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处世观和就业观念,有更好的思想觉悟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保证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树立起坚定的信心不断前进,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感,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创新型人才。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

(一)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不健全。

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各个学校也采取了对应的办法,同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课程中大多接受的是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的技巧,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的教育改革中也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列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当中,但是在教育的力度上,以及对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问题阐述上还不够深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道德素质方面。

古人云,言传身教,一言以蔽之,其实就是说,要用言行教导与影响他人,该点在教师身上应用最为合适,教师人格魅力、思想道德水平与一言一行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的学生。所以,促进就职于中学的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助于对中学生习惯、思想以及人格等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现阶段的社会,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之风盛行,导致一些就职于中学的大学毕业教师具有极为单薄的道德意识,而且也未意识到自身在从事太阳下最为光辉的职业,病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很多大学毕业教师心浮气躁,无法潜心进行学术研究,对他人研究成果抄袭或者剽窃,学术道德失范,对教师光辉形象造成严重损坏。

(三)大学生教师爱岗就业缺失,不辞而别现象严重。

一些就职于中学的大学毕业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对学生反映的问题敷衍了事;缺乏工作上进心和积极性,不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和观念滞后,不能适应新时期中学教育发展的要求;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忽视学生道德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注重个人举止行为;抱着吃“大锅饭”的心态消磨时间等。除此之外,一些中校教师在离校前没有和学校人事部门有任何接触,离校后才通过电话或者信件等方式表明本人已经脱离学校,或者一些教师在提出调离申请后,没有经过学校同意就自行离开学校,虽然大学教师不辞而别在表现形式方面存在一定差别,然而,都反映出人才流动的共性,对学校造成较大的损失,而且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产生直接性影响。这些大学毕业教师往往存在心不安、好高骛远、没有就业合同契约品质的特性,尽管一些学校教师待遇是有优越感的,有吸引力的,然而教师不安心、不用心,对于离职很随意,毫不在乎学校教师工作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应届大学生的职业取向很不稳定。

在教育中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做一个敬业爱岗合格人才,摆正自己的心态,服从企业或单位的管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这种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渗透在各个专业课程中,在磨练学生的意志时让他们认识到值得道德在以后的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价值观。

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中对教材的选择一定要体现出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随着网络化的到来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趋向于多元化,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也要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既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教学中尽量做到精讲少讲,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问题,自我解决。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生动形象、典型、有趣的事例来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教师在遣词造句上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时刻听取学生的心声,做到感情的反馈。

(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理论学习。

就职于中学的大学毕业教师道德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在于轻政治、重业务,为了不断提升学校声誉,通常会将教师考核评比置于名次、分数以及成果等方面,却没有考虑培养大学毕业教师的政治素养,应该加强对其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与学习,帮助大学毕业教师牢固树立职业道德信念,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并培养大学毕业教师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发扬教师无私奉献、勤奋努力以及严谨治学的精神与品质。

四、结语。

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从小方面来说可以让大学生在已有的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从大处来说也在简介的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所以在学校教育中一定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学生职业导向篇二

摘要:当前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有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决定了它必须承担起这一人才培养任务。眼下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已经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将尝试从职业素养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当前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寻找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已经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当前正处在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的过渡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诸多条件的保障,其中人才,尤其是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上的缺乏已经得到一定缓解,但从业人员在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却日益凸显,普遍存在职业道德不高、敬业精神缺乏、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因此,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有必要认真思考和研究有关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经过整理和归纳,我们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可以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认为由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构成。[1]狭义的职业素养不包括职业技能,我们日常提到职业素养多指其狭义概念(本文中采用狭义概念)。职业素养是内在素质,决定着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

职业素养作为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它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1.间接性。

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考核具有间接性。我们知道职业技能考核方式多,易量化,比如查看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举行考试等方法,而职业素养则不然,很难直接通过量化考核获知,即便是一个在职业素养问卷获得高分的人,也并不一定就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它的考核更多的是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同样,职业素养的养成也是如此,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难以直接养成。

2.关联性。

前面我们讲到“职业素养是内在素质,决定着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也就是说一个职业人的职业行为能不能达到要求,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职业素养高低决定的。据此,有学者提出,以职业素养为代表的“软素质”决定着职业技能“硬素质”的高低。

3.双重性。

职业素养双重性是指不同职业的素养要求既有不同又有相同,即职业素养共性和个性。不同职业由于在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职业素养要求当然会不同,但同时,我们在生活中又经常看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可以在多个不同的职业上都能表现出很高的职业素养,例如一个人可以既是一名好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同时又是一位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企业家,这是因为不同职业的职业素养要求除了有个性外,还有相通的共性,比如任何职业都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

4.发展性。

职业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变化直至消失的,职业素养的内涵也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任何时代的职业素养都会留下时代的印迹。例如:早期人类在开采自然资源时,注重的是效率和产量,而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环境保护开始成为资源开采中是不容忽视的内容,相应的职业素养内涵也把环境保护的内容纳入其中。

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对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这一现象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它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片面追求技能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出现当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正确认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前提。“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素质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占1/8的表面“冰山以上部分”和占7/8的深藏“冰山以下部分”,表面的1/8包括个体的知识、技能等显性素质,冰下的7/8包括个体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素质。显性素质容易被人们识别,例如技能证书、学历证书等,它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称职;隐性素质则不易被考量,它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7/8的隐性素质支撑着显性素质,显性素质是隐性素质的外化表现。“素质冰山”理论是职业素养重要性的最好理论依据。另外,从企业选人、用人方面来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企业选人、用人标准,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用人的首要标准。,在笔者参与的一项关于企业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调查中,61.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品质,20.9%的受访企业选择工作经验,15.3%选择专业技能,选择其他素质的占2%。大多数受访企业认为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可以从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中获得,而如果缺乏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品质,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如前所述,大家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不准,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人才培养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是一笔带过,流于形式。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很多高职院校都认为只要学生毕业时能掌握一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任务就算完成。在教学资源分配时,主要教学资源都集中于职业技能培养。我们在许多高职院校都可以看到,实训中心、实习大楼一栋挨着一栋,气势雄伟,甚是壮观,但是由于对职业素养培养的忽视,当你走进这些地方时,却发现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注意对实训设备的爱护,实训材料浪费严重,秩序混乱,完成任务后,连最基本的器材整理都没有,着实让人有一种“狼藉”之感。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培养理念,能培养出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别于职业技能,一般认为,职业技能是个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的特征,例如一名优秀的歌唱家,他就需要有先天的音乐天赋,再加上后天的专业学习。然而职业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后天培养而成的。[2]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目前高职院校主要的做法是实训指导老师的空洞说教,公共基础课的辅助培养等方法,缺乏系统、有效的培养方法,这也是出现上述实训场地乱像的重要原因。

考核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它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来保障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的正常开展。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基本是空白,最多只是在毕业鉴定时,加上一句诸如“态度端正,认真负责、道德高尚”之类的词句,这些远不能起到考核的作用,更不能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保障。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不仅是判断学生职业素养高低的标尺,也是培养过程中的“指挥棒”,是人才培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解决措施。

(一)准确理解职业素养内涵,正确认识其重要性。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是当前高职院校忽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态,高职院校就必须改变老观念、老思想,准确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正确认识其重要性。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会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这个前提,任何方法都很难奏效。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而应该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指导实践。

1.将企业元素融入教学,营造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

企业的工作环境、职业文化、先进管理、工程或工艺技术、信息应用技术等元素及其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融合和集成应用,这里简称为“企业元素”。[3]将企业元素融入教学意义重大,它可以为教学提供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营造出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教学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高度融合,以环境来影响和带动学生自发、自觉地加强职业素养培养,这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强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尝试,效果良好。

2.注重发挥实训环节作用,训练学生职业素养。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4]因此,充分发挥好实训环节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也很必要。实训环节作用可以从两方面发挥:实训场地静态培养意义和实训过程动态培养意义。实训场地静态培养意义的发挥,可以通过实训场地“软文化”建设实现,例如在实训室布置时注重成果激励,在实训室走廊两边展示学生作品或获奖荣誉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氛围;实训过程动态培养意义的发挥,可以从实训细节入手,例如实训中要求学生严守操作规范,节约实训材料,爱护实训设备等。实训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是训练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认真设计好、利用好实践环节,实现德技双馨的好局面。

3.积极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他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容替代,因此积极发挥高职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意义重大。这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注意这里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教师这个职业的职业素养,还包括所授职业技能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后者。虽然高职院校大力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但大多教师并非来自生产一线,他们对企业生产的职业素养要求并不很熟悉,从而导致在教学时,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的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分批次的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轮岗见习,切实发挥好教师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实训课以及素质拓展等模块构成,职业素养培养大多是在这些模块之中顺带提到,没有专门服务于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这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合理分配,开设相关课程,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开设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课程。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课程并不等同于伦理学课和道德课,应该注重和职业相联系,和实践相联系,达到影响学生职业价值选择和职业行为规范的目的,避免误入过度强调伦理学知识的歧途。(2)以案例方式开展教学。高职教育尽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但学生的实践经验依然缺乏,很难身临其境的理解职业素养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用案例去设置情景。例如: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伦理选择、精益求精与得过且过的职业行为选择。同时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多选国内案例,因为职业道德具有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同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是有差异的。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大多采用“2.5年+0.5年模式”或“2年+1年模式”,这里的“1年”或“0.5年”就是指顶岗实习的时间,它一般集中安排在毕业前的一个或两个学期。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到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承担这个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实习期至少是半年,这一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增长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非常重要。虽然当前顶岗实习工作由于它的特殊性,出现了管理不到位,岗位流动性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但它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不容小视,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途径,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促进职业素养提升。

来自 XUEfeN.Com.cN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合理的培养体系作为基础,还需要有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作为保障,考核体系的缺乏同样是制约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是,由于职业素养自身的特性,使得对它的考核难以方便地进行定量分析。从总体上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职业素养考核要注重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三公”原则是任何考核工作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考核尤为如此,不合理的考核结果不仅会遭到学生的抵制,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2.职业素养考核要与职业技能考核相区别。

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关系紧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是在进行职业素养考核时要注意区分两者,不能以职业技能的考核结果来代替对职业素养的考核,要对职业道德高尚,职业习惯良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切勿相互混淆。

3.职业素养考核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考核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并不是要把学生划分等级,在进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时更应体现人性化,注意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考核结果要能及时反映学生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进步和成长。

五、结语。

尽管当前高职教育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它培养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相信经过各方的不断努力,高职教育一定能解决好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问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有华.校企合作开展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对接的研究[j].北京: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z1).

[2]戴心来.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探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

[3]杨兰,毛光华.企业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的应用浅析[j],北京:人力资源管理,2013,(12).

[4]蔡健,王薇,何钢,邬雨刚.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a].南宁: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

学生职业导向篇三

近些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及社会岗位缺口的逐渐增大,使得国家就业率有了显著的提升;而相对于高职院校,虽然各个学校推进了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存在较大比例的学生存在难就业的情况;同时,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馈无法满足其实际要求,满意度偏低。综合对以上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其主要因素在于学校在对人才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就业及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对于以上问题分析,现有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进行改革,以促使学生就业及后期综合发展。

不可否认,当前高职院校通过课程改革等举措,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了极大的价值,且促进了学生就业率的明显提升。但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出发,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学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能顺应当前时代发展需要,职业素养培养所取得的效果甚微,具体表现在学生就业后心态浮躁、跳槽严重及核心竞争力差,造成用人单位满意度差,影响学校发展及声誉。基于此,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出发,立足目前实际情况,推行以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具体目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社会需求及企业单位基本岗位入手,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自身需求,分析学生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实现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及单位满意度提高。其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使学生的就业导向与职业素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以促使学生形成自身的职业规划及合理择业;其三,通过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及社会满意度,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就业环境与形式,明确就业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提高学生的就业认同感,提高就业满意度。

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中应深入高职学生,了解其内心对职业素养的理解,以针对性进行培养与教学,是基本方式,也是主要选择;综合来讲,关于以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职业特色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目标,即不仅需要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培养与提高,更需结合学生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及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应以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教学为基础,重点对学生以“职业”相关的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以满足当前社会对职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同时,该种培养方式也是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2、突出企业特色相比一些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以实际操作及技能培养为主,而对理论专业知识的涉及面相对较浅。基于该种情况,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应立足于企业,以企业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及适应能力。如各高职院校可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先进文化及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等方式制定完整的培养方案。该种模式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及提高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3、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推进剂,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员工创新能力的'提升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长期健康发展。但,根据目前调研情况,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及素养。该种情况很难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可能会促使企业改变招聘途径,从社会招聘具有工作经历及创新精神的人才。该种结果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出现问题。因此,对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必须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及目标,采取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以提高学生就业机会及实力。

当前高职院校已认识到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不足及所存在的问题,大多学校已从制度、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及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改进,职业素养的培训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但,综合比较,仍存在一些因素对其造成了阻碍,具体如下:1、“隐性职业素养”与“显性职业素养”培养比例失衡是主要问题近两年,高职院校招生及就业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压力,大多高校在办学理念的侧重点出现了偏离,如一些学生多集中对与学校发展密切的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及专业技能等一些“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对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如实践教学中常采取灌输式、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脱离实际,忽略了学生需求及社会需要,更有甚者,部分学校未将职业素养培养纳入日常教学中,造成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现象。2、高职学生重专业、轻素质的思想严重大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种共性,认为过硬的专业技能及各类职业资质证书即可敲响企业的大门,却未认识到企业相对于专业知识而言,更多的关注于学生的心态、价值观及职业素养等问题。在该种错误认识下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容易造成职业观念淡薄及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且可能引发学生诚信问题;以企业角度考虑,专业的知识可以通过后期的实践而掌握,而理念出现问题,容易对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故,该种模式下所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目前高职院校重专业而轻素质的思想及培养机制不能满足企业及社会的要求。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脱离企业需求据资料显示,高职院校就业后的离职率普遍高于本科院校,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职业生涯模糊及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脱离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及输出的途径是企业,学校在对学生教学大纲的设置中未能充分对当前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不明确企业对学生的真正诉求,一味的对专业知识进行教育及培养,容易养成高技能而低素养的情况,致使学生就业后很难适应企业模式。

综合以上所述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与对待,以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具体方式及方法如下:1、围绕社会需求,制定就业导向下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校企合作,以企业需求作为突破口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基本保障,对于此,首先,学校要明确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次,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细化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再者,加强实践,切实将职业素养培养模式贯穿到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并全程跟踪,以提高其效果。2、围绕学生成长需求,打造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平台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搭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参与性强的职业素养校内外实践平台,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自觉养成。一方面,学校应采用有效措施,积极创造实践机会,以通过实践中实现学生技能提升及职业素养养成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将积极创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熟悉、习惯并自觉遵守职业惯例规定,从而形成相应的职业素养。3、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促进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共同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逐步改变现有教学观念,促进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共同发展。一方面,学校应创造机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如通过企业人才到校教学,将企业的需求向教师及学生传达,以为学生学习及教师日后教学指明方向及明确意图。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大教学改革,引进优秀教学人才,加大教学创新,以促使学校转变教学观念,促进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教育全面发展,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讲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对于此,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培养高素质及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通过对以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说明,以便为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提供技术参考及借鉴。

【参考文献】。

[2]黄飞青.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基本特点探析[j].科技视界,2013(23).

学生职业导向篇四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若把人比喻为一棵大树的话,那么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组成大树的根基部分,职业技能则为大树的枝、干、叶、茎部分,前者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后者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必先根系发达。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管理类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管理类专业学生是否符合企业需求?围绕上述问题,笔者就所在学院工商管理系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企业普遍认为,现在90后毕业生最突出的问题是适应能力差、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急于求成、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创新意识薄弱和专业的业务能力欠缺(如:撰写调查报告、拟订商务文件、起草工作管理文件等)。他们更青睐于职业素养高的学生,根据不完全统计,职业素养高的学生其自身的职业生涯呈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现实中,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要从基层做起,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时,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潜在着一定的风险,比如,一个高职业技能、低职业素养的员工留在企业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一个具有吃苦耐劳、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团结合作、努力进取、高效工作等职业素养的员工,才是企业在招聘和使用时重点关注的。这些素养不是通过学校一朝一夕简单传授完成的,而是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完成一个长期培养和修炼的过程。高职院校在培养管理类学生时要从企业需求出发,认准企业的用人标准,方可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为企业、社会输送满意的人才。

职业素养是较难量化的,而职业技能则可以通过一些职业证书来量化表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倾向以“技能”为导向,重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教学,让现实仅存的一些职业素养培养流于形式。

1.教师过多依赖课堂说教,以单向的理论知识灌输于学生,学生被动接受,但双方没有达成共鸣,这样,虽说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但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整个培养过程呆板、没活力,达不到预期效果。

2.有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一些职业技能便能顺利胜任工作,其实不然,他们对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内容认识是不全面的,这些岗位可能更需要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吃苦奉献精神、服务意识等,比如:从事市场开发的员工,就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较强的抗压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3.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在职业素养培养中较少被采用,没有真正利用好校企合作这一途径,忽视了在模拟仿真的职业活动应蕴含职业素养的培养,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顶岗实习,没有让学生在体验职业的同时,提炼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素养。

(二)学校-企业间文化融合度不高。

为企业输送“准职业人”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但,部分高职院校到了大三年级才逐渐向学生渗透企业的企业目标、组织制度、管理风格、工作模式等企业文化,更有甚者,学生即将毕业也没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致使学生在校园走向企业的道路上来了一次“大跃进”,让学生顶着“准职业人”的帽子对企业却一无所知。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以隐性课程为主,隐性课程以团学活动见多,表面见似丰富多彩,但起效甚微。感恩教育是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以此为例,高职院校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感恩教育,但现实是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功利、拜金,在就业和择业方面往往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要求企业能提供即高薪又舒适的岗位,想着不劳而获的工作,而学生这部分的表现难以考量。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状况的操作机制和办法,这是今后探究的方向。

(四)企业-学校间缺乏反馈机制。

学生一旦毕业,大部分学校都会认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和培养应有企业来管,最多通过一些调查问卷、个别电话抽查去了解毕业生任职的相关情况,草草了事。更有甚者,基本没有任何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即便企业和学校进行沟通反馈了,比如: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协作意识薄弱等等信息,学校接到这些反馈信息后,因为缺乏反馈机制,所以,经常会出现反馈时间滞后、反馈后不作为的现象。殊不知,企业向学校反馈的毕业生任职信息是何其重要,这些信息可以逆向指导学校对在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再思考。

1.开设职业素养教育系列课程。

如果说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那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关系到高职院校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入学第一课,让每位学生清晰地了解到所学专业(管理类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及三年的教学计划,同时,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选择与行为》等系列课程让学生明白自己将来发展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应开设《职场文化与礼仪》、《形体训练》课程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的文化,提升个人形象及注重职场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应开设《演讲与口才》、《管理方法与艺术》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和沟通能力;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学会感恩,增强心理抗压能力等等。

在编制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明确职业素养内容,如:爱岗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如:在企业管理中的工作环境5s管理,为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使用完教室相关物品后,应归还原处,带走个人垃圾,保持教室干净整洁;还可以丰富教学方法,采取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

大多数的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却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所以,高职院校应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外出培训或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让教师亲身体验职业情境,先提高管理类专业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授课水平,使教师真正将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建设中体现的职业素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聘请具有资深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行业导师,为学生以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引导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4.以赛促进。

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仅靠学团部门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针对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我们应推荐学生参加一些专业技能大赛,如:全国市场营销大赛、erp沙盘大赛、全国高职院校企业营销技能大赛、全国高职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等,通过这些大赛,为培养和评判市场亟需人才提供了量化依据,也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提高了学生责任、合作、创新的职业精神。

(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打造企业所需的准职业人。

毕业生无缝上岗是企业所需,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做到这点,学校可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来增加与企业的粘合度和融合度。第一,企业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他们的视角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出针对性的要求和标准;第二,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校企合作企业,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和对实际工作的氛围有个感性的认识;第三,学校可与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或让学生在企业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周或半个月的短期锻炼,让管理类专业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就能够接受职业素养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向准职业人迈进。

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不像职业技能那样好量化评价,它是隐性的。那如何考核评价它呢?我们常把学校比作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德育素质进行量化,从而间接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团队合作意识、爱岗敬业、服务意识等,如:学生的诚信档案、遵纪守法情况、获奖情况、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对作业、工作的完成情况等。

学生职业导向篇五

摘要:当前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有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决定了它必须承担起这一人才培养任务。眼下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已经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将尝试从职业素养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当前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寻找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已经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当前正处在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的过渡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诸多条件的保障,其中人才,尤其是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上的缺乏已经得到一定缓解,但从业人员在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却日益凸显,普遍存在职业道德不高、敬业精神缺乏、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因此,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有必要认真思考和研究有关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经过整理和归纳,我们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可以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认为由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构成。[1]狭义的职业素养不包括职业技能,我们日常提到职业素养多指其狭义概念(本文中采用狭义概念)。职业素养是内在素质,决定着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

职业素养作为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它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1.间接性。

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考核具有间接性。我们知道职业技能考核方式多,易量化,比如查看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举行考试等方法,而职业素养则不然,很难直接通过量化考核获知,即便是一个在职业素养问卷获得高分的人,也并不一定就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它的考核更多的是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同样,职业素养的养成也是如此,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难以直接养成。

2.关联性。

前面我们讲到“职业素养是内在素质,决定着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也就是说一个职业人的职业行为能不能达到要求,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职业素养高低决定的。据此,有学者提出,以职业素养为代表的“软素质”决定着职业技能“硬素质”的高低。

3.双重性。

职业素养双重性是指不同职业的素养要求既有不同又有相同,即职业素养共性和个性。不同职业由于在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职业素养要求当然会不同,但同时,我们在生活中又经常看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可以在多个不同的职业上都能表现出很高的职业素养,例如一个人可以既是一名好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同时又是一位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企业家,这是因为不同职业的职业素养要求除了有个性外,还有相通的共性,比如任何职业都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

4.发展性。

职业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变化直至消失的,职业素养的内涵也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任何时代的职业素养都会留下时代的印迹。例如:早期人类在开采自然资源时,注重的是效率和产量,而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环境保护开始成为资源开采中是不容忽视的内容,相应的职业素养内涵也把环境保护的内容纳入其中。

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对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这一现象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它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片面追求技能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出现当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正确认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前提。“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素质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占1/8的表面“冰山以上部分”和占7/8的深藏“冰山以下部分”,表面的1/8包括个体的知识、技能等显性素质,冰下的7/8包括个体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素质。显性素质容易被人们识别,例如技能证书、学历证书等,它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称职;隐性素质则不易被考量,它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7/8的隐性素质支撑着显性素质,显性素质是隐性素质的外化表现。“素质冰山”理论是职业素养重要性的最好理论依据。另外,从企业选人、用人方面来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企业选人、用人标准,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用人的首要标准。2014年,在笔者参与的一项关于企业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调查中,61.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品质,20.9%的受访企业选择工作经验,15.3%选择专业技能,选择其他素质的占2%。大多数受访企业认为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可以从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中获得,而如果缺乏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品质,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一)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不准,重要性认识不足。

如前所述,大家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不准,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人才培养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是一笔带过,流于形式。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很多高职院校都认为只要学生毕业时能掌握一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任务就算完成。在教学资源分配时,主要教学资源都集中于职业技能培养。我们在许多高职院校都可以看到,实训中心、实习大楼一栋挨着一栋,气势雄伟,甚是壮观,但是由于对职业素养培养的忽视,当你走进这些地方时,却发现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注意对实训设备的爱护,实训材料浪费严重,秩序混乱,完成任务后,连最基本的器材整理都没有,着实让人有一种“狼藉”之感。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培养理念,能培养出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别于职业技能,一般认为,职业技能是个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的特征,例如一名优秀的歌唱家,他就需要有先天的音乐天赋,再加上后天的专业学习。然而职业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后天培养而成的。[2]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目前高职院校主要的做法是实训指导老师的空洞说教,公共基础课的辅助培养等方法,缺乏系统、有效的培养方法,这也是出现上述实训场地乱像的重要原因。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

考核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它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来保障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的正常开展。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基本是空白,最多只是在毕业鉴定时,加上一句诸如“态度端正,认真负责、道德高尚”之类的词句,这些远不能起到考核的作用,更不能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保障。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不仅是判断学生职业素养高低的标尺,也是培养过程中的“指挥棒”,是人才培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解决措施。

(一)准确理解职业素养内涵,正确认识其重要性。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是当前高职院校忽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态,高职院校就必须改变老观念、老思想,准确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正确认识其重要性。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会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这个前提,任何方法都很难奏效。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而应该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指导实践。

1.将企业元素融入教学,营造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

企业的工作环境、职业文化、先进管理、工程或工艺技术、信息应用技术等元素及其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融合和集成应用,这里简称为“企业元素”。[3]将企业元素融入教学意义重大,它可以为教学提供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营造出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教学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高度融合,以环境来影响和带动学生自发、自觉地加强职业素养培养,这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强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尝试,效果良好。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4]因此,充分发挥好实训环节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也很必要。实训环节作用可以从两方面发挥:实训场地静态培养意义和实训过程动态培养意义。实训场地静态培养意义的发挥,可以通过实训场地“软文化”建设实现,例如在实训室布置时注重成果激励,在实训室走廊两边展示学生作品或获奖荣誉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氛围;实训过程动态培养意义的发挥,可以从实训细节入手,例如实训中要求学生严守操作规范,节约实训材料,爱护实训设备等。实训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是训练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认真设计好、利用好实践环节,实现德技双馨的好局面。

3.积极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他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容替代,因此积极发挥高职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意义重大。这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注意这里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教师这个职业的职业素养,还包括所授职业技能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后者。虽然高职院校大力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但大多教师并非来自生产一线,他们对企业生产的职业素养要求并不很熟悉,从而导致在教学时,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的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分批次的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轮岗见习,切实发挥好教师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实训课以及素质拓展等模块构成,职业素养培养大多是在这些模块之中顺带提到,没有专门服务于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这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合理分配,开设相关课程,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开设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课程。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课程并不等同于伦理学课和道德课,应该注重和职业相联系,和实践相联系,达到影响学生职业价值选择和职业行为规范的目的,避免误入过度强调伦理学知识的歧途。(2)以案例方式开展教学。高职教育尽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但学生的实践经验依然缺乏,很难身临其境的理解职业素养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用案例去设置情景。例如: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伦理选择、精益求精与得过且过的职业行为选择。同时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多选国内案例,因为职业道德具有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同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是有差异的。

5.高度重视并科学组织顶岗实习环节,强化职业素养培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大多采用“2.5年+0.5年模式”或“2年+1年模式”,这里的“1年”或“0.5年”就是指顶岗实习的时间,它一般集中安排在毕业前的一个或两个学期。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到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承担这个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实习期至少是半年,这一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增长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非常重要。虽然当前顶岗实习工作由于它的特殊性,出现了管理不到位,岗位流动性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但它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不容小视,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途径,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促进职业素养提升。

来自 XUEfeN.Com.cN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合理的培养体系作为基础,还需要有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作为保障,考核体系的缺乏同样是制约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是,由于职业素养自身的特性,使得对它的考核难以方便地进行定量分析。从总体上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职业素养考核要注重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三公”原则是任何考核工作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考核尤为如此,不合理的考核结果不仅会遭到学生的抵制,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2.职业素养考核要与职业技能考核相区别。

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关系紧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是在进行职业素养考核时要注意区分两者,不能以职业技能的考核结果来代替对职业素养的考核,要对职业道德高尚,职业习惯良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切勿相互混淆。

考核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并不是要把学生划分等级,在进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时更应体现人性化,注意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考核结果要能及时反映学生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进步和成长。

五、结语。

尽管当前高职教育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它培养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相信经过各方的不断努力,高职教育一定能解决好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问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有华.校企合作开展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对接的研究[j].北京: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z1).

[2]戴心来.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探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1.

[3]杨兰,毛光华.企业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的应用浅析[j],北京:人力资源管理,2013,(12).

[4]蔡健,王薇,何钢,邬雨刚.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a].南宁: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职业导向篇六

摘要:职业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理念下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涉及学生一生的发展过程,是学生终身发展不可或缺的东西。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学生只有在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包括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把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上去,需要学校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职责素养训练活动。

-->

-->

-->

学生职业导向篇七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保证学生在能够学到一门技术的同时,让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这要求学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包含了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个方面。目前,用人单位对员工的隐性职业素养有着高标准、高要求。因此,学校必须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来提高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另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采取措施来对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进行量化评价,从各方面加强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业单位对于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有着特别高的要求。另外,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技能教育,还要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其能够符合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这使得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及培养模式的创新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在当下,培养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理念创新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一、职业素养的概述。

在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中,职业素养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和锻炼来不断地积累。这一方面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人职业能力和习惯的体现。而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包含了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学生所掌握的一些职业技能,包含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一些证书等,这能够体现出学生在今后发展中的外在表象。而隐性职业素养则指的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意识,需要通过长时间的鉴别才能够体现出来。隐性职业素养对显性职业素养起到一定的决定性和支撑作用。对于隐性职业素养而言,显性职业素养能够通过一些外在表象来体现出隐性职业素养,而隐性职业素养则对从业者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1]。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还应当把培养的重心放在隐性职业素养上。这能够使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得到同步发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整体培养。

二、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意义。

(一)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在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精神,促进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这也已经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隐性职业素养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来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更进一步地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重视度,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职业生涯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长期的教育中,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显性职业素养,而缺乏隐性职业素养,降低了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低下已经严重影响了其就业的稳定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实现学生就业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于全面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目前,在我国就业市场上,高职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差,其发展不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使得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只注重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素质达不到就业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学生就业困难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真正的原因主要是高职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隐性职业素养。面对目前这种形势,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改变职业教育的方法来实现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提高。这样能够从最根本上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在今后的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职业指导理念的树立。

1.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目前,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只是通过招聘会、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而不能从对职业的认知和锻炼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全过程的指导。这使得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降低了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在加强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的同时也应克服传统就业指导的缺陷,实现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能够充分体现出职业指导的理念。职业指导理念的应用不仅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加强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教育,还应更加注重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2]。

2.加强全程化指导的构建在长期的职业指导过程中,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会在毕业来临之际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的技巧,或者是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这些虽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临时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没有能够获得关于职业道德以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使得在就业时没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指导全程化的构建,将职业指导深入到学生日常的教育和培养当中,加强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刚进入学校时,高职院校就应通过分析各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需求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来进行专业的选取。另外,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职业对于职业素养标准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就业标准的同时实现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能够全程化地引导学生对于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塑造。

3.实现全员参与对于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而言,在经费、师资以及思想认识等大量的客观和主观原因的制约下,使得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只是通过专门的部门和教师来进行指导,导致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缺乏一定的整体性,不能够全面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实现全员参与来提高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将职业指导中的任务进行分解,加强对于每个部门的分工,使其在工作中能够积极配合。另外,各个班级的教师也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专家讲座、交流会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学生能够了解当下的就业政策,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计划,使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一定的主动性[3]。这样能够在校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就业氛围,全面促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

4.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加强对于自身人生的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而职业指导是指指导员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使其能够进行自由的`分析和判断并最终得到一个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职业指导应以学生为本,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应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使学生在了解了自身的优缺点的同时能够确立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样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自己的目标的选择以及判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今后的职业发展,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5.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职业指导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要通过就业的指导和分析职业的发展来实现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目标的建立,还应加强对于学生的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沟通、管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文化平台,加强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的塑造。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国情以及社会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来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理论内涵,使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

在日常行为规范中,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制定一套训练方案,从而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学校应加强考勤制度的建立,使各个班级的学生能够准时上课,杜绝迟到早退现象的出现。其次,在课堂中,学校一方面应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坐姿,另一方面也应限制学生使用手机,使学生在规范行为的同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最后,学校应组织学生对各个班级的卫生进行检查等。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加强对于职业素养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三)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将职业素养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第一,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来实现全程化职业指导的构建,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以及对于自身的职业方向的定位。另外,课堂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谋生,还能够通过施展个人的才华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服务。第二,指导员可以通过对学生提出要求来加强学生的责任心等方面的锻炼。另外,指导员必须通过成立一个班级内部的管理部门来加强对于学生的卫生以及外表形象的管理,使学生在注重自身形象的同时也能够注重公共区域的卫生。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不应当只局限于职业本身,还应当加强学生对于职业环境、内容等方面的学习和了解[4]。因此,不仅要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还应当使学生更注重创业和谋职的重要性。

(四)校园文化的营造。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来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来体现自身的生活理念和工作态度的积极性。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培养自身的思想精神,开阔自身的胸怀,使自己置身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当中。这样能够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加强对于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第一,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企业管理和制度建立的校园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来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这样学生能够在进入企业之前加强对于企业制度、管理以及成果的了解。第二,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管理和制度引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当中,使企业的管理理念更好地渗透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为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创造更多的机会。第三,高职院校的领导也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来实现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当前的用工情况来调整培养目标,从各个方面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5]。

(一)量化评价体系的构成。

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体系主要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三方面构成。第一,职业意识是指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心理反应,能够实现对于行为和活动的调节。职业意识主要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内容,主要通过法律、制度等来体现。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第二,职业知识主要包含专业知识和通用知识两个方面。专业知识主要是指从业者所具有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通用知识主要是指从业者所应了解的一些最基本的管理和经济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业者在职业当中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条件,而通用知识则是从业者在职业中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第三,职业能力是指从业者的综合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从业者的就业方向,也能够体现出从业者在职业中的成就[6]。

(二)量化评价的方法。

首先,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应当被分解成许多子目标,再将子目标分解成更细小的目标,使其形成一个具有层次化的评价模型。在这个评价模型中,隐性职业素养的整体水平位于模型的最上层,属于最抽象的一部分,而隐性职业素养中各个具体的元素则位于模型的最下层,属于最具体的一部分。其次,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最具体的内容进行识别。最后通过逐步综合形成来实现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整体评价。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更应当注重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应当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从各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也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责任心等的培养。另外,学校也应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使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得到更好的考察。总之,这些方式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现学生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我国社会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学生职业导向篇八

摘要:从“是什么”“做什么”“怎么衡量”“怎么突破”等方面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相关问题有利于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目标、思路及成效,同时有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解决方法。“是什么”解析职业素养的来源、分类和分歧;“做什么”重点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师培养、教学课程、教学节点、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怎么衡量”分析评价指标内容的取舍和体系构建的特征;“怎么突破”则是对现存问题的回应及未来努力方向的预判。

关键词:职业素养;概念;培养;评价体系;展望。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能力本位讨论的思潮中,高职教育逐渐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开启了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探索;到现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理论研究已经进入系统化、模式化的阶段,同时实践探索也步入了归纳总结、提升推广的阶段。为更好地掌握研究目标、思路及成效,推进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本文从职业素养的概念、培养、评价等维度去分析已有成果和发展方向。

一种方式是由“素养”推演而来,从素养的养成方式和特性推演出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和基本内涵,进而演化成职业素养的概念。另一种方式是从国外直接引入。一是从国外学者的相关著作中直接援用了职业素养的概念。二是在探讨“职业能力是什么”时,直接引入“关键能力”,并将其视为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实质上,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领域里的素质教育”。三是在核心素养定义的基础上,形成与职业素养紧密相关的概念“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基本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第一种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刘兰明把“职业素养分成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显性素养主要包括资质、知识和技能;隐性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第二种是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陆刚兰把“职业素养分成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专业素养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包括由专业引出的一系列素养;非专业素养特指除了专业之外的素养”。第三种是根据适应范围不同,蒋乃平把“职业素养分为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公共职业素养是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该具有的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强调从事某一行业具备的共同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岗位职业素养是针对某一特定岗位的从业者的特殊要求”。

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虽然有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去修正这一概念,但其内核,即职业的内在规范性和从业者的品格和能力,始终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同时有人提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方面内容,由于对概念理解的侧重点不同,研究者对职业素养组成部分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分歧是职业素养是否包括职业技能。从特定岗位所需特定能力的视角解析的研究者都主张职业素养应该包括职业技能;从一般岗位所需普适性能力解析的研究者都主张职业素养不应该包括职业技能。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契机,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教学能力、增强把握职业发展前沿的能力等,对于培养职业素养至关重要。蒋菁认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应该强化教师基本道德素质,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遵守教师基本职业规范和狠抓基本业务素质”。高职教师应具有理论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将普通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集于一体,实现学生向职业人转变。唐冬生、罗敏杰提出实施“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职业人”培养模式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马庆发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载体,又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并且提出了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职教课程三维立体模型”。专业课具有明显地针对性、多元性,涉及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的专业课内容,能结合各学段的特点逐步展开,实现了职业素养培养的阶段性、有序性。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公共课能够围绕职业素养的重点内容进行有目标的培养,发挥着独特作用。赵莹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意识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构建、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或者以不同领域的课程为主架构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关键要素。

教学情境设计、技能实训、顶岗实习、技能竞赛、专业考证等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更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有研究者着眼于重点教学环节,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王浩主张“创新实训教学方式,搭建情境式集成实训教学平台”,让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培养。有研究者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出发,探析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及其与职业素养融通的价值目标,促进学生养成职业自然习惯,缩短学生的职业磨合期。吴伟萍提出校企合作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构建了“校企合作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平台——xqhz平台”,从而帮助高职院校和企业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新世纪人才。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活动等活动在职业素养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朱颖提出“要进行活动引领和校园环境的营造,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校园主题活动,在宣传氛围中点亮职业素养教育”。同时,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发挥各类资源的作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身心素质、能力素养和专业技能素养,“可以使学生从职业感知——职业认同——职业人格递进,从‘学生到职业人’转变”。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可分为包括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和不含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含职业技能的指标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方面为主体内容,王浩的“基于情境式集成实训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就是以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级指标,结合具体专业遴选、设立15个要素作为二级指标。杜新安主张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测评内容可由日常行为、课堂表现和实践训练三个维度构成,但这三个维度仍可分解为上面内容的四个方面,只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而不含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内容则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为主体内容,适当增加其他内容。崔奎勇提出的“高职学生基本素养评价体系”中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只有普适性素养指标内容而没有职业技能。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表现为多样性、针对性。杜新安认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特征可以归纳为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李小娟在论述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时,强调了“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评价结果的.反馈性和导向性等内容”。在各研究者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考察要点评价和计分标准”栏中,十分注重将项目考核结果用文字进行评价和用数据进行评分,即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此外,评价构建还要具有学段性,庄军和李毅认为“由于每个学期的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不同学期学生基本素养教育评价要点也需要有所差别,要体现评价内容和过程的学段性”。

从现有文献来看,职业素养概念的界定较为混乱、随意性较大,其中最大分歧是职业素养是否包括职业技能。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去理解职业素养的概念,杂乱界定的背后呈现出清晰的思路。职业素养的静态理解一般强调特定的职业岗位须有特定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为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是题中之义。职业素养的动态理解一般强调培养学生适用于任何职业岗位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品格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通用性能力。动态理解重点强调着眼于学生持续发展所具备的品格和能力,而不仅局限于特定的职业岗位。从动态的视角去诠释,其实质是力图将职业素养发展成为独立于职业技能之外的概念,即不包括职业技能。而且独立的概念有利于深化职业素养的内涵建设,有利于形成相对独立的培养途径和载体。因此,职业素养概念的研究方向仍将围绕独立的内涵和外延来开展。

系统化是职业素养培养途径和载体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研究者们各自从不同的主体、学科领域及教育教学环节等方面去系统地探索培养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从学科领域方面,研究者主要从专业课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公共课领域等方面去探析。职业素养培养与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融合发展是高职教育的聚焦点。首先,以专业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决定了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都离不开专业课程。通过教学课程考试改革,将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融合发展,势必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是培养职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公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应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而单独在公共选修课体系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职业素养培养将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公共课的融合仍是职业素养研究的主要方向。再次,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实践平台,但培养内容的层次、侧重点和聚焦点方面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职业素养的学期分段培养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明显脱节。职业素养培养的第二课堂如何实现规范、系统、可持续的发展将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现阶段的职业素养培养评价体系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有研究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和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在系统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导向作用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并且相关实践经验的研究文献也十分匮乏。基于此,职业素养培养评价可从三个方向努力:其一是职业素养培养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位置问题,即顶层设计,不单是职业素养培养自身的顶层设计问题,而是一个事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与规划。解决了此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职业素养培养评价体系构建的生存依据问题。其二是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处理好职业素养的范畴问题。范畴问题事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要素及其权重,事关培养途径和参与评价主体。其三是职业素养技能化趋向的问题,即使用通用性技能代替职业素养,用各种证书来衡量学生职业素养的趋向。总之,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现在的研究成果为全面提升职业素养提供了参考路径和经验借鉴,同时职业素养培养的发展也将检验着现有成果的成熟度。当然,一些现有的关键性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要去面对、探索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键能力——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j].职业与教育,(1).

[2]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1).

[4]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

[5]蒋菁.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6]唐冬生,罗敏杰.高职院校“职业人”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7]马庆发.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3).

学生职业导向篇九

职业素养,指的是从事某职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除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专业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适应酒店管理的岗位需求。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责任心,这与酒店管理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酒店管理的环境中,并且利用礼仪课程、沟通技巧等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需要对职业素养的内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应当包括以下的内容:第一,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应当包括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两个方面的能力,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前厅接待、餐饮服务、客房服务、收银、礼仪、清洁等多种操作技能。第二,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指的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于酒店行业应有的情感,如职业认同感、行为倾向等。第三,人际交往能力。酒店管理人员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尊重客人、关心客人,始终以客人的利益为主,同时也可以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交往,对于突发状况能够做出合适的处理。第四,组织协调能力。通常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在基层岗位上经历一定的实习期的锻炼,才可以进入到正式的工作岗位,所以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可以处理好各项事务。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来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而且很多学生都缺乏主体意识,对于职业素养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有针对性的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

根据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应当采取以下培养路径:

1.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平台,通过专业课程的有效实施,可以增强学生对职业定位的准确认知,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酒店礼仪、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开展学生的职业化培养,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获得显著提升。

2.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

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唯一途径,因此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对此,可以利用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酒店环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真实的酒店管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酒店的管理者、前厅服务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住客等,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模拟环境中,可以迅速进入到角色中,体会不同角色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酒店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并且在模拟工作环境中自觉的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3.加强校企合作。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有针对性的开展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同时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有计划的开展实训和竞争演练,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掌握酒店管理以及餐饮、服务等全套标准和流程,也可以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健康等方面都获得成长,毕业后可以快速适应岗位需求。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可以在企业中为学生设置实习岗位,使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获得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比如作为前台接待,要有良好的仪容仪表,要关注大堂的情况,对进入酒店的每一位客人都礼貌迎接,强化前台接待的服务意识;同时前台接待还需要与客房部、营销部等部门之间通力合作,才能确保一切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可以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并且发挥良好的工作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是一个漫长的、系统的过程,需要从课程体系建设、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社会酒店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从而成长为酒店行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职业导向篇十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通力合作,做好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模式的落实需要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提升学生的敬业、协作的职业道德,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不断创新的职业能力,要能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探究能力;通过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职业素养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了的综合素养,包的内容非常丰富。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是人的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对于学生未来有效就业,创业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21世纪,我国高校教育要能够把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有效的措施,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职业人才。在新形势下,相关研究人员根据时代需要对职业的素养的内涵有进行了深入的拓展,一些专家认为,基于现代人才培养需要,现代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还应该包括积极进取的探索创新精神,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人类发展的责任意识,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现代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科技领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具有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和素养。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新时代的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是很高的。传统教育模式是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的,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培养,必须要依靠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是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实践学习计划,安排学生的实践学习内容任务。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到企业相关岗位中进行实践学习,掌握实际技能,发展职业能力。另外,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合同,在学生毕业后可以到企业中就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人才的最佳途径。对于经管类专业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加强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需要完善顶岗实习育人过程和环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育人功用,确保经管类专业高质量人的有效培养。

1.规范顶岗实习中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

规范顶岗实习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是推进顶岗实习育人模式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规范顶岗实习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和企业需要联合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研究。研究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针对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学校和企业要努力制定、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保障基础,也是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保障举措。另外,需要规范顶岗实习中的各种培训制度,规范相关人员,包括学校与企业各方参与顶岗实习培训人员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学习培训的质量。在课程管理中,在顶岗前,学校要制定出严格的学生课程学习计划;在顶岗中,要能够对学生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的;在顶岗实习后,要建立完善的质量反馈系统,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要能够按照课程标准给予薪酬管理,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薪酬结算制度,保障学生的实习的积极性和顶岗实习相关教师和指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能够通过完善顶岗实习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有效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2.规范顶岗实习指导工作。

在顶岗实习中,影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和相关企业指导人员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实践活动指导不利,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监管,导致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职业能力很难真正在顶岗实习中得到培养。因此,规范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指导是不同的。在很多情况下,多数实习岗位实习人员都很少,甚至一个岗位只有一两个学生实习,因此,学校和企业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指导工作。鉴于此种情况,需要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实施“点对点”的辅导,或者是通过学徒制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这样可以保障对学生指导工作的效果。企业可以为每位实习学生安排一名师傅,这名师傅需要根据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现场实践指导,师傅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并能够及时解答学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要照规定定期汇报学生的实习情况。作为学校也必须能够保障,每位实习学生都有相对应的校内指导教师,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途径,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学校也需要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中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关的管理和培训指导,要能从学生的思想、生活、日常学习、专业知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保障学生能够认真参与实习,保障学生能够有效完成实习学习任务。只有规范学生实习指导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学生的`实习效果,保障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3.提高岗位专业对口率。

目前,在经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着一种“放养式”的顶岗实习现象,这种现象还相当普遍。学生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联系不紧密,这就影响到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在实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所学专业与岗位不对口,学生是很难真正融入到工作环境中,通过实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目标是很难实现的。这种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导致很多学生实习不积极,甚至不参加实习,只是人为地制作一些假的材料,欺骗学校,这就严重影响到顶岗实习的育人价值,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学校,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失责所造成的,因此,学校要重视这种问题,能够担当起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即使是学生自己解决顶岗单位,学校也需要对学生的岗位性质进行了解,做好学生实习单位的登记工作,定时或不定时到单位中进行走访,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如果条件成熟,学校要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培训计划,严格管理工作,能够真正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加强学生定岗实习的监督、考核与反馈工作。

目前,有些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其实是流于形式的,学校、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指导不到位,甚至是放任学生。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重视定岗实习,不认真实习,甚至不参与实习,这些与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监督考核不严有很大的关系。从企业角度,负责的是指定专门人员对学生实习期间的业务水平和相关技能进行指导,并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从学校角度,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与考核的责任,要能够每周让学生写出实习日志,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评价结果记入实习总评价中,以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学校每周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礼仪为人处世指导教育等等,在学生实习期间要安排学生定期返校或通过网络等形式对学生的实习手册进行检查,并对学生集中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要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实习信息调查,引导学生实习态度,要详细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了解学生岗位技能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并有针对学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进行调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要定期核查学生提供的岗位实习相关材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通过监督,考核及反馈有效提升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过程中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孙蔚闻.高职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职业时空,2010(06).

[2]李旭穗,吴琼.破解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瓶颈的思考与实践[j].职教论坛,(24).

学生职业导向篇十一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通力合作,做好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模式的落实需要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提升学生的敬业、协作的职业道德,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不断创新的职业能力,要能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探究能力;通过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职业素养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了的综合素养,包的内容非常丰富。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是人的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对于学生未来有效就业,创业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21世纪,我国高校教育要能够把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有效的措施,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职业人才。在新形势下,相关研究人员根据时代需要对职业的素养的内涵有进行了深入的拓展,一些专家认为,基于现代人才培养需要,现代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还应该包括积极进取的探索创新精神,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人类发展的责任意识,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现代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科技领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具有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和素养。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新时代的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是很高的。传统教育模式是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的,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培养,必须要依靠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是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实践学习计划,安排学生的实践学习内容任务。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到企业相关岗位中进行实践学习,掌握实际技能,发展职业能力。另外,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合同,在学生毕业后可以到企业中就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人才的最佳途径。对于经管类专业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加强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需要完善顶岗实习育人过程和环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育人功用,确保经管类专业高质量人的有效培养。

1.规范顶岗实习中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

规范顶岗实习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是推进顶岗实习育人模式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规范顶岗实习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和企业需要联合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研究。研究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针对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学校和企业要努力制定、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保障基础,也是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保障举措。另外,需要规范顶岗实习中的各种培训制度,规范相关人员,包括学校与企业各方参与顶岗实习培训人员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学习培训的质量。在课程管理中,在顶岗前,学校要制定出严格的学生课程学习计划;在顶岗中,要能够对学生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的;在顶岗实习后,要建立完善的质量反馈系统,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要能够按照课程标准给予薪酬管理,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薪酬结算制度,保障学生的实习的积极性和顶岗实习相关教师和指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能够通过完善顶岗实习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有效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2.规范顶岗实习指导工作。

在顶岗实习中,影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和相关企业指导人员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实践活动指导不利,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监管,导致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职业能力很难真正在顶岗实习中得到培养。因此,规范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指导是不同的。在很多情况下,多数实习岗位实习人员都很少,甚至一个岗位只有一两个学生实习,因此,学校和企业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指导工作。鉴于此种情况,需要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实施“点对点”的辅导,或者是通过学徒制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这样可以保障对学生指导工作的效果。企业可以为每位实习学生安排一名师傅,这名师傅需要根据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现场实践指导,师傅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并能够及时解答学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要照规定定期汇报学生的实习情况。作为学校也必须能够保障,每位实习学生都有相对应的校内指导教师,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途径,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学校也需要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中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关的管理和培训指导,要能从学生的思想、生活、日常学习、专业知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保障学生能够认真参与实习,保障学生能够有效完成实习学习任务。只有规范学生实习指导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学生的`实习效果,保障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3.提高岗位专业对口率。

目前,在经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着一种“放养式”的顶岗实习现象,这种现象还相当普遍。学生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联系不紧密,这就影响到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在实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所学专业与岗位不对口,学生是很难真正融入到工作环境中,通过实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目标是很难实现的。这种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导致很多学生实习不积极,甚至不参加实习,只是人为地制作一些假的材料,欺骗学校,这就严重影响到顶岗实习的育人价值,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学校,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失责所造成的,因此,学校要重视这种问题,能够担当起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即使是学生自己解决顶岗单位,学校也需要对学生的岗位性质进行了解,做好学生实习单位的登记工作,定时或不定时到单位中进行走访,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如果条件成熟,学校要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培训计划,严格管理工作,能够真正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加强学生定岗实习的监督、考核与反馈工作。

目前,有些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其实是流于形式的,学校、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指导不到位,甚至是放任学生。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重视定岗实习,不认真实习,甚至不参与实习,这些与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监督考核不严有很大的关系。从企业角度,负责的是指定专门人员对学生实习期间的业务水平和相关技能进行指导,并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从学校角度,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与考核的责任,要能够每周让学生写出实习日志,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评价结果记入实习总评价中,以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学校每周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礼仪为人处世指导教育等等,在学生实习期间要安排学生定期返校或通过网络等形式对学生的实习手册进行检查,并对学生集中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要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实习信息调查,引导学生实习态度,要详细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了解学生岗位技能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并有针对学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进行调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要定期核查学生提供的岗位实习相关材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通过监督,考核及反馈有效提升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过程中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孙蔚闻.高职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职业时空,(06).

[2]李旭穗,吴琼.破解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瓶颈的思考与实践[j].职教论坛,(24).

学生职业导向篇十二

近些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及社会岗位缺口的逐渐增大,使得国家就业率有了显著的提升;而相对于高职院校,虽然各个学校推进了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存在较大比例的学生存在难就业的情况;同时,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馈无法满足其实际要求,满意度偏低。综合对以上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其主要因素在于学校在对人才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就业及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对于以上问题分析,现有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进行改革,以促使学生就业及后期综合发展。

不可否认,当前高职院校通过课程改革等举措,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了极大的价值,且促进了学生就业率的明显提升。但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出发,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学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能顺应当前时代发展需要,职业素养培养所取得的效果甚微,具体表现在学生就业后心态浮躁、跳槽严重及核心竞争力差,造成用人单位满意度差,影响学校发展及声誉。基于此,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出发,立足目前实际情况,推行以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具体目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社会需求及企业单位基本岗位入手,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自身需求,分析学生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实现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及单位满意度提高。其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使学生的就业导向与职业素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以促使学生形成自身的职业规划及合理择业;其三,通过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及社会满意度,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就业环境与形式,明确就业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提高学生的就业认同感,提高就业满意度。

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中应深入高职学生,了解其内心对职业素养的理解,以针对性进行培养与教学,是基本方式,也是主要选择;综合来讲,关于以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职业特色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目标,即不仅需要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培养与提高,更需结合学生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及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应以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教学为基础,重点对学生以“职业”相关的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以满足当前社会对职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同时,该种培养方式也是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2、突出企业特色相比一些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以实际操作及技能培养为主,而对理论专业知识的涉及面相对较浅。基于该种情况,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应立足于企业,以企业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及适应能力。如各高职院校可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先进文化及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等方式制定完整的培养方案。该种模式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及提高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3、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推进剂,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员工创新能力的'提升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长期健康发展。但,根据目前调研情况,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及素养。该种情况很难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可能会促使企业改变招聘途径,从社会招聘具有工作经历及创新精神的人才。该种结果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出现问题。因此,对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必须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及目标,采取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以提高学生就业机会及实力。

当前高职院校已认识到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不足及所存在的问题,大多学校已从制度、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及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改进,职业素养的培训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但,综合比较,仍存在一些因素对其造成了阻碍,具体如下:1、“隐性职业素养”与“显性职业素养”培养比例失衡是主要问题近两年,高职院校招生及就业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压力,大多高校在办学理念的侧重点出现了偏离,如一些学生多集中对与学校发展密切的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及专业技能等一些“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对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如实践教学中常采取灌输式、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脱离实际,忽略了学生需求及社会需要,更有甚者,部分学校未将职业素养培养纳入日常教学中,造成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现象。2、高职学生重专业、轻素质的思想严重大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种共性,认为过硬的专业技能及各类职业资质证书即可敲响企业的大门,却未认识到企业相对于专业知识而言,更多的关注于学生的心态、价值观及职业素养等问题。在该种错误认识下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容易造成职业观念淡薄及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且可能引发学生诚信问题;以企业角度考虑,专业的知识可以通过后期的实践而掌握,而理念出现问题,容易对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故,该种模式下所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目前高职院校重专业而轻素质的思想及培养机制不能满足企业及社会的要求。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脱离企业需求据资料显示,高职院校就业后的离职率普遍高于本科院校,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职业生涯模糊及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脱离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及输出的途径是企业,学校在对学生教学大纲的设置中未能充分对当前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不明确企业对学生的真正诉求,一味的对专业知识进行教育及培养,容易养成高技能而低素养的情况,致使学生就业后很难适应企业模式。

综合以上所述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与对待,以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具体方式及方法如下:1、围绕社会需求,制定就业导向下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校企合作,以企业需求作为突破口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基本保障,对于此,首先,学校要明确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次,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细化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再者,加强实践,切实将职业素养培养模式贯穿到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并全程跟踪,以提高其效果。2、围绕学生成长需求,打造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平台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搭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参与性强的职业素养校内外实践平台,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自觉养成。一方面,学校应采用有效措施,积极创造实践机会,以通过实践中实现学生技能提升及职业素养养成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将积极创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熟悉、习惯并自觉遵守职业惯例规定,从而形成相应的职业素养。3、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促进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共同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逐步改变现有教学观念,促进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共同发展。一方面,学校应创造机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如通过企业人才到校教学,将企业的需求向教师及学生传达,以为学生学习及教师日后教学指明方向及明确意图。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大教学改革,引进优秀教学人才,加大教学创新,以促使学校转变教学观念,促进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教育全面发展,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讲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对于此,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培养高素质及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通过对以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说明,以便为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提供技术参考及借鉴。

【参考文献】。

[2]黄飞青.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基本特点探析[j].科技视界,2013(23).

[4]欧阳冬梅,张玉荣,焦江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培育途径分析[j].职教通讯,2013(11).

[5]李少勇,康建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理性审视[j].文教资料,2013(06).

学生职业导向篇十三

电 话:

电子邮箱:

一、自我分析

1、个性随和,待人真诚

2、观念开明,通情达理

3、对未来充满期待,崇尚健康简单的生活

4、自信,但人际交往能力稍显不足

5、做事认真,有责任心

6、具备团队合作能力,不盲从。

对于职业兴趣,我虽然没有明确定位于某个具体职业,但大概方向,将与检验方向一致。我不怎么喜欢理论知识,反而比较热衷于实际操作工作。我的动手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在大学期间,以及假期,我都将会着重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的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职业价值,说不追求回报,那是不现实的。我认为一份好的职业,最终目的是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能够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健康舒适的生活。作为一名专业的检验人员,我们的目标和责任,应该是及时发出检验报告,提供有价值的检验数据,并能协助临床医生做好相应工作,以减轻病患的痛苦。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医学检验事业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今的我必须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二、职业分析

医学检验是一门应用性强,发展迅速的应用技术学科,是医学各科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目前全国共有26个检验系,多个博士点和硕士点。现在每年约有3000余名大专以上的毕业生补充到检验队伍中,使得检验科的人员结构和素质逐步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发达国家实验室开设的检验项目达1300多项,而我国的三甲医院约有300项,县级医院则仅仅50余项。由此可见,我国的医学检验事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几年,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比较紧缺,也许,这正是我们的机遇。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忽略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况且,医学检验学科发展更新很快,检验人员需要不断自主吸收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

我是一名来自山区的学生,曾经也有过离开山区到大城市闯荡的梦想。但现在,来到“大城市”后,我的这个所谓的梦想,渐渐亦发生了些改变。家里父母年龄比较大,我亦是家中独女,所以,我更希望毕业后能回到家乡工作。一来可以照顾父母,二来我希望能尽我的绵薄之力,改善家乡医疗条件。

三、职业定位

1、内部环境因素

优势因素:做事认真,有责任心有一定领导能力

弱势因素:人际交往能力一般行事低调,不善于自我宣传

2、外部环境因素

机会:就目前而言,医学检验依然是蓬勃发展的行业,社会对检验人才需求量仍然很大威胁:医学检验对毕业生要求要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医学检验事业的不断发展更新,要求检验人员要不断的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3、职业发展方向:xx医院 检验师

四、计划实施

短期计划

大学四年 20xx/9——20xx/6

优秀地毕业

1、英语通过四六级考试

2、计算机通过二级考试

3、通过检验师资格考试

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

假期到医院见习,一面巩固在学校学的知识,一面在临床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中期计划

20xx/6至20xx

强化自身,积累工作经验

1、在三甲医院从事检验工作

2、熟悉工作环境和行业特点

3、积累工作经验,完成本职工作

4、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及领导能力

长期计划

20xx至20xx

进入医院领导组织

1、完成硕士学位

2、成为检验科科长理想的薪酬水平刚毕业,我对薪酬要求并不高,只要院方能够肯定我的工作能力。至于工资,能够确保我的生活,不用再伸手向爸妈要钱就行。至于理想薪酬,5万/年 。

五、评估调整

职业生涯规划师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事实结果的情况以及因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修正。在整个的生涯发展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自我探索和对职业的探索,来修正我们现在的选择和计划。

学生职业导向篇十四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8、增强职业竞争力;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

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

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

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

[解决方案]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

[解决方案]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3、知脉:知识力、技术力、咨讯力、企划力、预测(洞察)力、敏锐力。

[解决方案]做好时间管理、安排学习计划、上课、听讲座、进修、组织内轮调、多做事、反复练习、经常做笔记、做模拟计划。

学生职业导向篇十五

一个人是很难真正看透自己的,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可以经常去询问跟我要好的朋友,看下他们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去想字究竟想要什么,我赚钱的目的是什么,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这关乎到我以后能在工作当中的意志力如何。一个清楚自己自身优点、缺点的人,才能做好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也能将失败的几率降到最低。

首先我要保证自己在专业这块真的是出众的,虽然就我在班上的成绩来说,我的成绩的确是不错,但是我的目光不能这么的短浅,我要比就跟那些大神们相比,我始终坚信着一句话,跟比自己弱的去比较,只会让自己变的越来越差劲,跟比自己强的人相比,自己才会有挫败感,一直向前追逐的人,绝对不会差,我现在还在大学里,我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学深造,反正我让自己在专业这块,远超很多的毕业生,这样我就业才有优势,并且我要有属于自己的作品,这样我的专业能力才能被认可。

毕业的前三年,我将先屈人膝下给别人打工,累积一些工作经验,主要是累积属于自己的人脉,加深自己对职场的理解,在自己对成功和失败有了属于自己的认识之后,我就差不多可以离职了。

毕业的第六年到第七年,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开始创业,不打无准备之仗,我要做就要做一个自己有极大信心成功的项目,风险是我会考虑在其中的事情,我不会将自己置于危险当中,破产这种事我不会允许发生,所以凡是我会留有两手计划。

毕业的第十年,公司发展稳定,收益直线上升,准备找人融资上市,我要让自己的公司在历史上留名,我相信我能做到。

学生职业导向篇十六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尺度。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因而在教改日益深化的今天,研究中学生的写作心理,对提高其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作文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是在人脑机能的作用下客观与主体双向运动有机统一的心理运动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开始行文的心理状态如何?文题对他们的刺激造成何种反射?对头脑中已存的素材、信息如何整理加工,适时再现?这些都对写作有直接影响,只有细心观察,正确引导,使其发挥潜在的能力,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好的情绪,打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平静状态,引起兴奋调动潜在的需求,激发其作文的内功力,促其乐于作文。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然后就能积极思维,主动作文,因此激发兴趣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为此,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如:我们给学生介绍了《人民日报》93年3月的一则题为《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的消息。报载: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表达了十一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天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已具备承办条件,理想将会变成现实……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千千万万个企业、机关、学校、商店、乡村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热爱和向往,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的万人签名横幅,以及大量热情的来信、来电、捐款等纷至踏来。一位身患癌症的老教授,在弥留之际,专门嘱咐家人把著作稿费捐给奥申委,表达他强烈希望申办成功的遗愿。一位职工特意将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李申奥。一位盲人为申办奥运每月捐款,并要坚持捐到2000年。这些事例举不胜举,感人肺腑。可以说,在中国一个空前的奥林匹克热潮已经形成,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奥林匹克旗帜将覆盖在拥有十二亿人口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于学生获得了令人激动的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不少学生写出了作文:《万人签名盼奥运》、《一位盲人的期盼》、《普通的人,伟大的心》、《李申奥—特殊意义的名字》、《魂系奥运—弥留之际的爱国情》……可见获得了信息,有了素材,便不难成文。

同时,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轻朽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二)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与成长意识,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冲动的有效方法。我们常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亦然。著名作家巴金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我国著名当代作家胡万春投稿第二百零一次才得以发表《在〈文汇报〉上》,虽然仅37个字,可他当时真是欣喜万分,因为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以此为动力勤耕不辍,终于成为一代名家。我们不断用这些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初二一个学生在题为《树根的联想》一文写到“树根弯弯,像爷爷的拐杖耸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有之,病句有之,想到哪写哪,层次紊乱,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的语句给以高度评价,该生深受感动,同学们也深受感染。既然能写活一句,也一定会写活全篇,从此该生便对写作有了浓厚兴趣,建立起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常写勤练,创设让学生表现自我的优良环境,也是激发写作欲望的有效途径。学生每次作文后我们都及时选出十篇左右的优秀作文(称“十佳”作文)重点阅读,从布局谋篇到谴词造句,详细批改。然后让他们重新用8开白纸抄写,挂在教室墙上,全班阅览,以达到掌握这类文章写法之目的,谁的展览了,谁就会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一种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快感,倍添写作信心。我们还不定时地挂出全体作文展评,获胜者、进步大的均受奖,这样激励了全体的争胜心、进取心,激发起了竞争意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凡报刊上登载的有奖征文活动如:中学生“七彩阳光杯”征文、“课本作文竞赛”……等,我们都及时鼓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目前已有5个学生作文见诸报刊,这对作者乃至全体学生无疑是极大的鼓舞与鞭策。他们从心理上意识到发表文章也并不很神秘,身边的同学不都成功了吗?因此也都跃跃欲试。文章被发表的同学也尝到了胜利后的喜悦,有一种可贵的自豪感,从而再接再历,努力笔耕。

(三)利用注意规律来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注意是外界讯号的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引起的心理指向。开始的讯号—作文题,是很重要的,它就象红绿灯作用于司机一样,能迅速引起大脑的反应。如果是老文题会使学生生厌,怪文题会使学生生疑,生文题会使学生茫然。学生最喜欢的是新颖而又切合他们实际的文题,因而巧命题目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之一。叶圣陶先生指出:“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学生的积蓄不外乎生活的积蓄,书本知识的积蓄和感情的积蓄。文题命得好,就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诱其打开记忆的仓库,把自己看的、听的、说的、玩的都倾吐出来,有了这种写作愿望,才能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浮想联翩,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就会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理可论,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命题,还要有针对性,要顾及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不一样,命题范围也应有区别。初一刚进中学、抽象思维虽有所发展,但具体的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多借助于直觉形象,题目应命亲眼见的直觉形象,否则会感到畏惧、厌弃。初二身体速长,发育逐渐成熟,意识到自己已进入成人世界,较初一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以及好奇心。老师根据这些特点来命题,学生写作才能有情绪。初三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能讲一定的道理,但说理比较肤浅、简单、片面。他们害怕摸不着边际的议论文题,命题时就要注意难易适度,难度一大会产生厌烦心理,挫伤其积极性,扼杀写作欲望。所以要把握命题尺度,全面分析、有所侧重。为弥补课内命题的局限,我们还采取课外学生自由命题作文的方法,开放思想,要求学生写真、写实,因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学生乐意作,所以收效比较好。如:今年三月初我们带领学生参观灞陵桥、关帝庙后,学生就立即命出了不少新颖而有意义的文题,散文游记类的有:《千古英风灞陵桥》、《阳春三月访关庙》、《灞陵桥抒怀》。说明文有:《形式优美的灞陵桥》、《古朴典雅的关帝庙》……等。

哲人云“愤怒出诗人”,意为真情实感和表达愿望可以产生艺术天才。杰出的作家是这样,中学生亦然。因为感情和欲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实感,就会激起血液循环的亢奋,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内形成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于是头脑中储存的许许多多的人、事、物、景以及妙词佳句都会纷纷涌现出来,并有形诸笔端的迫切感,这时就易成文,且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感染力强的好文章。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加以引导,促其构思成文。如:初二女生陈洁,其姐因高考落榜,整日沉闷不语,茶饭不思,以生活失去信心,全家为之犯愁,这些也影响了陈洁的学习情绪,老师了解这些情况后就鼓励她用笔去劝慰姐姐,使她重新振作。陈洁说:“我也早有这种想法。”这就是说姐姐的失意已经引起了她的注意,想劝姐姐的心理活动已处于积极状态,因而许多劝慰的词语也渐渐汇集,经老师提议,便马上涌于笔端。她饱蘸感情地写道:“姐姐,面对憔悴的你,我真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伤感,一直想对你倾吐我的心声。姐姐,小学时,我对你好崇拜,你给我讲名人轶事、天文秘密、海底珍奇……你的作文常令我读得如痴如醉,我往往为你创造出的悲剧人物悲伤痛哭,也为你创造的喜剧人物捧腹大笑。历数你发表的十多篇文章,我好自豪。那时的你,眼睛是多么明亮,盛着笑意,洋溢着聪慧,我真为有你这样的好姐姐而无比骄傲。可是,自从去年你高考落了榜,便一厥不振,你把自己整天关在小屋里,可怕的沉默从此笼罩住了你。甜美、爽朗的笑声从你嘴边溜走了,传神、闪亮的明眸黯然了。姐姐,人生道路千万条,何必放弃偌多光明道,偏去硬挤考大学这条独木桥。姐姐呀,我的好姐姐,快快甩掉思想包袱,冲破落榜阴影的笼罩,扬起生活的风帆,从精神的低谷走出,做时代的弄潮者吧……”因为她有真情实感,“以吾手写吾心”,写出的心灵的呼唤,因而文章自然生动感人,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作文时还存在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司空见贯的生活,熟悉了解的人物,但要去写时,却感到无啥可写。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缺少发现。观察是作者认识生活,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一。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接触的许多事物仔细看,仔细听,仔细分析研究,这就是观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外界的事物去感知。当然,这个过程必须是有计划、有目的,因此,指导学生写作时就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即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要观察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喜怒哀乐;要观察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可观察自然界的雷、电、雨、雪,花、鸟、虫、鱼……然后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普通人身上发现其优秀品质;从平凡小事中透视出不平凡的意义;从极常见的景物中发现可寄情之物,可象征之意。有了观察得来的素材经过整理加工,提炼润色即可成文。

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留心观察身边的景物,周围的生活。报告文学作家肖复兴说:“首先应注意我们周围最近的世界。”因此我们要求学生留意家庭、学校的一切事情,诸如校院中的升旗仪式、球赛,各类知识竞赛,各种有益活动、老师的变化、学校的面貌等。比如上学期我们学校新植了花草,新修了甬路,新造了假山,新校长严格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生观察到了这些、写作灵感骤至,写作欲望迫切,于是便一挥而就。写了不少描写学校新貌的好文章。

二年级一个学生在《校园新貌》中写道:“我们三中校园虽不大,却生气勃勃,春意盎然,从前雨雪路泥泞,人来车往难行动;今日水泥通道路面平,南来北往便人行;四季树常青,春来花飘香。瞧:校园中那松柏树翠翠的绿色、绿得直逼你的眼,每一根针叶都似闪烁着进取的光芒。看:校园中心的大花坛里套着一个小小的池沼、正中的假山令人叹为观止:山上弯弯曲曲的小径尽头有座金黄色的小塔,半山腰设有脚亭,山顶的苍鹰展翅欲飞,这岂不是学校要腾飞的象征?一股山泉飞瀑而下,使人宛若置身于山中。山脚下那棒书默诵的女中学生的塑像更是生动逼真、惟妙惟肖,那哪里是雕塑、那分明是我们孜孜求学的写照。假山周围花瓣形的池沼里的各色游鱼,往来嘻戏,怡然自乐……景美人更美,最新最美的要数师生的精神面貌。自新校长上任后,教职工干劲更大了,校园的一切都在变、铃声加紧了,师生的脚步加快了,校园中的一切都充满了时代的快节奏……”由于有了观察所得,写来就得心应手。虽然文笔还很稚嫩粗疏,但令人分明感到他有话可说,有物可写,不是抓耳挠腮、搜肠刮肚地“挤牙膏”。第二,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我们的社会生活犹如“万花筒”,五彩缤纷,斑斓多彩、不管是春游、参观、乘车、散步,或者是看电影、逛商场,只要留心,尽可以发现作文材料。我们有意引导学生留意观察,结果大有所获。参观名胜使学生了解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生发出了强烈的爱国感情和民族自豪感;逛商场,使学生了解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景象,坚信党的大政方针的伟大英明;乘汽车,学生发现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风尚的文明之花,使他们决心要做新时期的雷锋;当然,通过观察他们也发现了社会上的现象和不正之风,他们对这些予以揭露曝光,给人们敲起警惕资产阶级“和平演变”阴谋的警钟。由于有了材料,又有实际的感受,一些好的作文就应运而生。如《访许昌博物馆》、《春秋楼览胜》、《许昌察院市场见闻》、《建设路新貌》等文章不仅叙述了许昌—魏都的历史,而且描绘了前进着的许昌新貌;《飘动的红纱裙》、《美就在身边》等文章讴歌了时代的心灵;《假如我是大商人》、《心灵的呼唤》、《假如我是市长》等文章反映了世俗旧习对人们的束缚,对青少年的危害,也反映了民群众对积弊当除的强烈呼声;《张弓大曲旅游记》无情的鞭挞和嘲讽了编织社会关系网,严重败坏党风党纪的国家干部,令人震聋发聩。这些好文章都受到了教师们的共同好评。

反映时弊、揭露现象的力作《老黑捐款》以其新颖的笔法,独到的构思,深刻的思想内涵被《杂文报》选中;《摄在心灵胶卷上的……》这篇文章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改革发生变化的文章在《花果山》杂志上发表;《我的课余生活》、《元霄灯展》等生动的写出了节日的欢乐气氛,生动的再现了许昌元霄灯展的盛况,读后使人如身临其境,留恋忘返。这一切都说明只要正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丰富的写作素材就会象涓涓流淌的源头活水、永不枯竭,永远常新。

总之,深入了解,认真分析中学生的作文心理,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心智特点加以科学引导,从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就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职业导向篇十七

作为语文的主阵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在亦步亦趋的处境中做着艰难的探索;尤其是在升学压力巨大,英语学习白热化的应试教育指挥捧下,作文教学更是步履维艰,恰如戴着脚镣的舞步。长期以来,学生苦于写作文,教师更是苦于教作文;我想,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有偏差,当然也就没有。

那么,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当给予学生怎样的作文导向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达到的写作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因而,不能以明确的应试目标作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误导学生为考试而套作文;要。

一、求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众所周知的。作人如此,作文也应如此。

人们阅读文章,诚然是一种认知的方式,但这种认知是通过审美这种特殊途径来实现的,审美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读者就是从审美中去体验,从体验中产生激情,在激情中获得满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术享受”或“美学享受”。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表情达意,但是读者一旦发现了作品的“失真”,感觉到他的虚情假意,那么,作品的效果就会全然化为乌有。

从作文者这方面来说,一位诚实的作者他首先必须忠实于生活,努力从生活的深层去发掘美,去采撷最鲜活的花朵。因为任何一朵普通的鲜花,都比华贵夺目的假花更博人喜爱,因为它是真的,它具有生命的真实的芬芳。教会学生求真务实,是作文教学之首要任务。

惟其“真”,才能感人,才有力量。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宜为初学作文者牢牢记取。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东西呢?

问题在于“开掘”,深深的水井,井口虽小,但源源而出的新鲜活水是永不枯竭的。

还有一种说法:校园生活平凡,写来容易雷同,这也不一定。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识力、观察的角度、透视的深浅,都会产生相异的画面,相异的主题。诚如苏东坡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浏览山景的感受,也是生活哲理的阐发。以作文反映生活,同样是千姿百态的。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对于周围的生活,不要漫不惊心,而是要做有心人,认真观察,认真思考,认真体验,认真记录。果真如此,生活将会是一个宝藏,内中有着写不尽的新鲜素材。

二、向善。

自先贤孔子以来,就将诗教与礼教紧密地结合起来,其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者是也;白居易也非常重视文章所承担的教化作用;我们今天教书育人,当然也应当重视作文对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果说求“真”是哲学的命题,属于“事实真理”,那么,“善”就是伦理学的命题,属于“价值真理”了。

“善”一定是“真”的,但“真”不一定是“善”的。比如,目下书市上最招学生青睐的部分作品(包括影视)不厌其详地展示鲜血淋漓的杀人场景或床第之间的隐秘情事,人们不能否认它们的“真实”,但是这些描写却有悖于人性的纯良与高洁的追求,绝不能作为阅读与作文取法之对象。

“善”是价值判断,是人类生存的一项重要精神支柱,也是保持人类生活正常秩序的有效规范。所以,作文务必要教学生求“善”。那些引导人们向善、向上、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热爱乡土、忠诚于人民的作品是好的;反之,引诱人们堕落、作恶、消极颓废、厌弃生活、藐视祖国、背叛人民的作品是坏的。

看看那些永世流芳,代代珍视的伟大作品吧:

屈原的《离骚》,成了正直者、爱国者的永恒的教科书;

杜甫的诗篇像碑石一样镌刻着一个时代人民的苦难,并饱含着诗人忧思与同情的热泪;

曹雪芹笔下那个爱情故事是那样美丽地向一代代人讲述着人类的不幸与人性的美好;

鲁迅的《狂人日记》霹雳似地在世纪初炸惊了一个昏睡的民族;

路遥《平凡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西部黄土地上特有的民风民情;

……。

诸如此类,是人们乐于接受并有利于健康成长的,他将与这个民族同在,与这个世界同在。

应教会初学作文者,在文学的园地中,务必留心分辩玫瑰与婴粟;更应通过作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

创新。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写作者将情感发诸笔端的产物,它一定会打上作者个性的烙印,会有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好文章正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色彩才显得分外有价值。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能写出真情实感,文章就有可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色彩,这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一篇作文,就算是把别人的东西堆成了一座小山,也远不如说出或写出自己发自内心的一句话更有价值!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活生的有个性、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同一个机床上“复制”出来的规格相同的“零件”;重视的是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而不是墨守成规的因循思想。所以,要教会学生作文切莫步他人后尘,当然更不能原地踏步,而是要做到次次有心得,篇篇有新意。

要教学生写出闪耀着个性光彩、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文,就要教他们敢于突破成规,争取“自由”。

所谓“形式的自由”,指作文取材的内容应当是广泛的,不受限制的;文章取法的形式是开放的,不受约束的。不要被一些机械化的作文模式牵着鼻子走,也不要生搬硬套地模仿别人的文章,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全神贯注于内心所表达的内容,用笔去渲泻发自内心的情感,用文字去贮藏不忍忘却的瞬间。

诚如是,则作文教学或可走出困境,前途光明。

学生职业导向篇十八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不是仅仅是某一个层面的问题,要想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必须要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措施才能实现。

(一)政府方面:

1.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策。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政府部门颁布实施的相关文件或政策,重点在于对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地位、性质、目标、管理办法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明细化的规定。教育部门要对职业生涯规划政策实施过程进行督导和评估,促使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2.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管理。第一,加快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要以高校就业市场为主体,以区域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作为重要补充,形成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定期市场和不定期市场相结合,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相结合的立体化的就业市场。第二,规范就业市场的管理,加强市场服务职能,消除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性约束,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3.建立全国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全国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网络,不仅可以加强全国各大高校之间的联系,扩大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使整个社会的职业生涯服务体系趋于一体化,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推广。

(二)学校方面:

1.加快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的建设和课程设置,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

第一,按照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调整,了解市场对人才规格、学生素质等的要求,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科学统一。第二,解决专业同质问题。高等院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师资力量进行专业调整,尽量争取我有你无、你有我转,开设特色专业,解决专业趋同的问题。第三,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改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学习时间分配,锻炼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2.构建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高校应当为大学生构建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具体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专业化。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确定必要的学分,从入学至毕业,分阶段、分层次、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方面的指导。第二,加强面向个体、个性化的咨询辅导,也要针对一些普遍的、共性的话题进行团体咨询。

3.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第一,注重选拔。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创新精神,要具有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同时,可以邀请校外经验阅历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员来担任。第二,针对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改进考核方法,加大考核力度,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优罚差。

4.搭建平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第一,高校要加快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大学生及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和效率。第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应邀请相关专家或社会成功人士来校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具体而有效的指导。第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应安排学生到社会进行实地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客观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意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必须清晰地自我意识和提升科学自我定位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职业测评系统来帮助学生客观地了解自我,借助于职业兴趣、性格、气质测验以及职业能力测试等,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兴趣、性格、气质、能力,这些对学生合理选择职业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来帮助学生,估计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

2.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第一,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应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增强抗挫折能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敢于竞争,不怕失败。

第三,要培养良好的心理冲突调适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3.全方位提高职业素质和技能。第一,必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应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其次,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各种专业技能。最后,应增加文理学科的融合,扩大自己的视野。第二,培养综合的职业能力。大学生应着重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等。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81944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