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热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08 00:28:03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热门15篇)
时间:2024-02-08 00:28:03 小编:影墨

经验是一把锋利的武器,奠定成功的基础。如何挑选一份合适的谢礼来表达感激之情?以下是一些优秀运动员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可以给大家启发。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一

学实验是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探索问题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其独特的功能。而学生实验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去完成探究,体验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小学生实验一般是2至4名学生组成一组,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共同合作完成的实验。这类实验一般以测量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实验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科学规律,通过对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操做,提高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或得出结论,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目前,科学教学中的学生实验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学生实验的实效性值得探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学校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善,许多仪器、药品并不齐全,部分实验在实验室内无法完成,开出率较低。

第二、专业教师缺乏,农村教师的课时量大,顾此失彼。

大部分农村教师课时量较大,每位教师都担任三门以上科目,每

位教师一天少则三四节课时,多则六七节,教师忙于备课,研读教材,忽略了让学生认真预习实验教材的环节,不可能都准备充分,导致不少学生对实验目的、内容、操作步骤不甚明确。有的学生只是抱着“好玩”的态度来实验,到实际操作时,就形成盲目混乱的局面。 教师在课前没有准备齐全实验用的仪器和药品,到实验开始时,学生发现没有某种仪器或药品,或仪器有破损,就会围住教师要这要那,造成混乱的局面。上课时往往顾此失彼,陷于被动和忙乱。教师在实验前不断的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怕学生做实验占用时间多了,怕学生在实验中发生意外;实验时又发施号令,指挥学生统一的行动。没有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实验结束后,没有多余的时间做好实验总结,就要忙于下一节课的准备。

“光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光的折射与反射现象,认识七色光的由来。上《植物的果实》可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田野里收集一些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开果实丰收报告会”的形式来激发对果实的认识。科学课中的很多内容,教师在教学时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随时而择。

三、就地取材,丰富农村科学实验课教学途径。 虽然农村小学配发了很多实验教学器具,但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影响着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联系农村小学的实际,就地取材,既能丰富农村科学实验课教学途径,又能走出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在用好现有科学实验室里的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肺呼吸活动模拟器》、《自动转臂吊车》等教具都可以自制。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喜好:到山野采集各种奇特的树叶标本;到山上寻找一些熟知的矿物标本;到小溪边捡鹅卵石、到石子堆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等有趣的事情。这些自己制作的“鲜活”标本教具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丰富了科学课堂实验教学多种教学途径。

《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二

根据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和学校的教学经验,儿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概念: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前者主要依靠对具体事物的概括获得概念;后者主要利用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旧概念来理解新概念。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积累,概念同化逐渐成为他们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概念同化实际是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本质上是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设计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概念同化虽然不需要经过概念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辨别、抽象、分析和概括等相对复杂的心理过程,其关键属性是以定义的形式直接揭示,但是概念的直接揭示不能等同于教学的简单、空洞。要保证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而不是形式地记住概念,同样需要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探析,寻求有效的策略,精心设计相关教学过程。下面笔者以《认识小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为例,谈谈对小学数学概念有效同化策略的一些认识。

策略一:全面探寻已有固定观念。

同化学习就是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作为固定点来吸纳、同化新概念,这些相关概念就是固定观念。因为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丰富的,因而与所学新知相联系的固定观念应该是多样的。同一新知的学习,往往有多个不同的固定观念。这些固定观念从学习时间上来说,有的离新知比较近,有的离新知比较远;从外在特征上来说,有的比较外显,有的比较内隐;从清晰程度来上说,有的比较明朗,有的比较朦胧;从同化作用上来说,有的比较强,有的比较弱。

面对如此复杂而丰富的固定观念,在概念教学中,首先要全面分析同化新概念的固定观念,由近及远,由显性到隐性,并预测其在新知学习中的同化作用,以其同化作用的强弱为主要依据,抓住重点,兼顾其他,组织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受感知觉中强刺激的影响,人们常常将离学生比较近的、比较外显的、比较明朗的观念作为固定观念,而忽视甚至漠视因时间的延长、记忆的衰退或条件的内隐而变得模糊,但同化作用却比较强的固定观念。例如,对于小数来说,人们很快能将刚学的十进分数作为它的固定观念。但是教学实践表明,如果仅仅用十进分数作为固定观念,教与学总免不了肤浅和生硬。再仔细深究我们就会发现,小数其实是人们对整数的一种仿写——把十进分数仿照整数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显然,整数不带分母的简便书写特性也是小数的固定观念之一。此外,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仿照整数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我们不难发现,这是缘于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都遵循十进制计数法。这样十进制计数法也应该是它的固定观念之一。只是“满十进一”的思想十分隐蔽,是一种隐性的固定观念,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这种观念学生很少用语言表达,但却经常不自觉地在使用,应该说这个固定观念缄默而稳定,对理解小数产生,同化小数概念及其运算,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对于这些同化作用特别强,但外在朦胧而隐蔽的固定观念,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掘,而且要尽可能通过复习、重组、改造等方式使之显性化,并使其具有更合理的同化结构。可以说,多种固定观念的多重联系,使学生对小数的产生及其意义获得了通透的理解,有效地促进了小数概念的同化学习。

策略二:架构立体的同化模式。

根据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概念同化应该有三种形式: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三种学习模式各有特点:下位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并列结合学习需要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相关观念的潜在的吻合因素即“同构态”,并将这种相同的结构抽象出来,因而并列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结构迁移;而上位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提升。相比较而言,下位学习的进行比其他两种学习形式要容易一些,因为演绎性获取相对来说要比类比性获取和归纳性获取更省时、省力,且易于保持。

由于数学概念逻辑联系的多样性,概念同化的三种学习模式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既有分别,更有联系。在概念同化学习中,同一概念的学习往往不能仅靠其中一种模式完成,而必须综合采用两种或三种模式同时作用才能完成。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可以把各种模式之长有机组合起来,构建最牢固的认知“脚手架”,最大限度地放大已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内驱力,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小数概念,如果将小数仅仅与十进分数相联系,小数概念的同化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显然这属于并列结合学习,而且是一种一对一的转换式的并列结合学习。

如果将小数不仅与十进分数,而且与整数、十进制计数法建立起联系,那么同化的模式应是这样的,可用下图表示:

从左面的图式可以看到,引导学生建构小数概念,可以先利用整数的写法和十进分数两个观念的组合,初步建构小数,这是一种组合式的并列结合学习;初步认识小数后,再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和小数,感悟其共同点——都遵循十进位值制,理解正是它们都遵循十进位值制,十进分数才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这样又使学生将新学的小数概念纳入已经十分熟悉且概括性、包摄性更强的十进位值制的思想之下,这又是一种相关下位学习。显然,通过下位学习,能使学生对小数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来看,学生有效同化小数概念的模式应该是并列学习和下位学习的有机组合。其实在前文所列举的教学准备片段中,在建立小数与十进分数联系的同时,笔者又通过引发学生的类推猜想,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不易注意的小数与整数的联系,变单一的并列转换学习模式为网络化的并列组合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新旧概念的“同构态”,使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知实现一种结构性的迁移,进而顺利地从购物情景拓展运用到例题的测量情景中。

策略三:逐级提升同化水平。

概念同化的本质就是揭示新旧概念的联系。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活跃。因此,小学数学概念同化学习中,新旧概念联系的复杂性、抽象性决定了学习者对新概念的精确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像概念形成一样,也应该遵循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

例如,引导学生认识小数,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对其中蕴涵的十进位值思想的感悟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需要引导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一种渐进式的转换和提升。具体来说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1.情景感知。生活中有两种情况经常用到小数,这就是购物情景和测量情景。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教材从测量的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将测量的结果即不足1米的课桌的长和宽,先用整数表示,再用分数表示,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如果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应该是购物的情景学生更为熟悉,积累的数的经验也更丰富。因此,有必要在测量情景前增加购物的情景,以此为切入点。像前文列举的准备性教学片段中所述,通过猜想类推,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整数、分数、小数等数经验实现对小数的自主建构:小数与十进分数等值,它也是对整数形式的一种仿写。接着,引导学生把购物情景中获得的认知迁移到测量的情景中;然后,借助两种不同生活情景的启示,初步建构纯小数的位值雏型;最后再返回到购物的情景,以纯小数为基础,建构带小数的位值雏型。相机完成教材中“想想做做”第2、4题,初步形成关于小数的数感。

2.数形结合。《九章算术》日:“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古往今来,数与形密不可分。数形结合具有双向性,一方面“以形助数”——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来阐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形为手段,数为目的;另一方面,以数助形——借助数的简洁性和概括性来提炼事物(图形)的本质,数为手段,形为目的。显然,在认识小数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实际生活情景后,可以采用以形助数的手段,对小数位值雏型进行形象的解剖和精确的刻画,使小数位值雏型转化为直观的位值模型。教材中“想想做做”第1、3、5题等练习,提供米制直观图以至脱离了具体量的正方形图、数轴图等,这些都是为学生理解小数提供丰富的直观支撑,使学生形成有关小数的清晰表象,为概念的抽象概括提供坚实的基础。

3.抽象概括。在学生根据米尺图、正方形图填写好有关的分数和小数后,引导学生归纳纯小数的本质属性:不管是1元、1米、1个正方形„„只要平均分成10份,那么十分之几都可以用零点几表示;反之,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在学生填写完数轴上的小数后,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使学生明确:数轴上0-1之间都是零点几;1-2之间都是一点几;2-3之间都是二点几„„从而深化理解带小数的意义。

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从概念到概念的过程,但是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建立,不是—种简单空洞的逻辑链接,同样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个生动丰富的学习过程:情景感知——数形结合——抽象概括。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概念真正在已有的概念体系中“落脚”,获得心理意义。

策略四:同化与分化有机整合。

奥苏贝尔在同化理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学习组织的四大原则。其中第一条原则就是渐近分化的原则。该原则主张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明确新旧知识的区别,并使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协调整合。因此,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心理建构还应该是—个从同化到分化的过程。当然,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种分化应该是与其对立面——同化有机统一的过程。在概念同化过程中,如果说同化是寻找新旧概念的共同特征,那么分化就是辨析新旧概念的区别特征。同样,对小学生来说,这种分化也应该是渐进式的。例如,在引导初步认识小数后,可以通过如下两个层次的设计逐步实现新旧概念的精确分化。

1.联系具体量析数。例如对于36.6℃来说,要使学生明确,同样是“6”,前者表示6℃,而后者表示6/10℃。

2.析抽象的数。先出示现代使用的小数,如768.6,然后由近及远,出示远古使用的小数,如6785|4763等,让学生辨析小数部分位值与整数部分的异同,将数学史的介绍与对小数的位值辨别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实现小数与整数位值意义的分化,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之,上述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将一直进行的求同的思维过程实施逆转,变求同为求异,变同化为分化,最终实现对十进位值制的进一步建构和对小数意义的深化理解。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三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的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1.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实践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模式,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例如,在“圆的认识”第二节课中,为了掌握“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的知识点,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课件出示一组各种车辆的画面,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火车等车辆的轮子都是圆形的?而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呢?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很快把学生的思想调整到学习状态,使其思维活跃起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演示课件来验证学生的猜想,通过演示和设问,将圆与正方形、长方形、椭圆进行对比学习,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2.创设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潜能

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顺势给学生创设一个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来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点;即让学生用自己的的体验,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相关的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圆柱体的体积”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演示课件,让学生回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接着回顾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演示课件,然后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在学生猜测到”底面积乘高”时,教师创设了一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圆柱体能否转化成长方体呢?如果能,那么转化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以及高与圆柱体的哪些条件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式学习。他们从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中受到启发,采用切分、插拼成近似长方体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整个推导过程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仅仅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创设了两组知识迁移的情境,通过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久以来,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有照做的份,“老师说了,要这样做”、“老师不让这样做” 这些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他们的思想遭到限制,严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教育者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有一道判断题250×4的结果至少有两个零,有的同学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一个零,根据因数末尾有零乘法的简便计算法则,一眼就能看出有两个零,而有的同学则认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至少有三个零才对,因为除了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两个零,还有25×4结果还有一个零,也能一眼看出来。两种观点都有他们的道理,如果老师搞一刀切,否认其中的一种说法,那将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只能依赖老师或其他人,久而久之,就会严重阻碍思维的发展。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就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老师还要能虚心的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学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此外,还要允许学生说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就是说错了也不要紧,解决了学生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四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实现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一生从事小学科学教学事业的追求和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然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小学科学教学总是不能实现教学目标,甚至使小学科学教学面临困境,小学科学有效教学之路走得很是艰难。究其原因,造成小学科学课堂教育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学理念的影响不容忽视。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并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们进行自主的课堂探究。新课堂标准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指明了方向,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都不能懈怠,而要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工作,为实现小学科学高效课堂作出应有贡献。

随着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新要求的提出,小学科学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推进课程改革,实现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是摆在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面前的难题。小学科学教师要实现科学有效教学,应根据科学教学现状和新课标要求,结合孩子们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好身边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一、小学科学在实现有效教学方面面临的困难

作为一门与小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实践学科,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涉及知识面广、教学内容繁多。小学科学作为整个科学教学的起点和小学科学研究的基础,承担着重大使命。 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小学科学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且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因而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始终不能与小学语文、数学等这些“主科”相比,只能以“副科”身份居于小学教学序列中。小学科学在小学各门学科中的定位与科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存在矛盾,短时间内难以改观。另外,制约小学科学教学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教学条件的制约。随着人们对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大量教学实验器材,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可是由于现实问题,很多学校的实验器材和设备还很落后,实验器材的更新赶不上教学对器材的要求。这就导致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总是捉襟见肘,很难保证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圆满完成。小学科学实验器材投入不足现状已经严重制约小学科学发展,更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致很多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对绝大多数知识教授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作为实验科学这样的教学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小学科学的每一个概念的建立、每一个定律的发现,都是建立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施有赖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这一基础。实验教学不仅让孩子们亲自看到科学现象、懂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亲自参与实验研究懂得了知识形成过程、研究方式方法,从而形成了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成长更加重要。同时,大量有趣的实验教学也是孩子们对科学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孩子们对实验教学充满了期待,可是实际教学中孩子们很少接触和进行实验操作,导致孩子们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激发和保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们自主探究性学习。可见,实验器材的不足直接制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孩子们的学习状态。

二、如何实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孩子们的学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

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从教师如何教和孩子们如何学入手优化课堂教学。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作为一种无形的课程教学资源对孩子们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好的课堂氛围具有和谐、融洽的特点,能够为孩子们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孩子们摆脱了那种在老师威严下学习的压力,无疑会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起到良好促进作用。课堂教学活动依赖于教师和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和孩子们在课堂上交流合作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实际效果的强弱。要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进行课堂交流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们。改变传统教学中孩子们的被动接受状态。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们,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论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五

所谓有效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以后,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实际的发展。实现有效教学对于学校教学效益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影响,而教学效益又是学校生存的基础。

一、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虽然在课时的设置上各个学科有主副之分,但就学科作用而言却没有什么主副之分。无论什么学科既然被作为一门课程来设置,就说明它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现如今社会所亟需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讲求均衡教学,尽量不让学生偏科,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任何一门课程对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绝对不能厚此薄彼,在小学阶段就严格区分主副科,学生就会对于主科倾尽全力地认真学习,而对于副科却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师要想实现科学学科的有效教学,首先,就要纠正学生的这些错误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这门学科对于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学生真正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激发起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做任何事情事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学工作更是如此。教师要想实现有效教学,首先就要在课前多下功夫,把准备工作做得既细致又充分。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教学素材进行准备。教学素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准备充分的教学素材,认真筛选教学材料,找出最适合学生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只有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有米可炊”。二是充分地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工作的对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深入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思维习惯、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等,只有充分地了解了教学对象,才能针对教学对象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

三、转变师生角色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缺一不可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相较于学生而言,教师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经验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理应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只能是被领导者和被动接受者。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确应该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如果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学生在知识和经验上相对于教师处于弱势,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不具备主观能动性。事实上,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小学生虽然在年龄上相对偏小,但是正是由于年龄小、经验不足,他们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最小,这些优势是很多成人所无法比拟的。小学生的想象往往是天马行空的,而很多有创造力的想法正是在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诞生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适当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学科,在科学研究中各种科学实验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因此,除了知识的讲解,教师还要重视科学实验。为了在实验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实验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实验仪器的准备和实验操作的准备。教师在上实验课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实验仪器,以便于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具体的实验操作进行事先的`设计并充分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便做到有备无患。

2.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同时又不能让学生陷入模仿性的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把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只有这样的实验才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3. 注意在小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分组实验是其中

一种重要的形式,在分组实验中教师要明确实验目标、实验步骤与实验职责,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什么行业团结协作的能力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因此,团结协作的能力会让学生受用终身。

《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六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例如,教学《年、月、日》时,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入:有一个老大爷,今年63岁了,可是他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中有的说,老大爷今年63岁,一年过一个生日,至少也应有62个,怎么只有15个呢?是不是老师弄错了……我适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打开课本,急切地阅读起来。“原来每4年有一个闰年,闰年的2月有29天,老大爷的生日就是2月29日。”“原来年、月、日这么有趣!”学生在恍然大悟中体会了数学的奥秘,激起学习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有效教学需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准备不仅是心理上的,而且要有与教材相关的学习材料的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

1.提供学习活动的材料。

在开展自主研究活动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学具、图片、文具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成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例如,教学《认识线段》,给每个学生准备一根毛线,让学生通过把毛线拉直感知线段的特征: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接着让学生经历变式操作竖着拉直、斜着拉直等,充分感知线段的特征。通过一根毛线让学生经历了“感知表象抽象”,从而有效地完成线段这一概念学习的过程。

2.创设充分的实践时空。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与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研究时间,让他们能够多-维度、多层次地观察和思考,进行多角度地分析与比较,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例如,教学《认识角》,安排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活动前,教师和学生商定找角的规则:音乐声起,走下座位,寻找生活中的角;一边用手指,一边轻轻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音乐声停,回座位坐好。用一段音乐来掌控学生实践的时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得开心,学得有效。

3.凸显自主探究的过程。

出自 Www.XuEFeN.com.cn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习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猜想、讨论,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自主获取知识,掌握方法。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安排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第一步,提供材料,启发大胆猜想;第二步,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第三步,验证归纳,确认计算方法;第四步,整理应用,揭示学习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梳理出寻求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途径:实验发现验证。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但学习数学知识,而且能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获得学习经验。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的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经验分享》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七

摘要:美术课堂要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顺应学生的爱美需求,驾驭好课堂,多利用媒体资源,实施好美术课堂教学。

一、欣赏优秀作品。

教学中,小学生通常是凭借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对作品的感受总是领略不够,未能仔细琢磨。

这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所见所想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价。

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如,城市的学生从小见到的就是整洁的街道、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高楼大厦,感受不到农村的田野风光。

又如,绘画作品中农村的瓦房、泥泞的小路、菜园的栅栏、有序的草垛、堋乱的石头、柴堆等,也是一种美丽。

二、兴趣爱好的培养。

对学生兴起爱好的培养,除了欣赏作品以外,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能让学生佩服自己,喜爱自己,让学生加深对教师作品的感受,课堂上最好要有教师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参照。

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描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不会很深。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课堂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加深记忆。

此外,多让学生欣赏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起爱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

引导学生能理解和接受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

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情境教育。

随着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的改革不断进行,给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

美术课堂重视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的培养,也重视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学生渴望美的享受、美的冲击,更渴望去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

在教学中,多创设情境,给学生创造一片美丽的天空,激起他们一次又一次美的遐想,让学生把所思所想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教师想要的结果。

总之,美术课堂要多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勇于实践,敢于临摹,注重交流,开阔眼界,打牢基础,先临摹后写生,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八

摘要:群文阅读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实施中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更能从阅读、反思、解释、写作应用中,为学生营造不同的阅读环境,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然而,群文阅读不仅在于阅读,更要从阅读中学会阅读,运用好阅读。

读与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阅读的过程是增长心智活动的有效途径,由外而内的吸收知识,写作的过程是对自我心智外化的过程,从自我经验、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中由内向外表达。阅读与写作本身是相互关联又相互促进的,阅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

1.巧用“留白”来延伸读写结合。

2.结合仿写迁移来突显读写训练。

仿写是从原文本的表达上进行模仿和叙述,强化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仿写迁移至心理学上,作为写作教学的有效手段,便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材料作为仿写对象,并从立意、构思、写作手法上进行模仿,体验写作训练。需要强调的.是,仿写迁移不是“照搬”,而是教师阅读指导下,以新的写作形式来进行训练,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成。在具体仿写迁移训练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仿内容,如在《松鼠》一文中,对于松鼠搭窝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启发学生进行模仿。明确仿写的切入点,结合“先……再……然后……”句子格式进行仿写,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以钓鱼的过程进行训练、以放风筝的顺序进行训练等。对于仿写内容,教师切忌对原文的拼接与组合,要启发学生从原文写作技巧和方法上,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和思维特点,明确仿写思路和内容,提升知识迁移。二是仿形式,所谓形式,主要从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进行训练。小学生由于阅读量有限,对事物的认知相对简单,特别是在生活中的观察力较低,不利于对文章主旨的表达。因此在仿形式写作训练上,要从原文的写作手法上进行分析,教师要善于从中来梳理写作架构,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如何安排详略内容,结尾如何收笔等等。如对《我的家乡》一文,从文章结构的梳理上采用“总、分、总”方式。如有学生写道:我的家乡在豫南一个美丽的田野上,那里有望不到边的麦田,有弯曲的河流,有丰富多彩的风俗风情……;开头结束后,结合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对家乡的美丽风景进行了描绘;在结尾处进行总结:我爱我的家乡,她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我爱我的家乡,她是我人生成长的摇篮。

3.创新改写。

二、读写结合的教学对策。

1.读写结合避免走入误区。

群文阅读教学中将读写结合在实践中,要避免两者的机械练习与分离,正确理解读写融合的方式。如有些教师过于讲解阅读,偏重于对文章的探究,而忽视写作方法的提炼,在写作教学中,又撇开了阅读训练,进行单纯的写作方法指导,使两者无法有效融合。还有教师在强调读写训练的同时,过于注重形式,忽视读写过程中各要素的衔接与对应,要么只读不写,无法从阅读训练与写作上进行良好平衡。

2.注重群文阅读拓展,服务读写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良好的阅读是提升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倡导多读书,少做题。群文阅读的开展,要强化阅读量与阅读范围的拓宽,结合群文阅读要求,从课内文章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中,来促进学生多读书,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拓宽群文阅读,一要注重理念上的拓展,将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衔接,让阅读走进学生的思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二要注重阅读形式的拓宽,不仅要注重文本阅读,还要通过阅读实践活动,结合网络阅读、音像阅读来丰富阅读方式;三要注重阅读内容的扩展,特别是经典范文、童话故事、科普读物、故事等材料,都纳入群文阅读范围中;四是注重阅读时间的拓宽,如课内、课外、课前、假期等都是阅读关键时间。

3.强调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生写作常常遇到“无话可写”的尴尬,其根本在于缺乏自身的生活体验。叶圣陶提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昼夜不息”。因此,要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吸取素材,从生活中来感知真情。处处留心,时时留意,关注周围的点滴,培养自我的敏锐视觉,用发现的眼睛来观察生活,为写作提供源头活水。

三、结语。

小学生群文阅读教学与读写结合实践,在应用中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适用性。注重对群文文本内容、文本主旨的分析,引领学生从关注身边生活,从联系事物的共性与特点上,拓宽阅读半径,促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红梅.形神兼备巧妙迁移——浅谈小学语文随文仿写的训练[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10期.

[2]房志荣.“为写作而教”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j].语文教学通讯期.

[3]徐玉英.议题,群文阅读的抓手[j].贵州教育08期.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九

一、基本思想。

(一)理论依据。

1.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2.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

3.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如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音乐学等。

(二)功能目标。

1.歌唱是符合学生心理要求的活动。学生对唱歌,特别是轮唱、对唱、合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歌唱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享受无穷的乐趣;还可使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得到合理训练。

3.通过齐唱、对唱、轮唱、合唱进一步营造和谐一致、团结向上的气氛,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4.通过唱歌,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表达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让音乐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深深扎根,终生保持对音乐最大的热忱。

二、教学程序:情境导入——寓教于乐——创造表现——完美结课。

(一)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情感铺垫2.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2、合作交流,学习新歌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2.表演展示,交流评议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四)完美结课。

三、实现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声情并茂的范唱、合理娴熟的伴奏,恰当的鼓励方式、和谐的律动舞蹈等方面能力。

2.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学习新课程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确立好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之中,教师随时激发调动学唱歌曲的兴趣与积极性。3.教师应经常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通过学习和交流,借鉴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弥补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4.教师应在学习的基础上勇于实践,重视课堂教学的展示、反思和交流,把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做好课前准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以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贯穿课堂始终。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要独立学会唱歌,还要学会演奏和表演,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完美地表现歌曲的目的。

策略解读。

一、情境导入。

教师要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语言、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舞蹈、律动、绘画、图片、动画、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姊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上课了,老师微笑着走向讲台,选了一支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连绵起伏的山峦,天空和山间漂浮着朵朵白云,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高悬在山尖上。老师对着一双双瞪大的眼睛,问:“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孩子们热烈讨论:中午,在一座大山里。老师又问:“烈日炎炎的中午,山谷里是安静的还是喧闹的?”讨论继续:“小鸟歌唱了一上午,现在要休息了”“小动物玩累了,现在也要睡觉了”“大山也要睡觉了,四处都是静悄悄的”„„老师又画了一队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问:“你们猜一猜,这时候少先队员到山里干什么呢?山谷里发出的是什么声音呢?教室里又开始沸腾起来,每个人都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时,老师仔细听着大家的发言,收集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再巧妙地将其组织到一起,和着音乐的伴奏朗诵起来:“山谷里,静悄悄,白云在飘飘!„„”原来如此,黑板上的画恰好是歌词的艺术再现,老师极巧妙地用绘画手段为歌曲《山谷静悄悄》的教学创设了情境,既诠释了歌词,又诠释了音乐的情绪与意境。

教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如:舞蹈、声乐等方面的特长进行表演,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执教《谁在叫》这一课时,在导入这一环节里加入一小段模仿动物的舞蹈动作,并配上轻快的音乐。老师精彩的表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出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情不自禁地和老师一起跳起来。

低年级学生可采用课前律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律动音乐、动作,示范动作优美、准确。律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情趣,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形体美感。

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歌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师生互动,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学习。

二、寓教于乐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教师可通过一系列手段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学生自由学唱歌谱(中、高年级的同学可进行视唱练习,低段的学生可不做此要求),学习歌词理解歌曲内容,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让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几句,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如《草原就是我的家》,先让学生读歌词,然后老师说:你们很聪明,歌词读得也很好。老师有个想法,你们自己随着范唱录音来学唱歌曲吧!如果觉得哪里学起来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老师对歌曲的难点部分通过范唱进行及时点拨。随后学生可跟琴或伴奏音乐填词演唱歌曲,启发学生用适合歌曲的情绪和声音来演唱歌曲。

这样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将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精力听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感受词曲结合所带来的丰满的艺术形象。这样便于提高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效率,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发展。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教师进一步提炼音乐形象,可通过课件、实物等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歌曲的内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演唱歌曲,整体体验音乐形象。调动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本环节是教学模式的重点环节,教师要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面向全体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感受歌曲的意境,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表演、舞蹈、诗歌、创作等,挖掘歌曲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涵。

教师要用儿童化的语言给学生提出要求,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对歌曲进行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如:在执教《洗手绢》一课时,老师说:同学们唱得这么好听,你们能想个办法为歌曲伴奏吗?老师今天没有带打击乐器,你们想一想能不能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时学生设计各种活动为歌曲伴奏,如:拍手、弹舌、拍手加拍肩、跺脚等,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予以鼓励。2.表演展示,交流评价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教师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美术、诗歌、表演等门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本环节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四)完美结课。

一堂课如果是一支动听乐曲,导课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结课艺术千姿百态。经过一节课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会有许多有益、甚至精彩的感受和体会需要表达,如果音乐教师把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或者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由教师采访、学生谈感受的访谈式结束;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回味式结束;由教师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与联想,增进进一步探究欲望的外延性结束等等。

教师也可以在课将结束时,布置与该课有关的歌曲表演或手工制作,如《粉刷匠》这一课,可让学生回去后折个粉刷匠的帽子,戴在头上学习粉刷匠爱劳动的精神,自己也来当当粉刷匠,并表演给家人看。这样的结束语,不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引起了学生的遐想,激发了兴趣。

教师也可以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让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或欣赏与本课相关的课外音乐,教师适时示意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恰到好处的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基本思想。

(一)理论依据。

音乐教育家姚思源的教育思想。

美国学者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理解、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

(二)功能目标。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

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美感,释放自我,充实精神生活,并在欣赏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模式结构:激趣——聆听——创造——升华。

(一)激趣——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聆听——聆听感知情感体验。

(三)创造——探索表现积极创新。

(四)升华——归纳拓展审美升华。

三、实现条件。

1、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需要搜集、整理素材。精选音乐欣赏教材、音响和音像资料。教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教师要掌握好其他相关知识在课堂上的最佳运用时机,同时要处理好其与音乐教学的关系,防止喧宾夺主,确保音乐课的主体性。

一、教学模式:激趣——聆听——创造——升华。

二、操作要领:

(一)激趣——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又称为情感唤起阶段。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接受老师利用艺术手段创造的情境刺激,从而引起对音乐的兴趣,唤起音乐的情感。

作为欣赏教学的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入”是课的关键阶段。好的“导入”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建立学生的课题意识,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意识,学生的学习情绪既可因“导入”得当而高涨,也会因“导入”不当而低落。所以作为音乐教师要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激活课堂,让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在宽松的音乐氛围中进入到音乐欣赏中。

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入物我两忘的欣赏情境,培养学生形成欣赏习惯的良好开端。为了获得这种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要努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开始就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导入欣赏通常采用实物直观教学法、音乐作品对比教学法、讲述法等方法。教师的导言务求简洁明了,富有趣味性、情感性。一般情况下,课堂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导入”教材和创设课堂情景是相辅相成的;

2、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情境创设的前提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聆听——聆听感知情感体验。

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聆听音乐,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在初听音乐时,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生动形象的故事、游戏、诗歌、语言及多媒体技术等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给学生讲有趣的故事,然后再放代表乌龟与兔子的音乐。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要求学生随着欣赏曲展开丰富的想像。从学生的丰富表情和各种动作可以看出,学生的想像是多么的精彩。除了结合故事,还可以结合游戏来进行聆听,因为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形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但是,音乐欣赏教学毕竟不是唱游课,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在组织音乐游戏教学时,还要注意将学生的活动面铺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分段落欣赏音乐作品,进一步分析音乐作品的体裁、内容、风格、情绪、表现手段等;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一步提高自我的音乐鉴赏能力。欣赏教学深入以后,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赏析,重点的段落要反复听,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把握作品的音乐形象,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去理解感受音乐,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动身等积极参与到欣赏教学中。如:在欣赏京剧音乐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欣赏到唱腔、脸谱、服装和表演,亲自敲击锣鼓,练习走台步和念白。这样就为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架起联想和想像的桥梁。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音响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形象,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自学地进入音乐情景,自觉地分析理解音乐的内涵。例如,在《牧童短笛》的教学中,首先完整地听赏一遍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欢乐情绪和愉快情感以后,接着进行分段听,让学生体验三段各自不同的情绪;再结合律动重点听第二段、对比听第一、三段,让学生逐步深入作品的结构、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表现内涵。这样一个倒骑牛、口吹横笛、摇头晃脑、欢乐诙谐的牧童形象就一步一步地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美国的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最中心的环节莫过于复听、细听、精听,只有通过不断地聆听,才能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审美经验。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再一次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前面两个层次的熏陶围绕音乐作品,把感性的、理性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入地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对音乐作品有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想象进一步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如:欣赏《二泉映月》时,老师可将当年国内指挥大师、交响乐团以及学生乐队在不同场所演奏的录像呈现给大家。巩固阶段,老师在放音乐的同时加入文学作品《孤独的夜行者》。学生们体会到阿炳在旧社会饱尝辛酸屈辱的一生和不屈的性格,同时,《二泉映月》作为民乐百花园中的奇葩不仅属于中国的,也属于世界的,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初听感受音乐、复听分析音乐的基础上再次完整欣赏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作品的第三度创作。教师要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可以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参加一些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使学生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在前几个环节中,都注重情知两方面的交融、互促,发挥了情感积极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也应该让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进一步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新课标倡导“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告诉学生,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像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同学们可以不受约束,用艺术的夸张,丰富的想像对乐曲进行再创造,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语言、舞蹈、美术等)表现自己的音乐想像和联想。如拍掌(用轻、重、快、慢等方法拍出乐曲的节奏)、形体动作等,进一步体验乐曲强弱的变化,加深了对乐曲的感受。

围绕本课内容,对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以音乐为载体,可适当发挥通感的作用,用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贯穿音乐欣赏课堂,如: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等相关文化,丰富课堂内容与形式,让欣赏课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课的自主性,发挥他们的联想,让欣赏课真正的“动”起来。

此教学模式中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所授歌曲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灵活设计运用此教学策略。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十

摘要: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是现下新课改的重要目标。所以,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优化教学内容,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自主学习和探究;在课后做好反思和总结工作,在实践中推动有效教学。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推行新课程改革计划,推进有效性教学。音乐课作为培养小学趣课程之一,不仅要内容新颖,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更要拓展教学目标,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涵养,关注其健康发展。但是,从目前各小学的音乐教学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教学方式机械单一,课堂效率低下等问题,影响了课堂质量。笔者在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多年,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有效性教学,进行过思考和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优化教学内容,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作为培养学生艺术兴趣的音乐课,音乐老师要高度重视起来,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点。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小学生的特点,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模拟再现现实生活。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小学生都有音乐天赋,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感受艺术美,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音乐小天才。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因材施教,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预设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顺利推进新课改计划。

二、丰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弱,需要老师进行指导。音乐是陶冶人类性情的工具,音乐又是一门艺术,难以把握和理解,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改变传统的听唱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丰富音乐教学方法。

由于过去的教学条件有限,只能以课本讲授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音乐课堂的感染力。如在对《哆来咪》进行音乐欣赏时,笔者备课时准备了《音乐之声》的一些片段,让他们在电影里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播放《音乐之声》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通过电影故事内容,加深了他们对《哆来咪》的记忆,引起了学生讨论的高潮,达到了欣赏的教学目的。其次,要改变固定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做游戏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可以带领学生在操场上,分成几个小队,在音乐播放的同时,模仿划船的动作前进,看哪一个小组表现的最好,并给予鼓励。这样的教学方法释放了小学生的天性,深受学生的欢迎,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乐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点,在快乐的学习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最后,可以将音乐与体育、美术等学科相结合,采用多元化教学。

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最大的亮点在于,学习让学生做主,实行人本主义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老师起到辅助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但不能成为温室的花朵,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音乐课的设立,就是要陶冶学生情操,所以,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欣赏,把握音乐情感。比如在学习爱国情感歌曲时,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播放电影视频等,让学生了解英雄的故事,走进人物内心,在音乐的感染下,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豪情壮志,建立起他们对祖国的崇敬感,真正的从小树立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音乐情感的把握,教师讲解的再详细,也只是教师自己的感受,靠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并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音乐的情感,所以,教师在讲授重难点时,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到学习讨论中,在自主学习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加强师生互动,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双方的互动,在互动中,加强双方的沟通和交流,愉快的完成音乐教学。

在现代教育理念里,老师和学生关系应是良好的朋友关系,老师起着指导作用,所以在音乐课里,老师可以与学生融成一片,在音乐的海洋里畅游。

有效地师生互动对于音乐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也应该准确的掌握课堂节奏。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课堂纪律不好维持。所以,教师再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时,也应该树立自己的威信,掌握好课堂纪律。比如,在练习发声时,可能有一些学生会起哄,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温和的指出他们的不良习惯,多鼓励他们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使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陋习,在音乐的熏陶下,帮助学生改掉陋习,而不是歧视乐感不强而又爱捣乱的学生。只有老师本身做到公平、公正,学生才会信任老师,老师才能发挥感染力,把学生引导正规的日常教学中。

结语:总之,音乐是一门艺术,小学音乐教师作为艺术的培养师,肩上的重担任重而道远。努力提高有效性教学,将有利于提高对小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推动新课改进程,提高我国青少年的艺术水平。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课改新路,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雷琳.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2]刘辉.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09).[3]陈?h琳.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之我见[j].艺海,2011,(04).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十一

对于那些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初一学生而言,单词应该是他们开展学习过程中的一大拦路虎,为了在英语教学的时候不压抑学生的天性,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开展学习,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这样可以在教学的时候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依据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特做出如下一些教学方法、策略,以便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一、实物教学法。

我们可以运用实物教学法来开展课堂教学,苹果是又大又圆的,香蕉是浅黄色的`,我们可以在教学的时候把这些实物放到讲台上,告诉学生这些东西分别是orange,apple,banana。这些在生活中都是常见的,所以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文具类教学的时候,可以看到pen,pencil,ruler的实物;在进行实物教学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实物的辨认,激发其英语学习的热情,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主动地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态度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图画教学法。

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画来开展教学,通过画图来让学生猜词。比如,我们在进行方位词教学的时候,on,behind,under,in这些词可以用一个苹果和一个盒子,苹果的位置分布在盒子的前后左右,这样四个介词之间的相互区别和含义就会清清楚楚。我们对初中英语单词进行观察时就会发现,其实对于画画来说有很多用处,我们在进行人物类、交通工具类和动物类单词教学的时候,都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线条来进行勾勒,这样就会有比较直观活泼的表达和鲜明的生活气息,学生就会对单词有很深刻的记忆。

三、音标教学法。

我们还可以运用音标来加强记忆学习,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就能够自然地熟读很多的生词。我们在进行音标教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要更加侧重于元音音标的学习,因为元音的音标比较灵活,不像辅音那么呆板,基本上不会有改变,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让学生来猜测。

对初一学生而言,他们要进行的英语学习是极为关键的,而对于教师来说,英语单词的教学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初一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慢慢地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十二

学生心理要求的活动。学生对唱歌,特别是轮唱、对唱、合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享受无穷的乐趣;还可使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得到合理训练。

唱、轮唱、合唱进一步营造和谐一致、团结向上的气氛,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表达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让音乐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深深扎根,终生保持对音乐最大的热忱。

入——寓教于乐——创造表现——完美结课。

快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声情并茂的范唱、合理娴熟的伴奏,恰当的鼓励方式、和谐的律动舞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学习新课程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确立好教学主要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之中,教师随时激发调动学唱歌曲的兴趣与积极性。

常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通过学习和交流,借鉴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弥补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以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贯穿课堂始终。

导下,学生不仅要独立学会唱歌,还要学会演奏和表演,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完美地表现歌曲的目的。

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语言、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舞蹈、律动、绘画、图片、动画、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是一对孪生姊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进行表演,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歌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师生互动,让学生领会新课的心态投入学习。

习,感受音乐。

一系列手段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学生自由学唱歌谱(中、高年级的同学可进行视唱练习,低段的学生可不做此要求),学习歌词理解歌曲内作,让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几句,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如《草原就是然后老师说:你们很聪明,歌词读得也很好。老师有个想法,你们自己随着范唱录音来学唱歌曲吧!如果觉得哪里学起来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老师进行及时点拨。随后学生可跟琴或伴奏音乐填词演唱歌曲,启发学生用适合歌曲的情绪和声音来演唱歌曲。

提炼音乐形象,可通过课件、实物等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歌曲的内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验音乐形象。调动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意境,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表演、舞蹈、诗歌、创作等,挖掘歌曲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涵。

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美术、诗歌、表演等门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是一支动听乐曲,导课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姿百态。经过一节课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会有许多有益、甚至精彩的感受和体会需要表达,如果音乐教师把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或者采取师生共同总到的教学效果。比如,由教师采访、学生谈感受的访谈式结束;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回味式结束;由教师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与联想,增进束等等。

共同总结之后,让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或欣赏与本课相关的课外音乐,教师适时示意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十三

“有效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关于有效教学,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的学者认为,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有的学者则认为,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发展良好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检验是否“有效教学”,当然是再正确不过的了,但这是最终标准。如果我们从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来看,则有以下观点。

一、抓精心备课,落实语文教学有效性认真组织语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实行“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专人整理、上课听课、反思修改”的备课方案,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其次是生活资源。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xdth/jxfs/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学生带进生活之中;第三是网络资源。搜集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并精选一部分,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在备课中考虑问题的生成,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真心做到了“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四)精心设计训练。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作业练习,在“新”、“趣”、“实”上功夫。

二、课堂上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备课是战略问题,授课是战术问题,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堂上应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

课堂上要突出重点,在时间安排上,分清主次,把重点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致的知识内容,要下功夫,在课堂上花比较大的精力解决。要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不要孤立地讲授重点。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课堂上要集中精力抓好重点知识的教学,同时又不能忽视一般知识的教学。对一般知识内容少讲,花精力少些,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又理解一般知识。

2、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1] [2] 下一页。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十四

自课改以来,教师们都在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探索与实践。我认为,阅读教学至少应把握住四个关键点。才能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一、工具人文,经纬交织,生得“意”而不忘“言”

一般性阅读的主要功能是获取“文本的意义”,而不是获取“文本的语言”。获取“文本意义”的阅读和获取“文本语言”的学习过程有着本质区别,一般性阅读活动其实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意化”,是“得意而忘言”的过程。

小学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学习语言并运用语言,真正的语文课,应该真真切切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着力于学生语言的“生长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过程就是语言学习的过程”。学生在理解文本思想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同时,还需要理解运用语言,如学习作者是怎样写的,作者是怎样为那个特定的内容和情感寻找最合适的表达形式的。现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淡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因而教学是低效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本蕴含的人文因素本身就很丰富,不需要教师过度地开掘,过多地渲染,就能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积累的知识也为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扎实有效地吸收内化语言,感悟文本的表达方式,要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领悟读法,学习写法上下工夫,特别是在运用语言上下工夫。比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品味关键词语,深入情境,体验情感,再体会文本这样表达的妙处。这样的教学模式探究了学语习文的一条规律:不仅要关注内容,更要关注表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目标得以有效落实,学生“得意”的同时而不忘“言”。

二、多元解读,正确引导,生得“异”而不忘“本”

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它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基础。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教学设计的酝酿过程。很多高效成功的课堂都来自于教师、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能力。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对同一文本也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这时,课堂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准确把握,如在学习《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时,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奉劝人们不要像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有的学生说南郭先生是个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还有的学生说这不能怪南郭先生,只怪齐宣王做事马虎,不好好审查资格。面对这样的文本解读,教师一定要予以正确引导,引领学生认识到“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是值得称赞的,但做人一定要诚实,千万不能不懂装懂”。这样的引导必然会让学生得到真正感悟,当他们再遇到像《狐假虎威》这类文本时,学生就不会再说那只狐狸成了“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了。

三、指导学法,点滴渗透,生得“鱼”又能“渔”

当前,教师们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往往注重对文本的开掘,一味注重内容的理解、人文感悟,或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下工夫,大量引进课外学习资源,以求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很少考虑,甚至忽略学法的渗透、指导、总结。因此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1结合文本,渗透学法。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应是自然地渗透,不能机械地、孤立地灌输。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真切感知学法。如学习《桂花雨》一课,在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时,教师就可以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1)母亲的话会引发我对童年时代的哪些美好回忆?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谈谈感受。此问必然会让学生联系前文的“桂花香”“摇花乐”内容来理解。(2)母亲的话言外之意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感受?此问必然使学生联系下文,回顾全文来理解。这样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串联全文,整体感知,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2举一反三,迁移学法。(1)课内迁移。比如有些课文段与段的结构相似,学生学习了前面内容后,教师帮助学生及时小结学习方法,这样就可以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法迁移了。以《陶校长的演讲》一课为例,课文中有关陶校长四问的内容表达结构相同,教师以第一问为典型引路,渗透“读――圈――扣”的学法指导,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此法自主学习另三问。这种由扶到放、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2)课外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巩固、运用学生课内习得的知识及能力。“课内习法,课外用法”是大语文观教学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对于先概括后具体的叙述方法,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某一自然环境或建筑物后,运用课内学到的写法写下来,及时地迁移课堂上学到的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

四、超越文本。适度拓展,生得“近”又求“远”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学习新课前,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如对文本作者、课文背景的拓展阅读,搜集相关图片资料等。如能长期坚持,学生们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课前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也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长城和运河》一课时,课前我引导学生动手搜集有关长城、运河的图片资料,为教学作了较好的铺垫。

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点,学生学完课文后,我便组织学生阅读《水浒传》中的相关内容。学生在阅读时,就自然地将文本的信息与课外读物中的信息进行了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让学生多方位、准确地了解了林冲、洪教头的个性特点。这样,就把学生从课内阅读引领到课外阅读,引领他们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教育工作者分享有效的小学教学策略篇十五

从关注现实性走向开发可能性――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有效实施。

(江苏省宜兴市广汇小学)。

摘要:阅读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对小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学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只会做习题而不知或不会读书,导致了英语学习效率低下,从而也导致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低下。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仅仅局限于课本的阅读,已满足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需要,这就有必要让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材料;阅读策略;展示舞台。

自2001年全国英语课程普及后,三、四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比较浓厚,可到了五、六年级,很多英语教师发现不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好像有所下降,不像开始那么积极了。尤其高年级增加了语篇阅读的内容后,很多教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教学效果总是不够理想。那么,小学英语为什么读,读什么,怎样读呢?结合本人平时的做法,谈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

(一)课外阅读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

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英语,通过观看、阅读等方式,多给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课外阅读通过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英语信息输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接受、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课外阅读有利于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因为兴趣一般只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保持和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过大脑的积极思维,吸取了许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那些似曾相识的`词语也渐渐熟记于心,随着阅读难度的加深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外语不再是步履维艰,而是轻车熟路,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他们的心理认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课外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独立、顺利地完成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的结构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有组织学习的能力、对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核心,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语言交际能力,是获取知识的首要途径,也是提高听、说、写质量的有力杠杆。它只能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得,要开发小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就得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

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是广大英语教师既有兴趣又感困惑的事情。因为它是“课外”,又没有准数,许多因素教师难以控制,所以教师应加强指导。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精选阅读材料。

1.梯度性。小学生年龄小,词汇量有限,因此,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是要注意难度适中,在整体安排上要做到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2.趣味性。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供学生阅读的材料要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论文或是学生熟悉的小故事,如一些中英文寓言故事等。

3.知识性。因为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从中学到一些知识,了解一些信息,所以选材料要具有知识性。《英文小读者》是一本比较适合当前中高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杂志,其中的英语儿歌、英语经典小故事、英语俗语、俚语、幽默故事很吸引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另外,像《学英语》《英语周报》这两种报刊也可以选择。

(二)采用合适的阅读形式。

1.书面阅读。传统的书面阅读是开展英语课外阅读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操作起来最简单、快捷的阅读形式。

2.音像阅读。音像阅读是及时运用现代化教学音像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觉渠道参与的一种喜闻乐见的阅读方法,如,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英文版动画片、少儿节目的英文板块。

3.网络阅读。网络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阅读宝库,加之快捷的电子搜索功能,已逐渐成为一种阅读时尚。

(三)指导有效的阅读方法。

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王笃勤在其英语教学策略论中指出: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也已经把学习策略的研究定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要想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就要根据阅读内容,让他们掌握多种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摒弃过去那种只是把阅读文章作为单纯向学生传授语法及语言的载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以及深层次理解作者意图和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的做法。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阅读方法。

1.视读。即让学生不出声、不动笔,用眼浏览读书,每节课都规定学生用几分钟视读一篇文章并回答问题,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文字转换为信息的时间,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2.限时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寻找,跳过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这样有助于在短时间内较容易地解答问题。

三、实施课外阅读的成效。

通过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了新知识、新信息,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英语课外阅读活动加快了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的准确率。而且由于阅读量大,学生不但复习了教材中的知识,又不断接触新知识和新语言现象,从而既巩固了课文的学习,使基础知识更扎实,又逐步提高了基本技能。

(3)英语课外阅读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对英语语篇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学会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的美。通过自然渗透,陶冶了学生良好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无论是英语阅读教学现状,还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都需要我们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开辟新途径,尤其是学生自身英语整体素质的提高,更需要组织学生强化课外阅读。英语课只有使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周密计划,精心指导,课内得法,课外得益,才能使学生的英语知识不断扩充、丰富,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从而具备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陈江。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对策[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0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82917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