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进步的阶梯,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有目标地向前发展。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更好地发展个人能力。如果你对写总结有困惑,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中国文化概论: 读书心得分享与讨论篇一
这本书是由高教司组编的,因此书中所述皆是当今权威之论证,而众多作者亦可算是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我个人认为文章很有可读性,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尽管我在读第一遍时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确实,姑且不谈读完后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肃穆和庄严之感。用半年的时间读完千年的历史,恍惚中总感觉半年的时光就如同已过了千年。也许这种感觉并不奇怪,用一个半年用一双眼睛去见证中国人从上古到今日的千年文化史,怎会不令人慨然?其中点点滴滴记载了中国的辉煌,透射着历史中灿烂的光芒,也详述了中国千年文明中所走过的所有曲折的路,让人读来自然会感到几分沉重。
不难看出,同样沉重的是历史,是文化。然而,在一种浩瀚的沧桑感之后,其实我觉得更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文化本身的内涵和它在人类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一种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和行为的指导,没有文化的民族应该是不会存在的,即使是有,也注定是没有希望的。中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走到今天其实也同样面临着一场文化的抉择。中国人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该走向何方?在本书的末尾,本书的编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为中国新时代的文化指出了方向。然而抛开一种言论的说教以及思想上的控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经不住推敲的。一种文化的真正走向或形成往往并不会因为一种貌似客观甚至超脱的语言解释而定型。它需要的是实践的考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的决定者是历史。
笔头落下上述文字之时,正听着那首小刚的《黄昏》,多少有种伤感,所以读史一定不能再听着伤感的音乐,否则那份慨叹足可令人窒息,因为人总是在不经意中把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际遇相结合,两相交映,便是一个沧桑的时代。由此我想到中国文化在今天发展的状况对于我们这代人的影响。人们曾经把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定位为迷茫的一代,就是说这一部分人生活在一个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波动与混乱,也就因此造就了一批思想波动混乱的人,读后感《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这些人面临历史向前的滚滚大潮,在一种思想的多元但又不能彼此相安的状态中变得无所适从,也因此,这一代人又常被戏称为没有希望的一代,其实本质上说的就是,这些人由于文化的不定性,始终无法让自己找到一种让自己信服的文化价值系统,所以理想是模糊的,前途是模糊的,他们伴随着经济的超速膨胀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因此中国新时代文化的真正定型过程还远未结束,中国文化依旧任重道远。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这本书记载的历史文化处处透射出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但细读这本中国千年文化史的终极目的绝非是去一味追索一种昔日的文明,去单纯重温昔日中国文化的光辉灿烂。历史的真正作用是告诉后来人,不要再走前人曾经走过的错误的路,或是让后人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指导未来,因此文化始终与历史相融。
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感慨。我们可以在书卷中穿越时空,走过这历史的千年,不胜唏嘘。然而当曾经的八零后最终开始登上社会的舞台时,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百年,就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因为恰恰是无数的人生百年才凑成了历史的千年。
我也是一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啊。
《中国文化概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宗桂先生的力作,这部著作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文化概论》,如果只是看书名并不太象一部学术专著,不过即使写成“概论”,对研究中国文化来说是不容易的。“文化”这个词听起来很普通,大家都不感到陌生。不认识字的人,可以说是没有文化,但这些人的行为、心态都会受到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可是要说清楚什么是文化,要对此作出科学的界定,都似乎又成为难以捉摸的东西。关于文化的定义,据国内外不同资料统计,有说一百种,也有说二百种,总之,至今没有一个为人们共同认可的科学界定。
此书取名《中国文化概论》,这与文化史有所不同。后者是按照顺序,阐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式和变化发展的历程;而作为“概论”,则要按其内涵分类作专题论述。虽然有些专题也要讲述其发展顺序,但重点还是要阐明各个专题的特殊内容。书中对于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道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的文体内容、核心、类型、特点、理想人格、价值取向、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基本精神,都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和分析。对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教,以至尊先五,重传统的社会习俗,书中都分别立专章进行论述。各章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书经纬成文,论史结合,交织成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从而显示出中国文化整体的概貌。
中国文化概论: 读书心得分享与讨论篇二
绪论。
(一)“文化”的界定1.识记: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的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理论的依据。
狭义文化的定义是: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心态的部分。
(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定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是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材料等。
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征,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思潮,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领会:
(1)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
(2)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
3.应用: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
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
(二)文化民族、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1.识记:
(1)民族文化的定义。
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2)国别文化的定义。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2.领会:
(2)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1.识记:(1)传统文化的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2)文化传统的定义。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2.领会: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
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第一章。
(一)中国地理特征与气候特征1.识记:
(1)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2)气候变化大势。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
2.领会:
(1)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光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
(2)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领会:
(1)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2)“天下”观念。
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3)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地理的历史舞台与文化的悠久。2.应用: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大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形成1.识记:
(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
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看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2)古代的“九州”。
《尚书》中的《禹贡》篇,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青、徐、扬、豫、梁、雍九州。2.领会: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自然环境。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第三个因素是特定地区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第四个因素是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3.应用:西部开发与文化建设。
(四)古代区域文化概况1.识记:
(1)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把“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即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
(2)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限。
龙门—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2.领会: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概观。
(五)地域文化的作用。
领会:地域文化几方面的作用。p28。
(六)古代保护利用自然的得失1.识记:
(1)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p29(2)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2.领会: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p323.应用:谈谈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要硬影响。
第二章。
(1)新石器时代。
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3)三皇五帝的传说。
神农氏发明农业、有巢氏发明居室。五帝: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二)夏商周时代的文化历程1.识记:
(1)敬授民时。
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括的是把握农时的努力,这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2)夏、商、周的年代。
夏: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商: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到公元前771年。
2.领会:
(1)夏、商文化特点。遵命、近人、远鬼神即所谓的夏上(尚)忠。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出土商朝。
(2)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力。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3)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三)春秋时代的文化创造1.识记:
(1)百家争鸣的特点。九流十家(2)重要极佳的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管仲、吴起、商鞅、韩非子。墨家:墨子。阴阳家:邹衍。名家:邓析,公孙龙、惠施。
2.领会:各家思想的特征。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道家: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在个体精神解放。法家:以杀去杀,以刑去刑。墨家: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阴阳家:五德终始,董仲舒天人感应说。
(四)秦汉时期的开拓边土1.识记:
(1)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2)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班超出使西域。(3)丝绸之路。
2.领会:打击匈奴的后果。
打击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西汉北部地区的威胁,还引发了西域的打通。
(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1.识记:
(1)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
(2)独尊儒术。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
(3)察举制。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2.领会:
(1)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诸侯的做法的彻底过去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消弱政权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唯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
(2)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
弱干强枝政策。
(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
察举、征辟、考试。
(4)经学的作用及变化(5)士大夫阶层的养成。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1.识记:
(1)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事成“永嘉之乱”。
(2)十六国。
初期进入内地的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3)玄学。
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淡”,清淡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在文化方面一个重要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4)般若学和涅槃学。
魏晋南北朝佛家交易的流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道安;后期以涅槃学为主。(5)《神灭论》范缜2.领会:
(1)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和后果。
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深层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
士人的不恤国事,奢侈腐败。
(2)南朝士族政治及士族文化(3)开发江南的过程。
(4)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5)南北民族融合。
(七)唐朝开放精神及其影响1.识记:
(1)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科举制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2.领会:
(1)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
(2)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八)唐宋间的社会文化变革1.识记:
(1)中唐时期(2)古文运动(3)新乐府运动(4)理学。
(5)王安石变法2.领会:
(1)两税法的作用。
两税法的意义绝不止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难这一点,它标志着一种王朝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
(2)南方经济的高涨(3)市井文化的兴起(4)新党旧党的分歧。
(九)元朝时期政治文化及民族融合1.识记:(1)色目人。
二等人,主要是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
(2)南人。
四等人,南方最后被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3)回回。
(4)孟德高维诺。
1291年,意大利方济各会士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5)八思巴。
喇嘛,忽必烈奉西藏僧人八思巴为国师,又设宣政院。
(6)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
(7)儒户。
可以免除赋税2.领会:
(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
(2)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3)元朝政治及经济政策(4)元朝时期的文人戏剧。
(十)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时期的政治1.识记:
(1)利玛窦。
明朝西方教士。
(3)一条鞭法。
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第目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5)锦衣卫(6)税监2.领会:
(1)朱元璋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
(3)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和对中国的学习(4)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
重农抑商。
(5)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表现(6)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十一)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与士大夫的文化活动1.识记:(1)王阳明。
开创王学。
(2)文字狱(3)乾嘉学派2.领会:
(1)明清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及学术活动(2)清初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
(3)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2)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文化要素2.领会:中国生产经济文化的核心特征。
(二)农耕灌溉文化的内容1.识记:
(1)农耕灌溉文化的含义(2)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2.领会:
(1)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2)农事信仰的文化阐述(3)农耕仪式的类型与功能。
(4)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想的概括。
(三)农政思想的内涵1.识记:(1)农政(2)勤农观。
2.领会: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四)市商贸易的以文促商模式1.识记:
(1)市的概念(2)商的概念。
(3)市商贸易的商业活动模式2.领会:
(1)传统市商贸易的文化特征(2)市商贸易以文促销的模式。
(五)手工业的行业管理规范1.识记:
(六)衣、食、住、行的文化含义1.识记:(1)家庭(2)家族。
(3)地缘关系2.领会:
(1)中国家庭文化管理的要素与含义(2)社区文化活动的特征。
(八)传统科技的文化特征1.识记:
(1)传统科技的概念(2)阴阳合历(3)本草之学。
2.领会:传统科技的民族文化基础。
3.应用: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九)四大发明的历史启示1.识记:
(1)四大发明的内容、发明者与发明时间(2)四大发明的对外交流。
2.领会: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
第四章。
(一)宗法制1.识记:
(1)宗法制的定义。
(2)宗法制产生的历史背景(3)宗法制的特点。
2.领会:宗法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影响。
(二)君主专制及其特点1.识记:
(1)君主专制制度的定义。
(2)君主专制体制:三公九卿、三省六部、郡县制(3)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2.领会:
(1)家天下的含义。
(2)宗法制与王朝统治之间的内在联系。3.应用:分析君主专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三)科举制的地位与作用1.识记:
(1)科举制的概念。
(2)科举制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明经、诗赋取士、行卷、策论。
(3)科举制的特点2.领会: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3.应用:科举制对今天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四)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1.识记:
3.应用:古代法律制度对今天法制建设的启示。
(五)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及特点1.识记:
(1)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2)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2.领会:传统社会礼与俗的关系。
3.应用:通过传统社会礼俗的关系,体会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
(六)皇家贵族礼制1.识记:(1)‘五礼’的含义。
(七)庶族平民礼俗1.识记:
(1)岁时礼俗的伦理性。
(2)人生礼俗的内容: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五服”(3)家训族规的规范功能。
2.领会:庶族平民礼俗与社会上层礼制的关系。
第五章。
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一)中国传统的思想模式1.识记:
(1)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含义(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含义(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含义2.领会:
(1)中国古代重体悟的、已经验为基础的只管思维特征。(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内容和特征。
(二)中国传统的治学观念1.领会:
2.应用:今天应当如何评价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
(三)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1.领会:
(1)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状况及其社会作用。
(2)道教的形成和信仰特征及其与古代医学、化学、药物学、文化艺术的关系(3)佛教的形成和基本教义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带有宗教色彩的先秦儒学2.应用:
(1)如何看看待原始宗教(2)对道教与佛教的评价(3)对儒学的评价。
(四)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识记:
(1)孔子、孟子、董仲舒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论述(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2.领会: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应用:分析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五)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1.识记:
(1)儒家理想人格的两个层次。
(2)儒家对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要求2.领会:儒家倡导君子人格的主要目的。
3.应用: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说明如何为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赋予新的内涵。
(八)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1.识记:古代教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2.领会:
(1)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实践意义(2)启发诱导教学方法的学习效果。
3.应用: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说明怎样运用学思结合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九)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
1.识记:有关各艺术的门类发展历史的基本常识2.领会:各艺术门类的基本特点3.应用:
(2)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十)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
1.识记:有关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几种重要命题。
2.领会: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在各种艺术形式的具体表现。
(十一)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
(2)尚意追求在魏晋时期各艺术领域的具体反映(3)尊崇自然审美和观念的哲学基础。
3.应用:分析“中和之美”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第六章。
(一)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领会: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二)中国境内的语言文字1.识记:
(1)现代中国境内的语言种类(2)语系的概念。
(3)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几个语系(4)汉语七大方言。
2.领会: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
(三)汉语汉字的特点1.识记:
(1)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2)主要的汉字造字方法。
(3)汉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2.领会:
(1)汉语的特点(2)汉字的特点。
(四)汉语汉字的传播1,。识记:
(1)对汉语共同语的不同叫法(2)“域外方言”是指哪几种语言。
(3)朝鲜、日本、越南仿照汉字创造的蚊子叫什么2.领会:
(1)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汉语汉字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五)中国传统的语言观念1.识记:
(1)什么是语言崇拜(2)什么是避讳。
(3)什么是“名实”之争。
3.应用:谈谈对语言崇拜观念的认识。
(六)中国传统的文字观念1.识记:
(1)河图洛书说(2)仓颉造字说。
2.领会:评价汉字崇拜和汉字否定的文字观。
2.领会:我国历史上主要的语言文字规范行为。
(八)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1.识记:《三字经》、《千字文》的作者。
(九)汉语汉字与文学艺术。
1.识记:对偶、顶针、回文、析字、复叠等修辞格的概念2.领会:
(十)汉语汉字的民俗。
领会:举例说明几种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项。
第七章。
(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1.识记:
(1)中国文化对印度佛教的消化吸纳与中国化(2)西方欧洲文化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冲击2.领会:
(2)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刺激、整合与变迁的过程。
(二)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1.识记:
(1)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2)四大发明、科举制度、儒家学说对世界文化的具体影响。
(三)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1.识记:
(2)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三大主要思潮。
2.领会: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
(四)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识记: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2.领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文化概论: 读书心得分享与讨论篇三
第1页。
2013-4-8。
道德与文化。
1、文的意涵。
(1)纹理。
(2)礼乐制度。
(3)道德。
2、化的意涵。
3、教化。
(1)定义:指中国古代以孝亲伦常来变俗易教得文化现象(2)种类:
政教改化:有组织,强制的政教风化:有组织,并非强制的教育感化。
4、孔子在中国道德文化建构中的作用(1)孔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那些思想基础?
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
开创了重视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
确立了道德谱系的阿基米德点(2)孔子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建构。
a孔子与春秋时代的基本状况b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仁。
孔子的道德是建构在自觉意识和亲子之爱的基础上的。
(3)如何理解孔子对传统道德的重新奠基1春秋以前的传统道德具有浓厚的巫术文化色彩,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这种依靠外在强制的道德已经丧失其社会整合功能。
2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一个人类思想大爆炸的时代,当时的中国理崩乐坏,道德急需重新建构。
3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将道德由外在强制的社会规范转换为内在的情感自觉,即道德必须建构在一种自觉的个人意识基础上。
4同时这种以亲子之爱为核心的道德正是建构在传统的宗法血缘社会基础之上的,这使它具有了道德展开的起码前提。
三、什么是文化。
(一)定义。
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和内患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符号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数。
第四章。
一、定义。
即指中国古代伦理型文化形态及其文化广性所得以形成的特殊文化环境。
二、内容。
1半封闭的温带大河大陆型区域地理2建立在这种地理环境上的农业生产方式。
(1)夏商周的原始协作式农业经济。
(2)秦至清的家族式小农自然经济。
3与上述地理环境和农业经济相适应的大一统的宗法组织。
(1)夏商周三代的宗法分封制。
(2)三代以后的宗法君主制分封制。
中国在二级群体中获得社会性满足的顺序:伦理——法律——宗教。
一、物态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一)定义: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二)特点:1创造性。
2时代性。
物态文化的时代性并不意味着进步性。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高峰时期是宋朝,中国古代文化的隆盛时代是隋唐;
3民族性。
(一)生产1农业。
(1)基本情况:中国古代农业南北经济分界线:秦岭——淮河。
(3)农业生产与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平1。
第2页。
2013-4-8。
1:54:57am保守。
忍耐。
2手工业。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手工技术文献。
家庭手工以纺织品生产为主3商业:单向性的朝贡贸易。
内敛式的海洋贸易。
中国古代的四民分业是士农工商中国古代抑制商业发展的原因:
第二,商业的发展导致的贫富悬殊与平均主义为核心的家族伦理传统相冲突;
第三,抑制商业也与以农业为本位的古代文化生态息息相关;
第四,中国传统世界观对经济人生得消极态度也导致了对商业的抑制。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不贱视商业的王朝是元朝。
(二)生活。
1、衣服。
(1)基本情况。
b华夷之别,交领右衽。
c尊卑之别,长衣配饰(3)当代社会中的服饰。
2、饮食。
人类饮食所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进餐时间的规律性。
第三,等级性和平均主义观念相辅相成;第五,中国文化的早熟而不成熟。
第三,社会关系上以血缘代替业缘;第四,文化人格发展的口腔期固着。
3、建筑。
(1)传统建筑概说。
世界建筑分为三大体系:欧洲,伊斯兰和中国。
中国建筑的三层式被称为天地人。
中国传统建筑如何体现传统价值观的?
第二,祖先崇拜的宗法制文化传统;
第三,极强的守恒性;第四,强调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4、社会交往。
黄帝——轩辕氏|:车子的发明者中国社会公德缺乏的原因:(1)社团生活的缺失。
(2)社会公德所要求的理性精神的缺乏(3)社会伦理的家庭化。
(4)公共空间的权力化、等级化。
第六章。
一、制度文化的定义: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为适应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而组建的各种具有外在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二、特点:
1、时代性。
2、客观性。
3.、强制性。
1、科举制度。
b战国时代:客卿制。
c帝国时代。
察举也是汉代最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
d共和时代:选举。
(3)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a使权力资源的分配有序化,减少了社会动荡;
b维护了大统一的政治格局,强化了中央集。
第3页。
2013-4-8。
1:54:57am权统治;
c传承了中华文明;
d科举制度造成了一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维定势。
2、法律制度(1)定义和特点。
(2)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a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
b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以法律手段推动和保护改革;(历代王朝的各种改革称之为“变法”)c儒家思想对法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d君主在立法和司法中具有决定作用;
e重刑轻民,民事、经济法律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f立法、司法与行政统一,行政干预司法;g以实质正义代替程序正义。
《唐律疏议》——把儒家思想法律化。
一、行为文化定义。
行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二、特点:
1、大众性。
2、民族性。
3、地域性。
4、非强制性。
三、行为文化元素概述:仪式。
(一)定义与特点。
1、定义:仪式是指按某种规定程序而进行的,由传统习惯发展而来,并且为人普通接受的一种行为方式,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
2、特点:(1)神圣性。
(2)话语的神话性(3)象征性。
(4)高度的形式化。
(二)节日。
1、节日的本性(1)节日能让人在一个非对象化的时空中自由地舒展开来。
(2)节日体现了一种活生生的时间节奏。在中国,仰韶文化时代是森林休耕,龙山文化史灌木休耕;春节在中国已经有至少三千年的历程。
(3)作为生存时间与体验的节日,总是会有些不寻常的交汇和新鲜经验。(4)节日还具有一种重新创造世界的神圣氛围。
2、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些特点?(1)根植于农业文明。
(2)祖先崇拜的宗法制特征(3)天人合一的文化心理(4)非人格化特征。
第八章。
一、定义。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等。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二、特点:
1、精神性。
2、先验性。
3、超稳定性。
三、中国心态文化的特点:人文性。
1、这种人文性并不意味着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尊重;
2、这种人文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神本主义;
3、与此相关的就是中国人对伦理的过度重视;
4、非科学性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中国四大实用文化:兵、农、医、艺。
唐代佛教唯识宗哲学消亡的原因就是因为思辨性太强。
1、与商周巫术文化传统的没落有关;
2、长期的小农生产的经验论导致了实用理论的顽强保存;
3、宗法血缘导致了人际关系异常突出,阻碍了纯粹理性的发展;
4、先秦时代的社会大变动决定了当时中国人执着于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
心态文化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思形态。
(一)社会心理。
第4页。
2013-4-8。
2、乐感文化。
从文化模式来说,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也称爱感文化),基督教就是这种文化的表征,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类型:伦理型特点:
a、特点:饕餮纹,人兽共生。
b、美学风格:李泽厚称之为“狞厉的美”(2)雕塑。
特点:与绘画有关:一是平面性,二是彩绘(3)书法。
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4)绘画。
特点:一是散点透视,二是遗貌取神文人山水画以宋元时期水平最高(5)音乐。
中国音乐的主流是无音节体系(6)戏曲。
中国古代戏曲最有代表性的剧种是京剧和昆曲。
特点:程式化,虚拟性。
程式化:程式指的是前人戏曲艺术经验的凝固形态、程式化就是在戏曲表演中以故常为法度的一种普遍倾向,是对前人戏曲经验和已有格局的蹈袭和俯就。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7、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的文化领域经学:训解和阐释六经及其儒家经典的学问,是中国古代学术领域中压倒的一切的学问,成为古代社会汉以后历代的官学。
近代以来在物态文化方面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洋务运动”;在制度文化层面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心态文化方面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五四运动”。
中国文化概论: 读书心得分享与讨论篇四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文化概论”,学到一些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虽然只是皮毛,亦颇有体会。在学习儒家文化的过程中,我以为儒家文化中一些理论对于当今社会仍能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它的伦理思想,对于当今正建设的和谐社会,更有指导意义。儒家思想曾是中国社会数千年来一贯的主导思想,自汉以降历朝历代都以其为统治思想,它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百姓的生活指导。
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而早在两千年前,孔子便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道德标准,提出了以此“孝悌”为核心的“仁”的思想。这套思想是值得借鉴的。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这么一段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说,为人孝悌而喜欢犯上的人,世间是很少见的;而不喜欢犯上却喜欢在扰乱社会的人,那是从来都没有的;君子应该追求根本,根本建立起来,道义便从中产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
经过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被大大削弱,而经济与文化的不同步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天的道德真空。社会上经常可以听闻一些家庭内部的暴力、遗弃和虐待事件。这些家庭不和睦的事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家庭不睦导致了一部分家庭的破裂,使得社会上不稳定因素增加;另一方面,在这些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教育总是存在一些缺陷,从而导致这些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心理上,或者说精神上产生不良的倾向,甚至使一些孩子成为社会上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成为危害社会和谐发展的导火索。由此可见,家庭的和睦对于社会和和谐发展是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产生病变,则作为肌体的社会也不能“健康成长”。故建设起和睦的家庭,才能使社会和谐发展。儒家的“孝悌”之道,正是解决家庭和睦问题的良药。
“孝”,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悌”,指的是弟对兄长的尊重。在儒家的学说中,对人的各种仁爱都是由孝悌这种父子兄弟之爱推衍出来的,即上文中所说的“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富裕起来的人们,便需要教化。而根据儒家学说,“孝悌”是“仁”的核心。因此,教人以“孝悌”,才能使人们学会“仁”。
如果家庭和睦,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子女们便会报之以爱,都能孝敬父母,听从父母合理的教诲。从“爱父母”加以引导,可以让人们将爱扩展到邻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谓“泛爱众而亲仁”是也。
怎样才能家庭和睦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就是要用“仁爱”的心灵去关怀、爱护自己的家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本能升华而来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而“孝”可以说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的女子对父母的爱的回报。如果没有父母之爱,也就无所谓子女之爱,即无所谓“孝”。同样,“悌”也是如此。教之以孝悌之道,则父母子女兄弟手兄互敬互爱。而相爱的家庭很少不和睦的。
家庭和睦,则可把这种“仁爱”扩展到邻人继而扩展到所有人,使人们推己及人,从而天下“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与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是相似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当借鉴儒家的“仁爱”伦理,激发“仁爱”情怀,使“以人为本”成为人们立身做人的基本原则,在日常平凡工作中,能够自发去尊重、关心他人,使人们守望相助,患难相扶,使“仁爱”成为全社会人们的自觉行动。若能做到如此,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到来,就指日可待了。
中国文化概论: 读书心得分享与讨论篇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借款方)。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____________行(简称贷款方)。
根据国家规定,借款方为进行基本建设所需贷款,经贷款方审查同意发放。为明确双方责任,恪守信用,特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
________年____元;________年____元。
第二条自支用贷款之日起,按实际支用数计算利息,并计算复利。在合同规定的借款期内,年息为____%。借款方如果不按期归还贷款,逾期部分加收利息____%。
第三条借款方保证从________年____月起至________年____月止,用国家规定的还贷资金偿还全部贷款。预定为:____年________元;____年________元;____年________元;____年________元;____年________元;____年________元;____年________元;____年________元。逾期不还的,贷款方有权限期追回贷款,或者商请借款单位的其他开户银行代为扣款清偿。
第四条因国家调整计划、产品价格、税率,以及修正概算等原因,需要变更合同条款时,由双方签订变更合同的文件,作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第五条贷款方有权检查、监督贷款的使用情况,了解借款方的经营管理、计划执行、财务活动和物资库存等情况。借款方应提供有关的统计、会计报表及资料。
第六条贷款方保证按照本合同的规定供应资金。因贷款方责任,未按期提供贷款,应按延期天数,以违约数额的____%付给借款方违约金。
第七条借款方应按合同规定使用贷款。否则,贷款方有权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对违约使用的部分按原定利率加收罚息____%。
第八条本合同经过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贷款本息全部清偿后生效。合同正本一式2份,借、贷双方各执1份;副本____份,报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部门各执一份。
借款方:(公章)贷款方:(公章)。
地址:地址:
法人代表:(签字)法人代表:(签字)。
开户银行及帐号:
签约日期:年月日
签约地点:
中国文化概论: 读书心得分享与讨论篇六
答:(1)文工团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
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
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
通的便利。
7、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答:(1)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的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祖国统一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摄后才升为事先正统文秘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历源(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扒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我们的文化人未断绝,地域必珠保存之功力实在是不小。
8、古代自然利用方面的成就?
答:(1)古朝历代都有极其重视土地的垦殖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长利用(2)水利的兴修不公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联社恶性循环唐朝中期,正是由于大量光建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辐度提出高。最终在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北京时间中心(3)古代必造成利用自然的另外一顶重要举措是开凿利用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到隋唐的时候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9、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答:(1)郡不受欢迎制的确立(2)中央集权制(3)官员选拔制的文化标认。
10、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的内涵?
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11、简述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怕原因?
答:(1)汉初文学多承着楚辞和战国策士文风发展。到武帝尊儒以手文学风沿为之一变。汉大赋则异趣它的曲终奏雅,劝百讽一实际遵循的是《诗三百》,的经学的“主文而谲”反经以权,所以名赋,在当时作家是很明确的,就是要皈依《诗》经学的“六义”大法。(2)更有意义的是乐府采诗制度的实施乐府这一政府机构,可能秦代就有但是用这个机构大力采集民歌。却是汉武帝的“独尊儒述”的表现。(3)五言这一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的诗体,在汉代人的歌唱中养育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文人们的极大兴趣,经过汉末至建成安时代的悲歌史慷慨,诗歌创作成了文人们最午要的精神竹活之一。
12、玄学对当时文化方面的影想?
答:(1)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玄学贵无尚虚的准确含义是否定现实,而是超越现实。亲玄从无的要义是在胸襟的高旷培养起主观的暗界,超越现实而志天地自然相近这就是所谓道法自然。易造成一种错觉仿佛老庄玄言与山水计歌功颂德是对峙的两件事。(玄学诗)继而是以歌唱山水表示对自然的理会,是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已山水画也大体是道法自然的风沿的产物,此外严寒有不可不提出的书法。(2)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但东晋升能产生像王曦之那样的大书法家,与士族文化在那个时期的高涨,是有着大的关系的。
13、佛教职工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寺院,僧徒,也家必变着固有的伦理观念,促击着新的生活和生存方式。(2)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塑,缓画艺术都有是艺术中的新景象。(3)佛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受化世人的讲诵和演唱,促使用权新的文学体载体的产生(4)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5)佛教节日不仅关乎艺术表演也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6)寺庙和僧侣其至使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在中国立足(7)而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
14、唐王朝民族政策的意义?
欧洲。
15、两种说法实施的关键作用及意义?
答:(1)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对赋税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2)两税制的意义也绝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难这一点,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浊,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3)重在的特点是两税法的实施,为社会的富人和穷人都不同程度了松了绑,正因如此,唐宋之际才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高涨。
16、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涨?
答:(1)首先是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从历史上销声匿迹。(2)唐宋间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市井新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
17、简述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答:第一,统筹水土用规划。第二,调整好农业后产关系。第三,“荒政”思想。第四,人力胜天说。
18、简述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缺点?
答: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这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较早的描述。一是中国与东方邻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19、简述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
答: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市,墟,集,会。古人把贸易地场所称为“市”。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墟。集。我国人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斯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
20、简述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有哪些?
制度。
21、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又称家庭共同体,它有以下两个主要的文化功能?
答:(1)血缘凝聚力。家庭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庭的符号。家庭内的每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它排斥积压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庭体制,纪念碑维持家庭的伦理秩序。外姓移居入一地方社会时,在自己亲戚少的情况下,有时通过与原社会内部的大性认干亲的方式。寻求社会关系网络的保护。(2)地缘凝聚力。家庭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3)家庭共同体的精神信仰上的层面更复杂,往往能够超大型越地方社会带有民族共同全文化教育的色彩。
22、简述家庭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的三个方面?
答:一是生产互助。二是生活互助,三是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地层民主制。用以维。
护村民的菜同利益。
23、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的活动的特征?
答:对神仙,圣地贤所在地的崇拜,交换农副产品。赌胜。吃喝,娱乐。
24、简述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
答:(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2)社区文化教育活。
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25、简述在中国的日生活文化中,能为现代生活所继承的?
答:(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
神。
26、简述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治制度的特点?
答: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第二,摇篮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第三,严密的人身。
控制。
27、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家天下政模式的长期延续,第二,亲亲伦理睡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
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28、简述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
答:(1)两汉察举与儒家地位的确立。(2)科举制与唐宋文化形态。
29、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邈的影响?
答: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大批的文化人才。
30、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答:第一,科瘵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友的维护。
31、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第一,传统礼俗的等差性。第二,传统礼俗的调节器和性。第三,传统礼俗地规范性。
32、民间的礼俗语在形式上与内容光焕发上与贵族礼制的差异与关系?
外,相当部份俗化为庶民的行为规范。
33、中国整体思维的发展阶段?
近天理。
34、简述古代类比思维的三个内容和特征?
答:(1)类比思维,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2)在类比思维中,有一种中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道德,志行。(3)《诗经》的比,兴则是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35、简述先秦时期对辨证思索方法的归纳?
其会通。
36、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答: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交胜”。唐代刘禹锡在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他认为天与人各在各的作用。三是“天人之分”天人之分“的观点是战国时代的敬子在仓皇《天论》篇幅中提出来的。并无天人相分之意。
37、简述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答:(1)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这是“说知行全一”实即《中庸》的诚明合一。(2)中国古人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设体系,而强调气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因此,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是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38、简述道教的信仰特征?
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39、简述道教对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代药物学的影响?
答:(1)道教把内外丹理论与传统医学理论结合起来。把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纳入医疗领域,把炼丹术,服食术作为制药手段。(2)外丹术为医药学积累了知识,认识了铅丹,铅白,石灰,丹砂等矿物的特性与用途,总结了鉴别钠销石,芒销等矿物的简易可行的方法。(3)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代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使晋代之后由利用代学变化制作的膏剂大量出现。
40、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有几个阶段。
答:(1)最初释迦牟尼自己所说的教义为原始佛教。(2)其后自公元前4世纪左右,佛教憎团因传承和见解不同而发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教(3)公元1~2世纪间,从“部派佛教”的大众部“中产生了大乘佛教。(4)公元3世纪时,龙树,提婆创立卫切皆空宗,称中观宗,认为事物是因缘造成成的假象。(5)后来无著,世亲创立了”万法唯识“的大乘有宗,称瑜伽宗(6)最后通牒出现了佛教屯婆罗门教互相调和结合而产生的大乘密教。(7)而印度本土佛教处公元9世纪渐趋衰微,13世纪后逐渐复兴。
41、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四步曲子?
部分,42、儒家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1)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在此之旬。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2)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人参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的的四母德恻陷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习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3)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基义》他把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王道之三纲,明确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郫和隶属关系,这种不平等的伦理关系是家庭本位的道貌岸然德观念的必然产物。
43、简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答:(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法。(4)真诚有信。
44、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答:(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结合。教学相长。
45、简述中国建筑中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的思想观念?
影响着整个封建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
46、汉语的特点?
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要组成部份。
48、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三大影响?
答:(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国家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基本情况为前提,中国文化的发源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河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汉所形志的河曲湿润地区,地理特征也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中华祖先在创建客观存在的古代方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如何将容多的来源不同文化的人群抟和为文化整体?在中国战争中,而是联合与融会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客观存在独特性的文明形枋和文化方向(2)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尽管中国历晚睥分裂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一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理念对中化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大作用,(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它所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秆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便在更近的北方中国原主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时间性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这样的反复有许多次。
49、论述甸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
50、四大发明的时间人物及其传播?
答: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项卓越创造,它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自公元6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流传,公元8世纪传中东阿拉伯国家,公元12世纪传入欧洲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重要发明,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己出现了雕版印刷太传入技术,宋仁宗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公元8世纪时,雕版印刷开始并行欧洲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公元10世纪左右,蒙古佬阿拉伯人陆续学会了使用火药火器,13世纪以后火药传入欧洲指南针的发明,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发南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随时随地初的指南针已被用于航海贸易在宋代,阿拉伯人从中国那里学会使用指南针的技术,后经阿拉伯人之手,指南针传达室入欧洲。
51、中国古代法律制的文化特点?
答: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物封建礼教作为指志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其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刑教的精神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第二,家庭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的法发律来源于礼制规范,因此历代的法律制度都贯彻礼制的等级名分原则,亲亲为大,孝悌为本成为立地的指导思想,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皇帝的诏令是最有权威法律形式,西汉社周曾根据法律形成的情形说:三尺(法)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即使是国家法律也要以皇帝的名义贫布,即所谓钦定,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古代还有根据家庭内的身份等级尊卑上下来定罪轻重。
52、天地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在国中哲学中天人合一观念占有主导的地位,给予中国文化及其发展经长远而广泛的影响,(2)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3)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内圣外王的思想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大同的理想,遂成为历代士人追求的目标,即使并不能够实现出仍然认为不能没有对于理想的追赶求。(4)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魄力学,推动人们的成已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口德的完菩,可知诚是天大人中之德明是对于理想经及一己之德能的觉悟。(5)天人合一的魄力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
53、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的内容和作用?
答: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崇拜,动物神拜,鬼魂崇拜,上这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而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1)上帝崇拜,上帝的神性主要有一支配气象上现象,以影响人刘祝福,二具有支配社会现象和支配社会现象和支配社会统治者的神性,这方面的作用,是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的综合和升华,是对人化了的神的作用综合抽象。(2)鬼魂崇拜,鬼魂崇拜是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迷信,其主要内容有:相信,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不灭,迷信灵魂有超人的能力,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附加给幻想的鬼魂世界。(3)祖先崇拜,祖先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它被当做保护本首长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煞费苦心后才被奉为祖先而受到崇拜,通过纪念祖先的功责,加强共同血缘观念,明确人们之间的辈分关系,(4)前兆迷信是反映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原始的前兆迷信是古肛占卜,筮卜,竹卜,星占,梦占等。(5)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段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54、道教对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答:(1)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夏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春李垤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社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也是来自道教,(2)从六朝直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唐代的《枕中记》,宋代成书的《太平广记》是以神仙道教为题材的,唐代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作也与道教有关。
55、论述先秦时期的名实之争?
答:(1)中国人关注语言与社会实际的关系磊概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中是一个社会制度发生大变革的时期,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引起了先秦诸子对名,实关系的注意名即是指名称词语,实是指名所指示的观念,实际(2)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把语言和政治伦理联系在一起,认为君不君,臣不臣,的社会现实都是由于名实的颠倒,他把下名看做社会和政治改革的核心提出通过正名重建旧礼制其正名的涵意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用政治伦理标准不匡正一些表示名分的词的含义,另一方面,就是要求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按各自的名分来选择词语。(3)孔子之后的先秦学者,如尹文子,墨子荀子等也对名实问题发表过看法。其中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伦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4)孔子由语言的社会功用而提出的正名问题在历史上产生卫重要影响。
56、评析近代对汉字的否定始于19~20世纪之交。
答:(1)否定派认为,表意汉字字数多,笔画多,缺乏可归纳性而难于记忆影响教育的普及,难以与现代接轨,因此,他们主张废除汉字。(2)新文化运动开始后,钱玄同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提出了更为激进和主张,以废除文字为目标的文字改革高潮,由钱玄同这一纸檄文掀起。(3)章炳麟发表文章与矛以反驳,他明确提出了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的主张,并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字所民能免保存,传衍,是因为它与本国的语言相契僵(4)20世纪后期住处时代的到来使汉字在处理上又一次面临考忍俊不禁这一次的论争人们不再偏重于政治的和社会的因素而是更偏听偏信重于科学的和本体的。(5)在近代对汉字的极庙否定中,有人担出了打倒汉字的口号这种对汉字的极端提出了打倒汉字的口号,这种对汉字的极端还定说到底仍然是中国人汉字崇拜观念的体现,因为,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与方化的记载工具文字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57、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答:(1)早在商代,中国人就以高超的制陶和铸钢技术对西伯利亚的卡拉克苏文化产生了影响。(2)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西交通,中国丝绸,漆器和铁器的外销,冶铁和穿井技术的西传。(3)唐代是中外文化的义流的又一兴盛的时期,中国的陶瓷,炼丹术和近代脂学传达室入阿拉伯和西欧,极大地密切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影响。(4)宋元时期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最大事件莫过于纸和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罗盘,火药等四大发明的西传。
58、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心的单主体性。
中国文化概论: 读书心得分享与讨论篇七
这本书是由高教司组编的,因此书中所述皆是当今权威之论证,而众多作者亦可算是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我个人认为文章很有可读性。尽管我在读第一遍时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确实,姑且不谈读完后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肃穆和庄严之感。用半年的时间读完千年的历史,恍惚中总感觉半年的时光就如同已过了千年。也许这种感觉并不奇怪,用一个半年用一双眼睛去见证中国人从上古到今日的千年文化史,怎会不令人慨然?其中点点滴滴记载了中国的辉煌,透射着历史中灿烂的光芒,也详述了中国千年文明中所走过的所有曲折的路,让人读来自然会感到几分沉重。
不难看出,同样沉重的是历史,是文化。然而,在一种浩瀚的沧桑感之后,其实我觉得更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文化本身的内涵和它在人类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一种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和行为的指导,没有文化的民族应该是不会存在的,即使是有,也注定是没有希望的。中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走到今天其实也同样面临着一场文化的抉择。中国人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该走向何方?在本书的末尾,本书的编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为中国新时代的文化指出了方向。然而抛开一种言论的说教以及思想上的控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经不住推敲的。一种文化的真正走向或形成往往并不会因为一种貌似客观甚至超脱的语言解释而定型。它需要的是实践的考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的决定者是历史。
笔头落下上述文字之时,正听着那首小刚的《黄昏》,多少有种伤感,所以读史一定不能再听着伤感的音乐,否则那份慨叹足可令人窒息,因为人总是在不经意中把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际遇相结合,两相交映,便是一个沧桑的时代。由此我想到中国文化在今天发展的状况对于我们这代人的影响。人们曾经把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定位为迷茫的一代,就是说这一部分人生活在一个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波动与混乱,也就因此造就了一批思想波动混乱的人。这些人面临历史向前的滚滚大潮,在一种思想的多元但又不能彼此相安的状态中变得无所适从,也因此,这一代人又常被戏称为没有希望的一代,其实本质上说的就是,这些人由于文化的不定性,始终无法让自己找到一种让自己信服的文化价值系统,所以理想是模糊的,前途是模糊的,他们伴随着经济的超速膨胀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因此中国新时代文化的真正定型过程还远未结束,中国文化依旧任重道远。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这本书记载的历史文化处处透射出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但细读这本中国千年文化史的终极目的绝非是去一味追索一种昔日的文明,去单纯重温昔日中国文化的光辉灿烂。历史的真正作用是告诉后来人,不要再走前人曾经走过的错误的路,或是让后人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指导未来,因此文化始终与历史相融。
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感慨。我们可以在书卷中穿越时空,走过这历史的千年,不胜唏嘘。然而当曾经的八零后最终开始登上社会的舞台时,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百年,就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因为恰恰是无数的人生百年才凑成了历史的千年。
中国文化概论: 读书心得分享与讨论篇八
绪论:
(总体)文化是人类有意识的在自然界和社会的活动及结果。
(广义)人类社会的所有历史活动及其结果。
(狭义)一个民族的繁衍及其形成的物质、制度、风俗和思想的总和。
华夏民族5000年左右的历史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1.基本特征:疆域:夏商周主要在黄河中游。前221年起秦帝国统一;西汉、唐、元、清诸朝代疆域较大;今天的四邻。
政区:商周分封制,秦汉至隋唐基本为郡县制,开元后行道(方镇)州县制,宋行路州县三级,后又有变化,清朝设省府县。
民族: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华夏族与汉族的起源和命名。
人口:东汉6000多万;唐8千至9千万;宋1亿多;鸦片战争后4.3亿。几次大移民对人口的影响。
地形:多山;西高东低;高原、平原、湖泊等地形的分布。
气候:季风;大陆性气候;类型多样。秦岭和淮河为界。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适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人类的产生与繁衍;生产与生活;自然地理状况)。
地理环境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适宜条件(由渔猎到农业;黄河和长江农业是几千年经济主干)文化的多样性(利用自然态势的必然性;草原游牧文化、平原农业文化;地域文化(巴蜀丝路商业文化)。
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山脉与平原,海路与陆路)。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主要是为了自己的需要.缺少商品交换。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顽强的自然经济模式造就了传统文化。
经济的多元性于文化的包容性。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文化的凝重性。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
1、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宗法制度:阶级社会里以血缘为纽带的中央专制制度。
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
(2)、封邦建国(封建)。
(3)、宗庙祭祀制度。
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长期的武力专制,利用宗教;经济基础稳固;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人身控制(由人殉到俑殉)。
第四章。
1.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
礼崩乐坏,战乱连连。前722年起,平王东迁,为东周。春秋300年,战国250余年,刀光剑影中的璀璨文化。
先秦诸子学派纷起,儒、墨、法、道百家争鸣: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基本理念:人爱(仁者爱人)。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基本理念:无为而无不为。
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商鞅、李悝、韩非等。基本理念:严刑峻罚治国。墨家——代表人物:墨翟。基本理念:尚力,节用,兼爱。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基本理念:主张辩“名”“实”。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基本理念:阴阳五行说。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基本理念:合纵(苏)连横(张)。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基本理念:用兵之道。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基本理念:兼储百家。
农家——基本理念:重农。
小说家——采民风,察民情。
第六章汉语言文字。
1.汉字发展的五个形态:
1、甲骨文。
2、大篆(铜器铭文、石鼓文)。
3、小篆。
4、隶书。
5、楷书(正书)。
2.汉字发展的规律:
1、强调表意性。如由“砲”到“炮”。
2、不断解决繁简适度与符号意义表达的矛盾。
3、不断完善和简化构形体系。
4、在自行发展基础上进行人为规范。简化字。
第七章古代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2.中国古代科技特点及落后西方的原因:特点:实用性整体观(天体)。
落后的原因。
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和缺陷。
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重政轻技,重道轻器。
专制制度的遏制。
科技人地位低下。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
2.青铜艺术的特点:制作工艺精湛,纹样装饰华美。风格狞厉神秘,造型敦厚庄重。
3.建筑;古建筑分类:宫殿、陵墓、寺庙、园林、民居。
古建筑特点:下封闭,上拓展,环境融为一体。
4.雕塑:雕塑分类:陵墓,宗教,建筑,工艺。
形式:圆雕、浮雕(包括平面减地)、线刻。
5.书法:线的艺术:甲骨-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书法的形式:正草隶篆。
书法大家与流派:
6、绘画:分类:宫廷画、宗教画、文人画、民间画。
按材质分:壁画、绢本、纸本、其他。
风格特点:工笔、写意。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董仲舒起,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2.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道德的核心。“悌”即敬爱兄长之意,引申为尊长。
谦和好礼。主指礼仪规范。
诚信知报。讲诚信,知报恩。
精忠爱国。对国家的担当和责任。
克己奉公。指处理好公和私的关系。
修己慎独。道德自律,严于律己。
见利思义。依义制利,先义后利。
勤俭廉政。节俭,勤劳;为政者要廉洁,“俭以养德”,不是“高薪养廉”
第十三章。
1.佛教的教义:“四谛”:苦——人生皆苦,一切皆苦。
集——集合,人要明白苦的原因。
灭——入灭,灭人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道——道路,懂得摆脱苦海的方法,进行修行,才能进入极乐世界。
1.历史上四大哲学流派:原始儒家、原始道家、释家、宋明理学。
2.原始儒家:春秋战国时期,以仁爱思想为核心,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原始学派。
3.宋明理学:宋元明时期,以儒学为主干,融入佛道智慧,建立以理气论、心性论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是宋元以来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主要的意识形态。(张载提倡“民胞物与”思想。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十六章。
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主体: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
2.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整合创新功能。
补充说明:1.唐代的五大书法家:怀素、张旭、颜真卿、唐玄宗、欧阳询。
2.华夏文明: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以黄河长江流域氏族部落联盟为中心的东方文明。
3.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上部:开放性,与自然相接。下部:封闭性、防御性。
4.玄学:魏晋时期源于老庄思想的一种哲**流,玄学追求“玄、远、清、虚,强调对个体人生意义的思考。
5.”以人为本“:以人为思考的处理问题的根本,承认天地之间人为中心,人神之间人为中心。
6.如何认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7.中国历史上三次历史文化思想潮流是: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
8.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中国文化概论: 读书心得分享与讨论篇九
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这一时期极为寒冷,成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仪器观测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其中从公元1900年开始的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因为自此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
地缘: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尽地力之教”: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对土地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
九州:《尚书禹贡》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孝廉: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即孝子廉吏,是两汉入仕的正途之一。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的令,长,丞以致州郡一级太守、刺吏,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
三省六部制:是隋朝结合汉魏宫创立的政治制度。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科举制:隋唐时期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以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实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前后程又好,所以特别受士子重视。
勤农观: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定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商幌:是坐商店铺招徕顾客的一种传统标志。类型大致分实物幌子、实物附属品幌子、商品模型幌子、旗帘幌子等。辛亥革命后出现用灯具作商幌。
血缘九族制:有两种说法,一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为九族。二是父族。
四、母族。
三、妻族二共九族。
血亲五服制: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家谱: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它大致包括普序,像赞、祖训、世表、世系表等,它是维系家庭文化的经典,被称为民建的“二十五吏”。
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其原理是古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
齐民要术:作者是被炒的贾思勰。其性质为古代农业科技书籍。《齐民要术》提出了“顺天时,量地理”的原则。
家族: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因缘关系。宗法制: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亲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分封制:就是分地以封诸侯。西周的土地,名义上属于国王所有。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又将它分给士。士则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产活动。引经注律: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度的一种方式,即用儒家学者的思想去解释法律,以儒家经典作为法律注释依据。儒家学者的注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制度进行儒家化的改造过程。什伍里甲制: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推行什伍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什长、伍长复杂闾里治安。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行什伍连坐法,一家有罪,什伍连坐同罪。后代里甲制即由此发展而来。这种严密的居民组织系统之下,人们的自由流动几乎不可能。
郡县制: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汲取西周分封制导致王权削弱的教训,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在地方上的建立起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至清代基本沿袭未改,只是郡的名称历代稍异。
法经: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出具体系的封建法典。地神祭祀:地神在国家典礼中占有重要位置,地神古称地袛。地神祭祀主要包括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等。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它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类比思维: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辩证思维:运用树立而统一的观点、办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参考理解。
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天师道:是道教定型化之始。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道教于鹤鸣山,因入道需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又因道教徒称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空宗: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之一。公元3世纪时,龙树、提婆创立了“一切皆空”的大乘空宗,即般若空宗,称中观宗,认为事物是因缘造成的假象、幻影,没有自性,都是“空”的,因而强调以“空”求解脱,故名空宗。
有宗: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之一,即由无著、世亲创立的“万法唯识”的大乘有宗,称瑜伽宗,认为虽然世间诸法都是空无有性,但作为诸法本原之“识”则是真实本有的,故名有宗。
五伦十教: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无常: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物种道德规范。
兼爱:墨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兼爱的要求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的理想境界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中和之美: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中和之美原则要求艺术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不能超过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
语系: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要根据语音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之、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语言崇拜: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
仓颉造字:是圣人造字的典型代表。仓颉是传说中造字的圣人,他被赋予和教人们种植的后稷同样崇高的地位,被夸张成长着四只眼睛。在古人心目中,只有长了那么多眼睛的人才可能对世界万物细致观察,才能创造出反应大大小小的事物的文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面对文字使用和讲解中的好混乱情况,以小篆字形为主,作《解说文字》,展示出汉字的形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妄自解说。后人给《解说文字》极高的评价和地位,所有文字的形体结构,都以《解说文字》作为重要参照。
禅宗:相传为南宋末菩提达摩所创,其主要思想和主张有“新型生万物”说、“佛性”说、“顿悟”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
西域: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36个国家,文化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源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仅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着。
本草之学:西汉时期,出现”本草”一词,将药学当做一个医学分支,从这时起,药学才具有独立的地位。本草之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药学,主要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采集、加工和保存等知识。
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考察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名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从本质上看,它同样维护的是世族的利益。古代法律: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中国古代很早就确立了几圈国家的政治体制,古代法律作为维护王朝统治的制度规范。返本开新: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张,即复返儒家心性学之“本”,开出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之新。
《大学》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汉赋:是指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专事铺叙的用竟散文,北赋的根本物色就是发铺第为能事。六乐: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和夏,商,周三代将这六代的乐舞合为一个六部称为六乐。
语系:是指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先进产不同层次。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群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读是对字形,字音,字义的回避。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到句意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谨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矢格。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不达意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断开头的词语所作成的一种修矢格。
回文:是指掉换诩的排列次序正读全读都有能成文的修适度格。
祈字:是一种用汉字形体可拆分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机乔七妙的表达方式。处长叠:汉语中词不达意的复叠形式比较发达有意实的利用这一点可以形成复叠的修辞格培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1)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7.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答:(1)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的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祖国统一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摄后才升为事先正统文秘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历源(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扒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我们的文化人未断绝,地域必珠保存之功力实在是不小。8.古代自然利用方面的成就?答:(1)古朝历代都有极其重视土地的垦殖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长利用(2)水利的兴修不公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联社恶性循环唐朝中期,正是由于大量光建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辐度提出高。最终在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北京时间中心(3)古代必造成利用自然的另外一顶重要举措是开凿利用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到隋唐的时候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9.王朝政治的新格局?答:(1)郡不受欢迎制的确立(2)中央集权制(3)官员选拔制的文化标认。
10.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的内涵?答: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的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这种观记把农业视为本把工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公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11.简述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怕原因?
答:(1)寺院,僧徒,也家必变着固有的伦理观念,促击着新的生活和生存方式。(2)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塑,缓画艺术都有是艺术中的新景象。(3)佛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受化世人的讲诵和演唱,促使用权新的文学体载体的产生(4)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5)佛教节日不仅关乎艺术表演也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6)寺庙和僧侣其至使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在中国立足(7)而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14.唐王朝民族政策的意义?答:(1)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2)唐人也在热心地向他人不习,胡服,胡床,胡乐等等,在长安特别流行。(3)当时在亚洲有两大文明:一是迅速崛起的伊斯兰帝国,另一个就是唐代文明。(4)前者不久走向衰落,后者则更加持久地对亚洲及欧洲产生着影响。首都长安堪称世界文化的融会场和集散地,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亚洲各国的人员。文明,物产,也可以看到来自边地异国的留学生和遣唐使;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欧洲。
答:(1)首先是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从历史上销声匿迹。(2)唐宋间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市井新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
17.简述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答:第一,统筹水土用规划。第二,调整好农业后产关系。第三,“荒政”思想。第四,人力胜天说。
18.简述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缺点?
答: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这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较早的描述。一是中国与东方邻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19.简述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
答:字辈谱,这是一个记忆怀的文化链,可以把家庭成员的传衍系统跨时空地记忆几百年。字辈谱的构成,与中国性氏的叙述传统相一致,一般用家庭成员姓名的第二个字象征辈份,第三个字象征夫妻意识,字辈谱表示了家庭内部的的角色差别和地位等级。家谱。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家风,这是一种习惯法,由家庭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和秩序,它是家庭成员获取社会认同资格的的一种文化制度。21.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又称家庭共同体,它有以下两个主要的文化功能?答:(1)血缘凝聚力。家庭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庭的符号。家庭内的每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它排斥积压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庭体制,纪念碑维持家庭的伦理秩序。外姓移居入一地方社会时,在自己亲戚少的情况下,有时通过与原社会内部的大性认干亲的方式。寻求社会关系网络的保护。(2)地缘凝聚力。家庭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3)家庭共同体的精神信仰上的层面更复杂,往往能够超大型越地方社会带有民族共同全文化教育的色彩。
22.简述家庭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的三个方面?
答:一是生产互助。二是生活互助,三是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地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菜同利益。
23.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的活动的特征?
答:(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2)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答:第一,家天下政模式的长期延续,第二,亲亲伦理睡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28.简述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
答:第一,科瘵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友的维护。
答:(1)到《易经》和《洪范》时代形成了由整体的宇宙观念。而《沿书。洪范》则对早期五行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叙述。(2)战国至秦汉时代,《吕氏春秋》以儒家为核心,将道貌岸然,法,墨,兵,名诸家加以改造,合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图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此后,《淮南子》。《春秋繁露》,《白虎通义》等进一步论证人与天的统一。汉代在理论上完成了阴阳与五行的统一使之在体系上融合为一阴阳五行统一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模式和一般系统的双层结构模型,(3)互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杨,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一地一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邵雍的旬数哲学和来自陈抟的先天图,对《易经》,《易传》中的体系原理做了重大发展。(4)宋代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存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答: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交胜”。唐代刘禹锡在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他认为天与人各在各的作用。三是“天人之分”天人之分“的观点是战国时代的敬子在仓皇《天论》篇幅中提出来的。并无天人相分之意。
37.简述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答:(1)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在经典。道貌岸然教信仰老子的”道“(2)把老子所说”道貌岸然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衍生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世纪,再由此化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尊神“而尊奉之。(3)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答:(1)最初释迦牟尼自己所说的教义为原始佛教。(2)其后自公元前4世纪左右,佛教憎团因传承和见解不同而发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教(3)公元1~2世纪间,从“部派佛教”的大众部“中产生了大乘佛教。(4)公元3世纪时,龙树,提婆创立卫切皆空宗,称中观宗,认为事物是因缘造成成的假象。(5)后来无著,世亲创立了”万法唯识“的大乘有宗,称瑜伽宗(6)最后通牒出现了佛教屯婆罗门教互相调和结合而产生的大乘密教。(7)而印度本土佛教处公元9世纪渐趋衰微,13世纪后逐渐复兴。
答:(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结合。教学相长。45.简述中国建筑中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的思想观念?答:(1)这些观念中,最突出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2)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3)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以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4)这种礼制观念一直影响着整个封建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46.汉语的特点?答:(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按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说,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说,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答:(1)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国休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公元前1世纪,佛教便由克什米尔传入于闻。东汉时期后期度佛教徒陆续来华。(2)即东汉魏晋时期的发展初传价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革新阶段。(3)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形成天台,三论,华严,法相,禅宗,律宗,净土,密宗等教派,其中禅宗,天台宗,华不顾宗,净土宗都是中国化的佛学法治派,特别是禅宗(4)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未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下传慧右,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为北宗神秀,南宗慧能,可以说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5)中国文化以菘开放的胸襟与海纳百川的消化吸收能力,将印度佛教核心的佛教哲学思想经过与中国本土儒家,道的渗透,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
四、论述:
1.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三大影响?答:(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国家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基本情况为前提,中国文化的发源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河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汉所形志的河曲湿润地区,地理特征也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中华祖先在创建客观存在的古代方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如何将容多的来源不同文化的人群抟和为文化整体?在中国战争中,而是联合与融会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客观存在独特性的文明形枋和文化方向(2)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尽管中国历晚睥分裂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一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理念对中化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大作用,(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它所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秆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便在更近的北方中国原主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时间性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这样的反复有许多次。
答: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物封建礼教作为指志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其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刑教的精神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第二,家庭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的法发律来源于礼制规范,因此历代的法律制度都贯彻礼制的等级名分原则,亲亲为大,孝悌为本成为立地的指导思想,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皇帝的诏令是最有权威法律形式,西汉社周曾根据法律形成的情形说:三尺(法)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即使是国家法律也要以皇帝的名义贫布,即所谓钦定,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古代还有根据家庭内的身份等级尊卑上下来定罪轻重。5.天地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1)在国中哲学中天人合一观念占有主导的地位,给予中国文化及其发展经长远而广泛的影响,(2)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3)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内圣外王的思想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大同的理想,遂成为历代士人追求的目标,即使并不能够实现出仍然认为不能没有对于理想的追赶求。(4)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魄力学,推动人们的成已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口德的完菩,可知诚是天大人中之德明是对于理想经及一己之德能的觉悟。(5)天人合一的魄力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
6.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的内容和作用?
答:(1)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夏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春李垤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社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也是来自道教,(2)从六朝直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唐代的《枕中记》,宋代成书的《太平广记》是以神仙道教为题材的,唐代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作也与道教有关。
8.论述先秦时期的名实之争?答:(1)中国人关注语言与社会实际的关系磊概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中是一个社会制度发生大变革的时期,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引起了先秦诸子对名,实关系的注意名即是指名称词语,实是指名所指示的观念,实际(2)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把语言和政治伦理联系在一起,认为君不君,臣不臣,的社会现实都是由于名实的颠倒,他把下名看做社会和政治改革的核心提出通过正名重建旧礼制其正名的涵意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用政治伦理标准不匡正一些表示名分的词的含义,另一方面,就是要求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按各自的名分来选择词语。(3)孔子之后的先秦学者,如尹文子,墨子荀子等也对名实问题发表过看法。其中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伦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4)孔子由语言的社会功用而提出的正名问题在历史上产生卫重要影响。
9.评析近代对汉字的否定始于19~20世纪之交答:(1)否定派认为,表意汉字字数多,笔画多,缺乏可归纳性而难于记忆影响教育的普及,难以与现代接轨,因此,他们主张废除汉字。(2)新文化运动开始后,钱玄同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提出了更为激进和主张,以废除文字为目标的文字改革高潮,由钱玄同这一纸檄文掀起。(3)章炳麟发表文章与矛以反驳,他明确提出了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的主张,并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字所民能免保存,传衍,是因为它与本国的语言相契僵(4)20世纪后期住处时代的到来使汉字在处理上又一次面临考忍俊不禁这一次的论争人们不再偏重于政治的和社会的因素而是更偏听偏信重于科学的和本体的。(5)在近代对汉字的极庙否定中,有人担出了打倒汉字的口号这种对汉字的极端提出了打倒汉字的口号,这种对汉字的极端还定说到底仍然是中国人汉字崇拜观念的体现,因为,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与方化的记载工具文字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答:(1)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乾嘉这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与融合。(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18世纪前后在欧洲风起云涌的反对宗教神学,呼唤理性精神的社会思潮中,不少启蒙胧思想家纷纷从中国文化中对找思想理论武器,深刻地影响了被淮为欧洲礼子的法国伏尔加仄德国莱布尼兹和沃尔夫人等人(3)除了儒家思想以外,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中的其他学说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4)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等的影响更为明显,以后明代王阳阴的学说还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5)是中文学已有两千多年行诸文字的灿烂历史,极大地丰富着世界文学的宝库。《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金瓶梅》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方坛,中国传统文化形态比较偏重于内在超越性的道德自律主体性,在有对自然关系上的外在主体性略嫌不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主体性,超越了个有本位阜我中心的单主体性。
中国文化概论: 读书心得分享与讨论篇十
建筑10002班。
012100622020。
3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统一了车的宽度与形制,统一了对中华大地的管理模式,同时还统一了思想,通过焚书坑儒的方式将异己的思想排除在外,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由于秦始皇的专制残暴统治,使四海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开创了汉朝时期。
汉朝兴起,汉武帝为了统一人民的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让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上占领着统治地位,甚至于对接下来历史当中的中国人的思想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作用。如果说西方的人的行为准则是受基督教的影响的话,那么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大都受的是儒家的思想。与此同时,经学兴起,成为了汉朝到清朝的官方哲学。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不断地动荡,混乱,但文化上却进入了繁荣的时期。首先是玄学的兴起,玄学主要研究的就是宇宙的本质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门学问深刻地反应了人们对自身情感的追求。同时,人们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便促使了道教的兴起。而道教也是中国第一个本土宗教。与此同时,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也传入到了中国,并很快地生根发芽,被本土化成为中国两大宗教之一。于是,中国文化便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起到了促进效果。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文化上进入了气势恢宏,史诗般壮丽的盛隆时代。由于唐太宗在文化上推行了开明的举措,致使文化上呈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同时,唐王朝又吸收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思想,使文化上更加具有了多样性。在这个时期,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都达到了极度的发展,例如诗歌,散文,绘画,书法,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骚客,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
北宋时期,由于国家内忧外患,又处于相对封闭的阶段,便产生了理学。其中心思想便是“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应当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努力地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而与此同时,士大夫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便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宋词这一诗歌体系,同时也诞生了像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词人。同样的,宋朝的市井文化也得到了展现。
然而在这个时期,来自北方的草原民族却变得异常强大,他们不断地与宋朝这个农耕民族产生矛盾与冲突,最后让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占据中国,元朝便是这样产生的。在元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发展,历史上被称为元曲。元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与不公,表达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代表作有《窦娥冤》、《西厢记》。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中国文化由盛转衰。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对反对自己统治地位的人们进行扼杀,使人们对文化艺术上更加小心翼翼,不敢表达过激的思想。同时许多书籍被封为禁书,乾隆皇帝更是禁书150000多部。然而,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小说这一文学体系。代表作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四大名著。
然而在这一时期,西方的进步文化思想传入到了中国,其中就包含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思想,这极大地撼动了中国的封建统治。直到清朝末年,鸦片战争爆发,外国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科学文化的落后与西方科学文化的优秀之处。至此,西方的文化在中国占据半壁江山,从此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兴起。鸦片战争最终用火与血的形式,令中国走向了蜕变与新生。
孙中山就是受西方思想的浪潮,提出三民主义,共和思想,并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到了民国中期,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思想,从此中国便开始了红色革命。最后,在毛泽东的领导,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从此进入崭新的时代。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建筑也随之发展与改变。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许多多明星一般璀璨的建筑,它们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很好的印证。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工艺技术,同时也反映了朝代的兴衰背景。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例如商代的都城,西周的王城,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建造的都城都是这些工艺技术的体现。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著名的建筑有长城,其建造目的便是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时还大兴石窟寺,重要的石窟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例如佛教建筑佛光寺大殿,就是当时建筑技术发展的体现。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与此同时,在北宋时期,朝廷还颁布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在此期间,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来的,时时刻刻不忘记奋斗,不忘记革命先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同时,我们应当把复兴中华文化作为我们的己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让我们的祖国与民族傲立与世界民族之林。时刻牢记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以此为动力更加用功地学习与工作。同样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要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与建筑的设计二者结合在一起,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用在建筑设计的理论上面去,同时还要好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为设计的行业努力做出贡献。
中国文化概论: 读书心得分享与讨论篇十一
文化是什么?在文化研究已进行百五十年的今天,提出这么个“常识性”的问题,可能会有人对之嗤之以鼻:文化不就是人类的创造发明吗?但是,“常识性”的问题,未必就不存在问题,且往往科学研究的进步发展,抑或是理论的飞跃,就是缘起于对“常识性的思考和质疑。
“文化是什么?”要解决的是文化观的问题,这是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因为所有与文化研究有关的课题,诸如:跨文化交流理论、文化霸权问题、文化哲学的研究等等,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化定义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研究视角、方法等等。纵观人类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文化研究史,几乎每一种文化理论,或每个与文化相关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定义)也就记录着文化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也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史。
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以化人,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身上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不管什么学科,学科成立的标准之一,就取决于其是否有合理的学科定义,但要用确切的话语,欲一劳永逸地去给某一学科进行定义,何其容易?此外,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其发展也要受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本学科发展程度及其行为个体的自身素质(和哲学思辩能力等的)的限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化的定义和概念我要多多学习多多探索,已求多中国文化概念有所了解和领悟。回顾过去,很庆幸选课的时候,坚持考了自己的兴趣课,时间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喜欢中文系,但是阴差阳错的,我就读的是政法系。我曾经为此苦恼,后来转念一想,我可以曲线爱文嘛。于是,大学选修课的时候,我选了丁楹老师的《唐宋诗词鉴赏》,我受益良多。
这次选上《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是再续前缘吧。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我没有“国家”这个词的概念。我只是想,为什么叫“中华”呢?后来,还是这本书解决了我的困惑。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味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
作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教材,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文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
于是,我们可以遨游在不同的朝代,感受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风貌,由此当朝掌权者的功过得失,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而这,完全归功于,在那段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出现的众多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以及良好的史学传统。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的确,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当我看到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一种高科技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的确是惊呆了。除了动态式地呈现画上的每一个场景,令我大开眼界的是,它还延续了某些场景的故事情节。例如,那个大船过桥的画面,在显示屏中,它不仅生动再现画中人的面部表情,而且整个画面栩栩如生,似乎就在眼前发生,让人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原画中并没有夜景的部分,经过专家们对相关史书典籍的研究,他们呈现了汴京城丰富多彩的夜间生活!
也许,由于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我们享受了更多的。
外来先进文化的成果,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崇洋媚外。我始终觉得,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中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东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的作用。只有热爱中国文化,才能使国人更加自豪,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地球村”中生存,并枝繁叶茂。
“尽信书不如无书”,“融”是创新式的融会贯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完美的人格特征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需要中国文化的氤氲化育。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工具,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我们与古人交流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给我们以无穷无尽的美的启迪和享受,成就斐然的科学技术让我们对这片古老而又日日常新的国土心生敬意。
中国文化需要更新和建设,但决不能消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告一段落,但我还会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中国文化概论: 读书心得分享与讨论篇十二
一、封面格式: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题目:
姓
名:学。
号:院。
部:专。
业:
年级:
二、期末论文选题:
1、儒家文化(任选儒家文化的某方面来分析论述)。
如:分析孔子“礼”的思想;从“仁爱”思想来看孔子对人性的关怀;试析孟子的民本思想;试论孟子的理想人格;孟子“性善论”对当代人的启示;试析孟子的义利及对今人的启示。
2、道家文化(任选道家文化的某方面来分析论述)。
如:分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庄子名利观对当代人的启示;陶渊明田园诗的道家思想底蕴;魏晋玄学对士人心态的影响。
4、法家文化。
如:从韩非(商鞅)之死来看法家人物的精神;试述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试析管仲在齐桓公霸业中的作用;法家与“依法治国”的法治观念的形成;法家与儒家历史观之比较。
5、科举制度。
6、姓氏文化。
如:姓氏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或影响);姓氏与家族本位观念的形成。
三、写作要求:
1、任选一题的一个方面来写,观点明确,层次清楚,语句通顺,格式规范,字迹清楚;
2、不准抄袭,否则不及格;
3、必须列举参考书目;
4、要求手写,正文字数不少于1500字,统一用大学稿纸。
中国文化概论: 读书心得分享与讨论篇十三
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形式多样,涉及内容广泛。其中,有一些还颇具神秘色彩,似乎披上了面纱,引人遐想。岁月承载着历史,中华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我们这些华夏子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继承发展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我们已经上了一个学期了,虽然课时较少,却十分有趣,勾起了我对中国文化十分浓厚的兴趣,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厚的了解。在课上,我们讲了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过程、婚俗嫁娶的变化发展、汉字的起源发展、姓氏的来源、中医中的穴位及针灸、中国画及其与西洋画的对比等内容。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姓氏的来源发展、婚俗嫁娶的变化和中医的针灸。
之称,其后裔便有以金为氏者。此外,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还有便是改姓而来,如汉光武帝刘秀为避王莽之乱而改姓为金。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的开国之王叫钱镠,因为镠与刘同音,为避其名讳,该国的刘姓人,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以示本姓不变,因此有‘刘金一体’、‘刘金不分家’、‘刘金无二姓’、‘刘金同源’之说。至此,我才明白我祖父当年所说。
除了这三个出处,金姓还有一些来源:如南北朝时羌族中有金姓;唐时新罗国有金姓,新罗国即为现今的朝鲜半岛,其王姓金;明永乐年间,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来降,赐姓金氏;元时有金覆祥,其先本为刘氏,后改为金氏;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本姓张,后改姓金氏;清代爱新觉罗子孙中多有姓金的。
看到金姓有如此多的出处,我也疑惑自己的“根”到底出自何处,查阅了很多资料,也没有翻到我的家乡苏州吴中区的光福金姓的来源,听到有朋友家中还不已。在一次古镇的旅姓氏的图腾,当然也不下图腾的释义:金的本仪。天俞两侧的“八”
的宗族特征也如其字,古人云:“真金不怕火炼。”这代表了一种坚韧不拔和真实坦诚的性格,这也是世代金姓追求的崇高品质。从金姓的起源可以看出,许多金姓都为改姓还有赐姓,同时还有少数民族,这也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中华大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在课堂上,我还学习到了以前所不知道的许多姓氏类别:以图腾为氏,如花鸟氏、野猫氏等;以国为氏,如齐、鲁等;以封邑为氏,如温、毛、陆等;以地为氏:如东郭、西门等等;还有以族为氏、以官为氏、以技艺为氏、以爵为氏、以物为氏、以事为氏等等。也可以从中总结出我们姓氏的特色:
家庭、社会的大事,以婚姻为起点,构成尊卑上下等级关系。在那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封建娉取婚姻的必备条件,和现代社会的自由恋爱有很大的差别。在课堂上介绍的福建惠安女的婚姻习俗最为引起我的触动。观看了《寡妇村》这部电影,更是对他们的婚姻习俗感到不理解。一般婚姻代表着喜庆,都会穿大红色的嫁衣,而惠安女却是穿着黑衣裤,当地人称之为黑凤凰衣,并且打着黑伞由娘家的亲朋好友陪送过来,男方并不派人前去迎接。一般来讲都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而惠安女的新婚之夜却不允许上床。而且婚后常住娘家,只有重大节日才会回夫家住几天,直到生完小孩才方可光明正大的住在丈夫家中。这使我非常震惊,也深刻体会到不同的婚姻习俗存在的巨大差异性。
前一阶段回家,为姐姐庆祝婚礼,发现近几年的婚嫁已经不同于往日,以前大都为“嫁”、“娶”,而在如今大多为独生子女,非常流行“两家并一家”,所生子女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婚后也会公婆家、父母家轮流住,而不是固定住在夫家,或者是夫妻二人独住出去。可见,婚姻习俗的变化发展也是跟着时代潮流走的。
关于中国文化,可以说的还有很多很多,许多都非常有趣,引人思考,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发展完善。但是,在现代化的步伐如此之快的时代,也有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被人们所遗忘,文化被不断西化,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很大的冲击。这应该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并为之付诸行动。
中国文化概论: 读书心得分享与讨论篇十四
从汉字讲到中医,从华夏与夷狄之分讲到中西方的文化信仰,让我们重走了一遭这五千年来的历史,走了一遭欧亚与美洲。实在的说,《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已经颠覆了我的从前的一些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给我映像最深的是汉服,因为仅仅是汉服这一环就占去了这门课很长一段时间,其实也不只是老师关于汉服的讲解用了很长时间的原因,更是汉服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重要又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常讲衣食住行,衣在首位,是因为服装不仅是人的一种外在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的最综合体现。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它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因此我们不能认为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为汉服。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到今天,汉服一直传承着,即使经历过了蒙元满清的民族压迫,它也一直没有断绝。汉服也不是仅仅一个款式,也有分为“深衣”,“襦裙”,等等宽袍大袖的风格,也有“短打”精干实在,虽然款式不同,但却有一个特点始终不变,那就是“交领右衽”。
还有便是中医。过去的我虽然知道中医是什么,却不甚了解,甚至连中医在2003年的非典恐慌中屡建奇功的事迹也是不久前的课上才了解到的,实在是有些惭愧。老师讲透过中西医的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实质是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西方的医学是科学,是对“物“而言,而中医是”人“学,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的学问。但今天的中医实际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地位,比如现在很多人一谈起中医,最常说的就是,中药没有副作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一句话:”是药三分毒。“这有没有副作用大家心里都有点悬。然后就是,’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可是在这个忙碌的社会里,就算是揣着几片药有时还会忘吃,谁还会有功夫等待煎熬中药呢?再如,像大点的手术,中医它搞不了,中医现的功能更多的是调养,也不提倡动手术,认为手术会“伤气”。还有就是中医的科学性,注意,是科学,有证据才叫科学。中医强调的阴阳五行,说人身体里有阴阳五行,这又如何证明呢?今天的大多数人受的是科学教育,没法证明的事如何让人放心?而且现在的中医理论体系,还是以前祖宗那一套,没一点新意,病毒都在变异了,还固守老一套可行吗?诸般疑问,实在是让中医难以翻身。但有一点我是始终坚信的,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医的复兴也指日可待。
最后,我认为《中国文化概论》其实是一门很值得深思的课,尤其是批判关于现代中国人关于蒙元满清的“误解”时,我有一种迷糊是豁然开朗的感觉。老师的观点虽然有些我也不怎么赞同,但始终都让我深受启发。
出处 WwW.XuEFEn.cOM.CN
庄艺峰。
20125565土木5班。
中国文化概论: 读书心得分享与讨论篇十五
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里面的许多知识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对阅读其他书籍有很大的帮助。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国家。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和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这门课让我进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提出礼、仁观念,互为融合,礼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仁是最完美的道德观念和品质。从修养的主体看,恭、宽、信、敏、惠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为人庄重,就不致受到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受到大家的拥护;做人诚实就会得到任用;办事敏捷就会受到良好的效益;待人慈惠,给人好处,就能驱使用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论语》就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如下特点:
1、强调突出政治。这也是“家国同构”的必然反映。关心政治,这正是千百年来,众多文人穷独达兼的思想根源。
2、植根血缘基础。因此,仁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基础。是其两千多年来兴盛不衰的根源。
3、着眼伦理本位。发挥主体能力。强调主观精神,自身修养的发展,是重人轻神思想的表现。侧重抑制个体。这也是中国常讲的“大局”意识,与西方文明的群体民主和个体自由完全相左的,而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民族,依靠一种文化长期来具有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就儒家文化传统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其精神价值必然活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再创造的生命之源。经过创造性转换,传统的儒家文化将构成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与现代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文化可以获得其定位。有了这样一个定位,将会对儒家文化有更平实的客观的理解。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凡此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有着相似或相通的地方。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挖掘它的积极面,对市场经济有着建设性作用,对现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仁政学说。其主张实质有两点:即给每个农户“五亩之宅”和“百亩之田”。在此物质基础上,再对人民进行文化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就能使天下归顺。从公司管理的角度看,无非也是首先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基本物质需求,在此基础上,利用公司的文化影响他,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使管理顺畅、高效,这是公司内的“仁政”。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向来以儒家学说为主流,而儒家学说在相当程度上一种伦理哲学,其最核心的思想是“孝”。“孝”既包括对还活着的父母的赡养、孝敬,又包括对已故先人乃至祖宗的孝敬和祭祀。这种“慎终追远”的传统,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宗教祖先崇拜的继续和发展。而道教是从古代的鬼魂崇拜发展而来的。道教所尊崇的神灵是虚幻的产物,这些东西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都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很多赫赫有名的道教神灵归根结底都起源于民间。道教神仙体系中的道教俗神,如雷公、风伯、门神、灶神、城隍、土地、妈祖、瘟神、财神等等,原本都起源于民间,后来被道教吸收成为道教的神灵并被贯上各种名号。这既是道教不断扩大影响的一种方式,也是它吸引群众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就是说,道教把民间所信奉的神灵吸收进来,成为道教神仙体系中的一部分,反过来,道教再利用自己的优势,将这些神灵又返回民间,进一步影响着民间的各种祭祀活动,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是因为道教深深的切入民间老百姓的生活,道教才能影响如此广泛,才能如此深受民间喜爱。
除了民俗之外,道教对中华民族心理和性格也有着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底都在道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得道为人生的最终目的,这种人生哲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道教徒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传统。历史上许多道教徒为了得道求道,自觉抛弃人世间的一切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甘于恬淡素朴的生活,安贫乐道,刻苦磨炼,主动忍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此外,道教思想主张宽容、谦让,虚怀若谷,反对自矜、自足、自大、自伐,反对骄傲自满,这种文化心理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态度和海纳百川的胸怀。道教使得国人形成了身重于物,自然无欲的人生观,虚静守中,守弱胜强的处世哲学。
与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不同,佛教刚是一种外来的宗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转。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在中国文化上: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也是多方面的。第一,佛教与中国的思辨哲学相结合,而向学术化发展,对教义越研越精,引起了各个宗派的创立,也使佛教本身达到了高度繁荣。第二,佛教与中国精美工艺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使佛教成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第三,佛教与中国人生理想相结合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摄入到艺术、文艺、科学、音乐等等,结合了中国的古典文化,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化,使古代人民有了信仰,利于改进不良的文化习俗,将佛教的大德大悲,慈善为怀的思想融入到文化教育里,利于社会道德文化的进步。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各种现代的食物层出不穷,各种社会变化应接不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人为了生存变得麻木,渐渐缺少了人生的思考,也因此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有人自杀,有人贪图利益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想佛教文化中的精髓利于我们更好地去思考人生,找回迷失的自我。佛教文化中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领悟,它对社会的价值作用很大,利于社会的稳定,利于社会的发展。佛家提倡仁慈,这也是现今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一切源于内心,心善则人善。
作为身处21世纪剧变洪流中的现代中国人,要在挑战中去把握机遇,就更应当以处变不惊的冷静、理性和客观,去重新审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掘蕴藏其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以继承和创新,进而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中国文化概论: 读书心得分享与讨论篇十六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之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学习中国文化史概论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认识到中国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更是人类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将从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其核心价值观、传统思想、艺术形式以及对当代世界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谈谈我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是一个渐进、变革、传承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从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创世,到中国古代经典的《尚书》、《诗经》、《春秋》等,再到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文化从最早的原始信仰和祭祀进化为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发展到现代的人文思潮和多元文化。这种渐进的历史发展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其次,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石,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仁者爱人,义者以正义为准则,礼者尊重他人,智者明辨是非,信者守信任行。这些核心价值观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国人道德伦理的基础。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家庭观念等方面都受到了这些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和影响。
另外,中国文化的传统思想体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伦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墨家思想则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和平与公正。这些传统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貌,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指导和价值追求。
中国文化的艺术形式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充满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线条展现了文字的韵味和美感。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以山水、花鸟等元素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中国音乐以其独特的音律和乐器,传递着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情感的表达。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
最后,中国文化对当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国的古代思想、科技和艺术等方面对全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中国的马家窑瓷器、唐三彩、丝绸之路等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中国的传统医学、太极拳、功夫等也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符号。如今,随着中国国力的崛起,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真实形象。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史概论这门课程,我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核心价值观、传统思想、艺术形式以及对当代世界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国的文化底蕴是独特而丰富的,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自豪,并将继续学习和传承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84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