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案的结构应该清晰合理,包括导入、呈现、练习、巩固和评价等环节。《地理》教案范文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一
班里设有一个超市,超市里收集了各种瓶瓶罐罐,小朋友平时很喜欢玩,有时候故意弄倒它们使之满地滚,想到《纲要》中的要求: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情感,在玩中学。所以就设计了这堂课。
1、通过玩薯片筒等罐子,体验物体滚动的特点,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2、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探索向指定方向滚动。
3、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体验物体滚动的特点,探索滚动轨迹余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各种会滚的罐子,若干不会滚的盒子,供幼儿滚的垫子,小兔、老虎、小鹿的图片,红、黄、绿三种不同颜色的请柬。
一、引出课题
1、出示“百宝箱”,介绍箱子里的`瓶子宝宝,罐子宝宝,盒子宝宝。
2、请幼儿给箱子里的宝宝分成两类:一类是回滚的,一类是不会滚的。
3、验证幼儿们分类的正确性,请幼儿分组上前操作。
二、提出问题,请幼儿举手回答
1、什么形状的瓶宝宝会滚?
2、什么形状的瓶宝宝不会滚?
3、请小朋友想想看还知道哪些东西会滚。
4、师幼一起小结:圆形的瓶宝宝会滚,方形有角的盒子宝宝不会滚。
三、游戏:全体幼儿一起滚动瓶宝宝并提出要求
可以用手滚动瓶宝宝也可以用脚滚动瓶宝宝;看看瓶宝宝在斜坡上滚,台阶上滚跟瓶宝宝在平地上滚有什么不一样;注意安全,小朋友之间不要相撞;当老师发出指令让瓶宝宝回家时,小朋友要马上带着自己的瓶宝宝回到自己位置上坐好。
四、表达感受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瓶宝宝滚的方向,滚的速度。斜坡上滚,台阶上滚,平地上滚有什么不一样。
2、师幼一起小结:直筒的瓶宝宝直的滚,一头大一头小的瓶宝宝会转着弯滚,斜坡上滚的快,台阶上会跳着滚。
五、用幼儿的身体滚
1、告之幼儿刚才邮递员叔叔给我们送来了好多请柬,是小兔妈妈、小老虎妈妈还有小鹿妈妈请大家到它们家玩,给大家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东西,不过它们有要求的:要大家滚着到它们家。
2、发给幼儿不同颜色的请柬,宣布游戏规则:
4、游戏开始,老师关注幼儿的游戏情况,及时提醒违反游戏规则的幼儿。
5、游戏一遍后请幼儿回到自己的位置,把瓶宝宝送回家(箱子里),活动结束。
反思:本活动《有趣的滚动》中所用材料来源于幼儿的身边,每个幼儿家里都能收集到这些瓶瓶罐罐。活动的第一、二环节是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让幼儿知道什么形状物体的可滚,什么形状物体的不可滚,而第三、四节让幼儿再次操作体验物体在不同的地方滚动的速度不同,形状不同的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第五个环节用幼儿自己的身体向指定的方向滚,环节层层深入。幼儿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循序渐进,更容易获得成功,体验到探索活动的乐趣,从而达到主动探索的目的。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二
1.初步了解无处不在的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可以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1.白色塑料袋、吸管用具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气球、蜡烛、火柴、小杯子、充气玩具。
3.大玻璃瓶、小塑料杯各一个。
一、出示透明玻璃杯,告诉幼儿玻璃杯里盛着非常宝贵了东西,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教师做实验,请幼儿细心观察,证明实验用的杯子里有空气。
1.玻璃杯子里面放一张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玻璃瓶中,过一会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子中的纸没湿。如果杯子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杯子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也会被浸湿了。
2.启发幼儿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和讨论,寻找答案。
三、帮助幼儿理解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四、出示实验材料,教师指导幼儿操作,寻找空气。
1.让幼儿用塑料袋在活动室的各处找空气。
2.请幼儿观察空气的颜色、闻闻空气的味道,摸一摸,启发幼儿说出空气的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4.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皮球、游泳圈、轮胎、我们的身体,等等)。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三
1.通过观察幼儿发现黄豆芽和绿豆芽不同的外型特征,并进行分类。
2.初步了解豆芽与其他蔬菜生长方式的不同。
3.知道豆芽是营养丰富的蔬菜,要爱吃豆芽。
1.黄豆芽,绿豆芽若干,一次性杯子,小碗、调羹。
2.多媒体课件。
3.烧熟的豆芽每人一份。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今天豆芽宝宝来我们班做客啦!我们一起来请出他们吧!
二、观察豆芽,了解豆芽的外形特征。
1.出示豆芽,幼儿观察。
提问:“你的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讲述。
2.小结。老师出示电脑画面,帮助幼儿了解黄豆芽和绿豆芽的特征。
原来豆芽也有不一样,分为黄豆芽和绿豆芽。黄豆芽是由黄豆长出,是黄色的;绿豆芽是由绿豆长出,是绿色的。绿豆芽比黄豆芽细一些,长一些。
3.分豆芽。
请幼儿把盘子里的黄豆芽和绿豆芽分在篮筐里,送它们回家,边送边说:“黄(绿)豆芽宝宝,我送你回家。”
4.检验纠错。
三、了解豆芽的生长方式。
1.提问:“你知道豆芽宝宝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
2.演示电脑画面,让幼儿了解豆芽的生长方式。
3.提问:豆芽和我们农场里蔬菜的生长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呢?
4.小结:豆芽也是蔬菜中的一种,但它的生长方式和我们农场中的蔬菜都不一样,农场中的蔬菜都是从泥土中长出来的,而豆芽是从水里泡发出来的。
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1.提问:“小朋友你们吃过豆芽吗?”幼儿回答。
2.小结:豆芽可以做成美味的菜肴,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治疗坏血病,它还富含膳食纤维,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小朋友要爱吃豆芽喔。
3.出示烧好的豆芽,让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四
1、对生活中的声音感兴趣,探索不同物体之间的碰撞会发出不同声音的秘密。
2、体验探索声音秘密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小篓子、空口香糖瓶和装有硬币、米粒、蚕豆的口香糖瓶分别人手一份;透明塑料瓶3个
一、听音游戏——找空瓶。
2.如果不能打开瓶盖,你用什么办法呢?请每个人找一个篓子,用不打开瓶盖的办法找出空瓶。
3.你刚才是怎么找到空瓶的?(摇一摇,没有声音的就是空的。)
二、发音游戏——玩空瓶。
1.小朋友真聪明,用听声音的办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请你和空瓶玩一玩,想办法让它们不装东西也能发出声音,看谁想的办法多。(幼儿操作)
2.你是怎么玩的?还有不同的玩法吗?(幼儿边示范边表述)
3.小结: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办法,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一会儿。
三、辨音游戏——找秘密。
1.剩下的这些瓶子为什么摇了以后才能发出声音呢?小结:摇一摇,东西在里面动,你碰我,我碰你,就发出了声音。
2.这三个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再去仔细听一听,告诉我你听出了什么秘密。
3.你听出了什么?为什么不一样?小结:原来瓶子里装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4.师摇动瓶子,幼儿听声音逐一猜测物体并检验。
a.猜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硬币)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将硬币倒入透明瓶检验)请你再去摇一摇、听一听找到藏硬币的的瓶子。幼儿一个接一个摇瓶互相检查。
b.这个瓶子发出的声音像什么?猜猜里面装着什么?(倒出米粒当场检验)你能用小耳朵帮忙找到装米粒的瓶子吗?找到的小朋友也倒到透明瓶子里检查一下。(幼儿分两组将米粒倒入两个大瓶检验)
c。最后这个瓶子里装的什么呢?(幼儿猜蚕豆等)到底是什么我们把瓶子拿来看一看。你的瓶子里有多少豆豆?(一个和许多,分两组站好)比较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大还是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小结:原来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四、结束部分
师:瓶子里装满了豆豆摇了以后就听不到声音,那如果装满了其他东西会不会发出声音呢?请小朋友回去试一试。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五
1.观察比较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1.捕捉蟋蟀、螳螂各5-6只,分别放于5-6个透明玻璃瓶内,用纱布封住瓶口。
2.记录表、记录笔5-6套。
3.幼儿学习资源。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1)教师分别说出蟋蟀、螳螂的谜面,请幼儿猜猜是什么,猜对后出示装有蟋蟀、螳螂的玻璃瓶,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2)请幼儿自由观察蟋蟀、螳螂,满足好奇心。
2.分组观察记录,比较蟋蟀和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
(1)教师交代观察要求:4-5名幼儿分为一组,一起观察蟋蟀和螳螂。看一看它们身上都长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请一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在记录表里圈记出来。
(2)幼儿分组进行自由观察和交流。教师加入幼儿的观察,一起交流发现,解答幼儿的疑问,重点指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两只昆虫的异同。
(3)展示观察记录,分享观察收获。请幼儿根据观察记录,说一说在蟋蟀和螳螂身上的发现。教师对幼儿的介绍进行提升总结,提出昆虫的概念和特征。
提问:蟋蟀和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小结:蟋蟀、螳螂的身上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阅读幼儿学习资源,拓展幼儿关于昆虫的经验
1.将蟋蟀、螳螂放在自然角,带领幼儿饲养并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带领幼儿进行放生活动。
2.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或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蚂蚁、蟋蟀等昆虫,观察它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知。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六
1、让孩子了解磁铁的特征,明白物体的沉浮。
2、帮助孩子积累生活的经验,巧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出自 WWW.XUefEN.cOM.cN
磁铁、磁性教具、水壶、玻璃球、乒乓球、线、筷子、塑料玩具;铁制物品如:铁钉、瓶盖等。
一、开始部分。
播放音乐,教师领幼儿做蝴蝶飞进入活动室。
与幼儿交谈,引出磁铁,引导幼儿观察。
师:嘘!你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礼物?(出示磁性教具花),这花美丽吗?(美丽)多美的花啊,看!把蝴蝶都引来了(出示教具)。咦!怎么这只蝴蝶落不到花上呢?引导幼儿观察,看有什么秘密?(让幼儿观察这只蝴蝶教具,发现问题。)
师:对了,这只蝴蝶的背后少了一只黑色的圆圈,大家知道它的名字吗?对,磁铁,大家真聪明。
二、基本部分。
1、组织幼儿坐好,每人从桌子上拿一块磁铁,了解磁铁的特征。
总结出:磁铁能吸铁制品。
3、了解物体的沉浮:
小朋友,现在我们把磁铁吸住的物体,放到水盆里看有什么变化?(被磁铁吸起的物体都沉在水底)那把桌面上的东西都放到水盆里有什么变化呢?引导幼儿回答。(塑料制品的物体浮在水面),小朋友们真聪明,来一齐鼓励一下自己。(嗨!嗨!嗨!我们都是聪明娃!)
4、出难题,引导幼儿巧用学习的知识来解决。
小朋友这么聪明,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引起好奇)老师出示:玻璃瓶中有一个铁钉和一个乒乓球。有的幼儿回答,倒过来或把手伸进去,或用筷子夹出来。老师说出要求:可是在取瓶中的物体时,不能把瓶倒过来,也不能把手伸进去,只是准备了线、磁铁、筷子、水,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看哪组取得快。
5、让个别幼儿分组讲解一下取物的过程。(老师及时鼓励孩子。)
6、师:小朋友们这么聪明,老师奖励你们一下,玩一玩乒乓球。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想办法,巧用我们学习的知识就一定能解决。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七
1、引导幼儿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橡胶制品。
2、让幼儿简单了解橡胶制品的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各种橡胶制品若干、多媒体课件。
1、玩一玩 幼儿自主选择各种不同物品玩一玩,激发他们对橡胶制品的兴趣。
(1)启发幼儿玩时想一想:玩的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相互避让。
2、说一说 通过谈话、交流发现多种橡胶制品的不同玩法,并简单了解橡胶制品的特性。
(1) 和同伴交流
(2) 个别幼儿说
(3) 教师对幼儿的讲述进行小结
(4) 小实验:水中取物
3、想一想 让幼儿联系日常生活了解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及橡胶的来历。
(1) 幼儿联系日常生活想一想,哪些东西是橡胶的。
(2) 看课件了解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及橡胶的来历。
4、跳一跳 通过玩“跳橡皮筋”的游戏增强幼儿对橡胶制品的喜爱之情,发展幼儿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本次活动受孩子看的一本《和橡胶做游戏》的图画书的启发,发现孩子们对我们日常所用的橡胶制品既熟悉又陌生,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孩子们也很感兴趣。因此,我决定为孩子开展和橡胶有关的系列活动。本次活动我制定了三个目标:1、引导幼儿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橡胶制品;2、在探索中发现橡胶制品的好玩、有趣;3、在游戏中,愉悦孩子情绪,发展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并把重点放在探索发现上。
在活动中,我依据《纲要》精神,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尤其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来认识材料的特征。在开始部分,我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物品玩一玩,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在活动的基本部分,我尊重幼儿自主、自愿、自选的原则,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通过游戏让幼儿感知橡胶的弹性,发现橡胶制品的好玩、有趣。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通过实物和课件,引导幼儿发现橡胶的东西不只是好玩,而且有用,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活动结束部分,激发幼儿发现橡胶更多的特性,以及更广泛的应用,吸引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特点:本次活动,我遵循了《纲要》中科学活动应“让儿童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这一原则,并充分让幼儿尝试发现在摆弄、操作中愉悦心情,建构知识经验。
在活动中,也有一些我没想到的问题,有些环节没让幼儿探索的很充分,还是有些求稳怕乱。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八
1、了解、发现转动并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产生兴趣。
2、在试试、玩玩、做做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体验操作探索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3、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1、人体图一张、录音机、磁带、记号圆点。
2、“转转转”展览会:筷子、线圈、伞、风车、牙签、钟表、卷笔刀、盖子、转动玩具、筐子等等。
3、纸片、剪刀、竹签等。
一、探索身体部位的转动。
1、老师做转手腕动作,幼儿初步了解转动现象。
2、试一试、找一找,发现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
3、听音乐做各种不同的转动动作,激发幼儿兴趣。
二、第一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转动物体。
2、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3、交流操作探索的结果。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在玩的过程中,共同探讨和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2、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五、动手制作陀螺,结束活动。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九
人手一把不锈钢的勺子。
师幼玩过照镜子的游戏(师:镜子、镜子在哪里?幼:镜子,镜子在这里)。
ppt课件(汉字凹和凸、集体记录表、交通安全转角镜等图片)。
活动目标
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尝试用集体记录、个体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体验动手探究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回忆已有经验
1.师幼玩照镜子的游戏。
师:我们来玩照镜子的游戏,我来照镜子,你们就是我的小镜子。(教师做出各种简单的肢体动作,幼儿镜面模仿)
2.启发幼儿思考,表述已有经验。
师:你们玩得很好,照镜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时照镜子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吗?
3.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启发和小结。
(评析:此环节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教学活动,让幼儿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有效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一环节中幼儿自主操作探究、获取新经验,做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哈哈镜的秘密
1.幼儿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镜的有趣。
师:不过,今天老师没有准备镜子,而是准备了这些不锈钢勺子,它们能当镜子照吗?现在就请你们试一试,用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发现什么。
2.集体交流操作中的发现,鼓励幼儿清楚、大胆地表达。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用尽可能清楚的话说给大家听。
(评析:第一次操作环节,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究和表达的空间,用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3.结合ppt,介绍凹凸面的名称。
师:勺子的两面一样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老师这里有两个汉字朋友,看看它们能不能帮助我们。
教师手指勺子不同的两个面,教幼儿说出名称。
(评析:汉字的出现,能成为幼儿进一步自主学习的“支架”,有利于孩子梳理经验,更清晰地表达,并在下一环节的操作中更有目的地去观察和探究。)
4.集体猜想并记录。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集体记录表中贴上相应形态的人像。(正立、倒立、变扁、变长等)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反馈不给予评判,而是让幼儿发现自己与同伴的意见分歧,从而激起再次探究的欲望。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形成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
5.幼儿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师: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这次要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6.集体交流操作结果,教师随机记录。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
7.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这是因为普通的镜子表面是平坦的,所以镜子里的你并没有变样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形现象。人们还特意制作了一些表面凹凸不平的镜子,我们把它叫做哈哈镜。
(评析:一切科学现象的背后,都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原理。我们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同时,也应鼓励幼儿大胆思考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这一环节中的提问带有挑战性,教师并不急于揭示答案,而是耐心倾听、不断启发,让幼儿在新旧经验的碰撞中领悟其中的奥秘。)
三、观察图片,了解凹凸镜在生活中的运用
1.出示道路安全转角镜,讨论其用途。
师: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凸出来或者凹进去的镜子吗?在哪里见过?
2.小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勺子里藏着的哈哈镜,还认识了凸出来的道路安全转角镜。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用的凸面镜、凹面镜,你想知道它们藏在哪儿,有什么用吗?老师相信你们和我一样,也有一双爱观察、爱发现的眼睛,所以,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相信你们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十
春天来了,种植角又要开始种植了,为了让中班的小朋友能认识更多的植物,认识种子,我收集了很多种子,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一些植物,但又不知道的一些植物种子,从而萌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对劳动果实的爱惜,设置这次有趣的活动。
1、认识各种植物的名称,颜色、形状。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了解一些种子的果实。
让幼儿能按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来进行分类,并掌握一些种植的方法。
1.植物实物图片、视频。 2. 一次性塑料杯。 3. 各种种子,如:蚕豆、黄豆、绿豆、红豆、玉米、南瓜、大豆、豌豆等等。
一、播放视频录象让幼儿认识实物,并能说出实物的名称
1.幼儿观看视频自由讨论,并小声说出实物的名称。
2.教师提问,让部分幼儿说出看到了哪些实物。
3.说出这些实物的种子。
二、引导幼儿认识各种种子,并讲出种子的名称
1.提问,你看到了哪些种子宝宝?
2.让幼儿挑自己喜欢的种子,并告诉同伴你喜欢的种子宝宝叫什么名字?
3.幼儿挑种子,要求每样挑两粒。
5.教师出示自己挑的两种种了,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是谁?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三、让幼儿按一种特征去选种子。
1.幼儿自由选取。
2.互相说出自己选取种子的特征。
3.说出自己选出的种子长大后什么样子的?
4.再放视频让幼儿加深印象。
四、你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吗?
1.简单介绍植物的生长需要泥土,水,和光。
2.介绍种子种植的简单过程。
五、为了让我们班的种植园更漂亮,我们把这些有趣的种子宝宝种到地里好不好?
六、带幼儿到种植园进行操作。
七、活动结束
在这一活动课中,我的取材来源于幼儿身边的事物,平时幼儿能容易接触到的材料,让幼儿感受知科学就在身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特别是在看视频教材的时候,看到了很多都是身边的植物,让幼儿有很大的兴趣。在操作过程中,有些乱,有的幼儿没能按照老师的指令挑选种子,由于太兴奋了,选了很多的种子混合在一起。在说出种子名字的时候,有的孩子选出了自己喜欢的种子,但是说不出它的名字,在我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能够认识了它们的名字。在按种子的特征来选取种子的时候,个别孩子没能按照特征来选取,还是选取了自己喜欢的种子,可能是教师引导的不够,总之整个活动层次清楚,层层递进,从易到难,逐步解决教学重点,让幼儿在与种子宝宝交朋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中班科学“有趣的种子”教案与反思》摘要:动准备 1.植物实物图片、视频。 2. 一次性塑料杯。 3. 各种种子,如:蚕豆、黄豆、绿豆、红豆、玉米、南瓜、大豆、豌豆等等。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录象让幼儿认识实物,并能说出实物的名称 1.幼儿观看视频自由讨...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十一
科学活动是指人们从事探索事物存在及变化的状态、原因和规律的实践活动,整理了活动设计的科学领域教案,欢迎欣赏!
一、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活动重点:了解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活动难点: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三角形积木、小圆球、纸杯、羽毛球、椎体塑料玩具、茶叶筒、水笔、白纸2张。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认识操作的物品,感受物品的`形状特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东西,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老师和孩子一起说一遍。(积木、茶叶罐、小球、羽毛球、纸杯)。
师:这些物品会滚动吗?(幼儿:会;不会。。。)。
师:我不知道你们谁说的对,怎么办?(幼儿:试一试就知道了)师:好,每人拿2-3个物品放在桌上,用手轻轻一推,看它是否会滚。听到老师拍手就停止玩,将你认为会滚的物品放进绿筐里,不会滚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它会滚动吗?
〈2〉为什么绿筐的物品会滚,红筐的物品不会滚动?
〈3〉你还知道哪些物品会滚动?它们为什么会滚动?
教师小结:圆圆的物品会滚动,有角的物品不会滚动。
请孩子检验筐里的物品,将放错的物品纠正回来。
(二)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1、这些物品都会滚动,它们滚得一样吗?它们是怎么滚的?每人拿一样物品滚一滚,仔细看看它是怎么滚的,等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我。(幼儿探索,听老师拍手后将手中物品放回筐里)。
2、幼儿讲述自己组的实验结果。
师:你玩的是什么?它是怎么滚动的?你能画出它滚动的路线吗?教师提供一张大纸,请个别幼儿画出物品滚动的轨迹。(请3-5个孩子)。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师:有的物品滚得直直的,有的物品滚得弯弯的。
(1)为什么有的滚得直直的,有的却弯弯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请你拿一个物品,跟你的同桌小朋友一起轮流滚一滚,比一比,仔细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听到老师拍手后,将滚得直直的物品放在绿筐里,将滚得弯弯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师幼交流。
师:什么东西滚得直直的?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东西滚得弯弯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形状,对比形状的不同。
(3)以贴图形检验成果。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觉得它滚动的路线是怎么样的,请你贴到上面的表格上。(幼儿互相检查)。
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茶叶筒的两头是一样粗的,它可以滚得直直的;一次性纸杯两头粗细不一样,滚得弯弯的,原来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
(四)延伸:小球球和茶叶罐形状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是滚得直直的呢?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回家问问爸爸,或者上网查查。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十二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届毕业生考试网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7小班《天气变化》科学精品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天气的变化,对每天的天气感兴趣。
2、知道晴天、雨天、阴天等天气,学习使用相应的图像来表示。
3、初步了解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尝试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天气状况。
让幼儿知道晴天、雨天、阴天等天气,学习使用相应的图像来表示。
让幼儿学习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天气状况。
1、师:“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有太阳的是什么天气?”“老师这里有四个表示天气的标志,你觉得用哪个表示晴天比较合适?请你来帮我找一找晴天的标志。
“噢,原来晴天可以用太阳来表示。”
“那你还知道有什么天气?”(雨天,下雨。。。)那(雨天。。。)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来帮我找一找表示雨天的标志。
“噢,原来雨天可以用雨点来表示。”
“噢,原来阴天可以用乌云来表示。”
教师小结:原来,当我们看到太阳就知道是××,看到雨点就知道是××,看到乌云就知道是××。(教师手拿标志,进行小结)
2、游戏:学说“今天的天气是×天。”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吧,老师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图像标志都藏起来了,当我拿出一个天气的图像标志时,请你们用一句好听的话“今天的天气是×天”来表示”。
教师先后出示天气图像标志,先请个别幼儿回答,然后再集体回答。当孩子没有说完整时,教师进行补充,要求孩子说完整。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天气变化,有晴天,雨天,阴天,还有刮风、下雪等等,那你们是通过什么来了解每天的天气变化的?”
“对了,我们可以通过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上网等很多方法来知道每天的天气变化。”
2、“看,这是什么?(出示电视机)今天,我请小朋友自己来记录天气,当一回气象预报员,预报天气。”“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提示幼儿可以看看外面的天气)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出示太阳的标志),对,晴天可以用太阳来表示。那就请小朋友在纸上把今天的天气记录下来吧!”
3、幼儿制作当天的天气图像标志。
4、师:“我们的气象预报员已经把今天的天气记录下来了,老师也把今天的`天气给记录下来了,我也想当一回气象预报员,(教师示范预报天气并用上句子“今天的天气是×天”)现在,哪个气象预报员愿意为我们预报天气呢?”(用上句子“今天的天气是×天”)
师:“宝贝,你们知道天气预报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吗?”“有了天气预报,我们就可以提早知道天气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方便了,冷了我们可以提早加衣服,热了我们可以适当的少穿衣服,要下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提前带伞,带雨衣,雨鞋等。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今天晚上回家,小朋友们就去看看天气预报,明天回幼儿园和自己的好朋友们预报天气。”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十三
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面对身边这样那样的变化,孩子们会昂起他们的小脑袋好奇的向大人们询问着。针对五、六岁儿童好奇、好问、好学的特点,我设计了本次科学综合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用眼、耳、口等多种感官来感知变化,亲身体验、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的变化。
1、能感知周围生活中的变化,发展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让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养成细心观察,积极动脑,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好习惯。
1、自制的纸扇(用碱溶液处理过的纸做成)、酚酞溶液;
2、面粉、水、盘子、鸡蛋、盐等;
3、颜料、玻璃瓶、各种纸、剪刀;
4、醋、糖、饮料粉、小碗、勺子等;
5、气球、打气筒、橡皮泥、陀螺、风车等;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的游戏“身体变变变”,老师说出一样东西,你们马上跟你旁边的伙伴用身体动作把它来表现出来,好吗?(如伞、彩虹等。)
1、魔术“会变色的扇子”。(纸扇是用碱溶液处理过的纸做成的)
看,这是什么?(扇子)
这把扇子是什么颜色的? (白色)
我们来变个魔术,看看扇子能不能变成红色?呀,扇子变成什么颜色了?(红色)
2、出示一盘面粉,提问幼儿:老师现在要加上一些水,加上后有什么变化?(变成面团)
我们可以怎样让面团变得和现在不一样?(捏、搓,教师示范将面团做成一个蛋糕。)
面团还能变成什么?(面条、包子、馒头、饺子、花卷等)
3、讲解变化。(只要与原来不一样就是变化,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等,我们要让它们发生变化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小朋友,你发现过一些东西的变化吗?把你发现的变化告诉你旁边的好朋友听。(幼儿相互交流讨论)
“现在,请你把你知道的变化告诉给小朋友听,我们都很想知道。”
1、“请小朋友来想办法,把一些东西变得和原来不一样。”
2、教师讲解活动的方法和要求。
3、幼儿分组尝试了解各种变化。
(1)纸的变化:各种纸、剪刀。
幼儿通过撕、剪、卷、粘贴等方式让纸发生变化。
(2)水的变化:小碗、勺子、糖、饮料粉、醋。
幼儿尝试加入不同的东西,水发生不同的变化。
(4)蛋的变化:加入盐后,沉在水底的蛋会浮起来。
(5)形状大小的变化:提供气球、气筒、橡皮泥等,尝试让他们发生变化。
(6)速度的变化:提供陀螺、风车等材料让幼儿感知速度的变化。
活动延伸:
1、带领幼儿观看哈哈镜,感受变化,体验乐趣。
2、将以上的各类材料放在活动区中,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继续探索、交流,体验各种变化。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十四
孩子非常喜爱冰棍,由此引导孩子去探索冰凝固和冰融化的奥秘,既能染孩子进一步了解、感知冰的特征,有能满足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家园互动。
小朋友回家做冰块玩。
活动过程的对话:
孩子们看到老师准备电热水壶,又打了水,都围起来看。
荣一郎说:“水是软软的。”小实验开始了,插电加热,很快水开了。陈新说:“水壶唱歌了。”张俊骞说:“水壶的嘴巴冒气了”。
老师说:“水壶的嘴巴冒气了,这个现象我们叫它什么?”
有小朋友说冒烟、
有小朋友说烧开水,
蓝钧说是小乌龟,与水联系上了。
思考过程的观察记录。
黄劲说:“水蒸气。”在孩子共同关注下,观察烧开水,水和蒸气互变现象,看看电热水壶口往外冒气时。黄晨把手放进蒸气上:“我的手湿湿的。”
有几个小朋友好奇也来试试,老师把一个盘子放在壶口上发生什么现象?看看盘子上有什么,盘里有许多水珠。小朋友可以把手掌触摸蒸气,感受水的变化。老师打开窗,水蒸气出去了,去哪儿?变成什么?有小朋友说,找它的好朋友玩。只要黄劲说到天空变成白云了。
潘子健说怎么会变成冰呢?
感受冰块的冰冷:
孩子每2人一块冰,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冰块,感知冰的特性,说一说冰块放在手心有什么感觉,你能拿冰块多久,小手冻得受不了,一个个做鬼脸。
看看冰块变化?慢慢地融化了。老师告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冰在0度凝固,温度升高了冰块会融化的。陈炫昊玩冰块后,手冰凉的,调皮的故意去摸摸老师的手,看到老师被冻吃惊的样子,觉的他自己胜利了。小朋友很喜欢冰块,这些冰块被小朋友玩到融化成水了,还依依不舍。
怎么会变成冰呢?请大家回去放水到一个容器内,放进冰箱里,一段时间,就做成冰块了。
评价:孩子非常喜爱冰棍,由此引导孩子去探索冰凝固和冰融化的奥秘,既能让孩子进一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过程,用多种感觉和体验水和蒸气互变的有趣过程,又感知冰的特征,又能满足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家园互动。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十五
说起蜗牛,大家一定很熟悉吧。我家阳台上的小罐子里,就放着我捉来的两只蜗牛,我每天只要有空就会去看看他们。
蜗牛的身体非常软,头上有四只“触角”——上面两只比较短的是它的鼻子,下面两只比较长的是它的眼睛,背上驮着一个硬壳,这就是它居住的“房子”。要是累了或遇到危险,它就会躲进房子里。
假期,闲来无事,我突发奇想:何不让这两只蜗牛进行一次赛跑比赛?说干就干,我将两只蜗牛分别放在卡片上,并仔细地做了记号。
比赛即将开始,我将两位选手“请”上场,并帮它们做“热身运动”。
比赛开始!
身为裁判的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而两位选手却优哉游哉地慢慢爬。大约过了四分钟,两只蜗牛才跑了五厘米。好慢呀!我说道:“加油,太慢了!”蜗牛们仿佛听懂了我的话似的,只见它们“触角”一摇,背一昂,使出吃奶的劲往前冲。终于,1号蜗牛取得胜利。
为了犒劳他们,我在它们居住的小罐子里,放进了一小段黄瓜和一小块西红柿。我饶有兴趣地看着它们,1号只拣黄瓜吃,2号专挑西红柿吃。
看它们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开心地笑了。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十六
1、激发幼儿讨论水遇热会发生什么变化。
介绍操作材料及用法,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水在加热后发生的变化。
2、提问: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水气是从哪里来的?
(水变成水蒸气。)。
水变成水蒸气后到哪里去了?(飘散到空气中去了。)。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十七
在观看班上张一超小朋友的成长相片后,小朋友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有了很大的关注,很想了解变化的秘密。而我们周围的事物又时时在变,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用心去观察,你都会发现周围许多东西都在变,只不过有的时间快,有的时间慢。大班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幼儿获取周围世界广泛的科学知识,并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既然班上的幼儿对变化这么的好奇而且有探索的欲望,所以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
1,知识目标:通过操作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一切物体都在变,通过比较让幼儿了解不同物体的变化是不一样的。
2,技能目标:帮助幼儿掌握实验的正确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自然界和科学活动的兴趣,感受活动的乐趣。
1,经验准备:课前向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
2,材料准备:各种杯子、各种纸、橡皮泥、酒精灯、试管、夹子、吸管、打气筒、各色颜料、电筒、电池、电线、蜡烛、等等。
3,环境准备:布置一个照片展板和幼儿个人像册。
(一)实践探索,观察变化。
1,请小朋友看气球的变化过程。拿出一只气球做由小变大的试验。提示语:“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它怎样就会变大了呢?”
2,幼儿想办法并实践(提醒幼儿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试)
3,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的东西,大家可以去试一试,看看有什么方法能让他们起变化?
4,幼儿自由去操作,材料分为四组:第一组大变小,第二组干变湿,第三组不动变动,第四组冷变热。
5,幼儿个别介绍自己的操作结果。
6,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感知物体的不同变化。
(这个环节我用了实验法和发现法,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被全面调动起来,并且满足了每个小朋友的不同探索需求。)
(二)出示照片,交流讨论。
1,教师出示一组人的成长照片,提问:“小朋友,这些照片拍的是一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幼儿猜测后,教师告诉幼儿是老师自己。
2,人与照片对比,提问:“现在的我与小时候的我有什么不同?”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4,提问:“猜一猜,我们小朋友再长长会有什么变化呢?”(请个别小朋友表演大人上班、看报、做事的样子,也可以表演老奶奶、老爷爷走路的样子。)
(这一环节我用了讨论、表演法,幼儿不仅能感受到活动的乐趣,更能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三)引导观察,扩散思维。
带领幼儿来到幼儿园的大操场,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景物。
然后围坐在一起提问:“你发现幼儿园的什么东西在变化?”
“那,除了这些东西在变,你还看到生活中哪些东西会变化呢?”(天气、大树、太阳等)
(这一环节,我用了谈话法,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想象力和观察力。)
(四)提出疑问,生成子课题。“小朋友,在你们说的各种变化中,你最想了解什么的变化过程?”
教师记录幼儿的话语,生成下面的探索活动。
(这一环节我用了提问法,有利于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环境的好习惯,从而能促进幼儿继续探索秘密。)
有趣的科学变化教案篇十八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月亮姑娘做衣裳的趣事,知道月亮是变化的。
2、观看月相变化图,初步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
3、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感兴趣,能关注月亮的变化。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ppt课件、动画视频《月亮姑娘做衣裳》、月相图。
1、重点:通过学习知道月亮是不断变化的。
2、难点:如何让幼儿了解掌握月亮变化的规律。
1、谜语导入。
师:今天你们的老朋友米奇给小朋友带来一个谜语,猜一猜是什么?(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象面圆镜,有时象把镰刀。)
2、观看故事动画让幼儿了解月亮变化。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故事,听一听。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观看动画《月亮姑娘做衣裳》
(2)月亮姑娘最后穿上合适的衣裳了吗?
(3)为什么月亮穿不到合适的衣服?
小结:因为月亮姑娘的身体不断变化。
(4)故事中的月亮是怎样变化的呢?
(5)开始的时候月亮是什么样的?先说一说,看动画片。
月亮姑娘变成什么样子了?说一说,看动画。
月亮姑娘又变成什么样子了?说一说,看动画。
最后月亮姑娘变成什么样子了?说一说,看动画。
幼儿学习月亮变化的词句。如: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好像弯弯的镰刀等。
3、观察月亮变化的过程,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1)当月亮变成圆盘的时候,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满月”。
(2)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也没法给你做衣裳了。谁知道,接着往下月亮会再变成什么样呢?想一想,谁来说?(会变成,像小船的,会变成像镰刀的)
(3)求证。 观看ppt,引导幼儿感受月亮的变化规律。
小结:月亮是不断变化的。
开始的时候月亮是由瘦慢慢变胖了,变成了满月以后月亮又慢慢的变瘦了。
(4)月亮姐姐是不断变化着的,是随便变化的?(是有规律地变化的。)
4、认识新月、月亮变化周期。
(1)小朋友你知道最瘦最瘦的月亮叫什么吗?(老师告诉你叫新月)
你在黑板上找找有吗?为什么老师没把新月请出来,让米奇告诉你吧。
在农历的每月初一,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落,人们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
师:新月过后? (新月过后,月亮渐渐移出,这时我们开始看到月亮,形如弯弯的眉毛,所以这时的月相叫“饿眉月”。)在黑板上,再找一找峨眉月,它像眉毛所以叫他峨眉月。
小结:原来在峨眉月出来之前,新月是最先出来的。
(2)月亮由瘦变胖,又由胖变瘦用了多长时间呢?
月亮就这样有规律的变化着,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时间为29.53天,也就是中国农历一个月长度。
(3)老师这有一张图片记录了月亮变化的过程,所以我们给它起名叫“月相图”
5、操作实验。
请你也做一个“月相图”,7个人一组一起来做吧。
宇宙领域,对于学生而言,充满神秘,但又让人无从下手,很多学生往往会对这块内容的学习产生了“遥不可及”,枯燥乏味的学习心态,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十分重要。
首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一月之前,我就布置了学生观月相、画月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月相变化有个形象生动的了解,拉近了学生与月相的“距离”,为上课做好铺垫。课上,我先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画的月相图,观察之后,大家发现几乎每个同学记录的都差不多,于是,我又展示了一个用flash做的月相变化图,对比之下,大家总结出了一个月中变化的规律。这样一来,学生对月相的变化经历了从直观到较抽象的认识,为研究月相的形成做好了准备。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讨论。月相的成因主要是和月球本身的特点及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有关的,这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并不是不可作为。课上,我和学生在总结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后,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我们知道月球本身是不会改变的。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这与月球的运动有关吗?这么一引导,学生顿时来劲了,纷纷在小组内交流起来,并不时地用手在那比划,其实是在用手做模拟。接下来的交流,也证实了我的想法,学生确实拿着书、手等上来边说边演,甚至还画了草图,乖乖,和我想给他们看的动画演示基本一致,这讨论的价值还是挺大的。学生大致的意思是月球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相是它反射的太阳光,而且它还不透明,月球围绕地球转,转的过程中,由于阳光照到月球的大小面积不同,所以形成了月相。所以说对天体研究并不一定只是科学家的任务,并不一定要借助精密仪器才能完成,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用自己的能力也可以探索宇宙奥秘,解决天文问题,在学习中体验乐趣,建立自信。
再而,不可轻视学生的观察。当学生看完我准备的月相形成的动画演示后,就有学生对我的这幅图提出了疑问:当月亮转到满月这个位置时,我们怎么看得见月亮呢?地球不是把太阳照上来的光挡住了,地球比月亮大呀。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这还真把我问住了,幸亏是在课后问的,不然还真不知道怎么面对全班解释。课后,我赶紧上网充电,才知道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投影在天球上,称为白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投影在天球,称为 黄道。白道和黄道之间有5°9′的一个夹角,所以月球运行到满月的位置时,看似被地球挡住了,其实由于太阳和月球不在同一平面,所以,不会出现月球每运转到满月位置时,就看不见月亮。只有当月球与太阳同时位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才可能发生月食,即学生说的看不见月亮了。第二班教学时,也碰到了这样的学生,由于前面做了“功课”,所以当场就做了一番解释,听得学生是无比佩服。其实,我还真得感谢我的学生,没有他们的“刁难”,我也不会去学,去看,这就是教学相长吧。
小百科:月球,天体名称,人类肉眼所见称为月亮,中国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866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