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早晨晨读的倡议书篇一
那么,就加入到我们晨读的队伍,让这一切都变成现实吧!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经过了一夜休息,大脑在此时变得兴奋,我们的精力也变得旺盛,是记忆的绝佳时期。晨读之功,如新生的禾苗,虽不见其增,但必定日有所长,日积月累,我们就能深切的体会到晨读带来的好处。晨读,贵在坚持!
四年的大学生活,如白驹过隙,总是匆匆而过,而我们要掌握的知识却是浩如烟海,所以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青春,不能随意挥霍;清晨的被窝,不能成为埋葬青春的坟墓。
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
清晨,让我们走出寝室,拥抱朝阳,一起晨读去!
众译社
早晨晨读的倡议书篇二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引起全国各高等院校及有关教育领导部门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视,并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通过研究中的大量数据和实验材料表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但可信度高,而且还符合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质量要求,能够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反映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促进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各级人事部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因此大学生更应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当今的就业形势,英语四、六级已被用人单位当做衡量你的用功程度和个人能力的标准,每年因英语四、六级证书不全而应聘失败的竞聘者占所有竞聘失败者的%。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即将来临,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四、六级过级率,对考试有更大的把握,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
在此,我们向全院师生发出以下倡议:
1、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加强学习英语意识。
2、主动坚持每天早上7:00——7:30,各个班级各自组织早读地点,并把早读地点发送给学生会学习部,学生会工作人员会不定时抽查。
3、老师带领班委向同学们做工作,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英语四、六级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参与进来。
4、各位党员、预备党员以及入党份子做好带头作用,带领我院的学生一起冲刺英语,充分发挥好先锋作用。
5、根据早读出勤情况学院会考虑给予一定的综测分,党员服务中心会根据出勤情况做一定的奖惩措施。
最后,衷心的祝愿各位同学在六月的英语四、六级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赢在起跑线上。
备注:请各位班委把早自习的地点以及早自习时间段(大一至少4早上,大二至少3早上,大三至少要2早上)在本周六晚上发送到邮箱#url#中。请各位班委及时上交!
xxx
时间:20xx年xx月xx日
早晨晨读的倡议书篇三
高二语文早读材料(2)
一、常见多音字
1.扛
[扛káng]扛枪、扛粮食、扛锄头。
[扛gāng]力能扛鼎。
2.横
[横héng]纵横、横队;横冲直撞、横七竖
八、老泪横流;横行霸道、横加干涉、横征暴敛;横竖撤捺:
[横hèng]横话、横逆、蛮横、强横;横财、横祸、横死。
3.哄
[哄hōng]哄传、哄动、哄然大笑,哄抬物价;乱哄哄。
[哄hǒng]哄弄、哄骗、你别哄我;哄孩子、哄他睡觉。[哄hòng]起哄、一哄而散。
4.遗
[遗yí]遗漏、遗失、遗忘;路不拾遗、补遗;遗憾、遗产、不遗余力。
[遗wèi]遗之千金、遗大王书。
5.济
[济jì]接济、济急、济穷、济世、接济、救济、扶困济贫;无济于事;和衷共济、同舟共济。
[济jǐ]济南、济宁、济水;济济一堂、人才济济。
二、易错成语
1、 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道。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3、 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4、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5、 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业的艰苦。
6、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7、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白驹,骏马。
8、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9、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10、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三、诗文名句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苏轼《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 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阬仆谷相枕藉, 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 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 惊庭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支来交州, 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 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 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 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 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 可怜亦进姚黄花。
7.苏轼《惠州绝句》: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8.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9.陈辉《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四、美文赏读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仅有关联,是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而已。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位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夜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杀风景。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是不大好办的事情。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论语》,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北自满洲,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是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而于风雨飘摇中始终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过是先民血汗的成绩,而在民族的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历史事实俱在,不容易否认的。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耸人听闻,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用功的人难道没有?即有少数的人好学潜修也不足挽回这颓风。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我不敢轻量天下之士,武断地说或者不多罢。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了。
(选自《北大学者谈读书》)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就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秋虫的一丝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掩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阿,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的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绿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轻,疾,缓,作,止,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那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尚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一个淡漠无味!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但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需求的,这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说有味总比淡漠远胜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它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 作于1923年8月31日)
【读后随札】
《没有秋虫的地方》是叶圣陶先生20年代初的作品,作者以其精湛的艺术构思,质朴凝重的语言,倾吐了一个进步的热血青年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题目意蕴丰厚,文章味道隽永,读之耐人咀嚼,令人深思。
文章从环境的渲染起笔,着意营造一种冷漠无味的艺术氛围。“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不见一只蝴蝶”,更令人悲哀的是,无论怎样倾听,都“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这就暗示了“没有秋虫的地方”是一个没有生气、“趣味干燥”的地方;而这样的“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地方呢?作者所设置的这种凝重、深沉的悬念,在篇末终于有了答案。原来这种没有生机、令人窒息的地方,是“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在文章的终了作者写道:“想道‘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由此可见,作者所说的“井底”与“铅色”正象征了作者所生活的那个黑暗而冷漠的年代。
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在冷漠死寂的环境渲染之后,立即将文思转入对有秋虫的地方的追忆。在那充满虫声的乡间,一个自由和谐的天地里,“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在作者的笔下,那秋虫的合奏,仿佛是经过乐师精心的训练,那众妙毕集的“灵感”简直就是人间的“绝响”。然而文章的意蕴并非在此,作者一方面通过记忆中秋虫鸣曲的描摹和愉悦心情的抒发,与现实寂寞无声的无虫之秋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审美心理的反差,从而突出期盼之情的急切和无奈之心的焦灼。另一方面通过对“绝响”的讴歌,引发出一种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秋虫的音响素来是秋愁怨曲,最易引起劳人的感慨,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和思妇的低泣。而对于一个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来说,秋虫的鸣曲却有另一番意蕴。正是这秋虫的鸣叫,使作者摆脱了死一样的空寂,与他追求不平淡的生活的心理相应和。在作者看来,秋虫的鸣曲是绝好的“自然诗篇”,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由此作者生发开去,道出了一个热血青年不甘沉寂的律动之情。“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一个淡漠无味!”有味胜过无味,哪怕是酸的苦的。作者进一步写道:“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麻木地安世乐道,毫无反应的是懦夫;只有在险恶的环境中不甘淡漠,渴望战斗的才是勇士。作者通过对没有秋虫的地方的诅咒和对秋虫自抒灵趣的赞美,热烈而深刻地表达了不甘淡漠沉寂的生活、期盼冲向生活激流的强烈愿望。作者恋念秋虫的鸣曲,羡慕可以避开“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的秋虫,正是作者不原辜负生活馈赠,让生命充实起来的心曲的真实写照。
在没有秋虫的地方,我们听到了一个热血青年那热烈、深沉的呐喊。
早晨晨读的倡议书篇四
大家好!
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
,意味着成功的脚步离我们愈来愈近。
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赶快加入到我们的晨读队伍中吧!伴随着四月和煦的清风,踩着轻快的脚步,携一本书,朗出你的激情,诵出你的诗意,与阳光同行,与青春同行!
xxx
20xx年4月12日
早晨晨读的倡议书篇五
书籍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基石,体现的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延续。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借本校第三届“读书节”活动为契机,扎实而有效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获得传统经典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校本学期特开展以“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将经典诵读与孝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热爱国学,亲近经典。系统接触影响中国文化最为深远的经典著作,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美文名篇,通过多种方式学习、熏陶、诵读、理解。
二、让读经典,诵经典成为我们学习的一部分,坚持与同学,家长分享交流读经典的快乐与心得。
三、做到储蓄经典美文,培养文明行为。从自己开始讲文明话,做文明事,远离自私,远离冷漠,让经典的忠、廉、孝、爱、义、恭、礼、智、信、让等理念在校园、家庭、社区扎根、生长、开花、结果,传颂在校园和社会每个角落。
(一)保证诵读时间。每周二晨读为经典诵读时间,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一为全校“经典诵读”展示时间,全期经典诵读全校集体展示四次。采用先全校集体朗诵后分年级朗诵的形式,积少成多,持之以恒,各班努力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二)注重校内向校外延伸,利用主题班队活动、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开展“优秀诗文朗诵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读书小能手”等评选活动。
(三)每天布置家庭作业时,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加入诵读内容,家长督促签字。
(四)各科教师都要自觉地在班主任教师的统一协调下,在规定的时间段里,有条不紊地创造性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早晨晨读的倡议书篇六
中华文明五千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明,在止于至善”的治学观、“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志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的用人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观,等等,国学的思想渗透到了中华文化的脉络中,源远流长,泽惠至今。
正如人们所说,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学蕴涵着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国学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思想根基。作为即将升起的明日之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先贤圣哲留下来的无尽的精神财富。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利用清晨的大好时光,伴着晨雾和朝阳,一起诵读《论语》吧,这未尝不是一种享受!
为此,我们倡议:
1、每周二、周四早晨6:20—7:00在田径场、篮球场、多媒体教室进行晨读。
2、以《论语》、《大学》、《中庸》等为晨读的主要内容。
3、在相关老师的组织下,播放经典朗读光盘带读,或由普通话标准、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带读。
同学们,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让我们一起诵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009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