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弟子规有感读弟子规有感篇一
今天,我拿起手中的一本书《弟子规》,并认真阅读了书中内容。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教会了我们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当中让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话便是:“朝早起,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这段话的意思:清晨要早起,不要睡懒觉;夜晚,不要为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经常熬夜从而损坏身体。毕竟人生很短暂,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宝贵时光。每每读到这一段话的时候,我的脑海总会浮现出那一件事。
记得有一天的夜晚,我正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看着自己最喜爱的电视剧,这时,妈妈朝我走过来,对我说:“芳芳,该睡觉了!赶紧把电视关了,不然明天上课会没有精神的。”听后,我假装可怜兮兮地对妈妈说:“就一集了,等看完了我马上回房睡觉,求你了,妈妈”可妈妈二话不说,就把电视机关了,还不停地念叨:“小孩子不能睡迟觉,不仅伤害身体,还很容易衰老的,你要听话,赶紧回房睡觉!”尽管如此,我还是满脸的不情愿,可在妈妈的要求下,最后我还是乖乖回到房间去了。没想到,刚进房门,我就看见床上躺着一台平板电脑,心里不禁一阵窃喜:幸好妈妈没有发现拿走,嘻嘻,我可以拿它看电视剧咯!于是,我快速关了房灯,偷偷看起了电视剧。就这样,我看了一集又一集,结果实在是困得不行了,我才不知不觉中睡着了。
天亮了,妈妈准时把我叫醒,我才发现自己只睡了四个小时!难怪眼睛感觉都睁不开了。然后,我睡眼朦胧地走进卫生间洗漱。“啊!”我发现镜子里的自己眼睛肿了起来,还有厚厚的黑眼圈,吓得我直后退。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很深刻的教训。从今以后,我要时刻谨记:朝早起,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不要再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熬夜,要学会爱护自己,也爱护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
读弟子规有感读弟子规有感篇二
上星期,校长推荐我们读《弟子规》这个教我们做人的书。就像总叙里面说的:“弟子规圣人训”。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入则孝”,它告诉我们: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当先。
每节课前5分钟左右,朗朗的读书声:“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在这读书声中,我脸红了,我顿时想到了我在家里的——不礼貌、不尊重。
我们的确应该好好的反思一下。
读完这一页,我感受颇多: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这使我想到了,我生病的时候,父母也是“药先尝”,也是“昼夜侍不离床”虽然那时候,已经病的不轻,也看不清父母的样子,唯一看得最清晰的就是父母为了我着急的神情。
1一定要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
2为什么自己所犯的事是错?
3父母对于自己的辛劳表现(事例)及表示感谢
4认清自己为什么会做那些事?
5提出合理性建议,在什么情况下自己会尊敬父母
6恳请父母尊重自己的意见从而教自己做人的礼仪
7表示态度以及将来的学习礼貌计划请父母放心
好了这次《读弟子规有感》就到这里,大家肯定也有说不完的话,下次再见!
读弟子规有感读弟子规有感篇三
从去年开始,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得到丹溪小学全体教师认同,于是大家捧起《弟子规》,与圣贤为友,深入探讨其思想,体会其精神。老师们认识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对经典文本,如果仅仅止于言传,自己不深入体会、感悟、实践,就很难引起学生共鸣,更无法进一步落实到行动中。因此,老师们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做到身体力行,承担起了经典导读和行为示范的双重任务。
学校把“《弟子规》教法”作为教师的校本培训课程之一,校长周末常带老师去校外切磋教学方法,交流学习体会。全校老师人手一本《弟子规》教材。为了使学习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将其作为校本教材,在周前会上指导老师逐字逐句诵读、理解、背诵,学校不定期进行检查、评比、演讲。
《弟子规》的确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同时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它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航针”。在《弟子规》的熏陶和滋养下,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了较大的变化,家长老师们最大的感触就是孩子们“变得懂事了”,爱学习了,对长辈彬彬有礼,独立性也增强了,亲子关系更融洽了。学生在学校举止文雅,课堂纪律良好,课间活动井然有序,在活动中,孩子们增进友谊,锻炼身体,彰显了健康、活泼的天性。
《弟子规》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这24个字清楚明晰地告诉我们每个人出尘入世做人的基本准绳。
二是信。为人处世,除了孝道,就是诚信。诚信为本,诚信也是国人所追求和倡导的一个基本素质。《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一个人假如没有信用,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在当今的诚信社会尤其重要。《论语》中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谅,可以解释为“谅,信也。”信就是诚实,做朋友,交朋友,要为人诚恳,不虚伪,朋友之间诚实交往,才能感到内心的妥帖,安稳。友便妄,是指言过其实,夸夸其谈,与《弟子规》中的匆佞巧相对,只会耍嘴皮子,没有真功夫,也是很有危害的。人与人之间相处,都是希望自己与对方能够真诚地交流,合作,坦诚相对,谁愿意对方对自己隐瞒什么,甚至欺骗?诚实是金,诚实可以为自己打开一个友善的环境,可以让自己有一个光彩的人生。
总之,《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经常广泛运用,逐步孕育出重德、崇德、立德、尚德、明德、修德,厚德品行。今后,还要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并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的指南。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读弟子规有感读弟子规有感篇四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它集儒道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弟子”的意思我认为是: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军队指士兵,在社会大众中指公民。“规”就是规范、制度、行为准则。
时过境迁,百事孝为先,孝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唯宽可以宽人,唯厚可以载物。君子以厚德载物。废经废伦,社会败坏根由。贪瞋痴慢疑,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规则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读《弟子规》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弟子规》字里行间,犹如一缕缕和煦的春风拂过脸颊,又如一丝丝甘甜的细雨滋润心田。让我们穿越遥远时空,面对古代先贤教诲倍感温暖和亲切,悄无声息中精神世界得到净化。
孟轲的《孟子?离娄上》有言:“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说,即便有离娄的目力,有鲁班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或曲尺,也不能正确地画出圆形或方形,凡事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法则。故此“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成为了历代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条例、纪律、规则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在体育比赛中,正是有了诸多比赛规则,才有了世界冠军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才有了运动员的拼博和无限辉煌。在交通行驶中,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交通工具日益完备骤增,天上有飞机翱翔,地上有机动车驰骋,地下有地铁呼啸。正是国家制定了各种交通法规,并与之管理,才避免和减少了无数次潜在交通危险。国家的法律便成为司机和行人遵守的准则,才有了有条不紊的交通现状。
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三章,奠定了汉朝四百年之基业。清朝制定了严惩贪官的各种制度,史称“康乾盛世”,但康乾二帝肃贪都是绝不手软。康熙告谕大臣:“朕观自古帝王,于不肖大臣,正法者颇多。今设有贪(tan)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凡别项人犯尚可宽恕,贪官之罪,断不可宽。”乾隆登基不久即发布上谕,将贪官污吏与恶棍奸民归为一类:“贪婪侵盗之员工,上侵国帑,下朘民脂,实属法所难宥。是以国家定制,拟以斩绞重辟,使共知警惕。此纲纪所在,不可不持。”事实上,乾隆一朝,因贪赃枉法而判死伏法(斩、绞或赐自尽)的方面大员,包括总督、巡抚、学政、盐政等共有十几名之多。
从古到今,人们都在追求国泰民安,人们都在追求自由平等。但行为准则、制度法律的建设才能保证幸福富强,特别是提高每个公民的道德素养才是治国之本。
“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在惩贪防贪的同时,对公民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才是“廉”的倡导。宋、明两代,曾以惩贪严厉著称,但《宋史?刑法志》中却有“法令具在,吏犹得以为奸”的记述,朱元璋也有“我欲除贪脏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的感叹。
治国需正心,洗心是根本。明仁义礼智信,做温良恭谦让,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人的信仰崇高,信念坚定,才能使社会风尚焕然一新,欣欣向荣。
如今,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把这个“末”看成了孩子未来最大的要素,却忽视了孩子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这个“本”。教育的本末颠倒,导致青少年在成长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对长辈失去孝心和恭敬心,公然顶撞长辈、甚至和长辈大打出手。对学校校纪校规熟视无睹、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意志力薄弱,遇到小小的挫折,动辄离家出走、跳楼自杀。很多家长都很迷茫,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衣食无缺,条件优越的他们逆反心理那么强,心灵脆弱不堪一击。其实造成孩子种种心理或社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对孩子教育片面性和功利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父母思想中已根深蒂固。许多家长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死死盯住他们的学习成绩、在成绩方面的要求对孩子没有让步的余地。对孩子唯一可以让步的恰恰是对他们行为规范的要求,熟不知这恰恰是我们教育最大失败的根本原因。
“弟子规”就是清新剂。德教为先重在行。德教是为政治国和改善社会风俗的首要任务,德教为先体现出了“为政以德”或“以德治国”的意蕴。一是知廉耻。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旧唐书?杨绾传》中“从政者皆知廉耻,浮竞自止”。这些都是强调要懂得礼义廉耻,要有自我修养意识、大局意识、形象意识,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行不检点而毁坏了自己的名节,污染了大好的世间风俗。为官为士者讲廉耻,就会规规矩矩的做官,正正当当的做事,就会不阿上,不欺下,不枉法,不贪赃,促使整个社会风气的淳化。二是重操守。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火不侵玉”,真金不怕火炼。他还说:“守法持正,嶷如秋山。”南朝梁人周兴嗣在《千字文》中指出:“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吕氏春秋?诚廉》曰:“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不可夺赤。”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指出:“死必得所,义在不苟。”说得最直白、最有力的是文天祥的《正气歌》:“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还有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弟子规》就是清新剂。修身律己为根本。从政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有优秀的人格。孔子曰:“修己以敬”,认为只有“修己”,才能“安人”、“安百姓”。《孔子家语》:“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者矣。”这也就是儒家倡导的“修身为本”的精义所在。修身一般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修身为本”所主要强调的是统治者的修养,即所谓“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只有通过良好的道德修养,提高统治者的道德境界,铸就“君子人格”或理想人格,以达到正百官化万民、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就修身的内容而言,孔子提出尊礼、处恭、有信、敬事、俭用,孟子强调仁、义、正、礼、恭、俭,朱熹则归结为“修身在正其心”,“修身是修德”。可见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说法,但说到底,修身一方面在于祛邪扶正,保持和发挥善心与德行;另一方面在于“涵养”正气。比如“君子坦荡荡”的“浩然之气”,“不食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甘耐清贫”之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的“能屈能伸”之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宁静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公后私之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国忘我之气、“梨虽无言,我自有主”的严于律己之气等。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处处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重,才能公正廉明,大公无私,使社会正气上扬。
《弟子规》就是清新剂。治下先治上,正人先正己。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世风,虽然人人有责,但其关键不在下而在上,在于政风。对此,先贤早已论之凿凿。《管子》:“治官化民,其要在上”,《孟子》:“君正,莫不正”,《韩非子》:“圣人治吏不治民”。孔子:“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孔子家语》:“圣王宣德流化,必自近始。朝廷不备,难以言治;左右不正,难以化远”。所有这些论述都表明了“上”之表率作用,君主的言行是社会发展的导向、百姓文明的指南,官吏的言行是百姓的仪范,要想世风好,先要从上层做起,在位者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使“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如果上层统治者寡廉鲜耻、贪鄙成风,就不可能民淳俗璞,更不可能反腐倡廉。
读了《弟子规》使我认识到依法治国、反腐倡廉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既要重视制度、法律的外在控制、制约作用,又要重视道德、修养的内在自省、自律作用。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培育良好政风世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读弟子规有感读弟子规有感篇五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你一定和我第一次读它时的感受一样,感到迷惑不解,不过,没关系!你先看彩图,在读译文,你的好奇心就油然而生了,然后,再跟着拼音把它们读出来,一次、两次,保证你爱不释手,它就是《千字文弟子规》。
《千字文弟子规》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儿童文化课本,适应各种年龄人诵读,它不仅有注音、注释,还有译文和故事,让我在学习中还可以了解到与此相关的典故,而且配有彩图,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千字文》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意思是:“不要总谈别人的短处,不要总夸自己的长处。帮人要诚实可信,一言一行经得起检验,,心胸要宽阔,气量要大度得让人难以测量”。这两句和我们学习过的《陶鑵和铁鑵》的意义相近,都是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还有惜时的“尺璧非宝,寸阴是竟”。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常常学着古人吟诗的模样后背着双手,摇头晃脑地把它读出来,然后在妈妈的询问下把它们的意思说出来,必定会赢来一片称赞,这时我忙引用《弟子规》中“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来表达我学习的目的。
如果说《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巧妙地记录了天文、地理、历史、教育等知识,那么《弟子规》更是形象地规范了我们学生的行为。
你看“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教我们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而“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则教会我们读书的方法和用学到的知识亲身去实践,不要华而不实。“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是我在学习中深得体会的一句。它仿佛一位和蔼的老师,面带笑容地告诉我:“读书学习,时间要安排得多一些,但是仍然要抓紧用功。只要功夫到了,困惑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面对这样一位“老师”。我焦躁的心能够平静地面对难题了。
《千字文弟子规》不愧为我的良师。有了它,我希望自己“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你信吗?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037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