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篇一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撒哈拉故事》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海子这句著名的诗句中,朴素明朗、清新隽永的语言,让这份自然而真挚的美好情感表露得热烈而坦诚。
在美好的青葱岁月里,我无数次幻想自己就是诗句中的主人公,在无休止的旅途中一次又一次地面朝着大海,沐浴着海风,迎着海边升起的朝阳忘却尘世间的一切烦恼。对自由和漂泊旅行的向往,让当时的我单纯地认为这样的旅行就像是一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直到我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认识了一个叫三毛的人。
撒哈拉是一片大海,一片沙海,远离尘寰的喧嚣,白天异常酷热,晚上又非常冰凉,缺水让那里的人掩盖不了身上散发的浓浓的体臭;没有教育和知识让那里大部分的人根本无从知晓自己今年几岁;没有警察和正义,对神灵的迷信让人害怕。
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会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记录着主人翁的`烦恼、忧愁、幸福的沙漠风情。这个遥远而新奇的世界使得旅行变成一种流浪,三毛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落后的地方,而她却依然怀着一颗淡定而坚强的心,忘记了恶劣的环境,用她心中洋溢出的浪漫奇想,让枯燥而艰辛的沙漠生活产生了无限的情趣。虽然过着入不敷出的贫穷生活,但是,他们却从未对生活失望。书中那些质朴而又感人的故事,让每一个读者心生羡慕。
人们必须学会大度,别去思忖现在的快乐是否胜过以前的快乐。当现在成为过去,你就会明白,健康生活着的我们永远都是快乐幸福的。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篇二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用自己的笔记下了自己与荷西的甜蜜生活和撒哈拉这片沙漠里的动人故事。
三毛,是个传奇的女子,她的一生就像是一张画卷,她的经历就像是一支神奇的画笔,在画卷上描龙绘凤,浓墨重彩地画出精彩的人生。
在《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三毛以率真、乐观的手笔记叙了她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那一段难忘岁月。在当地,他们一起参加了民族婚礼、观察当地的风俗习惯、用自己的医术救助村民、在沙漠中观浴、与邻居打交道、在沙漠中寻宝……一路下来,三毛与丈夫从刚到沙漠的一无所知、白手起家到最后精神财富源源不断,其中滋味只能慢慢体会了。
当然,三毛的生活也不都是欢乐:邻家小孩常来调皮、当地男人对女人的轻视、生活资金的窘迫……但这都无法阻挡三毛那一颗对生活炙热的心,她用自己的热情去融化着生活中的烦闷。
这本书中的文字细腻却又不失俏皮,描写着婚后生活的甜蜜与新奇。三毛是个幸福的女子,她自己也乐享其中,与荷西一起抓鱼、一起卖鱼、一起“耍弄”上司、一起去寻宝……三毛若是一人去外面“游荡”,荷西定会一家店一家店地问:“有没有看到echo?”三毛会对荷西说:“我不会死,我还要给你做饺子呢。”三毛和荷西之间的那些小细节总是让我感动,感叹生命的幸福。虽然荷西早三毛而去,但他们的爱情就像一条涓涓流淌着的小河,流得漫长却从不孤单,曲折却从未停息,在小舟上,三毛一直与荷西相爱。
三毛放弃了大城市里的生活,与荷西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撒哈拉,那个神秘且美丽的地方,它的每一寸土地对三毛来说都是渴望的,她用心去感受着每一寸土地,体会它的温存与激情。三毛是梦的使者,跟随着她的思想,顺流而下,抵达开满芬芳的峡谷,深吸一口气,从温暖的文字中呼吸到自由的花香。三毛的每一次旅行都是随性的,不停地在寻找生活的魅力,这样的行走,随时可以拾捡生活的美丽,装饰自己心灵的家。
是的,在撒哈拉,三毛尝到了幸福的滋味,尝到了快乐的滋味,尝到了生命的滋味……而我也在她的作品中体味到了别样的人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篇三
这是一首三毛写的被广泛传唱的歌谣,从小不喜欢学习的三毛选择辍学去流浪,她流浪到了撒哈拉,给我们带回来的“礼物”就是这本传奇——《撒哈拉的故事》。
百度词条上说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地理上说撒哈拉沙漠形成于二百五十万年前,是世界第一大荒漠,也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我想我这辈子不一定有机会去那里,但是因为三毛清新、有趣的文字,让我对撒哈拉沙漠有了重新的认识。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阅读她的书,仿佛烛光下品着咖啡,久别回来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你们的表情不时表现出诧异、表现出惊奇、表现出欢笑。这里没有编剧,没有彩排,只有真实和有趣,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怀念三毛,希望她在天国,能够继续去“流浪”,继续写下传奇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篇四
三毛是一个为爱停留,为爱旅行的人。我一想到她,就对她充满了感激之情。
感激三毛,是她让我明白了读书和旅行的真正含义。三毛在上初中时就经常逃学去坟墓堆读闲书。成年后,又跑去了西班牙旅行,结识了她的丈夫荷西。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到那里去,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跟着去了。是她让我懂得了读书和旅行一样重要。
感激三毛,是她让我学会了一个人应有的爱心。虽然她的丈夫荷西说她给人看病如同玩洋娃娃一般,但她还是用阿司匹林药片治好了一个老年撒哈拉威女人的头痛,用一只羊挽救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用指甲油治好了撒哈拉威人的牙痛,用黄豆捣成的浆糊治好了姑卡的疖子。是她,让我在心灵里开一朵花,用爱心维持它的芳香。
枯燥的撒哈拉生活,让三毛过得富有诗意。她经常能把垃圾变废为宝,不花一分钱地去装饰自己的家。她把轮胎改造成鸟巢沙发,把烂羊皮改造成坐垫,把水桶改成一个个花瓶。她把家里装饰的好似一座皇宫,而她俨然就是那个女王。
我虽然没有去过撒哈拉,但我却对它很熟悉,是三毛用笔墨把撒哈拉带到我的眼前,让我领略了它的异域风情。如梦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烈的大地,黑色的山峦,满布乱石的荒野……三毛带来的这些,让我意乱神迷,目不?l接。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篇五
一直以来,我都对这个在撒哈拉大沙漠走出来的奇女子情有独钟。阅读她的文章,总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了解她的经历,让我对人生的意义豁然开朗。这个奇女子,就是《撒哈拉的故事》的作者,三毛。
三毛是个热爱自由、热衷于幻想,并且不愿与任何繁复妥协的人。当三毛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撒哈拉大沙漠时,她蓦然感受到了那份属于前世的乡愁。从此,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去那片荒凉的土地,不惧黄沙漫天、风声四起,不为做个女探险家,只为了圆一个心愿:“那里有属于我前世回忆的乡愁”。
于是,三毛来到了撒哈拉,来到了这个叫做阿雍的小镇,住进了一个小而破的房子里,《撒哈拉的故事》由此展开。尽管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有的只是漫漫黄沙和骄阳的炙烤,但三毛和荷西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开始自己动手装修房子,为了省钱,甚至用装棺材的木板箱子来做家具。很快,他们就将自己的家装饰成了撒哈拉最美的房子,一个美丽圣洁的殿堂。于是,他们结婚了,最能知晓三毛心意的荷西,送她了一副骆驼头骨!这对富有生活情趣的夫妇,带着一双慧眼,探寻着撒哈拉的故事,正如同三毛所说:“这一次直渡撒哈拉,我们双双坠入它的情网,再也离不开这片没有花朵的荒原了”。
三毛的文章,永远都像是在用一种很温暖的口气,向我们娓娓道来她在撒哈拉的经历以及感受,没有华美的辞藻,却有富有征服力的语言,字字珠玑,打动人心。“人,真是奇怪,没有外人来征服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啊,但细细品味,又是多么符合我们的心理啊:那么多人总是会感到自卑,究其原因是觉得自己不被认可;可假如被许多人虚伪地称赞后,即使你做的并不完美,却也会在别人的言语下滋生傲慢情绪;“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走这么一遭!”这话使书外的我感同身受,生命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又何必惶惶终日,或是平平淡淡度过这一生,我们都应明白一个道理:既来之,则安之。
三毛征服我的,不仅是她那孤独自闭的少年时代、多灾多难的情感历程,也不仅是《撒哈拉的故事》中所提到的那些极富传奇色彩的流浪故事,还有她那些自然天成的真性文字,以及她那份敢做敢爱的真性情。正如同她自己所言,她是灵魂骑在纸背上,红尘不悔追梦人。
正是她那份敢做敢爱的真性情,才造就了她妙笔生花传天涯的极致人生。
而这份绽放在沙漠中的美丽,还在每个读者心中延续……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057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