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化学教案(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3:46:14
级化学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3-06-06 13:46:14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级化学教案篇一

【知识与技能】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1.溶解度

【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是g。

【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给学生15分钟时间来完成该曲线的绘制)

【学生回答】能。说明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提出问题】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观察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从溶解度曲线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不相同。

溶解度最大77.3g,而的溶解度只有0.07g,说明在同样的温度下几个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提出问题】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代表两个物质在此温度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解析:

溶解度数据表具有数据准确、来源可靠的优点;溶解度曲线能够展示更齐全的数据,并且能够直观看出溶解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溶解度。

布置作业:预习气体溶解度的部分。

级化学教案篇二

1.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3.学习观察法、探究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

4.知道氮肥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氮肥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雷雨发庄稼”(自然固氮)知识的复习和生物固氮方式缺点的讨论,从而将本节内容的重点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氮)过程的教学中来。氮肥生产的基础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节课教学重点——氨气性质的教学。其中,氨气与水和酸的反应是教学的重点。再通过氨的挥发性、刺激性气味等性质,引导学生讨论氨水作为化肥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固态铵盐和氮肥知识的教学。在学习铵盐知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科学使用化肥的方法和意义。

[复习引入] 回忆“雷雨发庄稼”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图片] 人类已知的三类基本固氮方式。

[讨论] 三种固氮方式的优缺点。强调人工固氮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内容的教学。

[化学史话]氮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须元素,大气中游离的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通过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获得的氮元素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家们苦苦探索了几百年。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首次用氢气和氮气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合成化肥的基础。从此,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他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化学诺贝尔奖。

[知识链接] 1. 合成氨反应条件苛刻的原因;

2. 哈伯的功与过。

[板书]一、工业合成氨

n2+3h2 2nh3

[过渡] 氨的成功合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要让这种重要的气体氮化合物更好地人类服务,我们必须研究它的性质。

[板书] 二、氨气

1.氨的物理性质

[展示]展示一瓶nh3,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小结]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氨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变冷(常用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体积比1:700)。

[实验探究1] 喷泉实验。

现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喷入烧瓶,变成红色喷泉。

结论: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讨论]上述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什么?

[小结]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大量氨气溶于水使烧杯中气压急剧降低,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实验探究2] 氨水的不稳定性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

氨水易挥发,氨气的水溶液具有碱性。

[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

[小结](1)氨气与水的反应

nh3+h2o nh3 h2o nh4++oh-

[讨论]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并与液氨进行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种类

粒子种类

[实验探究3] nh3与hcl的反应

烧杯中出现白烟。

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nh3与hcl结合,有固体nh4cl生成。

(2)氨气与酸的反应

nh3+hcl= nh4cl(白烟)

[思考]将实验3中浓盐酸换成浓硝酸或浓硫酸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nh3 + hno3 = nh4no3(白烟)

2nh3 + h2so4 =(nh4)2 so4

[回答] 氨水中的nh3 h2o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氨气,而挥发掉促进植物生长的有效成分,降低了肥效。同时,会发出来的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回答] 可以将氨气与酸反应转化成固态铵盐加以使用。

[过渡] 回答得很好!铵盐就是目前我们使用最多的固态氮肥的主要成分,对铵盐的性质的了解,是科学使用化肥的基础。

1.受热分解

[实验探究4]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加热,试管中产生白烟,试管口重新生成白色固体。

nh4cl = nh3 ↑ + hcl ↑

nh3 + hcl = nh4cl

nh4hco3= nh3↑+h2o + co2↑

[拓展视野] 由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 nh4cl 、nh4hco3受热都能分解,都有nh3产生,但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能产生nh3。

[板书] 2.与碱共热放出氨气

[实验探究5]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

[思考与交流]根据上述性质,分析讨论此性质有何应用?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3)避免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

[板书] 3.氮肥简介

(1)铵态氮肥: nh4cl(氯铵)、nh4hco3(碳铵)、(nh4)2so4(硫铵)、nh4no3(硝铵)。

(2)其他氮肥:硝态氮肥。如:kno3。

有机态氮肥。如:co(nh2)2。

1.检验氨气是否充满试管的方法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能否用浓硫酸干燥氨气?

答案:1.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管口 试纸变蓝

2.不能 因为氨气能与硫酸反应

级化学教案篇三

1、了解乙醇的工业制法,常识性介绍乙醇的生理作用。

2、了解醇类的一般通性和几种典型醇的用途

] 新授课

讲解、归纳

复习:

1、乙醇有哪些化学性质?

2、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条件。

分析:根据(ch3)2c=ch2,可以推断氯代烷结构有两种:(ch3)2chch2cl和(ch3)2cclch3,又醇b可以被氧化生成醛,所以只有(ch3)2chch2cl正确。

引入:研究乙醇结构可以看出,乙醇是由烃基和羟基相连的化合物,在有机化学中,像具有这样结构的物质叫做醇。请看课本p158二、醇类,了解醇类的分类和性质。

讲解:醇是分子中含有跟链烃基结合着的羟基化合物。根据醇分子里羟基的数目,醇可以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分子里只含有一个羟基的,叫做一元醇。由烷烃所衍生的一元醇,叫做饱和一元醇,如甲醇、乙醇等,它们的通式是cnh2n+1oh,简写为r—oh。乙醇是重要的化工溶剂,广泛应用于医药、涂料、化妆品、油脂等工业;甲醇、乙醇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同时,它们还可用作车用燃料,是一类新的可再生能源。甲醇有毒,饮用约10ml就能使眼睛失明,再多就能使人致死。

低级的饱和一元醇为无色中性液体,具有特殊的气味和辛辣味道。甲醇、乙醇、丙醇可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含4至11个c的醇为油状液体,可以部分地溶于水;含12个c以上的醇为无色、无味的蜡状固体,不溶于水。表7-2中列出了几种饱和一元醇的某些物理性质。

板书:二、醇类

1、定义:链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结合的羟基

练习:下列哪些物质属于醇?

板书:

2、分类 按羟基数目分(一元醇、二元醇、多元醇)

按烃基类别分(脂肪醇、芳香醇)

3、饱和一元醇:烷基+一个羟基

(1) 通式:cnh2n+1oh 或cnh2n+2o、r—oh

(2)物理性质: n≤3, 无色液体、与水任意比互溶

4≤n≤11,无色油状液体,部分溶于水

n ≥12,无色蜡状固体,不溶于水。

溶解度: 碳原子数越多,溶解度越小,直至不溶。

沸点: 碳原子数越多,沸点越高

(3)化学性质:似乙醇,但要注意发生消去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条件及其产物。

①消去反应的条件:似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与—oh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即β位c原子)上必须有h原子。如ch3oh、(ch3)3cch2oh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②氧化条件: 与—oh所连的碳原子(即α位c原子)上必须有h原子。如c(ch3)3oh不能被氧化。

③氧化产物:α位c原子有两个h原子生成醛,α位c原子有一个h原子生成酮。

4、几种重要醇结构、性质与用途:

讲解:甲醇、乙醇为可再生能源,甲醇有毒;乙二醇和丙三醇都是无色、粘稠、有甜味的液体,与水和酒精以任意比互溶,;丙三醇吸湿性强,能跟水、酒精以任意比混溶,它们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此外,丙三醇还有护肤作用,俗称甘油。

醇的沸点与氢键

因此,要使液态醇变为蒸气,不仅要破坏分子间的范德华引力,还需消耗一定的能量破坏氢键,这就是低级醇的沸点相对较高的原因。

级化学教案篇四

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实验探究教学法

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原电池实验仪器及用品。实验用品有:金属丝、电流表、金属片、水果。先将各组水果处理:a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较厚),b组:成熟的橘子(将瓣膜、液泡搅碎),c组:准备两种相同金属片,d组:准备两种不同金属片。

(巡视各组实验情况)。

[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总结:出现两种结果:

①电流表指针偏转 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生]:说明有电流产生。

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二次电池可分为: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二次碱性锌锰电池等。铅酸蓄电池可分为: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全密闭铅酸蓄电池。

原电池的构成:任何一种电池由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四个主要部件是:两个不同材料的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外壳。

提出问题,从身边走近化学,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级化学教案篇五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原子概念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化学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习惯,改变了我们的出行习惯,也改变了我们医药方面的习惯。所以说化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足以影响影响整个世界,从未来到现在。

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化学史文科课的东西我们理科生没有必要去学,但是回过头想想,完全是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是师范生,学的不多就会误人子弟,并且学习了也给自己补充能量,填补自己的空洞。回过头想想,原来化学的历史也这么精彩。我觉得应该把化学史也纳入历史中,这样不仅学习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了解了化学的鼻祖,以及来源。

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最先提出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是由最微小,坚不可入且不可再分的微粒所构成。这种微粒叫做“原子”,希腊语原意即“不可分割”。牛顿在17世纪后期比较明确地指出,一切物质都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但这些论点都没有科学的实验来证明,既不能被科学界普遍接受,也无法推行运用。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通过化学分析,研究了许多地区的空气组成,得出这样的结论:各地的空气都是由氧、氮、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四种主要物质的无数个微小颗粒混合起来的。他利用了希腊哲学上的名词,也称这些小颗粒为“原子”。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①元素(单质)的最终粒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极其微小,是看不见的;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不可再分割的。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保持其本性不变;②同一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不相同;③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了化学中的化合现象;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这一学说合理地解释了当时发现的质量守恒定律、定组成定律及倍比定律等,开创了化学的新时代。但是,道尔顿的把原子看成是组成物质的“最后质点”,是“绝对不可再分”的微粒的观点,又受到19世纪末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的有力冲击。电子的发现打开了原子内部的大门,放射性的发现则进一步揭示了原子核的奥秘。

这些是外国人的成就,下面我国的发展粉墨登场。我国的发展是从一些道士手中开始的,比如秦始皇想要的长生不老,永驻年华。以及在明朝时期的“红丸”时间,这些都是化学的开端,虽然不雅观,却推动了化学的发展。

诺奖的得主——中国化学委员会的屠呦呦。虽然我国得奖有点来的迟,但充分说明中国后继有人,有望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学习了化学史就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在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心理品质。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是唤起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关键是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通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基础课程,过去“填鸭式”照本宣科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引入化学史辅助普通化学教学是克服这种现象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讲述九年级化学绪论时,穿插很多化学史的知识,从远古时代人类独有的最伟大的成就——火的发现,到用火过程中得到启示,通过实践掌握了烧制粗陶瓷的技术,到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到来,到2008 年神舟七号飞船的升空。一部化学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发展史,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普通化学的兴趣,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教师只是按照书本的固定模式来讲授,会使学生认为化学就是简单的事实、定律和记忆过程, 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使学习兴趣降低。若在教学中适时的穿插一些与化学知识相关的趣闻秩事, 引导学生寻求化学发展的历程, 就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有机化合物苯时可以穿插凯库勒确定它的结构时梦见蛇咬尾巴的故事;在讲氧化反应时, 讲一讲拉瓦锡因为否认燃素说而被送上断头台的故事等等。这些趣味横生又富有哲理的故事和趣闻, 不但能用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加深对某些科学理论规律性的认识, 从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领悟其中的道理,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不仅可以培养人才,还可以为世界创造福利。

(一)无机化学对世界的影响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起始。从冶金、冶铁、炼丹都是与无机化学息息相关的。19世纪的元素周期律为无机化学奠定了基础。例如无极新型材料的出现,改善了环境,促进了发展。

(二)有机化学对世界的影响 法国的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这为有机化合物奠定了基础。例如宇航员耐高温材料的衣服,“白色垃圾”的产生,它功不可没。有机化学的出现也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有机物的分离,分析方法向自动化,超微量化方向发展。核磁共振仪,电子衍射光谱等以用于有机化学结构的鉴定。未来有机无的发展会用于研究能源和资源开发。

(三)物理化学对世界的影响

物理化学是以热力学为主的。吉布斯自由能,范托夫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阿伦尼乌斯提出电离学说,这些都是对化学热力学的贡献。

(四)分析化学对世界的影响 分析化学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能源,医药,临床医学,环境保护。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社会的发展,物质合成已占了半壁江山。各种自然现象都可以用它来解释,所以化学是改变世界的重要武器,学习化学,就有必要了解化学史。

级化学教案篇六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质。加深认识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步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质疑、反思中提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重点:乙醇的分子结构;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

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性质推测分子结构,同时通过分子结构指导认识乙醇的相关性质。

(一)安全教育

肝脏中先与脱氢酶作用,生成乙醛,乙醛对人体有害,但它很快会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乙酸是酒精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唯一有营养价值的物质,它可以提供人体需要的热量。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是有限度的,如果饮酒过量,酒精就会在体内器官,特别是在肝脏和大脑中积蓄,积蓄至一定程度即出现酒精中毒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饮用大量酒,初始酒精会像轻度镇静剂一样,使人兴奋、减轻抑郁程度,这是因为酒精压抑了某些大脑中枢的活动,这些中枢在平时对极兴奋行为起抑制作用。这个阶段不会维持很久,接下来,大部分人会变得安静、忧郁、恍惚、直到不省人事,严重时甚至会因心脏被麻醉或呼吸中枢失去功能而造成窒息死亡。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两个反应中需氧化耗氧,且是在特殊的蛋白酶的作用下进行的。有的人体内含酶较多,有人较少。含酶多的人虽饮了较多的酒,但能顺利地完成上述代谢,而酶含量比较少的人,酒后不能快速完成代谢,致使大量的乙醇和乙醛会刺激神经系统,使人产生一系列反应,也就是酒精中毒。

以此提醒学生劝导家人不饮酒或者少饮酒,敬酒虽好,切莫贪杯。

(二)法制教育

由乙醇引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并从上面找出与酒驾、醉驾相关的条例。

第九十一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以上面相关条例提醒学生时常警示家人遵守法律,做到“喝酒不开车”“驾车不饮酒”。

hhhohhhhohhh

【设疑】如何证明乙醇的分子结构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

【设计并演示实验】乙醇与钠的反应

【学生活动】与水相比较总结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探究活动】乙醇分子的结构特点

hh

hc

hhoh

【展示结论】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学生活动】一氯甲烷、1,2-二溴乙烷、硝基苯等均是烃的衍生物。

【教师活动】由于-oh的加入,使得乙醇表现出不同于烷烃的性质,像这样当烃分子的氢原子被原子或原子团取代后物质的一些性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这些原子或原子团对烃的衍生物性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化学上,我们将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

乙醇的官能团是—oh称为“羟基”。卤原子(—x)硝基(—no2)等都是官能团,烯烃分子中的碳碳双键也是官能团。

【学生活动】写出氢氧根和羟基的电子式,观察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形式,简单明了的向学生展示分析了羟基与氢氧根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不仅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还在互动中,使学生清楚羟基与氢氧根的差别,一次类推知道有机化合物中基团与无机化合物中离子之间的区别。

【教师活动】乙醇特殊的结构决定了乙醇分子在不同条件下可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乙醇还能发生哪些反应呢?

【学生活动】能点燃,与氧气反应。

【教师活动】非常正确,乙醇它可以作为燃料,在空气中点燃能能放出大量的热。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的有机物燃烧的反应方程式写出乙醇点燃的化学方程式。

【思考交流】

(1)描述乙醇燃烧的现象?

(2)对比甲烷、乙烯、苯、乙醇燃烧的现象,解释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

(3)乙醇在燃烧的过程中断裂哪些化学键?

【教师活动】乙醇与氧气点燃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乙醇具有还原性,除了点燃反应还有没有其他反应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实验探究一下吧。

【演示实验】乙醇催化氧化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并思考问题:

(1)两步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如何书写?

(2)cu在整个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3)反应中乙醇断裂了哪些键?

【展示结论】

hh

hhhohhhhhco有机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

氧化反应:得氧或失氢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氧或得氢的反应

【教师活动】铜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铜是做催化剂的。乙醇被催化氧化成乙醛(乙醛具有刺激性气味)

【实验探究】乙醇与高锰酸钾反应。

【总结】乙醇具有还原性,能被氧化剂氧化。

【回归目标】本节内容回顾

乙醇

一、物理性质三、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

二、组成及结构2、乙醇在空气中燃烧

3、乙醇催化氧化hh

hhoh

级化学教案篇七

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本节内容分两部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一部分,相对较为独立;从整套教材的编写上来看,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唯一安排的气体制取的实验,因此要从探究过程中抽取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催化剂

创设情景,初识氧气,引出气体的制取→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步骤,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和反应条件→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尝试设计其他的制氧装置。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问,引出下文]那你还想知道与氧气有关的什么知识呢?

[生答]

1.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发射火箭的`。

2. 我想知道氧气怎么使食物腐烂的。

3. 我想知道氧气还有什么用途。

4.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

……

[过渡]看来同学们想知道得还很多,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看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氧气?然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设计意图:通过试验,探究如何在试验室里制取氧气,并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到实验室制取一瓶氧气,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分析]

l 反应原理

l 仪器装置

l 验满方法

l 收集方法

[学生交流]

l 电解水

l 从空气中分离氧气

l 光合作用

……

[师问]上述方法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消耗电能;操作复杂;难于控制……不适合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老师总结,引出下文]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在什么条件下可制取氧气呢?根据老师提供的探究报告,请同学们来探究一下。

级化学教案篇八

铁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重要的金属,主要有铁、氧化铁、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高考化学中铁的考点主要集中的三价铁和二价铁及其相互转化。

铁是银白色光泽的金属,密度大,熔沸点高,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能被磁铁吸引。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铝,排第四。铁是一种副族元素,化合价主要有0价、+2价和+3价,+6价(高铁)不常见。

铁可以与许多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与氧化性较强的反应生成三价铁,如氯气,液溴;与氧化性较弱的反应生成二价铁,如硫、碘。

(3)铁在氧气中生成四氧化三铁:3fe+2o2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fe3o4,四氧化三铁中含有1/3的二价铁和2/3的三价铁。

与氧化性酸反应,铁遇冷的浓硫酸会发生钝化反应。

铁可以与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它后面的`金属的盐发生置换反应:fe+cuso4=cu+feso4。

铁的氧化物有氧化亚铁(feo),氧化铁(fe2o3)和四氧化三铁(fe3o4),铁的氧化可以与酸反应,也可以在高温条件下被还原性物质还原。

铁的氢氧化物主要有氢氧化铁(fe(oh)3)和氢氧化亚铁(fe(oh)2),氢氧化亚铁是白色固体,容易被氧化;氢氧化铁是红褐色固体,经常出现在推断题中。

1.两种溶液颜色不同,浅绿色的二价铁溶液,黄色的是三价铁溶液。

2.加入kscn溶液,显血红色的溶液是三价铁溶液,不显红色,再滴氯水则变红的是二价铁溶液。

3.加入naoh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三价铁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沉淀马上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溶液为二价铁溶液。

铁单质化合价为0价,只有还原性;亚铁离子为+2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铁离子为+3价,只有氧化性。

1.铁单质变为亚铁离子,需要与氧化性较弱的物质反应,如稀硫酸、稀盐酸、硫、碘等反应。

2.亚铁离子变为铁单质,需要与还原剂反应,如氢气、一氧化碳、碳、铝、镁、锌等。

3.铁单质变为铁离子,需要与氧化性较强的物质反应,如氯气、液溴、稀硝酸、浓硝酸等。

4.铁离子变为铁单质,需要与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反应,如氢气、一氧化碳、碳、铝等。

5.亚铁离子变为铁离子,需要与氧化性强的物质反应,如氯气、溴水、硝酸等。

2fecl2+cl2=2fecl3;

6.铁离子变为亚铁离子,需要与还原性较弱的物质反应,如铜、铁等。

2fecl3+fe=3fecl2;2fecl3+cu=2fecl2+cucl2。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05999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