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阅读理解试题8篇(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13:55
2023年语文阅读理解试题8篇(大全)
时间:2023-06-06 16:13:55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篇一

2017年高考将至,同学们在高考阅读理解试题有没有觉得困难呢?下面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分享两篇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试题,希望对大家备战高考有帮助!

白龙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收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⑴下列对文章中“刷新”一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达到内心丰富。

b ,是学会与自己相处,在智识训练中重新发现自己,使精神日益丰富的过程。

c, 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对永恒之物的凝望和思索,能促进精神人格的.养成。

d ,能见识到另一个世界: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和经典所营造的精神空间。

答案:a(“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达到内心丰富”表述不全面。第一段“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而在文章最后三段又有具体解说,“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⑵文章说:“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每日”强调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案:“每日”强调的是阅读要勤,不要间断,要持之以恒,以达到“日新”。

⑶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4分)

答案:文章开篇指出了阅读对于精神刷新的意义;接着从白己和世界两个角度,具体阐述阅读对于养成良好人格、完善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最后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刷新”,才能成为心灵丰富、心智成熟的人。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

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

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篇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沈起,字兴宗,明州鄞人。进士高第,调滁州判官。闻父病,委官归侍,以丧免,有司劾其擅去。终丧,荐书应格当迁用,帝谓辅臣日:观过知仁,今由父疾而致罪,何以厚风教而劝天下之为人子者?乃特迁之,知海门县。

县负海地卑,间岁海潮至,冒民田舍,民徙以避,弃其业。起为筑堤百里,引江水灌溉其中,田益辟,民相率以归,至立祠以报。御史中丞包拯举为监察御史。吏部格,选吏以赃私絓①法,无轻重终身不迁。起论其情可矜者,可限年叙用,遂著为令。立县令考课法,设河渠司领诸道水政,乞采汉故事,择卿大夫子弟入宿卫,选贤良文学高第给事宫省,勿专任宦官,宗室袒免亲令补外官,复府兵,汰冗卒,书数十上。

京东岁饥盗起,除提点刑狱。至,则开首赎法携其伍,盗内自睽疑,转相束缚唯恐后。改开封府判官,为湖南转运使。凡舟楫、竹箭之材,多出所部,取于民无制,史挟为奸。起会其当用,自与商人贸易, 所省什六七。

熙宁三年,韩绛使陕西,加起陕西都转运使。庆州军变,将寇长安,起率兵讨平之。会韩绛城绥州不利,起亦罢知江宁府。入知吏部流内铨。奉使契丹,至王庭,其位著乃与夏使等,起日:彼陪臣尔,不当与王人齿。辞不就列,遂升东朝使者,自是为定制。

自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王韶以熙河进,章悼、熊本亦因此求奋。起言:南炙小丑,无不可取之理。乃以起守桂经略之,遂一意事攻讨。妄言密受旨,擅令疆吏入溪洞,点集土丁为保伍,授以陈图,使岁时肄习。故时交人与州县贸易,悉禁止之。于是交址益贰,大集兵丁谋入寇。苏缄知邕州,以书抵起,请止保甲,通互市,起不听,劾缄沮议。于是交人疑惧,率众犯境,边陷廉、白、钦、邕四州,死者数十万人。事闻,贬起团练使,安置郢州,徙越,又徙秀而卒。 (节选自《宋史》)

注:①絓:guà,阻碍,绊住。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父病,委官归侍 委:托付,委托。

b.问岁海潮至,冒民田舍 冒:覆盖,遮盖。

c.起论其情可矜者 矜:怜悯,同情。

d.不当与王人齿 齿:并列,同列。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民徙以避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①起为筑堤百里 ②为之踌躇满志

c.①凡舟楫、竹箭之材 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①其位著乃与夏使等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说明沈起有理政才能的一组是

①闻父病,委官归侍 ,以丧免,有司劾其擅去[

②起为筑堤百里,引江水灌溉其中,田益辟

③吏部格,选吏以赃私缝法,无轻重终身不迁

④则开首赎法携其伍,盗内自睽疑,转相束缚唯恐后

⑤起会其当用,自与商人贸易,所省什六七

⑥苏缄知邕州,以书抵起,请止保甲,通互市,起不听,劾缄沮议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1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起任滁州判官时,因为父亲有病回家侍奉,有关部门弹劾他擅离职守,后来得到皇帝的谅解。

b.沈起任监察御史期间,多次上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都得到认可并被写进法令条文,表现出很高的理政才能。

c.沈起奉命出使契丹,为了维护宋朝的大国尊严而拒理力争,最终使得契丹提高了宋使者的地位。

d.沈起镇守桂州期间,一门心思从事征伐;从其假传旨意以及禁止与交人的边境贸易等方面来看,他有独断专行、一意孤行的性格特点。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10分)

(1)今由父疾而致罪,何以厚风教而劝天下之为人子者?(4分)

(2)田益辟,民相率以归,至立祠以报。 (3分)

(3)会韩绛城绥州不利,起亦罢知江宁府。 (3分)

参考答案:

9.a(委:舍弃,抛弃。)

10.d(都是副词,竟。a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修饰。b①介词,替、给;②介词,因。c①代词,这些、这类;②动词,的。)

11.b

12. b(都受到认可并被写进法令条文说法错误。)

13.(1 0分)

(1)(4分)如果因为父亲生病而获罪,凭什么使风俗教化淳厚而劝勉天下作儿子的呢?(今何以厚劝的翻译各1分。)

(2)(3分)田地开垦增多,百姓一个接一个地回来了,竟至建立祠堂来报答他。(每句1分。)

(3)(3分)正值韩绛在绥州修筑城墙不顺利,沈起也被罢免现职而任江宁知府。(会、城、罢的翻译各1分。)

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篇三

为了帮助大家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百分网小编带来《微笑的魅力》阅读理解,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在人的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表情中,我发现最为神奇、最有魅力的要数微笑了。

微笑( )能给人温暖,给人幸福和力量,( )能使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呢!

啊!微笑对人们太重要了!我想,如果人们在生活中都能真诚相待,笑口常开,这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1.为文中的括号选择正确的关联词。( )

a.不仅……还……

b.虽然…… 但是……

c.只…… 就……

d.即使…… 也……

2.“津津有味”的“津津”的意思是?( )

a.(汗,水)流出的样子

b.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3.文章的过渡句是哪一句?()

a.第一段

b.第三段

c.第四段第一句。

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篇四

语文阅读的基础,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想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在你们的阅读里没有这样的题。这是怎么回事呢?嘿嘿,我们先来看篇阅读再说。

(1)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了。我想。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

……

(8)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9)“回去拿根竹竿来吧。”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10)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迭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长竿。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11)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

(16)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17)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答:父亲为了保护好杏树、李树、桃树而整夜去敲树上的雪,最后病倒了。

2.选文第(11)段中,父亲为什么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2分)

答:因为父亲怕晚上积雪会把树枝压折,影响收成。

按照我们第一讲的要求,这个答案似乎不错啊,即使老师没有看过文章,这两个答案也没问题啊,能看懂,对吧。可是如果这么答,每题扣一分。为什么呢?别急。我们先来看看标准答案。

1.父亲为了保护好能为我们兄弟上学提供书费保证的杏树、李树、桃树而整夜去敲树上的雪,最后病倒了。

2.因为父亲怕晚上积雪会把树枝压折,影响收成,耽误我们兄弟几个交学费(上学)。(只答怕影响杏树、李树、桃树的收成得1分)

差距在哪呢?小编标出来了,可这差的又是什么呢?

答案揭晓:差的就是文章主旨的一部分,这篇文章的主旨简单概括就是:父亲为了我们的学费,连夜去敲树上的雪,最后病倒了。父亲对我们表达父爱的方式就是关心的我们的学习。

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篇五

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她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经过:母亲要求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结果:男孩的母亲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6段划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词。(划线句: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加点词为:我想……让我……)

答:表现母亲对我的不舍,她想说服我同意她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答:因为受到我的母亲的影响 突出我的母亲的形象。

答:这样的方式”指捐献眼角膜。

5.“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两方面即可)

(2)坚强: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

(4)追求完美:母亲唠叨身后事时,惦记还少了一条裙子

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篇六

①贝基拉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一名驰聘赛场的长跑健将。他时常站在训练场边,羡慕地看着运动员们训练。但极度贫寒的家境,让他自卑得有些差愧mdash;mdash;他不仅拿不出训练费,连最便宜的普通跑鞋也买不起。

②那天,贝基拉不知不觉地又走到训练场边,望着跑道上那些奔跑的身影,他既羡慕又难过,心头奔跑的热望亮起来,又暗淡下去。

③一位跨栏教练员听了贝基拉的倾诉,将他带到一组很矮的栏杆前,让他一路跑过去,他轻松地跨越一个个栏杆;教练员又指了指那组已升高到足有1.5米的栏杆前让他再试一试。他努力了好几次,也没能跨过去。

④这时,教练员平静地告诉他:孩子,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困难,就像眼前的这一道道栏杆,它们会横在每个人的面前,那些你现在跨不过去的栏杆,可以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跨越它们,你还可以踢翻它们,也可以绕过它们,你只需盯准你向往的前方,只管努力地向前奔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的梦想。

⑤教练员的一席话重新点燃了贝基拉的希望,从此,买不起跑鞋的贝基拉开始了他坚定而执著的赤脚奔跑训练,广袤的原野、泥泞的山路、坚硬的'戈壁滩上随处可见他奔跑的身影,他已练出了一双铁脚板。数年后,他成了埃塞俄比亚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

⑥1960年罗马奥运会马拉松赛场上,贝基拉一出现,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唯一赤脚的运动员。在数万名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贝基拉为他的祖国赢得了一块沉甸甸的金牌。

⑦距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二十多天,贝基拉动了一次手术,很多人以为他会放弃比赛。然而,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也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

⑧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贝基拉激动地感慨道:一切都很简单,只要站在跑道上,就没有什么障碍可以拦住奔跑的雄心,就只管向前,再向前,一路向前地奔赴梦想的终点。

⑨没错,大千世界中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可能会横着一些诸如清贫、疾病、磨难之类的障碍,只要不失去向前奔跑的雄心,就能勇敢地跨越它们,踢翻它们,绕过它们,就会抵达梦想的前方。

8、第一段划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1分)

错别字改正

9、品读选文,题目只管向前奔跑换成金牌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对表现贝基拉有何作用?(2分)

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

答:

ll、第②段中他既羡慕又难过,他羡慕什么?为什么难过?(2分)

答:

12、选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2分)

答:

13、贝基拉成功了,你认为他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分)

答:

14、品味选文,谈谈你对人生有何感悟。(3分)

答:

(一)(14分)

8、聘骋(1分)

9、不好。(1分)只管向前奔跑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中心,金牌则沒有这种效果(意近即可)

l0、三十二岁不仅表现他作为运动员年纪偏大,但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弟一个蝉联说明他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强调了贝基拉面对困难,勇敢跨越,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l1、他羡慕那些运动员能有机会参加训练(1分)又为自己拿不出训练费,买不起跑鞋不能参加训练,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难过。(意近即可)(1分)

12、总结全文,点明并深化中心。(意近即可)(2分)

13、一是靠自己勇敢,不放弃梦想而努力训练。二是遇到一个给他希望和鼓励的教练。(意近即可)(2分)

14、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3分)

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篇七

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一种景点建筑,仅颐和园里就有各式亭子40多个。这些亭子,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隐于林间,有的浮于水上,有的立于山巅,有的夹于廊中,有的位于桥头……它们不仅把美丽的湖光山色点缀得更加娇艳动人,又为游人提供了一处处停留休息领略周围景色的场所。

位于昆明湖东堤旁的朗如亭,不仅是全园中也是我国现存亭子中最大的一个,面积有13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圆形宫殿,朗如亭通过十七孔桥与南湖岛遥相呼应,显得格外壮观。

而在佛香阁旁有一个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的小小亭子,它的高和宽都仅有一米多,只能供人观赏。

在小小亭的西边则有一个极为珍贵的铜亭,它全部用青铜铸成,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复杂为世上罕见。

在铜亭东边有一个甚为奇特的敷华亭,它的外形并不奇特,而是在亭内有一山洞直通山下,并有一个小木亭位于其中。亭中有亭,真是奇妙无比。

敷华亭东边有一个很是别致的蝴亭。它造型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由两个相连的六角单檐亭组成。那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甚为美观。从昆明湖东岸通过一座小桥有一小岛,岛的中心坐落着全国最佳的知春亭。它造型美,四面环水,周围满是绿叶红花。站在亭上向远处望去,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令人陶醉。

颐和园的亭子千姿百态,它们和着山水树木,和着周围的建筑及变幻莫测的.天空,又与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葱茏苍翠的万寿山及许许多多的殿堂楼阁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幅生动清新、美丽动人的画面。

19、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说明对象的特征是。(2分)

20、本文介绍的亭子有哪些?请依次写出它们的名称。(2分)

21、本文第二段所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请举例说明其中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3分)

19、颐和园里的亭 千姿百态(2分)

20、朗如亭、小小亭子、铜亭、敷华亭、蝴亭、知春亭(2分。每少1个扣0.5分,扣完2分为止)

21、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2分,答对3个得2分,答对2个得1分,答对1个得0.5分) 如把“朗如亭”比作“巨大的圆形宫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朗如亭”壮观的特点。(1分)

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篇八

(一)、阅读下面元曲,完成910题。(5分)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9、《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散曲的 ,秋思是散曲的 ,作者是 。(3分)

10.下列关于这首散曲欣赏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鸭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0分)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见: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13、本文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2分)

答:

14、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请加以说明。(2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0分)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马付才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太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太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苹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⑾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5.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50字)(2分)

16、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3分)

(1)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1分)

(2)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2分)

17、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2分)

18、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足;是杰出,还是平庸,在比较中,我们往往都会感到自己的处境不如意。亲爱的同学,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新的认识,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请以感谢你,岩石下的小花为题,写一段话。(50字左右)(3分)

感谢你,岩石下的小花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3题。(13分)

善读可医愚

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

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善读这点很重要。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语文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

19.本文显然不是一篇驳论文,但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的说法,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0.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一论点的?(2分)

21.作者将善读与医愚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3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06110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