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反思与评价 《草原》教学反思优缺点与不足(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1 12:15:59
《草原》教学反思与评价 《草原》教学反思优缺点与不足(精选13篇)
时间:2023-04-01 12:15:59 小编:admin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草原》教学反思与评价 《草原》教学反思优缺点与不足篇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看图片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播放了图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最终让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并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与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但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怎样具体地再现在其他同学面前呢?再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语言大师的范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习伙伴的面前;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在学习蒙古族朋友的 热情好客时,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来体会。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多媒体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件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中展开学习,展开讨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自信。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与知识牵手,将学生带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殿堂,为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草原》教学反思与评价 《草原》教学反思优缺点与不足篇二

本单元以放牧为主题,我结合了歌曲《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听赏《草原放牧》,通过讲,唱,听,感受,表演,由表向里地学习《草原放牧》这首音乐作品。

讲:通过故事导入课程学习。要想真正体会音乐,就要先了解音乐背景,特别是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音乐作品,孩子们不是很能体会,并且可能也不会很感兴趣,那么就需要用适当的手段去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耳朵,注意力。所以一开始,我就找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大概地讲给孩子们听,成功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听:欣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任何音乐都在听中去感受音乐内在涵义,由于这首作品比较长,我重点是让学生听出主题一中的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明白好的音乐都有一个很经典的主旋律反复出现。

唱:《草原放牧》的主题音乐很明显,在书本上也有写出,所以,应该让孩子们听熟并唱会。我只让孩子们学会听主题出现的次数,但在唱的方面做得不够。应该让孩子听熟,唱熟。才能准确地记住听过的曲目。

感受:重在体会音乐情感,这首作品要体现的是以集体利益为重,热爱祖国的精神。让学生通过音乐主题一,二,音乐速度的变化,情绪的变化来感受。但是,在主题二部分,孩子们把这部分理解成暴风雪来了,所以在这一主题开始时,要做好铺垫,讲清楚这一部分还是在暴风雪来临前。

表演:艺术是相通的,通过这一部作品,我们可以衍生出舞蹈,画画,朗诵等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它。但是这个过程,可以给学生做一些课前准备,再来表演,效果可能更好,但放在一节课上就不是很好。

备一节课容易,上好一节课难,更细致,更具体,更踏实地备课,上课,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知识,做到有备无患。

《草原》教学反思与评价 《草原》教学反思优缺点与不足篇三

本次新上岗教师汇报课由我执教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西北地区草原风情一课。在备课方面,我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书,仔细查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翔实有序的教学设计。

课前提问的内容是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多少个?并且让学生列举出他知道的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这道题我选择的我们班级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来回答的,不仅这道题是和我们学习的新课有关,能使学生用已有的旧知识对新知识形成迁移作用,而且关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也能提高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让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受到歧视而遭到老师的放弃。课前提问的第二个题目是我国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及其想对应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这个题目为我们进一步掌握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环境做了铺垫。总体上课前提问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的查漏补缺。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了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后让学生对这一视频所播出的画面进行描述,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且调节了课程气氛,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奠下了基调。由此导入第三课草原风情的学习,自然而然过度到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草原风情比较独特的省级行政区,紧接着分析内蒙古草原的位置、地形、气候降水等特征,为下面学习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埋下了伏笔,可谓一环紧扣一环,衔接紧密。掌握了自然环境特征以后,分析草原牧民衣食住行文化习俗方面的特点与草原环境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全班的30人平均分成六组。充分利用导学案,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这样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然而我觉得最大的好处还在于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相互补充交流,教师总结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了知识,相信这种自己主动建构的知识一定会让他们终身难忘的。探究之后整理出了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视频《敕勒歌》的欣赏,感受到草原牧民在这种环境中的幸福生活。接下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草原的沙漠化成因及其对策是什么,如此开放性的试题既常见又结合了当前的热点,发散了学生思维。在由此联系到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你作为学生会怎么做,可以说是无形之中进行了德育教育。草原牧民的现代化生活方面我让学生举了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羊毛衫的一些例子,使学生对畜牧业基地产品深加工的含义加深了理解。在新课小结之后我按照一定的坡度难度设计了相对应的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在最后还对学生的收获进行了询问。

不足之处:

教学设计在准备的时候虽然很充分,自己也查阅了很多了资料,但是在具体的实施阶段,有的预设是没有想到的,所以在这种没预设而生成的方面,我还是没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去应对。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时,虽然评价语言可能很具体,但是这样也占用了一些时间,再加上学生课堂气氛并没有被我充分的调动,作为班主任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养成应该在于平时,而不仅仅在于这次课的“汇报”,所以在这方面检验学生自学和合作能力的时候启发学生占用了时间,造成了课堂巩固的习题只能在下次课完成的局面,这可以说是最让我无法释怀的地方了。也许这不是最精彩的一课,但是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同行的指导下,我一定能上出最精彩的一课。

《草原》教学反思与评价 《草原》教学反思优缺点与不足篇四

《锡林郭勒大草原》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草原图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每每读到此文,我都会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怎样让我的学生也产生这样的感受呢?为此,我精心备课,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引领着我的这些从未见过草原的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感悟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一步步走进这沃野千里,绿草茵茵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展示色彩艳丽的图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教学开始我播放草原色彩艳丽的图画,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带着这种感觉来从文字上来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使学生眼中有图,心中有话,并能激发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很快理解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能说出有哪些动物在活动,对草原的喜爱不言而喻。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二﹑抓住重点词,句来进行品读。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学生自读自悟,介绍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抓住“一直”“铺向”来理解草原的广阔。

三﹑放飞想像,感受美景。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假如此时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昵?”学生说“野草很多,很多,到处都是绿绿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继续引发学生想像那绿绿的青草一直铺向远方,都铺到了哪里?学生答:“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很远很远的地方,望不到边”。

此时,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说“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铺向远方,仿佛与蓝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多辽远啊!”这张图片及教师的语言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则读出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我用两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谈有什么不同感受:

1、草滩上嵌着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学生体会到了第二个句子不仅写出了湖水清透干净,还写出了湖水很多,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请大家轻轻把眼睛闭上,我来描述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当然,课堂教学是难以完美的,本教学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改进:

1.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导致有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

2.在介绍欢腾的草原这一节,没有更深的理解“欢腾”的世界。

《草原》教学反思与评价 《草原》教学反思优缺点与不足篇五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1、《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脉络清晰,衔接紧凑,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淳朴简练,生动感人;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为上好这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和音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文章,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风光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赛读等朗读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学生们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绿辽阔的特点。

2、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例如: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生答: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一设计,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学习,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3、在进行“夕阳话别”教学环节时,我创设蒙古包外依依惜别的情境:找同学扮演主人和蒙古族老乡。设计了一道拓展练习题: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环节,使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象,受到美的陶冶。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1、在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得不够,使学生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地锻炼;2、老师的评价语过于单一,应具有针对性;3、不能够兼顾全班学生,对于学困生还需多关注。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然后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最后,创设一个夕阳话别时的情景,拓展想象,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草原》教学反思与评价 《草原》教学反思优缺点与不足篇六

《草原》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此类文章只有多读,才能明白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从而感受其语言的精妙。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结合欣赏歌曲、电脑图片激发学生读书、发言的兴趣,提高其语文能力。下面我就本节课具体情况做几点总结:

1、以到过草原的同学的切身体验,欣赏歌唱草原歌曲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草原的距离,起到了激情导入的作用。

2、通过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想,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如茫茫、勾勒、渲染、翠流等词语,激发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读出语言文字背后“草天一色”的意境美。

4、在学生理解体会到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当他们的情感为之陶醉之时,让他们及时表达,学生这时会一吐为快,下笔有神,达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

本节课,我做了很好的设想,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后面设计的看图片进行语言个性表达没有进行,另外,学生的朗读还太欠缺,组织语言、想象能力也需在教学中逐步培养。总之,今后在语文教学中,我要努力探寻好方法、好思路,争取把语文课上得如各位主任所讲的真实、朴实、扎实。

《草原》教学反思与评价 《草原》教学反思优缺点与不足篇七

这节课,因为一个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发现了文本中的“色彩美”),教学离开了我课前精心预设的轨道。于是,师生沿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建构新的阅读体验。一时,课堂“美”不胜收,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而

真诚,而感动,而精彩。课后,我对这堂课的成功教学进行了反思:

西方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交流(或对话)。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对话)。在教学中,学生能感悟到文中的“色彩美”,是我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好在我对课文已是滚瓜烂熟,稍一思考,便抓住这一契机,引领学生循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我也迅速参与到阅读行列中),于是才生成了后边愈来愈精彩的对话。如果我漠视了学生的这一独特体验,后边的课堂可能同样只能在我的预设中按部就班进行,“草原”也不会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留下如此“美”的记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这个引领者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微变化,理解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本节课而言,这是一节典型的生成性课堂,我如果没有前两次执教《草原》的基础,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反复学习、揣摩、实践,就不会抓住“色彩美”大做文章,

引领学生体验到“草原”更多更丰富的“美”,而绚丽多姿的课堂氛围也就不会出现。

《草原》教学反思与评价 《草原》教学反思优缺点与不足篇八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小组读、个人读、品读。

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草原》教学反思与评价 《草原》教学反思优缺点与不足篇九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音乐,以及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由于制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调出图片,只能按照固定顺序出示图片,教学显得不够灵活。

3、反馈时提问的面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看图片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播放了图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草原》教学反思与评价 《草原》教学反思优缺点与不足篇十

这篇老舍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充分的进行了准备,希望能给班级的孩子们一个快乐学习的课堂。

a 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c 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教学反思与评价 《草原》教学反思优缺点与不足篇十一

展示课《草原》在慎重的选课、团结的备课、说课中宣告结束了。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整个过程之中,备课过程的和谐之美让我收获了几许成长。教学过程的不和谐之音,暴露了许多教育、教学的问题。

何校长和语文组的老师针对我的课堂提出了衷肯、宝贵的意见。他们如同庖丁解牛,精妙的指出了失误的关节点,这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但是,从教一载以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不能克服?始终如一块磐石沉沉地压在我的胸口,让我喘不过气来;又如一团乱麻,让我在午夜梦回之际也不能沉沉入眠。

直到读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她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把人生视为当然。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必将死去,但我们总是把那一天想得极其遥远。我们处于精神活泼、身体轻快的健康状态,死亡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我们难得想到它。日子延伸到无穷无尽的远景之中,所以,我们总是做些无价值的工作,几乎意识不到我们对于生活懒洋洋的态度有时我认为,如果我们象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这样的态度可以尖锐的强调生命的价值,我们每天都应该怀着友善、朝气和渴望去生活。

是的,我缺乏的正是一种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友善、朝气和渴望的态度。在我的潜意识中,我只是一个新老师,有许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慢慢成长,我对自己很宽容,总是对自己说:这堂课上不好,没关系,有许多的下一节课可供我去弥补,殊不知一句话说得好:学生是经不起实验的!我可以慢慢的成长,而学生却不能,我应竭尽所能给他们以最好的护航。

假如我每天都带着这样的态度去生活: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假如我能带着这样的态度来工作:这是我上的最后一堂课。我想一切都会发生改变。我会用微笑、用友善、用朝气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用愉快上扬的调子与学生对话,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发言,对他们的回答给以发自内心的赞美;对他们的羞涩给以最为宽容的鼓励;我会露出大大的微笑,让他们感受到我的阳光;我会用上好公开课的态度来上好每一节课。用最为严谨和负责的态度来处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像科学家那样严谨的比较每一种教学方法间的优劣之处;像艺术家那样精心的书写每一块小黑板,准备每一个教具。那时每一堂课将不再是一个遗憾。师生间的关系也将是一种其乐融融的和谐。

除此而外,我还缺乏一种解读文本的经验和能力。教师需要高屋建瓴的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因此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教师只有深入解读了文本,才有可能想出办法在语文教学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对教材一知半解,又怎么能以其昏昏使其昭昭呢?

我在教学中暴露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教材的解读不够,对文本的关节点把握不准。如在描写草原自然美景的第一自然段中,我抓住了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进行草原美景的教学。要学生首先体会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意思,再说说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这样的画面。学生找到了草原的羊群、骏马、大牛、小丘以及草原的天空进行说和读的训练。虽然线索理清了,但是问题却显得十分杂乱,也过碎,某些问题也不够科学。这是没有找准文章的关节点所致。如:抓住境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境界?(引导学生了解境界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回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引导学生对草原的天空明朗和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画面进行感知和想象)这种境界给人以什么样的体验?(引导学生找到并读出体验)在此之上引导学生读透、读懂文本。

同时我对文本的语言训练点把握不够准确。语言训练点的选择既来源于对文本的解读也来源于对学情的分析。在文中如渲染、勾勒、奇丽、清鲜这样的语言准确、优美,对于表达作者的情感,增添文章的意境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掌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如:为什么叫清鲜不用新鲜?渲染是什么样的?学过国画的同学来说说,演示给我们看一看?因此,我还需要夯实自身解读文本的功底。

另外,对于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我不够慎重,令人感动和深思的课往往是那种平实,波澜不惊的课,因此在教学中能不使用课件的地方尽量不用。追求教学的平实与真实。

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出,恳请各位老师不啬指正!

《草原》教学反思与评价 《草原》教学反思优缺点与不足篇十二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境。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抓住本文的线索,弄清课文的顺序,了解课文描写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达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练的诗句总结全文。

品味课文的精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感情也在变化。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写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的语句,,通过品味、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总之,抓住本文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教学,及时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情境中,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初步了解本课的写法对今后学生的作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做好引导。

《草原》教学反思与评价 《草原》教学反思优缺点与不足篇十三

《草原》一文教学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读自悟,达到“情由景生”的效果。

一、从整体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景美,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二、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朗读体会,想象情景和联系生活,体会草原的美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凸现了语文学习途径的多样化。

三、理解了作者的思路,走进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使学生真正受到感染,体会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学生在体会了景美和人美之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对文章的理解得到升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草原》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2课《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课文里,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采取先整体感受到品读优美句子的方式,并且结合本学期探索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多讲感受。

一、整体感受,把握叙述顺序。

《草原》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初读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课文分段,并加上小标题。在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学习了课文之后,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复习加小标题的方法,如《落花生》、《十里长街送总理》等,再让学生分学习小组,把本课的小标题按顺序列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二、品词品句,体会思想感情。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像,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同样地,作者还通过描写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等景物,勾画出一副美妙的草原美景。这里,我让学生去找表现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通过读来感悟到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0869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