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篇一
1、使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精神。
1、使学生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让学生理解两次比较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正确理解和解决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课件
课前谈话:同学们真精神,在这堂课上咱比一比看谁棒!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哪个量是单位“1”的量: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同学们喜欢吃青菜吗?那咱到农民伯伯的大棚里看一看,(课件出示情景图。)
(1)仔细默读这段情景。
(2)谁能大声读一遍。
2、你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谁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4、导入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探究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5、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表示题里的数学信息与问题?
6、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开始动手做。
7、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2、)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分别以谁为单位“1”的量?
9、全班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自主探究,思辨交流。
分析与解答分享:
五、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练习三16页的3、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篇二
这学期我担任三年级二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能够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教学方面,我能够努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首先,使学生养成有数学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预习指导,让学生去调查、实践,通过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去说自己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这是为什么,这样带着学习目的去学习,使学习变得主动。如“年、月、日”一课是课前预习的。因此,一上课我就问学生:课前你通过预习,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学生纷纷汇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课堂教学注重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使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课堂上数学活动师生参与、生生参与,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探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教学核心放置于学生“讨论探究”中,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重视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数学这门学科,学生做练习必不可少。孩子做题,出错原因很多,有看错数、计算符号、文字而出错,有基本概念、数量关系的理解错误而导致做题出错,有读题不完整而出错,有解题方法不懂而出错,有书写格式、书写不工整而出错,还有缺乏生活经验而出错。以上出错原因中,我所执教的孩子主要表现在看错题目而出错和读题不完整方面而出错。咎其原因,也就是孩子学习习惯的问题。鉴此,我努力让学生养成“看、想、说、写、思”五个计算环节的良好习惯,主要是课前基本计算日日有,天天练;课中讲清算理和法则,让班上每一位学生都清楚算理、牢记法则;组织多形式的练习,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学生计算出错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注意力不够集中。学生在看题、读题、审题、抄题及计算的过程中,急于求成,观察不仔细,自认为没有问题,把算式中的数、符号抄错、写错以及漏写数等所谓的粗心错误。例如有的学生在竖式计算时结果是正确的,可写到横式上时却抄错了或横式上忘写结果。还有的学生有意注意总是让位于无意注意,受周围因素干扰,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
2、不良学习习惯。学习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对计算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比如计算时粗心马虎,书写不公正,潦草;做题时不用草稿纸,而是随意在桌子上、作业本、书的反面或边缘上,甚至在手上打草稿;有的虽有草稿本但写得乱七八糟的;做题时精力不集中、边做边玩、不注意审题;不习惯检查,学习过于自信,作业写完后从不检验,而有一些学生只想尽快完成,根本就不想检验等。
针对学生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采取一些优化策略:
(1)仔细审题的习惯。教育学生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想明白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再动笔计算。
(2)细心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从题目入手,一步一步检查,先检查运算符号,再检查数字是否搬错,抄错,再进行认真的验算,看结果是否一致,达到检查的目的。也可以不看自己的计算过程,重新把题再做一遍,看结果是否一致,来查找问题。
(3)认真书写的习惯。教师要教育学生凡作业即使是打草稿,都要写得干净整洁,这样,既能使作业本美观,也能使自己在做题时看清题目,避免错误的发生。
2、运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计算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进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篇三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册教材第105页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用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现象。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 “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摸球”,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放球”,“动手实验”,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创造现象,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第三次“猜球”,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在知识联系生活,运用生活的过程中,又设计了“猜谜语”、“选词填空”、“填余数”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只有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摸球、放球、猜球”等操作实践活动,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势,体验“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在每一种现象中训练学生反复描述事情发生的结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这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摸球、猜球活动时间过长。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这两个环节不够充分。其次,在活动中,学生动手体验面不够广,如果每个小组都有操作的学具,使得人人动手体验,各个参与活动,更能达到好的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096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