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争论记叙文700字(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3:55:31
2023年争论记叙文700字(大全10篇)
时间:2023-06-06 13:55:31 小编:admin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争论篇一

江阴市实验小学 李红霞

[案例再现]

师:谁能把盛老师的故事表演出来?下面分小组准备。

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

表演之前的一个小组:

生1:我表演哥哥。

生2:不行,哥哥是主要角色,你还是表演村里人吧!

生1:我觉得我能表演好。

生3:凭你,作业老是不写,成绩也是倒数。别要砸了咱小组的表演。

生4:就这么定了,你表演村里人。

生1低下头,不再作声。

……

生分小组积极讨论。

发言之前的一个小组讨论情况:

生1: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把握好时机。因为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啊!

生2:做事情最关键的是要先做起来,我们可以在做中体会其中的道理、奥妙。

生3:做事要抓住时机是对的,但是我们也应该学习兄弟俩,要学会质疑。

生1:你的说法不对,学会质疑不应在这个时候。

生3:大雁飞走了,还会再来。我们照样可以把它射下来。

生2:关键课文中是告诉我们要善于捕捉时机,不能白白浪费时间。

生4:当我们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除了需要学会请教别人,还需要全面地去分析问题。

生:(众笑)这根本不是课文中要告诉我们的呀!

小组汇报的时候,这一组的答案只有两个:生1、生2。

……

[反思认识]

合作性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但我们往往注重的是这种表面形式,却很少有人虑及学习者的情感、态度、意志等。这些都使得合作性学习的实效受到了挑战:学习者是否积极参与了,他们的群体是否善于合作,他们是否能在合作中体现真正的自我,他们的合作是否建立于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以上的这则案例无疑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想,谈合作性学习,必须得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习者自主参与、畅所欲言。不管是优等生,潜能生;强势学生,弱势学生。谈合作性学习,还需注重构建民主、平等的新课堂模式。不仅要帮助学生创设民主的平台,提供给学生平等交流的广阔空间,而且要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地让学生锤炼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渐渐变得自立、自信、自爱。

争论篇二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宝应县城南小学 沈志彬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

1、课堂上的声音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 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

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

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归结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是要“一元”还是“多元”?从文学作品鉴赏的多元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差异性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应是多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以一刀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学生,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甚至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全体学生。

二、来自检测的争论:

1、来自检测的情况反馈

课堂上的争论平息不久,年级组搞了一次阶段检测,检测试卷就有一题:读了《争论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结果课堂1的学生基本上都写成“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阅卷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课堂2的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说兄弟俩笨的;有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有说要抓住时机的;还有说别的等。阅卷教师逐一予以甄别。说“要抓住时机”“要关键做起来”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说“真笨”“浪费时间”等答案打了叉,经过统计,只有近一半的人答对了。

2、争论的声音。

争论发生在本年级组老师同阅卷的老师之间。

年级组老师认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说“真笨”“浪费时间”的也是学生独特感受,这里不应该判错。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体现了如何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这一矛盾。

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感受在更多的时候对更多的学生来说,是一致的。不应该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在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对特定 材料有独特的体验,这是正常的,也必须予以保护与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而“文本的道理”却是不是个人感受的问题,它应该是明确的,最多数元的,不应该存在“一个个读者就有一个道理”的说法,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呢?在争论中,全体老师再次达到共识: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教师应予以具体的分析,只要他能自圆其说,只要他的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但是,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从更广、更深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学生的体验也有可能回归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来,也有可能超越文本。

三、来自教后记的争论:

1、教后感交流

原以为这场争论应该结来了,可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又引发了全校语文老师的一次争论。

2、争论的声音

支持问“感想”的教师认为,“感想”即感悟以及想到的内容,其中包括道理的感悟,还包括联系自己看到听到的情况产生的联想。语文教学就应当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和体验。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的道理,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真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争论后的反思:

争论篇三

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姚 静

教学要求:

1,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填空来说说文中的这个故事.

(媒体出示:兄弟俩看到大雁想 充饥,他们为怎样吃大雁 ,并让老人 ,老人为他俩出了 的办法,可是大雁早已飞得 .)

过渡: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2,指名学生回答思考题:

⑴兄弟俩为什么事争论的 (兄弟俩在为"怎么吃大雁"而争论,教师简笔画大雁.)追问:兄弟俩分别认为要怎么吃呢 (哥哥说要煮着吃,弟弟认为要烤着吃.板书:煮 烤)

【教师的基本功发挥得恰到好处,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⑶小结.

3,指名学生回答思考题:兄弟俩是怎样争论的

⑴媒体依次出现反问句并指导朗读.

(媒体出示反问句:

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

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 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

⑵结合课文中的单引号,补充介绍它的用法.

⑶找出课文中描写哥弟俩说话时表示不同神态的词语.

理解:"不以为然,很不服气",并指导朗读.

⑷看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他们争论的激烈程度.

⑸学生分角色表演,相机指导体会.

⑹小结,理解"争论不休".

4,指名学生回答思考题:结果如何呢

⑴兄弟俩接下来怎么办的呢 (他们找了一个老人来评理.)

追问:老人怎么样说 (板书:半煮半烤)

这个建议双方都很满意,这就叫做"两全其美".

【通过语境的创设来理解词语,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⑵这是最后的结果吗 (不是的,最后的结果是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⑶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

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课文中的同学提出了哪些感想

(媒体依次出示:

"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跑了."

"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

2,指名学生回答.

3,讨论交流.

⑴兄弟俩笨在哪里 (争论的不是时候,应该先把大雁射下来再说.)

⑵这里的时机指的是什么 (指大雁从头顶飞过的时候.)

追问:同学们为什么说他们没有抓住时机呢 (大雁飞过时,他们却在为大雁的吃法争论不休,还要去请老人评理.等他们争论好,大雁早已飞走了.)

⑶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

⑷小结.(相机板书:抓住时机 做起来)

2,请同学们认识"…………"删节号,说说它的用处.

你们还有哪些感想呢

3,听完这个故事,课文中的同学们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想法 (因为盛老师讲的故事生动;因为同学们听得认真;因为同学们善于思考;……)

4,小结,理解"赞许".

四,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五,作业:

表演课本剧《争论的故事》.

附板书:

25 争论的故事

哥哥 弟弟

煮 烤

老 人

半煮 半烤

0

抓住时机 做起来

(简评:张新东)

附课本剧:

《争论的故事》课本剧

时间:一天

地点:大山脚下的一座村庄里

人物:哥哥(猎人),弟弟(猎人),老人

(幕起:兄弟俩无精打采地走过来)

弟弟:哥哥,你饿了吧!

哥哥:

(这时,他们发现空中有一群大雁飞来了,于是争论起来.)

哥哥:我们把大雁射下来煮着吃.

弟弟:不,

哥哥:(不以为然地)

弟弟:(很不服气地)

(两个人争论不休,正好,这时有一个老人从他们身边经过.)

弟弟:大雁当然是烤最好吃了.

老人:

哥哥,弟弟:嗯,这主意不错.

(兄弟俩搭弓射箭,可是大雁早已飞走了.)

哥哥:

弟弟:

(兄弟俩只好叹了一口气回家了.)

话外音:(盛老师)同学们,看来做什么事都得抓住时机,先做起来才对啊!

争论篇四

这篇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一事无成。

全文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写盛老师讲故事。

第二部分主要写感想。通过学生之口说明故事寄寓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不要因无谓的争论浪费时间。

课文有两个显著的特色:

1、借事说理。叙事的部分虽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但归根结蒂争论是为揭示哲理服务的。

2、大量运用人物语言,以对话推进故事发展。全文只有首尾两个自然段是客观的叙述,其他文字均为人物语言。以“讲”代“叙”,增强了故事的紧凑性。

我针对本文的特点,取得了以下的教学效果:

1、 反复练读,读出争论的语气。学生对这篇课文都很有兴趣,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朗读课文,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这篇课文并不难理解,主要能从故事中明白道理,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了,学生的表演很到位,课堂气氛活跃。

3、通过朗读、讲故事、表演,学生的参与面广,各类学生都有收获。他们都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时机,并能积极从身边的事做起。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形式对词语的理解得较透彻。

争论篇五

con1();

一句句“不行”“你不对!”“应该这样…”,像这样的争论,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像那一次在课堂上似的。

那是一堂数学课,老师正在给我们布置题。这是道选择题,看上去很简单,却把我们和老师都绕晕了。开始我们分为两派:一派选a,另一派选b。“为什么选择a呢?”赤莲问道,“这个式子是怎么出来的?我不明白!”她疑惑地问道,快速的语言透露出焦急。“别着急,你看这个数轴……”老师开始给我们讲解做题思路。有些能力强的同学第一遍就明白了,但显然,大部分人还是不明白。

老师自然地问句“听懂了吗?”以为这题就过去了。“等一下,老师,如果按照这个式子也算不出来这个答案啊?”赤莲问道。我又再仔细看了一眼,觉得赤莲说得也没错,看着感觉越来越晕。大家也一言不发,可能明白的也被绕晕了吧。

于是老师第二次给我们讲解。这次讲得更详细了一些,老师再次问我们明白了吗?这次没有人出声,就连提问的赤莲也没有说话。老师见这一片鸦雀无声,于是要我们说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说出自己的思考,有的同学也立

刻反驳了回去。

“你这方法不行吧?”

“你也没想出来啊!”

“等等,不对,不是m等于5啊?”

场面再度陷入了疆局,可赤莲却二话不说,她握着笔,在纸上奋笔疾书;她的手心出满了汗,眼里透着坚定,目不转晴地盯着题目,仿佛要把题看破。“等等,我好像知道答案了!”一声自信的话语打断了赤莲的思考。她的眼神里露出些许惊讶,但又没有开口。

赤莲听到这样的话,仿佛天都明亮了。她曾经是多么地害怕“不行”“你不对”这样的话语,但换个角度,这样的争论也让她成长了许多啊!

争论篇六

一、火眼金睛(在正确的音节下画“—”)

兄弟俩(liáng li?)剖开(pō pōu)

赞许(zòng zòn)真笨(bèn bèng )

评理(pín ping )烟熏火燎(liǒo liǒo)

二、读准音,一笔一画写好字。

浪费充饥关键评理

赞许满意聚精会神

zhēng lùn bù xīū

争论不休

三、点将台(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填空。)

从丛草(丛)(从)前(丛)林(从)此

礼理(礼)貌道(理)(理)睬(理)由

到道(到)来味(道)(到)处知(道)

座坐(座)位(坐)车(坐)下宝(座)

四、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2、2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3、争个不停。

4、一件事情顾全两方面,使用两方面都很好。

5、一点影子、一点足迹也没有,形容消失得干干净净,不知去向。

五、读一读,想一想。

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地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聚精会神”看出老师听得认真,“赞许”的意思是赞同。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大树叫起来:“别动我!别动我!我疼死了!”

“树先生,你病了,我在为你捉虫子呢!”啄木鸟说。

“简直是侮辱!我这样年轻力壮,身上哪有虫?……我知道了,你一定是伤害我的借口!警告你,别在我的面前耍花招!滚开!”树愤怒的说。

啄木鸟难过地飞走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一只啄木鸟愿意去帮这棵树捉虫了。

几年后,树身体里的虫子多了,这棵“年轻力壮”的树终于变成了肚里空空的废物。

1. 看拼音,写词语。

侮辱伤害警告愿意

2. 想一想,为什么“再也没有一只鸟愿意去帮这棵树捉虫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吧。

争论篇七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

生:(齐读)争论的故事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老师想看看文中的生词你会写了没有,请一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写,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写。

生听写词语,师行间巡视指导。

(打猎 充饥 味道 赞许 争论不休 无影无踪)

生:对

师:再认真看一看,谁来评评她的字?

生:她写的字很好看。

生:“休”这个字写得特别漂亮。

生:要注意左边那个“先”字的最后一笔要改为竖提。

生:还要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师:大家看得真仔细,注意字的间架结构,认认真真去写,我们就能把字写好。能用上这里的一些词语说说课文内容吗?试试看。

生:这篇课文写了兄弟俩为大雁射下来煮着吃还是烤着吃而争论不休,他们还找路过的老人评理,结果大雁早就飞走了。

师:课文只讲了这个故事吗?还讲了什么内容呢?咱们概括的是整篇课文的内容,谁再来说说。

生: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故事说的是兄弟俩为大雁射下来煮着吃还是烤着吃而争论不休,结果大雁早就飞走了,学生听了故事交流了自己的感想。

教师相机板书:哥哥 弟弟

煮 烤

师:这样说大家就听明白了。

二、学习第一部分(重点:兄弟俩争论的内容)

生:第三自然段

一读(抓住词句读)

生自由读

师:兄弟俩争论得怎么样?

生:很激烈

师:请把话说完整。

生:兄弟俩争论得很激烈。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

生:我从“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这一句看出来。

课件出示: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弟弟觉得再好的东西,一煮就没味道了。

师:读读这两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弟弟不喜欢煮着吃。

师:哪句话更能体现弟弟的不喜欢。

生:书上的问句。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个问句。

生:(读)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

师:我听出来了,弟弟不喜欢煮着吃。谁能再读读这个问句?

生:(再读)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

师:弟弟不喜欢煮着吃,他想要——

生:烤着吃。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只有 才”中看出弟弟只想烤着吃。

师:“只想”这个词说得好。谁把弟弟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过渡:还能从什么地方读出兄弟俩争论得很激烈?

生:我从“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中读出来的。

生:(读)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师:我听出了哥哥讨厌烤着吃,谁能把哥哥的讨厌读出来。

生:(再读)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师:孩子们,你们被烟熏过、呛过吗?什么感受?

生:我有一次被烟熏得睁不开眼睛。

生:老师,我也是,有一次,厨房里的烟呛得我直咳嗽。

师:那,你们从“烟熏火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哥哥不喜欢烤着吃。

生:哥哥觉得烟熏火燎的,不好受。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哥哥的话。

过渡:还有哪儿也能看出兄弟俩争得很激烈呢?

生:从“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中读出他们争得很激烈。

师:具体说说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从两个“?”中读出来的。

师:把这两个问句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还有谁想读?

生:(再读)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注意到这个“!”了吗?谁来读一读?

生:(读)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

师:想想看,弟弟在说这话的时候仿佛看到什么?

生:看到了香喷喷的烤鸭。

生:看到大雁已经烤熟了。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

师:把这几句话连起来,有信心读好吗?请你读。

师:读得不错。

二读(加提示语读)

生:书上多了一些词。

师:是哪些词呢?

生: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

课件上点击这三个词

师:这几个词是提示语,有了这些词的提示,我们就能把这几句话读得更好,先准备一下,待会儿看看谁读得更好。

生:(准备)

师:你有信心读好谁的话?

生:我有信心读好弟弟的话。

师:好,就请你来读。

师:我没有看出很不服气的样子,再试试?

师:瞧,有进步了。谁再来读?

师:我从你瞪着的双眼中看出了不服气。还有谁想读?

师:我从你快速的朗读中听出了不服气,真不错,谁想和他比一比?

师:我能感受到你心里的不服气,你真了不起,孩子。

过渡:谁有信心读好哥哥的话?

师:声音小了一点儿,谁再来读。

师:声音大多了。我还想听到更大、更有力量的声音。

没带词典,怎么办呢?

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

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

生:“不以为然”是说哥哥认为弟弟说得不对。

师:对,哥哥认为弟弟不对,也可以说哥哥不认为弟弟对,这里的“然”就是对的意思。

我们一起大声地读读哥哥的话。

师:看,注意了这些提示语,我们把书读得更好了。

三读(分角色读)

生:还有双引号。

生:不对,不对,是单引号!

师:到底是什么呢?说说理由。

生:人物对话应该用双引号,我们平时写作文都是这样用的。

生:书上可用的是单引号。

师:是的,书上用的是单引号,为什么呢?谁知道。

生:老师,我知道什么原因,兄弟俩争论的故事是盛老师讲给同学们听的,盛老师讲的故事已经用了双引号,所以故事中兄弟俩争论的内容用单引号。

师:对,就是这个原因。哪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哥哥和弟弟,表演一下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样子。

生:(角色朗读兄弟俩争论的内容)

师评:好像争论得不够激烈。再请两位同学。

生:(角色朗读兄弟俩争论的内容)

生:(角色朗读兄弟俩争论的内容)

师评:他们俩加上了表情、动作,读得多好啊!

四读(动画配音读)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兄弟俩争论的动画,想看吗?

生:想

播放动画(没有声音)

师:这动画少了什么?

生:声音

师:没关系,咱们给它配配音,准备一下,南边小组和北边小组来个比赛,比一比,看着动画给它配音,看哪边配得好。

比赛(动画配音读兄弟俩争论的内容)

师:真是难分高下,恭喜你们,配音成功。

生:争论不休

板书:争论不休

三、学习第二部分(说感想)

生:兄弟俩应该先把大雁射下来再商量怎么吃。

师:有道理。

生:兄弟俩是要射下大雁充饥的,可他们不射大雁,却在不停地争论,结果大雁早就飞走了,这兄弟俩可真够笨的。

师:盛老师的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也有和我们一样的想法呢,一起读读吧。

一句一句地出示

生:(齐读)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跑了。

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书上的这个“…………”省略了什么?

生:还有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师:是的,因为省略的是一些同学发言的整段整段的话,所以用了12个小圆点来表示。

生:(齐说)赞许的目光

师:“赞许”说明什么?

生:说明盛老师同意同学们的说法。

生:说明盛老师对同学们的看法很满意。

生:这是盛老师在称赞同学们。

师:对,就像老师刚才称赞你们书读得好一样。

四、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喜欢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里的故事吗?

生:喜欢

生:好

教学后记:

《争论的故事》这篇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一事无成。课文结构非常清楚:第一部分写了盛老师给同学们讲的一个故事,第二部分写了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后的感想。感想部分实际上就说明了故事蕴含的道理。“这么简单的文章,学生自己读一读,内容和道理都明白了,这课可怎么上呀?”我不禁有些担心起来。

“ 语文课得上出语文味!”领导的一番话令我豁然开朗,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咱就在“读”上下功夫。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就出现了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训练,如:第一层次,抓住兄弟俩争论的内容(关键词语和标点符号)反复练读,初步感受他们争论地很激烈;第二层次,加上提示语读,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兄弟俩的互不相让;第三层次,分角色读,这个时候,学生不由地进入情境,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还做起了动作;第四层次,动画配音读。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生生的合作和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迈进,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那天的课上下来,并没有像我担心的那样。我感觉课堂上的“语文味”还是比较浓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

(编者注:本课获2009年盐城市农村小学语文会教一等奖)

争论篇八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

1、课堂上的声音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 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

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

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归结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是要“一元”还是“多元”?从文学作品鉴赏的多元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差异性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应是多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以一刀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学生,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甚至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全体学生。

二、来自检测的争论:

1、来自检测的情况反馈

课堂上的争论平息不久,年级组搞了一次阶段检测,检测试卷就有一题:读了《争论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结果课堂1的学生基本上都写成“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阅卷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课堂2的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说兄弟俩笨的;有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有说要抓住时机的;还有说别的等。阅卷教师逐一予以甄别。说“要抓住时机”“要关键做起来”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说“真笨”“浪费时间”等答案打了叉,经过统计,只有近一半的人答对了。

2、争论的声音。

争论发生在本年级组老师同阅卷的老师之间。

年级组老师认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说“真笨”“浪费时间”的也是学生独特感受,这里不应该判错。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体现了如何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这一矛盾。

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感受在更多的时候对更多的学生来说,是一致的。不应该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在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对特定 材料有独特的体验,这是正常的,也必须予以保护与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而“文本的道理”却是不是个人感受的问题,它应该是明确的,最多数元的,不应该存在“一个个读者就有一个道理”的说法,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呢?在争论中,全体老师再次达到共识: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教师应予以具体的分析,只要他能自圆其说,只要他的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但是,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从更广、更深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学生的体验也有可能回归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来,也有可能超越文本。

三、来自教后记的争论:

1、教后感交流

原以为这场争论应该结来了,可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又引发了全校语文老师的一次争论。

2、争论的声音

支持问“感想”的教师认为,“感想”即感悟以及想到的内容,其中包括道理的感悟,还包括联系自己看到听到的情况产生的联想。语文教学就应当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和体验。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的道理,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真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争论后的反思:

争论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课型:阅读课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读题

2、质疑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说说自学要求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再读全文

3、讨论交流

四、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

2、讨论争论情形

(1)、起因

(2)、经过

(3)、结果

3、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4、评议

(1)有没有读出感情

(2)评这一结果是怎么造成的,兄弟俩错在哪里

五、小结这一部分内容

六、布置作业

运用自己知道的事例、知识自主探究兄弟俩失在哪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知识

1、说说这个故事

2、兄弟俩错在哪

二、扮演角色,组织读议

1、合作探究:读得怎么样,怎样才能读出味儿来?

2、合作探究:兄弟俩错在哪?

三、对比“感想”,合理归纳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

2、补充省略号中的内容

3、联系全篇,进行归纳

五、教学生字词

1、学生指出字音的注意点

2、写字指导

3、学生描红

六、布置作业

实践活动:小组排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25、争论的故事

群雁飞过——很想射雁——争论吃雁

争论篇十

导航台

一、 课文主要内容及思路导读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讲故事

明道理

精品屋

二、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片 断 点 评

用来填饱肚子

不认为正确

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

[欣赏]

金手指

三、表达方法提示

在刚刚开始学与作文时,老师就教给同学们人物对话的形式。

说:“......”。

“......”。说。

“......”,说,“......”。

“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益智园

四、创新与实践

2、故事的兄弟俩教训了吗?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你猜他们会怎么做?请你续编《争论的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1626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