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一
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平、2分硬币、食盐等。
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千克=1000克
千克kg两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1.练习二十的第1—4题。
2.填一填。
(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
(2)一只羊重40(),一个气球重5(),一瓶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重100(),一个西瓜重5(),一本书重210(),一盒牛奶重250(),一只小狗重4(),一瓶墨水重100()。
(3)2千克()2000克800克()1千克5千克()4900克
2500克()3千克6000克()6千克4千克()4200克
9200克()9千克()8800克
学案设计
1.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学习例1。
(1)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2)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3.学习例2。
(1)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2)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3)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4.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二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调查,然后全班交流,对不同的意见教师解释。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交流时说明道理。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时说明具体做法。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6题
先让学生同组之间学生交流猜测,交流时重点说一说道理。教师解释偏差范围。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三
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平、2分硬币、食盐等。
一、学前准备
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三、巩固应用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千克=1000克
千克kg两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作业设计
1.练习二十的第1—4题。
2.填一填。
(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
(2)一只羊重40(),一个气球重5(),一瓶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重100(),一个西瓜重5(),一本书重210(),一盒牛奶重250(),一只小狗重4(),一瓶墨水重100()。
(3)2千克()20xx克800克()1千克5千克()4900克
2500克()3千克6000克()6千克4千克()4200克
9200克()9千克()8800克
学案设计
1.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学习例1。
(1)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2)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3.学习例2。
(1)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2)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3)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4.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
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本节课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设计了猜、掂、称、说、体验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即进率。本课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趣味横生的练习,使课堂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四
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重点、难点: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老师先和小朋友来玩个游戏。谁愿意来?(点名三人上台)你来背一背他们两人,等会儿让底下的小朋友听听你背的感觉,好吗?其他小朋友来猜一猜他背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吧!
很好,你们感受到了小伙伴的体重,有轻,有重。
2、这是两袋食品:红枣,膨化食品,它们的包装大小差不多,可是,猜一猜,哪一袋会重些?(指名2~3人)
“掂一掂”这个办法真简单、真方便!
“称一称”这个办法真科学!
就请你来掂一掂吧!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
3、今天来上课,我们带来了好多物品,在哪?看--(小组长拿出两样不同的物品)
请小朋友先不动手,只用眼睛看——哎!在心里猜测一下,哪个物品重,哪个物品轻——静静地猜。
谁来说一下你的猜测?(指名2~3人)
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把刚才的两个物品分别放在左手、右手上,掂一掂(边说边示范),看看你猜得对不对。依次序进行。(小组活动交流)
谁愿意把你验证的情况说给大家听?(指名2~3人)
用幽默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述。
1、小朋友,想想看,如果我们要确切地知道物体有多重,就要请什么工具来帮忙了呢?(秤)
2、我们一起来想想,在生活中,我们都见到过哪些秤呢?
(生答,师相机点击电脑,屏幕出示:磅秤 天平 台秤 电子秤 弹簧秤)
(选1~2个说说在什么地方可以见到。)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秤,可以用来称物体有多重。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秤。
3、(教师出示台秤画面)这就是小朋友刚才所说的——台秤。
小朋友有兴趣来和台秤交交朋友吗?
瞧,我们的朋友来了。(小组长拿出台秤)
让我们一起观察秤面,说说在这个秤面上可以看到些什么?开始观察。
指名回答(刻度、指针、数字、kg)
想想看,我们测量长度时,要用到什么?(长度单位)
那么,测量重量呢,就要用到——重量单位。千克就是常用的重量单位。(板书:千克)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
小朋友一起在小组里的秤面上找一找!(巡视)1千克;2千克;5千克;8千克,10千克。
小朋友们猜一猜: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呢?(指名2~3人),我请一位小朋友来数一数。
这是一千克的盐,我们来拎一拎,来感觉一下这一千克。
老师还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袋苹果,轮流着掂一掂,感觉一下会有几千克。
我们来称称。
按小组来说说,你们称出的苹果是几千克。
一千克苹果有几个呢?数一数。
有什么不同情况吗?怎么回事呢?
4、感觉“1千克”。
刚才,小朋友相互合作,称出了好几种1千克的物品。现在,让我们来感觉一下“1千克”。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用手掂一掂或拎一拎这些1千克的物品,体会1千克有多重。把小组里的几种物品轮流着都掂掂或拎拎,多体会几次。好吗?开始!
找到1千克的感觉了吗?真找到了?那我们又要来玩个游戏了。有兴趣吗?
1、称出1千克大米。
我们来比赛称大米。请小朋友先不用台秤,在袋子里装米,最后去称一称,比一比谁装的米的重量最接近1千克 。
(学生活动)
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随处可见。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千克。
1、想想做做1。
你能说出下面物体有多重吗?(出示)
在生活中,人们也常常把千克说成公斤。(板书:公斤)1千克可以说成1公斤,5千克可以说成5公斤。
2、想想做做2。
请看下一组。(出示)
生活中啊,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这里提到的几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其实这里还藏着一个新的、与千克相关的数学知识呢!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回去探究一下。
3、想想做做3。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指名2~3人)
小朋友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4、想想做做4。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5、想想做做5。你是怎么想的?体会有多重。
1、小朋友,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大家分享一下吧。
相机出示课题:千克的认识
2、学了一千克,知道了一千克,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呢?
我这里有两个建议,大家看看好吗?(想想做做6,想想做做7。)
小朋友还可以把了解到的结果记录下来,或写成数学日记,联系现实体会数学内容,进一步增强对千克的认识。
3、阅读“你知道吗?”进一步体会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五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88页第一题。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六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进一步学习质量单位等知识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且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千克的内涵和外延比较陌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运用引导探索的教学策略,以“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为教学途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用秤称物体以确定质量的方法。
2.注重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建立一千克重量的概念,体验一千克的实际重量。
一千克重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洗衣粉、沙子、台秤、白糖、鸡蛋、实物投影仪等。
学具:每组有袋装盐、一袋物品(小橙、苹果、雪梨)、台秤、实验记录表等。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猜一猜我有多高、有多重?(学生猜)大家都没有猜准,老师告诉大家,我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体重是53千克。(副板书)
(老师再请两位同学:一个胖的和一矮小的学生来汇报他们的体重和身高。
(副板书):
师生l生2(用什么单位)
1米56厘米?米?厘米?米?厘米长度单位
53千克?千克?千克质量单位
师:象这样表示人的身高、物品的长短时我们可以用长度单位(米、厘米);而表示人的体重、物品的轻重时我们可以用质量单位,质量单位有很多,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的初步认识)
既然它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你知道它用英文字母又怎么表示呢?
(有同学会说——kg,老师补充板书)
(设计说明:通过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在比较长度单位的同时引出表示人的体重、物品的轻重时可以用质量单位,而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kg)就是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使得学生在一种很亲切的气氛中,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在对比长度单位中很自然地记住了一种新的国际单位,由此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二、操作感知。建立概念
1.猜一猜。老师先拿出一包标有1千克的食盐和一袋水果,同学们猜一猜哪包重?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验证呢?(请学生猜,学生产生争论,若学生说可以掂,师进入2,若学生说用秤称,进入3)
2.掂一掂。
师让几位学生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受轻重,说一说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设计说明:通过猜来过渡到认识盘秤,通过猜来进一步感受物体的轻重,通过猜来培养同学们的猜测意识和探索能力)
3.认识盘秤。
师:用手掂后,大家仍有不同意见,到底谁重谁轻,还有什么办法呢?
生:用秤称。
师:你认识哪几种秤?(请同学来说)
(电脑显示或同学们展示各种秤,电子秤、弹簧秤、台秤 、磅秤、天平、盘秤等)
老师拿出实物,请学生一起认识盘秤。
生:指针指到刻度1,就是1千克,刻度2就是2千克。在没称物品时,秤的指针指向o。
4.称一称。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每组都有几袋物品,你们愿意称一称吗?各小组合作称出l千克物品。
生:因大小不一样,大的苹果每个质量大,1千克苹果的个数小,小的苹果每个质量小,1千克苹果的个数大。
(4)掂一掂或提一提,感受1千克物品的重量。
师:刚才大家已经称出你们组苹果的质量为1千克,请每个同学掂一掂。
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1千克物品的质量,接下来交换物品再掂一掂。学生进行掂一掂活动。
(请3个学生来掂,盒子编上号,掂完以后,再用秤称并证实)
(设计说明:感受一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通过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之后,老师着重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提一提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一千克的实际质量。
在建立了一千克的质量观念后,再通过猜质量的游戏,渗透估计的思想及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的质量)
(5)感受几千克。
①师:再请你闭上眼睛,猜猜手里的书包大约有多重?(生:比1千克重)
你知道大约是几千克重吗?(生摇头,无法估计)
你们想不想知道2千克、3千克或几千克有多重?
在小组里找一找,放在手上掂一掂,然后再用秤称一称。(小组活动后,全班汇报交流)
②联系实际。
师:在你的身边任意找一样东西,先掂一掂,估计出它的质量,再用秤称出它的质量。
你能以千克为单位说出生活中你熟悉的物品的质量吗?
(学生汇报,老师展示课件中拍摄到的物品质量)
师:看来,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
(设计说明: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还特别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基础题。
(1)妈妈买来4千克西瓜,花了12元,l千克西瓜多少元?
(2)8个苹果重2千克,照这样()个苹果约重1千克。
(3)
外公:
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很好,体重已达32厘米,身高有120千克,昨天我去春游啦!我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每张门票价格是5千克,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动物,有我最喜欢的重达3000kl的大象和脖子长达2千克的长颈鹿,我玩得可高兴啦!
(设计说明:通过基础题的训练,使学生巩固对质量单位“千克”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千克和几千克的质量概念,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目标;通过提高题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弄清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区别。而且,通过训练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加强学生探索的精神)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我们知道质量单位还有很多,比如说一枚硬币的质量,若用千克做单位合适吗?用什么单位合适呢?(生:克)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去了解,今后我们再共同来研究。
(设计说明:这环节的设计不仅对全课做了较好的总结,而且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
1.调查三位同学的体重,比较一下他们之间的质量关系。(要求和目的:可与一个体形较胖的,一个体形较瘦的和一个中等体形的同学联系,相互告知自己的体重,比较体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想一想:1千克棉花与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目的: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棉花和铁感觉上好像一轻一重,但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样重的)
3.游戏:由爸爸妈妈选定家里某一物品,让你猜一猜这个物品有多重?你有哪些方法?(目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学生实际操作并与爸爸、妈妈讨论,汇报采用的方法应有: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等)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
1.走进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只不过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开始首先通过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在比较长度单位的同时引出表示人的体重、物品的轻重的质量单位,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基础上,在对比长度单位中很自然地记住了一种新的法定单位,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欲望。
2.操作体验,认识概念。
在教学中,老师着重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组内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提一提的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了1千克的重量。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概念后.再通过猜质量的游戏和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感受几千克的重量,在设计中渗透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体现了“在需要中学”的思想。
3.运用图片、实物,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集体观察了学生带来的各种秤和配套的教学图片,目的在于突破难点、加深印象。了解商店物品的质量,介绍各种秤的名称及盘秤称量方法;让学生称2千克、3千克及几千克等物体的重量。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163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