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贸易合同要素六篇(模板)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4:36:46
最新贸易合同要素六篇(模板)
时间:2023-06-06 14:36:46 小编:zdfb

随着法律观念的日渐普及,我们用到合同的地方越来越多,正常情况下,签订合同必须经过规定的方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合同书怎么写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合同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贸易合同要素篇一

涉外贸易合同范本_贸易合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涉外的贸易合同范本,欢迎各位大家参考!

1.合同货物:_________

2.数量:_________

3.原产地:_________

4.价格:_________f.o.b_________

5.装船:第一次装船应于接到信用证后30天至45天内予以办理。从第一次装船,递增至终了,应在12个月内完成。

6.优惠期限:为了履行合同,若最后一次装船时发生延迟,售方提出凭证,购方可向售方提供30天的优惠期限。

7.保险:由购方办理。

8.包装:用新牛皮纸袋装,每袋为_________公斤;或用木箱装,每箱为_________公斤。予以免费包装。

(1)全套售方商业发票;

(2)全套清洁、不记名、背书提单;

(3)质量、重量检验证明。

10.装船通知:购方至少在装货船到达装货港的7天前,将装货船到达的时间用电传通知售方。

11.保证金:

(1)通知银行收到购方开具的不可撤销信用证时,售方必须开具信用证_________%金额的`保证金。

(2)合同货物装船和交货后,保证金将原数退回给售方。若出于任何原因,本合同规定的第12条除外,发生无法交货(全部或部分)按数量比例将保证金作为违约予以没收支付给购方。

(3)若由于购方违约或购方不按照本合同第9条规定的时间内,(第12条规定除外)开具以售方为受益人的信用证,必须按保证金相同的金额付给售方。

(4)开具的信用证必须满足合同所规定的条款内容。信用证所列条件应准确、公道,售方并能予以承兑。通知银行收到信用证后,通知银行应给开证银行提供保证金。

12.不可抗力:售方或购方均不承担由于不可抗力的任何原因所造成的无法交货或违约,不可抗力的任何原因包括战争、封锁、冲突、叛乱、罢工、雇主停工、内乱、骚动、政府对进出口的限制、暴动、严重火灾或水灾或被人们所不能控制的自然因素。

交货或装船时间可能出现延迟,购方或售方应提出证明予以说明实情。

13.仲裁:因执行本合同所发生的一切争执和分歧,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方式解决。若经协商不能达成协议时,则提交仲裁解决。仲裁地点在_________由____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按其法规裁决。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终局裁决,对双方均有约束力。仲裁费用应由败诉方承担。除进行仲裁的那部分外,在仲裁进行的同时,双方将继续执行合同的其余部分。

14.货币贬值:若美元货币发生法定贬值,售方保留按贬值比率对合同价格予以调整的核定权力。

15.有效期限:本合同签字后,在7天内购方不能开出以售方为受益人的信用证,本合同将自动失效。但购方仍然对第11条中第(2)、(3)项规定的内容负责,支付予以补偿。

本合同一式两份,经双方认真审阅并遵守其规定的全部条款,在见证人出席下经双方签字。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贸易合同要素篇二

;

摘 要:笔者把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引入h—o模型,分析贸易结构调整、劳动力有限流动、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对收入变动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要素收入分配与贸易商品要素密集度转变存在密切联系,劳动所有者收入下降是贸易商品结构调整的结果;资本深化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不利于劳动所有者;作为一个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贸易商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出现和要素密集度背离的现象,原因是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扭曲和产品内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贸易结构调整; 要素市场扭曲; 收入分配

引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劳动收入份额为什么不断下降呢?笔者的解释是贸易商品结构调整及要素市场扭曲,有利于资本所有者而不利于劳动所有者。首先,要素收入分配与贸易商品结构存在密切联系,劳动所有者收入份额下降可能是贸易商品结构调整的一个阶段性特征。随着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逐年下降。1995年以来,中国从主要出口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出口机械等资本相对密集的产品,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在逐年上升(罗长远 等,2009a)。2000年工业品贸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为56.17%,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重为43%,2010年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为31.6%,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重为68.3%(牛蕊,2011)。可见,中国已经从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结构,调整为以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结构。根据经典的贸易理论,随着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的提高,资本将从出口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一方面是丰裕的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是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使出口收益更多地被资本获得,不利于劳动者。其次,要素市场的扭曲。利率的管制维持了资本的低价格,由于大多数金融资源为国有银行所控制,政府通过它们向国有企业甚至是外资企业注入资金,使得这些企业资金使用的成本低廉;再加上政府人为制造的“稀缺”抬高了资本的“谈判能力”,降低了劳动力的议价能力,这就促使资本投资比例的上升,从而使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例上升,产品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

一、文献综述

关于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robertson(2000)针对墨西哥贸易开放的就业和收入分配效应的分析,揭示了开放过程中行业间收入不平等加剧的现象;harrison(2002)明确指出,发达国家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与全球化进程密切相关。在金融一体化的时代,资本的流动更加频繁,它的“谈判地位”得到强化,劳动的弱势地位日益显现,并导致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diwan(2000)指出,全球化、特别是放松资本管制,可能通过金融危机对劳动收入占比起负面影响,给劳动者带来永久的创伤。bertoli 等(2007)将melitz模型的异质性企业引入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论证了存在企业异质性的情况下的s-s定理仍然成立。中国经济学界开始关注要素收入分配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那时起,要素收入分配发生了不利于劳动分配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贸易的扩大,中国的收入差距也呈扩大趋势。面对理论与现实的不一致,一些学者试图从技术进步、要素禀赋等角度进行解释。殷德生等(2006)认为,自由贸易通过促使发展中国家产品种类数增加型的技术进步加剧该国的工资差距;工资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资本对劳动的相对价格下降所导致的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王少瑾(2007)发现进出口的增加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导致了中国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提高。白重恩等(2008)认为由于垄断等制度性因素,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存在着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由此造成工资性收入比例的降低。罗长远等(2009b)从产业的视角考虑产业结构对于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化、不同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存在较大的差异。王云飞等(2009)认为中国要素流动的成本尤其是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的成本非常高,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成本的缩减会扩大劳动力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差距。龚刚等(2010)认为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现阶段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无限劳动力供给。郭庆旺等(2011)从税收的角度考率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劳动所得税导致劳动分配份额的降低,资本所得税导致劳动分配份额的降低,收入税使资本和劳动分配份额同时降低。唐东波(2011)通过构建以劳资议价为特征的劳动收入占比的决定方程,发现贸易扩张显著地提高了中国劳动收入占比水平,fdi却不利于当前劳动收入占比的改善。包群等(2011)采用倍差法研究了1998年~2001年间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对员工收入的动态影响,认为尽管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从微观层面发现出口对劳动力报酬的改善作用不明显。

研究贸易结构调整、要素市场扭曲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文献很少,笔者希望弥补文献的不足,努力在两个方面做深入探讨:一是把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引入h-0模型,将对外贸易纳入到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框架下,分析贸易结构调整、劳动力有限流动、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对收入变动的作用机制;二是进一步解释在中国劳动力丰裕的背景下,贸易商品出口为何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及技术进步为何偏向劳动节约型,以期对中国贸易结构调整、背离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基本模型

如果贸易品b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则(λlb-λkb)q^b0,当贸易品b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时,(λlb-λkb)q^b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从式(11)和(12)可知,当贸易品b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调整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时,降低了劳动所有者的工资,增加了资本所有者的工资。

结论1:要素收入分配与贸易商品要素密集度转变存在密切联系,出口产品资本密集度的提高将使出口收益更多地被资本获得,不利于劳动所有者。这说明劳动所有者收入下降可能是贸易商品结构调整的结果。

根据jones的研究,πk、πl分别表示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从式(11)和(12)可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会增加劳动所有者的工资,减少资本所有者的工资;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会降低劳动所有者的工资,增加资本所有者的工资。资本的供给增加及劳动供给的减少,不利于劳动所有者,利于资本所有者。

结论2:劳动所有者收入下降可能是资本深化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结果。投资的大规模增长和资本劳动比的提高,虽然是中国工业产出迅猛扩张乃至整个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原因,但不利于收结论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从式(11)和(12)可知,w^a同城乡劳动力流动系数ρ、城市失业率γ成反比;r^同城乡劳动力流动系数ρ、城市失业率γ成正比。如果ρ下降,即城乡之间的流动限制的减少,劳动者的收入就会上升,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就会减少;同理,如果城市失业率γ下降,劳动者的收入就会上升,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就会减少。

三、出口商品资本密集度提高的原因分析

要素收入分配与贸易商品结构存在密切联系,劳动所有者收入下降可能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和出口商品资本密集度提高引起的。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类似的国家(地区),即以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商品出口为主导的国家(地区),其人均gdp水平要比中国高很多。xu (2007)认为出口产品的复杂程度已是人均3倍于中国的国家才能够达到的。根据经典的贸易理论,随着出口产品资本密集度的提高,资本将从出口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一方面是丰裕的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是产品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使出口收益更多地被资本获得,不利于劳动者。出口商品资本密集度的提高,主要是由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1.外资在中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的上升。1990年以来,外资在中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不足20%升至60%以上。外资通常进入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时会刺激内资企业增加资本密集度。外资企业较多的地区,平均的资本密集程度较高。赵玉敏(2006)认为外资在中国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出口中的比重约占1/3强,而在资源密集型、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中的出口比重超过了50%,尤其是在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中占居80%的高份额,1995年~2004年期间外资在初级产品和5类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都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差异很大,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中只提高了6个百分点,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提高了35个百分点。

2.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在一个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社会,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其相对价格并不必然高,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其相对价格也并不必然低。政府对利率的管制维持了资本的低价格,中国大多数金融资源为国有银行所控制,再加上政府对国有企业的隐形担保,国有企业可以较易从国有银行取得贷款以维持经营,导致这些企业资金使用的成本低廉。另外资本和劳动间的议价能力将作用于它们所得到的收入份额。全球化会增强资本所有者的谈判能力,降低劳动所有者的议价能力,最终导致劳动收入份额将随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在中国,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上的竞争会增强资本所有者的谈判能力。因为资本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在不同省份转移,为了追求gdp,地方政府不仅给予资本在税收、土地使用和环保上的便利,还把低劳动力成本和低劳动保护作为引进投资者的重要措施。政府人为制造的“稀缺”抬高了国有资本和外资的“谈判能力”,降低了劳动力的议价能力,使资本所有者获取大部分利润,再加上企业资金使用的成本低廉,这就促使资本投资比例的上升,从而使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例上升,产品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产生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

3.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决策者倾向于把竞争力不足归因于技术落后,把掌握“国外先进技术”作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国外先进技术主要根据资本丰裕而劳动稀缺的现实开发的,研发的是劳动节约型的技术。政府希望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来增强竞争力,普遍偏好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忽视劳动密集型技术的运用。为引进更为先进的、资本密集型的技术,在扭曲生产要素价格的同时,国家往往对规模以上企业提供数额巨大的补贴。国家每年为企业提供巨额的技术改造资金,为企业引进国外生产技术提供贷款、关税以及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这些措施降低了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导致采取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进而使产品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

反而为以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现象提供了有效的解释。因为垂直专业化生产反映的是不同国家在同一产品价值增值链上的垂直关系,是利用国家间专业化水平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不是依靠产业水平的比较优势来促进贸易的发展,这种生产过程在不同国家间的分布恰恰反映了各国传统的比较优势。

四、结论

通过把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引入h-0模型,将对外贸易纳入到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框架下,笔者发现要素收入分配与贸易商品要素密集度调整存在密切联系,出口产品资本密集度的提高将使出口收益更多地被资本获得,不利于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这说明劳动所有者收入下降可能是贸易商品结构调整的结果。资本深化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不利于劳动所有者;城乡之间的流动限制的减少,劳动者的收入就会上升。作为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出口商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出现和要素密集度背离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扭曲。资本和劳动间的议价能力、地区之间的招商引资之争,人为地抬高了国有资本和外资的“要价能力”,弱化了劳动力的谈判地位,对劳动者不利。受管制的利率维持了资本的低价格,再加上政府的赶超思维,导致技术进步具有劳动节省的性质。

参考文献:

(编校:薛平)

相关热词搜索:;

贸易合同要素篇三

委托人: (以下简称甲方)

受托人: (以下简称乙方)

4.乙方负责协助甲方取得最终目的港清关所需要的产地证、发票、装箱单等相关贸易单据。

5、乙方承诺,尽管由乙方在中转港的代理委托中转港工厂为甲方提供相关的货物增值服务,但中转港工厂不会以出口方的身份出现在该批货物再出口至第三国的海关清关文件上。

3.甲方与其客户之间的买卖合同纠纷或者由转口贸易引起的任何贸易纠纷均由甲方自行解决,与乙方无关。

贸易合同要素篇四

;

摘要:文章试图从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双重作用探讨造成中国贫富分化的原因,利用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国际贸易、要素收入分配对贫富差距的影响,同时由于国外市场可以影响国内市场,计量模型引入国际贸易与要素收入分配的交互项考察两者的综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贸易的深化增加了贫富分化,劳动要素分配份额的提高可以减弱了贫富差距,并且国际贸易与要素收入分配具有替代作用。为防止我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应该建立起偏向于劳动要素的收入分配体制。

关键词:国际贸易;要素收入分配;贫富差距

一、 引言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1978年发起中国采取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通过37年的实践,中国的贸易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仅2013年,我国的进出口额已为4.16万亿美元,占同年gdp的7.3%。尤其是以广东为代表的东部省份,进出口额达到1.09万亿美元,通过计算,贸易依存度高达108.7%。国际贸易已经是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开展对外开放政策后的三十几年,虽然中国的人均收入大幅度提升,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同期的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中国从一个贫富差距较小的国家快速地成为贫富分化比较严重的国家,并且贫富分化现象不断加深。根据2012年9月公布的胡润富豪排行榜,中国1 000位顶级富豪的平均财富达8.6亿美元。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的富豪数量为全球第二,稍少于美国,美国为409人,中国为349人,但10亿美元以上富豪,中国为212人,美国为211人,居于世界之首;另一方面,世界银行把每天的人均消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口归于贫困人口,按照这个标志中国已经成为超级贫困国家,贫困人口已经高达2.5亿。部分学者和研究机构测算的2010年基尼系数为0.6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2012年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90、0.481、0.477、0.474,虽然比0.61低很多,但是仍然超过了国际标准的0.4的警戒线。

我国形成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要素收入分配与贫富分化的关系不可忽视。在全球范围内,初次收入分配中资本所份额呈现增长趋势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大多数文献对此结论达成共识(白重恩、钱震杰,2009;黄宪海、徐圣,2009;李稻葵等,2009,吕冰洋、郭兴旺,2012)。

二、 文献综述

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通过开展贸易自由化实现了经济腾飞,但是在现实经济问题中,对外开放的潜在不良后果也备受争议,而国际贸易对贫富差距的影响是其中争论的焦点之一(anderson,2005)。国际贸易对贫富差距的影响机制是多方面的,首先应该明确收入主要从其提供的要素获得的,要素收入分配必然成为是联系国际贸易与贫富差距的重要中介。本文试图关于贸易开放对国内个体贫富差距的影响作出理论和经验分析。

在ho理论分析框架下,著名的ss定理得出:关税的存在,使得国际贸易可以增加受保护商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报酬。所以由于关税的存在,稀缺要素的报酬比正常要素的报酬要高出很多,随着贸易自由化不断加深,关税逐步降低,受保护商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报酬也下降。因此,贸易开放将会缩小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

但是后续的理论和实证对该结论提出了双重的挑战。ravallion和chen(2004)通过比较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家庭收入的变化,发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高了家庭收入,总体不平等却没有变化。shangjin wei(2003)的研究与chen和ravallion(2004)不同,他发现贸易与不平等的下降联系密切。gourdon等(2006)对收入分配的研究中发现国际贸易是通过生产要素的相对需求的变化,进而引起要素的预期报酬率影响收入分配的。

收入不平等问题在国内学术界一直是研究热点,但是大多数文献从经济发展战略,制度转型,社会保障、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等为出发点。徐水安(2003)利用动态两要素模型,考察了中国加入wto后个人收入差距的变化,该文发现入世后中国的收入不平等有所改善。赵莹(2003)在计量模型中引入了教育、失业率、转型战略等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有扩大中国的个人收入差距的趋势。万广华(2006)和刘力(2005)从全球化视角分析了地区层面收入差距问题。

张莉等(2012)利用跨国经济数据,证实了在国际贸易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要素收入向资本倾斜,特别是2000年后,资本收入份额增长的趋势在发展中国家愈加明显,。

陈景华和刘庆林(2013)从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传导机制上梳理了国内外文献,主要传导机制有:要素禀赋差异,要素专有性和流动性的不同,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等等。

郭兴旺和吕冰洋(2012)指出,部分因素在统计上明显与收入差距相关的变量,也许并不是直接产生影响,而是通过要素收入分配的机制发挥作用的。比如章奇等(2004)研究认为,金融进步之所以能够影响收入差距,实际上 是金融受限首先影响到要素收入相对报酬,进而才影响到收入差距。

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低估国际贸易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单独用国际贸易和要素收入分配解释收入差距。国际贸易是影响要素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要素收入分配是导致贫富差距的主要途径。

综上所述,由于使用的数据,研究角度以及方法的不同,关于贸易与贫富差距的关系的结论也并不一致,研究机理也纷繁多样。本文对1997年~2012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了国际贸易、要素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三者之间关系。此外,本文在一下三个方面做了新的尝试:(1)本文专注于分析国际贸易通过生产要素报酬的分配影响贫富分化的机制;(2)使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大大增加了样本数量,提高了模型估计的有效性;(3)把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前人的研究有机结合,对控制变量进一步谨慎筛选,避免控制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 影响机理

假设地区内存在一个2*2的经济,即使用资本(k)和劳动(l)两种要素,生产a和b两种商品,生产函数分别为规模报酬不变严格拟凹且递增的生产函数:fa(kala)、fb(kblb)。

在长期中,由于国际贸易的存在,资本和劳动是完全自由流动且可以相互替代的。

达到均衡的时:

在此模型里,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关税越来越低,资本密集型商品b的相对价格p随之下降。p的下降导致a部门中劳动收入上升,资本要素的实际收入小幅下降;在部门b的劳动要素报酬更大幅度的下降。

综上所述,当劳动不能完全流动时,地区内进出口部门的劳动要素报酬趋于下降,该模型表明国际贸易对收入不平等的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劳动要素收入下降导致的。

四、 计量模型与数据

根据影响机理分析,我们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rpgit=?琢1trit+?琢2fsit+?琢3tritfsit+?茁xit+?着it(7)

rpgit=?酌rpgi,t-1?琢1trit+?琢2fsit+?琢3tritfsit+?茁xit+?着it(8)

公式(8)增加了贫富差距的一阶滞后项,为典型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所以不能使用ols、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等面板数据估计方法。本文采取系统广义距估计方法(system-gmm或blundell-bond gmm)对(8)式回归。system-gmm估计方法的优点有:可以控制被解释变量的前期值和其他解释变量与残差项之间的内生性。

各个变量的含义及测算方法:

1. 贫富差距的度量(rpg)。收入不平等的度量方法有很多,万广华(2006)把其归于绝对与相对之分。基尼系数就是使用较多的相对指标,虽然针对基尼系数的算法有许多种类,但是省际基尼系数的算法却很少,并且这些方法具有不可重复性。参照郭兴旺等的通常做法,按照世界银行指出的城乡收入差距大致可以反映居民收入差距75%的标准,用省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省际居民贫富差距的替代变量,即:rpg=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

2. 贸易依存度(tr)。本文用贸易依存度来衡量贸易自由化过程,即各省每年的贸易进出口额与各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一些文献认为应该采用各国的平均关税水平来度量,但是本文研究的是省际数据,各省之间的关税水平并不存在差别,所以以关税水平作为度量指标是不合适的。由于贸易依存度tr是相对指标,所以不受价格因素的影响。

2004年后各省税前劳动要素收入=各省劳动者报酬+各省个体业户劳动者报酬——各省国有农场的营业盈余。

税前劳动要素分配份额(fs)=劳动要素收入/gni

4. 其他控制变量。

(1)教育水平(edu):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教育水平=(小学文化程度人口*6+初中文化程度人口*9+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文化程度人口*12+大专以上文化人口*16)/6岁以上人口。

(2)垄断程度(mon):用工业部门增加值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比重代表。

(3)经济结构(estr):第三产业产值/gdp。

(4)金融危机(shock):设定时间虚拟变量。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表1为变量统计描述,表2为相关性关系。

五、 回归结果与分析

基于上文构建的计量模型,本部分选取1997年~2012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国际贸易、要素收入分配与贫富分化的关系进行了是实证检验,计量结果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逐步加入控制变量的模型下,国际贸易和劳动要素收入份额显著影响了中国的收入差距拉大,是造成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入贸易与要素分配的交互项后,交互项显著减轻了贫富分化,对贫富分化有相当的解释力。国际贸易加速了中国的贫富分化,对劳动要素收入的倾斜可以减轻贫富分化。国际贸易对贫富差距的作用受到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国际贸易增加了劳动要素收入份额,从而导致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而得到的贸易对收入差距影响的结果不同,这也充分说明了,诸多实证研究跟理论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国有化程度越高即垄断程度越高,贫富分化越严重,这与现实情况非常文汇,垄断的超额利润大大加剧了贫富分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也能提高贫富分化,这也许是因为教育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已经掌握极大资本的人群,所以应该注重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受教育程度。经济结构的变动对贫富分化也有显著的加剧作用。金融危机减轻了贫富分化。

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国际贸易的扩大与要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造成了贫富分化的逐步扩大。由于劳动要素的短期不完全流动性,致使劳动要素的收入份额小于资本要素,国际贸易的逐步扩大,使得劳动要素收入份额进一步减少,劳动要素收入减少,资本要素收入增加,从而造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现象。在宏观层面对外开放的总方针不变的情况下,调整要素收入分配,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公平的同时兼顾效率,保证贫富分化不会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与要素收入分配具有替代关系,不同省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国际贸易和要素收入分配之间进行政府干预,加强对劳动要素收入分配的倾斜,从而减轻贫富分化现象。在微观层面上,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切实保证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权益,加大税收向劳动工作者的减免力度,财政上对劳动人民的进行补贴。在贸易自由化的大势所趋下,中国的贫富分化问题随着各种措施的实施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对待日益增加的对外开放度,鼓励要素国际化流动,尤其是加大劳动要素的流动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暂时性失业,积极促进国际劳务输出,提高劳动收入所得。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战略”(项目号:11azd036)。

作者简介:马霞(1987-),女,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投资。

相关热词搜索:;

贸易合同要素篇五

供货贸易合同范本_贸易合同,一项最普通的贸易,一般也会涉及到货物买卖、货物运输及信用证等合同。所以小编为大家备好了两篇供货贸易合同的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乙 方:上海华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住所地: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668号科技京城东楼23层

协议签署地:上海市黄浦区

一、产品

原厂家的质量和技术标准。

二、包装和运输

本协议书时向乙方以书面形式提出,届时由双方另行协商新包装事宜。

意,乙方将产品运至下述地址即视为乙方向甲方交付货物。

交付地点:

交付客户:

联系人:

三、交付和验收

1、乙方承诺在 年 月 日之前将产品运至甲方指定的交

付地点,甲方或最终用户应接收产品。如乙方将产品运至交货地址,但甲方或最终用户拒收产品,则自乙方将产品运至交货地址之日即视为产品交付。

甲方或最终用户(包括甲方或最终用户的工作人员)填写收货确认单,或者在乙方的物流配送单据上予以签字或盖章,即视为产品交付的完成。

2、甲方应在货物交付后 日内对产品进行安装验收或委托最终用户对产品进行安装验收。

如甲方或最终用户在上述时间内未对产品组织安装验收,则视为产品验收合格。

四、产品的保修

产品按原厂家标准保修。

五、货款及支付

1、本协议项下产品总价款为 。采用如下方式支付:

(1)本协议签署后 日内甲方向乙方付总价款的 %;

(2)交付产品前 日内向乙方支付总价款的 %;

(3)产品交付后 日内,甲方一次性付清余款;

2、若甲方迟延支付,乙方有权在不终止协议的前提下暂时中止交付货物,除非甲方向乙方交纳与迟延交付款项金额相同的保证金。

六、协议的生效

本协议自双方的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或合同章之日生效。

本协议的任何修改或补充须经甲、乙双方授权代表书面签署并加盖公章合同章方可生效。

七、违约责任

若甲方未按约如期付款,则乙方有权向甲方主张违约金,违约金为日计未付款部分的0.1%。

若乙方未按约如期交货,甲方有权向乙方主张违约金,违约金为日计未交付产品价款的0.1%。

甲方应于乙方通知其提货之日起1个月内提货,如提货逾期,乙方有权单方终止合同,同时,甲方预付款将作为违约金,乙方不再返还给甲方。

八、不可抗力

如因地震、台风、水灾、火灾、战争、内乱、政府行为、原厂家原因等不可抗力导致协议迟延履行或不能履行,不构成对本协议的违约,但遭遇不可抗力的一方应及时通知另一方。双方应视实际情况讨论协议是否继续履行。协议能够继续履行的,双方应当继续履行协议义务;不能继续履行协议的,双方协商协议的解除。

原厂家遭遇不可抗力视为乙方遭受不可抗力。

九、适用法律和争议的解决

国法律。

2、凡因本协议所发生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一切争议,合作各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能解决,任何一方可向乙方注册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在协商或诉讼期间,本协议不涉及争议部分的条款仍须执行。

十、其他

1、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两份具有同等效力。

2、本协议其他未尽事宜均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并签订补充协议、条款,双方签订的补充协议、条款与本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3、送货单据、发运单据、提单、仓单及对帐单作为本协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协议签署各方:

(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____

日期: 年 月 日

乙方:上海华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__

日期: 年 月 日

贸易合同要素篇六

;

外商投资,是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私人直接投资。外商投资的投资主体是外商,又称为外国投资者,这里强调的是外国国籍,包括在中国境外、依照其他国家相关法律设立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以及具有外国国籍的个人;此外,由于历史、政治、法律等原因,外商还包括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逐年增长,我国每年吸引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从1990年34.87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900.37亿美元左右,fdi在中国经济中日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现实是从净贸易条件来看,我国的贸易条件却在逐步恶化,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并没有带来中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因此有必要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我国fdi的流向情况

从流向结构看,fdi要素密集度特征没有根本改变。1995年以前,fdi主要投资于服装、衣着附件、鞋类、玩具、家具等劳动力密集型出口行业,这一时期三资企业出口的大宗商品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商品上。1995年的全国三资企业普查结果表明,三资企业中具有劳动力密集型特征的行业所占比重高于资本密集型行业(2001,王岳平)。根据王岳平(2001)的计算,1995年具有劳动密集特征的行业(即wpav21①在1以上的行业)的销售收入占三资企业的56.78%,具有一般资本密集特征的行业(即wpav21在0.5到1的行业)的销售收入占三资企业的23.29%,具有高度资本密集特征的行业(即wpav21小于0.5的行业)的销售收入只占三资企业的8.77%。520个三资企业参与的小类制造业中,三资企业在全部工业产出中具有专门化特征的行业206个,其中属于高度劳动力密集型的部门51个,占24.76%,属于一般劳动力密集型部门的93个,占45.15%,二者合计即具有劳动力密集性特征的部门共占69.91%。可见,中国fdi主要流向劳动力密集型行业。1995年以后,外资流向的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流入机电行业的外资不断增加,但是行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外资流向劳动力密集型部门的结构特征。可以从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情况中找到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比重虽然在不断下降,但是仍然占绝大比重。20多年来,虽然中国fdi流向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要素密集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主要还是流向劳动力密集型部门。

二、fdi流向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1.形成超额供给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1995~2005年我国主要工业品出口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这一方面说明价格竞争依然是我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主要的竞争手段,我国制造业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集中在价格优势上;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出口工业品总体质量不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在外国直接投资比较集中的行业中,纺织、洗涤用品、轮胎、机床等产品的出口价格指数有升有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外商投资企业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工业品出口的竞争手段,而且,外资企业出口对加工贸易方式的倚重本身就说明外商投资企业更倾向于利用我国低成本劳动力获得出口的价格优势。此外,我国长期以来在劳动力密集型部门实行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也造成了中国出口部门的偏向增长,在国际需求结构不变或者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增长慢于出口增长时,必然形成超额供给,反映在提供曲线上,就是中国的提供曲线向外移动,贸易条件恶化了。

2.形成超额需求

fdi带动出口增长的同时,推动了进口的更大增长。这就使外资企业在带动中国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带动了中间产品进口的迅速增长,并通过以下两个作用机制导致中国贸易条件恶化。一是国际市场竞争。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进口品的国际竞争程度近几年也不断增加。2000年到2006年,我国进口价格指数由98.98上升为119.32,增长20.5%,可见,fdi使进口竞争日益激烈,推动进口价格的上升,进而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二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内部贸易。跨国企业进行产业内贸易主要是为了利用转移价格获得高额利润,跨国企业在我国往往采取高价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来达到其减少企业税负、避开风险与管制、调拨资金和有效分摊费用的目的。由于原材料和零部件来自母国进口或母公司内部采购,外资企业可以通过抬高进口原材料和设备以及核心技术的价格来达到转移利润、减少税收或独占利润的目的。外资在中国以转移利润、减少税收为主要目的转移价格策略的普遍应用,推动了进口价格的上升,导致了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

三、结论与启示

中国fdi主要流向劳动力密集型出口部门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要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外资流向的引导,要从根本上增加外资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和服务业的比重,降低流向一般制造业的比重。其中,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是未来外资经济成长的另一重要增长点,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也有利于缓解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中的主要矛盾。

相关热词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19624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