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禁毒法制课教案篇一
社会心态问题,说到底是一种人的心理需求与社会发展状况双向互动的产物。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少年,心理的需求具有多角度性与多层次性,而社会变迁所发生的各种碰撞,又决定了青少年对社会现状心理反应的复杂性,青少年社会心态具有更大的模糊性与不稳定性,这与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就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1、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2、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1、收集资料
2、把学生分为五个小组
3、布置教室。
1、活动地点:高二(11)班
2、活动时间:第十二周
3、主持人:
一、导入: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二)从两个案例谈起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胜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例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又得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你对法律知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四)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案例: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因为害怕第二天的家长会很晚才回到家。回家之后父亲知道他成绩很差就辱骂他,逼得他与父亲顶撞之后离家出走。请大家思考:你是怎样看待故事中的父子俩的做法的?(讨论)
(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案例:小陈是一个农村姑娘,9岁时由父母做主,同一个21岁的男青年订立了婚约。男方给了小陈的母亲1960元礼金。小陈13岁时,提出要与男方解除婚约。男方不肯,坚持“要人不要钱”。小陈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便到法院起诉,要求解约。法院经过调查,在做好疏导工作的基础上,依法裁决由小陈的父母退还男方1960元礼金,小陈与男方解除非法婚约。就这样,小陈依靠法律,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小周家住湖北农村,是六年级学生。1996年月11月3日,在骑车回校途中,不慎将8岁女孩小雷撞倒在地致伤,雷家要求周家赔偿,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雷家到镇派出所报案,要求周家赔偿损失。派出所召集双方家长调解未成,于是派人到学校将小周带回到派出所拘留。周母到派出所要求放人,派出所答复,必须交纳1000元才放人。周家因家穷被迫四处筹钱,但仍不够钱,被迫写下欠条,之后,派出所才放出小周。小周回家后,越想越不服,联想起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决定讨一个说法。于是小周向当地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派出所行为是违法行为,必须退还周家交纳的钱。小周终于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六)学会断案
例1.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违法吗?
答案:违法
案例2.未成年人被判缓刑学校能否拒绝入学?
答案:不正确
三、小结: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禁毒法制课教案篇二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年级 专业 班级 学号 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已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入狱承担刑事责任。
2、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未成年犯应当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刑罚。
3、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的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4、毒品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依赖性、危害性和非法性。
5、毒品的危害可以概括为“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6、毒品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处罚性。
二、选择题(每项2分,共30分)
1、近几年来,公安机关查获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每年均超过15万人。全国性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已占犯罪总人数的14%左右。以上材料说明(c)
2、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b)周岁的公民。
a、16周岁 b、18周岁 c、20周岁
5、中学生张某在“五一”期间游览名胜黄鹤楼时,高兴之余用刀在圆柱上刻下“张某某至此一游”,以示纪念。张某的行为是(c)
b、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c、刑法
d、治安管理处罚法
11、对被羁押、服刑的未成年人(a)。
a、应当与成年人分别关押 b、应当与成年人共同关押
c、无特别规定 d、可以与成年人分别关押
b.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c.共同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
三、问答题(共35分)
1、青少年犯罪的前兆有哪些?(每点0.5分,共计5分)
(1)旷课、夜不归宿——易受外界侵害,染上社会不良气息
(9)偷拿别人钱财——易发展成偷盗罪
(10)携带管制刀具——易发展成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罪
2、青少年该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每点0.5分,共计5分)
1、不吸烟、酗酒。
2、不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3、不携带管制刀具
4、不强行索要财物。
5、不早恋。
6、不旷课、夜不归宿。
7、不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8、不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9、不参看色情、淫秽读物、音像制品等物品。
10、不做其他危害自身、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3、什么是故意伤害罪,刑法的规定是什么?(每点1分,共计5分)答: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1分)
《刑法》规定:犯故意伤害罪14岁即可判刑(1)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虽构成轻伤,但伤情接近轻微伤的,为有期徒刑六个月;伤情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的,为有期徒刑一年;伤情接近重伤的,为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3)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被害人6级残疾的,为有期徒刑十一年;每增加一级残疾等次,刑期增加一年。
(4)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为有期徒刑十三年。
4、什么是故意损坏财物罪,《刑法》是怎样规定的?(每点1分,共计6分)
答:故意损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3)纠集三人以上公然毁坏公私财物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5)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5000元以上)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5、什么是盗窃罪,《刑法》是怎样规定的?(每点1分,共计2分)
答: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规定:犯盗窃罪16岁即可判刑,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500元-2000元)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6、什么是抢劫罪,《刑法》是怎样规定的?(每点1分,共计2分)
答:抢劫罪(刑法第263条),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刑法》规定:犯抢劫罪14岁即可判刑,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达到500-2000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超过2000元,基准刑增加六个月;每增加数额1500元,基准刑增加六个月。
(一)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的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1分)
(二)毒品的危害:
1、毒品摧残人的生理健康,引发艾滋等各种传染性疾病。(1分)
2、毒品损害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经常处于焦虑、抑郁或者烦躁的状态中,易激惹甚至产生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1分)
3、毒品让家庭走向毁灭,吸毒耗费大量的钱财,最后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1分)
4、毒品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吸毒败坏社会风气,腐蚀人的灵魂,破坏社会道德,摧毁民族精神;毒品诱发大量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社会治安。(1分)
5、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到毒品侵袭的高发人群,据调查,吸毒者最小13、14岁,绝大多数初始的吸毒年龄是20—25岁,近年来正逐步向低龄化方向发展。(1分)
(三)如何远离毒品:
1、保持心理防线,切记不要盲从。(1分)
2、培养不吸烟的良好习惯,杜绝不良嗜好。(1分)
3、慎重交友、杜绝攀比和赶时髦。(1分)
4、正确面对挫折,运用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1分)
四、论述题(每点1分,共计15分)
1、蛊惑仔”引诱学生犯罪(每点1分,共计10分)
日前,一名年仅16岁的女中学生露露听说有个低年级的同学骂她,就叫来几个朋友,把那个女孩暴打一顿,导致其严重受伤;另一名18岁的女生燕子参与5起抢劫,抢钱近5000元。问起她们这么做的原因,她们竟然回答说:“当班长、学习尖子远不如当大姐大威风!” 据燕子和露露说,为什么要选择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因为她们看到电视、录像里都是这样,挺牛的,相比于单调乏味的课本上的说教和家长的唠叨,她们当然更喜欢情节生动的电影故事,看得多了,就觉得,认“干哥哥、干姐姐”比友谊重要,电影里的“老大”都用拳头自己解决问题,找老师、报警都是小角色。在电影中,那些大哥、小弟动不动就挥刀冲上街头,都是让人佩服的英雄……正是由于这些电影电视的“蛊惑”,一些家庭幸福、在校表现良好的学生开始“出轨”。不良的社会环境目前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外部原因,有关部门必须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消除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刺激,这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问题1:露露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每点1分,共计5分)回答:露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1分)
分析:
1、露露已年满14岁,符合该罪的主体条件;(1分)
2、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1分)
3、客观方面实施了故意伤人的暴力行为;(1分)
4、触犯了《刑法》有关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尚未达残疾标准的或损伤程度与轻伤标准接近的,为有期徒刑三年;(1分)
问题2:燕子的行为是否合法?(每点1分,共计4分)回答:燕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1分)
分析:
1、燕子已年满14岁,符合该罪的主体条件;(1分)
2、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1分)
3、客观方面实施了抢劫5000元的行为;(1分)
4、触犯了《刑法》有关规定: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达到500-2000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超过2000元,基准刑增加六个月;每增加数额1500元,基准刑增加六个月。(1分)
2、李某今年17周岁,从国外游玩回来,在过海关时被查出在其行李中藏有2千克未经灭活的罂粟种子,李某自称知道是罂粟的种子,但是朋友托其带的,用于经营火锅店,并不是用于种植毒品。(每点1分,共计5分)
问题: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请说明理由。
回答:李某的行为构成了非法走私运输毒品原植物种子罪。(1分)
理由如下:
1、李某已年满16周岁,符合该罪的主体条件。(1分)
2、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1分)
3、客观方面实施了运输未经灭活的毒品原植物种子。(1分)
4、触犯了《刑法》和《禁毒法》有关规定:禁止走私或者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毒品原植物种子或者幼苗。(1分)
禁毒法制课教案篇三
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知道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明确防火自救的重要性。
2、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及灭火、防火自救的方法,学会本领,化险为夷,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培养应变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查阅、收集、处理信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及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1、教师准备火灾现场图片。
2、学生搜集、查阅有关防火自救知识的资料。
一课时
(一)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1、教师展示各种火灾现场图片,提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你在哪里还看到过这样惨不人睹的场面?有什么感受?(指名回答)
2、小结:是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命如此美丽,但又是如此脆弱。我们要珍惜宝贵的生命,提高防火意识,掌握一些自救逃生的方法,时时刻刻注意安全,愿同学们乘上安全之舟,扬起生命之帆,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二)引导研读,归纳整理。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防火自救知识资料。也可以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所了解的防火自救的知识,有什么困惑也可提出来。
2、全班交流。
(三)竞赛活动,游戏激趣。
(2)一旦发生火灾,要迅速拨打什么电话号码?
(5)列举几种逃生方法。如:关门求生、从窗户逃生、安全出口逃生等。
2、判断题。(学生也可补充题目。)
(1)禁止学生携带烟花、爆竹、砸炮、火柴等易燃易爆物品。(2)有一天,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到某山林去野炊。(3)报警时报警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可以不说明。
(4)发生火灾时,不要盲目开窗开门,用湿毛巾、衣服等衣物包住头脑,尤其是口鼻部。
(5)家用电器起火,应马上关掉电源开关,千万不要往电器上泼水。
3、游戏:编一编防火的拍手歌。如:
你拍一我拍一,拍完南北拍东西。你拍二我拍二,咱俩宣传做伙伴。你拍三我拍三,禁火场所别吸烟。你拍四我拍四,用火不当会出事。你拍五我拍五,烟囱坏了快修补。你拍六我拍六,风大失火不好救。你拍七我拍七,不要玩火做游戏。你拍八我拍八,电线不能随便拉。你拍九我拍九,火警电话一一九。你拍十我拍十,人人防火要落实。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安全教育课别开生面,很有教育意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自由发言)
(五)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画一画关于火的图片。完成后,将在班内、校园内展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1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