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第二课时(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3:45:29
2023年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第二课时(七篇)
时间:2023-06-06 13:45:29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第二课时篇一

出示非洲木雕,让学生摸。说说感觉,师简单介绍非洲木雕。

出示图片,学生欣赏非洲木雕。

一、学习第4段

引导学生说说遗憾的意思。(惋惜、可惜、失落)

师:在这篇文章里少年的遗憾和“我”的遗憾一样吗?生答。

师:为什么作者会这么遗憾?

学生读文中相关句子,找出重点词句。

指导读: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二、学习第5到6段

集体交流。

出示对话:买一个吧!夫人,您买一个吧!

谁来读,读出这两句话语气上的不同。

指名读,后师生接读。

师生再接读,师用了不同的提示语。

三、学习7到8段

自由读,划出最能说明少年感到遗憾的原因。

学生照样子想象。

四、学习10到15段

自由读,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交流:跟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怎么一模一样。

引导思考,为什么这个小象也是沉甸甸的?

同桌分角色朗读10到15段。

指名二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读作者的话。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第二课时篇二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同学们,昨天的语文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读)少年王冕。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王冕的哪几件事?(随机板书:2—4节放牛 5—6节学画)

二、重点学习“放牛”语段(2—4节),体会人物语言的言下之意,感受少年王冕的孝顺懂事。

1、指名读课文2—4小节。

a、一生读第2节。

⑴这里的“耽误”指的是什么?

⑵不是母亲要耽误王冕,那为什么母亲还要让王冕不上学而去放牛呢?听了母亲的话,王冕说了些什么?请你继续读。

b、一生读第3节。

王冕要去放牛的地方,有清澈的七泖湖,有粗壮的垂杨柳,从后面的课文我们还可以知道,这里还有山,有荷花。这是个有山有水,有树有花的地方,这样一个地方与王冕后来成为画家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暂时不用回答。

“处处都要小心”,小心什么?

c、一生读第4节。

2、重点揣摩人物语言。

a、2、3、4节,写母亲让王冕离开学堂去给秦家人放牛。这一年王冕多大?10岁,我们今天正好读三四年级,王冕却不能读书要去放牛了。他的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谁再来读母亲的这段话,找找理由。

指导学生读好“只靠、实在、只好”等词语。

⑵交流理由。

如果不是你父亲死得早,如果不是这几年年成不好,如果母亲可以多挣一些钱,母亲也绝不会让10岁的小王冕去给人家放牛的。母亲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无可奈何)。

⑶把“无可奈何”带进去,一起再读母亲的话。

b、少年王冕理解母亲的心吗?他听懂母亲的话了吗?谁来读王冕说的话?王冕的话很有味道,它就像一杯茶,茶要细细品才能品出茶的芳香,王冕的话也要细细品味,才能嚼出话中之意。让我们来一起听,好好品。

指名读。

⑵交流“闷得慌”之假话。

①“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说明爱读书。

再联系以下句子感受王冕的爱读书:

②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宁可挨饿几十天,也要去买书,哪怕只能买几本旧书。这么爱读书的王冕,却对母亲说——引读王冕的话。

看来,王冕说“在学堂里也闷得慌”是假话,你从中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懂事孝顺)

⑶交流“闷得慌”之真话。

②交流可能说的是真话的原因。

重要原因:“贴补些家用”,他不忍心母亲独自承受生活的艰辛。

联系下文句子理解王冕对母亲的孝敬: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次要原因:“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学堂里不能满足他读书学习的欲望,他想自由地多读一些书。

3、小结:从母亲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无可奈何和对儿子深深的关爱;从王冕的话中,不管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我们都看到了一个懂事孝顺的少年。看来,文中人物的语言真的好比一壶茶,需要我们用心品味。

三、重点学习“学画”语段(5、6小节),感受王冕的勤奋刻苦、天资聪慧。

2、学习写景的语句。

⑴出示: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指名读,读出美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顺序:从高到低,由远而近,时间先后,先次后主)

⑶正因为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写得如此美丽。一起读!

⑴出示: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指名读。

⑵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聪慧、坚持不懈、艰苦努力、刻苦勤奋等)

师板书:刻苦勤奋

4、你觉得这段话里,有没有王冕后来成为著名画家的奥秘?(师法自然,不畏困难,勇于尝试,对美的感受及表达的愿望等)

四、欣赏诗画,拓展延伸。

1、赏墨梅图,背《墨梅》诗,观王冕印。

2、背诵第5自然段。

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第一回,了解小说中的王冕其人。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第二课时篇三

1、 在最近学的一些课文,我被一种情感深深地打动着,于是随手编了几句诗:(投影)

朋友

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有朋之远方来的笑脸

朋友是天涯若比邻的心境

朋友是患难见真情的感动

朋友

是阮恒颤抖举起的生命小手

朋友

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浸透衣服的汗水

朋友 她跳出个圈

跨越国界

迈向大洋彼岸

架起中非那抹友谊彩虹

于是

一个不知名的少年

用那小小的木雕

诠释礼轻情义重的友情真谛

2、中非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先来简略了解一下:(投影并阅读)

中国和非洲虽相距万里,远隔重洋,但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友好交往却源远流长,早在汉朝时期,中国和非洲就开始相互了解.明代是中非古代交往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友好关系已发展到双方官方代表相互访问。

在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时期,中国坚定地站在非洲人民一边,全力支持他们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并在道义和物质上给予支持.之后,又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努力帮助非洲国家兴建工厂、农场、水利、能源、交通、电信和文教卫生等各类基础设施.被非洲人民誉为“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是中国最大的援非工程。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了800个成套项目,其范围涉及农场、工厂、医院、学校、电站、政府办公大楼、体育场、铁路等基础设施。阿尔及利亚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就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援助行动。

3、今天,我们就去看看那只木雕,掂量那份情谊。(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4、下面老师先检查昨晚的预习情况,请你们大声地朗读,我看嘴型,听音量就能大概了解你的朗读训练程度了。(学生自由读课文)

5、检查普通劳动者词语:

(自由读,抽读,齐读)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配图)

游览 壮观 出售 陈列 观赏

摊点 驮着 构思 诚恳 宾馆

掏钱 犹豫 即将 晚饭 一堆

流露 遗憾 牙齿 标准 付钱

工艺品

6、出示四字词语,齐读根据老师描述抢答词语: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五官端正

琳琅满目 栩栩如生 一模一样

爱不释手 语无伦次 清晰可辨

五官端正 牙齿 诚恳 流露

遗憾 标准

8、少年的这一丝遗憾,就是那友谊种子的萌芽。不信,我们们细细品味他之后的言行吧!请自由读8至最后自然段,划出少年言行的句子。

9、学生自学,反馈并归纳。

10、这些言行的背后倒底反映了少年当时怎样的心境呢?请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他当时可能这样想:

——————————————————————————————

11、反馈讨论意见。

12、这些言行真可用这么几句诗来形容:(投影)

细微之处见真心

枝枝叶叶总关情

人生所贵友情见

天涯海角也若邻

13、文中的我完全被他这份情感打动了,你来读读他的表现,看这样才能把较好地把这份情感读出来。(朗读训练)

投影: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14、小结。

15、写字。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第二课时篇四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陈波

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我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 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于我们眼前。学生对闰土形象的理解是潜移默化的。我能注重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手段,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几处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文章内容。

《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的《故乡》。这个特定阶段的闰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读鲁迅的文章有时我们必须联系全文,深入理解才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中年的闰土又是怎样的呢?”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出示了摘自《故乡》中的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目的是激发学生深入读读《故乡》或是鲁迅另外的文章的兴趣。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一节课结束了,但关于这节课的反思却开始了,而且萦绕着,挥之不去。“为什么无法上出自己预计的效果?这样也不错,能够以学情为归依。”“当时的课堂机智怎么会如此的缺乏,错过了一些很好的教育契机。这就是真实的我。”……诸多的“遗憾”与“不错”在心里交织。静下心来理出几点作为自己今后教学的借鉴。

一、学会用教材教。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凭借。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达到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我用朋友作为切入点,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的《故乡》。这个特定阶段的闰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读鲁迅的文章有时我们必须联系全文,深入理解才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中年的闰土又是怎样的呢?”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出示了摘自《故乡》中的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目的是激发学生深入读读《故乡》或是鲁迅另外的文章的兴趣。

二、 以学生为主体。

在本课的教学中,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于我们眼前。学生对闰土形象的理解是潜移默化的。我能注重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三、 以读促趣,发展想象。

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手段,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几处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文章内容。

四、 尊重文本和超越文本相结合。

“超文本”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了,学了一篇课文,延伸的、可挖掘的东西,我们要重视。

本课的遗憾之处是学生自由读,结合体会读比较多,但感情朗读指导被忽略了。学生在发言过程中思维火花的瞬间迸发教师没有及时抓住。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第二课时篇五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20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摘抄、积累好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感情;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3感情态度价值观:

重难点,关键

1了解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积累并学会正确使用四字词语。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大瀑布的图片、有关木雕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大瀑布图片

生观看,师简介,引出文中所指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师简介这儿游人、景色。重点词:非洲南部、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

2.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3.板题,读题。

4.生根据提示自学。

5.汇报、交流。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可自己汇报)

字旁:琳琅(láng)满目沉甸(diān)甸

诚恳(kěn)宾(bīn)馆

字形:“释”左边是米加“/”,不是“采”。

“豫”左边不要写成“矛”。

字词意

名不虚传:形容名气与听说的相符,一点儿也不假。

琳琅满目:形容物品多,使人看的眼花缭亮。

栩栩如生:形容物品很逼真,就像活了一样。

爱不释手:很喜欢,舍不得放开手。

犹豫:指很难下决心。

遗憾:感到可惜。

(2)指出逐节读文,正音。

(3)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来学习。

2.讨论交流。

3.汇报。

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出发前,朋友告诉“我”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工艺品。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我”对几个大象坐爱不释手,但由于担心行李超重而没买,卖木雕的少年和“我”都和遗憾。

四.小结

卖木雕的少年真的可爱,让我们来朗读课文,读出对他的喜爱。

五、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

(2)画出生字,拼读。

(3)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提出来讨论。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景、探究导入

1、教师一边投放大瀑布和木雕的图片,一边娓娓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这就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作者来到这个美丽的大瀑布旅游,带着新奇与购买非洲木雕的愿望,但自己最终选择不买,却意外收到一份礼物,少年为什么没有收钱送她礼物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已经板书好)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二.深入学习课文,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1、学习挑选木雕的部分。

朋友介绍的非洲木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看到精美的木雕时我爱不释手。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件出示:

大瀑布真是( 名不虚传 ),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十分壮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其中象墩( 构思新奇 ),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1)从这段描写,你体会到什么?(1、作者被美丽的瀑布吸引。2、作者很喜欢木雕,作者想购买木雕 。你是从那些词语体会到的?体会作者如何被精美的木雕吸引,激发了她购买的欲望。)

2、指名带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被吸引的程度之深。

过渡:精美的木雕激发了作者强大的购买欲望,“我”为什么选择放弃买木雕?“我”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 个人朗读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找出有关语句体会。

因为我考虑行李超重,不能带这么重的象墩,所以只得选择放弃,我的心里变化:从爱不释手——犹豫——语无伦次——遗憾。

点拨: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很遗憾?(“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面对孩子的诚恳相劝,作者的内心是非常矛盾的,而且这个象墩自己爱不释手,使她很遗憾。)

面对作者不同的心态,黑人少年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画一画写黑人少年言行的语句,然后口头完成下面的练习。

(3)当时,少年说:“买一个吧!”

当时,少年走到我眼前,诚恳地说:“夫人,您 买一个吧!”

当时,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您是中国人吧?”

当时,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指名学生完成上面的语言训练,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说准、说好。

点拨:通过对男孩的言行的描写,你读一读,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1这个男孩很善良,开始“买一个吧!”表现出不仅是推销,还有一层是把纪念品带回欣赏,到后来男孩的猜测“您是中国人吧?”能看出男孩对中国人的尊敬。2、这个男孩有些遗憾是希望我能带走这件纪念品,不要带着遗憾回国。3、从您字可以看出男孩很有礼貌。)(这里学生可能产生疑问:那个男孩为什么能猜出作者是中国人呢?为什么知道我是中国人眼里就流露出遗憾的神情?如果学生读不出为什么遗憾,也读不出尊重?老师可这样引导,从课文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下面在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然后和课文联系起来再想一想,看我们会有什么新收获。

老师边展示图片,边讲述。

周总理曾三次赴非,访问非洲十国;中国派出了一百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特别是帮助他们修建了著名的坦赞铁路。

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比里姆博希,是把坦、赞两国连接在一起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全长1860公里,全部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为了修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发运各种设备材料100万吨,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条件恶劣,有60几个中国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3、课前,同学们也收集了有关资料,能交流一下吗?

交流开始。然后谈谈新收获。1、这个男孩不仅善良,开始“买一个吧!”表现出不仅是推销,还有一层是把纪念品带回欣赏,到后来男孩的猜测“您是中国人吧?”能看出男孩对中国人的尊敬。2、这个男孩有些遗憾是希望我能带走这件纪念品,不要带着遗憾回国。表现出非洲男孩对中国人民的友谊。3、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谊,使得每位非洲人民内心深处感谢中国人民给予的无私的援助。)

4、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受作者与少年不同的内心变化。

5、那么在“我”离开少年时,少年又会想些什么?

三、品读“送木雕”部分,想象买木雕少年是怎么做的

学生分别说出,读出令自己感动的内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

(1) 男孩在傍晚来等“我”,并交给“我”一个沉甸甸的小象墩。这个木雕象墩与白天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说明少年特意为作者雕刻的易于携带的同样的小象墩,体会少年的质朴和他对中国人好感。

(2) 我从“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和后来送给我的那个小象墩。我很感动。我觉得少年为送给我这个一模一样的象墩,白天一定费了很长时间才雕好的。我被少年的善良和他的美好心灵感动了。

(3)我读了“我”要给他钱时,他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我很感动,因为男孩把中国人看成自己的朋友,更希望我不要带着遗憾回国,展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情谊,从而也看出他的美好心灵。

(4)读第13段 我体会到因为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使得非洲儿童和非洲的每一个人都对中国人有好感,把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看成朋友。

(5)我读了这一段,我想中国人民的援助,一定使得非洲的人民非常喜欢和感谢中国人民,所以他们喜欢学中国话。

(6)我想中国的建筑工人,中国的医疗队,中国的老师为非洲孩子上课的事实,一定使非洲少年非常熟悉中国人,所以他们学会了说中国话。

小结:是啊,“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是一句多么朴实的话,他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大家。他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少年的美好心灵和友好情谊。

板书:友好情谊,美好心灵。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

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谊,使得每位非洲人民内心深处感谢中国人民给予的无私的援助。课文学到这里,你想不想夸夸那个非洲少年?(用三、五句话写一写。写完后指名念一念)

五、创设情境,升华情感,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和中非人民的友好情谊

课件出示一幅画面:夜晚宾馆外的小树林边,作者手捧木雕的剪影,《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轻轻响起。

老师描述:就在这样一个晚风吹拂的夜晚,一个黑人少年送我一个雕得栩栩如生的木雕,我捧着它,心中感慨万千……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轻声朗读10~15自然段。

学生随着音乐轻声朗读。(或指名读)

老师: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愿这美好的情景永驻我们心间。

板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第二课时篇六

一、选择正确读音

栩(yǔ xǔ)宾(bīn bīng)甸(diān diàn)

二、组词

构() 端() 辨() 堆() 模() 掏()

沟() 喘() 辫() 推() 摸() 淘()

三、填空

名( )虚( )( )人( )织 琳琅( )( )

栩栩( )( )( )( )释手( )( )伦次

四、写出近义词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能力迁移】

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词语填空:

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挑战奥赛】

我要写几句话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第二课时篇七

1、出示卡片,认读词语,并给词语归类。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清晰可辨 (描写瀑布)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木雕)

仔细观赏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 (人物)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品质? ( 板书:热情 真诚 善良 友好 ……)

这节课我们看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描写少年的?

二、品读感悟少年的心灵

(一)、感悟少年的遗憾

1、同学们,课文里介绍的木雕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的确让人爱不释手,但买木雕的少年更可爱,更让人感动,怎样走进少年的心灵,去品位这份感动呢?我们还得细读课文,在文字深处去感受,请同学们静思默想或轻声读文,画出描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句子,体会体会。

2、谁想站起来读读你画的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

(为什么感到遗憾呢? 他会怎样想?……)

5、出示:

⑴当__时,少年说:“买一个吧!”

⑵当__时,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⑶当__时,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您是中国人吧?”

⑷当__时,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7、怎样读出少年遗憾的心情呢?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感悟少年的真诚

2、汇报。读出感动之情。

3、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那位黑人少年可能干什么去了?同学们在此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他会说中国话? 为什么来送木雕还不要钱? 为什么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

4、同学们,莫西奥图尼亚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对中国人这么喜爱呢,想知道吗?(出示资料)请大家读读这段简单的资料,相信你会明白的。

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

①周恩来总理曾三次赴非,访问非洲十国。

②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给非洲儿童治病。

③特别是帮助他们修建了著名的坦赞铁路,坦赞铁路 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比里姆博希,是把坦赞两国连在一起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全长1860千米,全部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为了修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发运各种材料100多万吨,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条件恶劣,有64人为之献出宝贵生命。30多年来,坦赞铁路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城乡物资交流。中非人民的友谊更加深厚。

5、同学们,现在你明白少年的心了吗?所以当少年知道我是中国人为买不成木雕而遗憾时,他想起昔日的朋友,是呀,他怎能忘记昔日的朋友帮他们做的一切,心中怎能不怀想那些充满感到的日子呢?于是他带着感恩之心,带着真诚,带着友谊找到了我,并送给我精致的木雕小象墩。

6、此时如果你就是那个卖木雕的少年,找到我之后,心情会怎么样?我的心情呢?少年和我的话都怎样读更能表达当时的情景?试一试。

7、分角色读对话。

8、读着读着,你明白最后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

9、小结:多么善良的非洲少年啊!他因为我是中国人,因为我不能买到称心如意的木雕而特意跑来送我木雕小象墩,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他送我的仅仅是个小木雕吗?不,不是的,那是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真挚的心啊!

(三)、感悟写话

1、课文学到这,大家心中对黑人少年,对作者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吧?下面,老师给大家这个机会,老师这有三个情境供你选择:(出示)

请你任选一个情境来写话,表达真情实感。

① 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这个少年,请你们把自己当作其中一员,写几句话来夸夸这个少年。

②把你想对黑人少年说的话写下来,对作者吴晴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点评。

三、诵读感受中非友谊

1、夜晚,在宾馆外的小树林里边,晚风徐徐地吹拂着脸颊,大瀑布的声音清晰可辨,一个黑人少年送给我一个雕得栩栩如生的木雕,我捧着它,心中感慨万千……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0—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播放音乐)

2、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木雕少年的美好心灵,愿这美好的情景永驻我们心间。

四、总结升华情感

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正是中国人民的付出,才赢得非洲少年的感情,我们已被黑人少年那种热情、真诚、善良、友好的品质深深打动了,被中非人民友好情谊深深感动着。现在,我们中国与非洲各国人民的友谊更加深厚。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信任,充满理解,人类的明天会更美好!在学习本组其他几篇课文中,我们再细细品味,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1204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