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韩非的语录篇一
1、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2、宰相之耳,待天下之心识而后能发
4、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
5、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6、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7、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8、小信诚则大信立。
9、私行胜,则少公功。
10、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
11、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12、自见之谓明。
13、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14、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15、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1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7、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
18、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19、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
20、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21、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22、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23、臣得树人,则主失党。
24、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25、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26、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
27、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
28、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
29、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30、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为惠於法之内,动无非法。
31、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32、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
33、自胜谓之强。
34、千里之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
35、势不足以化则除之。
36、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
37、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38、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39、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40、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41、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42、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43、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44、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45、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46、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47、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
48、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49、君无见其所欲。
50、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51、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也。
52、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53、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54、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55、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56、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57、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58、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59、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
60、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61、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62、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63、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6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65、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
66、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67、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68、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69、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70、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71、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
72、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
73、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74、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75、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76、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
77、因可势,求易道。
78、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79、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80、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81、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82、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83、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84、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85、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
86、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
87、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88、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89、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90、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
91、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92、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丈者,可亡也。
93、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
94、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
95、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
96、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97、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98、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
99、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100、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101、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102、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103、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104、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105、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106、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107、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108、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109、巧为輗,拙为鸢。
110、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111、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
112、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113、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114、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韩非的语录篇二
2、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家法,虽危不亡。——韩非《韩非子》
3、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4、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7、欲成其事,先败其事。——韩非子
8、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韩非子
10、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
12、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
13、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韩非子
韩非的语录篇三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5.语录体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如:《论语》、《孟子》。
5.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文学流派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着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着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着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着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韩非的语录篇四
《韩非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比较突出,书中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 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 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 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 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 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 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1.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2. 吹毛而求小疵。
3.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4.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
5.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6.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7. 欲速则不达。?
8.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9.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10.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1.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12.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13. 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14.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15. 慈母有败子。
16. 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17.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18.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1.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2.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3.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4.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5. 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6.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7. 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
8. 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受到蒙蔽了)
9.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10.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1.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12.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13.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14.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15. 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16. 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17. 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18.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19. 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20. 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21. 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喜爱,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22. 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23.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24.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25.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27.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28.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29.欲速则不达。《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30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31.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32.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
33.自胜之谓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34.自见之谓明。(能够认清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
35.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则,既要算计得道的,也要算计失去的)
36.欲成其事,先败其事。(想要做成这件事,可能首先遇到的是失败于这件事。)
37.言无二贵,法不两适。(除了国君的命令,没有第二尊贵的言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
38.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3.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4.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5.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8.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武依然强大)
10.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12.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失势的危机)
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20.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24.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26.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27.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28.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30.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31.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32.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u)
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36.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36.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3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39.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40.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43.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48.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12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