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物质的量的浓度知识点篇一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单位
mol
g
溶液单位
l
g
表达式
c(b)=
w= ×100%
特点
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溶质质量 。
(填相同或不同)
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溶液中,溶质质量 ,物质的量 。
[讲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除了有上面我们所分析的区别外,它们在使用范围上也有较大的差别。因为我们在许多场合取用溶液时,一般不去称它的质量,而是要量取它的体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且,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物质的量的关系要比它们的质量关系简单得多。因此,物质的量浓度是比质量分数应用更广泛的一种物理量。
[悬念]那么,在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下一节课,我们将解开这个谜。
[小结]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是有区别的。
[作业 ]请你们自己尝试找出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量的浓度知识点篇二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在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必须能够领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加水稀释以及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还有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四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整个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物质的量浓度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实物展示、问题探讨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等多种手段,并将生活中各种常见溶液作为课堂教具使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节课的学习合作伙伴是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初中到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衔接过程中,学生对初中接触的某些概念如“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尚有一定程度的欠缺。
因此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主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并进行团体合作学习,以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乏味感。
1、总体设计:创设情景,引入课题(5分钟)→自主探究(25分钟)→拓展延伸(5分钟)→课堂反馈(5分钟)→课后作业。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因此,课前事先让学生准备或自己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溶液的标签,如常见的口服液、消毒液、眼药水、酒、矿泉水等标签,另外教师还要增加一些实验室常见的溶液,如盐酸、naoh溶液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2)自主探究: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中运用概念。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亦是如此。这次设计的三个阶梯式练习,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一个练习意在让学生体验“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表达式,达到能初步构建概念的目的;第二个练习意在巩固前一节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间的换算”,达到新旧知识融汇贯通的目的;第三个练习意在强调“单位体积溶液”与“单位体积溶剂”的区别,同时回顾质量的加和性与体积的非加和性,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第三个练习的解答过程将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此时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学生对此练习会有下列见解:有的同学可能会简单地认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有的同学可能意识到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却发现溶液的体积无法求出;有的同学可能会大胆猜测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当然如果这一飞跃学生无法达到,我将以“尽信书不如无书”适当引导,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要勇于质疑。);有的同学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有的同学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则可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耳朵去听、嘴巴去说、彼此的心灵去碰撞,他们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学习,课堂探究便能活跃起来。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后,趁热打铁我设计了几个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课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从2l1mol/l的naoh溶液中取出1l,所取出的溶液的浓度为0.05mol/l。
2.将2l1mol/l的naoh溶液加水至溶液体积为4l,所得溶液的浓度仍为1mol/l。
3.1l1mol/l的蔗糖溶液含蔗糖分子1mol。
4.1l1mol/l的naoh溶液含naoh分子1mol。
5.1l1mol/l的h2so4溶液,氢离子的浓度为1mol/l。
对于以上说法学生可能走入下列误区:从naoh溶液中取出一部分,溶液浓度改变;naoh溶液中存在naoh分子;h2so4溶液的浓度与其中氢离子的浓度相等。我将请同学们相互协作,相信部分学生很快就能走出误区,实现全班同学整体提高的愿望。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我引导同学们从概念、计算公式、单位、转化关系等方面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意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的认知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整合信息。如果有学生能较快推导出两个物理量间抽象的转换关系,我将给予高度的评价,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但我预测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转换关系的建立都是难以跨越的鸿沟。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3)拓展延伸:
课本知识不一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链接,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4)课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mo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2.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mol/l,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3.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此时nacl饱和溶液的密度为1.12g/cm3。在此温度下,nacl饱和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15mol/l b.1.36mol/l
c.5.07mol/l d.6.15mol/l
(5)课后作业:
课本第18页第2、6题。通过作业使学生在课后能及时巩固本节课内容,加强化学计算的能力。
另外,与学生多交流是取得信息反馈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制造师生间的民主氛围,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考试即能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1)符号:cb(b代表溶质)
(2)单位:mol/l(mol·l-1)
(3)表达式:cb=nb/v
2、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简单计算。(课堂反馈中的有关问题)
3、溶液稀释定律:
c(浓溶液)·l(浓溶液)=c(稀溶液)·l(稀溶液)
物质的量的浓度知识点篇三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必须能够领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加水稀释以及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还有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四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整个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质的量浓度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实物展示、问题探讨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等多种手段,并将生活中各种常见溶液作为课堂教具使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节课的学习合作伙伴是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初中到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衔接过程中,学生对初中接触的某些概念如 “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尚有一定程度的欠缺。
因此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主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并进行团体合作学习,以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乏味感。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5分钟)→自主探究(25分钟)→拓展延伸(5分钟)→课堂反馈(5分钟)→课后作业。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因此,课前事先让学生准备或自己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溶液的标签,如常见的口服液、消毒液、眼药水、酒、矿泉水等标签,另外教师还要增加一些实验室常见的溶液,如盐酸、naoh溶液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中运用概念。
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亦是如此。这次设计的三个阶梯式练习,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一个练习意在让学生体验“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表达式,达到能初步构建概念的目的;第二个练习意在巩固前一节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间的换算”,达到新旧知识融汇贯通的目的;第三个练习意在强调“单位体积溶液”与 “单位体积溶剂”的区别,同时回顾质量的加和性与体积的非加和性,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第三个练习的解答过程将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此时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学生对此练习会有下列见解:有的同学可能会简单地认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有的同学可能意识到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却发现溶液的体积无法求出;有的同学可能会大胆猜测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当然如果这一飞跃学生无法达到,我将以“尽信书不如无书”适当引导,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要勇于质疑。);有的同学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有的同学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则可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耳朵去听、嘴巴去说、彼此的心灵去碰撞,他们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学习,课堂探究便能活跃起来。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后,趁热打铁我设计了几个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课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从2l1mol/l 的naoh溶液中取出1l,所取出的溶液的浓度为0.05 mol/l。
2.将2l1mol/l 的naoh溶液加水至溶液体积为4l,所得溶液的浓度仍为1 mol/l。
3.1l1mol/l 的蔗糖溶液含蔗糖分子1 mol。
4.1l1mol/l 的naoh溶液含naoh分子1 mol。
5.1l1mol/l 的h2so4溶液,氢离子的浓度为1 mol/l。
对于以上说法学生可能走入下列误区:从naoh溶液中取出一部分,溶液浓度改变;naoh溶液中存在naoh分子;h2so4溶液的浓度与其中氢离子的浓度相等。我将请同学们相互协作,相信部分学生很快就能走出误区,实现全班同学整体提高的愿望。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我引导同学们从概念、计算公式、单位、转化关系等方面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意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的认知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整合信息。如果有学生能较快推导出两个物理量间抽象的转换关系,我将给予高度的评价,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但我预测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转换关系的建立都是难以跨越的鸿沟。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课本知识不一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链接,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 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 mo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
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 mol/l, 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
3. 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此时nacl饱和溶液的密度为1.12 g/cm3。在此温度下,nacl饱和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课本第18页第2、6题。通过作业使学生在课后能及时巩固本节课内容,加强化学计算的能力。
另外,与学生多交流是取得信息反馈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制造师生间的民主氛围,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考试即能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1)符号:cb(b代表溶质)
(2)单位:mol/l (mol·l-1)
(3)表达式:cb =nb/v
2、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简单计算。(课堂反馈中的有关问题)
3、溶液稀释定律:
c(浓溶液)· l(浓溶液)= c(稀溶液)· l(稀溶液)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18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