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社会的真谛框架图9篇(模板)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21:56:56
寻觅社会的真谛框架图9篇(模板)
时间:2023-04-03 21:56:56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寻觅社会的真谛框架图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二、【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三、【辅助教学】:

ppt

四、【教学过程】 

第一框题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课堂探究:(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提示:(1)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进行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2)马克思能够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人的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思想动机出发。实践观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另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出现,是客观条件。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阐述了社会历史规律长期以来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的原因,即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的条件,即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生产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以及无产阶级的出现。

◇课堂探究:(1)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1)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绘的事物是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创造。

(2)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没有具体的实际生活就不会产生相关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与思想。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教材用“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组成部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1)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其动因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意识不同。

(3)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由于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所以与之密切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也必然要相应地变化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等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教材用“专家点评”栏目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不同决定了社会意识的不同,从而使社会意识具有多样性、时代性、阶级性等特征。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课堂探究:(1)在社会主义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

(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

◇探究提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这些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产生于剥削阶级社会,是剥削阶级特定的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尽管我们现在已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这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不会立刻消失,它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落后于社会存在,故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2)在资本主义社会也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就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之后,这些思想不仅比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矛盾和罪恶现象,而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和设想,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这些社会意识的产生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不满,渴望更好的社会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又高于社会存在,推动了社会存在向前发展。

(1)对这一知识我们应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任何社会意识都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二,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存在时间上有时会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冲”决定的。其实质都是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

※文科班补充: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4.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意识尽管带有主观色彩,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由社会存在决定其性质和变化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二者的紧密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文科班补充:历史唯心主义没有正确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把精神看作豢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也陷入唯心主义,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从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界只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永远是处于被动地位。马克思主义论证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是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在实践中得以证实。人们在实践中提升社会意识、改造社会存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小结:(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课堂探究:(1)想一想,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

(2)想一想,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寻找。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此知识点分三层认识,首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识;其次,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如何推动社会进步;最后,得出结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课堂探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从社会形态的演变上说明了: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是客观的,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也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即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课堂探究: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探究提示:因为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此知识点分三层分析,首先,明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者的含义;其次,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最后,得出结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

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一知识点是对以上两个知识点的归结,也是本目内容的最终结论,阐明这两个规律普遍存在于任何社会,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论证其基本性,并阐明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重要意义。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

这一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介绍了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全部活动的基础,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从而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教材中的“专家点评’’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的活动只能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若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则不能实现其目的。走历史必由之路,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将往哪个方向发展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课堂探究:(1)想一想,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

◇探究提示:(1)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从社会形态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依次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是在不断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具体表现为: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教材“相关链接”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资产阶级专政必然走向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走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前进过程中的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其发展的直接动力。

教材“专家点评”强调了在分析阶级社会中的问题和现象时,要用阶级分析法,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方法。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课堂探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什么方式?

◇探究提示:主要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实现。

(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内容: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的实现方式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又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义各方面工作的直接动力。

教材插图体现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小结: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具体表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图示为:

原始社会一阶级社会(奴隶、封建、资本主义)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总趋势:由低级向高级,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五、【板书设计】:

第一框题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将往哪个方向发展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六、【课后练习】:

七、【教学反思】:

寻觅社会的真谛框架图篇二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并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以及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和现实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习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澄清概念。本课涉及多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革命、改革等。学生要准确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首先就要对这些概念的内涵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因此,澄清概念既是学习本课的重要任务,也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

2.观察生活。在学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学生可以从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入手,看看自己身边各种意识现象背后的物质原因是什么。比如,民间流传的神话、人们信仰的宗教、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等现象背后的物质原因是什么?同时,看看这些意识现象对人们行为和社会发展又有哪些能动的影响。

3.分析历史。在学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时,学生可以运用这些原理对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加以分析,以便加深对这些原理的理解。特别是要运用这些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

1.定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精神方面,是人类各种精神生活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这里强调以下几点:第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里的社会意识包括各种意识现象,不管它是正确的还是虚假的,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而发生变化。第三,先于社会存在变化而产生的社会意识并不等于先进的社会意识。

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作出了不同回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历史唯心主义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它在历史观中的表现是:认为历史发展由人们的意志决定的,特别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或者认为历史是由“天命”、“神”或“绝对精神”决定的。

例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开放、独立、协作、平等、竞争等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现代化思想观念逐步得以确立。这些观念的确立,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d.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产生了现代化思想观念,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观念的确立,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表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a和b表述不完整,d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答案为c。

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也叫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这一原理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这里要注意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上层建筑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机构。其中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意识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现象。社会意识形态的范围比社会意识要小,它专指那些与特定生产关系有关的社会意识现象。风俗习惯、科学等社会意识现象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4.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也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例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①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②概括了社会的基本结构③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④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基本矛盾,在于它们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概括了社会的基本结构,但并非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正确答案为b。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上,阶级社会的发展可以采取革命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改良的方式。至于到底采用什么方式,要看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程度,看阶级之间利益冲突的激烈程度,还要看具体的历史环境。

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但它们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采取改革的方式加以解决。

例题:之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

①改革是为了解放我国的生产力②改革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③改革是为了解决我国的阶级斗争④改革是为了彻底变革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方式的理解。之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改革和革命一样,起到了解放生产力、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③是不正确的,阶级矛盾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④也是不正确的,改革是为了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不是要彻底改变它。正确答案为b。

1.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表明()

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改革开放后,我国有三次大的思想解放:第一次是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第二次是关于“姓资姓社”问题的大讨论,第三次是关于“姓公姓私”问题的大讨论。这三次大讨论有助于我们从旧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我们需要不断破除旧思想的哲学依据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思想观念的变化具有相对滞后性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力量,原因在于()

①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之上的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③生产方式规定了一切社会细节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甲和乙合开了一家蛋糕店。开始时,两个人分别做蛋糕,甲一天做20个,乙一天做25个。后来两人分工,一个制作坯子,一个加工成型,一天可以做60个蛋糕。这个小事例表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生产关系反作于生产力      d.办事情应当从实际出发

5.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所有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此相适应,我国酝酿数年之久的《物权法》终于在xx年颁布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过程表明()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6.下列观点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是()

a.阶级斗争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b.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c.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又是有规律的

d.物质生产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有决定作用

1.父亲对正在上大学的儿子说:“勤俭节约是我们民族的传家宝,一分钱要掰成两半儿花,千万不能忘啊!”儿子对父亲说:“都像您一样勤俭节约,内需还怎么拉动啊!现在都什么年头了,消费观念要跟上时代潮流。”

请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评析父子俩的对话。

2.辨析:凡是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1.“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请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经常变化和改革”的原因。

2.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阐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的贯彻和应用。依据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主义历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确立后,才出现了真正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这个历史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也称为唯物史观。

生产方式是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也叫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社会生产力,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力。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是由人(劳动者)和物(生产资料)这两个因素构成的,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力中,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首要因素。因为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

社会生产关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即分配形式。在这三个方面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方面,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产品的分配形式。

社会形态指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复杂的。在每一个社会形态里,都有一种生产关系占主要地位,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特征,也规定着这个社会上层建筑的主要特征。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所谓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这个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面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现实基础。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它包括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机构)和思想的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在存在着阶级的社会里,政治上层建筑是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这些体现着人们的政治关系。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思想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观点、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这些体现着人们的思想关系。

寻觅社会的真谛框架图篇三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理解目标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运用目标

(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4)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带到物质领域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课时安排:2 课时

【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真善美、假丑恶的对立和较量。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什么是我们必须远离和抛弃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对此作出判断和选择。

【讲授新课】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认为社会历史由人的动机、目的决定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课堂探究】课本第86页 

a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b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提示】a旧的社会历史理论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不能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从实践出发,没有找到社会存在的物质根源。具体地说,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同社会历史这个特殊的认识对象有关,历史是由有动机、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二是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规模的狭小、社会发展的缓慢,都影响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把握;三是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夸大精神活动的作用。

b马克思主义能够发现社会规律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这就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思想动机层面的局限性。

c马克思为什么能够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呢?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决定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相关衔接】p88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图示】                            地理环境  

物质生活――社会存在  人口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最重要、最根本)

人类社会生活

精神生活――社会意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

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p88

【举例】p87漫画:地狱的情景;万能的上帝;

【课堂探究】课本第87页  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专家点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不同阶级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

【举例】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堂探究】课本第88页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  

【探究提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并不是亦步亦趋、绝对统一的关系,二者具有不同步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2)(3)揭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关键是把社会的本质理解为实践,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最本质的内容生产方式是在实践中生成的,社会意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实践生成了全部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想;时间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实践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所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过渡】实践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赖以建立的根本,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核心概念。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并且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要生存必须有吃、穿、住、用等物质生活资料,只有生存问题解决了才能谈得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才能从事其他的活动(教育、艺术、体育、政治)。

而要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在这一活动中,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

【思想教育】落后必然挨打,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与自己的发展。要积极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中去。现在学好知识将来教育育人,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b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都受生产方式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社会的整个面貌只能从生产方式中得到科学的说明。

【举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推广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用曾使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喊破嗓子打破钟,社员迟迟不上工,村边等,路口蹲,站在地头一个坑,你来我也来,男打扑克女扎鞋,你走我也走,大家都是七八九,集体的活儿慢慢磨,谁干多了不划算。”由于当时的科技落后,生产方式原始(手工插秧、拔麦子、脱粒),劳动积极性低下,导致劳动效率低,产量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

的危险,偷偷把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户耕种,搞起了包产到户。当年村干部和十几户农民按手印签下了大包干的秘密协议,协议上写着:如果村干部因此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孩子养到18岁。坐牢杀头的情况最终没有发生,而包产到户的结果缺是加快了生产进度,抓住了季节。1980年9月,中共中央对这种形式予以肯定(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后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广开来。此后,我国政府继续不断稳固和完善这一制度,延长土地承包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反季节生产和销售,脱掉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举例】p89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气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气机(机器大工业)  

【课堂探究】课本第89页   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马克思发现社会历史规律、揭开社会历史之谜的基本过程,即要创造历史首先就要生活,要生活下去就需要物质生活资料,要有物质生活资料就需要物质生产的实践。马克思解开社会之谜的关键正在于找到了物质生产实践。通过对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感受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领会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适合生产力     推动;不适合生产力     阻碍)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课堂探究】课本第89页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人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更新了劳动资料,开辟了新的劳动对象。这些变化必然会引起人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关系的改变,人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关系的改变又会引起人们在生产、交换和分配中的地位的改变。这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引起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又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的基本过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a含义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们、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服务于先进        促进发展,推动进步;)

(服务于落后        束缚发展,阻碍进步;)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课堂探究】课本第89页    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探究提示】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并进一步思考进行这种变革的原因,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图示概括】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决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反作用            

反作用

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制度和设施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途径

a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来缓解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或多或少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举例】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参与政治生活;

【举例】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

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

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课堂探究】课本第92页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什么方式?

【探究提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不能通过一个阶级

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完善,即改革的方式加以解决。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课堂探究】课本第91页 

a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b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探究提示】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b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里,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举例】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堂探究】课本第93页 

a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b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探究提示】a他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是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的决定力量。

b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资料补充】英雄史观――又叫天才史观,是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把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绝对化,夸大个人的作用。鼓吹个别英雄任务可以凭借主观意志随心所欲地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宣传英雄创造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举例】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

【课堂探究】课本第94页 a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b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吃、穿、住、用、   

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b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举例】红楼选秀、西游记选秀、大型文娱晚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典

【课堂探究】课本第94页这部长篇史诗所反映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

《格萨尔王传》的创作和流传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内容来自人民群众的民间文学作品;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课堂探究】课本第94页   以上论述说明了什么道理?

联系我国改革的具体实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作用。   

【探究提示】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课堂探究】课本第95页  a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

b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

【探究提示】邱娥国之所以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就是因为他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际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归纳本课】

3对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2对矛盾、2大规律;1个总趋势和实现途径;

2个内容(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4个要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寻觅社会的真谛框架图篇四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

一、考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考情分析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浙江文综,31,4分

山东文综,23,4分

广东单科,26,2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安徽文综,11,4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福建文综,34,4分

江苏单科,33,2分

广东单科,40(2),8分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抓主要矛盾 天津文综,13(1),2分

三、知识梳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是它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重要提示: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②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4)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2.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①地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作用: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态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①含义:经济基础: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这个社会的政治、思想、法律、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制度。

②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二。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实现途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已不再是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重要提示: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根据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实践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作出的新论断,也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新发展。

【真题再现】

1、(09安徽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②④有误,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改变社会性质,④应该为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9山东卷、23)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xx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这些词语在xx年的流行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xx年的十大流行词语属于意识或主观认识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故选b;③④项不符合题意。

3、(福建文综)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 ” 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c  【考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故a项错误;社会意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会推动社会发展,故b项错误;c项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正确的反映了题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不同的社会是不一样的,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改革实现的,故d项错误。

4、(江苏单科).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a

40.(17分)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和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2: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xx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生态广东的建设,xx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1) 结合材料2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8分)

(1)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寻觅社会的真谛框架图篇五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纲考点解读】

明确考纲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课程标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备考指要1.从考查的内容看,本课是高考哲学的重点内容,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从题型来看,本专题主客观题都有,近几年主观题出现的非常多,需要同学们高度重视。3、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及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原因。【考点精讲精析】

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知识梳理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二者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二者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特别提示](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性质是不同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并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区别

地位

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 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作出了不同回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历史唯心主义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它在历史观中的表现是:认为历史发展由人们的意志决定的,特别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或者认为历史是由“天命”、“神”或“绝对精神”决定的。

4.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1)原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在实践中展现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践观点。

二、典型例题

1.(•天津卷)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a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a。本题考查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绝对社会意识,人们的幸福感以物质财富为基础,体现了这点,②符合题意,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致,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有确与错误执法,所以不能笼统的说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说法错误,社会存在的变化决的社会意识的变化。本题答案选a。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xx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解析】第(2)问要求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本问知识要求明确,问题指向比较集中,解答时应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把知识和材料结合起来。要从社会意识的相对稳独立性、妈祖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妈祖文化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组织答案。

考点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他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2、学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考点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学会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①两者的含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②两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③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要注意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上层建筑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机构。其中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意识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现象。社会意识形态的范围比社会意识要小,它专指那些与特定生产关系有关的社会意识现象。风俗习惯、科学等社会意识现象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考点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②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典型例题】(浙江高考卷)xx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a。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社会动荡,说明经济决定政治,①入选;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说明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的变化,②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③错误;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④错误。故选a项。本题属于观点判断型选择题,解题时重在判断题肢的正误。

考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对人民群众含义的理解。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体是劳动群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算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2、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 ,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典型例题】(广东卷40)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和哲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材料2: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xx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生态广东的建设,xx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结合材料2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8分)

答案要点: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知识拓展】1、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的贯彻和应用。依据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主义历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确立后,才出现了真正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这个历史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也称为唯物史观。2、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也叫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3、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力。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是由人(劳动者)和物(生产资料)这两个因素构成的,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力中,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首要因素。因为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4、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即分配形式。在这三个方面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方面,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产品的分配形式。5、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指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复杂的。在每一个社会形态里,都有一种生产关系占主要地位,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特征,也规定着这个社会上层建筑的主要特征。6、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所谓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这个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面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现实基础。7、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它包括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机构)和思想的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在存在着阶级的社会里,政治上层建筑是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这些体现着人们的政治关系。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思想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观点、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这些体现着人们的思想关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

寻觅社会的真谛框架图篇六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考考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考查重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注热点

(1)结合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结合我国农民的一系列伟大创造,说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特别提醒:(1)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二者地位不同,前者是根本、是前提,后者受前者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和意识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2)不能认为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不是一个永恒范畴,而是一个历史范畴。

名师点睛

一个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一个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两个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三个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状元笔记

1.[闪记]

2.[图解]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知识联系

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知识梳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

(4)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最突出地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重点突破】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不可能形成反映社会存在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因此,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

(2)实践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有了人类征服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才有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才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实践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唯物史观赖以建立的根本。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区别 地位 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对二者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 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几乎每年高考都会在此命题,既可能出选择题,也有可能出主观题,出主观题时主要是要求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命题角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预测题型:选择题、主观题]

【典例】 (•天津文综,9,4分)近年来,幸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回答下题。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幸福感“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正确;“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反映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正确。故选a。

答案 a

对应训练

【训练1】 (•江苏单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解析 a项表明了社会意识的特点,即相对独立性,与题意相符;b项观点虽正确,但强调的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题意不符;c项观点错误,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d项强调社会规律的决定作用,也与题意不符。故选a。

答案 a

【训练2】 (•课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 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xx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内涵。在表述时先将基本观点写在前面,紧跟其后是对材料的分析,切忌观点和材料两张皮。

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考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知识梳理】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重点突破】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1)区别: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着社会的本质,支配着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应该首先或着重加以解决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社会这个有机整体,反映社会的全貌,但这两对矛盾中最重要的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联系: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本矛盾,它规定着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也规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

★★★ 本考点属于高考的常考点,复习备考时应重点把握两个规律,并学会运用这两个规律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命题角度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预测题型:选择题]

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xx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据材料回答下题。

【典例】 (•山东文综,24,4分)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内容。刑法修正案属于上层建筑,不涉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故c切题,a不切题,答案选c。b错,政治制度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不能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d错,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答案 c

对应训练

【训练1】 (•江苏单科)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 000美元向10 000美元提升的时期是社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的阶段。这就要求在该阶段尤其要注重

()。

a.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

b.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

c.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d.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

解析 题干中“社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表明上层建筑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需要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故d项正确。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不一定能解决社会结构平衡问题,排除a;也与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无关,排除b、c两项。故选d。

答案 d

【训练2】 (•郑州质检)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改革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改革就是变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 ③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②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不是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④排除。

答案 a

考点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认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知识梳理】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及解决

(1)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重点突破】

1.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

2.即使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1)上层建筑并不直接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而是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间环节才能起作用。

(2)上层建筑对社会的发展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所维护的经济基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时,则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因此,即使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 本考点属于高考中的冷点,一般不会单独出题,如果出题也会结合前两个考点进行考查,复习备考时一般掌握即可。

命题角度 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方式[预测题型:选择题]

【典例】 (•浙江文综,29,4分)xx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

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 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影响社会变化因素的认识。①②是影响社会变化的因素。③错误,应为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推动生产力发展。④错误,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 a

对应训练

【训练1】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列图示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b.社会历史发展―――――→依靠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依靠 社会实践

c.社会实践―――――→推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 社会历史发展

d.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解决方式 阶级斗争―――――――――→解决方式 改革

解析 本题学生易错选a、b、c而不选d,原因在于错误地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a项正确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b项正确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途径;c项观点和b项相似,也是正确的;d项观点错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不是阶级斗争,而是改革。本题是反向选择题,因此选d项。

答案 d

【训练2】 (•广州三校联考)“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我们具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社会制度保证。”“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意味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①不是通过斗争的方式解决的 ②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 ③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 ④是协调社会基本矛盾的渐进的过程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的,”“阶级斗争”与“斗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强调和谐并不意味着否认矛盾和斗争,①错误。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 c

考点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知识梳理】

1.人民群众的概念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人民群众

的作用 具体阐释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地位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基本

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

路线 地位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本

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重点突破】

1.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

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

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区别

派别   根本

观点 有关人民群众的观点 有关领袖人物的观点 有关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客观规律的观点

历史唯

物主义 社会

存在

决定

社会

意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承认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人类社会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规律

历史唯

心主义 社会

意识

决定

社会

存在 人民群众不过是“氓民”、“阿斗”,只能听任“英雄人物”的摆布 认为个别英雄人物可以“指挥历史前进”,决定人类命运 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规律可循

★★★★ 本考点属于高考的高频考点,各省份每年几乎在此都有命题,既可能出选择题,也可能出主观题,复习备考时应重点把握。

命题角度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预测题型:选择题、主观题]

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回答下题。

【典例1】 (•全国,29,4分)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准确掌握。该地农牧民通过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表明了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而且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故②④本身正确且切题;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或者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说法错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③说法错误。故选c。

答案 c

命题角度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预测题型:选择题、主观题]

为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简称《纲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回答下题。

【典例2】 (•安徽文综)《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题干中政府制定《纲要》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体现了民主科学决策,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故①正确;②③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故不选;④中社会意识对应题干中《纲要》,社会存在对应题干中“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即《纲要》这一社会意识是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故④入选。

答案 c

对应训练

【训练1】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亿万农民完成六大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村民自治、农民工进城、专业合作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说明()。

a.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中国改革的主体

解析 背景材料的主体是农民,反映了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d正确。a、b、c不切合题意,不选。

答案 d

【训练2】 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xx年6月30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从哲学上看,国家决策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①说明决策机关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②是因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③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④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作用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①不符合“哲学”这一设问限制;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排除③。

答案 a

【训练3】 (•广东文综)指出,xx年我们要努力工作,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这里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d.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解析 本题以我国政府xx年工作目标为切入点,考查政府工作宗旨所体现的哲学观点,抓住题干中的关键点“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并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故选a。b、c、d均与题干指向不符。

答案 a

“走、转、改”活动成为当今社会谈论的焦点问题。xx年高考很有可能结合这一活动的开展情况考查有关的哲学知识。既可能出选择题,也可能出主观题。

1.植根于什么样的土壤,就会获得什么样的营养。新闻工作者只有扎根广阔大地、扎根基层一线,新闻报道才能汲取充足养分,新闻“大厦”才能牢固根基。从文化生活角度盾,材料告诉我们()。

a.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特有的现象

b.要立足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是进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d.弘扬中华文化,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答案 b

2.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倡导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因为()。

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府的活动原则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④我国公民享有民主监督权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3.新华网撰文指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应该是永恒的、自觉的事业追求。一方面,作风的转变和文风的改进永无止境;另一方面,基层蕴藏着大量可供报道的新闻事实,像一座永不枯竭的富矿吸引着编辑记者前去开采发掘。持之以恒地深入基层开展报道,必将有利于新闻单位形成扎实的作风和清新的文风,更会为新闻报道增添丰富鲜活的内容。

(1)试从文化生活角度,简要分析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义。

(2)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新闻战线如何真正开展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答案 (1)①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利于锤炼新闻工作者队伍、转变新闻工作作风、改进新闻工作文风。②新闻工作者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挖掘现实素材、采写现场报道,以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报道内涵,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感染力。③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真正把党的精神、政策带到基层中去,从而加深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在基层新闻宣传中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善于用群众的语言,实现新闻的最佳宣传效果。

寻觅社会的真谛框架图篇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二者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                 ,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                。社会意识是指                      ,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二者的关系

①                                                                     。

②                                    。

一方面,                                                               。另一方面,                                                                   。

[特别提示]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性质是不同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并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

[例1]数字化网络作为新一代的大规模信息载体,日益演变成为一种独立于自然环境之外的  社会环境,而长期依靠其工作、生活的人势必受其影响并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心理现象。这表明(   )

a.杜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2](江苏卷)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3]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xx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表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 ks5u            ④社会意识变化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例4](广东卷)33.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总结出“高举旗帜,爱党爱国,昂扬向上,开放自信,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财富精神,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其中体现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b.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例5] (全国卷1、江西卷、湖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先后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资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规划纲要提出,~xx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为落实规划纲要,国务院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由中央财政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办xx年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

作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的绿色照明工程,将逐步使用节能灯取代白炽灯和其他低效照明产品。通过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国家在xx年推广节能灯1亿只,直接拉动社会消费10多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绿色照明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截至xx年5月,我国绿色照明企业总数已突破3000家,年产值近700亿元。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的政府活动原则,以及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家庭购买和使用节能灯的主要因素。如果企业要生产节能灯,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3)实施节能工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每个人牢固树立节能理念。请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

三、【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         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                   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例6]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说明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c.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d.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

四、【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两者的含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两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a.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                          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2)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例7]30年前,真理标准大讨论,如同惊蛰春雷,炸开愚昧迷信的冰冻层,使中国的思想开始回归理性,使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掀开了社会主义中国历史发展新篇章。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有时也能决定社会存在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五、【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

②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例8]下列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六、【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例9]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改革是(    )

①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②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要求

③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完全变革          ④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七、【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对人民群众含义的理解。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                                                 的人们,其主体是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算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2)社会历史的主体是             。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①人民群众是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③人民群众是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八、【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例10](广东卷)指出,xx年我们要努力工作,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这里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d.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安徽卷)为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简称《纲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

[例11]我国政府制定《纲要》做到了

a.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  b.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c.依法执政,行使国家立法权  d.保障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例12]《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认识具有反复和无限性           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例13]当前,正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哲学上看,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因为 (  )

a.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c.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例14]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所包含的哲理是(   )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辩证统一的   d.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

[例15]材料一 与xx年7月初相比,全国36个大中城市蔬菜、猪肉批发价和鸡蛋零售价等都上涨较多。年内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与中秋、国庆双节的“突涨”叠加在一起,近日“菜篮子”确实不轻松。“菜篮子”里装着农民的收入,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上升步调一致,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有利于保供给促增收,有利于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菜篮子”里也盛着市民的支出,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大增。因此、物价调控既要顾市民也要顾农民。

(1)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物价调控既要顾市民也要顾农民的合理性。

材料二 09月0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提出七项具体措施,表明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2)用政治学知识分析:中央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的原因。

第十一课达标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2.创业创新创优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核心内涵,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体现了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    )  

a.社会意识  b.社会存在  c.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的组合  d.实践

4.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决定意识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发展的观点

5.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和规律(    )  

c.社会是物质的                  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6.下列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④

7.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这一对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c.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8.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a、经济基础的变革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    )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d、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9.“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法律,尽管在具体条文和形式上可能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却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句话表明                   (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存在的性质由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     d.社会存在是不断变化的

10.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1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12.“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人的选择有关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1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14.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                      (    )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    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

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实施、组织的总和

1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杰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人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决定力量

1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    )  

a.人类的活动是研究历史的出发点    b.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17.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③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  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18.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要求,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乡镇结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这标志着中国农村改革已进入新阶段、之所以要促进农村改革,是因为               (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先进的上层建筑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落后的上层建筑会转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

19.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地解决主要是通过___实现的   (    )

a.改革    b.阶级斗争    c.统治阶级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d.无产阶级专政

20.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依据是                                 (    )

a.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精神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和具体表现         d.精神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决定作应

21.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10万筑路大军凭借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巧妙运用现代科技,书写了这一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这表明                                      (    )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成功的决定因素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非洲48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等齐聚北京,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这是中非友谊和团结的一次盛会,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次峰会是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一次成功的实践、这体现的唯物论的道理是                         (    )

a.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b.正确解决矛盾是人们认识的目的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

23.发展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助于人类社会的道德重建,提升全球文明水平,改变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犯罪活动猖獗的社会现状,促进人们建设一个道德昌明,经济发展的人类家园、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我们要把握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④先进文化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    )  

二、非选择题

24.党的xx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会要求各地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全面坚持、贯彻、执行新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试说明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

(2)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寻觅社会的真谛框架图篇八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

一、考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考情分析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浙江文综,31,4分

山东文综,23,4分

广东单科,26,2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安徽文综,11,4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福建文综,34,4分

江苏单科,33,2分

广东单科,40(2),8分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抓主要矛盾 天津文综,13(1),2分

三、知识梳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是它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重要提示: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②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4)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2.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①地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作用: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态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①含义:经济基础: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这个社会的政治、思想、法律、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制度。

②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二。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实现途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已不再是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重要提示: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根据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实践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作出的新论断,也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新发展。

【真题再现】

1、(09安徽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②④有误,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改变社会性质,④应该为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9山东卷、23)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xx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这些词语在xx年的流行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xx年的十大流行词语属于意识或主观认识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故选b;③④项不符合题意。

3、(福建文综)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 ” 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c  【考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故a项错误;社会意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会推动社会发展,故b项错误;c项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正确的反映了题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不同的社会是不一样的,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改革实现的,故d项错误。

4、(江苏单科).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a

40.(17分)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和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2: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xx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生态广东的建设,xx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1) 结合材料2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8分)

(1)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寻觅社会的真谛框架图篇九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习要求:

1.按考点要求自主、全面复习知识点内容,特别注意巩固基础知识记忆;

2.自主、独立、认真完成巩固练习,对照参考答案订正练习中的错误,补充解答残缺部分,及时记录练习失误中的知识残缺与思维缺失,并进行必要的自我反思与总结。

3.答案一律填写在规定的答题纸上,按要求及时上交备查。

考点要求:

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3.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4.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5.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6.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7.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基础知识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                              ,对社会发展起                 作用。

2.                              ,                              ,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3.                                 。a.人民群众是               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               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

1.冷战结束后,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安宁和发展,期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但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美国多次公开阻挠欧盟取消对华武器禁运,这就是冷战思维的一种典型表现。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反映了

a.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d.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清朝

2.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荣辱的错误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由于经济地位的区别,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常常有所不同;由于具体利益的差异,人们的愿望和要求往往不尽一致。一项措施出台很难使所有人同等受益,总会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一个人在改革中不可能始终受益,难免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上述材料说明

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②社会意识不可能统一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社会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力就要

a.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b.把农业发展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

c.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

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旧的观点和客观规律的束缚

5.“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点上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98页)。上述观点表明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④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6.在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时提出:“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但建设和谐世界绝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需要世世代代的潜心探索和艰苦奋斗,其间充满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和斗争。这反映了

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b.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靠阶级斗争实现

c.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变的发生

d.人类社会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7.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一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十万筑路大军凭借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巧妙运用现代科技,书写了这一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青藏铁路的奇迹表明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成功的决定因素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④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努力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a.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b.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变革

c.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d.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发展

9.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是四川省西部一个普通村庄。该村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了汤营三联农业公司,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被称为新农村建设的“汤营模式”。上述材料表明了

①社会制度的变革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③必须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④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从哲学上看,“以人为本”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③唯物史观的要求  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下列不属于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的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是否承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2.上题材料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3.“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我国传统荣辱观之精华,联系当前社会问题,面向中华民族未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上述材料说明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③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④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自xx年4月1日起,我国对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新增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调整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间接引导投资流向。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c.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5.“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16.总理在回答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关于因特网的问题时说:“我想先引用两句话,一句是肖伯纳说的,‘自由意味着责任’,一句是你们美国的老报人斯特朗斯基说的。‘要讲民主的话,不要关在屋子里只读亚里士多德,要多坐地铁和公共汽车’。”温总理的回答蕴涵的哲理是①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②民主政治建设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要尊重群众,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④民主政治建设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7.为实现中低收入者“居者有其屋”、“居者优其屋”的要求和愿望,北京市政府提出,目前要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这种工作思路体现了

①想问题办事情从实际出发的思想②分清主流、支流,把握事物本质③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群众观点④要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的观点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③

18.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②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党的xx大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b.宣传和普及科学理论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c.马克思主义是永恒真理,伟大的认识工具    d.认识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20.某市三轮摩托车营运不但影响市容,而且常引发交通事故。有关部门多次发文取缔,均因车主抵制而未果。xx年,该市修改相关法规,制定了包括折价回收三轮车、帮助车主转岗就业在内的一揽子保障政策和安置措施,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圆满解决了这一难题。从材料看,政府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遵循了          的原则。

①多管齐下,兼顾产生矛盾的各种要素  ②综合治理,重视事物的普遍联系  ③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  ④循序渐进,逐步达成目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21.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车篱旁边,哪里还能呤出什么‘采菊车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这表明

a.物质财富就是精神财富                   

b.文学艺术活动是建立在群众的生产实践基础之上的

c.只有群众的生产实践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d.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22.“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规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种观点错在

a.没有认识到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没有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没有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三、简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3.[材料一]  世界银行xx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贫困人口已从1981年的4.9亿减少到目前的8800万,中国脱贫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

[材料二]  通过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使极端贫困人口和刚脱贫易返贫人口分别减少到 2900万和约6000万。我国经历了从最初的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的过程,即政府向贫困人口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到把国家政策扶贫、投资扶持等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结合起来的过程。通过国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民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大量事实表明,在反贫困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在21世纪走向全面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分析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意义。

24.

材料一:中共xx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材料二:江苏综合创新能力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江苏拥有自己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还很少,创新绩效较低。据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新江苏精神,使江苏经济发展出现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资源投资向科技依托,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的良好趋势。

材料三:目前江苏创新创业创优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但“三创”活动仍然受到体制、政策、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如把冒尖者视为“冒失”,把打破常规者视为“异类”,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愿冒险;民众性创新创业的机制尚不完善。

结合上述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谈谈江苏为什么要大为弘扬“三创”精神。

自我反思与总结: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社会变革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b b c a d a c a b a c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a b d b a b c a a b b

三.简析题(第小题12分,共24分):

23.开发式扶贫就是中央和各地政府通过政策(免征农业税等等)、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兴农、市场引导等多种扶贫方式,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2分)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非常重要的。在扶贫工作中只有贫困地区干群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走出贫困。开发式扶贫体现了群众观点的贯彻。(4分)(只回答原理不分析材料者只能给2分)

24. 杜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不同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不同作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三创“精神是江苏改革创新实践和经济社会发晨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弘扬三创精神,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对于推动江苏改革创新实践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1986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