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惊弓之鸟教案设计第一课时(精选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49:37
最新惊弓之鸟教案设计第一课时(精选5篇)
时间:2023-06-06 15:49:37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惊弓之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一

1、字词(请列出3个易错字和3个易错词,提醒其他同学不要写错。)

2、理解(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我能写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写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课堂上读出来,寻求帮助。)

第二关:读出精彩

1、再次自读课文,并回答: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2、进行朗读练习,准备课堂上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和小组挑战赛。(走读生可以请家长合作完成该题。)

家长或同学签字:

3、我要向 挑战朗读。 (该题在课堂上完成。挑战对象是你要学习或要追赶的同学,你可以当堂挑战,也可以确定目标,然后通过默默地努力,日后挑战!)

第三关:读后理解

1、通过读的练习,你一定可以完成以下三个问题:(完成后,在课堂上与其它小组交流。)

①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②更羸依据什么来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③在一起打猎的人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个办法?

2、快速完成书后(p40)第二道习题。

第四关:课堂积累(在课堂上把自己积累的词语读出来。)

1、我要把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完成横线部分内容。无固定答案。)

鸡学游泳

“啊,太好了!只要有勇气就够了,这么容易!”鸡认为自己领悟了奥秘。

第二天,鸡来到小河边,鼓起勇气,“扑通”一声跳入水,天哪,它一不会换气,二不会动作,三不能保持平衡(héng),没用多大工夫就灌(guàn)了一肚子水!幸亏鸭子及时将这“落汤鸡”救上了岸。

。”

惊弓之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二

《惊弓之鸟》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课文讲述的是古代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这只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全文环环相扣、说理清晰,逻辑性强。它采用了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写法,用魏王来衬托更羸,表现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

课文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教时安排:

第一课时: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王、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读通课文,能说出文章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读熟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下面以第二课时为例具体介绍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2、分角色朗读课文,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顾课文内容。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第10课《惊弓之鸟》中也有一位善于射箭的人,他就是更羸。揭示课题。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步感知大雁落地原因,感受更羸判断的准确。

1、播放动画。

2、大雁是如何掉下来的?理解此句话中两个“直” 意思的不同。

3、是什么使大雁从空中掉下来了?

4、指导朗读。

三、深层探究大雁落地原因,理解更羸的话。

1、大雁为什么会直掉下来呢?

2、动画播放更羸说的话,提出学习要求。

3、汇报交流。

(1)更羸共说了几句话。

(2)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作出了什么分析?

(4)他做出了什么判断?

指导学生用“一……就……”、“因为……所以……”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话,领会更羸语言中的因果关系。

(5)检查理解,完成填空。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画出表现魏王神态变化的语句,读出情感。

2、更羸的语言应如何朗读?

3、分角色朗读。

五、理解运用。

2、说话:如果大雁不______,就不会________。领悟大雁死亡的更深层原因。

六、拓展延伸。

1、解题。说说自己身边,以及在电视、电影或者读过的故事里所知道的类似的人。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成语故事,掌握更多道理,学到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

10 惊弓之鸟

裂开

往上飞善于观察

害怕 勤于思考

惊弓之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三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赢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更赢说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更赢的分析是正确的。

2.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具准备: 课件一个。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二、检查预习

1.读一读(10个词语)

2.指读课文

一生读1-3,一生读4-6,一生读7-9。

三、学习课文

(一)动画演示

1.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

2.介绍两个人物(魏王,更赢)

3.更赢是谁呢?屏幕打出“更赢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4.指读、质疑:能手?→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

6.显示句子“大王,……掉下来”

更赢怎么回答的?

7.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

过渡:大家想看更赢试试吗?

(二)动画二演示

1.谁愿意说说你所看到的。

2.屏幕显示出§5,齐读。

3.是什么置大雁于死地的?

4.魏王看了以后有何反映?哪个词说明魏王很奇怪?

5.显示出魏王的话,指导读出吃惊的语气。

过渡:更赢的本事到底大在什么地方呢?

(三)动画—演示

1.再次演示动画,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质疑

①指名读

②释疑 相机板书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害怕

受伤的鸟

4.练习

大雁飞得慢,是因为( )。

大雁叫得惨,是因为( )。

更赢从( ) ( )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①讨论

②指名回答

5.更赢的本领到底大在哪里?

6.现在你明白“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

四、总结全文 〖htss〗

1.学到这儿,你想对更赢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害怕

受伤的鸟

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四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具准备: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标出每个自然。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字理学习“惨”。(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板书:听到弦响 ↗ ↓

掉了下来

谁能用“...是因为....”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 “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更羸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能手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往高处飞 ↗│

心里害怕 ↗↓

结果:不用箭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蠃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的分析。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更羸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一段话,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可通过这一段的学习进行理解语言文字和正确思维方法的训练。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 指名朗读这段话,看看这一自然段更羸说了几句话?

2、 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

引导学生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而体会出更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3、第二句还是说更羸看到和听到的吗?为什么?(小小组讨论)

(1)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生孤单失群”的意思。

(2)读了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3)出示练习 “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叫得悲惨,是因为( )。”让学生用这种句式来说一说强调原话,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说说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

(4)再读这句话,现在你又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这两句的基础上,认识到任何分析、推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使学生懂得更赢根据看到的、听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

5、小小组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

出示训练题目:“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因为( ),所以掉了下来。”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交流。

7、分小小组研究、交流;

可提示: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前一次听到弦响与它受到箭伤什么关系?

8、师小结:大雁前一次听到弦响之后,离弦而出的箭就射中了它,害得它孤单失群、受尽痛苦;而这次它又遇到了相类似的情况(板书:遇到类似情况)――弦又响了,以为又会被箭射中,所以心里会如此的害怕,拼命往上飞,结果伤口裂开掉了下来,成了一只惊弓之鸟。(板书:惊弓之鸟)

9、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这种“惊弓之鸟”的现象?

《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我教得收放自如,学生学得很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惊弓之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五

1、继续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了解成语故事,知道成语的比喻意义。

1、制作课件:更羸推理分析图示与练习题

2、卡片:弦响、害怕、高飞、伤裂、掉下

﹡﹡课前预热

㈠、从解题入手,引入新课

上节课老师和我们已经学习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这节课我们不但要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故事,知道它的比喻意义,还要向更羸学一招推理的本领,侦破这“惊弓之鸟”案。

⑴、谁先把课题来读一下;齐读;

⑵、那你知道“惊”是什么意思?(惊吓);

⑶、“弓”呢?(出示课件:弓的图形;师:这就是古时候人们用来射箭的最常用的一种弓。在拉弓射箭时,弓弦会发出一种“嘣”的声响。那这里的“弓”指的是一张弓呢?还是指弓弦声?――弓弦声。)

⑷、那“之”又是什么意思?

⑸、“鸟”又指什么?(大雁)(出示课件:大雁图)

㈡、由果溯因,理解故事内容

1、故事中说是一只怎样的大雁?(板书:受过箭伤的鸟) 谁说的?请在课文中找出来。

2、那更蠃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板书:知?)这只受过箭伤的鸟,更蠃为什么不用箭、只拉弓就能射下来呢?(板书:射?)(总体板书:知?受过箭伤的鸟 射?)这是现在我们要研究的两个问题。

3、请同学们完成练习题一,要求先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重点词句,后根据要求完成练习。(出示课件:练习题一)

4、交流:

好,现在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请同学们一起把练习一的第一小题读一遍――点击课件出示答案:1、为什么更蠃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大雁? 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大雁叫得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⑵、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师擦去“?”),接下来讨论第二个问题,更蠃为什么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这只受过箭伤的鸟射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弓)

⑶、生交流,师点击课件:2、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⑷、师在黑板沿上无序出示课前准备的五张卡片:弦响、害怕、高飞、伤裂、掉下)

谁能按更蠃分析推理的过程把这五张卡片按顺排列一下,贴到方格上:

3 伤裂

2 高飞

1 害怕 4

弦响 掉下

这就是更蠃思考推理的四个步骤(边说边标上序号);

那谁又能用“…是因为…”的句式把这推理过程倒着来说说(生个别说――生齐说)

5、这就是更蠃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受过箭伤的大雁的原因,明白了吗?(师再擦去“?”)

6、那更蠃的分析判断为什么能如此正确,而魏王却一无所知?(更羸是古时候有名的射箭能手)

7、可见更羸对魏王说的话都应怎样读?(胸有成竹、很有把握)谁能把第六自然段中更羸的一番话好好地来读一读?(生练读――齐读)

那更蠃其他的话呢?你能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处读给大家欣赏吗?(生练读)

8、魏王的几处话又该怎么读?(疑惑――惊讶――疑惑:生练读)

9、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㈢、推理探究,理解意义

2、分小组研究;

3、交流

4、师小结:对了,大雁前一次听到弦响之后,离弦而出的箭就射中了它,害得它孤单失群、受尽痛苦;而这次它又遇到了相类似的情况(板书:遇到类似情况)――弦又响了,以为又会被箭射中,所以心里会如此的害怕,拼命往上飞,结果伤口裂开掉了下来,成了一只惊弓之鸟。(板书:惊弓之鸟)

5、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这种“惊弓之鸟”的现象?

6、完成练习题二的1-3题;(出示课件)

7、交流;

(点出课件:1、受过箭伤的大雁,(一听到弓弦声),心里很害怕。

2、被蛇咬过的人,(一看到蛇),心里很害怕。

3、被解放军打败的敌人,(一听到军号声),心里很害怕。

8、小结:以上这些受过惊吓的人和物(点击课件并板书:受过惊吓的人和物),都是遇到了相类似的情况而心里很害怕,这种现象都可说成是惊弓之鸟。所以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受过惊吓的人和物――(生:遇到了相类似的情况而心里很害怕)这种现象。

9、好,现在这个成语的意义理解了吗?谁来说说。

10、会用吗?来试试看,口头练习。(点击课件:1、受过箭伤的大雁,一听到弓弦声,心里很害怕,( );2、被蛇咬过的人,一看到蛇,心里很害怕,( );3、被解放军打败的敌人,一听到军号声,心里很害怕,( )。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经过推理分析侦破了“惊弓之鸟”案,读懂了课文,而且理解了惊弓之鸟的比喻意义,还学会了初步运用,不过“惊弓之鸟”这种思想是一种不健康的思想行为,今后我们在运用这个成语时要特别小心。

五、板书设计

飞得慢 不用箭

知?射过箭伤的鸟 射?

叫得惨 (受过惊吓的人和物) 只拉弓 伤裂

高飞

害怕

遇到类似情况:弦响 掉下

惊弓之鸟

10 《惊弓之鸟》练习题

练习题一

1、为什么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它( );

大雁叫得惨,是因为它( );

所以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2、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这只大雁一听到( ),心里很( ),就拼命往( ),它一使劲,伤口又( ),就( )。所以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了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练习题二

1、受过箭伤的大雁,( ),心里很害怕;

2、被蛇咬过的人,( ),心里很害怕;

3、被解放军打败的敌人,( ),心里很害怕;

4、以上这些受过惊吓的人和物,( ),心里很害怕,都可说成是“惊弓之鸟”。

5、所以“惊弓之鸟”我们常用在( )。◆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2047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