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精彩导入篇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
黑龙江特级教师 白金声
一、讲书。(约10分钟)
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妻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词当作复合双音词,这是我们读古诗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崔学古说:“与少年讲书,最忌诵述讲章。”(《檀儿丛书录要·少学》)
二、读书。(约10分钟)
要求学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圆地将这首诗读五遍,在读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忽传”、“初闻”、‘都看”、“漫卷”、“即从”、“便下”的涵义,使其千载如见诗人于仓促间欲哭之状。
〔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象山语录)〕
三、抄书。(约10分钟)
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工工整整地抄写此诗,边抄边思,潜心琢磨,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明快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同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陈光地说:“见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溶村集》〕
四、背书。(约10分钟)
学生当堂“声高而缓”背诵杜诗,背会为止。这样训练,一方面能加强学生语感体验,另一方面有脱落讹误之处,能了然于耳。
[唐彪说:“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父师善诱法》]
〔这节课我是老老实实上的,我的主导思想是务实强本,返建归真。何评“实”?何谓“本”?何谓“璞”?何谓“真”?‘有真意,去粉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文的教学和训练。语文课如果离开“讲、读、抄、背”,搞一些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东西,那只能是占道旁门。我们讲改革,什么是改革?我认为,一是继承,二是借鉴,三是创新。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些经验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我们的任务是将其吸取过来并加以革故鼎新,这是前进而不是倒退。我想,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精彩导入篇二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中学语文在线”
一、讲书。(约10分钟)
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妻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词当作复合双音词,这是我们读古诗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崔学古说:“与少年讲书,最忌诵述讲章。”(《檀儿丛书录要·少学》)
二、读书。(约10分钟)
要求学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圆地将这首诗读五遍,在读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忽传”、“初闻”、‘都看”、“漫卷”、“即从”、“便下”的涵义,使其千载如见诗人于仓促间欲哭之状。
〔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象山语录)〕
三、抄书。(约10分钟)
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工工整整地抄写此诗,边抄边思,潜心琢磨,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明快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同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陈光地说:“见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溶村集》〕
四、背书。(约10分钟)
学生当堂“声高而缓”背诵杜诗,背会为止。这样训练,一方面能加强学生语感体验,另一方面有脱落讹误之处,能了然于耳。
[唐彪说:“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父师善诱法》]
〔这节课我是老老实实上的,我的主导思想是务实强本,返建归真。何评“实”?何谓“本”?何谓“璞”?何谓“真”?‘有真意,去粉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文的教学和训练。语文课如果离开“讲、读、抄、背”,搞一些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东西,那只能是占道旁门。我们讲改革,什么是改革?我认为,一是继承,二是借鉴,三是创新。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些经验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我们的任务是将其吸取过来并加以革故鼎新,这是前进而不是倒退。我想,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精彩导入篇三
黑龙江特级教师白金声
一、讲书。(约10分钟)
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妻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词当作复合双音词,这是我们读古诗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崔学古说:“与少年讲书,最忌诵述讲章。”(《檀儿丛书录要·少学》)
二、读书。(约10分钟)
要求学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圆地将这首诗读五遍,在读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忽传”、“初闻”、‘都看”、“漫卷”、“即从”、“便下”的涵义,使其千载如见诗人于仓促间欲哭之状。
〔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象山语录)〕
三、抄书。(约10分钟)
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工工整整地抄写此诗,边抄边思,潜心琢磨,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明快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同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陈光地说:“见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溶村集》〕
四、背书。(约10分钟)
学生当堂“声高而缓”背诵杜诗,背会为止。这样训练,一方面能加强学生语感体验,另一方面有脱落讹误之处,能了然于耳。
[唐彪说:“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父师善诱法》]
〔这节课我是老老实实上的,我的主导思想是务实强本,返建归真。何评“实”?何谓“本”?何谓“璞”?何谓“真”?‘有真意,去粉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文的教学和训练。语文课如果离开“讲、读、抄、背”,搞一些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东西,那只能是占道旁门。我们讲改革,什么是改革?我认为,一是继承,二是借鉴,三是创新。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些经验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我们的任务是将其吸取过来并加以革故鼎新,这是前进而不是倒退。我想,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精彩导入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在理解每个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背诵并默写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具学具准备:cai课件。
教时:一课时。
教程:
一、引言揭题,知背景。
1、师语:
在我国唐朝,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他是谁?大家对他了解多少?(生简介)谁能背诵一下他的诗?
2、知背景,释题。
让我们来看一下杜甫晚年的遭遇吧!(师简介)板书课题,读题,释题。
二、初读诗,读通顺。
1、课件范读全诗。
2、生自由读诗。
3、点生读,并进行评价,纠正字音:妻子(qízǐ)不读(qīzi),漫卷(mànjuǎn)
三、细读诗,明诗意。
1、小组自学:弄懂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出示课件,读一读,演一演。
四、品读,悟诗情。
1、诗中有一个词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大家能找到吗?(喜欲狂)
a、诗人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祖国重归统一,人民可免受战乱之苦。)
b、明明是喜讯,为什么诗人还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以悲衬喜)
扩展一: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理解“漫卷诗书”。(以乱衬喜)
诗人视书如命,此时却一改初衷,漫卷诗书,为何?
3、诗人“喜欲狂“还表现按在哪儿?(放歌、纵酒)
4、“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是四个地名,涉及四川、湖北、河南三省,相隔路途遥远,诗人却只用四个词语连接起来,再加上“即、便”二字,让人感觉如何?(归心似箭)
扩展二:李白《早发白帝城》
5、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活动: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情感。
六、快乐作业:
1、给古诗配画。
2、想象此诗情境,叙说故事。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
忽传 却看 放歌
初闻 漫卷 纵酒
即从……穿……
便下……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精彩导入篇五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ì )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设计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渴望统一 九泉所盼北定
告翁(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ì ,不读dì ,还:读huán,不读há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设计: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放歌须纵酒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精彩导入篇六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
佚名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10年)。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练习”2、3的题。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何在”哪里还有?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随手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喜欲狂”是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的意思。先写诗人“初闻”时“涕泪满衣裳”的反常情态,接着写诗人狂喜的情态:“却看妻子”、“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写出了狂喜的场面,然后写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描绘。)
(八)感情朗读,深化理解,熟读成诵
停顿和重音提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九)齐读两首古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但《示儿》是通过“悲”(“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祖国统一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布置作业
1.填空并解释所填词语的意思,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 )不见九州同。
王师( )中原日,家祭( )告乃翁。
2.背诵两首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精彩导入篇七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精彩导入篇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第12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得知黄河南北一带被官军收复的消息后,激情迸发,在最高兴时写下的一首诗。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这节课在北海中心校校本研修现场会上得到与会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教学片段一:
师:这首诗共8句,哪几句是想像?哪几句是写实的?
生:忽闻剑外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是写实的。后面是诗人的想像。
师:默读,想想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通过哪些字词句体现出来?边读边想边画。
生默读诗,边读边动笔。
师:比一比,谁是最棒的赏析家?
(学生到黑板上,一边在板书上圈点,一边讲解。)
生1:漫卷诗书。我体会到诗人非常高兴。
师:你能高兴地读读这一句吗?
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这句。
师评:真不错。
生2:我勾了“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里不仅是高兴,还有更好的爱国情感。“忽闻剑外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第一句收复了失地后,高兴得要发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第二句大晴天边唱歌边痛饮美酒庆祝一番。他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想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父老乡亲,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师: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体会朗读这两句?
生:能。有感情地朗读。
师评:很好。
生3:我品的是满。说明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太激动了。
师:满是深情。“满衣裳”满这个字读得多么地重,这喜极而泣是因为高兴。“满”读得低点,这叫重音轻吐。
生4:我品的是“初闻涕泪满衣裳”。通常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会哭,但这里高兴的事诗人为什么要哭呢?人们常说:喜极而泣。诗人太高兴了,高兴得哭了。
师评:好样的。
生5:我品的是“却”。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当时非常高兴,光顾着自己高兴,忘了别人。“却看”的意思是回头看看,回头看看妻子和儿子,大家一样高兴,从这里可以知道诗人的一家都非常高兴。
生6:我品的是“即、穿、更下、向”。这几个词都表现快的意思,表明作者很想快一点回家。
师再次充满激情地范读。(把诗人这种喜悦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学生给予掌声。他们的情绪马上激动起来。
教学反思: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入手,深入品析诗歌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为有感情的朗读作铺垫;让学生上讲台品析,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另一方面引起其他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其效果甚至超过了我的预设。
由此可见,教师在阅读课上,不但要帮助学生借读文本,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还要有机调控课堂,时时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以及求知欲。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片段二:
师:默想画面。想像你就是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除了“漫卷诗书”你还会怎样?可以做动作。
生1(高喊):回家了,回家了。
生2:跑到邻居家说:“失地收复了,咱们可以回家了!”
生3:激动得泪流满面,湿透衣裳。
生4:又哭又笑,手舞足蹈。
生5:诗人可能会活蹦乱跳。(听课的众人笑)
师:活蹦乱跳是小孩子的表现,你认为诗人这样做,充分表现了诗人————
生5:诗人太高兴了,已经全然不顾自己是个大诗人。也顾不得是在妻子和孩子跟前…..
学生6:(大声地)诗人已经失态了…… ……
学生个个情绪激昂,两眼放光,完全沉浸在情境中。
师:请大家站起来,齐读。加上你们的动作。表现诗人喜悦的心情及急切回乡的心情。
生个个充满激情,有人伸胳膊,有人卷书,读得非常棒。
师:坐下齐背。
师:男女生比赛。加上动作,加入情感,看谁把杜甫演得最好?
男女生激情背诵。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一个片断时,我抓住“喜欲狂”这几个词。启发学生:“除了漫卷诗书之外,诗人可能还有那些表现?”抛砖引玉,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利用想象,学生深入挖掘了文本,补充了字面上所没有的东西。做到了从无字句处读书。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回到文本,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走了从文本到感悟再到文本这样一个过程。阅读扎实而有效。
在这样一个阅读思考过程之中,学生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说结合,读听结合,读演结合。听说读写能力获得了锻炼和提高。同时学生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放飞了心灵,愉悦了心情,享受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因而学习积极而主动。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学资源,营造快乐课堂,诗意课堂,绿色课堂。心中只有学生,只有文本,课堂效果会出奇地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精彩导入篇九
师:说到唐朝诗人,不得不提的是谁?
生:杜甫李白
师:是啊,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今天我们不说李白就说杜甫
师:你对杜甫有什么了解?
生:是现实主义诗人与爱国诗人
师:是的,他曾写下一千四百多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素有诗史的称号。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则有着“生平第一块诗”的美称。谁来读课题。
师:闻是什么意思?(听)听到了什么消息?
师:并非我们现在的河南河北。而是黄河以南黄河以北。安史之乱造成了近三万人的死伤。而当听到收复了河南河北,这是一个怎样的消息
生:激动振奋。
生:齐读课题
师:拿起你手中的诗,读读,注意把字音读准
生:读资料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
生:读
生:纠正传错了
生:纠正衣裳(chang )漫卷
师:卷是什么
师:有五十六个字,只错了三个又是第一个读了不起
生:(读)
师: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衣裳是什么意思
师:上衣是衣,下衣是裳
师:青春是年轻,而在这里呢?
生:是春天的意思。
师:还有古今意思不一样的吗?
生:妻子,这个词
师:是什么意思
生:在古代,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孩子
师:刚才同学读得不错。还有谁读
生:有感情地读
师:应该把掌声送给你。不但要读通顺,还要有节奏。后三字要稍缓些,听教师读
生:掌声
师:会读吗?能读出节奏吗?
生:自由读
师:看诗题。可是杜甫盼望了八年才盼来的结果。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你可以自己读读独立思考。也可以小声讨论
生:读,思考
师:可以小声讨论,会有更多的想法
师:同学们有一点收获吧
你知道了什么?
生:杜甫听到消息很激动。眼泪和鼻涕搞满了衣服和裤子
师:老师有个小质疑,涕是鼻涕吗?
生:不是,还是眼泪
师:让我们再读读,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杜甫想回家乡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他设计回家的路线
生:说地非常好。让人刮目相看
师: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还知道,妻子和孩子忧愁都没有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却闻妻子愁何在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还知道了什么
生:是在春天知道了消息
师:从哪里知道
生: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他此时的心情用一个词形容。是什么呢?
师:书中有个词你找到了吗
生:狂
师:板书:喜
师:喜欲狂,说明什么
生:开心到发狂
师:惊喜,甚至到了发狂的地步
师:再读,看还有哪里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惊喜欲狂。边读,还可以把我们的想法在旁边写一写
师:有的同学很会学习。他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了诗句的旁边
师:可以简单写几个字。自己的想法,一个字一个词也都可以传达
师:你从哪句诗可以体会到
生:白日放歌诗人借酒释放心中兴奋的情绪
师:此时是白天,诗人也要把酒畅饮;可是,你们知道杜甫写诗时多大吗?52岁,一位五十二岁的老者体态虚弱饮酒多而伤及其身,可你们看现在的他还像个老者吗?
生:不像。他都已经疯狂
师:像什么?
生:年轻人
生:有一种年轻人的狂放
师:自己念一念
师:还有谁想读
师:刚才,有同学说他很豪迈,我们也来豪迈的读一读。
师:在这美好的春天里,有自己的孩子妻子作伴怎能不豪情至狂的地步?再读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从忽看出。突然给他知道了消息。有了惊喜就会很开心。突然知道了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怎么不欣喜若狂?
生:从泪满衣裳,我知道他已经激动的流泪了。
师:换成一个成语
生:以泪洗面
师:不光是洗面了
生:泪如雨下
师:好的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杜甫又何止这一次流泪呢
师:谁给我们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春望》
师:安史之乱让原本安定的国家民不聊生。杜甫也开始了他八年的逃难生活思乡的情绪一点点凝重。感时花溅泪。杜甫在春天对着花鸟情不自禁流下泪。你们说这泪包含着什么?
生:伤心,感叹
生:我觉得这泪不仅包含对国家的感慨,还有对家乡的思念
师:那今天的泪又是怎样的?
生:激动
生:喜极而泣的泪
生:开心的眼泪
师:准确说是大悲后的大喜。喜从何来,为何而喜。写在你们材料的背面。
只字片语把你们的想法记录
师:谁来说一说,杜甫只是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吗?
生:他为战争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生:为汉军而喜,为国家统一而喜。为不再逃难而喜……
师:太棒了一连说了五个喜
生:自己又可以回家而喜
师:他为战乱平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为了这一天,他等了八年。此时的他怎能不泪满衣裳啊。让我们一起读读。感受他欲哭的样子
师:这种喜诗中字字流露,你还能找到
生: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仿佛觉得,他已经很快地乘船从巴峡出发,穿越巫峡,马上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师:同学们,看地图八峡巫峡,襄阳洛阳。这是杜甫为自己的设计的回乡路线。穿越了四个省。从地图看,这是
生:漫长的
师:而作者笔下
生:有一种,千里江陵一日还
师:与李白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为什么
生:他很想回乡。
师:请你读读
师:语速还要更快点。谁能做到?
师:有感觉了。向洛阳。调子要上去,让人感觉到急切地回乡之向往
师:有人说忧愁,烦闷的情感容易些。而快乐雀跃的情感却很难描述。除去这首,就再也没有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能背吗
师:有人说安史之乱的杜甫诗醉里。。。。即使是醉了也凝结着对国家的愁,
而收复了河南的他却又泪满衣裳。
师:他是个怎么样的诗人
生:是个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诗人
生:浪漫主义的诗人,表情变化快,情感有变则文风就变,
师:我明白,你在此首诗中感受到诗人狂放的一面
师:忧国忧民的情感。我还找了一些具有爱国情感的诗句。大家一起来欣赏巴
师:可以自己轻声读一读
师:时间关系。我把他们写在黑板上,有兴趣,大家可以摘抄在摘抄本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精彩导入篇十
教材说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五课《古诗两首》中杜甫所写的一首诗。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后作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的爱。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师:同学们,查找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今天,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想知道是什么惊喜吗?
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有请他的到来!(生鼓掌!)
4、出示杜甫肖像
①师: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②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③指生读
④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胜利的消息告诉前来听课的所有的老师吧!(学大声齐读)
二、分工合作,自学古诗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2、出示小黑板(诗全文),请一生读。
3、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组自学古诗,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5、学生汇报。
6、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
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7、知识讲解: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9、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三、悟境读书
1、导语: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师: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3、导语: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心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
4、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读。
5、师渲染气氛: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6、师: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7、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8、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9、杜甫的家乡在哪?(洛阳)
师介绍洛阳并幻灯出示司马光《洛阳看花》,让学生感受洛阳之美。
10、导语: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请小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巫峡),请大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襄阳),请全班读最后一句(评:洛阳到了!)
11、导语:同学们,洛阳真美,你们看见了吗?
12、让学生做动作(踮起脚看),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3、请一生上讲台说看见了什么,并作指导。
14、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15、学生读自己描写洛阳美景的句子。
16、导语: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乡啊!更何况,洛阳如此之美,也难怪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会高兴的流下泪来。
17、再次齐读全诗。
四、延伸发散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提示:奥运健儿领奖时,台湾同胞大陆同胞团圆时)
2、引导说出共同点。
3、导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运动员所有的辛劳都得到了肯定,他流泪了。
台湾同胞和大陆的兄弟姐妹分散了几十年,日日盼,夜夜盼,终于欢聚一堂,所有的期盼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圆满之前,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或者是煎熬。想一想,这里,杜甫也高兴得流泪了,在朝廷军队收复失地之前,杜甫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4、生:讨论回答。
5、导语:同学们,现在杜甫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他能不高兴吗?他能不流泪吗?
6、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7、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
8、生说话训练。
9、小结:
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
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生鼓掌)
下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精彩导入篇十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例改进
曙光 杨树海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改进后的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两首古诗的时代背景,体味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感。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两首诗并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与难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学生自主学习,初步领会古诗意思。
1、解题简介作者
“闻”:听说“收”:收复。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指名读古诗,注意注音。
3、让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二.教师点拨:
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
诗意: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诗意: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
诗意: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
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
诗意:我随手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白日放歌需纵酒”
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喝酒。
诗意: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做伴好还乡”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诗意: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即:就。
诗意: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襄阳向洛阳”
诗意: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4、师: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所写诗作大都抒发抑郁悲愤之情。而本诗却誉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你觉得从哪些地方看出杜甫的喜悦?
5、读诗,体会杜甫的喜悦,体会其归心似箭,天涯作咫尺。
三、感情朗读,背诵。
四、比较、体会:
1、这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说说自己的体会。
2、总结: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若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搜集读一读,一定收获更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精彩导入篇十二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7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阅读欣赏课堂教学实录
沂水县第二实验小学 黄玲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
一、联系已知,谈话导入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诵读古诗,谁愿意展示自己,选一首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生:背《长恨歌》。
师:你背得真好,请坐。
生:背《江畔独步寻花》
师:真美呀!
生:……
师:大家积累的古诗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两首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想读吗?
生:想读
师:请看屏幕。
师:这两首诗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
二、感知诗意,质疑探究
师: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读这两首诗。)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可以选择一首来读。
生:我想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生:我读《春望》。
生:我读《春望》。
生:我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刚才她读时有一个字,就是“卷”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juǎn”。
师:对,这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要读“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师:短短的时间我们就把诗读得这么流利,真棒!诗的意思有没有信心弄懂呢?
生:有。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两首诗,并借助下面的注释想想这两首诗大体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探讨,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用“?”标出来,等会儿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开始吧!
(生读诗讨论。)
师:大家学得很投入,讨论得也很热烈,谁愿意说说诗的大体意思,想说哪首都行,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生:我知道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的是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时心情很高兴。
师: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真会读书。
生:我知道《春望》写的是作者看到国家破碎,心情非常悲伤。
生:我知道《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是高兴的心情,《春望》表达的是悲伤的心情,。
师:你能把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真会读书。
……
师: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我不知道“浑欲不胜簪”的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就是头发很少,连簪子都别不住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诗句下面的注释知道的。
师:你读书真认真。
……
师:我们通过互相帮助又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们真会学习呀!
三、对比学习、体会诗情
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这两首诗,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这两首诗相同的地方是作者都是杜甫。
生:这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系。
生:这两首诗不同的地方是一首表达的是高兴的心情,一首表达的是悲伤的心情。
生:这两首诗不同的地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每一句是七个字,《春望》每一句是五个字。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大家说到这两首诗都与一场战争有关系,知道是哪场战争吗?
生:我知道是安史之乱。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那可是是改写唐朝命运的一场战乱,老师这有一段录象,请看。
师:看了这段资料,你想说什么?
生:战争太残酷了。
生:战争太可怕了。
……
师:在这样一场堪称浩劫的战争中,人民生活会怎样?
生:人民生活会很贫困。
生:有很多人会死在战场上。
生:人民会背井离乡去逃难。
……
师:诗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诗人的生活会很贫困。
生:诗人会很伤心。
生:诗人可能会和人民一样出去逃难。
……
师:是呀,在连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诗人饱经流离和凌辱之苦,所以当他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消息时,他的心情会怎样?
生:诗人会很高兴。
生:诗人会很愉快。
生:诗人会很兴奋。
……
师:大家的发言围绕一个字,“喜”。(板书:喜)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想一下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喜悦?
(生读诗思考。)
师:谁愿意说?
生:我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知道了诗人非常高兴,因为他听到收蓟北的消息时,眼泪把衣裳都沾湿了。
师:你能再读读这一句吗?
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你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悦。
生:我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知道了诗人非常高兴,因为他听在大声唱歌,开怀畅饮。
师:是呀,大声唱歌,开怀畅饮,庆祝胜利,那是一幅怎样的场景?
生:那是一幅喜庆、热闹的场景,不光是诗人,人们都在庆祝胜利。
师:此时此刻只有一个心思忙着什么?
生:想要赶快回到家乡去。
师:对,“青春作伴好还乡“。谁愿意读这句?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我们一起读,好吗?
(生齐读这一句。)
生:我从“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知道了诗人非常高兴,因为他家里人脸上的忧愁都没有了。
师:你能想象当家人听到失地被收复的消息时的情景吗?
生:家里人脸上的忧愁一扫而光,非常高兴,激动的东西都来不及慢慢收拾,胡乱的收拾书籍还有其他东西。
师:是呀,愁消哀散,狂喜不已。“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师:谁还愿意读这一句?
生: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生:我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知道了诗人的心情非常急,他想快点回家去。
师:真是归心似箭,身在巴峡,心已回到了家乡洛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谁愿意读这一句?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师:我们一起体会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让我们再来读全诗,再次感受诗人的喜悦,好吗?
(指名读,齐读。)
师:我也感受到了你们的喜悦。是呀,战乱初定,家人团聚,国家即将迎来和平,诗人狂喜流泪,当战火连绵时,诗人的心情又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春望》。这首诗写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前,当时,安禄山的叛军攻陷了洛阳,杜甫听说唐玄宗逃往西蜀,素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人安置在四川,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他身陷贼中半年之久。春天来了,看着昔日繁华,如今满目凄凉的京城,他不由触景伤怀,写下了《春望》。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想一想,在这暮春时节,诗人望到了什么?
(生读诗思考。)
师:谁愿意说?
生:诗人望到了城春草木深。
生:诗人看到了城里的草木很茂盛。
师:为什么草木深?人呢?
生:人们都上战场打仗了。
生:很多人都在战争中死去了。
……
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生:非常荒凉。
生:荒无人烟。
生:满目荒凉。
师:山河依旧,国已破碎,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满城草木丛生,人烟荒芜,看到这些,诗人心情如何?
生:诗人心情悲痛。
生:诗人心情难过。
生:诗人心里很伤心。
……
师:刚才大家的发言围绕一个字“悲”。(板书:悲)
师: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的心情?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鸟儿在快乐地歌唱,可是诗人看到、听到这些,反而感到更加伤心。
生:春天来了,百花盛开,鸟语花香,可是诗人想到国家破碎,自己妻离子散,伤心的眼泪都滴落到花上。
师:是呀,动荡的时局让人忧虑,所以诗人见花开而落泪,又想到妻离子散,所以听鸟语而心痛,此刻,诗人心情怎一个悲字了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谁愿意读这一句?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师:诗人还望到什么?
生:诗人还盼望家书。
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为什么抵万金?
生:战争已经打了三个月了,诗人和家人分离,盼望着家人的书信,在诗人的眼中,一封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贵重。
生:战争已经打了三个月了,书信都没有办法传递了,诗人收不到家人的书信,心里很着急,所以觉得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贵重。
师:战争阻断了家信的传递,一封普通的家书让身陷囹圄的诗人望眼欲穿,而音讯全无。于是,这国伤家恨让40岁的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谁来读这一句?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师:诗人什么样了?
生:不但头发都白了,而且都快掉光了,连簪子都别不住了。师:谁还愿意来读这句?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师:国家已处在危难之中,人民饱受流离之苦,身处乱世的诗人不禁心痛流泪,让我们再来读全诗。
(教师引读、指名读、齐读)
四、深化体验,升华情感。
师:此刻,两相对比,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喜”与“悲”,让我们再借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你想读哪首就读哪首。
(出示屏幕,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你们的心与诗人相通了,已经与诗人同欢喜,共悲伤,请你们想一想,诗人的“喜”与“悲”,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离别和团聚吗?
生:因为国家破碎而悲,因为失地收复而喜。
生:因为京城被叛军占领而悲,因为官军收复失地而喜。
师:杜甫仅仅是一位满腹经伦的诗人吗?
生:他还是一位爱国的大诗人。
生:他还是一位热爱人民的大诗人。
师:是呀,杜甫不仅是一位满腹经伦的诗人,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圣。他的血脉感情总是随着国家的命运跳动,他的诗中有很多都渗透着强烈执着的爱国之情。请大家课后多读读杜甫的诗篇,进一步去感受杜甫、理解杜甫,好吗?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精彩导入篇十三
师:[板书“杜甫”]请问杜甫是谁?
生:杜甫是古代诗人。
生:杜甫是唐朝的大诗人。
师: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
生:人们把杜甫称作诗圣。
生:成都有座杜甫草堂。
生:我们学过他的《绝句》。
师:大家一起背背。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还知道些什么?
生: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
生: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生:他是河南巩县人。
生:杜甫曾经为蓬溪县客馆写了一篇《唐兴县客馆记》。
师: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我是从《川中名胜赤城山》这本书中看到的。
师:我得学习学习。这本书能借我吗?
生:行。下午我就带来。
师: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与李白齐名,二人并称“李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闻”是什么意思?
生:“闻”的意思是听。
师:谁听?
生:诗人杜甫听。
师:他听到什么?
生:他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
师:官军指什么?
生:“官军”指国家的军队。
师:“国家”准确吗?
生:“官军”指朝廷的军队。
师:[在“河南河北”下画线]什么意思?
生:指河南省和河北省。
师:是吗?[生沉默]这里的“河”特指黄河——
生:“河南”指黄河的南边,“河北”指黄河的北边。
师:[在“收”字下画三角符号]怎么理解?
生: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南北两岸的地方。
师:题目的意思应该是——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师:把消息换个词语。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喜讯。
师:对。唐朝曾经爆发过“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占领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诗人杜甫的故乡也沦陷了。国家四分五裂,诗人有家不能归。当他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之后,兴奋不已,写下了这首诗。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板书“读准字音”]同桌的两人一组互相检查,听听对方把哪些字读错了。
生:[互相检查]
师:现在,请听老师读。比较一下,看看你们都发现了哪些读错的字音?
生:我把“即”读成了“ji”。
生:我把“还”读成了“hai ”。
师:为什么要读“huan ”?
生:诗中的“还乡”是回到家乡的意思,所以要读“huan ”。
师:你的理解完全正确。还有吗?
生:我把“妻子”的“子”读成了轻声。
生:老师,为什么要读“zi ”?
师: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读轻声时,专门指丈夫的老婆。
师:读三声呢?
生:“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子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一定要读准字音。[生齐读全诗]显然,同学们刚才的朗读还不够味,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还不完全理解诗句意思。学习古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还得理解诗句[板书“理解诗句”]这是重要的步骤。诗中有六个地名,找出来,说说他们所在的省份。[生默读思考]
生:剑外是四川省的代称。
师:[随学生的回答借助幻灯片(杜甫计划中的返乡示意图)揭示诗中涉及到的地名。]
生:蓟北指河北省的北部。
生:襄阳在河北,洛阳在河南。
生:巫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市。
生:巴峡是长江上的一段山峡,在四川省境内。
师:这些地名有什么联系呢?杜甫将从哪里出发,经哪些地方,最终目的地在哪里?我们来看看诗中有没有答案。
生:杜甫当时正在梓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我估计他从这里出发,[教师在幻灯片中借助箭头符号演示杜甫返乡的路线图]可能到重庆乘船,穿过巴峡和巫峡,到了襄阳后,北上回到洛阳。
师:请大家看着大屏幕,一起背背诗的后两句。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还存在哪些问题?
生:老师,请问“漫卷”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想想看,诗人在卷什么?
生:卷诗书。
师: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多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的时候要卷起。“漫卷”可能是怎样卷?
生:慢慢地卷。
生:这里的“漫”不是快慢的慢。
生:我觉得应该是漫不经心地卷。
师:理由呢?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故乡的喜讯,非常高兴,收拾书籍的时候就可能漫不经心。
生: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我觉得诗人决不会漫不经心,应该是胡乱地收拾书籍。
师:为什么?
生:喜讯传来,诗人太高兴了,巴不得马上就出发,所以收拾书籍时一定顾不了那么多,很随便。
生:杜甫是大诗人,他一定很爱惜书籍,不会胡乱地收拾。
生:虽然他很爱惜书籍,但是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已经到了“喜欲狂”的程度,所以才会胡乱地收拾书籍。
师:有道理。再没有不懂的字词吗?那好,大家分组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小组交流后抽生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失地!当我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后,高兴得眼泪洒满了衣裳。再看看老伴和孩子们,他们也没有一丝忧伤,赶紧胡乱地卷起诗书,我高兴得简直快发狂了!在这晴朗的好天气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让美好的春光伴我回到故乡去。我乘上船儿,过巴峡,穿巫峡,襄阳一过,就一直奔向洛阳。
师:看来,你们基本上理解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读全诗吧。[生齐读后]这次的朗读比上次有进步,但还不够味,有点生硬的感觉,因为你们还没有完全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古诗,一定要体会和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板书“体会情感”]你认为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闻官军)本文转载
生:诗人一定心情舒畅。
生:诗人十分兴奋。[板书“兴奋”]
师:哪个词语直接点明了这种心情?
生:喜欲狂。
师:[板书“喜欲狂”]怎么理解?
生:杜甫高兴得简直快要发狂了。
生:诗人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又唱又跳。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
生:我从“漫卷诗书”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喜悦。
师:对。我们刚才也研究了这一点。
生:从“白日放歌须纵酒”可以看出,诗人以纵情歌唱、畅饮美酒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
生:我从最后两句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师:这两句中的哪些词语用得好?
生:“即”、“穿”、“便”、“下”用得特别好。因为这几个词语在诗中都含有速度快的意思,可以看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我们学过的诗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比如——
生: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师:背背。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的确,此时此刻,诗人高兴得流泪,高兴得发狂,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之所以这么高兴,是因为——
生: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被叛军占领的地方。
师:哪一句诗直接点明了高兴的原因?
生:剑外忽传收蓟北。
师:[板书“收蓟北”]“收蓟北”的消息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刚刚知道。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忽”字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
师:忽然间得知故乡已经收复了,为什么就这么高兴?
生:流亡的日子终于结束了,能不高兴吗?
生:诗人为终于可以回家而高兴。
生:因为国家统一而高兴。
师:你们理解得很深刻。由此可见,诗人不仅仅是写自己的欢快心情,他还想表达——
生: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师:[板书“爱国思乡”]如果带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一样的感情去朗读,效果肯定大不一样。想读吗?
生:想![齐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不过,我担心有人滥竽充数,所以想听听你们单独读。[抽二人读] 因为读准了字音,读懂了诗句,读懂了诗人的感情,所以和前两次朗读相比,又上了一层楼。读了杜甫的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香港和澳门的历史。
生:我想到了中国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师: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候,你们还小,老师的感受很深。在香港回归之前,我特意写下了一首诗《心声》。想听吗?[生鼓掌]那好,我就读给大家听听。也许它能帮助你进一步理解杜甫的这首诗。[师朗诵《心声》]杜甫的诗写的是1200多年前的事情,可是我们今天依然有这种情感。为什么?因为我们同是炎黄子孙,爱国的主题是永恒的,也是神圣的。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生齐背]
(2002年4月整理)
个人主页网址:
作者简介:黄继森,男,大学文化,小学高级教师,全国创新教育研究中心会员、中国写作学会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特约研究员,《教育导报》特约记者,《少年百科知识报》特约通讯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做人-作文》教材编委及主要编著者,编写的《新概念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我做合格小公民》等已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20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