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内容篇一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7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了解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乐观开朗、豁达自信的老人。
2、通过朗读、情境活动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老人的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悟生活,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天游峰的美景:
2、导语:看了这些,你想说什么?生说。
过渡:作者无意欣赏这迷人的景色,却对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
二、感悟课文:
1、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人。找出你感兴趣的语句细细品味。
2、学生品读。老师巡视。
3、交流:
你觉得老人是什么样的人?生说。
请你读出你的感受,再说说你对老人的印象。
导语例举: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感到一股浓浓的暖意。
老师听了,感觉那位老人是那么富有活动。
老师感觉非常悠闲.
听同学交流,能丰富我们的感受。
听听不同的声音,看看你能收获什么?
有人说,能说什么样的话就知道有什么的性格。
4 从学生的交流中生成话题:老人这么工作累不累呢?
生说,生读。
导语:(1)应该很累吧。(2) 感觉很累,心里很充实。
过渡:人生七十古来稀。老人却让人意想不到。
5 生成话题:
七十多岁的人了,还是舍不得走,真奇怪!是什么让他恋恋不舍?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舍不得走呢?交流:
导语:与山水为友,与花鸟为伴。老师也向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到底舍不得什么呢?
老师也被这位老人吸引了,我琢磨着,他的家人,他的儿孙对他会是什么态度呢?
三、合作学习:
1 要求:
(1)、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角色。
(2)、读一读,想一想,他和家人会说些什么?
(3)、小组同学表演。
2 老师巡视,掌握情况。
3 请一组表演。其它同学听一听,再评一评。
4 师点拨:这老人够自信的,(乐观的)……你是老当益壮啊
自信的人生平凡而充实,那是多么令人神往啊!怪不得家人对他也是这么支持!
情境二:我想旅游区的领导不大同意老人继续工作吧?你是老人,怎么去说服他。
1 自由组织说服。
2 我就是旅游区的领导:你这么一把年纪了,回家该享享福了!
3 生接着“说服”:
过渡:想不到,你这么一把年纪,比我想有精神啊!佩服佩服!
4:谁还想说服我吗:生说。
过渡:看你这样子,再活个100岁没个问题。
四、引导想象:
1 过渡: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山谷中
2 出示:画面
三十年后,我们又来到了天游峰,又听到哗哗的声音……
3 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景象呢?
4 学生练写。交流。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内容篇二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2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过后的一点感想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因此,我在备课时想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在教学中,我的设计是抓住课文对扫路老人的外貌描写和三次对话描写来贯穿全文,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来朗读品味,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精神。因此设计了两个大问题,即“你对文中的老人有什么印象,你从这位老人身上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串起全文,引导逐步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内在精神。课上学生的发言比较积极,有的学生说,从老人瘦削的脸,可以看出老人的身体很好,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有钱难买老来瘦。有的学生说,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关键看自己的心态,你开心的话,那么做什么都开心,如果你不开心那么就做什么也不开心。如此等等,我这一刻惊讶于他们以前生活的积累,或许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时候遣词用句还很稚嫩,但是我也看到了他们并不只是一张白纸,他们也已经对客观世界有了自己的认识。
但是这一节课我总觉得自己在对所设计的种种问题的处理上,还是想放又不敢放得太开,因此造成了对学生个性的局限,自己的主导性过于强。同时,对于文章中峰与人的关系没有能够将钻研教材时的处理实施贯彻,造成了文本上的分裂。是一个遗憾。
现在真的是体会到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随着自己的进步,教学中的遗憾能越来越少吧!
许献涛 发表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内容篇三
课程标准: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内容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没有去过天游峰,对扫路人这个职业也没有深切体会,他们的人生经验不多,对人物的思想,心态理解不深,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所以本课的设计要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深入理解扫路人的思想,内心,以及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语。
2、方法与途径: 通过读,圈,划等方法,让学生找出文中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句,朗读感悟,质疑解答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读词句,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以及扫路人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通过写景、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通过品读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评价任务:
1、通过环节二和环节三的 第1步来检测目标1。
2、通过环节三来检测目标2。
3、通过环节三、四来检测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1.同学们,你最敬佩的人是谁?能说说理由吗?
2.引出课题,齐读。
3.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自学情况入手,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的信息,以便更好的从学情出发,调整教学思路,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检查生字词语情况
1.出示本节课中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以给大家提个醒儿的形式,让学生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
2.巩固读一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生字词语的读音,加深记忆。
三、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1.以“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主线,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学习,才能了解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引导学生交流并适时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外貌。
2.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一下,从这些语句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老人,可以简单的在旁边写一下体会。
(一)外貌
1.第三、八段,你抓住了哪些重点的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2.同样是外貌描写,作者却按照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朴素、慈善、有精气神儿的老人,我们男女生对比读一读体会一下。
(二)动作
1.指生交流
2.一个小小的动作,你都体会到如此到位,了不起,你能通过朗读把老人的热情好客读出来吗?
(三)语言
1.“不累不累,我每天……自在悠闲。”
a.指生交流体会。
b.师述:老师听明白了,这两位同学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形式体会到老人的工作是很累的,老人却说不累。那老人的工作到底累不累?先别着急用简单的累或不累来回答我,如果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你的观点,那就更好了。先自己找找看,也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①“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倒抽了一口气”
a.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以及标点符号,体会老人的不易。
b. b.小结:你把老人每天登山时候的表现和游客登山时的类累做了对比体会到老人工作的辛苦,理由充分。你能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c. c.指导朗读。
②“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飘下来。”
a. 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b.小结:作者运用比喻的表达方法,形象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天游峰的高和险。
c:看图知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③“我抬头望了望……一千八百多级。”
a.学生交流
b.联系生活中高楼的石阶,推测天游峰相当于多少层楼那么高。
c.指导朗读。
2.体会反衬的表达方法
师述: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抓住描写天游峰又高又险的句子,体会到老人在这儿的工作是非常的不容易的。就拿游客来说吧,偶尔来一次就累的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老人却几十年如一日的在这儿工作着,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面对如此沉重的体力劳动,老人不但不嫌弃,不抱怨,还要在工作时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你又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我们体会到的老人的品质都与天游峰有关,看来作者在文章中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并不是闲来之笔,目的是什么?
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反衬,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学着运用这中方法。
3.指导学生朗读老人的语言。
4.“老人摇摇头……我能舍得走吗?”
a.学生交流
b.小结:是啊,老人的收入肯定不高,喝山里的水,吃大米和青菜,这样的生活,在有些人眼里是清苦,可是在老人眼里却是那么的富有诗意,喝的是——引导朗读
5.“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a.指生交流
b.这30年里包含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找老人的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老人的清贫,节俭,健康;通过找描写老人动作的句子,感受老人的热情好客;通过找描写老人的语言的句子,感受老人的敬业爱岗,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乐于奉献。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将天游峰的高和险贯穿其中,让学生明白作者这样构思的巧妙之处,这样使老人的形象一点点清晰与完善,激发学生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四、升华主题,感受作者思想内涵
1.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不管是做人方面还是作文方面的?
2.学生交流。
3.大家还觉得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扫路人吗?带着敬佩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收获,这样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总结全文了,升华了主题,又对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方法。
五、作业设计
1.拓展阅读:《挑山工》
2.仿照作者的方法写一篇写人的文章。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高、险
扫路人 热情、自信、豁达,乐观,敬业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内容篇四
特级教师陈建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赏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家章武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朴实无华、豁达开朗、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课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前几天有幸听了陈建先执教的这一课,感觉陈老师的课就像一杯飘着缕缕幽香的茶,越品越有味。从这节课中,我品出了语文课的“语”,语文课的“情”。现摘取几个片断与大家共赏。
一、巧设导语,撩起“问”的涟漪
师:初次见面,能问大家一个问题吗?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司马迁。他虽然含冤入狱,却是那样的坚强,写下了五千多万字的巨著《史记》。
师:身残志坚,值得敬佩。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航天英雄杨利伟。他驾驶着“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又能安全返回地面,他最伟大了!
师:吃苦耐劳,勇攀高峰,一百个佩服!
生:我最佩服运动员桑兰,她战胜病魔,为国争光,真是巾帼英雄!
师:这样顽强的毅力,怎不让人叹服!
生:我钦佩的人是“飞人”刘翔,他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百米短跑的世界冠军,为中国人争了光,让外国人不敢小看我们。
师:扬眉吐气!壮我国威!谁敢不服气!
生:我最佩服我爸爸。他在外贸做翻译,能说三国语言。
师:你有这样一位勤奋好学的爸爸,真为你感到自豪!
师:同学们敬佩的人大多是名人和自己的亲人。有一位名叫章武的作家,他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他的理由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
【上课伊始,陈老师抛出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个不曾预约的精彩----含冤入狱的司马迁从远古走来,驾驶“神五”的杨利伟在眼前升起,被誉为“飞人”的刘翔在眼前闪现……正当学生情绪高潮的时候,教师话题一转,在不知不觉中拨起了学生“问”的琴弦----为什么他会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产生敬意呢?此时学生心理升腾起的是快速读书的欲望,一个学生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书的“场”被教师巧妙地营造起来了。】
二、因势利导,感悟“品”的高大
师:扫路人的哪些地方让“我”敬佩?
生:读“我抬头望了望在墓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已是暮色中了,说明天快要黑了,扫路人却要一级一级地扫下九百多级台阶,真是太累了,让人敬佩!
生:那层层叠叠的石阶,连游客们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这就说明石阶太长太高,还很危险,游客们都提心吊胆的,而这位老人每天都要在这里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我觉得老人的勇敢令人佩服!
生:我觉得老人之所以这样默默无闻地扫路,给游客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不图什么奖励,也不图什么表扬,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
师: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这真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扫路人!
生:伟大的扫路人!
生:令人惊叹,让人钦佩的扫路人!
生:顶天立地的扫路人!(掌声响起。)
师:好!顶天立地这个词用得好!在书中这个词是写——
生:天游峰的。
师:“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师:那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又怎么理解?
生:扫路人的精神太伟大了,他的精神顶天立地!(掌声响起。)
生:他的品质太高贵了,让人敬仰!所以说他顶天立地!(掌声再度响起。)
生:他的心灵太美好了,虽然年事已高,本该退休了,却还在这样为人们付出自己的辛劳,所以看着他,就像面对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样。(热烈的掌声。)……
【此起彼伏的掌声折射出学生对文本的精彩感悟----好一个“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多么独特的阅读感受,顶天立地是对扫路人品质的最好诠释。学生之所以有如此深的感受是与老师的适时点拨分不开的,不难看出,教师以情激情的点评,因势利导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再次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出人物品质的高大。】
三、品词析句,感受语言魅力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顶天立地的扫路人。“我抬头望了望――读!――”(学生深情地齐读第7节)
师:对于这一节,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最后一节为什么说“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生:“倒抽了一口气”,就是说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师:说得很好。我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行不行?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一样,而且读起来也通顺。
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一样,都是说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印象深。
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
师: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麻”。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言与思维是同构共生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直觉、理解和感悟能力。通过语言的训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言语的积累与感悟。通过上述的教学过程,在特定的语境里,学生在言语经验与心理机制的积极作用下,“潜心会文”,通过换词辨析,细细推敲,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他具有了选择自由的时候,其思维的灵动、个性的张扬、潜能的开发都成为可能,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开出了艳丽的花,结出的丰硕的果。“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这是多么深的体会!在我们为学生体悟出人文精神喝彩的时候,别忘了为他们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助威。从这一片断中我们切实体会到了语文教学应该姓“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在这一节课里得到了很好的彰显。本课从导语的预设,到引领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什么值得敬佩?在贯穿教学主线时,陈老师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定教、以读促悟的原则。整节课“读”字当头,读出层次,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动。通过启发、激趣、鼓励、期待,使学生的心灵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碰出“情”的火花。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内容篇五
珍视感悟 张扬个性——《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例谈
作者:岱丽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7
珍视感悟 张扬个性
作者:岱丽萍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例谈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课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备课时,我将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
, 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本课时,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学生兴味盎然,所提问题也比较集中,他们纷纷发言表示想进一步了解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一位老人。我鼓励学生自己尝试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老人的内容,在深有感触的地方作好批注,反复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思考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问导读,张扬学生个性。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
师:同学们,你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一位老人呢?
生:我觉得他是一位热情好客的老人。
生:我觉得他很慈祥,也很悠然自得。
生:我感受到这位老人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仔细品读都能有所感悟,真了不起,那么,你能说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这位老人的这些特点的呢?
(学生纷纷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老人的句子、段落交流,我则相机指导学生的朗读,当学生找到第6自然段老人说的话时,我出示这段话“不累,不累,我每天早上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让学生从老人的话中感受老人的轻松、自在、悠闲,又不失自信的特点。)
师:(指导朗读过后,我设问激发学生讨论)老人每天都上山下山扫路,难道真的不累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纷纷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寻找理由。)
生1:我觉得肯定很累,因为天游峰顶天立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他每天扫上山又要扫下山,哪会那么轻松?
生2:我也觉得老人一定很累,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他已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扫山路哪有那么容易呀?
(部分学生的意见是一致的,当然也有持不同意见的,他们说得也不无道理。这种“以问导读,师生互动”的交流方式,激起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在与教师的平等交流中,激发了学生“我要学,我能学”的愿望,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充满乐趣的精神生活,学生兴致异常高昂。)
生3:我倒认为他能胜任这份工作,虽然他已经七十出头,但从他的外貌“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可以看出,老人因为平时的锻炼,精神抖擞,身体十分硬朗,所以我相信他不会累。
生4:天游峰既高,又险。“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落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要断掉似的。”对于一个老人来说,能扫上山又扫下山,真的很不容易,我十分佩服他。
……
(对于学生的七嘴八舌,我并没否定任何一个结论,而是重重表扬了敢于发言的同学,并且鼓励他以后读书就要像这样,注重自身的感悟、领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是自己通过朗读有所感悟,那就是有价值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读人异,各领其奥”,都是阅读个性的体现。教学中如用一成不变的所谓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甚至用“请君入瓮”的方法强迫学生接受预设的惟一结论,那是扼杀“学生个性”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赏读课文语言文字,让学生在整合中得到个性体验的升华。)
评价:
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其实质是向我们指出“弘扬学生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因此,我们今后的阅读教学中,应大力开展个性化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找到自我,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最终目的。
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促使学生在讨论中对老人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有了更深的感悟,真正实现了自身与文本的对话;本来与中心联系很大但又不知如何引入的学习内容
,比如“天游峰的险峻”
,“游客登山时”的表现等的学习,过渡也相当自然,化传统的流线型流程为立体的网状结构,使得整堂课形散而神聚,大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随之培养起来了。
的确,有见解的,个性化的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内容篇六
时间:季的某一天傍晚
地点:天游峰山脚下
人物: “我”,(即文章的作者)
扫路人,看起来60多岁,精瘦,面色黝黑。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幕景: 幕布为巍巍天游峰,高耸入云,石梯一线,自山巅曲垂而下。山脚下,竹木葱茏,一派蓬勃。一屋一桌,居于台中。
[幕启,幕后响起潺潺溪水声……“我”背挎旅行包,自舞台一侧拾阶而下。]
“我” (得意地,向观众,指幕景):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您看,这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嘿!今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线上了峰顶,真是一览众山小,风光无限好啊!(手搭凉棚,看看天)这不,从山上下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夕阳无限好哇,趁着游兴未尽,我何不踏着暮色,沿着这小溪散散步呢?(随口哼着小曲,作自由散步壮。此时幕后响起“哗——哗——”的颇有节奏的扫地声,扫路人由舞台另一侧扫路而上。)
“我”: (倾听,自言自语)什么声音?“哗——哗—— 哗——哗——”的?(“我”循声而进,迎上扫路人,上下打量对方)天这么晚了,您老人家这是在干什么?
扫路人:(哈哈大笑)我是这游览区的扫路人啊,这登天游峰的石阶每天都是我负责给打扫干净的呀。(打量“我”)你是刚从山上下来的吧,来来来,进我的小屋歇歇脚吧。(让“我”进屋,落坐)
扫路人:(沏茶)来,尝一尝用咱们雪花泉的水沏的浓茶!
“我”: (品茶)啧,又热又香!喝到肚里暖融融的!老人家,太谢谢您啦!如今的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扫路人:(很轻松的)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挺自在悠闲的。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自言自语地)这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这层层叠叠的石阶,游客们常常都会气喘吁吁,大汉淋漓,甚至有人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黑黑瘦瘦的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不禁倒抽一口气,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老人家,您可真了不起呀!
扫路人:哪里哪里,习惯成自然吗。
“我”:(打量老人)您老有六十岁了吧?
扫路人:(摇了摇头,伸出七个指头)七十喽,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我”:(起身,紧紧握住老人家的双手)我该回住地了。老人家,30年以后,我再来看您!
扫路人:好哇!30年以后,我照样请您喝茶!哈哈哈哈!(朗声大笑)
“我”:(退场,挥手)老人家,再见!
扫路人:(挥手)再见,别望了,30年以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以后,我照样请您喝茶!(定格)
[幕在老人的呼喊中徐落]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内容篇七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写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设疑激趣。
1、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指名读、齐读。
2、为什么要读这句话呢?因为这句话是有哲理的。我相信同学们学完这节课后就会明白这句话的道理。
二、导入新课。
1、大家都有过各种各样的理想,比如做科学家、画家、医生、运动员等等。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做这种工作呢?(板书:扫路人)
2、指名说说想不想,并陈述理由。
3、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写“扫路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扫路人。(补全题目,板书:天游峰的)
4、齐读课题,突出“天游峰”和“扫路人”。
5、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课文既写了天游峰,又写了扫路人)
6、课文洋洋洒洒几百字,实际上就是写了这两个方面,那么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这位扫路人又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三、品读课文,感悟天游峰的“高”和“险”。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用“ ”画出文中写天游峰的语句,读读这些语句,想一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带问题默读课文,自读自画自悟,师巡回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第2节、第7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天游峰的高、险)
①“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险)“九百多级石梯”,(高,台阶多)“银丝”、“抛”、“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险)。教学时抓住“抛”字用换词法(落)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②“终于”、“好不得意”(以人物的心情来反衬天游峰的高和险,天游峰很高,要上去很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所以作者上去了才会“好不得意”)
③“顶天立地”(高)“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多,要登上去很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游人上去都很吃力,烘托天游峰很高很险)
④指导看图体会。
4、整体出示第2、7两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听课文配乐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5、齐读这两节。
6、天游峰是这样的高这样的险,台阶是这样的多,可是有一位老人却要天天扫这些台阶——(红色显示第7节最后一句)
①齐读。
②我为什么要倒抽一口气?(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老人的工作量很大,令人敬佩。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③可不可以把“一级一级”改为“一级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
④指导朗读:“一级一级”要慢些,要读出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是一点一点扫的。省略号要慢两拍,因为扫地扫得很累,“倒抽一口气”要轻些。
7、过渡:天游峰很高很险,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位老人却要每天重复做着这样繁重的工作,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
四、品读课文,感悟老人形象。
1、出示文中彩图,师解说: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他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头发、胡须都是白的说明他的年纪很大,从他微笑的神态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也很快乐。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位老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写老人的句段,用“ ”标画有关语句,并注明你画的文字是从哪个方面刻画老人形象的。
2、生自读、自画,师巡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相关段落文字,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老人的形象)
①老人的外貌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出示第3、8两节(写外貌的文字用红色强调)
②这样的老人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褪色”“运动鞋”说明老人节约、朴素、辛苦、生活条件不优越。“精瘦”“瘦削”“黝黑”“炯炯有神”说明老人很健康、有精神、很勤劳。“慈善”说明老人很善良。
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概括一下。指名说。
4、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位老人?是什么吸引了我?(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到了扫路声)
读第2节相关文字。
5、这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老人外貌的,为什么要分开呢?两次描写有什么有不同?(从作者的角度看,第一处是粗看,因为“及至到了跟前,才看清”。 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第二处是仔细打量,因为“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这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读这两外文字(以蓝色出示)
6、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指名说(敬佩、佩服)。老人是怎样谈自己的工作的?
引出4-6节。指名读。交流、体会:“沏茶”说明老人热情好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说明老人不怕累、能吃苦,喜欢自己的工作,对这份工作很满足,工作虽重但心情很好。“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
7、这位老人多大了?(70岁)出示第9-12节。读。老人说这话时是什么神态?(悠然)老人会离开这里吗?(不会)把“我能舍得走吗?”改为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语气,更能从中体会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为什么不想离开?(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用“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
练读,读出老人的悠然神情和不舍的语气。
8、过渡:这位老人的态度感动了我,所以我在临走时----(出示第11、12节)
抓住“紧紧”“再”体会。(“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为什么是30年后再来看老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祝福,对老人的信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表现了老人的自信和对生活充满信心。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勤劳,天天这样扫,锻炼了身体;山上空气好,环境好;老人不会离开这里更不会死去;老人有自信有信心能活到100岁)
引读这两节,体会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
9、课堂练习。
①老人爱天游峰,爱自己的工作,不舍得离开这里,宿鸟也不舍得离开这里,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落在原外。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回到住地,作者打开笔记本,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
②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吗?为什么说“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笑声留在我的心里,“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改写课文最后一句话:________“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_________ 。”
练写。指名读一读。
10、分角色或自由朗读3-12节。
五、拓展研讨。
天游峰又高又险,台阶又多,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感到很累。我也由于登上了山而好不得意。那这位老人每天都要登山、扫台阶,他累不累呢?(出示相关语句)学生读一读、议一议。
交流:身累心不累。 累:天游峰高、险、台阶多,天天扫当然累。 不累:习惯了;不舍得离开;扫干净了路心里高兴不觉得累;以苦为乐,热爱生活;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个工作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从老人轻轻松松的语气、悠然自得的神情可看出;从老人对生活的态度(乐观豁达)可看出。
六、总结课文。
正因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却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可见----(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齐读。我们都是平凡的,但我们要向这位老人学习,学习他以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就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吧-----齐读课题。
七、作业。
1、仿照课文写法(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烘托),观察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反映人物的特点。
2、阅读相关的文章:《峨眉铺路人》、《守林人》、《挑山工》。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高而险 台阶多 难攀登
不舍得 累? 岁?
扫路人 不怕累 能吃苦 爱生活
乐观 自信 豁达 开朗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内容篇八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通过对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要让学生理解老人的乐观和豁达,必须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到老人工作的不易,再从老人的话语中感受他的乐观。这样老人的形象才更为立体,也更为丰满。
文章一开篇便描写了天游峰的高和险,我让学生用各种方式读,以及找出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等词句进行感悟。充分体验了天游峰的“高”和“险”。年轻的游人们都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半途而返,从这一方面衬托出了扫路人的不易。作者在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时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同时来刻画,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更加生动。
在感悟文中作者与老人对话这部分,我以一个问题贯穿始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让他们先从老人的外貌、神态开始描述,感觉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有的学生回答,这是一位朴素的老人;有的学生回答这是一位勤快的老人;有的学生回答这是一位有点老土的老人……这时,再从作者和他的对话入手,感受老人的开朗、乐观。这时再问“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学生基本能答出乐观、开朗、豁达(也有学生回答道这是一个淡泊名利的老人,一个了无牵挂的老人)。
在课文进行的最后,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老人扫天游峰到底累不累?让学生分为两派来进行辩论。正方代表累,因为我们平时爬板障山这并不高也不险的山都大汗淋漓,更别说去扫天游峰了!年轻人都会认为累,更不用提这六十的老人了。反方代表说不累,这是老人的工作,老人热爱的工作,热爱的生活,他的心在大自然,与大自然同呼吸,共欢乐。这场辩论赛我认为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最后也让他们达成了共识——老人是身累而心不累!
最后,在这个时候,已经铺垫得比较到位,我再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老人的乐观、豁达对作者有什么影响没有?三十年后,老人还是那么乐观吗?那时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让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ppt出示写作要求:注意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
学生作品:
三十年后,一个满头白发的人来到老人的茅屋,他就是章武。扫路老人迟到了,不,事实上是老人先走了,只在桌子上留下了一封泛黄的书信,上面写着:“章武,这个时候,对不起,我先走一步了,如果有机会,天堂见!”章武的手颤抖着,他不禁潸然泪下。这,是他68年来第一次哭,而且是为一位乐观、幸福的老人而哭!
当年章武其实很悲观,经济太差,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来到了天游峰散心,遇见了老人。此后他经济变好,是因为老人的乐观打动了他,章武也曾写过感谢信给老人,信上说:“您的茶沟通了我们的心灵,您的话让我检讨了自己的心态,您,是我的恩师!”可是,老人却迟迟没有回信,原来老人再也看不到这封信了。
章武,天游峰的扫墓人!
——冯邵一
三十年后,我按着约定,再次来到了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探望那位曾经乐观的扫路人。
来到山脚下,我并没有见到他,于是,我走到了那幢房屋前,敲了敲门,但开门的不是那位大爷,而是一张新的面孔,一位看上去约四十来岁的人。只见他疑惑地望着我,我张了张嘴,唐突地问:“请问原先的那位扫路人呢?”他抓了抓头发,说:“啊,噢,那位大爷在一星期前过世了。”“啊?”“进屋吧,我们聊聊。”
于是,他领我进了屋,他是一位小眼睛的人,眼睛里透露出了疲惫。当听说我是专程赶来拜访那位扫路人时,不无遗憾地说:“哎,那你来晚了!那位大爷在这儿干了一辈子啊!我顶讨厌这活的,天天这么累,真不知那位大爷怎么承受得了!”接着,他又向我絮絮叨叨地发了一大堆牢骚。
来到那位大爷的坟墓前,我轻轻地说:“大爷,我来看您了,您不用扫路了,是不是不习惯?新替你的那位扫路人非常不喜欢这份工作呢!同时,他也没有您那么乐观,跟我投诉了很久!老大爷,在这个世上真的能做到如此乐观的人除了您恐怕就没有别人了吧!老大爷,自从听了您的那番话之后,我一直努力做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但我还是没有您做得好。老大爷,愿您一路走好。”说完,我擦了擦眼睛。
虽然老大爷不在了,但他三十年前的那番话,一直留在我心中!
——林凡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我再次来到了天游峰。这时,我已经是体弱多病的六十岁老人了,在我爬到100级的时候,已经爬不动了,这时我突然发现一个大约八十岁的老人,笑眯眯地扫着地,向我走来。“您有70岁了吧?”那个老人说道。
“没有呢,我有六十岁,您老有八十岁了吧?”
“已经一百啦!咦?您有没有坎肩一个前三十年来到这里的小伙子,您应该不认识吧!”
我突然想,小伙子?不就是我吗?想着,我就告诉了他,接着,我们又来到了这间破旧的屋子里,这间屋子明显比三十年前旧了许多,但是还是那么干干净净。
“喝茶吧。”
“好的。”我说道。
我再次观察他的脸,还是一样,在淡淡的眉毛下,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只是苍老了许多,但还是那样,开朗、乐观,有着健康的身体。
又要分开了,我知道,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了吧。三十年后,我可能已经不在了,但我还是说:“三十年后,我再来看您!”
“三十年后,我再请您喝茶!”他还是大笑着说着那句话。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回过头看了看他,还是笑容满面,坎肩他的笑容,仿佛感觉自己也是一位幸福老人。
——邓源远
以下摘抄两篇平时写作比较差,但是最近有进步的孩子的习作,毕竟写得好的是一部分,写的不好的,有进步也是值得表扬和让我们继续思索如何让他们更进步。
三十年后,作者回到这里来看望老人,可是,找来找去找不到老人的住所,心里很是失望。他看着老人以前精心扫过的阶梯,叹了一口气。
这时,后面突然传来一声:“小伙子,你终于来了。”
作者回过头来才发现是扫地老人,心里兴奋极了,他问:“老人家,您的住所怎么不见了?”
老人说:“我的住所移到了山脚下了。”
慢慢地,作者和老人一起回到了老人的房子里,房里有小鸟,有花,可以说是鸟语花香,芬芳扑鼻。老人泡了一杯普洱,很浓,很香。老人说这是他自己晒的,喝起来让人回味无穷。
说着说着,已经六点了,作者依依不舍,老人说:“每天笑一笑,会把自己的心情变好。”
说罢,老人又朗声大笑起来,那个笑声一直伴随着他回到了屋子里。
——林雨金
三十年后,我再次来到了天游峰,可是我没有看见那位老人,只看见了一个小孩子在玩耍。我走上前去问小孩:“小朋友,你知道以前那位扫地的老人吗?”
那小孩说:“就是我呀!”
我惊呆了,怎么可能?老人怎么会变成了一个小孩?我连忙问他为什么。
那小孩说:“我在扫天游峰的时候,发现地上有一粒药丸,我很好奇,就把它捡起来一闻,这么香,然后我就吃了,吃了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变成了小朋友。”
听了他的话,我哈哈大笑,他居然返老还童了。我一看小朋友还是和当年一样,那么活泼,那么开心,满脸都是笑容,还对着我笑。
过了一会儿,我把小朋友拉了过去,跟他聊了聊,发现他还是那么乐观、开朗。
我真羡慕他!
——钟铭原
在这次读写训练的时候,我明显发现班里一部分的孩子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比如这两位林雨金和钟铭原,他们写作文的时候可是大头疼啊!看到他们写得片段,虽然还是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但是对比着以前的流水账式的作文或者几句话的日记,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蹴而就,得慢慢来,不是吗?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内容篇九
作者:张优芬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6
我教《天游峰的扫路人》
如果把文本只是作为一景而观,课堂对话不深入而触及人的灵魂,这种仪式化的教与学总让我感觉思想虚空、情感飘渺。比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描写了作者在天游峰上与一位七十高龄的扫路人相遇并被其笑对人生的乐观情怀所感染,而学生读之却往往当作一个知识来学习,满足于知道天游峰的险峻山路上有这么一个扫路人,苦不以为苦,累不以为累。如此而已。而教师往往着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一些词句的赏析,试图让学生走近老人接受教育。这想法一点也不错。但事实这样的教学只是应景,是将其当作一景来赏,扫路人怎样怎样,但就是没有将他与自我建立起关系来,所缺的是心理相融。如何克服这样的问题呢,我的课堂是这样进行的:
一、实话实说:你长大后最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学生说想做什么桥梁专家,有想做什么探险家,有的要发明什么,总之学生们想从事的都是知识型的职业。
二、引导辩论:你们真有志向,那扫路人在你心中是什么位置?不少学生直言不讳:这个职业太苦了,又脏又累,而且被人瞧不起。我们这儿称其为是“扫大街的”。看来学生的本性暴露出来了,但我想考验考验他们的“立场”,我作惊讶状:一个扫路人,靠自己力气吃饭的清洁工在你们眼里身份就这样的低贱?说完我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们。一些察言观色者举手了,甲同学说:“本学期我们思想品德课第一课就讲了劳动者都是平等的,清洁工是城市的美容师!想一想,天不亮他们起来清扫街道了,假如没有他们,我们这个城市会脏成怎样?”不错不错,慷慨激昂。但我忍不住斜捣一杠:“城市美容师,多好的名字。你一定想做?”这位学生绝没有想到我会来这一招,也许他本来看我那般的期待,表现表现救救我的场,哪想到我会如此操戈反击,一时反应不过来,张着嘴愣在了那里。机灵鬼乙同学又开始捣蛋了:“老师,那你愿意做一个清洁工吗?”“你说呢?”教室立刻热闹了起来。
三、所以,我并不想咱们班30个同学,十几年后出十个二十个扫路人。(生笑)但我要说,虽然我不想你们成为一个扫路人,但老师期望你们做一个像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的人(正色,重复),理解老师的话吗?学生思考,回答,有学生说,老师是不希望我们真正地成为清洁工(我补:如果你实在做不来其它的工作,做清洁工也未尝不可),但您期望我们像天游峰的扫路人那样,有一个乐观的情怀。
四、对呀,老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期待呢?天游峰的扫路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他的身上有什么令人可敬的地方呢?读课文,交流。
主要把握这样的思路:
1、山是这样险。(品赏“银丝”,与“电线”比较:其一、易断,更险;其二、有色彩,有飘动感,形美)
2、生活是那样苦。(穿着之简陋,面容之黑瘦,饮食之粗劣)
3、工作是那样累。(每天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4、而扫路人却如此豁达。
“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在工作中寻找乐趣,享受工作;
“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在生活中发现甜蜜,享受生活。
四、再让学生说说“做一个像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的人”的期待。总结:是青松,就挺立山巅,是小草,就装饰大地。人的岗位可以不同,但对工作对生活的情怀应该一样:永远做一个快乐的人。
张优芬 发表
;id=62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内容篇十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因此,我在备课时想到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在教学中,我试图抓住课文对扫路老人的外貌描写和三次对话描写来贯穿全文,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来朗读品位,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精神。因此设计了一个大问题,即“你从这段文字中对老人有什么印象”。通过这个问题串起全文,引导逐步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内在精神。同时我也注意到了课文对天游峰的又险又高的文字描写,设计了相应的环节让学生读中体会。
但是由于经验尚浅,对自己所设计的种种问题想放又不敢放,因此造成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局限,使自己的主导性过强。同时,对于文章中峰与人的关系没有能够将钻研教材时的处理实施贯彻,造成了文本上的分裂。是一个遗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相信,随着自己的努力和大家对我的帮助,我会不断的前进,使自己教学中的遗憾越来越少!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1.由于叙事性阅读教材,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相机渗透写作知识,就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学生便能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在教学时,我引领学生弄懂人物的外貌描写如何有选择地进行;揣摩文章明明写了扫路人,作者为什么又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了天游峰的景色呢?让学生在内容与写作方法都有所得。
2.学生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便是与文本潜心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自主感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朗读。在指导课文的朗读时我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设计了默读,自读,听读,指名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在上课之前,我认真认真查找资料,反复修改自己的设计,尽管这样,讲完课后我觉得还是有许多的遗憾。其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更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
一.认真研读文本,上好课的前提。
在上课之前,我反复地读教材,因为只有真正地走进文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徜徉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在多次朗读课文后,我觉得文章很简单,一是突出了峰的高和险,二是对扫路人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扫路人的言、行、貌的描述,告诉我们这是一位勤劳、朴实又乐观豁达的老人,通过老人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表达自己对老人尊敬和赞美之意。让这位扫路人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甚至影响他的一生,这才是文章的“内核”和“灵魂”。读懂了文本后,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首先我直接导入,然后让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思考:“天游峰到底是什么样的山峰?”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是一种不错的想法,但授完课后我认为,作为高年段的学生,从概括内容入手,让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所以我认为在课伊始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回顾更合适一些。
然后,默读课文3——11自然段,边读边品味人物特点,就是一个层次的跨越。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我在前一课时已经完成,本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回顾天游峰高而险的特点。最后练习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我”与扫路人的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对文本的研读,认真自读课文,思考,“你读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一主导性问题,让学生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并且让学生讨论“人生70古来稀,30年后,还能看到老人吗?”学生在热烈地讨论中进一步又一次体会出老人的乐观、自信,勤劳,是长寿的秘诀,学习老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品读文本,感受人物品质,让课堂更精彩
在这节课的主要环节的设计上,我就采用了板块式,“峰、人、情”,既干净利落,又避免了支解课文。在学生研读人的特点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并让学生说出理由,学生不但写的好,有的写“朴实,健康”,有的写“自信、乐观”,有的写“有精神、爱生活。”哪怕是一点,也是学生自己的收获,而不是教师的灌输,这一点是学来的。理解是阅读的灵魂,读好则是阅读的归宿。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在指导《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朗读时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引导学生。情感低沉、缠绵柔缓采用个别读,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激昂、热烈的文字,采取集体诵读,体会节奏的奔放美。这样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读出扫路老人的精神之美。并且让学生自己评价,读的好,评的好,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读写结合,与老人近距离对话,让语文课堂“课终而意未了”
文章有两处描写了扫路人的外貌,学生认真读后,我就问学生“为什么两处写人物的外貌?不能在一起写出来吗?”我以为这个问题会把大家难住,没有想到一位女生回答的很是精彩,“第一次是站字远处观察,第二次是和老人交谈后,进距离观察。所以不一样。”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对老人说的话,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在阅读课中真正是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最后让学生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天游峰的扫路人》。
当然,缺点和不足还是很多的,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争取更大进步!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内容篇十一
师:初次见面,可以很冒昧地问大家一个问题吗?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司马迁。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他虽然含冤入狱,却是那样的坚强,写下了五十多万字的巨著《史记》。
师:身残志坚,值得敬重。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航天英雄杨利伟。他驾驶着“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又能安全返回地面,他最伟大了!
师:吃苦耐劳,勇攀高峰,一百个佩服!
生:我最佩服运动员桑兰,她战胜病魔,为国争光,真是巾帼英雄!
师:这样顽强的毅力,怎不让人叹服!
生:我钦佩的人是“飞人”刘翔,他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百米跨栏的世界冠军,为中国人争了光,让外国人不敢小看我们。
师:扬眉吐气!壮我国威!谁敢不服气!
生:我最佩服我爸爸。他在外贸公司做翻译,能说三国语言。
师:将来超过你爸爸,说五国语言!
师:同学们敬佩的大多是名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事情的经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
(学生自读课文。)
师:谈谈感受好吗?
生:我觉得这位老人很了不起,怪不得作者会对他产生敬意呢!
师:从哪里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能找到根据吗?
生:能!
师:说说看?
生:(读)“我紧紧地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这说明“我”对扫路人很喜欢,30年后还要来看望他,说明他对老人已很有感情。
师:谁能体会到这种感情?读读看。
(一生读。)
师:交情好像一般,感情还不够深。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我”对扫路人的敬重之情?
生:“紧紧地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
师:两颗心靠得越来越近了!你体会得多好呀!多深哪!愿意读一下给大家听听吗?
(一生自读。)
师:给你这一读,这回是“紧紧握住双手”喽!我觉得这句的“再”字你读得挺重的,为什么?
生:“再”就是又一次的意思。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师:对!一个“紧紧”,一个“再”字,确实表达了作者对扫路人的敬意!还有吗?
生: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师:那么到底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请大家默读一下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自由读书,思考梳理问题。)
师:谁来说说?
生:(读)“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山。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已是暮色中了,说明天快要黑了,扫路人却要一级一级地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真是太累了,让人敬佩!
生: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就连游客们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就说明石阶太长太高,还很危险,游客们都提心吊胆的,而这位老人每天都要在这里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我觉得老人的勇敢令人敬佩!
生:我觉得老人之所以这样默默无闻地扫路,给游客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不图什么奖励,也不图什么表扬,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
师: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这真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扫路人!
生:伟大的扫路人!
生:令人惊叹、让人钦佩的扫路人!
生:顶天立地的扫路人!
(掌声响起。)
师:好!顶天立地!这个词用得好!在书中这个词是写——
生:天游峰的。
师:“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生:从字面上看,就是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我觉得这是夸张,就是说天游峰很高,很有气势。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为什么说是“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呢?”
生:我想这是因为扫路人的精神太伟大了,他的精神顶天立地!(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品质太高贵了,让人敬仰!所以说他顶天立地!(掌声再度响起。)
生:他的心灵太美好了,虽然年事已高,本该退休了,却还在这样为人们付出自己的辛劳。所以看着他,就像面对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样。(热烈的掌声。)
师:精彩啊!精彩!你们高水平的发言,同样的顶天立地!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顶天立地的扫路人。“我抬头望了望”,读——
(学生深情地齐读第7节。)
师:对于这一节,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倒抽了一口气”,就是说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师:他的解答你同意吗?
生:我有点同意。
师:就是说还有点不满意?
生:我觉得既然是表示作者的惊讶。那为什么不说我不禁惊讶起来了呢?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我请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一样吗?而且又读得通顺。
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是一样,都是说作者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的印象深。
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
师: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麻”。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下面,我们再回到前面的大问题,扫路人还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大家再找找看。
(学生自由快速地读课文。)
生:(读)“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地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老人对陌生的游客这样热情,还为他沏茶,让人佩服!
师:热情待客,心地善良!好人!你有个字音没读准。“沏”读第一声,“qī”,不读“qì”。来,读一遍,全班一齐读。“沏”是个生字,“彻底”的“彻”双人旁换成“氵”就是“沏”。因为沏茶要用水来泡,所以就是“三点水”。能记住吗?来,在书上写一遍。
师:我发现这一节里有一句话和我们刚才学的“倒抽了一口气”的表达方式一样。你们发现了吗?
生:(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这句话表面写茶香,人喝了心里热乎乎的,其实是写老人的热情像茶一样让人感到温暖。
生:老人的热情,老人的友谊就像茶一样温暖着作者,他把友谊和热情传到了作者的心里。
师:作者把老人的热情比作了热茶。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好!就顺着这个话题,大家再找找看,看文中还有没有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
生:(读)“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就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作者把天游峰的“险”形象地写了出来,它把石梯比作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风一吹就能断掉了的银丝,让人似乎真能看到这样一幅画,看到了它的“险”。
师:谁能把这个危“险”的画面读出来?
(指生试读,齐读。)
师:我倒有个问题了,既然是写扫路人,作者为什么用了整整一段话来写天游峰的险?
生:天游峰是扫路人工作的地方,写天游峰的险,就是突出了老人扫路的危险性。
生:若随便在一个比较容易的地方打扫卫生,可能也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了。
师:这对我们写文章有什么启发?
生:看来写一个人不一定都从正面直接来写这个人,从侧面来描写这个人所在的环境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师:课文里有直接描写老人的吗?
生:(读)“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我循声迎了上去,……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师:从哪里看出?
生:因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说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经很旧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说明他生活条件也不好。
师:生活条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众笑。)
生:不一定。
师:再往深处想一想,从“褪色的衣服”、“精瘦”两个词还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讨论讨论。
生: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掌声。)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的。
生:老师,“运动鞋”也说明了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能方便。
师:可见,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来!我们继续走近这位老人。
生:读“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注意!“瘦削”(xuē)不是“瘦削”(xiāo),读!再读!是“炯”(jiǒng),读!再读!是(yǒu)“黝黑”,不是“yōu”,读!再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热烈的掌声。)
师: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详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
师:是吗?
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的衣服之类的,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
(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师: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刚才有同学说了,第一次主要写了穿着,第二次却很细致地描写了老人的眼睛、眉毛、脸色。那这两次描写的内容能不能颠倒过来呢?再读读这两段话。
(生自由读第3节和第8节。)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所以这时候只能从衣服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掌声响起。)
师:很有道理!接着说。
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掌声再度响起。)
师:噢,听你精彩的解说,我算明白了!大家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这就叫会读书!不但要看仔细,还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三节,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三节。)
生:我发现课文最后一句的写法和前面“倒抽了一口气”的写法一样,也很形象。
师:好!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师:谁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笑声怎么可能随着我回到住地呢?这笑声其实就是指老人的性格。
师:什么性格?
生: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
师:“自信”应该能够理解吧,“豁达开朗”是什么意思?
生:“豁达”就是很大方吧?
师:有点靠近了。联系整篇课文再想一想。
生:“豁达”应该是大度吧?
师:对!联系老人说一说。
生:老人在那么危险的石阶上扫路,工作量那么大,那么累,已经退休了,可他一点都不在乎,不去计较。
生:“豁达开朗”就是乐观。这么险,这么苦,他都不抱怨,默默地奉献着,而且说自己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自己舍不得走。没有乐观的精神,谁会这么做呢?(掌声响起。)
师:精彩呀!还能从文中的哪句话里看出老人的豁达乐观?
生:(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明明已经很累很辛苦了,他却这样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像游山玩水一样。说明他对工作很满意,很快乐,很乐观。
师:正因为老人有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知足者常乐!(板书。)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好吗?
(生写感受。)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
生: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生: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工作。
生:学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话:对于一个不满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来之,则安之!
生: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
生:乐观一些,生活永远都会对你微笑!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内容篇十二
“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这就是陈建先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令我久久难以忘怀的场面。
纵观陈老师整节课的教学,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张显着个性。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着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这充满着浓浓书香的课堂,怎不让人回味?
香自何处来
语文课需要智慧的投入,更是闪现智慧的课堂。这种智慧得益于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得益于教师巧妙的预设与生成,得益于课堂文化氛围的创设。
(一) 阅读·文学·文化
似乎这几个关键词所涉及的内容过于宽泛与精深,绝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赘述完的。但是,细细地品味陈老师的课,再慢慢地咀嚼这几个词语,也许你会有所发现:没有教师坚实的人文底蕴,哪来对文本深入细致地诠释;没有对文本深入细致地诠释,学生怎么会一步步与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并由此进入神圣的文学殿堂,使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我们再来听一听陈老师在课堂上几次深情地描述:
①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
②作者把老人的热情比作了热茶。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
③正因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的洗礼。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知足者常乐!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阅读对一个人精神的滋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陈老师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使扫路人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放大。而上述三段对扫路人恬淡心境与高尚品质的深情描述,不仅使人物形象更趋丰满,更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走进了自己的内心,让心与心在这一刻充分地交流着、撞击着,从而受到心灵上的浸染与精神上的洗礼。不得不承认,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了一方思绪的晴空,一份持久的感动,从而进入了“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灌稻,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的自由领地,透出语文课特有的文学氛围、文化气息。
(二) 唤醒·引领·体悟
陈老师的课没有内容的支解,没有繁琐的分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是这样三个问题:
(1)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2)能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吗?
(3)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
陈老师以这三个问题统整整节课的教学,紧扣文章的主线,思路相当清晰,线条非常明快。
课始,陈老师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最敬佩的一个人,看似闲聊却是匠心独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文本的解读做好情感上的铺垫,从而架设起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桥梁,让交流更加符合生活的本真。果然,学生畅快淋漓地表露着心中所想。此时,教师话锋陡然一转:“同学们敬佩的大多是名人和自己的亲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天游峰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他的理由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是啊!如此普普通通又素不相识的人,怎会让作者平生敬佩之情呢?思维的矛盾点一旦闪现,就势必激起阅读的欲望,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话题的交谈之中。细细体味,你不得不由衷感叹:高招!
接下来,陈老师引领学生在文中进行探寻,让隐藏着的文字浮游出来,并加以细细咀嚼:
生:“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得越来越近了。
生:“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生: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书读到这,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佳境,此时将第三个问题和盘托出,更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于是,学生的思维游走于文本之中,与扫路人、作者和自己的阅读同伴进行着多维、有效地对话,在反复体悟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
香飘何处去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如果着意于精神的滋养,着力于语言的训练,那么,必然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一) 真实·自由·个性
回想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有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虚假多了,禁锢多了,共性多了。正因为如此,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在谈到自己“新语文教育”的思想时特别指出,“五四”新文化精神就是新语文精神,而“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实质就是“真实、自由、个性”。反复感受陈老师的课,可以说无时无刻不闪现着学生与教师真实、自由、而又独具个性的心灵表白。
当谈到“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这个话题时,师生之间就文中第7自然段的内容展开了精彩的对话。读读这些对话,我们会发现,这其中既有学生对扫路人劳动之艰辛的认同,又有对扫路人精神之高尚的敬佩,还有对扫路人奉献爱心的由衷地赞美。这些都是十一、二岁懵懂的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体现了孩子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诉求。教师着力营造的自由的对话空间,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文化窗户。
孩子们尽情地说着、交流着、彼此敞开了心扉。他们不停地流露着人物背后所隐含着诸多的人生感悟。课终,陈老师顺势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孩子们的“真情告白”:
生: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生: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工作。
生:学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话:对于一个不满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来之,则安之!
生: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
生:乐观一些,生活永远都会对你微笑!
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温馨的精神殿堂中。如此丰厚的人生感悟,也许是一个人用一生也无法体验得到的,但是我们的孩子却能在阅读中品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本有形的书,却创造出无限大的阅读时空,这不得不说——最是书香能致远。
(二) 出入·吞吐·收放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读得充分,读得深入,是写的前提和保障。读写结合一直语文教育界所研究的课题,而要将两者有机融合,达到近乎无痕的境界,着实不易。陈老师的教学始终贯穿着对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寓有形于无形之中,寓有意于无意之间。
留心一下陈老师的写作指导,不难发现,它主要体现在这样四个方面:
1、 表达方式的形象化
在读到作者看见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时,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我觉得(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是表示作者的惊讶。但为什么不说‘我不禁惊讶起来了呢’?”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从两者所蕴含的意思上进行比较、鉴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表达之形象与生动:
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麻”。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
2、 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只知道平铺直叙,而不懂得侧面的烘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使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妙处,在读到课文中描写天游峰之“险”时,陈老师适时地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写扫路人,为什么用了整整一段话来写天游峰的险?这样就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真正领悟写作的技巧。
3、 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师:从哪里看出?
生:因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说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经很旧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说明他生活条件也不好。
师:生活条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
生:不一定。
师:再往深处想一想,从“褪色的衣服”、“精瘦”两个词还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讨论讨论。
生: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的。
生:老师,“运动鞋”也说明了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能方便。
师:可见,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
教师时时不忘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点拨与指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既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感受到写作时推敲文字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4、 人物描写的渐进性
陈老师就像一位拨弄琴弦的乐师,时不时地用“旋律”撞击一下学生的心灵,擦出新的火花。文中有两处对扫路人外貌的描写,为什么要分两处来写?这是学生很难想到的问题。陈老师就在此处设一“障碍”,让学生跳一跳,体会思考的愉悦,品尝收获的快感。
最最巧妙的是,上述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指导,陈老师在设计上体现了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让人不得不叹服其设计的精妙!
我想沉浸在陈老师课堂里的学生一定非常幸福,因为他们的心灵始终浸染着书香,他们的心灵也始终弥漫着书香。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内容篇十三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0
今天听了一节课,《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些话不得不说。如果说用一个字来谈听课的感觉的话,就是“累”,这一点后来cxw老师在评课的时候也提及到了。为什么说很累呢?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
一是板书累。板书很多,写了满满一黑板。教者的板书设计如下:
13 天游峰的扫路人
高大 险峻
一般游客: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作者: 终于 好不得意
扫路人:每天都要……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老人)
这样的板书设计,除了内容太多以外,是否该写这些内容,也值得我们商榷。我个人以为这样的板书没有能反映出文章的主题。
二、教师累。具体就表现在繁琐的分析上。比如,教者整节课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冗长的分析上。比如:在讲解“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这句话的时候,要求学生去感悟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老人很朴素。学生说出了“褪色的衣服”,而教者在那儿花了很长时间引导学生去发现“运动鞋”也说明了很朴素,因为我们现在都穿“皮鞋”了。难道“皮鞋”真得就能说明朴素吗?要知道,从爬山的角度来说,穿皮鞋是不正常的,穿运动鞋才是正常的,而这与朴素无关。
由于教师累,所以学生也累。学生跟了老师后面揣摩,于是上面的“运动鞋”问题接着就衍生出了“布鞋”问题,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上了歧路。
教者在教学的最后设立了质疑的环节,应该来说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效果呢?我们从学生质疑的问题就可以看出来了:1,心里好不得意?什么意思?2,为什么第9小节这里用冒号?这样的问题该什么时候解决?
学生的朗读注意到了停顿,很整齐。我在厅的时候想到了什么?火车轮。“卡擦、卡擦”,整齐、有序。但是我们的朗读就是为了同步吗?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内容篇十四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见到你们非常高兴。初次见面,首先作一下自我介绍:我姓曹,与你们学校那位美丽智慧的玉兰老师同姓,你们可以称呼我——
生:曹老师。
师:真聪明。平时我喜欢读书和旅游。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能告诉我,你去过哪些地方?并简单地谈谈所去地方给你的印象?
生谈。
师:看来,大家去过的地方还挺多的。我相信当你踏上旅程,你收获的绝不会仅仅是风景。
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名山大川,其秀丽的景色常常使游客们流连忘返。然而,有这么一位游客,当他游览完武夷山的“天游峰”(板书:天游峰)后,给他印象最深的倒不是那迷人的风光,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人”(板书:“扫路人”)。这究竟是为何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那位游客所写的(板书:“的”)文章——天游峰的扫路人。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生:天游峰高不高?
生:天游峰在哪里?
生: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去天游峰扫路?
生:作者与扫路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
师:同学们想了解的可真多,其实把你们的问题概括一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天游峰怎样?二是扫路人怎样?
师:通过预习,你已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天游峰在武夷山。
生:我知道天游峰很高,有900多级石阶,一上一下有1800级石阶。
生:我知道扫路人是一位老人。他每天都要打扫等天游峰的石阶,很辛苦。
生:我知道作者还与老人交上了朋友。
……
师:大家预习的收获可真不小。学习是个不断探索,不断登攀的过程,想继续前进吗?
生:想。
师:就让我们一路同行。首先要把书读好。下面请各小组组长负责在组内检查课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可以开火车读,也可以齐读,开始。
生读,师巡视,(板书:褪色 打量)
师:指“褪色”,这两个词语怎么读?
生读“tuì shǎi”。
师:你是怎么知道它的读音的。
生:我查了字典。
师:看来你非常会学习。这个词约定俗成,读“tuì shǎi”。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读。
师为“打量”正音,“dǎ liang”。
师:课文读好了。下面我们就要增加难度,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那好,请你们静心默读课文,记下本课中你最大的疑问,在感受深的地方可以用笔写一写。
生默读,师巡视。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
生1:请大家看文章第4自然段,为什么一杯茶就能沟通我们俩的心灵?
师:这个问题谁能解决?
生2:茶很热,很香,从中可以感受到老人的热情和友善,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生1:我明白了。
生3:天游峰一上一下1800多级石阶,老人为什么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回答“不累,不累”呢?
师:我听出来了,你的疑问是 “扫路人到底累不累?”(板书:累?)
生4:为什么说“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生5:因为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
生6:这句话也说明天游峰很重要,是武夷山的象征。
师:谁来说说,没到过哪里,就不算到过中国?
生:没到过北京,就不能算到过中国。
师:没到过哪里,就不能算到过无锡?
生:没鼋头渚,就不能算到过无锡。
师点头。
生:老人七十多岁了,为什么不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却每天扫天游峰,他不累吗?
师:我感觉到了你对老人的关心,(指着板书 “累?”)扫路人到底累不累呢?看来这个问题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生:文章最后说老人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我有点不明白:笑声笑过了就应该消失了,课文中怎么说笑声能跟着“我”走呢?
师:(板书:笑?)真是耐人寻味的笑。
生:文中第7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师:我想你一定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找到答案的。
生:老人已经70多岁了,作者说30年后再去看老人,老人自己说30年后还请作者喝茶。你们觉得可能吗?
师:你对老人能不能活到100岁(板书:100?)表示疑惑,是吗?
生:(点头)是的。
师: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举手。
师:下面请各组长组织,试着在小组内解决黑板上3个问题。解决不了,也不要着急,待会提交全班探讨。请组长的同桌对讨论的情况作简单记录。组内其他同学做发言的准备。
小组进行讨论。师巡视。
师: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的智慧在这里碰撞吧。哪一组先来汇报自己小组问题解决的进展情况?
师:请你们组。其他组注意倾听,等他们小组发言完了,你们可以进行补充,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生:我们小组觉得扫路人日子过得很悠闲。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读第6自然段(感觉一般)。
师:既然是悠闲,你能把这种悠闲传达出来吗?
生再悠闲地读。一起读。
生:我们小组觉得老人工作很累,但是他自己却不觉得累。
师:你们是保持中立的看法——老人既累又不累。那请你说说理由,累体现在哪里?不累又体现在哪里?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内容篇十五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二
作者:小市小学 天予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1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二
小市小学 天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重点指导“瘦”字的字形,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天游峰的险、高,感受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感受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感受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把生字读准,读不准的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的意思初步查字典解决,尽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写有生字词及重点段的小黑板5块。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齐读课题。
2、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词小黑板,自读。
(2)、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的?
(3)、齐读这些词语。
(4)、这些词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说说看。
(5)、指导字形:“瘦”,师范写,生书空,再在书上描写。
3、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哪些句子比较难读的?(相机指点,教给方法,再请其读。)
4、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很细心。请看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天游峰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书,找出并画下来。
(1)、指名读句子,读了这段话,在你头脑中浮现出的是一座什么样的天游峰呢?(从语言学中整体感知天游峰的险。)
(2)、你能读出天游峰的险吗?指名读,齐读。
(3)、我当时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什么叫“好不得意”?我当时是怎么上的山?你说说看。
5、过渡: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哦,原来这是天游峰的扫路人在扫地。这位扫路人什么样子呢?请读课文3-12小节,划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穿着的句子。
(1)、引导从“我循声……正用竹扫帚清扫着路面。”读了这句话,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感知:穿着俭朴,精瘦。)
(2)、“借着淡淡的星光……”读了这段话,又是一位怎样的老人站在你的面前?(感知:辛苦、慈善。)
(3)、再读,感受老人形象。
6、这位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于是,有了我们之间的一次对话。请同学们自读4-12小节,把对话读好。
(1)、指名分角色读。
(2)、你从中知道什么?
(3)、老人工作累不累?说说理由。
出示第七节内容:“我抬头望了望……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引导学生再次读出天游峰的高,路的险、窄,游客爬山时的样子。
重点指导老人扫天游峰的内容。(时间长度: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十年,二十年……都这样一级……再一级……。空间广度:晴天,下雨天,刮风,下雪,老人还是这样一级……再一级……。)
此时,你的脑海中又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我此时倒抽了一口气,为什么?
7、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老人,让他一直这样扫下去呢?再读课文,找找答案。
(1)、“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我能舍得走吗?”
(2)、老人舍不得什么?仅仅舍不得这些吗?还舍不得什么?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8、我紧紧抓住老人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老人怎么说?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1)、30年后,老人还健在吗?那时已是百岁老人了,你认为呢?说说看。
(2)、有这种可能,老人扫地锻炼身体,而且心情愉快,充满自信,豁达开朗,而且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所以……
9、同学们,听了老人和我的对话,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啊?(充满自信,豁达开朗)
10、今天,我们跟随课文,去感受了天游峰的险(板书:险)并且认识了一位什么样的老人?(板书:充满自信,豁达开朗)。其实,他只中一位普通人。在我们的身边,像他一样的普通人有很多很多,让我们多留心观察,或许,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得到许多生活的智慧。今天就学到这儿,下课。
板书设计:
天游峰 险
的
扫路人 自信、豁达开朗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内容篇十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能通过朗读,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题设疑。
1、出示: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2、武夷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但我们今天不是去欣赏风景,而是去见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而又了不起的老人,他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
3、指名读,思考:从这句话中,可以读懂什么?(天游峰在武夷山具有非同寻常的魅力。天游峰可以说是武夷山的象征)
二、自读课文
1、提出一读的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2、指明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鼓励学生三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纠正读音。
3、答疑解难。
(1)对学生提出的不懂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当时情境理解。
(2)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涉及句意、中心思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去读书,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的感知、理解,有的问题在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是解决。
4、理清课文脉络。
(1)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都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顶峰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自然段):写“我”下了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自然段):写“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四、分段读课文
五、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 说说“夷”、“傍”、“颇”、“瘦”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
2、重点指导“瘦”的书写。
2、 指导学生描红,把这4个字写紧凑
六、作业
1、读一读文中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3、(1)在一片( )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3)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 )了。
(3)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 )我回到住地。
5、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温故
1、自读课文,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讲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3)“一根银丝”指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
(5)小结。 游客
板书:天游峰:九百多级——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2、精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扫路人清扫路面的声音是那么分明。
(3)出示有关投影片: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
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a、自读这段话。
b、讨论: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c、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4)小结。 扫上山
板书: 每天一级级————
扫下山
3、精读第三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2)分角色朗读第一层。
a、扫路人的工作累吗?他为何讲“不累”?
b、有感情朗读。
(3)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a、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的词句,进一步说说老人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b、组织读议,启发思考:“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
c、感情朗读。
(4)小结并板书
(扫路人:轻松自在 自信豁达)
三、 朗读课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赏读佳句
(1)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根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3)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2、填空。
本文讲述的一位老人已有( )岁了,他每天早晨( ),傍晚( )。他早该退 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 ),吃的是( ),呼吸的是( ),而且还有( )作伴。这是一位( )的老人,作者从内心敬佩他。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
本文写了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赞扬了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3、本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有什么作用?(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劳,歌颂了老人的顽强不息,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
4、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三、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套”、“鞋”、“吁”、“汗”这几个字的间架结构。
2、“套”字书写73时要克服两个难点。
3、提醒学生注意“鞋”、“吁”、“汗”等字左右两部分的比例,把字写美观 。
4、学生练习描红。
13、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险峰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扫路人 不累 扫上去 扫下来
开朗 自信
时间紧张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20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