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一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两课时。
: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 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 二 课 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比喻、对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 )一词 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附文
中国的土地
刘 湛 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二
艾青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
1、 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四、教学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内容
在家自学部分
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
嘶哑 汹涌 刮着 腐烂
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在校教学部分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
2、 解题:
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
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突出全诗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第一遍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再听要求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深沉和悲 ,第三次听要求停住停顿。学生齐读一次,分男女生各读一次)
2.。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在沦陷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在网上找到了四张图片:第一张是几百、几万人像蜂似的逃难,一张是所有的日本士兵围成一个圈,在观看他们的士兵活埋我们中国人;一张是一个瘦弱的女人在一个破罐上拼命的找食物;一张是一个人爬在贫瘠、没有任何农作物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他是饿得趴在地上喘气还是已经死了。这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
面对敌人疯狂肆虐,我们中国人是不是毫无感觉,(不是的)例如艾青,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 鉴赏诗歌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在诗中找出关键字词,讨论那里表现了诗人的爱)
师:我在诗中是什么?
生:鸟。
师:作者把自己假设为一只鸟,假设这只鸟在干什么?
生:歌唱土地。
师:鸟儿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咙进行欢快的歌唱,课文中的鸟是这样唱的吗?
生:不是的,是嘶哑的唱。
师:既然一般的鸟儿叫声都是:清脆的、 婉转的、悠扬动听的,为什么诗中的鸟是嘶哑的呢?
生:本身嘶哑(乌鸦)、饱受磨难、用尽气力。
师:一直在歌唱,唱到声音都嘶哑了。
师:为什么要这样对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风雨打击着。
师:暴风雨在这里象征着什么?
生:日寇对中国的践踏和摧残。
师:那么后面汹涌着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残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们中国人民对祖国遭受欺凌的悲痛、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来。
师:(归纳)暴雨打击,激起河水汹涌,风声呼呼,发出愤怒的吼叫,战胜风雨后,安静祥和,迎来了温柔的黎明。
师:然后我这只鸟死了,为什么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生:活着要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怀抱,将最后的“营养”献给祖国,与祖国融为一体。
师:为什么鸟儿会这样,文后有答案吗?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小结:前面以假设开头,假托鸟儿为土地歌唱,抒情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当感情积累到一定的,人就会不由自主的爆发出来。所以后面以设问开头,高度凝练的概括了主题----爱的深沉。
归纳中心:
师: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呢?
生:不是
师:(归纳)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第二课时
三、合作探讨
、
1、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为什么鸟儿用的是“嘶哑的喉咙”来歌唱?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是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2、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意象:作者要表达一些内心的情感,借用一些物象来表达,那就是意象。当物象成为意象是,就有了一些内涵在其中,就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土地:遭践踏的国土,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
河流、风:满腔的悲愤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与希望
四、拓展延伸,培养情操:
1、师: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来抒情,他会怎么改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被 所滋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 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嘴角常含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xx年3月31日
可从下面词语中选出最能表达诗意的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 夕阳、朝霞、啼血、圆润、
愤怒、激情、感动、猛烈、狂风暴雨、和风细雨)
点拨背诵:
对这首诗,我们要抓住关键的字词来强化对他的记忆,达到快记快背的效果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注:辅助练习
答案:
教学后记: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三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1931年参加革命,加入了“左联”,后来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他的早期诗歌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41年去延安,在“鲁艺”任教;建国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58年反右运动中被下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才重返诗谈坛,又创作了许多作品。他的创作分五个阶段:早期诗作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为觉醒的民族歌唱,格调昂扬;在根据地的诗作是歌唱革命和解放区的生活;建国后的诗作是讴歌光明,感情炽烈;“文革”后的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时代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名家点评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在武汉时期的代表作。这首诗同《北方》等诗一起,标志着诗人的又一个丰收期。在诗人创作的道路上,这一时期的诗占有重要位置。
[整体感知]
1. 语知归类
① 生字注音
艾ài 嘶sī哑yǎ
② 词语积累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 理清思路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 ,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文章结构图:
3. 讨论解惑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 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 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表达作者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④《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⑤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艺术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在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一定意义的形象。
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 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 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 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四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是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且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现代诗。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 ,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从而在教学过程 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教学目标 :
1.通过诵读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3.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教学过程 :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说)老师好!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师:(同时播放钢琴曲《黄河大合唱》)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生:(齐说)知道。是《黄河大合唱》。
师:大家知道它写于哪一时期吗?
生:(站起来自信地说)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师:说得很对。关于抗日战争,相信大家一定看过一些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能谈一下你的感受吗?
生:我看过电影《地道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
生:对。《地雷战》也是。那时的人们真是了不起,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地雷。(唱了起来)“炸得鬼子魂飞胆散”。(学生大笑)
生:我看过电视剧《烈火金刚》。我最喜欢影片中聪明机智身手敏捷的侦察员肖飞。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我痛恨不已。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面对山河破碎,国而不国,灾民流离,哀鸿遍野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寐不安,行愁坐叹”,或“大声疾呼以期上下一心,重现唐虞盛世”,或表示“一息尚存,尚思报国”。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那颗真挚的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特别邀请了一位嘉宾。现在请让他做一下自我介绍。
(在学生们诧异的目光中,一名学生走上台来)
生:同学们好!我叫艾青,原名叫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我于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后不久我被捕入狱。在狱中我写成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我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下面,我就给大家朗诵一下我的诗作。
(恍然大悟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朗诵诗歌)
师:谢谢诗人艾青。确切地说应该是赵壮同学。
师:刚才我们听了这位同学精彩有朗诵。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当作是诗人艾青,充满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吧!
(学生们慷慨激昂地朗读起来)(朗读完毕)
师:你认为这首诗在朗读时应注意什么呢?
生:我觉得本诗感情真挚,所以节奏不宜太快。
生:诗的第一节“的”字很多,要注意重音和节奏。
师:说得好。朗诵一首诗要注意把握诗的感情色彩和声调,节奏分清,重音读准。本诗感情真挚、丰富,所以节奏要放慢,找准每句话的重点,突出重音。咱们听一遍录音,注意重音和节奏。(师放录音)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遍?
生:(自信地)我来!
生:(学生朗读)
三、小组讨论、互问互答
师:读的非常有感情。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呢?小组内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互相讨论研究一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老师,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可诗中为什么要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唱呢?
生: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着苦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鸟儿的歌唱还能是欢快、高兴的吗?
生:对,我同意。身心都在受着痛苦的煎熬,何来动人的歌喉。再说,鸟儿的喉咙已经嘶哑了都还在奋力歌唱,可见他对祖国的爱是多么深。
师:非常精彩。正是如此,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歌唱,一方面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比挚爱。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感情急于抒发的心情。(朗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在歌唱什么呢?
生:(齐答)土地、河流、风、黎明。
生:我觉得“土地”指的是中国大地,可作者笔下的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
生:“土地”是祖国大地的象征,我同意。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因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残害百姓,所以这么说。
生:(情绪显得很激动)说得对。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
师:理解得非常好。在诗中“土地”可以看作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在本诗中还多次运用,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理解。
师: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残忍至极。虎卧龙盘的南京,三十万条生命,无论是已入暮年,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在母亲怀中嗷嗷待哺的幼儿,统统被杀,无一幸存。“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但是,河流会永远汹涌,风会无止息地吹刮,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会被摧垮的。(朗读)“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大家在朗读这部分时一定要表达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气势。
(学生们练习朗诵,情绪非常激动,纷纷站起来)
生:中国人民是不会被吓倒的,是不会屈服的。
生:河流和风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顽强斗争,抗争到底,最终战胜它。中国人民也是如此,我们会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争。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生:河流、风就是中国人民这种反抗精神的象征。
生:我们有这种精神就能战胜一切。
师:是的,胜利将最终属于我们。因为我们已经看见了“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生:对,黎明就是希望。虽然它来自林间,还很微弱。但它是温柔的,重要的是它有活力,充满生机。
生:我们的游击队,我们的解放区,就在林间。它在不断壮大,就象黎明的曙光,穿过树林,使我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光明与希望。
生:黎明已经来到了,光明还会远吗?
师:说的精彩。诗人对胜利充满信心,对胜利无比渴望,他愿为抗战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朗读)“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坚决的语气。
生:鸟儿生要为土地歌唱,死要让身躯肥沃土地,为土地贡献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
生:这是因为鸟儿对土地充满了依恋。
生:诗人真是善于表达情感。本来鸟儿歌唱、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在诗人笔下,这些行为都成了鸟儿的主动追求,甘于为祖国歌唱,为祖国献身。诗歌真是魅力无穷啊!
师: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也要去歌唱;即使死去,也希望羽毛腐烂。此时作者的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当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时,洪流冲激而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朗读时,要恰当运用颤音,放慢语速,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生:这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由衷的倾吐。
生:诗句一问一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深沉的爱。
师:诗人在第二节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他那强烈的感情。
生:(齐读第二节)
师:鸟儿无论生死都眷恋着土地,都挚爱着祖国。诗人在诗中倾注了自己深沉的情感。现在,谁愿意再为大家读一遍全诗?
生:(刚才读的那个同学又站了起来)我再来一遍!(进步非常大)
师:让我们为他的进步喝彩!下面咱们齐读一下。
生:(齐声朗读)
生:(忽然,一个很小的声音传出来)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
师:勇敢的提出你的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站了起来)诗人为什么要用小鸟来比做自己呀?小鸟的力量多弱,声音多小啊!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生:对呀!把自己比做雄鹰不更好吗?
(学生中有摇头反对的,也有点头表示同意的。正当大家沉思之时,一名学生自信地站起来)
生:老师,我知道了。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人民的力量还是很薄弱的,所以诗人用一只小鸟作比是很合适的。
生:(抢着说)对。连这样脆弱的小鸟还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甘于献身,足可见当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生:我赞成。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把小鸟改成雄鹰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不能深刻地表达出当时全国人民的那种悲愤之情。
师:精彩!有分析有总结。另外,诗人自称是“悲哀诗人”,这样的安排也是诗人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四、总结收获
师:我们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走进诗人艾青的感情世界,看到了他那颗真挚的爱国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诗歌中诗人用象征手法赋予了“土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意义。我也要在诗歌创作中注意运用它。我现在就想到了一句:火炬象征光明。怎么样,不错吧。(他露出一脸得意的笑容)
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真挚的爱。我觉得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生:我觉得虽然炮火硝烟的日子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过去。因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
生:说得好。我觉得只有了解自己的祖国,才会对她爱得更深!
生:日本首相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对中国人民极大的心灵伤害。我们一定要让中国更加强大。国强民才不受欺,人强国才更昌盛。
生:我们要做和平年代的雄鹰,展翅高飞,搏击长空,同样生死依恋祖国。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颇丰。优美的诗歌不仅要欣赏朗读,更要把它熟记于心,能脱口而出,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已经把艾青的这首诗背下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吧!
(师生齐背诗歌)
师:诗歌《我爱这土地》感情真挚又富有哲理,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让我们在歌曲《共和国之恋》中再次重温这份情感吧!(播放歌曲)
五、布置作业
师:爱国之情是绵延不绝的。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爱国方面的诗歌作品,并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投诸笔端,溶入诗句之中。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刘莹老师在《我爱这土地》这一课中,用新颖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读诗悟情,教师善于联系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美读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启发性的语言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出色的表现赢得教师由衷的赏识与称赞,在这种和谐上进的氛围中,师生共同鉴赏了美,创造了美。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五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是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且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现代诗。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 ,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从而在教学过程 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教学目标 :
1.通过诵读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3.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教学过程 :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说)老师好!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师:(同时播放钢琴曲《黄河大合唱》)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生:(齐说)知道。是《黄河大合唱》。
师:大家知道它写于哪一时期吗?
生:(站起来自信地说)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师:说得很对。关于抗日战争,相信大家一定看过一些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能谈一下你的感受吗?
生:我看过电影《地道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
生:对。《地雷战》也是。那时的人们真是了不起,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地雷。(唱了起来)“炸得鬼子魂飞胆散”。(学生大笑)
生:我看过电视剧《烈火金刚》。我最喜欢影片中聪明机智身手敏捷的侦察员肖飞。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我痛恨不已。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面对山河破碎,国而不国,灾民流离,哀鸿遍野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寐不安,行愁坐叹”,或“大声疾呼以期上下一心,重现唐虞盛世”,或表示“一息尚存,尚思报国”。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那颗真挚的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特别邀请了一位嘉宾。现在请让他做一下自我介绍。
(在学生们诧异的目光中,一名学生走上台来)
生:同学们好!我叫艾青,原名叫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我于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后不久我被捕入狱。在狱中我写成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我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下面,我就给大家朗诵一下我的诗作。
(恍然大悟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朗诵诗歌)
师:谢谢诗人艾青。确切地说应该是赵壮同学。
师:刚才我们听了这位同学精彩有朗诵。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当作是诗人艾青,充满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吧!
(学生们慷慨激昂地朗读起来)(朗读完毕)
师:你认为这首诗在朗读时应注意什么呢?
生:我觉得本诗感情真挚,所以节奏不宜太快。
生:诗的第一节“的”字很多,要注意重音和节奏。
师:说得好。朗诵一首诗要注意把握诗的感情色彩和声调,节奏分清,重音读准。本诗感情真挚、丰富,所以节奏要放慢,找准每句话的重点,突出重音。咱们听一遍录音,注意重音和节奏。(师放录音)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遍?
生:(自信地)我来!
生:(学生朗读)
三、小组讨论、互问互答
师:读的非常有感情。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呢?小组内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互相讨论研究一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老师,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可诗中为什么要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唱呢?
生: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着苦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鸟儿的歌唱还能是欢快、高兴的吗?
生:对,我同意。身心都在受着痛苦的煎熬,何来动人的歌喉。再说,鸟儿的喉咙已经嘶哑了都还在奋力歌唱,可见他对祖国的爱是多么深。
师:非常精彩。正是如此,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歌唱,一方面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比挚爱。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感情急于抒发的心情。(朗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在歌唱什么呢?
生:(齐答)土地、河流、风、黎明。
生:我觉得“土地”指的是中国大地,可作者笔下的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
生:“土地”是祖国大地的象征,我同意。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因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残害百姓,所以这么说。
生:(情绪显得很激动)说得对。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
师:理解得非常好。在诗中“土地”可以看作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在本诗中还多次运用,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理解。
师: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残忍至极。虎卧龙盘的南京,三十万条生命,无论是已入暮年,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在母亲怀中嗷嗷待哺的幼儿,统统被杀,无一幸存。“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但是,河流会永远汹涌,风会无止息地吹刮,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会被摧垮的。(朗读)“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大家在朗读这部分时一定要表达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气势。
(学生们练习朗诵,情绪非常激动,纷纷站起来)
生:中国人民是不会被吓倒的,是不会屈服的。
生:河流和风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顽强斗争,抗争到底,最终战胜它。中国人民也是如此,我们会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争。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生:河流、风就是中国人民这种反抗精神的象征。
生:我们有这种精神就能战胜一切。
师:是的,胜利将最终属于我们。因为我们已经看见了“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生:对,黎明就是希望。虽然它来自林间,还很微弱。但它是温柔的,重要的是它有活力,充满生机。
生:我们的游击队,我们的解放区,就在林间。它在不断壮大,就象黎明的曙光,穿过树林,使我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光明与希望。
生:黎明已经来到了,光明还会远吗?
师:说的精彩。诗人对胜利充满信心,对胜利无比渴望,他愿为抗战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朗读)“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坚决的语气。
生:鸟儿生要为土地歌唱,死要让身躯肥沃土地,为土地贡献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
生:这是因为鸟儿对土地充满了依恋。
生:诗人真是善于表达情感。本来鸟儿歌唱、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在诗人笔下,这些行为都成了鸟儿的主动追求,甘于为祖国歌唱,为祖国献身。诗歌真是魅力无穷啊!
师: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也要去歌唱;即使死去,也希望羽毛腐烂。此时作者的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当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时,洪流冲激而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朗读时,要恰当运用颤音,放慢语速,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生:这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由衷的倾吐。
生:诗句一问一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深沉的爱。
师:诗人在第二节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他那强烈的感情。
生:(齐读第二节)
师:鸟儿无论生死都眷恋着土地,都挚爱着祖国。诗人在诗中倾注了自己深沉的情感。现在,谁愿意再为大家读一遍全诗?
生:(刚才读的那个同学又站了起来)我再来一遍!(进步非常大)
师:让我们为他的进步喝彩!下面咱们齐读一下。
生:(齐声朗读)
生:(忽然,一个很小的声音传出来)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
师:勇敢的提出你的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站了起来)诗人为什么要用小鸟来比做自己呀?小鸟的力量多弱,声音多小啊!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生:对呀!把自己比做雄鹰不更好吗?
(学生中有摇头反对的,也有点头表示同意的。正当大家沉思之时,一名学生自信地站起来)
生:老师,我知道了。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人民的力量还是很薄弱的,所以诗人用一只小鸟作比是很合适的。
生:(抢着说)对。连这样脆弱的小鸟还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甘于献身,足可见当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生:我赞成。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把小鸟改成雄鹰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不能深刻地表达出当时全国人民的那种悲愤之情。
师:精彩!有分析有总结。另外,诗人自称是“悲哀诗人”,这样的安排也是诗人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四、总结收获
师:我们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走进诗人艾青的感情世界,看到了他那颗真挚的爱国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诗歌中诗人用象征手法赋予了“土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意义。我也要在诗歌创作中注意运用它。我现在就想到了一句:火炬象征光明。怎么样,不错吧。(他露出一脸得意的笑容)
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真挚的爱。我觉得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生:我觉得虽然炮火硝烟的日子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过去。因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
生:说得好。我觉得只有了解自己的祖国,才会对她爱得更深!
生:日本首相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对中国人民极大的心灵伤害。我们一定要让中国更加强大。国强民才不受欺,人强国才更昌盛。
生:我们要做和平年代的雄鹰,展翅高飞,搏击长空,同样生死依恋祖国。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颇丰。优美的诗歌不仅要欣赏朗读,更要把它熟记于心,能脱口而出,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已经把艾青的这首诗背下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吧!
(师生齐背诗歌)
师:诗歌《我爱这土地》感情真挚又富有哲理,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让我们在歌曲《共和国之恋》中再次重温这份情感吧!(播放歌曲)
五、布置作业
师:爱国之情是绵延不绝的。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爱国方面的诗歌作品,并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投诸笔端,溶入诗句之中。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刘莹老师在《我爱这土地》这一课中,用新颖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读诗悟情,教师善于联系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美读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启发性的语言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出色的表现赢得教师由衷的赏识与称赞,在这种和谐上进的氛围中,师生共同鉴赏了美,创造了美。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六
周自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 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
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
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短文。
太 阳
从远古的墓茔 当它来时,我听见
从黑暗的年代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若水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城市从远方
太阳向我滚来……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于是我的心胸
使生命呼吸 被火焰之手撕开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陈腐的灵魂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937年春
(提示:这首诗写于1937年春天。诗人那时刚从监狱中出来不久,正流浪在上海滩头。苦难感和光明感交织在心里,成了艾青写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诗歌异常典型地体现了那些年月热爱祖国、投身战争、谋求解放的热血青年的时代思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投影: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中国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中国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中国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中国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中国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 你满
人也圃 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
1.d 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 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
作者邮箱: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过程、方法:
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态度、情感、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喉咙嘶哑的鸟(“我”)
歌唱: 土地
河流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风
黎明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2、写作背景:
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东北、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歌。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磁带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停顿、重音)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
教师作简要点评。
4、齐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
其余学生听读,准备点评。
四、研读诗歌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2、学生合作研讨:
⑴ 诗中“用嘶哑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⑵ 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
⑶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⑷ 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⑸ 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2、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组合作讨论。
五、背诵课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自由背诵。
3、指名背诵。
自由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片土地》,我们感受着哪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课堂反馈练习
阅读艾青的《向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的短文。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预习《乡愁》。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八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九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谈话法导入。“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整体感知
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同学们补充介绍)
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
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解释什么是“意象”。(自主阅读圈画)
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
2.分析诗歌意象:
(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鸟儿虽然饱受磨难,但是依然在用尽全力去唱歌。就象征着诗人在乱火中依然抒发着对祖国的热爱。象征着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的礼赞。(老师作为代表先分析一个)
(2)同学们带着感情朗读这一句。
(3)其余意象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然后小组代表分享,其余同学补充。
“土地”象征的中华民族的摇篮;“河流”“风”象征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4)带着情感朗读这些诗句。
3.分析“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话的内涵。
明确: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的献给了这片土地。
4.齐声朗读诗歌的最后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明确:升华这首诗歌的爱国情感和作者最真挚的内心感受。
(四)拓展延伸
读完这首诗歌,有什么想说的。面对现在的祖国,大家又有什么想要表达的。
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或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再次朗读诗歌,收束全文,情感升华。
作业:熟读成诵,读出感情。
改写这首诗歌,用繁荣的意象,下节课组织朗诵比赛和诗歌分享会。
文学赏析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的首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在个体生命的短暂、渺小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难,因而格外动人。这里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博大的历史襟怀,有浓烈的爱国真情。这种忧郁表现在两点:其一,强烈的抒情色彩。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白。作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涵。作者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作者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其二,写实和象征交织。作者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但作者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信念,作了美妙的抒写。
这首诗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动心弦。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因为“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作者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作者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也不例外,且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科窥见其中的奥秘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正当为作者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诗篇却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便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艺术特色
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来作为寄情和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然而又将这些感情浓缩在10行的诗句里,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这首先是因为作者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不是直写自己与土地的关系,而是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不觉。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鹧鸪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作者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作者却特别亮出“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更能感到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即使是面对这样一片浸透着苦难的土地,作者也要无条件地去爱,要永远不知疲倦、竭尽全力地去为这片土地而歌唱!接下来,作者用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有动有静,有近有远,境界开阔,气势恢弘。作者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从构思的角度看,到这里,作者仍然紧扣“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借这个形象,象征性地表现了自己决心生于土地、歌于土地、葬于土地,与土地生死相依、忠贞不渝的强烈情感。至此,诗的感情已达到了高潮。
巧妙转换,另辟诗境
通常来说,诗情到达高潮之后,再接下来抒写难度就很大,写得不好,就难以为继,或画蛇添足,或前后脱节,或情思弱化,难以压阵……但作者却巧妙地宕开一笔,隔开一行,做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后,开始巧妙转换,另辟诗境,写下了两行形象突出,感情进一步升华的结尾。有怦然心动,过目难忘,吟诵不已之感。
第一,抒情视角作了转换。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像,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
第二,写作手法作了转换。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第二节用的是赋,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主题意象
主题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意象
作者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作者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作者艾青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这种感情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土地”的意象也凝聚着作者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如作者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作者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名家点评
施建清《一只常含泪水的鸟》:诗离不开诗人的体验,诗人的情感也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中。
李复威《艾青诗歌赏析》:艾青的诗歌饱含激情,或忧郁,或恬静柔和……
王继波《(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
牛汉、郭宝臣《艾青名作欣赏》:……诗人,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十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授课人:段国春
教学时间:2005年11月20日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播放(《共和国之恋》)。
二、进入课文
(一)初读诗歌,领会感情基调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完之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自己初读的感受。
2、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介绍相关时代背景。
3、作者简介
4、学生聆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
(二)、再读诗歌,品味诗情。
1.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藏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说明观点)
2.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探讨理解。
(三).三读诗歌,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解读)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学生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
三、课堂小结
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意象 象征
鸟 诗人自己
土地 受蹂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 愤怒的抗争精神
黎明 (光明的未来)解放区
课后练习
一、基础题
1.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题
3. 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5.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十一
美读。
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从题目中,你会产生什么问题?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读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女合读;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高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2、教师先做提示,联系历史背景。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⑴ 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⑵ 用“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⑶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⑷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
⑸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十二
民族形象的诗意探寻
民族情感的深情体验
——
授课地点:安徽省凤台一中高二10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人:落梅飞晓霜
教学设想:通过老师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诵读讨论的方式,探寻诗人在作品中对民族形象的诗意描绘,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优秀诗人、诗歌的热情,强化学生民族情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现代诗四首》中的最后两首,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来给我们写出今天要上的两首诗的题目与作者?
一同学上来写。(学生写时,老师简介作者,艾青和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用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学生写完走下。
师:谢谢这位同学,他写得很认真。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告诉我,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块阅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
生:因为这两首诗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师:很好,这位同学指出了两首诗表现手法上的一致性,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这两首诗都写于抗日战争年代。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诗的后面有写作年代。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仔细,请同学们把这两首诗再朗读一下,看这两首诗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学生朗读、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生:《我爱这土地》歌咏的是土地,《赞美》写的是农民。
师:仅仅是土地与农民吗?
生:土地象征了祖国,农民象征了民族。
师:我们能不能说两首诗都歌咏了民族呢?
生(齐答):可以。
师:这又是一条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阅读的理由啊,请同学们说出这个民族的全称。
生(齐声):中华民族!
师: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啊?
生(争先恐后):古老的、勤劳的、善良的、智慧的民族。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善良智慧的民族,你们为自己是这民族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吗?
生(沉默,少数几人轻声):骄傲。
师:同学们的反应很淡漠啊!再请同学们读诗,看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
生:我只找到一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师: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表现了什么吗?
生: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
师:什么?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苦难啊?
生:不!我说错了,是日本侵略给我们带来的苦难。
师:你怎么知道是日军的侵略呢?
生:因为这首诗写于1938年,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
师:很好,看来了解一首诗的创作年代对理解一首诗是非常关键的啊,同学们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暴风雨”是不是仅指日军的侵略呢?
生:还可以是鸦片战争吧?
生:也可以是八国联军的入侵。
师:很好!同学们对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很熟悉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句理解为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存啊!请同学们读一读《赞美》,能不能找到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描述。
生:有这么一句“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师:一百多年的蹂躏的确是一种耻辱,列强的蹂躏已使这个民族的身影变得佝偻,那么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
生(齐答):有
师:当然有。因为今天便是明证。但如果生活在1938年或1941年你还会这样认为吗?诗人有没有表现出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生:有,“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就能说明这一点。
师:是啊,黎明常常代表着光明,代表着美好的未来,并且诗人说是“无比温柔的”,这是《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表现的。《赞美》一诗中有吗?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意见。
(学生读诗,交流讨论)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他找的结果。
生:“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师:“已经起来”是什么意思啊?
生:说这个民族已起来反抗了。
师:反抗!因为有了反抗,我们才会有摆脱耻辱,迎来黎明的希望啊!你的同桌和你的一样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你们没交流吧?要交流啊!真诚的表达自己,真诚的倾听别人,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啊。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同桌的意见?
生:我同桌认为这几句可以表现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
师:你能理解他为什么选择这几句吗
生:我想这几句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具体表现吧。
师(问该生同桌):你是这样想的吗?
该生同桌(笑):是的。
师;被人理解你感到幸福吧。(全班学生会心地笑)当然理解别人同样是幸福的。这个问题你俩完成的很好,从大家的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你俩的羡慕。的确“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抗的具体表现。《我爱这土地》一诗中也有反抗吧?
生:有。
师:请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不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愤怒,这说明他对诗句的理解很透彻。你能不能说一下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很关键?
生:“悲愤”、“激怒”。
师:还有别的吗?
生:我认为这两个很关键
师:好,你请坐,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以为“永远汹涌”和“无止息”也很重要,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
师:多么好的理解啊,你能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生:有抗日战争,鸦片战争。
师:还有吗,谁能补充 啊?
生:三元里抗英,还有甲午战争。
师:同学们不仅熟悉我们民族遭受的苦难,同时也很熟悉我们这个民族进行的反抗啊!当然,这些反抗只有抗日战争彻底的改变了民族的命运,其他的反抗其结果“仍是聚集着黑暗”但我们的民族在反抗的路上“从不回头”!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执着坚定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吗?下面请同学再深情的将这两首诗朗读一下,结合我们刚才所做的分析,归纳这两首诗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朗读)
师:好,哪位同学能谈一谈?
生:这两首诗表现了一个遭受侵犯凌辱却一直没有放弃反抗的民族的形象。
师:还有吗?
生: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有美好未来的民族的形象。
师:这位同学补充的非常好。这是一个饱经列强凌辱的民族,这是一个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民族,这又是一个有着美好未来的民族。这是一个成熟伟大的民族,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的爱这土地,穆旦才会对它深情的赞美。同学们愿意为这土地献出你们深情的赞美吗?
生(齐答):愿意!
师:对自己挚爱的事物进行赞美,我们好像多爱用甜美的嗓音婉转的喉咙进行歌唱,但艾青为什么说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啊?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啊?
生:因为诗人一直在为民族歌唱的,从嘹亮的声音歌唱到声音嘶哑,甚至声音嘶哑了他还在为民族歌唱,这就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的爱是坚定的、深沉的。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好,对民族的挚爱使诗人喉咙嘶哑了也要歌唱,那怕从口中喷射出血丝来,一直到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多么可爱善良的伟大诗人啊!《赞美》中有这样的情感吗?
生(齐答):有啊
师:这样的诗人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我也喜欢他们。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除了他俩之外,你们还喜欢哪些诗人?
生(争先恐后地):徐志摩、白居易、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商隐、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诗人,他们都写下了优美的诗篇,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我又有一个问题,如果艾青、穆旦可以与上面的这些诗人相遇,他们和上面的哪些诗人更容易心灵交汇,心心相印?
生(议论、选择、明确):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们都非常强烈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
师:说的多好啊。还有原因吗?谁能再谈谈?
生:还因为他们都生活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忧患,充满了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的渴望。
师:理解得很透彻,表达得也非常完美。我们应该用掌声来感谢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
(学生热烈鼓掌)
师:是啊,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内,但他们的情怀是一致的,灵魂是相通的。他们都是优秀的伟大诗人,他们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写下了我们这个民族最有血性的文字。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心歌唱,用自己的灵魂歌唱,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歌唱。他们留下的不是文字,而是生命中最精美高贵的斑斑血痕啊!有了这样的诗人,我们面对苦难才不会感到孤独,有了这样的诗人,面对苦难我们的内心才会有力量。同学们,你们为我们中华民族拥有这样的诗人感到骄傲吗?
生(齐答):感到骄傲!
师:你们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自豪吗?
生(齐答):感到自豪!
师:听到你们热烈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屈原也会感到欣慰,艾青、穆旦都会感到欣慰。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个问题,今天我问了两遍,而同学们却给了我不同的回应,知道是哪个问题吗?
有学生小声嘀咕:是问我们“是否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骄傲”吧?
师:对!是这两首诗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唤起了或者说强化了我们的民族情感。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那种民族的忧患意识,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希望自己的民族强大起来的渴望不能没有啊!快下课了,请同学们深情地把这两首诗再读一读,把艾青的背下来好吗
生(齐答):好!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十三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十四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学生思考并明确:“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爱。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参考答案〗
1、两首诗的背景不同:《我爱这土地》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中国的土地》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2、写法不同:《我爱这土地》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中国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3、主题相近:《我爱这土地》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念的感情。
4、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曙光。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参考答案〗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师/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怀恋/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突破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朗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象征意象来把握诗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学过程 为启发方式展开问题——诱导思维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探究互动——拓展文本创新阅读。
i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朗读带;辐射阅读材料《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朗读诗歌。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情境导入 1.激情激趣2.诱思导学 2.朗读感知3.析读意象 3.品味意境
一、情境导入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堂调查:
(1)你喜欢读诗吗?
(2)你喜欢读哪些诗?
2.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
样读诗的?
根据调查结果,随机导入 。如学生喜
欢读诗,’那按学生读诗的方法进人学
习。如读诗学生不多,那从这首诗开
始,引导学生读诗、爱诗、写诗。
3.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我爱这
土地》,作者艾青。(板书课题)
1.喜欢读诗的同学举手表示,并说
一说自己喜欢的诗歌。如古体诗
(唐诗、宋词)、现代诗(毛诗、舒
婷、席慕荣、汪国真……)
2.谈自己读诗方式。(说出大体方
法即可)
3.有感情地朗读诗题:“我爱这土
地”。
二、诱思导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
的保姆》、《向太阳》、《归来的歌》等。
早期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
朴,调子深沉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
望与憧憬。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
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昂扬。后
期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2.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吸收诗歌的主要信息,
感知诗作的基本内容。
请几位同学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
介,提出朗诵的方法。这首诗的感
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
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诗?
1.认真交流倾听,筛选记忆重要信息。
特别是有关作者诗作风格的信息。‘
2.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把握
朗读节奏、语气、语调。
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介确定诗歌
朗读激昂悲壮基调。
几位同学分别朗诵,不断完善朗诵
效果。
(2)指导学生朗诵诗歌:请同学们根
据讨论的节奏、语调、语气朗诵诗歌。
3.品味诗情。
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涌在这
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
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
(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
说明观点)
(2)这首诗格调昂扬,感情深沉。应
该用激昂悲壮的语调读出昂扬、深沉
的语气。朗诵,齐读诗歌i注意节奏、
语气、语调。
3.品味诗句,概括诗人表达的思想感
情。
要点: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
爱之情。(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
三、析读意象(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
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
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
探讨理解。
3.由问题的探讨聚焦主要意象:土地、
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诗人
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
的思想感情? (意象:就是渗透着作者情感与情思
的事物)指导学生结合诗歌的时代
背景理解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4.齐读课文。
1.再读诗歌,大体理解诗歌的字面意
思。
2.把理解中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之间
互相探讨解答。 。
3.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理解土地、河
流、风、黎明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要点: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而又充
满希望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中
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
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
放区的象征。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朗诵了诗歌,感知了诗歌表达的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无限的热爱。同时理解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让我 ●们完整地感知了诗意、诗情,理解了诗歌的创作动力。
四、板书设计 参考
土地歌唱{河流 爱得深沉
黎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用楷书抄写课文。
2.诗歌创作的年代是1938年11月17日,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3.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
◆个性练习设计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如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你会选用什么事物来表达情感?为什么?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探究主旨 1.赏析感悟2.拓展运用 2.读写结合
一、探究主旨(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
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
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
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
解读)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
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2.探究主旨: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炽
烈的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请.
读诗歌《给战斗者》(节选)和《假使
我们不去战斗》,理解当时的时代特
征,用诗中的诗句来解读诗人的爱
国热情。
3.大声朗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
去打仗》,感受诗歌所抒发的在抗日
战争时期那种悲愤深沉的爱国激
情。.
1.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
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
句深入挖掘。分析要点:
a.“嘶哑”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
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也是这
位“悲哀诗人”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
深情流露。
b.“悲愤、激怒”都渲染了抗战时期
的时代特点,表达了诗人缠绵而深
沉的感情。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将死
这种本属自然被动的结局,也写成
了主动咱勺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
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
深邃博大。
d.“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情状,托出
了他那颗真挚的心。
2.从整首诗的意蕴来思考。结合补充
资料,体会作者在当时背景下的爱
国热情。
3.酝酿感情,朗诵诗歌。
二、拓展运用(约 分钟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再读课文,品味揣摩诗歌巧妙的抒
情方式。指导学生从诗的感情发展
及以“鸟’i虚拟方面来思考问题。
请几名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抒情方
式的感悟,抓住要点引导学生分析。
2.诗情空间。
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开头。
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
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3.速背课文。
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
课文。
1.朗读揣摩。
要点: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
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
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
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就诗的感
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
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
1.里。而最后两句便是感情的闸门轰
然打开,洪流冲激而下。
2.展开想像与联想,以“假如我是
……”开头,写一段诗。要用意象创
设意境,表情达意。
3.寻找背诵思路:全诗以“假如”领起,
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
写歌唱的内容(生前),死后魂归大
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j诗
意层层递进。
三、本课小节
本课我们主要从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探讨了诗人对祖国无限热爱的精神实质,阅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两首诗,更加深了我们对这种情感的认知与体验。
四、板书设计 参考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匐匍地/活着/也是死呀!
假如……歌唱——|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
\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
本课总结
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所以本课的教学应强化诵读——不同层面的诵读,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味揣摩诗句的表达效果,探讨诗歌独特的意象创设的意境氛围,理解诗人巧妙的抒情方式。阅读课外诗歌《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加深了对课本诗歌的思想内核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诗歌的感染力。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这首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有很多作家写出脍炙人口的诗作,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一些这一时期的作品,认识学习诗歌中意象的使用与表达作用。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十六
蚌埠教育学院中文系 姚国建
在中国诗人当中,艾青是一位扎根土地而又向往太阳的诗人。土地和太阳是支撑他生命和精神的脊梁,也是贯穿于他全部诗歌的核心意象。如果说太阳意象寄寓了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土地意象则寄寓了诗人对大地母亲、对祖国、对人民最朴素、最忠贞、最深沉的爱。这首《我爱这土地》就是诗人献给土地最真挚的恋歌。它以简练传神的笔法、精巧的构思,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土地最忠诚的歌者形象,一个始终环绕和守护着土地母亲的诗魂,一个给人以信念、信心和希望的使者。
要想深刻地感受和理解这首诗,我们首先就要了解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艾青诗歌中的多重象征意义。艾青生于乡村的土地,长于乡村的土地,吸吮着农妇大叶荷(大堰河)的乳汁长大,从乡村的土地走向城市,再走向法国留学。回国后,他以满腔的热情想在祖国的土地上播种梦想和希望。可是,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贫穷、落后、愚昧,战乱的风暴不断地袭击着祖国的大地,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地践踏、蹂躏着祖国的大地。诗人的心时刻牵连着苦难的大地和人民。抗战爆发不久,1938年12月28日的夜晚,他写下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全诗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中心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贯穿其中,间隔反复,多角度地透视了战争给中国大地带来的灾难:“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土地的垦植者/失却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诗人由此发出辛酸而悲愤的慨叹:“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而在《手推车》一诗中,诗人站在北方的黄土地上,看到深深的如鞭痕一样纵横交错的车辙,听到手推车发出病人挣扎一般的尖厉的啸响,他的心灵为这苦难的大地以及大地上艰难挣扎的人民感到揪心的疼痛,觉得那灰黄色的土地,那刻在土地上的深深的辙迹是“交织/北国人民的悲哀”。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到诗人对大地母亲、对民族、对人民的骨肉深情。而当抗日的烽火逼近了黄河,民族危亡的警钟不断在诗人心头轰鸣的时刻,艾青身伫古老的潼关,举目四望悲哀的北方,眼含热泪写下了《在北方》这首忧郁沉思、苍凉悲壮的歌。诗不仅如实地描写了日本侵略战争给北方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战乱中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片贫瘠的土地的忠贞与挚爱:“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片无垠的荒漠/也引起了我的崇敬”“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纯朴的语言/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民族”。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诗人这样讴歌土地,无疑在鼓舞人们树立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这是诗人对土地的信念,对土地的忠贞,对土地的挚爱。由此可见,土地意象已融入了诗人的生命和灵魂,它是生命之母的象征、祖国母亲的象征、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华夏历史的象征、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人民意志和力量的象征。总之,在土地意象上凝聚了诗人异常复杂的情感信息和思想信息。
正因为如此土地在诗人笔下,已成了永恒的情结。土地是诗人永远依恋的对象,永远倾诉的对象,永远忠诚的对象,永远歌颂的对象。这种种复杂的情感汇聚在一起,终于使诗人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要做一个土地最忠诚的歌者,于是便催生出这首著名的诗篇《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它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全诗的感情是强烈而内在的,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可以说,时代的投影与真实的感受相结合,使得这首诗的感情显得极为真诚,更有感染力,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从写作艺术上看,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接下来,诗人便向我们叙述他要歌唱的对象。从句式上看,用的是排比句;从方法上看,用的是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向我们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但诗人选择了这几种典型的形象,极其简洁、鲜明,却又能让我们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引起深刻的沉思。值得指出的是,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既暗示了祖国多灾多难的命运,也暗示着人民的不屈与抗争,以及大地上仍然在生长着的希望,同时还暗示着诗人要竭尽全力,与其共命运,为他们而歌唱;即使死了,也要埋进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躯去肥沃这片土地。从构思的角度看,到这里,诗人仍然紧扣“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让其生前与死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于对比中表现出鸟儿对土地的执著、赤诚之爱,从而也艺术地塑造了一个土地忠诚的歌者形象。
这首诗的第二个特点是巧妙转换,另辟诗境。按理,诗情到达高潮之后,再接下来抒写难度就很大。但诗人却巧妙地宕开一笔,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后,开始了巧妙转换,写下了两行形象突出、感情进一步升华的结尾。令人读后怦然心动,过目难忘,吟诵不已。
第一,抒情视角作了转换。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像,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诗人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
第二,写作手法作了转换。前一节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后一节用的是赋,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诗人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读者的注意力引进了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再一次感受到诗人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十七
一、教学目的
1、引起同学对新诗的兴趣
2、增加对新诗的了解
3、体会本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目的1、3
2、难点:教学目的1
三、教学设想
由同学分小组自主备课,选出优胜组所推荐出的一名小老师上台授课(说明:在我校课改年段每班都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四、教学过程 (以下内容为授课同学的教案)
(一)、导入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蕴育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宋词是唐诗的进化,他们的不同在于宋词的每个句子长短不一,而且不那么讲究押韵。而元曲是宋词的进化,为了适应老百姓的需要,变成了唱的,为普通百姓所接受,那么新诗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要为《我爱这土地》找找妈妈。
(二)、新诗
1、提问:同学们都有备课,你们能说说吗?(由同学各显身手)
总结:关于新诗的产生也即现代诗的产生主要有三点:(1)、“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使规律的古诗变成了文学圣地的lkk,放进了“博物馆”;(2)喝了洋墨水的文人把现代主义移植了过来;(3)“五四运动”时期,胡适的《尝试集》出现了新诗花园的第一只玫瑰。
2、提问: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新诗呢?
明确:现代诗有几个特点:(1)自由,不押韵,不必对仗,不论平仄;(2)抒情,“以我手写我口”,着重个人的直觉;(3)新的手法----要颠覆,要新颖,要不俗,不肤浅;(4)要能向人的心灵进军----感动人心。来让我们看看这首诗:
心弦
丢失了阳光海浪的沙滩
残留着的是蚀人的黑暗
就好像是
丢失了的心灵
残留着迷茫的无知
终于
在那一天
发烫的泪水就那样夺眶而出
像落了一地的透明的玻璃珠
碎了
却留下了动人的旋律
它说:“我是不是早该走了”?
无语 沉默 静寂
那旋律终被微风遏止
它是真的走了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她就是我们班的叶燕雪。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胡适先生《尝试集》中的一首诗:
蝴蝶
两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
天上怪孤单
同学们我相信我们也能开出更美的诗园牧瑰的
3、讲授新课(以下内容随处可见,恕不烦叙)
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重点内容分析
小结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十八
一、课文简介:
《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
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
内容要点 训练目的 解决方法
了解作者及其成就 1、 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2、 便于迅速把握主题 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 1、 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
2、 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 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
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
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 1、 提高理解能力
2、 锻炼运用能力 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
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
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 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
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1、 进行思想教育
2、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四、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
1、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2、导入 :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3、作者简介。
4、探讨写作背景并通过朗读诗歌提炼主题。
5、反复朗读诗歌,通过讨论理解句子含义,并让学生做巩固练习:选取意象运用象征手法,说两三句话表达对父母或对老师的感情。
6、设置问题:作者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的?学生在讨论中体会本诗抒情方式的巧妙。
7、个别朗诵,通过比较选出优秀的,体会此类诗歌朗诵的语气、语调、感情。然后唱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时刻准备着》调动起积极性,创设好浓厚的氛围后开始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8、学生针对不懂之处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9、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首诗歌。 本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十九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突破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朗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象征意象来把握诗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学过程 为启发方式展开问题——诱导思维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探究互动——拓展文本创新阅读。
i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朗读带;辐射阅读材料《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朗读诗歌。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情境导入 1.激情激趣2.诱思导学 2.朗读感知3.析读意象 3.品味意境
一、情境导入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堂调查:
(1)你喜欢读诗吗?
(2)你喜欢读哪些诗?
2.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
样读诗的?
根据调查结果,随机导入 。如学生喜
欢读诗,’那按学生读诗的方法进人学
习。如读诗学生不多,那从这首诗开
始,引导学生读诗、爱诗、写诗。
3.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我爱这
土地》,作者艾青。(板书课题)
1.喜欢读诗的同学举手表示,并说
一说自己喜欢的诗歌。如古体诗
(唐诗、宋词)、现代诗(毛诗、舒
婷、席慕荣、汪国真……)
2.谈自己读诗方式。(说出大体方
法即可)
3.有感情地朗读诗题:“我爱这土
地”。
二、诱思导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
的保姆》、《向太阳》、《归来的歌》等。
早期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
朴,调子深沉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
望与憧憬。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
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昂扬。后
期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2.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吸收诗歌的主要信息,
感知诗作的基本内容。
请几位同学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
介,提出朗诵的方法。这首诗的感
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
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诗?
1.认真交流倾听,筛选记忆重要信息。
特别是有关作者诗作风格的信息。‘
2.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把握
朗读节奏、语气、语调。
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介确定诗歌
朗读激昂悲壮基调。
几位同学分别朗诵,不断完善朗诵
效果。
(2)指导学生朗诵诗歌:请同学们根
据讨论的节奏、语调、语气朗诵诗歌。
3.品味诗情。
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涌在这
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
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
(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
说明观点)
(2)这首诗格调昂扬,感情深沉。应
该用激昂悲壮的语调读出昂扬、深沉
的语气。朗诵,齐读诗歌i注意节奏、
语气、语调。
3.品味诗句,概括诗人表达的思想感
情。
要点: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
爱之情。(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
三、析读意象(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
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
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
探讨理解。
3.由问题的探讨聚焦主要意象:土地、
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诗人
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
的思想感情? (意象:就是渗透着作者情感与情思
的事物)指导学生结合诗歌的时代
背景理解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4.齐读课文。
1.再读诗歌,大体理解诗歌的字面意
思。
2.把理解中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之间
互相探讨解答。 。
3.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理解土地、河
流、风、黎明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要点: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而又充
满希望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中
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
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
放区的象征。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朗诵了诗歌,感知了诗歌表达的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无限的热爱。同时理解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让我 ●们完整地感知了诗意、诗情,理解了诗歌的创作动力。
四、板书设计 参考
土地歌唱{河流 爱得深沉
黎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用楷书抄写课文。
2.诗歌创作的年代是1938年11月17日,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3.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
◆个性练习设计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如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你会选用什么事物来表达情感?为什么?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探究主旨 1.赏析感悟2.拓展运用 2.读写结合
一、探究主旨(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
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
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
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
解读)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
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2.探究主旨: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炽
烈的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请.
读诗歌《给战斗者》(节选)和《假使
我们不去战斗》,理解当时的时代特
征,用诗中的诗句来解读诗人的爱
国热情。
3.大声朗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
去打仗》,感受诗歌所抒发的在抗日
战争时期那种悲愤深沉的爱国激
情。.
1.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
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
句深入挖掘。分析要点:
a.“嘶哑”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
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也是这
位“悲哀诗人”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
深情流露。
b.“悲愤、激怒”都渲染了抗战时期
的时代特点,表达了诗人缠绵而深
沉的感情。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将死
这种本属自然被动的结局,也写成
了主动咱勺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
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
深邃博大。
d.“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情状,托出
了他那颗真挚的心。
2.从整首诗的意蕴来思考。结合补充
资料,体会作者在当时背景下的爱
国热情。
3.酝酿感情,朗诵诗歌。
二、拓展运用(约 分钟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再读课文,品味揣摩诗歌巧妙的抒
情方式。指导学生从诗的感情发展
及以“鸟’i虚拟方面来思考问题。
请几名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抒情方
式的感悟,抓住要点引导学生分析。
2.诗情空间。
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开头。
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
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3.速背课文。
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
课文。
1.朗读揣摩。
要点: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
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
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
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就诗的感
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
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
1.里。而最后两句便是感情的闸门轰
然打开,洪流冲激而下。
2.展开想像与联想,以“假如我是
……”开头,写一段诗。要用意象创
设意境,表情达意。
3.寻找背诵思路:全诗以“假如”领起,
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
写歌唱的内容(生前),死后魂归大
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j诗
意层层递进。
三、本课小节
本课我们主要从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探讨了诗人对祖国无限热爱的精神实质,阅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两首诗,更加深了我们对这种情感的认知与体验。
四、板书设计 参考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匐匍地/活着/也是死呀!
假如……歌唱——|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
\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
本课总结
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所以本课的教学应强化诵读——不同层面的诵读,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味揣摩诗句的表达效果,探讨诗歌独特的意象创设的意境氛围,理解诗人巧妙的抒情方式。阅读课外诗歌《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加深了对课本诗歌的思想内核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诗歌的感染力。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这首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有很多作家写出脍炙人口的诗作,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一些这一时期的作品,认识学习诗歌中意象的使用与表达作用。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二十
1、知识目标:
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技能目标: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3、情感目标:
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多媒体。
一课时。
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
1、学生自读。
2、播放朗诵录音,出示幻灯片:关注节奏、重音;熟悉全诗。
3、请学生根据自己归纳的几点要求自己试读全诗(放声朗读):
自由地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请某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请同学点评。
解释意象:包含诗人强烈感情的物。
思考讨论: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比喻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暴风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践踏、蹂躏;“汹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比喻革命斗争声势浩大、从不间断;“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的生活;点出体会意境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最后两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怎样朗读能让人体会音乐美?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把握内在的感情和外在的节奏。
指明要求,学生练习:
朗诵指导后,学生上台朗诵并点评。
学生上台漫谈,可谈感受,品特色或发疑问。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诗歌,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读、品、诵、谈”的方法进行探究型学习欣赏,写出一篇诗歌欣赏小论文,400字以上。
《我爱这土地》教案中班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篇二十一
导学平台
课 标 要 求
1、象征手法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2、重点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4、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
5、比较阅读。
学 法 点 悟
1、朗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2、理解象征意义时不人云亦云。
整 体 感 知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以它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疑 难 解 析
质疑:诗歌一般是讲究押韵的,这首诗不押韵,是否不伦不类?
解惑:这首诗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更重要的是诗中感情的起伏构成一种内在节奏: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并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全诗感情波澜起伏,诗意层层递进。是一首好诗。
质疑: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解惑: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质疑: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解惑:“土地”象征了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语 言 揣 摩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这句话也表达了诗人怀着对祖国的挚爱,永远为之奔走呼号的决心。
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借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痴情和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研究课题
1、收集几首反映爱国情感的现代诗,并加以比较。
2、了解艾青的生平创作,收集并欣赏他的诗。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开始诗歌创作,写下了大量的诅咒黑暗,向往光明,歌唱祖国和人民的诗歌。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沉重忧郁。〈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深沉。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他的诗作《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都很有名。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反复朗读,把握诗歌内在的节奏,读出激情。了解写作背景和内容大意,体会作品写实与象征交织的写法。揣摩各种意象的内涵。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给加点字注音
嘶哑( ) 激怒( ) 温柔( ) 汹涌( ) 腐烂( ) 颤抖( )
2、区别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嘶哑 激怒 温柔 汹涌 腐烂
撕裂 驽马 广袤 踊跃 瘸腿
3、理解下列词语
○1姹紫嫣红:
○2一泻千里:
二、按原文填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 着的土地,
这永远 着我们的 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 的黎明……
三、阅读指导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我国,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我们学习语文,诗歌的学习是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常识,了解不同时代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学习读诗的方法;领略诗歌艺术的美。
培优探究实践
四、问题探究
1、单元所选诗歌从体裁上看都属于新诗,什么是新诗?它有什么特点?
[提示: 新诗指五四运动以来的白话诗。]
答:
2、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之前的定语去掉行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这些定语能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
答:
3、祖国正是千疮百孔,“我”为什么还要歌唱?
[提示:听说过“长歌当哭”吗?真正的爱是有条件的吗?]
答:
4、诗中“死”字有什么含义?
[提示:生命是宝贵的,然而,为了某种目的人们宁愿选择死。]
答:
五、欣赏评价
1、如果“黎明”后面的省略号换成句号,如何?为什么?
2、诗中的哪一句最令你感动?描述一下你的感受。
六、拓展阅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 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膀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探究建议
1、了解其写作背景,以利于准确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中有四个意象群,请你找一找。它们分别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分别从四个小节中找,找不全没关系,主要是通过揣摩意象,理解感情。
答: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感情
答: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2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