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国学与书法的关系篇一
;内容摘要:古代文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包括文学类、史学类、哲学类,是对古代理论学家、批评学家、文学作家等的思想研究。要想使古代文学思想发扬光大,就必须以国学作为基础,具有丰厚的国学知识。本文通过对国学和古代文学思想的关系进行解析,使古代文学思想的精髓得到广泛的传播。
关键词:国学 古代文学思想 解析
古代文学思想又被称为文学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古代的文学创作、理念、当时作者的思想境界。古代文学思想与现代的文学思想存在着时空的差距,具体表现在语言、理念、社会背景等方面。国学是将儒家思想作为研究和发展的基础,国学主要目的是宣传和发扬古代的文学思想精髓。
一、古代文学思想研究的基础是国学
对于具有专用性的研究古代文学思想的学者来讲,史学知识面一定要广。例如:古代元曲的兴起和发展,原因很复杂,由于元代的疆域宽广辽阔,在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富强,人们的生活安居乐业,为元曲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元曲带动了民族诗歌的发展,对繁荣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元曲的出现,显现出文学艺术的生命力,抒发了文人永志的情怀。元曲的代表作品,表现出当时的社会背景。
古代文学作品的表现特征带有民族地域特色,在古代文学发展史中可以看到,地域的繁荣时期,地域的衰落时期,代表作品有《诗经》和《楚辞》,表现出两种不同时期文化背景的古代文化形式。在古代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广大区域文学思潮非常的发达;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文学思潮的中心开始向南移动,变成了以金陵地区为文学思潮的中心,导致了北方文学思潮的衰落。到了古代的唐朝,以都城长安为中原文化的发展中心,古代文学开始繁荣发展起来。到了五代时期,出现了以南唐和西蜀为古代文学圣地的发展中心。到了北宋则是以沛都和洛阳为古代文学思潮的发展文化中心。南宋以来,古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中心又开始向南移动,以杭州作为古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中心。明清时期的文学思想,在江浙地区集中体现出来。古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当时的历史政治背景密不可分。
(一)国学与古代文学之间相互渗透
(二)客观公正地评价国学有利于对古代文学思想的认识
运用评判标准和原则对古代文学进行有效的评论,既是所谓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国学的评论,没有相应的标准和原则,对国学的本质含糊不清,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对社会的具体贡献等。
(三)国学可以更好地凸显古代文学的主要思想和观念
在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作家进行解析的同时,使我们可以更加广泛的认识和了解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思想境界,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政治。例如:北宋的政治学家、文学家欧阳修,大多数人关注的是他的文学成就,而欧阳修所在时期的政治背景却很少有人注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学的研究,可以提升人类自身的文化素质教育。古代文学的思想带动了国学事业的发展,使我们通过对经、史、子、集等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学习,了解和掌握了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古代文学思想和理论的研究,增强了自身文化的素质修养,和国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国学与书法的关系篇二
;摘 要: 亚当·沃森是国际关系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外交官,沃森有着丰富的职业经历与现实关怀;作为学者,他在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中长期扮演着参与者与领导者的角色,这两种实践及彼此间的互动贯穿了沃森大部分学术生涯。围绕国际社会这一主题,沃森奉献了数部带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的学术作品,传承、丰富、发展了英国学派的理论与方法。他拓展了国际社会研究的历史纵深,构建了国际社会中国家间关系的“光谱”形态和“钟摆”理论模型,参与外交事务的实践经验与思考丰富了早期英国学派理论探讨的视角与切入点,晚年对原有思想的修正与超越提升了英国学派理论的解释力与生命力。沃森的学术贡献与思想脉络也因此成为我们研究英国学派学术史的重要线索。
关键词:亚当·沃森;国际关系英国学派;国际社会;外交实践
他于1992年出版的代表作《国际社会的演进:比较历史分析》②
此外还包括约翰·c.坎贝尔(john ccampbell)、布莱恩·托马斯(brian thomas)、帕维尔·巴夫(pavel baev)、约翰·a.佩拉(john apella)、马国林、徐雅丽等国内外学者的相关书评。
張小明:《国际关系英国学派——历史、理论与中国观》。等。这类文献对英国学派整体的阐释周详且深入,但对沃森的论述大多较为零散地穿插于对英国学派历史与理论的介绍当中。目前学术界尚未有集中关注沃森的成果问世,而上述论及沃森的、为数不多的文献也难以使人们洞悉沃森的学术贡献与理论创见,更无从了解沃森在英国学派理论演进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英国学派学者中,怀特曾提出“国际关系研究三大传统”,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对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曾做出清晰阐释与区分,学术界对这两位学者及其理论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相关研究成果已然蔚为可观。沃森独特的治学轨迹使人们无法对其学术思想进行直观概括,但当我们深入探寻沃森的思想轨迹后,就会发现他在英国学派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作为委员会首届成员,沃森经历了英国学派第一代及新生代的更迭,见证、参与并引导了国际社会理论研究的不同阶段,并随时代演变不断修正其思想认识。沃森的学术轨迹体现了英国学派研究重心的转移、回归与新发展,他本人也成为研究英国学派理论的重要素材。此外,沃森从事外交工作30余年,这段经历使其成为英国学派中少有的得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者,他作为英国驻多国大使“所收获的国家间交往的实践经验,使得他能够在更广阔、更切中要害的视角下看待国际体系的相关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国学与书法的关系篇三
小学低年级:初步感受汉字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家乡习俗、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
小学高年级:熟练书写正楷字,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
初中阶段:要临摹名家书法,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要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信。
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国学教育的推广,愿数年之后现在的孩子们都将会继承中华传统,写的一手好字,饱读诗书温文尔雅!中华再次大师辈出、独具风骨!
国学与书法的关系篇四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的书法传承与题壁的关系相关内容。
书法有过人之处,可资以炫耀者,题壁行为一般较多,所以,一手飘逸的好字,是题壁的资本。王安石传世诗文中有大量的题壁之作,同时代的人及稍后的人也有很多王安石题壁故事记载。在考察其题壁现象的同时,不免令人联想到与书法的关系,虽然王安石的书法真迹基本绝灭,但据零散的文献记载,知其书法必定有值得圈点的地方。日本学者内山精也曾著文考述、辨析王安石的书法:王安石的书法真迹几乎没有流传,而且书法史也很少提到他的作品,主要原因是王安石身后很长一段时期对他的妖魔化宣传导向所致。在中国,讲究文如其人、书如其人,对书法的传统评价往往直接联系到对书法家的人物评价。南宋后,随着王安石声价的降低,收藏者由于安全和升值期望的考虑,必然会有选择性淘汰,所以,到南宋中期时,社会上就已经较少能见到王安石的书法真迹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宋真宗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三日,王安石出生。他是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省抚州市)人,而据清人蔡上翔转引《清江县古迹志》所言,因王安石之父王益时任临江军判官,故“其子(王)安石生于此,后人因名其堂曰维崧”。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仁宗举荐他,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
陈说政事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
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并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恳辞入朝
此后,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均固辞不就。士大夫们以为王安石无意功名,不求仕途,遗憾无缘结识;朝廷屡次想委以重任,都担心王安石不愿出仕。朝廷任命王安石与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辞谢多次才接受。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知制诰,审查京城刑狱案件,朝中士大夫都引为盛事。
王安石在京任职期间,朝廷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王安石认为立法不该如此,据理力争,得罪了王公大臣。嘉祐八年(1063年),王安石因母亲病逝,遂辞官回江宁守丧。
宋英宗在位时期(1063年—1066年),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
越次入对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他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从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熙宁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跻身执政之列。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同年秋,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国学与书法的关系篇五
;【摘 要】书法治疗中,关于笔墨纸砚等工具的使用的研究都相对约束较少,而对临摹或撰写的字体灯要求相关方面的研究就更加空缺了。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中国毛笔书法各种字体的特点,进而寻求研究书法治疗更为广阔的领域,并希望通过研究不同字体与不同心理病症治疗的关联,来探索在书法治疗过程中更为合理的选择。
【关键词】毛笔书法,字体,心理治疗
一、书法治疗概述
书法治疗作为心理艺术治疗的一个分支,其研究起点较之音乐治疗、绘画治疗等相对较晚,研究深度也相对较浅。毛笔书法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其形成源于人们不断改造书写技术以使书写方式趋于简单和容易保存,文字形式从甲骨文到大小篆到隶书再发展到楷体、行书和草书并存的毛笔书法黄金时代,至此,毛笔书法也逐渐形成了其比同与水墨绘画的艺术价值。
书写行为本身即是一种有意义的身体机能调节和认知活动,其书写的对象是文字,那么文字的意义也会随着书写的过程与个体产生交互。书写中身体动作控制和毛笔控制也是由书写字体和形状大小的变化而异,所以在书写的过程中,个体便形成一个知、情、意循环流转的整体。汉字的组成规则是丰富的,其象形文字的几何特征也为中国书法添上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标记,结构的连通性、闭合性、对称性,左右上下结构的比例美感,在书写的过程中都唤醒书写者的知觉、认知和身体状态进行调整并达到平衡的状态。
在进行书法治疗的过程中,来访者参与书法写作的形式会根据其对毛笔书法的掌握程度而设定。那么根据不同的治疗对象和治疗目标,书法本身的字体形式成又与治疗有着密切的相关。字体,即文字的不同样式,有文字的结构形式之分,又有书法流派和书法大家存笔风格之分,此间我们主要讨论前者。字体变迁与古代对文字传播的需求和当时技术的发展高度相关,许多文献和著作对此都有详尽的讨论。此间文段主要从符号学的意义上来讨论,以文字的结构形式分类的书体与不同心理治疗目的的契合点。
三、不同毛笔书法字体构析
1.篆书:为大篆、小篆统称,由于篆书是取于文字形成之初,所以其行既是表意,它们的存在都充溢着古代形象文字鲜明的特点。其特点是形态端正,横画逼平、竖画必直,是严紧而又工整的书体形式。篆书书写要求运笔能力平稳舒缓,由于笔画粗细均匀,那么书写时的较长时间内笔者须得气沉、手躬悬臂保持力道平易,这种字体要求书写者有较高的书法功底,书写的时间往往较长而无太多波澜,能很好的适应于养生之道。从治疗角度来探讨,可适应于多动症、焦躁症状等。
2.隶书:隶书字形扁方,左右伸展;左波右磔,蚕头燕尾;曲折方园,点画分明;提顿结合,粗细兼备。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这种殷实而轻重顿挫富有变化的字体是非常适合练习的,书写隶书时,褪去了书写篆书时那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握笔指法可以更加放松,而气息随着书写的变化游离于丹田和鼻息间。扁平的字态适合于将凝重的心情铺张在纸面上,随着笔锋结束的轻微上扬亦可以释放压力。所以在进行书法治疗时,隶书将是减压、稳定情绪、整合的良好选择。
3.楷书:又为正楷、楷体等。是汉字字体中最为常见的,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魏碑演化而来,其特点整齐一律。章法的整体感,首先是整齐,字的排列形式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等距,给人一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这种形式最适合严格意义的楷书。楷书的最大特点是带有行书的成分,笔法多变,因字赋形,不刻意布置,在多样性、变化性中有着十分和谐统一的关系。给人的感受是静中有动,字中融情。楷书在书法治疗中的作用是最为广泛和最为适用的。其适合长期的书写来帮助实现个人整合,通过创作书法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以及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等都可以使用楷书临摹来帮助治疗。
4.魏碑:魏碑字体风格多样,富于变化,不拘法则;点画形态丰富多变,掺杂有浓厚的隶意;横画起笔时先竖向写,竖画起笔时先横向写,体现出中国书法理论自古崇尚的“中和”之美,字体面貌明显受到刊刻工具的影响,呈现出方整峻厉的风格。在书法治疗中,如若来访者有获得轻松而无拘束的意愿,那么魏碑是最好的选择,其较适合于由孤独和自闭等问题造成的心理问题。
5.行书和草书:在对毛笔书法文本的界定中,行书和草书的含义总是相对模糊的,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和草书书写时,运笔和思绪是不同的,若书写行书和草书一味随意奔放,写出的字多为散乱无力。所以书写时须气沉丹田而头脑清晰,字与字的布局构造密切相关,每一笔都是有意而为,这样便要求书写着拥有强大的掌控能力,并且能平衡气息和运笔能力。那么,在书法治疗中,行书和草书使用范围便有自闭和孤独症等,其次在协调性训练、压力释放等方面都可以使用。
四、总结:
在写字过程中,动作协调与意境表达等皆是伴随着书写的过程同时出现,身体和心里的状态也是不同的,身体趋向于平静、稳定、规律化,协调性也随着书写过程而加强,但同时大脑及认知活动是处于高度觉醒之中。此间注意力高度集中、反应敏捷、思维清晰而灵活,这是兼具了身体锻炼和心理锻炼的一种状态,亦是很少见的。
将书法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共同使用也是值得探讨的方式,来访者可以通过书法的形式写出自己心中的想法,那么书写的过程和表达的意思都是身心整合的过程。那么在使用书法治疗中,便应当更准确的选择书写的字体,以适应于来访者的治疗目的。希望通过更多的临床案例和实证研究来扩展并校正书法治疗的标准,使书法治疗系统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刘恒,《中国书法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 高尚仁,《书法保健与书法治疗》,香港大学,2010年。
[4] 郑刚,王鹏,刘学兵,《书法对治疗抑郁症的作用》,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龚鉥,《艺术心理治疗》,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年。
作者简介:代亚东,男,1986年12月1日生,汉族,四川成都人。现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0级应用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精神分析。
相关热词搜索:;【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63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