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学与书法的关系(精选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7:03:41
2023年国学与书法的关系(精选四篇)
时间:2023-06-06 17:03:41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国学与书法的关系篇一

;

[摘 要] 多少年来,书法一直是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成为许多人不断追求的艺术境界与修心养身之道,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与价值,书法的载体是汉字,它是借汉字书写而成的,但写汉字不一定是书法,可书法就是写汉字,用书法写成的字人们能辨认它并不是错字,而结构严谨的宋体如多出一个小部件,就成了错别字,这又是为什么呢,从人们追求美观的角度和艺术表情的功能方面探讨书法与汉字的内在关系,真正说明一切艺术是不断发展和再造的,但是它有一个本源,艺术能超越本源,但不能脱离本源。但可以说一切艺术源于本源又高于本源。

[关 键 词] 汉字;楷书;行书

在世界所有的文字当中,中国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其他国家体系的文字大都是表音文字,而以汉为内容的书写艺术,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书法艺术,这是值得骄傲的一面,汉字产生以后就作为一种媒介。为了说明某一种事物,我们必须依靠汉字,像象形字“”(牛)“”(犬)等字直接画的是牛的头型,狗的模样,我们一看就知道是牛、狗,也许古代语方言中把狗不叫作狗,而有可能称为犬,随着文字不断的演变与更新,人们的思维在不断变化,这样一步一步从甲骨文演变到金文,再演变成篆书、隶书、楷书的时候,我们仍然能辨认出它是什么字,这是人们认识过程随着文字的演变不断提高的结果。随着思维的不断开阔,人们的想象跟随丰富起来,所以说,到现在用楷书写一个字,我们就能认识它的读音,知道它所表达的意义。

一、由汉字到书法是人们追求美观的结果

古训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写字不是艺术,但书法是艺术,书法从类型而言他是造型艺术,这个型就是汉字的型。

我们说的”日”甲骨文写成(),“车”字在甲骨文写成(),现代的“日”“车”字与金文中的“日”“车”两字比起来,金文中的写法显得繁琐,写的速度一定是很慢的。可见,汉字形体的演变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程序是先认识出没变形的字,再认识变形的字,如果我们把现在的这个“车”字写到甲骨文时代,那么那个时代的人就不认识这个车字。

书法是线条的组合,是借线条的变化来表现文字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笔墨、结构、章法、线条的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来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怎么写出来才是美的,这就是人们普遍追求的艺术美。青铜出现以后,在一部分春秋中晚期的金文里出现了明显的美术化倾向,有些东方和南方国家的部分金文里字形特别狭长,笔画往往故作宛曲之态。在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这段时间里,还流行过一些特殊的美术字体如“子”,为了书写方便,文字的笔画数在不断减少,这就出现了金文。它是繁复的一种字体,写起来可能很费劲,它的接受群体也不多。

文字是思想表达的媒介,贵族帝王们要向天下发布指令,如何让人人皆知呢,这就要靠文字这种媒介书写出来,天下有识之人皆知,所以说文字便成了他们集中精力改革的对象之一,再加上一些专门搞文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因而就出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字,篆书、隶书等,但这时的书写材料只有陶、青铜简帛等,严重影响了文字的传播与书写的美观。六国文字主要就是俗体的流行,俗体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简体。人们追求怎样写上简便、美观,这就是书法意识,那个时代他们不能知道其概念,而只是追求一种字体的美观和简便。这就无意中创造了书法艺术。

二、书法依靠汉字的形体书写美传达感情

“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像之型”。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一般都是用文字写出来,写成书法就是靠书法的风格表达出来。那是情感的描写,我们通过文字就可以读出来,这就要求语言的表达得体,内容准确,才能把悲伤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有了书法,就不一定非要用语言来表达出来,只要写一篇书法甚至几个字就能表达出人的情感来。当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那样,王先生与同友在兰亭上饮酒赋诗,兴趣来临之时顺手写成《兰亭集序》成为传世的书法名作,不但字体美观,而且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那种阔达的心胸和情怀。这就是书法的艺术魅力。

某一个时代流行的文字并不一定全都是书法。比如商之甲骨文,汉之篆书,秦之隶属等。文字要成为书法,要看雕篆者的造意与他们书写文字的功底。我国东汉时期出现了一批雕刻文字的大家,他们的作品都是以雕刻而著名的,如韩仁铭、曹全碑、张千碑等都是后代书法家所推崇的。

但是在不同程度上,审美视角会有喜新厌旧之感,加上人本有的潜力和创造力,这就是书法不断发展的动因。到南北朝从隶书中变体而出的楷书成为碑刻的主要形式。楷书这种字体开始流行起来。加上这时出现的书写材料纸,彻底挤掉了简牍、石碑等。纸是很轻,容易张贴和携带的,这就成为书写传播的主要媒介。汉字很快成为书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楷书,也成为最好的传达艺术家情感不可或缺的方式。

三、草书大体上没有脫离汉字的字型

草书从汉代起就已经开始起用,草书是在草率写法的字体上演变出来的基本章法,它是源于汉字的。当时不一定说这种草率写成的隶书,草书的到来不会晚于元代,很可能是在元代时期就已经形成了,[4]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其形成的过程中,官府佐史一类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他们经常需要草文章,草书这种字体对他们很有用。草书的笔法完全省略了汉字书写规范的严格要求,比如像“新”写成“”“高”写成“”“可”写成“”等在现代皇家本《急就章》里很多字和偏旁的写法,在汉简里都可以找到相同的或极其相似的例子,如“君”作“”“卿”作“”。现在的草书虽然没有汉字那样规范,但是写出来我们也能认出来,我们不能说他的是别字、错字。因为它完全没有脱离汉字的形体。大多有一个轮廓在里面,如本文后附的是赵孟頫的一篇行书与草书的字形对比,其中有些字我们借行书认出来,如果没有行书作说明,我们并不一定能认出。不过不是所有的草书所有的人都能认出来,这就需要书画艺术的功底和素养,否则不同书法家写出的草书一般是不能辨认的。

汉字为什么成为草书而不按照它原来的规范去写呢?这就是事物发展的结果,隶书由复杂的形体变成简单的形体又让人容易识别,这是汉字书写方面的改进,由汉字写成的书法已经真正成为一种视角艺术,但是他真正是源于汉字又高于汉字的。

从汉字到书法这是文字书写发展的必然结果,怎么写简便省力,省时艺术品味高,这是所有文字书写者不断追求的捷径,就像隶书取代篆书一样,要想长时间抑制它是不可能的。草书是汉字发展的最高境界,如果多少年后它的书写再向前发展超越了现代无法识别的艺术的那个时代不会到来,因为它不能脱离汉字单独凌驾于高空。所以,书法艺术完全脱离汉字那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河北:商务印书馆,2010.

[2]刘树臣.艺术概论[m].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雒三桂.中国书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编辑 冯永霞

相关热词搜索:;

国学与书法的关系篇二

什么是国学?目前学术界说法尚不统一,范围窄一些的,认为国学即经学。有些甚至认为只有儒学、六艺才是国学。而广泛的国学定义,则认为国学即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以及由此繁衍的文化体系,经、史、子、集皆在其中。从《光明日报》开僻的“国学”专栏可以看出,《光明日报》是赞成宽泛的国学定义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皆应视为国学。

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初,国学曾经热过一段,在西学东渐、西方学术广泛引入中国的背景下,以章太炎等为首的博学硕儒认为华夏文明不应泯灭,必须维护国学在国人中的宗统地位,因而振臂高呼,倡导国学。但国势日衰,国家处在危亡边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尚且不保,国学何以兴焉?所以,包括鲁迅先生在内,都对当时章氏之举颇有非议。

建国后,国学这个词被冷却了半个世纪,随着30年来的文化热和儒学热,国学被重新关注,尤其是国家提出弘扬传统文化,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使国学的地位日渐提高。因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必须有三根柱子支撑,那就是经济、军事和文化。所以,国学之兴,国势使然。

不论广义或狭义,书学都应包括在国学之中。从周开始,孩子八岁入小学,习六艺。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书”即基础课之一,此时的“书”即包括“认字”和“书写”两个方面。而隋唐以后,小学则主要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主要内容是文字的产生、构成、音读以及不同情况下所表达的不同意义。这就是书学诞生的土壤。就书学本身而言,不仅包涵了文字学、音韵学的内容,而其中更张扬着儒、释、道的精神内涵。蔡邑用阴阳学释读书法,孙过庭用“和而不同”求之义理,黄庭坚论“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等,都是用经学理解书法的。完全可以说,书法是国学开放的奇葩,它的根在国学,它的营养靠的是国学的液汁,它的花朵,则辉耀着国学的神采。没有国学,书法则成无根之木。

更重要的是,书学在国学中处于源头的位置。文字的诞生是文明的觉醒。文明借助文字得以发展,而文明的发展又促使文字逐渐成为一门学问:文字学和书学。所以,国学的发展,要借助书学得以支撑。书法之于国学,则又处于基础之地位。由此观之,称书法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似无大错。

这两点,是当今书坛应特别铭记的。

国学书法,是以国学经典为内容,以书法艺术作形式,二者密切结合,有机融汇,相得益彰的文化艺术形式和文化产业。中华国学汗牛充栋,包括蒙学、经学、史学、诸子百家、集篇等各门各类。国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积淀。国学堪称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是全面增加文化素养的学问。国学汇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比俗,蕴含着国脉、国魂、国本。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国学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千百年来,它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老子到庄子,从孔子到孟子,从韩愈到曾国藩,中国古代的圣贤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的言行被记录成经典,传之于后世,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学习国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能从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修养。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是一种表达最高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的一个伟大贡献。书法属于表现型艺术,它是在之具有先天丽质的形体结构的基础上,凭借最少的物质材料,以抽象的线条和相对简单的技术和形式来其实一定的生命意义,抒发一定的情感因素,而最终实现其特殊的审美价值。由于书法并非世间某些具体物象的写照、摹拟或象征,而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表现,,是形式美与情感因素的直接结合,因此不仅深受国人的尊崇和喜爱,同时也赢得了世界性的艺术认同。书法是一种高度自觉、高度自由和高度发展的特殊艺术。因此它不是也不可能使随汉字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汉字的`产生不等于书法的产生。书法必然是在汉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下,适应某种特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书法是脱离汉字的日常实用性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而这种升华是以日常书写字体(楷书、行书、草书)所引发的。纸的普及和最终取代简牍作为书写材料以及书写工具定型于毛笔及其书写技巧臻于成熟,也是书法产生所不可忽视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当代,书法根本不受电脑普及的影响和限制而独立存在的纯艺术形式。

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必定需要一定的内容来充实,那么国学经典是其最佳组合体。以国学经典为主要书写内容,以书法艺术为特殊的表现形式,二者的结合便产生了“国学书法”。国学书法可以成为一种文化艺术产业来进行创作和开发。这种组合会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即在让人们学习国学当中练习了书法,欣赏了艺术;又在书法创作中研究了国学,学习了经典,学会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国学借助于书法这种特殊艺术载体,可以更加深入广泛地得到传播;书法可以依附于国学的传播得到更加深刻的传承和弘扬。

书法要求结构均衡、平正,端庄秀丽,而儒学则倡导中和为美,居中守正,形端表正。书法的结体,笔画间要相互穿插、避让,各部间要相呼应、协调,儒学则要求“以和为贵、中庸和谐”,以仁、礼为做人的准则。书法的创作,要强调个性,而不失共性,儒学则要求“君子和而不同,致中和,和而不流。”自古书画同源。书为心画。创作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形容书法之美,评价书法高低,往往以自然界里的某些现象或状态作比喻,如:奔雷坠石、鸿飞兽骇,似初月之出天崖,犹众星之列河汉,等等。都达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交融,这与儒学天人合一的观点是完全吻合的。诚信,是儒学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在书法的创作中,是必须要讲诚信的,第一,字的书写,必须规范,尤其是草书。规范,就是诚信的一种具体表现,如果有人不按照规定好的字体结构来写字,那谁还认得。再就是书法作品要落款、钤印,这不仅仅是为了章法布局的需要和色彩对比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的责任感和诚信。签名、盖章,具有法律效应。在书法作品中,虽然没有如此严重,但作者对诚信的表达,也没有比这更严肃的了。

儒学讲德、才并重,对于一个人的才与德,对德的要求特别重视。认为道德是才华的根本,注重人品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历代书家,都遵循着“学书法,先学做人”的原则。书法评论家更是人书俱评。一旦认为某个书法家品德上有问题,则不会再认同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了。如蔡京、赵孟頫都曾有这过这种不同的遭遇。书法家往往告诫自己的学生:学书先学做人是根本,岂不知这根本的根本应该是儒学思想。儒学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及德、才并重的道德主张,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历代的书法家走向辉煌,成为后世的典范,颜真卿就是典型的一位大家。

由于对儒学的了解甚少,提不出更多有力的例证,但少加分析,书法与儒学的内在关系是非常明显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书法始终是以儒学的人文道德为底蕴,逐步完善,达到鼎盛时期。字体的创造、演变,书体的形成,无不蕴涵着儒学的精华。从字的形体结构状态和不同时代对书法所崇尚的精气、神韵,都能感受到儒学的风范,特别是汉代碑刻,尤其突出、显明。

1.

汉字与书法的关系

2.

国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3.

国学智慧与幸福人生有何关系?

4.

国学礼仪之饮食之礼

5.

国学经典之五礼

6.

国学礼仪之见面之礼

7.

国学经典礼仪之丧服

8.

国学形式之知及其现实

国学与书法的关系篇三

汉字和书法美的关系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到书法艺术本体的根本性问题。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却又总粘连在一起。汉字具有形、音、意三美,音、意二美与书法没有必然联系。书法的书写文本,因文辞意义所产生的文学意蕴无关于书法美本身;唯有“形美”是通过视觉感知的,和书法的关系最为密切。书法美正是以汉字“形美”为基础的艺术升华。

书法作为视觉艺术,其所产生的美都是通过可视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书写的文本虽然直接参与到了书法作品的构建,但仅是作为表现对象、创作素材而已,并不直接关涉书法形式美本身。可见书写文本与书法审美本体无关,也并非书法美的内容。

把书写文本当作书法美的内容显然是说不通的,这样的认识也无利于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睿智的古人对于“书法美的内容”的认识是不曾混乱的,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法要先入形,且要“纵横有可象”,这样的字才能称之为书法。可见书法的内容就是形式美的问题。人们又逐渐认识到只得其形还不够,还需要情感的介入。这个形不是汉字原始客观的形,而是寄寓书法家生命、情感、心性的,经过艺术升华的形。

造成书写文本与书法形式美本身在认识上混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汉字与书法的发展演化出现了重叠和交叉,致使汉字实用功能与书法艺术美不分。隶变前的古文字阶段,汉字与书法很难区分开来,基本上处于合二为一的窘境,书法美始终是依附于汉字实用功能的,其审美功能只是它更加广泛的社会功能的一部分。汉字字体演变终结后,书法获得了脱离汉字的实用功能而独立发展的契机,其艺术性得到不断增长,纯粹追求书法美的作品开始涌现,但在一段时间内书法仍难以脱离文字的实用功能。唐宋以后书法反映出突出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的诉求,并有逐渐超越实用、走向纯粹艺术欣赏的趋势。具有纯粹供人欣赏的书法幅式的应用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如竖轴、匾额、对联等。这些幅式是长期展挂于开放的空间专门供人欣赏的,纯粹的艺术美成为书法的核心,甚至是唯一,这种美是“为自身而存在的美”,是对之前“附庸美”的超越,是对书法本体形式美的解放,从此之后书法逐渐变成了专供欣赏的纯粹艺术。

书法已成为纯粹的艺术,其功用就是表现美的、“有意味的形式”,这有益于汉字与书法美关系的区分。汉字先天具有的象形性、形式元素的丰富性、形体的可变性和再塑性以及寓情性等共同构建了汉字升华为书法艺术的契机,汉字为书法艺术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初始的元形态,是书法美的基础。

6.下列关于“书法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起源看,在汉字发展的最初阶段,书法美是依附于汉字实用功能而存在的,书法并没有真正的审美功能。

b.从发展看,汉字字体的演变使书法获得了独立发展的契机,唐宋以后书法美开始出现,逐渐成为纯粹的艺术。

c.从表现看,竖轴、匾额、对联等专门供人欣赏的书法样式的存在,决定了书法的核心就是纯粹的艺术美。

d.从本质看,书法是视觉艺术,书法美正是在汉字“形美”的`基础上,融入创作者情感的艺术升华。

7.下列对于汉字与“书法美”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和书法美既有本质的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恰当处理两者的关系是书法艺术本体的根本性问题。

b.书法讲究形式美,但这里的“形”并非汉字原始客观的形,而是经过艺术升华,寄寓着书法家的生命、情感、心性的形。

c.汉字虽然是书法作品的构成部分,但它仅仅是作为表现对象、创作素材出现,并不直接关涉书法形式美本身。

d.汉字是书法美的基础,因此先天具有象形性、形式元素丰富性、形体可变性和再塑性以及寓情性等诸多特点。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汉字与书法的发展演化的重叠和交叉,使汉字实用功能与书法艺术美不分,这样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

b.引用蔡邕《笔论》中关于书法的认识,是为了论证“古人对于‘书法美的内容’的认识是不曾混乱的”这一观点。

c.汉字字体演变终结后,书法完全脱离汉字的实用功能,逐渐突出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开始成为纯粹的欣赏艺术。

d.书法是纯粹的艺术,是“为自身而存在的美”,它并非汉字的“附庸美”,这一认识有益于汉字与书法美关系的区分。

6.d(a项“书法并没有真正的审美功能”表述不当,审美功能是存在的,只是属于汉字社会功能的一部分;b项“开始出现”表述不当;c项“决定了”不合逻辑)

7.b(a项“恰当处理两者的关系是书法艺术的根本性问题”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两者的关系“涉及到书法艺术本体的根本性问题”;c项“汉字”偷换概念,应为“书写文本”;d项因果倒置,正是因为汉字汉字先天具有的象形性、形式元素的丰富性、形体的可变性和再塑性以及寓情性等特点,才使其成为书法美的基础)

8.c(“书法完全脱离汉字的实用功能”理解不当,原文说“但在一段时间内书法仍然难以脱离文字的实用功能”)

国学与书法的关系篇四

,在人人都熟知的qq上出现过评论长城,拯救中国文化、评选世界七大奇迹的消息。这个消息一传开,立即轰动了全国。

评选世界七大奇迹时,中国的兵马俑等全被淘汰,唯一剩下的只有长城。而中国评选的却不到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这是何等的悲哀。于是乎,全国上下开始纷纷评选长城。

当然,对于以上现象也是贬褒不一的。有人说:中国长城具有悠久历史,理应评选为世界七大奇迹。有人说:每人知道评选当然中国要吃亏。但也有人说:奇迹是评选出来的,说它是它就是,说它不是它也就不是了。

其实以上现象只能说明中国的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长城被评上的可能是很大的,但是你们是否在想,中国长城就一路顺风地被保护起来了吗?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据了解,被保护起来的长城不到其长度的四分之一,而在其两端的部分也在以很快的速度陷入沙漠。也就是说,很可能在几百年后,甚至几十年后长城就会仅剩其长度的四分之一。到了那个时候,长城还会被评为世界七大奇迹吗?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或许就要称其为千里长城或是百里长城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6388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