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献综述1000字 体育文献综述字6篇(优秀)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20:29
体育文献综述1000字 体育文献综述字6篇(优秀)
时间:2023-06-06 15:20:29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体育文献综述体育文献综述字篇一

大冶金山店中学 刘鹏 1 前言

2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不同类型社会体育指导的培养

刘平江、赵立《浅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20xx年)一文中提出:“要培养一专多能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邓星华《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20xx年)一文中提出:“我国社会体育的特点和锻炼群众的需要,可以将社会指导员分为健身健美类、医疗保健类、竞技运动类、休息娱乐类等四类。”从上述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培养各个层次类别的体育指导员,可以全方位地为社会体育指导服务。

加大高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力度

廖军在《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20xx年)一文中表明:“高校体育专业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任务,根据社会对个类体育人员的客观要求,其培养目标应主要是适应面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应该把培养和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列入其职责范围。

体育文献综述体育文献综述字篇二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主题]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生的就业压力,因此,高丹娜在《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本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5];同时还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从而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

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2、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下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3、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

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4、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v^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5、体育活动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做出的反应。锻炼会引起人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一一内啡肽,发挥作用时,内啡肽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减少疲劳的产生。

6、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教学过程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它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从而有目的来“改善和调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适应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来自各方而的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为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其次,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在活动中要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内心冲突,这对培养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起着积极的影响”。[7]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体育活动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缓解心理矛盾、消除忧郁和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调节心理状况、维持心理平衡。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体育文献综述体育文献综述字篇三

关键词:

游戏教学,文献综述,模型建构

1、引言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是迫于应试压力,加上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儿童的天性被压制,这并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游戏,可以说是儿童成长最主要的的活动。游戏教学法就是利用游戏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发展相应能力。

2、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游戏在学期阶段用的较多。传统意义上的游戏只是课堂的辅助手段。李海洋认为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英语教学中,符合游戏教学的原则(目的性,竞争性,公平性原则),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坚定学生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累计和总结游戏教学经验和方法,努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凌美叶()探索游戏教学理论依据,游戏教学思路,种类。游戏教学时教学方法的一次变革,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荀子提倡的“知行统一”,杜威的实用主义,“从做中学”,都为游戏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游戏教学也很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愉悦性。游戏活动种类具有多样性,可以依据学生不同心理特征设置不同游戏,比如针对好奇心设计猜谜游戏,好胜心设计竞赛游戏等。“在玩中学”也要注意游戏目标的是否明确,是否适合学生,游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周颖怡()认为音乐这门特殊的艺术学科,决定了采用游戏教学的必要性。音乐游戏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趣味性游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活动性的游戏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性游戏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新时代的教师应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与游戏特征结合,设置多样性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肖旭()根据体育教学特点,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体育游戏教学模型,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激励学生学习。“快乐学习,表扬为主”。体育游戏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模型的构建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高参考。

国内有关游戏教学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主要还是分学科论述,未见形成系统。

3、国外研究综述

从古希腊起,西方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就把游戏用于教学实践中。法国教育学家卢梭及其重视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他认为儿童最好在游戏中学习。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认为游戏可以锻炼身体的健康,以及肢体的敏捷。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非常重视游戏教学。他强调“从做中学”。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为三个阶段:0—2岁为练习性游戏;2—7岁为象征性游戏,7—12岁为规则性游戏。国外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的自然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特别是近年兴起的tpr(全身动作教学法)对我国儿童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艾里康宁的《游戏心理学》,从游戏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一方法论立场研究游戏,证明,游戏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它是儿童理解人们活动的任务和动机的一种形式。

体育文献综述体育文献综述字篇四

学前教育是指对尚未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以科学的方法开发其智力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包括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的对幼儿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他们的大脑各部位功能逐渐发育完善,使幼儿变得更聪明。学前教育为儿童顺利进入小学学习作了积极地准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与义务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学前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农村学前教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较多。近年来,农村教育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学前教育并不属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范畴,处在一种边缘化和被忽视的尴尬境地,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主要介绍目前关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相关的文献。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综述

1.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少,覆盖面不够;

在我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一般缺乏资金、师资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存在数量少、覆盖面窄等问题。根据国家xxx公布的数据,2001―2003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702,1647,1599万,2001―2003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分别为62.3%,60.9%,59.47%.由此可以计算2001―2003年农村出生人口大约分别为1060,1003,95l万,而作为三者之和,即2006年应该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农村幼儿合计大约为3014万。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村幼儿园为64719所。班数(含学前班)为395172个,在园(班)幼儿为10478419人(但柳松,2010)。有数据明显看出,农村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调查也说明了类似的问题,调查显示,该地区农村幼儿园覆盖率仅为29%,仍有的乡镇没有设立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班)的布局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幼儿就近入园的需要(罗英智,李卓,2010)。

2.农村学前教育举办主体的困境;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举办一般是校办、民办为主,公立幼儿园较少。校办的方式即在当地的小学附设学前班,对即将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教学论文 )这种方式一般存在没有专门、专业师资、经费的支持,教育的质量没有保证的问题。根据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调查,在调查地区公立幼儿园仅占,校办,民办(罗英智,李卓,2010)。大量校办、民办学前教育存在,但却而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而公立的学前教育又未能及时的兴办。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实行村镇两级共同负责,村级负责兴办,镇进行管理。但是因为财力不足,这两级难以承担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并且,学前教育虽是基础教育,但不属义务教育范畴,村镇两级并不负有学前教育上的法定责任(周芬芬,2006)。

3.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缺乏;

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一半来自村镇两级,但是税费改革后,农村不再收取“三提五统”,农村学前教育没有了有限的经费来源。并且,在我国学前教育经费一直未列入各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罗英智,李卓,2010)。1994年我国实行分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将税收大头拿去,却并未收回学前教育的责任(周芬芬,2006)。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本来就紧张,保障地方义务教育尚且吃力,更没有财力去兴办学前教育了。

4.农村幼师的师资、待遇、素质等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一般是民办或校办的方式,这样学前教育的师资就没法得到保障。在校班的学前班当中,学前教育的老师一般由小学老师代理,并没有专门幼师负责学前教育。民办学前教育则是为了追求利益,不去请具有专业资质、高水平的幼师(窦颖,2010)。同时在师资方面还存在专业师资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李晓菲,2009)。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以内,缺乏经费支持,幼师的待遇缺乏保障。民办的幼儿园更是没有能力给幼师提供较好的待遇甚至是不愿提供较好的待遇。没有好的待遇、稳定的编制,自然也就不能吸引好的幼师资源服务于农村的学前教育(李英智,李卓,2009;窦颖,2009;唐婷婷,2010;李晓菲,2009;但柳松,2010)。

5.农村学前教育的观念意识方面的问题;

目前,农村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多由不具备幼教资质的人员从事学前教育,家长对孩子学前教育成果的检验也仅仅局限于数数、识字等。幼教的理念方式落后,不符合科学的幼教方法,不能有效帮助儿童智力的开发。家长也没有较好的幼教意识,不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作为孩子学前教育重要一部分的存在(窦颖,2009;唐婷婷,2010)。

6.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就是管理上的问题。作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很多都不具备科学管理的条件。没有专业的幼教管理人才,也没有建立起适合的管理制度。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水平、办园条件、服务水准已不能满足需要。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管理也不够规范。农村幼师数量较少,被重视程度较低,也没有形成一套管理体系。这样对幼师的管理就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既不能有效的约束、监督幼师的工作,也不能充分的激励他们爱岗敬业,调动其积极性(罗英智,李卓,2010;李晓菲,2009)。

7.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对学前教育的冲击。

从2001年起,国家提出在农村进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随后,农村地区就开始了“撤点并校”,这使得很大一部分依附小学存在的学前教育被迫中止(周芬芬,2006)。同时,农村学前教育的民办形式又未有较好的发展,来填补这一空缺,就对农村学前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对策综述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立学前教育;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投入是关键。国家要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扩大资金投入,建立起公立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以解决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学前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政府应该逐步推行免费的学前教育,减轻农村居民的教育支出负担(唐婷婷,2010;罗英智,李卓,2010)。

2.建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管理监督机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可以推行“省统筹,县为主,县乡共管”的机制。要充分重视学前教育的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省一级要为全身农村学前教育制定发展规划,县一级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的学前教育,县乡两级要共同承担管理监督的职能(罗英智,李卓,2010;窦颖,2010;唐婷婷,2010)。

3.合理规划,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开办,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设计和规划。要充分结合儿童的特点,建立专业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要逐步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扩大覆盖范围,以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罗英智,李卓,2010;但柳松,2010)。

4.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师资问题十分的重要,建立其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并提供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鼓励幼师到农村服务。加强对幼师的培训,提高其工作水平,完善幼师管理机制,有效的监督、激励幼师的工作(罗英智,李卓,2010;窦颖,2010;李晓菲,2009;但柳松,2010)。

5.实行幼小合办的模式。

基于农村学前教育依附于小学教育存在的现实,可以实行有效合办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依托小学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衔接,并且这一模式在农村地区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周芬芬,2006)。

三、国外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参照

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举办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并不追求规模与效益。在法国、德国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办理幼儿教育事业,另一方面,也注重增加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在办理方法上灵活多样,德国的“家长自办幼儿园”、英国的“学前游戏小组”、法国的“微型托儿所”等,美国的幼儿园办法更是多种多样,总之,世界各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办法方面并不寻求统一的规模,而是以各自的特色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国外学前教育机构也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差别,各国也在致力于改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的现象。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的《开端教育计划》。该计划旨在向贫困家庭的3至5岁儿童(以3、4岁为主)与残疾幼儿免费提供学前教育、营养与保健。韩国近年来也在农村幼儿教育方面加大投资,由政府出资在农村办理农村幼儿园和公立幼儿园,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美国的农村学前教育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学前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针对这些问题,美国发起了农村学校运动,补助弱势儿童。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农村学前事业(周芬芬,2006;李秀芳,曹能秀,2010)。

四、目前我国针对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政策走势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组织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开展改革试点,这对全面促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建立资助政策体系,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并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了新农村建设规划(霍力岩,余海军,2010;刘占兰,2010)。

五、文献评述总结

关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既有研究较多,一般都按照探究问题到提出措施的研究思路进行。这些研究一般都有不同的侧重,但较少有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形成权威的研究观点。已经形成的某些观点关于简单化,没有找出问题的关键。大部分的研究都没能依托有效的调查而进行,缺乏数据资料的支撑。同时,由于缺乏实地调查研究,也就没有更深入的、细微的问题的研究。缺乏调查的研究大多只找到问题产生的表面原因,无法分析到本质问题,只是对现象的感性认知,而不能进行理性的、有说服力的研究。总而言之,目前的研究已经较全面的概括了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其中更深入、细致的问题仍需通过实地调查进行探究。对问题的分析需要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简单的感性的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不但要提出研究观点,还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调查数据的支撑。

参考文献:

[2].窦颖,关于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百花园地,;

[4].李晓菲,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问题与研究,师德师资,中旬刊;

[10].王雁,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4期。

体育文献综述体育文献综述字篇五

主讲教师:李红艳

学生:李德维 学号:2008212299

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

对休闲体育广义的理解是用于娱乐、休闲的各种体育活动。

一、选取的论文

1.《关于江西发展休闲体育产业swot分析》

2.《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3.《广西体育产业启动新战略》

4.《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前景》

5.《对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分析》

二、研究内容:

《关于江西发展休闲体育产业swot分析》

1.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

2.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机遇

3.江西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挑战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1. 我国休闲体育的初级阶段以及休闲体育产业投资与国家产业总投资的比值。

2.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前景预测

3.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策划

《广西体育产业启动新战略》

1. 发展体育赛事表演

2. 体育旅游休闲

3. 体育训练教育

4. 体育传媒与体育彩票

《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前景》

1.农村广大群众为什么不能积极参加或无法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体育文献综述体育文献综述字篇六

论文摘要: 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健康的大学生的一门重要学科。高校体育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培育学生德育,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为祖国培养“四有”人才。

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原始人类在为生存而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发展了走、跑、跳、投掷、游泳以及其他各种技能。这些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技能与现代人的体育活动都是身体的活动,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用于谋生,后者主要用以锻炼身体。体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中,随着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与制约,也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高校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人才。高校体育通过教学以及一些训练和竞赛环节,教育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不断增强体质,确保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

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在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前提下,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坚持经常锻炼的自觉性,除一定程度上来自其本身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外,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的目的性的认识,解决好为什么锻炼?为谁锻炼?是至关重要的。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是我们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目的。如果我们对锻炼的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某一项或几项有较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且在校期间通过日常坚持锻炼养成了锻炼习惯,则这种锻炼自觉性的内在驱动力将是持久的和无穷尽的。

二、科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科学有效的锻炼就是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遵循科学锻炼的原则,运用体育的内容,采取适合发展身体的不同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的锻炼身体,以促进人体的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有机体的生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增进大脑的营养供应,提高大脑的记忆力。除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还可以增进对运动系统的技能。同时运动还能增进呼吸系统的功能。科学的锻炼要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也就是指体育锻炼参加者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技能以及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另外科学锻炼要遵循经常性原则。体育老师出了带领学生上体育课外还应该引导学生经常进行锻炼,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身体对运动锻炼和效果有“不进则退”的规律,所以,只进行几次或只是短期进行锻炼不会取得效果的。高校一般一周只给学生安排一次体育课,这样的锻炼是不能增进学生的体质的。高校的体育教师除了积极参加体育教学外,还应该每周为学生安排一种趣味活动或者是一种类型的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进行锻炼。只有这样坚持锻炼才能够真正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增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乍一看与德育好像没有什么重大的关系,其实体育教育所涵盖的德育教养的内容时多层次、多方位的。科学的体育教育能塑造文明健康的民族形象,体育教育是挖掘人生命潜能的最后锻炼手段。体育锻炼中的体育竞赛项目能够培养学生勇往直前、不畏强手、勇于拼搏的精神。另外体育竞赛是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爱校热情的有效手段。体育竞赛具有鲜明的集体观念,这是从未代表任何集体进行比赛的人很难得到的直接、生动、感性的集体意识。在热烈紧张的竞赛场内外,集体与个人、代表者与被代表者融为一体,在学生心灵中鲜明的印下集体的观念。高校体育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场合。与中学相比,高校人才更加丰富,并且学生都来自各个地方,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集体气氛。高校体育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各种大型的竞赛活动,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另外体育活动也是一个有组织性的活动,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组织能力。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通过团结协作才能够达到目标。譬如篮球比赛,篮球比赛除了运动员要拥有一定的技能外,相互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要。只有队员默契合作,团结一致才能够将比赛打好。参加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大学生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想。通过相互协作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德育,让学生拥有社会美德,心理更加健康。

四、总结

高校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平台,也是培养学生社会美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平台。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科学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培养“四有”人才。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678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