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优质(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43:38
2023年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优质(七篇)
时间:2023-06-06 16:43:38     小编:zdfb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教案篇一

1、能说出缓冲作用、缓冲溶液的概念;

2、知道3种类型缓冲溶液;

3、学会判断构成缓冲溶液的条件;

4、试讲解缓冲原理。

缓冲溶液及其组成

学习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

通过阅读课本再结合学案的导学问题进行知识梳理,小组探究最后完成课内探究部分题目及相关问题。

〖激趣导入:

〖出示目标:

投影出示目标,学生齐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问题导学1:(自主学习 独立完成)

1、什么是缓冲作用?

2、什么是缓冲溶液?缓冲溶液有那两部分组成?

〖深入探究:

1、强酸及其对应的盐(如hcl和nacl)溶液是否具有缓冲能力?

2、在ch3cooh和ch3coona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 ;nh3.h2o和nh4cl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nah2po3 和 na2hpo3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

〖精讲点拨:(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教师精讲点拨,建构知识) 缓冲溶液类型:弱酸及其对应盐中要注意多元弱酸如h2co3 和nahco3可构成缓冲对,但h2co3 和na2co3是不能构成缓冲对的,也就是说要构成缓冲对其抗碱成分在抗碱的过程中必须转化出抗酸的成分,抗酸的成分在抗酸的过程中也必须转化为抗碱的成分。

〖范例剖析:(学生自主完成)

1、对于缓冲作用的叙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够对抗外来酸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b 能够对抗外来碱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c 能够对抗外来大量的酸或碱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d能够对抗外来少量的酸、碱或适量的稀释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2、下列化合物中,不可构成缓冲对的一组是()

3cooh和ch3coona 3.h2o和nh4cl

2po3 和 和nacl

〖问题导学2:

1.试说明缓冲原理

〖学习札记:(总结学习过程与收获)

〖板书设计:缓冲溶液

1、缓冲作用。

2、缓冲溶液及其组成。

3.缓冲溶液三种类型。

〖强化练习:

1.基础训练: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缓冲溶液能能够对抗外来少量的酸或碱。

b.强酸或强碱也具有缓冲作用。

c.人体内的各种缓冲对使体液ph保持不变。

d.人体血液中缓冲能力最强的缓冲对是h2co3 - nahco。

32.能力提升:

1、下列化合物中,不可构成缓冲对的一组是()

3cooh和ch3coona 3.h2o和nh4cl。

2po3 和 na2hpo3 和na oh。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三、

教法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提倡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溶液形成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针对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背景,本节课主要运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以四个探究活动为主线,其间贯穿溶液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实验探究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九寨沟的风景图片,配以容中尔甲的歌曲《神奇的九寨》,画面定格在溶液章图上时,宣布上课。

新课导入顺序:九寨沟的水→海水→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中溶液单元的章图就是九寨沟的风景图片),通过美妙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学习课题。这种导入方法,富有新意、彰显美感。

2.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①学生汇报所配制的溶液的名称。

②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两种溶液形成的过程。

③引导学生分析(体验)两种溶液的特征。

④由蔗糖、食盐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推出溶液的初步概念。

⑤让学生利用所配制的溶液设计实验(向蔗糖或食盐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晶体、高锰酸钾晶体、硫酸铜溶液,或将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混合等)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⑥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②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③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用媒体展示,如表1所示)。

表1 溶液配制组分

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水(液体)碘酒 碘(固体)酒精(液体)稀硫酸 硫酸(液体)水(液体)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水(液体)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等内容。

设计意图:溶质、溶剂判断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巩固溶质、溶剂的概念;二是让学生发现常见的溶质、溶剂的判断规律;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变传统的机械灌输为学生的主动发现。3.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实验——将一两粒碘、高锰酸钾,四五滴植物油加入到2ml~3ml的水中。(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演示:将一两粒碘、高锰酸钾,四五滴植物油分别加入到2ml~3ml的汽油中。(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如表2所示)。

表2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板书2: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教材中设定的实验进行了重组和增添,注意了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实验的简约性,消除了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实验过多过滥的弊端。学生实验和教师实验的分段进行,为学生发现溶解的影响因素带来了便利,既保证了探究活动的流畅性,又保证了探究活动的实效性。4.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①向1号试管中碘和水的混合物中加酒精;②向1号试管中的高锰酸钾溶液中加酒精)。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实验现象交流(媒体)。

让学生交流和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以及溶液在实际生活、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将这一环节设计在此处,有两个作用:一是溶液的主要知识已经学完,此时,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有话可说;二是通过对上述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生产、生活实例的回顾,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学习溶液的现实意义。6.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两三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板书:3.乳浊液)。

①观看模拟动画,介绍乳化现象(板书:乳化现象)。②流程分析,比较洗涤剂去油污和汽油去油污的原理。(7)介绍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2)请学生谈谈本节课所用到的方法。

(1)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并用表格的形式写出溶液、溶质、溶剂的名称。(2)上网查询,进一步了解溶液与工农业生产的联系。(3)结束语。

设计意图:将布置作业说成拓展延伸,不仅说法上有新意,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创新。两点学习任务都富有了课堂探究活动向课后延伸的意味。

附板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1.2.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3.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教案篇三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通过水和油的小实验,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

课题

溶液的形成

授课人

吕芳学校江苏省天一中学

知识目标: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引导-----探究式

仪器、药品

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

h2o2溶液能分解产生氧气,紫色石蕊溶液遇酸

会变红色。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曾用过或见过

哪些溶液?

出示四瓶溶液:h2o2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石蕊溶液、70%的医用酒精

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溶液有哪些共同点?

(2)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

(2)你能解释蔗糖、食盐、碘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和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间隔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碘酒。

放多媒体动画:蔗糖溶于水,食盐溶于水。

agno3溶液、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澄清石灰水……

讨论回答(1)都含有水

(2)都是混合物

(3)都是液体

(4)都是澄清透明的

在试管里加入少量药品,充分振荡,观察解释。

蔗糖 食盐 碘

水 水 酒精

学生阅读理解溶液、溶质、

溶剂的概念。

提高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通过回忆微观粒子的运动理解溶解的过程。

二、教案

[板书设计]

均一性

澄清

第九单元 溶液

特征

溶液

外观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透明

稳定性

1、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组成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

2、乳浊液——洗涤剂乳

化功能——清洗油污

溶质 溶剂

(固、液、气) (液)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教案篇四

(尿素、磷酸二

观看,聆听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起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观察、记录酸钾、磷酸二氢钾、硫酸钙于试管中,加入2----3ml分组汇报实验成水震荡,观察现象。

思考,通过对比浊液和溶液的不同,总结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否达到均一稳定)

有水无水

溶质气体固体非水物量少

溶剂液体液体水量多

溶质

溶剂

并能根据溶液名称,找出溶剂和溶质。继续分析营养液中溶质的状态:尿素5克、磷酸二氢钾 3克、硫酸钙1克、硫酸镁0.5克、硫酸锌0.001克、硫酸铁 0.003克、硫酸铜0.001克、硼酸粉0.002克;加水10升,溶解后即制成营养液。

用法:盆花生长期每周浇

在学案上画出两种物质溶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从微观的定量分析

碳、白砂糖、酒精。

回归到生活中,让学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力。【总结提升】总结:溶液在跟多领域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尖端科技。溶液的发展前景是无限的,这正需要同学去探索发现。

溶液促进生产生活发展学习的目的和出发点应用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延伸:混合体系的研究方法

运用类比法,让学生学会给溶液命名,并能根据溶液名称,找出溶剂和溶质。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教案篇五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

[指导分析]

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溶液有哪些共同点? [设问]

(1)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

(2)你能解释蔗糖、食盐、碘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分析解释]

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 和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间隔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碘酒。

放多媒体动画:蔗糖溶于水,食盐溶于水。学生讨论回答:

agno3溶液、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澄清石灰水„„

讨论回答(1)都含有水

(2)都是混合物

(3)都是液体

(4)都是澄清透明的 [演示] 在试管里加入少量药品,充分振荡。

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把相应的现象填写在课本上。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讨论、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渍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回答:汽油。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小结: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液-液互溶 量多-溶剂 量少-溶质 通常:水是溶剂

思考:请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并谈谈溶液的用途? 讲解:溶液的用途,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讨论、交流。

评论区 

文章评论

置顶评论数:1

页:1/1 发表评论

课程专家团队: 杨梓生

页:1/1 评论数:19

页:1/1

学员:

学员:

学员:

赵其昌(大理市)2011-01-05 20:28:43 看似很简单的溶液问题,学生就是不能理解,你的设计是一个很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有可操作性,我要好好学学。

学员: 李富(弥渡县)2011-01-04 10:38:43 溶液这部分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的,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设计得不错,值得借鉴。你们上得还挺快的嘛,我们这学期只是上册上完,就到期末考时间了。

学员:

学员:

学员:

学员:

学员:

学员: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教案篇六

通过缓冲溶液的定义、作用、组成及作用机制的介绍,使学生对缓冲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人体缓冲体系打下理论基础,缓冲溶液。

1、缓冲溶液的定义;

2、缓冲溶液的作用;

3、缓冲溶液的组成;

4、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引言:

知识准备: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盐类水解。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由实验引出)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维持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缓冲作用:缓冲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的作用。

【提问】:1.缓冲溶液的组成是怎样的?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1.缓冲溶液的组成

根据缓冲对不同,缓冲溶液分为三种:

弱酸及其盐。

弱碱及其盐。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与其次级盐。

12.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以hac — naac为例 hac、naac足量。

hac+h23o+ac-;

+左移3o+ 抗酸成分+抗碱成分 右移-2h2o共轭酸 — 抗碱成分 共轭碱 — 抗酸成分。

三、讨论:

nh3—nh4cl的缓冲原理。

四、练习:

五、小结:

概念: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组成和缓冲作用;

缓冲原理;

六、作业:

缓冲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教案篇七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总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师生总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6942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