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农村种植业发展前景农村种植现状篇一
;香蕉种植业发展前景的调查报告
——以徐闻县下桥镇为例
摘要:据实地考察可知,今年下桥镇的香蕉种植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香蕉枯叶病的盛行以及香蕉冠网蝽大量出现等),导致香蕉低产甚至无产的情况。为此,本次调查报告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下桥镇香蕉种植业发展前景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来反映问题,找出种植香蕉的困难,提出香蕉种植业未来发展的可行性意见和建议。结果表明:(1)蕉农的收入差距大,经营模式、种地规模小,应构建蕉农利益共同体,促使全镇彼此孤立、各自为政的蕉农,联合成不同类型的共同利益体系;(2)土地长年种植香蕉,造成蕉地养分失衡,导致香蕉质量下降,应采用轮番耕作的方法,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3)受资金来源困难和销售途径单一的限制,香蕉种植业发展缓慢,应大力发挥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作用;(4)蕉农规避风险方法传统,支持香蕉种植业的相关政策不普及,应积极加强对蕉农的种植技术辅导和落实惠农政策。
关键词:徐闻下桥 香蕉 影响因素 发展前景
一、引言
香蕉属于芭蕉科,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营养价值高、热量低,并含有被称为“智慧之盐”的磷,又有丰富的蛋白质、糖、钾、维生素a和c,同时还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是相当好的营养食品,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有关香蕉种植业的各方面问题(2007年“香
蕉癌症”风波、2009 年广西香蕉“滞销”以及 2011年的“乙烯催熟香蕉”事件等)频频发生,而且势头渐猛,对香蕉种植业造成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到蕉农的生活水平。本次的活动基地下桥镇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祖国大陆最南端。该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属于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3.5℃,常年无霜,日照充足,适宜种植水稻、甘蔗、香蕉、菠萝等多种南亚热带作物[1]。香蕉种植业是下桥镇的特色农业,总种植面积达1万亩,在下桥镇的整个农业生产链中占有重要地位,香蕉收成的好坏及售价的高低等直接影响到整个镇人民的生活。
下桥镇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积极发展生产,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该镇还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特点,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种植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产品。各个乡村通过引进大量承包户(老板)承包农民土地种植香蕉,及村干部、种植大户带动村民种植香蕉等模式来努力发展香蕉种植业,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从近年收益看,每亩香蕉收入可达2000元,比每亩水稻收入更高。因而,不少的水稻种植户也转投到种植香蕉中去。但去年9月份受到台风“纳沙”影响,成千上万亩香蕉被吹倒。台风的突然来袭,下桥镇由此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甚是惨重。加上今年由于云南香蕉种植面积扩大、销售季节延长,香蕉市场价格持续低位徘徊,导致海南好的香蕉每公斤才卖2.4元[2]。受云南和海南香蕉的影响,下桥镇的香蕉市场价格也一直走低,每公斤才卖0.5-0.8元。而且,到目前为止香蕉的收购价也不见提升,因而上一年台风“纳沙”造成该镇的农业经济损失至今仍未被弥补过来。所以,很多农民对种植香蕉的积极性不高。此前兴冲冲的水稻种植户也都纷纷淡去,而原本的香蕉种植户也抱怨风险太大而不敢投入太多资金,另外,一部分原香蕉种植户也因此而转种其他的农作物。
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我队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一、蕉农的各种经营模式,种地规模以及香蕉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二、蕉地随着种植香蕉时间越长而存在着单一循环种植同种物种问题;三、扩大种植规模所需要资金的来源和香蕉的主要销售途径;四、种植过程遭遇的风险类型及规避风险的方式;五、种植过程中蕉农需要的帮助,惠农政策的支持以及政府对蕉农的技术培训。根据以上了解,我们利用所掌握的相关农业资料加以分析该镇的香蕉种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阻碍因素,找出适合本行业发展更为可行的途径,以帮助蕉农解决香蕉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增加蕉农的经济收入。除此,一系列关于“下桥镇香蕉种植业发展前景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加深蕉农对香蕉种植和市场需求等的科学认识,促进蕉农对香蕉地的合理管理利用,有助于更好地发展香蕉种植业。
二、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以下桥一中为基点展开,把下桥镇乡民作为总体样本,按照“十”字抽样方法,在横都村,下桥新村子,南华农场和镇上种植大户中随机取样,其中有80.3%是香蕉种植户。问清乡民的身份后,再向蕉农发放问卷,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实地调研,样本涵盖了小型香蕉种植户、大型农户及承包户等人群。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37份,有效回收率为91.3%。
2.2调查工具
实地考察,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当地特色自行设计了《关于下桥镇香蕉种植业发展前景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从事香蕉种植的时间、香蕉的销售渠道、种植过程遭遇的风险及蕉农需要的帮助等方面的内容。
2.3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利用早上和傍晚两段时间进行采取调查、谈访与发放问卷给家里种植香蕉的学生带回家给家长填写相结合的方式对蕉农进行调查。填写调查问卷前,调研队先了解农户是否种植香蕉, 然后向蕉农具体说明此行的目的,再为蕉农一一解释问卷上的相关疑点,并及时回收问卷。我们先对问卷进行处理,再统计调查所得的总数据,并采用eacel与相关软件结合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汇总。
三、调查结果
3.1不同经营模式的蕉农,其种地规模和香蕉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不同。
表3.1.1
由表3.1.1数据得知,有70%的蕉农属于个体经营,而30%的蕉农与他人合作经营。我们走访了许多蕉农,得知他们经济来源不足,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香蕉种植,只能在自己的两三亩土地搞小范围小规模的个体经营。再加上蕉农文化水平较低,掌握的先进技术少,又欠缺管理香蕉的方法,管理不了大规模的种植经营。而且香蕉田只要稍微管理不当,就可能造成巨大的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与此相对的,与他人承包土地的合作经营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技术含量和经营方法。因而,承包经营商大胆放心地投资种植几十亩甚至几百亩的香蕉。
我们不难从这香蕉种植的开展形式比例中看出,如此庞大的香蕉种植规模,当然少不了承包经营商雄厚的投资能力、先进的管理能力和灵活的经营能力。然而,一般的蕉农对香蕉种植的开展形式十分谨慎,因为所冒的风险有可能导致全家来年生活没有着落。
表3.1.2
从表3.1.2中得知,5%的蕉农种地规模在1亩以下,香蕉地种植规模在1-10亩之间,占了58%。而38%的蕉农的香蕉地种植规模在10亩以上,其中5%的香蕉地种植规模是在100亩以上。通过具体调查分析出:(1)蕉地少于1亩主要是由于蕉农尚未能较好地掌握香蕉种植技术,先以小范围的种植来牛刀小试并积累经验;(2)种植规模在1-10亩之间的蕉农则是在自己所拥有的分地里种植香蕉,由于家庭成员外出打工较多,劳动力缺乏,再加上经济来源不足,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其中,即使想要扩大种植规模,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3)种植规模在10-100亩以内的,多为与他人合作经营和个体蕉农通过承包土地进行香蕉种植,但由于先进技术的缺乏,管理这样大面积的蕉地也颇有挑战。若管理不好,会给蕉农造成巨大损失,极大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水平;(4)大于100亩的香蕉地是大老板们承包经营的。由于老板们的合作经营是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方法,所以他们大胆地投资种植几百亩的香蕉。而且,我们也能得出如此大规模的香蕉种植所占比例之少,可见能够在种植香蕉中获取较大利润的是极少数人。
表3.1.3
由表3.1.3数据得知,75%的农户种植香蕉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程度是五成以上的,而五成以下的只占了25%。农业经济是农村发展的核心,而对于当地蕉农来说,种植香蕉的收入就是家庭总收入的核心。由于当地蕉农种植香蕉大多是以解决最低生活为目的,所以种植香蕉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肯定大。而且,从种植香蕉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程度的统计图表可以反映出,香蕉种植业是当地的特色农业,同时也是当地重要经济支柱地位的产业之一。
3.2香蕉种植地随着种蕉时间越长而存在着单一循环种植同种物种的问题。
表3.2.1
表3.2.1数据显示出,68%的农户已经有3年以上的种植香蕉的经验,而只有32%的农户才刚刚开始尝试种植香蕉。可知,种植香蕉时间长的自然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付各种自然灾害和病害,对香蕉的管理也相当的熟悉精炼。而且,我们也能得出,种植香蕉时间越长,蕉农年龄越大。主要是目前下桥镇香蕉种植户中大多以中老年为主,香蕉种植是其主要生活来源,种植香蕉的时间越长说明其年龄也越大。
表3.2.2
据表3.2.2数据显示,有26%的蕉农始终青睐香蕉种植,一直只在香蕉地里种植香蕉,而74%的蕉农想尝试别的产业,并不想一直种植香蕉。由于近几年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徐闻县积极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推进蔬菜、水果、茶叶、畜牧、水产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经过几年努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展迅速,形势喜人、前途光明。不少农户看到“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的成效显著,带来的经济收入相当可观,都纷纷加入到计划中去。因而,大部分蕉农不想一直种植香蕉,而是转变为种植蔬菜和茶叶等农作物来增加经济收入,提高收入水平。
另外,香蕉是大水大肥作物,茎叶庞大,生长迅速,产量高,但生长需肥量大,水分蒸发快,根系分布浅,对肥料比较敏感,一年内要施肥多次,灌溉也非常频繁,产量和生育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适的水肥管理,尤其在缺水地区,特别是雷州半岛地区(本镇位于雷州半岛上),季节性干旱明显,干旱持续时间长,水分的供应不足不仅会影响作物的生长,而且对作物的养分利用产生障碍,是香蕉高产优质的限制因素[3]。因而,有丰富农耕经验的农户大多嫌弃香蕉种植中繁琐的打理步骤和较大的风险而不种植香蕉。
3.3扩大种植规模受资金来源限制,出售香蕉主要通过卖给当地收购点的途径进行。
表3.3.1
从表3.3.1数据来看香蕉的出售渠道并不广阔,83%的蕉农是卖给收购公司。而且收购公司所出的收购价格往往比较低,有时甚至低得让蕉农难以接受。面对这样的状况,只有6%的蕉农选择了自家零售和自家消费,但是那样又更加耗费人力和物力,也很难全部卖出,带来的经济收入不多。因此,蕉农们应吸取教训,积极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向标准化生产发展,使香蕉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往更高更优的档次发展。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要努力拓宽销售渠道,设立销售网点,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公司与农户对接,建立长期的购销关系,提供产销一条龙服务,同时确保价格稳定,农民增收。
表3.3.2
由表3.3.2数据可以看出在种香蕉过程中,79.1%的蕉农通过向亲友借钱来筹集资金,选择向钱庄等私人组织借款筹集资金的蕉农占了42%。还有11.6%蕉农通过个人筹集资金来扩大种植规模,0%的蕉农采取向农民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借贷的形式。蕉农主要通过向亲友借钱和向钱庄等私人组织借款的途径来扩大种植规模。这反映了蕉农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决定香蕉种植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绝大部分蕉农根据香蕉市场的变动来发展香蕉种植业,具有一定的市场眼光,但大部分人宁愿向钱庄等私人组织借款而不选择农行、信用社等合法正规的金融机构,足以反映出农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复杂的借贷程序和借贷条件、要求的严苛,给蕉农带来诸多不便。
3.4种植过程遭遇风险多样,采取避开风险的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表3.4.1
由表3.4.1数据可以看出在种植香蕉的过程中,93%的蕉农会遭遇自然灾害,仅次为意外事故,占了74.4%。55.8%的蕉农会遭遇某种疾病,说明很多时候蕉农会遭遇某种疾病(如枯叶病),而仅有2.3%的蕉农会遭遇市场销售价过低,表明了极少数情况下会有市场价格过低。我们不难发现,自然灾害对香蕉种植业的危害很大,蕉农需做好防范措施,以减小损失。而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应主动及时提供自然灾害的最新信息,积极指导农民抗灾救灾,尽力把损失减到最低。意外事故对蕉农影响也较大,需要人们提高思想意识,遵守社会道德。同时,蕉农也应严加防范,减少意外事故发生频率。而对于香蕉可能得某种疾病,科研机构应加大研究力度,研制出能预防和治疗植物病害的农药。虽然市场价格过低的情况出现极低,但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很有必要加强市场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的跟踪调查和执法检查,进而稳定销售市场价格。
表3.4.2
据表3.4.2数据显示,86%的蕉农采取打疫苗的方式来避开风险,也有48.8%的蕉农提前做好安全措施,通过购买保险来避开风险的蕉农,占了4.7%,也有11.6%的蕉农顺其自然,不采取任何特殊措施。这一方面说明了绝大部分蕉农对香蕉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很重视,都采取了防范措施,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还有少部分蕉农需要提高风险意识,采取预防措施,避开风险,减少灾害。
3.5种植过程中需要帮助的类型不一,政府惠农政策与技术培训没有全面普及。
表3.5.1
表3.5.1数据反映出61.4%的蕉农希望得到种植技术的辅导,希望寻求多点批发商的占了37.6%,也有30.2%的蕉农希望得到政府补贴,仅有11.6%的蕉农选择其他帮助。这数据显示出蕉农非常重视技术,认为采用可行的先进技术提高香蕉产量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也有部分蕉农希望通过寻求多点开发商来增加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收入水平。另外,还有部分蕉农希望得到政府补贴来弥补损失。我们不难得出在香蕉的生产过程中,种植技术对香蕉的影响极大,同时,种植技术的推广和提高显得十分迫切必要。
表3.5.2
从表3.5.2数据显示出在种香蕉植过程中,93%的蕉农反映政府没有给予政府补贴,只有7%的蕉农表示有政府补贴。这说明了当地政府仍需认真贯彻“三农”政策,加大对香蕉种植业的支持力度,落实香蕉生产资料财政补贴制度,重视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发展农业经济。同时,蕉农也应主动关注国家和当地政府农业政策的动向,监督政府部门农业政策落实情况,及时向政府及相关部门反映自己的合理诉求,对自己的合法权利要积极维护。
表3.5.3
由表3.5.3数据可知81%的蕉农认为政府没有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而仅有19%的蕉农表示政府会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这说明了政府没有对所有的蕉农进行定期培训,也说明了定期培训只是少部分人的福利。这是政府行政为民的疏忽,希望以后的惠农政策能落实得更加全面、到位。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技术支持对于提高农产品产量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而,定期对蕉农进行培训是相当重要。与此同时,蕉农也可自发成立或参加香蕉专业合作组织,定时参与组织提供的农业课堂,学习香蕉病虫害相关防治信息和技术。
四、结论及策略建议
4.1结论
总体上说,下桥镇的香蕉种植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此,我们调研队细致地对每个图表的分析作出归纳总结,得出以下四个结论:
第一,当前下桥镇蕉农种植香蕉模式大多是以解决基本生活来源为目的的小农经济模式。可见,广大的蕉农还没有组织起来, 或者组织起来成立了香蕉合作社, 但实质上可能只是一种理念, 还未真正付诸行动,未能有效地运转起来。还有,这种家庭式农业生产是远远落后于以经营为目的的社会化农业生产。与此同时也说明了香蕉种植业还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蕉农应当抓住发展的最佳时机,积极调整种植模式,以适应发展的大潮流,赚取更大利益。
第二,有不少蕉农的蕉地长年种植香蕉,造成土地养分缺失,导致香蕉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了蕉农的收入水平。因而,为了长远利益,蕉农应采用轮番耕作的方法,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而在种植香蕉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很多,最常见的是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由于蕉农的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的先进技术有限,所以他们一般选择打疫苗等传统方法来规避风险,而成效往往不明显。因而,蕉农应主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努力获取香蕉病虫害相关防治信息和技术,同时多加研究预防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使香蕉的产量和质量都更上一层楼,往更高的档次发展。
第三,蕉农解决资金短缺的途径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依赖亲友和向钱庄等私人组织借款。蕉农对借贷手续繁琐、条件严苛的金融机构较为谨慎,筹资选择趋于保守,一般不会贸然向金融机构借贷。另外,向亲友或钱庄等私人组织借款的便捷以及亲友之间借款的低利息或无利息更能增强蕉农资金筹措的信心。由蕉农向农行、信用社等机构借钱和向钱庄等私人组织借款相差明显的比例可以看出,蕉农对金融机构的陌生和不信任。因而,政府需为增进蕉农对金融机构的信任感和保护蕉农的权益多做努力。
第四,政府支持香蕉种植业的政策没有真正完全落实到蕉农身上。应该承认,现代社会中农业是弱质性,这种弱质性使得农户存在非常大的风险对于以解决基本生活来源为目的的小规模种植户来讲更是如此,他们对选择十分谨慎,因为所冒的风险全家来年生活。
7
相关热词搜索:;农村种植业发展前景农村种植现状篇二
;摘 要 海南是中国最重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橡胶种植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保证天然橡胶必要的自给率,也是许多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在经济发展低迷的大背景下,橡胶产业发展进入低谷。本文概括了海南橡胶发展的现状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压力大和内部动力不足的问题展开分析,对当前形势下海南橡胶种植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天然橡胶 ;海南省 ;外部环境 ;内部动力 ;发展前景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因为其特殊的性能,在国防、交通、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全世界大约有5万多种工业品的制造需要使用天然橡胶[1]。橡胶种植是天然橡胶初产品的唯一来源,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天然橡胶被视为国家战略物资,橡胶产业发展的问题也备受关注。对海南橡胶产业品种研究滞后、产业发展低端、管理粗放以及割胶不规范等问题,邢民[2]从经济管理角度给出了一些思路。在天然橡胶产业的政策、生产、贸易方面,叶露等[3]做了详细分析,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种植区域有限、生产加工水平低、市场竞争无序、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走出去”发展、规范市场秩序等角度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然而在国家不断强调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代,绩效差、收益低的橡胶产业发展本身有悖于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4]。产业发展的问题是其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具体体现,王锦泰[5]对天胶产业链间的主要矛盾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发展机械化割胶技术和调减高成本胶园以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校现周[6]也给出了合理调整产业布局,调减不宜植胶区和土地条件好的地区,并指出新型割胶技术研发是解决胶工短缺的根本出路。
海南是中国最重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直接或间接从事橡胶相关行业的人达到100万人以上。2013年以来,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农户从事橡胶生产的积极性降低,胶农弃割弃管的现象在海南尤为突出。有调查显示,海南民营胶园弃割弃管率分别高达59%、80%,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胶集团)弃割、弃管率也分别高达30%、50%以上[7]。针对海南橡胶产业面临的困境,本文概述了产业发展的现状,对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压力大和内部动力不足等问题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1 海南橡胶种植业发展情况
1.1 发展历程
海南橡胶种植业发端于20世纪初,由海南岛华侨从马来西亚引进橡胶苗并发展橡胶园。大规模发展阶段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国家有组织的勘测、规划,建立国有农场,发展橡胶种植业。1980年代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民营橡胶在国有橡胶的带动下迅速发展。经过60余年的努力,海南橡胶种植面积达到54.23万hm2,其中投产面积38.93万hm2,产量39.12万t(如图1所示)。
1.2 产业发展的意义
海南橡胶的大规模种植,从发展之初就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为了应对国际社会对中国橡胶资源的封锁,在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下,海南和云南省相继成立国有农场,专门从事橡胶种植。这一时期橡胶种植业发展由国家主导,橡胶被视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产量从1950年的约200 t发展到1980年的6.76万t(数据来源:海南农垦统计资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中国橡胶工业和国防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能够通过贸易途径获取世界主要产胶国的橡胶资源。橡胶种植也从完全的国营农场主导开始向国营和民营共同发展转变。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南民营橡胶种植面积快速增长,到2014年29.31万hm2,已经超过国有橡胶面积(如图1所示)。橡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并成为很多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信赖的产业。特别是2000年以后,橡胶价格连续上升,很多胶农靠种植橡胶建起了漂亮的楼房。海南白沙等县市原本是中部的贫困县,因为发展橡胶种植,很多农民生活明显改善,盖起了橡胶楼。种植橡胶成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这一阶段橡胶被视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壮大,中国天然橡胶供给主要依赖进口,2014年进口量达到421万t,自给率降低到16.63%(数据来源:irsg)。为了满足国内加工企业的利益需求,2013年橡胶工业协会曾提出取消天然橡胶进口关税,希望以进口橡胶完全取代国有橡胶。然而,国有橡胶保障必要自给率的地位不容置疑。在特殊条件下,中国天然橡胶必须保证一定的自给率。
因此,橡胶种植业对海南乃至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海南农民而言,橡胶起到保证农民收入的作用,尽管当前橡胶价格低迷,农户割胶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但只要割胶,还是能够获得一定的收入,保证温饱。对国家而言,橡胶产业一直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保证一定的有效自给率是当前国际环境下橡胶种植存在的价值。
2 发展环境分析
2.1 世界橡胶种植区扩大与竞争
世界范围内,橡胶生产国数量逐步增多,1980年全世界有43个国家从事天然橡胶生产,到2010年天然橡胶生产国发展到63个[8],非洲从事橡胶种植的国家越来越多,东南亚植胶国家面积和产量仍占据主导地位。
1980年世界橡胶种植面积为538.26万hm2,到2000年发展到732.78万hm2(数据来源:fao),2014年全世界橡胶种植面积为1 188.5万hm2,产量为1 180.9万t(数据来源:irsg)。天然橡胶生产国联合会(anrpc)数据显示,2014年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橡胶种植面积分别为360.60万、281.66万和106.56万hm2,产量分别为317.50万、443.49万和70.00万t。比较而言,海南橡胶种植面积仅有54.23万hm2,产量不足40万t,不仅种植规模和产量与东南亚橡胶主产国相去甚远,植胶环境还远不如东南亚国家。长期以来,世界天然橡胶产量基本能够满足需求,而近年来天然橡胶产量超过需求,给东南亚生产国带来较大压力。尽管天然橡胶自给率不足20%,但中国是最大的天然橡胶进口国和消费国,进口主要来源于东南亚植胶国家。由于东南亚国家植胶环境比中国更具优势,且生产成本比中国低,产品质量更优;而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海南省橡胶种植在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种植规模方面,都很难与东南亚植胶国家竞争。
2.2 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制约发展
海南属于热带岛屿型气候,每年都会遭遇台风侵袭。制约海南省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主要自然那因素是降雨量、台风。海南植胶区几乎每年都会有台风来袭,60多年来,因台风造成天然橡胶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年份就有1988、1989、1996和2005年;其他年份的台风灾害也不同程度影响着海南橡胶种植业的发展。
据多年气象资料,海南台风大多从海岛东部沿海地区登录,西部和中部山区台风影响相对较小。但海南省国土面积仅有3.54万km2,耕地资源面积仅83.72万hm2(数据来源:海南省统计年鉴,2014)。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拉开大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岛外居民来消费,各类热带水果,如火龙果、芒果、菠萝蜜、莲雾等快速发展。因为种植环境和土地条件与橡胶相似,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将不可避免与橡胶出现争地的情况。针对琼海主要热作栽培品种经济效益的调查发现,橡胶种植相较于油茶、胡椒、槟榔等热带经济作物,不仅单位面积产值低,而且收益水平低[9]。其他经济效益较好的热带作物与橡胶争地现象不断上演,特别是近年来橡胶价格偏低,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很多未开割胶园被改造成其他作物种植园。土地资源稀缺,将束缚橡胶产业规模的继续扩张,同时其他经济作物与橡胶争地,将不可避免压缩橡胶种植规模。气候环境恶劣,土地资源稀缺并且价格低下导致种植橡胶积极性下降等问题是当前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南橡胶种植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3 其他产胶替代植物与产业发展迅速
巴西三叶橡胶树是目前最为普遍,受认可程度最高的产胶植物,但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其他产胶植物不断被开发出来,甚至部分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近年来,中国杜仲橡胶的利用研究取得成效,在杜仲胶提取技术及设备制造、杜仲胶在轮胎、高铁减震部件、塑料改性、医疗器材、牙科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获得多项专利。美国农业部拥有银胶菊、橡胶草、向日葵生产天然橡胶的工业技术专利。银胶菊、橡胶草可以种植在高纬度、干旱沙漠地区,这是巴西橡胶树无法与之竞争的。银胶菊的年产胶量约为每公顷1 000 kg,而橡胶草的年产胶量可以达到每公顷1 100 kg以上,秸杆渣滓发酵还能得到副产品乙醇2 500多l。银胶菊和橡胶草被认为是橡胶树的首选替换作物。
随着工艺升级和技术进步,其他橡胶轮胎发展也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年,全球首套万吨级反式异戊胶工业化生产装置在青岛投产,为绿色轮胎发展提供新型优质原材料。反式异戊胶又称合成杜仲胶,兼具橡胶与塑料的特性,其滚动阻力小,生热低,耐磨耐疲劳性能好,是制造高性能节能环保长寿命轮胎和高速火车、汽车减震制品的良好材料[10]。随着其他产胶替代植物的发展,生产加工技术的升级,生产天然橡胶的巴西三叶橡胶树的种植将不可避免受到挑战,市场空间势必会被后来者挤压。
石油是合成橡胶的主要原料,世界石油价格从2013年的140多美元每桶下降到2016年的约40美元每桶,降低了合成橡胶的生产成本。随着合成橡胶生产技术的进步,其部分产品性能与天然橡胶制品差距缩小,除了航空等特殊领域合成橡胶暂时无法替代,很多领域合成橡胶都可以取代天然橡胶。因此,替代产品和替代植物的发展对天然橡胶生产的潜在威胁将是天然橡胶产业不可回避的问题。
2.4 市场环境不容乐观
迫于国际油价低迷和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速减缓的影响,橡胶消费量有所减少;与此同时,橡胶生产因为农业发展的滞后性,7~8年前橡胶价格好的时候被大量种植,如今进入投产期,橡胶产量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库存风险。此外,橡胶本身的金融产品属性并没有降低其市场风险,反而加剧了国内天然橡胶的价格波动。投资者的投机行为会引起天然橡胶价格与供需基本面脱离,起到推涨助跌的作用,加剧天然橡胶价格波动[11]。2011年2月份,国内天然橡胶价格曾超过40 000元/t,到2014年则低至不足10 000元/t,且近几年一直保持低迷的态势。橡胶价格偏低,导致劳动力大量流失,许多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年纪较大的胶农受制于自身条件,不得不从事割胶生产,劳动质量和积极性不高。
作为天然橡胶主要消费渠道的轮胎产业,因受到贸易壁垒和纠纷的影响,发展愈发艰难,从而影响上游天然橡胶的消费。美国轮胎“特保案”结束后,2013年中国出口美国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重量)猛增49.1%,引发美国开展反补贴、反倾销调查。2014年11月和2015年1月,美国商务部分别宣布了“双反”初裁结果,认定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存在补贴和倾销行为,决定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中国出口美国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占该类出口量的32.5%,“双反”惩罚性关税将影响中国的轮胎出口量,最终抑制中国的天然橡胶消费需求[12]。由于世界经济形势没有明显改善,欧盟、巴西、印度等国家也纷纷效仿美国,对中国轮胎出口实施“双反”调查,使得国内橡胶轮胎出口环境进一步恶化。
泰国为促进国内天然橡胶消费,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库存高,价格低迷的问题。较长一段时间内,橡胶价格低迷将会是海南橡胶产业乃至整个橡胶产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新常态。整体经济的发展停滞,来自主要轮胎消费国家的贸易壁垒,使得本身就低迷的橡胶价格暂时看不到上扬的希望。这给海南橡胶种植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3 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分析
3.1 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
技术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调查发现,海南橡胶产业特别是民营橡胶,技术水平低是胶农普遍面临的问题,首当其冲就是割胶技术。胶农割胶生产大多没有经过系统、专门的培训,很多农户都是看别人怎么割自己观摩一下就开始割胶,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割面规划不合理,伤树严重,耗皮量大。正常情况下,橡胶树割胶之前做好割面规划,经济寿命一般为30 a左右,割完原生皮还可以割再生皮,但民营橡胶种植过程中农户很少做割面规划,且割胶技术差,深浅不一,很多割面因割胶太深而伤树造成木瘤遍布,已经无法进行再生皮割胶。按照中国《割胶生产技术规程》,常规割胶每年的最大耗皮量不超过25 cm,刺激割胶每年最大耗皮量不超过15 cm。调查发现,东方市某乡村的胶园,每年耗皮达40多cm,原本规划割胶10余a的割面3~4 a就被割完了。巨大的耗皮量严重压缩了橡胶树的经济寿命,大大降低橡胶生产投资回报年限和回报率。国有橡胶正常割胶频率为d/3(三天一刀割胶频率,下同)或者d/4,而民营橡胶大多是2 d/3,受利益驱使,部分农户提前开割,推迟停割,导致胶树受损严重。整体而言,民营橡胶比国有橡胶经济寿命短20~25 a[13]。在施肥技术方面,农民普遍缺乏认知,很多胶农将施肥简单的理解为只是撒施化肥,不仅很难达到施肥效果,还会降低土壤质量。为了图省事,很多胶农通过喷洒草甘膦或者百草枯等农药一次性解决胶园里的杂草,这样做不利于保持胶园水土,表层土流失相当严重,缓坡胶园很多胶树大根裸露,有的根颈以下10多cm的土壤甚至被冲刷掉。
3.2 组织化程度低
海南省农业厅资料显示,2013年全省有 8 500 多家合作社,注册了商标的合作社只占总数的 5%左右,运行、半运行和不运行的合作社,基本上各占 1/3[14]。合作社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些合作社成立目的不纯,有的合作社徒具法律形式,无组织机构无章程无生产,有的即便有章程,也大多停留在纸上。合作社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与橡胶相关的合作社发展亦是如此。海南省与天然橡胶种植、加工、销售相关的合作社约有1 860多家[15],但发展程度普遍较低,“合而不作”的现象大量存在。众多橡胶专业合作社中,发展比较好的仅有琼中福岛橡胶专业合作社和儋州石屋有利橡胶购销专业合作社。
儋州市是海南省橡胶种植规模最大的地区,也是海南各市县中合作社数量和社员最多的,2013年橡胶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经达到201家[16],入社社员达2 488 人。儋州市的橡胶专业合作社中,与种植相关的合作社约37家,占合作社总数的18.41%,其他主要是购销、加工相关的合作社;合作社中社员数量为5~10人的有180家,占合作社总数的89.55%,社员数量超过50人的仅有3家[17]。合作社规模偏小,难以按照章程运作及发挥应有的技术服务、统购统销、统一管理等功能。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指导,组织化程度低等原因,海南民营橡胶还存在种苗质量差、品种混杂、抗性弱、成活率低等问题[13]。
3.3 林下空间利用不足
橡胶林合理间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胶农的收入,降低橡胶价格波动对胶农收入带来的风险。海南橡胶种植,林下经济发展一直比较滞后。2011年海南省橡胶种植面积达到50万hm2,而林下种植面积约2.5万hm2,不到橡胶总面积的6%[18]。橡胶林下经济主要有橡胶林—南药、橡胶林—食用菌、橡胶林—草—家禽、橡胶林—家畜、橡胶林—花卉等发展模式[19]。限于农户生产规模小,种植分散,缺乏相关技术指导,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在一些地区示范之后就没有了下文。部分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的认知不足,认为发展林下经济和农业经济区别不大,不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调研发现,屯昌南坤镇雷打村和白沙县牙叉镇道阜村在橡胶林下零星种植南药益智、园林植物黄金鸟,大部分胶园未见综合利用林下空间。
事实上,林下经济合理发展能够带来间作作物和橡胶树的良性发展。如发展珍稀食用菌,废弃食用菌料经腐熟后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用来增加胶林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橡胶树生长。
3.4 劳动力断层风险凸显
长期以来,城镇化的推进从农村转移了大量劳动力。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主要是缺乏一技之长,没有条件转移到城市的农民。橡胶种植收入因为价格问题直线下降,很多胶农选择放弃割胶甚至砍伐橡胶树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橡胶种植前期生产投入较大,需要等到7~8年以后才能初现投资回报。现有技术水平下割胶工作主要在夜间开展,生产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橡胶主要种植在山地、坡地的家庭,劳动强度更大。当收入与付出不匹配时,除了因为自身条件制约不得不割胶之外,理性的胶农或者有其他机会的胶农都会选择从事其它产业。特别是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干一天工收入可能在100~200元之间,高于割胶收入。天然橡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充足的割胶队伍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愿意继承父辈的橡胶事业,导致劳动力断层现象尤为明显。
海胶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企业,2014年劳动力缺口在5 000左右,近4万胶工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73.8%,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凸显。随着时间推移,如果没有外来劳动力补充,海南橡胶产业将逐步从劳动力老龄化转向劳动力严重短缺。
4 发展建议
新形势下,海南橡胶产业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当务之急还是先做好产业定位,着力提升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植橡胶的积极性。结合海南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4.1 通过技术推广与服务提升胶农技术水平
割胶技术是关键,技术好的割胶工人比差的割胶工人生产效率高。生产实践的结果显示,割胶技术与产量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割胶技术每差一级,产量相差5%~15%[20]。通过提升割胶技术提高橡胶产量水平,虽然不能在胶价低迷时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但能够提高橡胶树的投资回报率,延长割胶年限,降低种植成本。割胶制度改革1990年代已经在海南农垦普遍实行,目前脱胎于海南农垦的海胶集团已经开始新一轮割制改革,尝试推广d/4甚至d/5割制。民营橡胶很多采用2 d/3的做法,对提高收入作用不显著,劳动力投入巨大,建议降低割胶频率,将现在的2 d/3割胶频率降低为d/3,d/4甚至d/5。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降低割胶频率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割胶间隔期间还可以从事其它劳动增加收入;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则可以通过降低割胶频率,轮换树位割胶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劳动力与种植规模之间不匹配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大科技推广的力度,积极与农户沟通、宣传新的技术,提升农户橡胶生产技术水平。
4.2 积极引导农户发展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2016年以及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鼓励和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助推农业发展。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的农户难以克服自身弱点以适应变化的大市场。合作社的发展为农户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农民收益提供了可能。合作社具备提高生产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等作用。当前橡胶价格低迷,发展合作社有利于提高农民议价能力,将更多收益留在生产环节。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病虫害防治,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投入成本。因此,发展橡胶专业合作社是产业未来发展的有利选择。
4.3 大力开发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就是在林下发展种植、养殖、采集、初加工以及森林旅游的农业经营形式。海南橡胶种植规模大,林下空间利用比例很小,发展潜力巨大。橡胶从种植到投产,需要经历7 a左右的非生产期,在此期间可以在胶园套种其他经济作物。甘蔗、瓜菜、香蕉、茶叶、咖啡等经济作物林下种植在部分地区发展较好,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其他作物的种植不仅可以起到除草的功能,还增加了胶园的绿色覆盖;在生产投入方面可以与橡胶幼树共享,促进橡胶树生长。橡胶属于乔木,进入开割阶段,依然可以充分利用橡胶林下空间,发展对光照强度要求较低的经济作物,或者发展林下养殖。林下养畜有2种模式,一种是放牧,即林间种植牧草可发展牛、羊、兔等养殖业;另一种是饲养家畜,如胶园林地养殖肉猪,由于林地有树冠遮荫,夏季阴凉,更适宜家畜的生长。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胶园种植模式入手发展橡胶林下经济。通过宽窄行种植,在橡胶宽行种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避免因单一作物种植带来的价格风险。
林下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就是产品的市场。一些林下经济模式在生产上能够取得成功,但面对市场却很无力。因此,发展林下经济需要地方政府与农民共同携手,地方主管部门通过技术培训、品种引进方式向农民推广林下经济作物品种。同时政府部门做好规划,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保证产品销路;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自我组织的能力,通过合作社发展实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共同打造区域农业品牌,争取发展成“一镇一品”,形成品牌,形成特色。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农村种植业发展前景农村种植现状篇三
;摘要:中药材是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发展中药种植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前景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
中药材产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少、收益高、带动面广、产业链长等特点,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我国大力支持以中药材为基础的中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的振兴之路,因此,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然而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中医医疗水平,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发展的必要性
中草药的种植市场潜力比较大,产品竞争力也较强,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药制剂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不同于普通农作物,中草药的商品附加值巨大,容易形成相关产业,因此可以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对中药材品质的不断研究,还可以促进农业和中医药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对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2发展现状
我国的中药材种植业范围较广,且品种多样,当归、大黃、党参等特色中药材能够给农户带来很客观的经济效益。以当归为例,当归的产量一般为1.20公斤/平方米,市场的均价是10元/公斤,约为2.40元/平方米,产值为12元/平方米,纯收入可达9.6元/平方米,每亩可达6403.2元。目前我国的中药种植模式主要有合作社、农户、基地以及本地农民联合社和外地客商以及农户自由型等模式。种植的基地面积小、种植地带不集中、缺乏繁育方面的基地与科技人才以及信息服务等,都是制约中药材种植的重要因素。
3发展前景
3.1目标与思路要明确
在中药材种植的过程中要重点落实发展思路,如建设基地、创立品牌以及壮大产业,建立种植、加工、营销一条龙服务的产业格局,由种植为主的产品输出型转向加工以及营销为一体式的规模发展,从而有效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或者为国家精准扶贫的富民产业。
3.2在土地上适当的流转
各地区应有效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的相关政策,做到土地适当流转,才能使中药材种植地带能更集中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不断提升种植效率、土地的利用率和药材加工、包装、运输水平,提升经济效益。
3.3推进相关产业建设
建立中药材产业服务、配送体系,编撰常规中药材使用手册,普及中药材使用常识,引领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有效地培育相应的科技示范户或者示范点,做到以点带面,有效地提升种植户整体的科技素质。加大中药材制品的研发力度,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延长相应产业链,有效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农村种植业发展前景农村种植现状篇四
按照全国统一安排,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由农业牵头,畜牧、水产共同参与完成。为加强对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领导,确保我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取得实效,我市成立了由市农业局副局长陈超同志任组长、市畜牧局、市水利局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科、站技术骨干为成员的泸州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组(以下简称市农业组),负责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市农业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土肥站,承担全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农业组的具体工作。各县(区)成立了相应的农业源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组织辖区内的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全市于20xx年12月召开了农业污染源普查动员会,全面安排部署了此项工作。
我市农业源污染普查工作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在农业组的统一组织下实施,由市农业局、水利局、市畜牧局抽调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21名分别承担种植业源、水产养殖业源、畜禽养殖业源的普查指导、质量管理和审核工作。滤布并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制定农业源普查实施方案、经费预算、质量核查办法,共同组织培训会、普查试点和质量核查工作,确保了我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普查工作开展初期,农业组“不等不靠”,在国家、省没有划拨经费,市财政对资金还未做出安排的情况下,为保证普查工作正常开展,市农业局挤出经费垫支10多万元作为使农业组普查工作启动资金。目前,市农业组向市财政局申请的400多万普查经费已到位80万元;各县(区)也积极想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已落实普查经费96万元,确保了普查工作的顺利展开。
按照《泸州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宣传方案》,在泸州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制定了普查工作宣传方案,大力宣传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是利用会议宣传。我们先后召开了市县(区)农业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参加的各种会议,反复强调宣传污染源普查的指导思想、重大意义。
二是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参加了《泸州晚报》的“新闻面对面”栏目组织,有市环保局、市农业局、普查员和普查对象参加的污染源普查专题讨论,围绕污染源普查的目的、意义、对象和时间安排以及普查对象的疑虑、普查中的困难开展讨论,通过专题报道,扩大了普查工作的宣传范围和效果。
三是向普查对象做好宣传。采用横幅、标语、信息专题等方式开展宣传,并向普查对象散发了“致污染源普查对象的一封公开信”。这些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为我们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量大,时间紧,在全国是第一次开展,无经验可借鉴。各县(区)在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选聘上,重视人员的专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主要选聘乡镇农技服务体系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普查员。全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共选聘普查员1149名,普查指导员150名。其中种植业源普查员339人,普查指导员45人;水产养殖业源普查员398名,普查指导员59名;畜禽养殖业源普查员418名,普查指导员 46名。为了确保普查质量,提高普查员的业务能力,一方面认真组织召开培训会,对普查指导员、普查员进行普查总体方案与技术要求及普查员、普查指导员职责要求、普查基础知识、入户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的系统培训,又按专业详细讲解普查表格、普查数据审核、质量控制和模拟填报,分专业进行辅导、考试;为准确、及时地展开清查、入户调查、数据录入和上报各类数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市县两级共召开培训会 35场次。另一方面为了使普查员尽快掌握普查方法、程序、技术和要求,20xx年元月7日市农业组组织全市各县(区)普查指导员在龙马潭区特兴镇分三个组(种植业、水产、畜牧)开展普查试点工作,在市级普查指导员的指导下对普查表格进行实地填写,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普查对象、内容、范围,使县(区)普查指导员对整个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流程有一个实践过程,总结和摸索经验,为下一步全面展开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全市七个县(区)也分别进行了普查培训和普查试点工作。
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涉及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三大类,按照技术规程,根据专业特点,分别开展清查工作,通过认真清查确定农业源普查对象共17982个。其中种植业9979个,水产养殖业3791个,畜禽养殖业4212个。
1、种植业
农村种植业发展前景农村种植现状篇五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主要生产资料归农村社区成员共同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果实的经济组织形式。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当前所指的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建立在农村社区(行政村或者自然村)基础上的集体经济,有时也指建立在村民小组基础上的集体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改变了过去“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基本经济体制,村级集体经济成为农村基本的经济组成部分。并且,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村级集体经济改变了过去“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体制一统天下的格局,在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衍生出多种实现形式。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一些农民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村社区或突破社区界限,自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经济组织,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
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实可能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具备了现实可能性。
1.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组织基础依然存在。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一些农村在行政村(原生产大队)或自然村(原生产队)的社区范围内,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国目前存在200多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有一些农村没有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实际上履行着部分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在农村改革的过程中,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一直发挥着集体经济组织的部分功能,如对集体土地进行发包、收取集体提留(农村税费改革后这项职能已不存在)、为家庭分散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进行集体积累等经济活动。这一农业集体化的制度成果,绝不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羁绊,而是今后发展村级
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组织基础。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不是要改革掉这些集体经济组织,而是通过改革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只有这样,农村改革和发展才能向着邓小平所讲的高水平的集体化方向不断前进。
2.工业化发展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不仅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准备,而且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一,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进程,转移了大量农村人口到城镇就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为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既可以是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成的土地承包大户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来实现。第二,工业化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为实现农业集约化、集体化创造了基本物质条件。第三,工业化为农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3.农村改革和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现代农民。农村改革30多年来,尽管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人才大量流向大中城市,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造就了一批立足农村、发展农村的现代农民。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了原有的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意识,在市场经济中锻炼和提升了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当前,已有近70%的农民具备中等教育文化程度。此外,国家还采取了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加强农业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派遣大学生村官等有效措施,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现代农民的形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储备了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4.广大农民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愿望。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下,全体村民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在水涨船高的对应关系。一般说来,集体富,村民富;集体穷,村民穷;集体空,民心散。这一点无论是从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还是集体经济脆弱的村,都能得到印证。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意味着村民负担的减轻、收入的增加,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村民福利的改善。因此,广大农民具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愿望。不过明显的一点是,无论是广大农民的心愿还是现实发展都清楚地表明,广大农民不再需要过去那种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归大堆”的集体经济,而是要求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使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障碍
尽管当前具备了逐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实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就能一帆风顺、顺理成章。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现实,还需要克服不少困难和障碍。
1.社会舆论仍然对集体经济存在偏见。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一股否定集体经济的风气。一些学者大肆渲染刘庄、南街、华西这些集体经济典型村的特殊性,无视这种特殊性背后的历史必然性和普遍性;有的学者否定中国农业合作化过程的合理性,认为中国根本不存在集体化,只有“被集体化”,直接为土地私有化鸣锣开道。在他们看来,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低效的、落后的,而且是不人道的,是腐败和村霸的“温床”。这些认识的根源在于,一是,由于各地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在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一些集体经济“空壳村”,问题更严重。在反思这些问题的时候,一些人首
先有意无意地将集体经济看作罪魁祸首,而根本不去思考集体经济的弱化所引发的更严重的问题。二是,在思想上绝对地、片面地看待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的关系、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看不到二者的对立统一性。因此,他们看不到或者无视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一提集体经济就立刻与产权不清晰、低效率、管理不善划等号。他们看不到改革开放为逐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所准备的物质基础,也无视广大农民群众要求发展集体经济的根本意愿,而一味地不顾实际地强调私有化的改革方向。在他们看来,谁若强调发展集体经济,谁就是极“左”的表现,就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
2.一些地方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在集体经济是保守的、落后的这一不利舆论影响下,一些地方缺乏集体经济发展的宽松政策环境,造成集体经济贷款难、税收负担重等问题,一些改革政策措施很难落到实处,党的方针政策被流于形式。
3.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自身本领过强、作风过硬的带头人和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早在1987年,中共中央发出《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通知,要求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合作组织的干部,要由具有献身精神和开拓精神、办事公道、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担任。目前,在集体经济实力弱的农村,党员年龄偏高、文化水平较低,党员干部队伍不稳定,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强等问题比较普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尤其是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限制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已经成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迫切要求。
4.集体主义观念有所弱化。集体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集体经济的灵魂。由于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深刻影响,加之小农思想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等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广大农民仍然不可避免地保存某些旧社会的思想和习惯。一些地方“有分无统”、“重分轻统”的做法,使广大农民多年形成的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削弱。
5.人才缺乏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既缺乏懂得现代经济管理的人才,又缺乏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科技人才。在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存在着决策不科学、创业观念淡化、挥霍集体积累、无视集体财产流失、忽视市场经济规律、产品科技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等现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更多地表现出无奈。
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前景
目前,有学者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体制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由,或以农村集体经济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为由,开出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土地私有化药方。但是,土地私有化绝不是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农村土地私有化的改革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会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基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大局,而且关系到中国广大农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问题。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集体经济
的多种实践形式,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途径,坚定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引导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目前,在全国已有8000—10000个高水平的农村集体经济。无论是在东部沿海(山东省烟台市南山村),还是在西北边陲(新疆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无论是在彩云之南(云南省昆明市福保村),还是在黑水白山之间(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也无论是在中原腹地(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新乡县刘庄村等等),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都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将党的农村政策与集体经济的总方向结合起来,农村集体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彭海红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相关热词搜索:;农村种植业发展前景农村种植现状篇六
xx年,我局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市、县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中心工作。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农业项目建设、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等政务公开重点,运用科学管理理念,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工作力度,加快电子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步伐,提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水平,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工作推进情况
强化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电子政务工作,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领导、相关股室负责人参与的电子政务与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局办公室为机关电子政务及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负责工作机构,其它相关股室协助工作。
强化制度建设。为认真做好信息保密工作的前提下,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政务信息发布公开制度,确保了公开与保密两不误。
强化信息审查。我局信息发布工作由局办公室负责,信息来源由局机关各股室、乡镇农技站提供,重点反映农业新特色、新思维、新发展,信息审核实行层层审核,严格把关。审核完成后,信息交由局办公室专人发布到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数量。xx年,我局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共7556条,其中发送农作物良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供求等手机短信7439条,报道农业动态信息05篇,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2条。
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
xx年,我局未发生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及减免情况
xx年,我局未发生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及减免情况。
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xx年,我局未发生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情况
存在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82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