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起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
(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②不易生锈;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第1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鲁科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二年级化学选修4“反应原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案例(教师:胡婷婷)
微课程设计思路
这种异常现象带来的缺陷是什么?
如何改进该装置避免这些缺陷。从而引出盐桥的作用,并进一步介绍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同时为了帮助同学们在课堂上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探究,在微课中通过举例的形式介绍了设计双液原电池的方法。
课前自学
学生依据学习任务单在家观看微课程视频自学。
根据微课视频中学习的内容,完成作业平台中阶梯型练习。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盐桥在生活中各类电池的应用。
课堂中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通过整理以上问题发现学生对于盐桥这个实物比较陌生,对于它的组成、作用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会盐桥的作用。
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在作业平台中设计双液原电池,亲自感受盐桥的作用。
数字化实验展示:利用微电流传感器实时测定单液原电池与双液原电池的电流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图像中两种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变化曲线,对比两种原电池的优缺点。
文档
cuso4溶液、0.01mol·l-1 znso4溶液、1mol·l-1 feso4溶液、1mol·l-1 fecl3溶液、1mol·l-1 h2so4、1mol·l-1 nacl溶液。仪器:烧杯、导线、盐桥、电流计。
a 盐桥是如何阻止液体外流的? b 盐桥中的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c 盐桥中的离子流完了怎么办? d 盐桥的作用有哪些?而对于 e 生活中的电池有盐桥吗?这一问题在目前的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还未能解决。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环节。
知识拓展:学生交流讨论双液原电池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利用课前网络中查找的生活中各种电池的内部结构图,结合盐桥的作用,通过观察、比对、分析找出电池内部可以取代盐桥的部分——各种隔膜,在此过程中学生讨论积极热烈并指出了隔膜取代盐桥的好处是为了减小电阻。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电池,加深了学生对盐桥的理解,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随堂检测: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随堂反馈,通过三道练习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实现知识(技能)的构建与内化。
课后教学反思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按照“阅读学习任务单——观看微课——完成练习——课堂探究——课堂反馈——形成评价”的流程,结合自身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性地补充知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现了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
学生在学习微课时由于理解能力不同,独自在作业平台上自主完成作业时,会出现错误率参差不齐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分别录制微视频推送给作业中出现错误的学生,不需要在课堂上一一讲解。同时学生在学习同一知识时,所产生的困惑也会不同,在课堂上教师巡视学生分组探究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困惑与学生单独交流,予以指导,进行分小组或一对一的答疑解惑,进而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
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学生在课前阅读学习任务单后就明确了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从而根据任务单和个人需要选择观看微课的次数和时间,自主的有选择性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的掌握知识和概念。同时将课堂探究过程的实验方案设计前置,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 微课程及课堂教学点评
课前导学微课程:
文档
利用powerpoint课件录制微视频课程,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以简约生动的语言及清晰的实验录像,展现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教师讲解思路清晰,语言简练。微课程中插入很多图片和的录制的视频,并且视频的录制过程中,突出了实验的装置,而不是突出教师本人,这样有助于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同时边做实验边讲解,讲解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能很好的配合,截取的的图片(2:05处)清晰的反映出了实验前后的铜片和锌片发生的变化。在对图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0:35处和4:55处),边讲解文字逐渐出现,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理解。
但是微视频课程制作还不够精致,如:3:35处和6:45处,可以用powerpoint画图,并设置动画,规范的作图和动画,可以更加生动的显示原电池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过程和双液原电池的设计过程。4:13处文字可以慢慢的逐渐出现,不宜突然出现,5:30处的公式出现,可以用擦除的动画从左到右慢慢的逐渐出现,录课时的板书还不够规范,可以把部分的板书内容改为插入的文字,并且随着教师的讲解逐渐显示出来会更好。
课堂教学点评: 学生在课前,不仅让学生观看介绍双液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课程视频,还给学生留有学习任务单,通过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学习的内容、达成的目标、学习的建议和方法、学习的流程以及学习任务等内容。课堂教学开始,反馈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分别展示了几个学生设计的双液原电池。接着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16:50处),亲自搭建双液原电池,在实验中小组同学们间进行合作,有的实验操作,有的拍照上传,培训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网络平台,随即把不同组学生的实验情况呈现在屏幕上(21:50处)让大家分享。并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电池的区别是什么(23:05处)?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况呢?为了更加精准的反应两种原电池电流的变化情况,利用微电流传感器(25:40处),在屏幕上显示了单液原电池(27:15处)和双液原电池(28:25处)的电流变化情况,让学生们真实感受到两种原电池的电流变化是不同的,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和屏幕上的演示实验,二者结合进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双液原电池的优点是什么?从学生回答的问题上可以看出,学生是通过了实验发现了(29:55处)单液原电池的缺点和双液原电池的优点。这个教学环节,在培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培训了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亲手做实验是不会发现这些问题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再次动手(32:12处)操作,搭建更多的原电池。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指导。然后让学生把实验的结果与大家分享(36:55处),结合生活实际(41:40处)学以致用,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45:10处)。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原电池(46:05处),引导分析哪些物质起到的是盐桥的作用?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大家共同解决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49:55处),课堂教学的内容前后遥相呼应。这个过程既解决了原来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课堂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深化。
本节课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搭建两种原电池,同时把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结合起来,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自的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并能很好的把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最后的环节,通过屏幕展现了学生课前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回答,答疑解惑,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
文档
微课程设计思想 翻转课堂设计方案 课后教学反思
❖ 微课程及课堂教学点评。
课前导学微课程
用录课笔边书写边讲解,微课程中插入了教师亲自录制的实验视频,边讲解理论边实验操作,理论与实验很好的结合。在录制实验过程时,采用演示用灵敏电流计,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电流的变化,并突出显示了实验的局部过程。通过实验说明了单液原电池的缺陷,进而引出双液原电池。在讲解的过程中,随着讲解内容的变化,图形逐渐显示出来(4:15处),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采用边讲解边板书的方式,与课堂黑板上的讲授很相似,学生会感到更加亲切。
但内容的讲授和实验的讲解,声音的过渡不够流畅,视频录制好后,可以重新配音,保持所有内容声音的一致性。1:55处应该让学生看到,在硝酸铜溶液中插入锌片和铜片后,显示出电流指针的变化过程。
本节课课前既有微课程视频,又给学生发放了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教师下发的任务单,指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避免了自主学习的盲目性,同时也作了课堂学习形式的预告。13:28开始上课,讲课开始,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前微课程自主学习的情况,同时对学生课前原电池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简单分析,为接着进行的设计原电池的实验打下了基础。紧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设计的方案或屏幕上展示的方案动手设计原电池(17:40处),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设计制作原电池,并将设计的方案拍照上传,实验结束后,分组发言共同分享(22:35处)实验的成果。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的基础上,教师归纳(24:28处)总结了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又调出了课前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反馈的问题(25:15处),根据学生实验的情况,引导学生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遇到的问题。并通过flash动画(28:24处)形象说明离子运动的情况。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30:25处),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31:10处),这个过程既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疑问,同时把知识进一步的引向深入。为了说明两种原电池的优缺点,播放了教师录制的实验视频(35:05处),由于该实验的过程较长,通过播放视频可以节省课堂上做实验的时间,同时也说明了两种原电池产生电流的特点,此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双液原电池电流较小(38:05处),把知识进一步的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分析由于盐桥的加入,增大了电阻,引起电流变小,同时又引导分析如何减小电阻使其电流增大,最后学生回答增大盐桥的面积且减小长度(40:10处),这正是物理学中电阻定律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同时由“纸”引出了“膜”,知识逐渐由理论到实践,引向生活、生产的实际。接着在知识延伸的过程中,介绍了离子交换膜(40:50处),文档接着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到生活实际中,展示了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同时让学生亲自感受干电池的结构(43:28处),学习的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原电池(44:40处)让学生体验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并再次拍照上传共同分享实验的结果。最后通过平板做练习(50:10处)和继续设计原电池(51:30处),检测学习的效果。
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和实验相结合。根据学生课前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课堂中进行实验探究,课堂上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验引导分析,解决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中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
文档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84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