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妙手著文章出处篇一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回首自己六年多的新闻工作,首先从脑海里蹦出来的就是陆游这副对联。
20xx年三月,我结束十六年的教育工作,投身新闻事业。当上记者,伴随强烈新鲜感的是知识面狭窄的窘迫。想要干好一项工作,务必有必须的知识储备。没有准备的行动必然导致手忙脚乱。我的第一次采访虽然事后在领导帮忙下完成了这篇通讯报道,但写作过程磕磕绊绊,苦不堪言。总结教训,是自己采访前案头准备不足。那位企业家的背景、企业产品及其在全市产业中的位置、企业文化等等一概没搞清楚,贸然采访,只能一头雾水。
稿件写好了,发表了,看着报纸上那署了自己名字的一千多字,心头涌上一丝甜、一丝苦、一丝酸。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啊。有时候,做足了采访前的案头准备,可真正采访时却发现准备的东西派不上用场,甚至采访对象与资料都得临时调整。这时候只能“急中生智”,高速开动脑筋,找准新闻点,设计问题,完成采访。采访完成不代表稿件构成,往往是采访后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充足的素材,但回来写作时才发现还是有些问题没搞清。即使找准了新闻点,取得了充足的素材,解决了“写什么”,构思成文的时候还会遇到“怎样写”的问题。
为拿出一篇稿件的框架思考一两个小时,为求得一个适宜的句子、恰当的词语推敲十多分钟,那都是常事。“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那时候,感觉自己真的能和古人想通。《仪征信息》的记者跟其他平面媒体的记者不一样,我们既是文字记者又是摄影记者。这对.记者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报道重要领导领导活动时,记者同时操作照相机、录音笔、笔记本,兼顾文字与图片而能不顾此失彼,确非易事。做记者的时候,我多负责重要领导活动的报道,其中的甘苦比别人体会得更深。此刻,我做修改,轻易不枪毙记者的稿件,稿件质量但是关,哪怕让记者一改再改。新闻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没有干过,真的不能深切体会其中的艰辛。
从一线记者退居幕后做修改,工作节奏放缓了,大脑神经却绷得更紧。修改工作最可怕的敌人是“熟视无睹”。周日到周五,每一天看稿、改稿、校对,视线里通常都是熟悉的地名、人名、职务、企业、项目熟悉的东西看多了,大脑便会抑制神经兴奋,把似是而非的东西误读成正确的东西,一些错误就“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前些时候把温*总理的名字弄成了“温家室”,我想,做过修改的人恐怕都能“理解”这样的错误。修改工作的每一天,除了安排好版面、处理好大是大非方面的问题,我就一向*自己始终以陌生的眼光审视稿件的每一个词句、标点,留意翼翼地绕过一个个“熟视无睹”的陷阱。记者节到了,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多少有些感触,对自己这份工作取得的成绩多少有些自豪。
但是,想一想范长江、邹韬奋这些前辈,比较当今为和平、发展、民生而奔走甚而血洒战场的杰出同仁,我们才算什么用“忝列其中”描述我与新闻记者行业的关系是恰当的,这绝不是谦虚。
妙手著文章出处篇二
1927年,有一位伟人与19名战友一起,被国民党军阀杀害,后葬于香山边的万安公墓;85年后的今天,在这纪念先人的清明时刻,我来到了万安公墓,来探望这位伟人来了。
走进陵园,正中间立着他的汉白玉全身雕像:一身正气。脸上还分明地表露出他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双眼射出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以雕像后,是他与妻子的墓,墓后墙上是邓小平爷爷题辞“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墓的两边是两要小道,通往事迹展厅;两小道的外侧都是竹林,竹杆或竹枝上红丝带、黄丝带满园、成串的千纸鹤、追思卡等都随风轻舞,无一不透着天下人对李大钊的衷心的尊敬与热爱、深深诚挚的思念…林中有许多名人给李大钊题的挽辞:有的平淡之中溢满情真意切的友情;有的尊敬之中深蕴高度赞颂;…读罢,都叫人心酸。
怀着激动的和崇敬的心情,我踏进了李大钊事迹展览厅。一进门,首先蚋进眼帘的是厅正中的巨幅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家中的对联,从此联中可读出李大钊的爱国情怀。在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了解到了,李大钊宁可被捕也不离开他的工作岗位,他被捕后,受尽非人的折磨,敌人也没是到一点儿他们想要的东西。此时此地,课文中所描述的一切清晰地在脑海里浮现。
走出了陵园…我的身后有更多和我一样尊敬李大钊的人们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纪念我们心中的英雄。
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
妙手著文章出处篇三
;在刚刚结束新闻职业生涯一年后,他在大学教师岗位上拿下了人生中的第二个中国新闻奖,成为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辽宁省唯一获奖的大学教授。投身党的新闻事业20余年来,现为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高级记者的孟嘉多已经成长为辽宁省优秀专家,获国家级、省部级新闻奖特等奖、一等奖33次,并入选“中国好人榜”。
“有99%的人选择安逸,
但我宁愿做那1%”
翻看着往年别人的优秀新闻作品,青年孟嘉多不禁在心里嘀咕:“怎么我就写不出来?他们都是怎么写的?……”一边翻看一边拿出纸笔,一字一句誊写起来。觉得抄写还不够,他又拿来主编修改过的文稿,认真与原稿比较。
“问题出在哪儿?为什么这么修改?”在思索与誊写之间,他恍然大悟:原来新闻要这样写!而就是这样一个转变,让孟嘉多捅开了新闻写作这层神秘的窗户纸。
2008年,新闻报道《一个爱笑女孩的最后心愿》感动了辽沈大地,文中一句“妈妈,如果我的角膜能使别人恢复光明,我还在这个世界上看着你;如果我的心脏能在别人的胸腔跳动,我还在这个世界上爱着你”牵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在锦州师专上学的铁岭籍女大学生孙祺突患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她希望能在离世后将器官捐献给社会。
孟嘉多得知消息后立即赶赴医院,同时组织起一支156人的献血团队,为挽救孙祺的生命争分夺秒。
没人敢保证孙祺的存活概率有多大,但孟嘉多还是选择奔走于各大企业之间,号召企业和社会为孙祺募集爱心善款。在他不懈的努力下,奇迹竟真的出现了:孙祺身体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半年后康复出院,并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如果孙祺没有被救活,你会怎么办?”辽宁电视台记者采访孟嘉多时这样问。
其实,这样果断的预判能力和新闻素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养成。初入新闻行业时,孟嘉多也曾有过自我怀疑。
“新闻记者在我看来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有时看着署名就会想:我真的是一名记者了吗?我已经准备好了吗?”为了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尽管身在锦州的市级媒体,孟嘉多始终坚持用省级、国家级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每篇文章都当作要参评中国新闻奖一样认真对待。
最初当记者时,孟嘉多曾不满意自己在采访时操着一口锦州方言,怕给采访造成障碍,便拿来录音机一句句地跟读,学习普通话。遇到采访不顺利时,便反复琢磨采访技巧,思考怎样才能问出有价值的信息。他还坚持研究国家政策,与省级、国家级媒体方向保持一致。
“我收获了个‘1,
但更应看到我准备了‘10”
“中国新闻奖我上小学时就知道,那是每个新闻工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孟嘉多感慨道。
随着新闻作品越写越多,好作品也积累了不少,可遗憾的是身在市级媒体,与中国新闻奖总差了一个平台、一个渠道。
2014年,对于中国新闻界来说极不平凡。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机制启动一系列改革措施。“两奖”评选增加了受理自荐、他荐参评作品和参评者,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等全国11家新闻教研机构可独立推荐参评作品。
2015年11月8日,《锦州晚报》发表的新闻通讯《损失5万 挽回140万 村主任舍自家鱼塘救活乡亲田》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也是孟嘉多通过自荐制度获得的自己人生中第一个中国新闻奖,而全国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靠自荐获奖的稿件仅6篇。
“做硬骨头好人,为普通人发声”
第二天一早,《亲爱的,多想多想再留住你几天》的锦州版“山楂树之恋”见报,“深情哥”为绝症妻子奔走的消息传遍锦州大地。
孟嘉多有时也会遇到难缠的采访对象,采写调查报道经常会遇到各种阻力,甚至还可能威胁到他的人身安全。
“不行!这事你可不能去,太危险了!”母亲听闻儿子报的选题,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孟嘉多只好背着家人写调查报道。
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3月31日下午,30名扑火队员在转场途中,突遇山火爆燃牺牲。就在大家沉浸在悲痛中,痛心悼念英雄时,网络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看到这样不和谐的言论,孟嘉多非常气愤。“这不是往烈士家属伤口撒盐吗?”他当即决定:撰写评论文章对这种言论予以驳斥,纠正侮辱英雄的歪风。而正是这篇《决不允许恶意调侃救火牺牲英雄》的文章,为孟嘉多第二次敲开了中国新闻奖的大门,两次获奖相隔5年。这篇文章成为辽宁历史上第一篇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网评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8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