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记承天寺夜游品析6篇(通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50:50
最新记承天寺夜游品析6篇(通用)
时间:2023-06-06 15:50:50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篇一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情感目标: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勾起文人的觅友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情肠。正是那一缕月光引着文人苏轼夜游承天寺,写下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去游览承天寺,好,一同走进文本《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习任务:

1、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2、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3、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三、初读

1、学生听一遍录音,并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生解决听录音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太把握的字音和节奏问题。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听他能否读准节奏?

5、鼓励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

四、知文意

1、在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结合课下注释自通课文,有问题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解决,并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疑难标画出来。自学完成后大家讨论,由老师或别的同学给予帮助,来解决所存在的疑问。

2、交流自学成果,并请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男生抢答: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教师在学生抢答后做简单的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信心。

五、品闲情

1、在检查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苏轼和张怀民两个闲人夜游承天寺欣赏月下美景的故事)

2、在第一题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 “闲”该如何理解?可以用组词的形式解释。(清闲、闲情、闲趣、闲暇、闲愁、闲置)

3、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闲”藏在哪些句子里。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学生前后四人形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投影】此部分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

(1)“闲”字藏在“解衣欲睡”一句中,因为与前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连起来,让我们感觉,到了晚上,苏轼就睡觉,说明他很清闲。

(2)“闲”字藏在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因为他本来就要睡觉了,突然看到月光很美,然后便出去观赏月色,可以看出他有闲暇。(引导学生试着用欢快的语气读出这种闲情雅致)

(3)“闲”字藏在“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中,因为“步”是散步的意思,说明他很悠闲。(4)“闲”字藏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因为苏轼能将月色写得如此细致、美丽,能将竹柏的影子观察得如此仔细,表明他很有闲暇,很有闲情雅致。

(1)隐身在“盖竹柏影也”中,因为没有月光就没有影子。

(2)隐身在“如积水空明”中,我认为月光皎洁、明亮,从“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明”字看出,空就是没有,写出了月色的清澈,就像没有一样。

5、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既然月光那么的澄澈透明,去掉“如”行不行 【投影】(如是好像的意思,是比喻,是不真实的,是作者的相像。如果删掉,就与事实不相符,如字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本身没有水,其实是作者把月光照射的庭院里比作有水,以此表现月光之明,之美。)

(直到体会出“盖”字是“原来”的意思,写出了作者的恍然大悟,藻荇原来是竹柏的影子。)(摇曳在风中的竹柏经过月光的照射,影子投在庭院里,形成一处在水中摇摆的动景,与积水空明的静景相结合,是动静结合的写法。)

7、读一读这句美景,注意语气要舒缓些,面有喜色。读出了月色的空明澄澈,读出竹柏的清丽淡雅。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然后用自己的话来将想象到的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如果你喜欢绘画的话可以将想象到的画下来,以画代写。(2分钟后,学生展示。)

(1)月光在漆黑的庭院中洒下银色的光辉,苏轼和张怀民来到院中,月光照在地面上亮闪闪的,像水面一样澄澈、明亮,院子旁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映在月光中,参差披拂,宛若水中的藻荇,非常美丽。

可以做简要评价:你写出了那晚皎洁的月光和淡雅的竹柏。

(2)清幽的月光落在地上,脚下,像积水一样清澈、明静,水中布满了灰色的柔软,水草一般随风飘动,在那银色的水中变幻着,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淡雅的影在空明中,显得越发醒目了,衬着月夜的特有的宁静和独具的自由。那院中,同样自由、清闲的苏轼和张怀民在正在悠闲漫步。

8、你不仅读懂了那夜的景,也读懂了那夜的人。有谁画出了美景,展示一下。同学们我想即使是作者在世也定会认定我们是他的知音。是穿越时空的知音啊!作为知音也必定能理解先生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我们来看一段背景资料。(大屏幕)

六、悟闲愁 【投影】 出示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背景资料 附:背景资料库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庭,被捕入狱,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经多方努力,才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公事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1、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被朝廷闲置不用的人

2、一个被朝廷闲置不用的人,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 失望、郁闷、愁苦、压抑(学生尽量多说)

3、套用句式“我之所以,是因为。”替作者倾吐心声。老师为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之所以“入夜便解衣欲睡”,是因为做此闲差,无事可忙,不如倒头睡去,忘却烦恼。

大家可以前后四人形成小组,交流探讨一下。然后起来与大家分享。

(1)我之所以“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因为我在这里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实在是太少了。(苏轼当时是孤独的,他本是一个非常喜欢交朋友的人,余秋雨先曾说,苏轼一生的一半是为朋友活的,但是到了黄州之后,他的境遇却变成: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大家可以想象苏轼当时是怎样的落寞。)

(2)我之所以出来欣赏月光,是因为我想忘掉之前的一切烦恼。

(正所谓“寂寞无人见,浮生半日闲”,赏月的闲情雅趣背后却是谪居的孤独与惆怅啊。)

七、懂闲人

1、这种闲愁集中在哪些句子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2、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呢。低沉、失意、缓慢

(3)那应该用什么语气 高昂、明快

(有一种能够赏到美景的自豪感)

八、悟人生

1、他在遭贬期间,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之作,成就了苏轼的美名。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大屏幕)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大屏幕)贬官蕙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大屏幕)

3、同学们面对逆境能泰然处之的苏轼,你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4、同学们,做人就要像月亮一样,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都要放射最皎洁的光芒;做人就要像苏轼一样,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用首字提示法,齐背美文来结束今天的承天寺之旅吧!

5、齐背

九、结束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篇二

一、主要内容梳理 1.分层理解

中心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闲的理解: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景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主要内容考察方向预测 1.景物特点

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50字以内)

2.主旨情感

本篇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篇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熟悉课文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

《苏东坡传》 第16章)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生齐读

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我们再试试。

生齐读

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同学们再读读。

生齐读

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

同学们再试试。(生齐读)

生:欣然、相与、亦未寝。

师:好,我们最后来读一遍。(生齐读)

五、有味的分析

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

(生无措)

师:现在我要为难一下大家。别看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为两段,也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

师:同学们交流一下道理。

生1:我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里写作者邀请好朋友去承天寺,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描写庭中的月色,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抒发感情。

师:有道理,但你这个会有人跟你商量的。

生2:我也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邀朋友赏月,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感受。

师:好的,你的看法与那位同学的看法有点不同。

生3:我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是叙事,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中庭”邀人赏月。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月色,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我很喜欢你的发言。我提出一个假说,将你的四部分合成两个部分,你想想再告诉我。

(请生3坐下。)

师:你们学过《一步再走一步》吧,一共两段,一个是故事,一个是议论。《狼》共5个段,前4段是故事,后一段是议论,凡是遇到这样的文章,我们都可以分为两部分。

生3起:我想了一下,两段可以这样分,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这是记叙事情经过,最后一句是发表议论。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把这样的词眼读一遍:

幻灯片展示:

叙事、抒情

记叙、描写、抒情

起、承、转、合

六、有味的赏析

〔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学生思索。师:好的,同学们之间还要继续地交流一下。(片刻)

师:请同学们发表“课文观感”

生:我觉得“相与步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

师:很好,谢谢你看得这么细微的地方。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

师: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生:我认为“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字笔锋一转,表达了一种失落之情。

师:这位同学发言的优点在于他运用了术语――笔锋一转。

生:――

师:他看到了一个更深沉的问题,不仅看到了作者的处境,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环境,这也是言之有理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小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读背,分析,欣赏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转载自http:///

无限风光在“神品”(1)

——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评点

此文全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8期。

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

2008年11月,余映潮老师在江阴英桥国际学校执教了《记承天寺夜游》一课。

余老师课堂教学中结构清晰富有层次的板块设计,平实中起波澜的课堂氛围,形式多样积累丰富的学生活动,再一次让所有的听课师生折服。老师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这是一堂纯粹的语文课。

余老师在介绍背景时引用了梁衡对课文的评价:“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可以说,整堂课的教学是围绕“《记承天寺夜游》是一件神品”这样的定位逐层逐步地展开的。这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对课文进行神品的一次语文旅游。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评点和欣赏余老师的这节“神品”教学活动。

1.厚实的背景铺垫

我们先回顾一下课堂教学的序曲部分:

资料1: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资料2: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资料3: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资料4: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在第四则资料后,老师解说到:这是作家、学者梁衡先生的评价。“两轴精品”都在我们这一册书里。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个字的文章是神品。(屏幕显示:神品)(老师板书:神品。)神品,神在哪里呢?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这篇文章。

背景介绍这一环节,教师用“助读资料”的方式一层层地、由浅而深逐渐深入地铺垫介绍,自然圆润地导入课文。

穿插作为一种手法,有多种形式和多项作用,所以选择穿插什么,何时穿插就很有讲究了。在开课的这一环节中,老师引用的助读资料包括了苏轼文学史上的地位、人生遭遇、写作背景以及课文的艺术成就。从浩如烟海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中精心遴选了这四则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创意设计,这是在为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作者做合适和必要的铺垫与蓄势。从所呈现的内容上看,背景资料是很厚实、精恰的。联系全课的教学过程来看,从资料4概括出的“神品”二字成为整堂课的教学线索。相机板书的两个醒目的大字“神品”更为学习课文创设了特别的氛围。

2.精细的朗读训练

有味地朗读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可以看出,“有味地朗读”的四个要求是有梯度的,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由读通读顺文章到身心融入课文宁静的氛围,最终通过朗读实现理解人物的复杂情感,一步步深化,由文面走入文心。

前两个起步阶段的朗读环节,老师或以示范朗读或通过直接点拨来进行指导。每一次朗读都结合具体字词做很到位的指导。

第三个环节的“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指导策略进行了调整。

师: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你认为,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开始思考。我们讨论后再读。

这一次的朗读指导没有像前两次那样直接提示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先去感受,使整个的朗读指导变得立体起来,指导的节奏和方法都有了活泼的变化。这一次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兴致”,这样有深度的雅词学生不太好把握,老师把难度降低,给学生以台阶——“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这样,学生的体会就有了抓手。

虽是让学生寻找“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实际上也是在做文本分析与解读,这就巧妙地将朗读指导与文本理解融为一体。因为惟有深入理解文本,才能读出作者的心境;对文本的理解是为朗读服务的,而朗读又是理解文本的一个媒介、导体,如何处理好这一部分中朗读与解读的关系就显得很微妙了。所以,理解到何种程度需要老师事先对文本深入地钻研,课堂上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维度,因为从教学板块看,这还是“有味地朗读”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朗读指导,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对教材的深度研读。

第四个环节的朗读,“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作者很感慨,但这种感慨的意味我们一时又说不清楚。“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有感情朗诵)是啊,这种复杂的情愫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合念一遍,把这四次的朗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盖”字,有点欣喜的味道,(示范)“盖——竹柏影也。”“但”字要稍微地延长一些。

(生再齐读课文)

师:真好!我们都已经体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让我们能够这样去朗读,这也许是苏轼也没有想到的。有了前面的分析,这里就顺理成章了。

在文章讲析前,要学生读出作者的“复杂的情愫”是很难的。于是在这一个小环节上,老师的朗读指导又有了变化,对文章的末三小句稍作了讲析。提示学生“盖”要读出惊喜,“但”要拖长一些。最后扣住“神品”这一教学线索,“我们都已经体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让我们能够这样去朗读。”再一次给学生强化“神品”的魅力这一意识。

在“有味地朗读”这一环节,老师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的层次和角度,通过精细的训练将朗读的技术指导和艺术指导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会朗读,朗读文本与理解文本这两项任务自然而巧妙地融合,实现立体地朗读和立体地解读。

无限风光在“神品”(2)

——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评点

此文全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8期。

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

3.绝妙的结构分析

在人教版中,这篇课文虽然只有一个段落,84个字,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一个段落内部的结构确实是那样的美。如何分析和欣赏这种美,余老师匠心独运,设计了“变形”这一听起来很新鲜的环节。结构分析这一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处理令所有听者惊叹不已,以为妙绝。

ppt呈现:

有味地分析

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

师:下面我们对文章进行“有味地分析”,请你将课文进行变形。课文只有一个段落。先思考一下,你如何将课文进行变形,要讲出道理来。什么是变形呢?(语音强调“变形”二字。)老师先不做解释。进入课文,将课文进行变形。

(生苦苦思索,师巡视。)

师:我试问一下,你们理解了这个“变形”的意义吗?需要老师解释吗?(语调上扬)生:需要(学生齐声地说)。

师:那我就太高兴了。悄悄地告诉大家,这一篇课文,别看它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重新编排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四个部分。下面请你尝试一下。

在这一环节,老师有意“卖关子”,“折磨”学生,让学生产生困顿、迷惑,让他们苦苦地思考,先进入沉思默想的状态,让他们先凭感觉去“变形”,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板块实现了自然的过渡,由热闹的读转入平静的思的阶段。课堂教学节奏和氛围呈现出动静结合的特点。

学生苦思冥想而不得时,会产生“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强烈期待。老师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先很有煽动性地问“需要老师解释吗”,待学生情绪饱满地回答“需要”后,老师再像偷偷传授秘籍一样地“悄悄地告诉大家”,这样张弛起伏的语言对于正在沉思而又思之不得的学生们来说是很刺激的。老师穿插了一个很小的讲析,使学生恍然大悟。这一个小环节中老师的语极富表现力。这是教师课堂语言魅力的自然表现。

结构欣赏前,学生的思维经过了这样的一个起伏过程,尤其是体验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迷惑与清晰的强烈对比,对“变形”自然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因此,在后面的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发言踊跃。

从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结构分析,用“变形”来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结构美,这样的教学手法可谓灵动活泼。

我们来看下面两小段老师的评点语和小结语。

师:嗯,很好。我们这是人教版的教材,在苏教版的教材里面,就把它分为这位同学刚才所说的叙述、描写、抒情三个部分。原来,这84个字是这样的有味道。它的组合竟然是这样有奥妙,可以是一个篇章,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也可以是三个部分、四个部分。这就是神品的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

师:分四层就更有意思了。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用抒情议论托起全文,收束全文。所以,合,是很有力量的,它依托于前面的叙述描写,带给我们的情感震撼力是最大的,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内部美妙的结构被老师解读得如此透彻。惟有这样的解读才能够设计出如此灵动的“变形”创意。变形——一种新颖的结构分析方法。

在结构分析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们领略到了名师对文本的钻研,同时更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正如铺路石、台阶,“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而这一切,均源于老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能预测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进行点拨,“授之以渔”。

4.丰美的妙点揣摩

生:我觉得“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很美。他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横”一词写出了影子的繁密错综,很有韵味,又烘衬出了周围的环境。

师:好!这个“水”字用得好,本来就可以直接说“藻荇交横”,但“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们一种澄澈的、透明的感觉,而且和前面的“积水空明”照应起来。

生:我要说的是“怀民亦未寝”的“亦”,因为这个“亦”字,显出了苏轼和张怀民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朋友。

师:两个都是被贬谪的人,两个人的心情也许都是很复杂。他品的“亦”比我们起初读课文时品的“亦”还要深刻些。

生:我要说的是“月色入户”的“入”字,给人以动感,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写出了月光。

师:对,一个“入”字用得好。给一个寂寞的人、失意的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生:我觉得“盖竹柏影”的“盖”字用得好。庭中的美景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给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更增添了韵味。

师:她的表达非常好,高雅。这个句子真的是写得好,没有直接说竹柏影子透过月光投在地上,是那样的漂亮。而是先说庭下像水一样的清澈,那么空明。最后点一下,这是竹柏的影子啊!一种比较轻微的惊叹在里面,“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确实写得好。

生:我觉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写得美。这句中没有一个字是写月亮的,却给我们在月光下散步的感觉。

师:好。这个句子每一个地方都写了月,都写了月色,都写了月色的美丽,但是,他没有用一个“月”字。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

在“有味地欣赏”这一环节中,学生都能抓住重点字词进行品味、欣赏,欣赏了字词、结构、景色、情感等各个方面的美,几乎涵盖了文章所有的美点。这一点,启发我们,只要老师指导得法,学生有法可循、有法可用,学生的活动一定是充分的、有深度的。

在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后,老师把课文的美点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美在篇幅的精短

美在内容的丰满

美在结构的灵动

美在月色的描写

美在情感的波澜

美在“闲人”的意味

这真是一个美妙的课中小结。老师的小结更显出这件“神品”从形到神的丰美。六个美点是老师钻研课文所得出的,老师的功力从这样的美点提炼中亦自然彰显。

简短的84个字,品出那么多的美来,这“品”行为的本身就够“神”的了,足见余老师对文本的挖掘之深、功力之厚;更表现出余老师对课堂的调度运筹帷幄、张弛有度的风采。

余老师开课即给课文定位为“神品”,板书的两个大字“神品”一直在提醒学生们如何看待这篇课文,更见证着师生的“神品”活动。综合一节课的教学看,课文本身是一件神品,余老师的教学更是在带着学生“有味地”神品这件作品。课文作为神品的魅力千百年来已被世人欣赏,余老师的这节神品教学却是语文课堂教学这座公园里的一个富有魅力的新景观。真可谓无限风光在“神品”!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篇四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讲授法,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我想请问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吗?当你陷入困难和挫折时,你是否感到沮丧、不知所措甚至痛苦呢?老师跟同学们一样,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也会产生这种心理。有一个人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个人所经历的痛苦比我们更深,挫折比我们更多( 多媒体展示:)

这个人就是——苏轼。上节课我们朗读了他的写景文《记承天寺夜游》,并疏通了文意。可是却还不知他历尽人生沧桑,看尽世态炎凉,为何如此快乐?今天,我们再随着苏轼去承天寺同赏秋月,探寻快乐的真谛。3’请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二)课文朗诵。

1、老师范读 1.5’ 2、同学齐读 1.5’

( 多媒体展示:)

过渡语设计:疏通文意的工作我们已经完成了,现在我们温习一遍。

(三)文意疏通,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3’

抢答题: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的藻荇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过渡语设计: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你能快速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吗?

( 多媒体展示:描写环境的句子)(学生找出后要求学生齐声朗诵)

(四)景物赏析

(1)启发:这句话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怎么表现的?

超级链接一: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暗喻:月如水(清明澄澈)

映衬:影衬光(清丽淡雅)

藻,荇交横(若真是水中所见,可见水——清)月色之清

盖竹柏影也---(影子分明,则说明?光——浓)月色之浓

(3)超级连接三: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点明时间,秋夜,地点,承天寺,再加上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渲染出清凉幽静、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意境,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而添加语增添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地点,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五)探究苏轼的心境10’

(1)师:苏轼讲了原因吗?(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那么怎么理解“闲人”这一词呢?(课文有注释)

师:“清闲的人”。苏轼的“闲”是有特殊背景的。(多媒体展示:)

师:可见,苏轼在黄州的“闲”,是迫不得已的,“闲人”之说蕴含着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感慨,可是作者并没有悲叹,而是自嘲、自慰。

(学生讨论后明确:忙里偷闲——闲情雅致)

师:让我们再次齐读写景的句子,由“景语”来体察“情语”

(描写环境的句子)要求学生齐声朗诵

苏轼心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的美景体现了内心的宁静旷达与明亮。

你从这些诗词中看到苏轼怎样的心境? (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呀!有了豁达的心境,在他的作品中就没有了沮丧、抑郁。

(六)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豁达心境。

师:苏轼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的人物,不仅在于他的政绩和文章,更在于他的豁达而洒脱的人生观。也让你我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用洒脱去面对人生,用豁达去创造诗意的人生。

(多媒体展示:)

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悲凉感慨

景语:空明澄澈 情语:“闲” 闲情雅致

宁静旷达

(七)作业:拓展练习10’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篇五

一、直接导入,介绍背景

上课,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学习新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几组资料。

资料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这则资料,告诉我们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资料二: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小人诬陷,获罪入狱,倍受折磨,险被杀头,后被贬至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一个带罪的虚职,相当于软禁和流放。

这则资料,告诉我们在苏轼中年时期,遭受了一次致命的转折,从此人生一贬再贬。

资料三:

这是大学者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写的一段话,说的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反而创作出四篇绝世美文,其中有一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

资料四:

二、有味道地朗读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2、刚才的朗读大家没读出这篇绝世佳作的味道来,那么什么是有味呢?

有味朗读

读出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读出句子的节奏、重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因为是夜游,所以我们还要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那就需要我们语速慢一点,音调低一点,尽量舒缓地读。

3)此外我们还要读出一点夜游地兴致

文中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欣喜一点,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哪两个词?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身赏月的兴致)。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4)此外我们还要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但这感慨是什么我们还说不清楚,那我们就试着读出一点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沉吧。好,下面全班同学一起来试着读出这篇文章的味道。

三、有味道地品读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解读文字背后绝世的味道?

(一)、品一品叙事中的弦外之音。

1、(出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请结合叙事要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事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漫步赏月)越是精彩的文章,越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叙事中的语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弦外之音。

(元丰六年,说明作者被贬此地已四年。十月十二日:是农历月份,相当于公历的11月末,12月初,是深秋初冬之季,已无景可赏,可还去赏景,说明作者很闲。)

解衣欲睡,入夜就想睡,说明无别的事可做。闲 因月光好就起来散步:很闲,有闲情雅趣。

通过刚才对叙事部分的解读,我们解读到的却是复杂情感,总结一下都有哪些: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同好相知的喜悦 被贬谪的失意落寞。及想要自我排遣的达观。

(二)、品一品景物中的空灵之美

作者与张怀民赏到了什么样的景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盖竹柏影也)这景致美不美?美在哪里?请结合下面一组句子加以体会。a、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像藻荇一样的是竹柏的影子。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盖竹柏影也。

那么空明只是在说景物吗?从空明一词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读到了苏轼眼中、心中有一个空明澄澈的世界,这是一种禅意,更是看透世俗的顿悟和超脱。所以空明更是在写苏轼光明磊落的襟怀。那么事中和景中所有复杂的情感,作者用了哪个字来高度概括。对,就是闲。下面我们就来品一品作者的闲人情怀。

(三)、品一品情怀中的深沉旷达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品读一个句式 何处无……何处无……但少

何处无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意为到处有 和但少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多的是美景,少的却是赏景的闲人,这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惋惜无人赏月,慨叹世人都为俗务所累。

2、品读一个词语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闲人的含义?

清闲的人;有闲情雅致的人;政治清闲,虽有才华却抑郁不得志的人。虽不得志却自我排遣仍旷达乐观的人。

被贬杭州时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被贬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南荒绝境他仍笑着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就是苏轼,笑看仕途凶险,任他一蓑烟雨的苏轼。看尽繁华落幕,我自心有所安的苏轼。通过他的文字,我们解读到了千古风流人物不可复制的人生。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下课。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篇六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到)

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状语后置)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特殊句子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具体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者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景物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特点: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

5、《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2分)

不是

①这里是指不追逐名利、超脱而有情趣的意思②指心内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答对一个要点得满分,答对两个要点加1分)

6、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7、“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8、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 竹 柏 影 也

盖/竹柏影也

9、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3109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