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课外书心得整合1000字篇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主要写了三国是如何遂一统归晋的。这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的杂乱矛盾及其转化,概括的那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轨迹。爱恨分明是整部小说给予读者最深刻的印象。而政治上的权谋倾轧,战争的频繁发生,社会的动荡不安。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刘备三顾茅庐了。刘备要请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就去隆中找他,但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而到了第三次时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则被刘备品格打动了,心甘情愿的做诸葛亮的军师,全心全意的辅助刘备。从中我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虽屡受挫折,但还要坚持不懈,就像刘备那样,虽然前两次不见诸葛亮,但是还坚持不懈。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也让我印象挺深刻的。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华,就让他用十天的时间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顾全大局,说三天就能完成,并当场立下了军令状,他算出第三天会起雾,于是那天他用二十条草船和五六百名士兵到曹营借来了十万多支箭。
总言而知,《三国演义》取得的文学成就是不能忽略的,在潜移化当中,它对世道人心发挥了相当的影响。尽管霸业成空,尽管“师出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阅读那些风流人物的事迹,仍然还是可以激起所有读者的壮志情怀。
我们可以这样说,《三国演义》是一扇门,推开它人生的奥秘尽在其中。
读课外书心得整合1000字篇二
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人伦之大本,穷理之要道。
《孝经》,一部弘扬中华孝文化的儒家经典之作。世人奉为圭臬的儒家经典,圣贤恪守不二的立身之本。孔丘曾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吕维祺也曾说过:”《孝经》继《春秋》作,盖尧舜以来帝王相传之心法,而治天下之大经大本也。“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到孔子故居墙壁始被发现。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孝“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臬,人之所应遵守的德操。
中国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之为孝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植根于孝道上的社会,因而孝道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文化中,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原意为”奉先思孝“。据文献记载,《孝经》大约产生或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和生儿育女,延续生命。至孔子,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孔丘著的《孝经》共分为两大部分——二十四孝图、孝经。其中《孝经》分为十八章,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阐发孝治思想。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徳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军,终于立事。“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顺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三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义和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事军章,讲孝子与事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古人云,”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门“。唐玄宗亲自注解《孝经》,曾国藩把《孝经》下发到每位士兵的手里,李嘉诚用《孝经》的思想做企业管理。《孝经》虽然篇幅简短,但字字珠玑,旨趣深远,义理宏深,而圣德无处其右,明五其治则天下和平。以孝治身、治家、治国、平天下,则宇清、国安、家和、人乐。
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为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无穷,是至孝。
孝,是评定一个人道德品行修养及做人的标准。孝。也是一个企业和团体在人事资源上重点考虑的要点,是一个生命得以继续繁衍下去的阶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发展壮大、被敬重、被敬仰膜拜的无形力量,它无坚不催,事不待发。
说到孝,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自日趋年老的父母,那渐渐浑浊的双眼、瘦削的腮骨、佝偻的脊梁、日渐降速的步履、那蹒跚的背影,是啊,曾经父母膝下顽皮的我们,一眨眼就出落成青年了,父母对我们无所需,无需什么巨大的回报,只求我们能常回家看看,留意父母,保持通话,哪怕是简简单单的家常饭,都能给忙碌准备佳肴的父母增添喜色,是幸福,是温暖,是由衷的欣慰。朋友们,正像我这种只身在外,与父母南北各一方,在外读书打拼,父母在远方只是想要我们经常地问候,交流自己的成就、读书历程,无论辛酸,父母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是个有主见的人了,可以放手任其自由发展了。报喜不报忧,是我们远离父母的学子们常常做的事,唯一是不让父母担心惦记。父母之恩,永难报,但作为儿女的我们要有一颗时常陪伴父母的心,即使不能陪在身旁,也要常报安、报优。让父母幸福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孝对父母是其一,我们还要尊兄敬弟,爱夫护子,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朋友,甚至是同事、同学、领导,这都是孝的一种体现。实际践行的孝,不仅会使自己活在一个其乐融融的氛围,也会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与气质,增强亲和力,与人沟通更具主动性……
行万里路,踏千条河,力求践行《孝经》传天下。
读课外书心得整合1000字篇三
“文学其实是人学”,木心的结论让人信服的,是他把主观问题客观化。的确,这世上的事情,多是与人有关的。
大三时暑假结束回学校,火车上对面坐着的是一对母子。仅从那稚嫩的脸庞就可以看出,这孩子刚上大学。母亲得知我已经上了三年学,学校听上去也勉强算是不错的,便热心的向我打听大学应该注意什么。天南海北的聊了会儿,我和那孩子说出了我当时对于大学学习上的一点心得。归结起来很简单,在自己的专业之外,我觉得应该学习两方面的知识,是为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社会人。一为经济学,虽为理工科的学生,但我喜欢经济学,让我学会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二为哲学,虽然我不是浪漫主义者,但我相信归一化的真理,哲学唯此。这几乎概括了我当时的精神需要,那就是条分缕析的生活方式。我所忽略的,正是对基本人性的认识。如果现在让我选择,我会加上第三条——文学。哪怕是看似不重要的小故事,也可以让读者了解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
接触木心先生完全是这本《文学回忆录》。在豆瓣上看到书评时是一时意气,因为都说木心先生的书很难读,谁知这一读便很难放手了。
全书以文学史的脉络讲解文学发展的整体路程,但没有过于具体的介绍,很多在木心看来不值一提的人物和作品更是惜墨如金。因为这并非是史学著作,只是木心在美期间给一群画家、音乐家讲课的笔记,是由陈丹青先生记录和整理的。这种笔记的性质就决定了其文字并不是很连贯的,多是思维的片断,在我看来这就够了。
为什么一群搞艺术的人要去听一个作家讲文学史?初听到这个问题我也很难理解,但越看过去越叹服。
任何艺术都是人的艺术。
这是我对这本书的注解,也是我的对上面问题的答案。文学是自觉的艺术,因为用文字表现的情感要比其他的艺术形式间接的多,它所需要的功力也要多的多。
木心的课程持续了五年多,所以我看的也非常慢。这期间有过偶尔的灵光一现,比如木心讲人生的幸福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得不说,他对于人性的理解之透彻。时值五四期间与青年座谈,听到有个女孩登珠峰后,说的也是这句话。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怎么读《诗经》了,应该读。
书怎么读?这是个很久以来就困扰我的问题。以前有过梁文道《我读》的浅显介绍,再读《回忆录》有种提壶灌顶的感觉。实话说木心介绍的大部分书我都没读过。我所看的书大多也与文学无关。但试问文学离普通人远么?文学其实就是普通人的人生。因此之后我给自己列了个书单,不过按文人的规矩是不能拿书目示人的。我倒不是文人,只是初学的人乱写出来,被人看到不免要笑我无知。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朋友来我家,翻看了几页就问我,你能看懂么?看不懂。但因为看不懂,所以要看,看了才知道自己还很不懂。我终此一生也不可能有木心先生这样博览群书的,但一二分的认识就可以让我知道生活的价值。书中不仅说文学,艺术的形式多样,戏剧、音乐、绘画等等。大师是不分门类的,无论是搞哲学的、搞绘画的、搞音乐的都是对人性有着深邃认识的人,是为自觉者,他们的语言自然就有文学性了。甚至是爱因斯坦,论文写的雄辩。美国的《独立宣言》更是写的崇高。中国没有这样的大理想者,我相信他不是在崇洋媚外。
之前读《南渡》,崇拜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但就木心的评价看,那个时代的人们修补了很多中国的基础学术工课,但没有突破学习的屏障。天才真的是没办法教育的,靠的只能是时代。
我很想知道中国何时能有木心笔下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那种蓬勃的艺术发展时期。前一阵子莫言得诺奖,好像是有点激励的意思,但离的太远,太单调,看来是不够的。我向往那个时代,据说德国的一个水暖工,闲来读拜伦,他读这干什么?是内心的需要。这是全民性的阅读(可能记的不准确,书不在手边,可事情大概是不错的)。当然,我可以自嘲的说,一个小检验员,闲来无事读《文学回忆录》,这个世界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此去经年,我一定会重新拿起这本书来读的。不为文,为人。
读课外书心得整合1000字篇四
看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带着一丝附和热望的心情阅读它,所以只能隐隐约约瞥见深入精神骨髓的主题,我全心全意地追求,想要清楚明白作者的心绪是以何种决然的姿势延伸至他的信仰世界。昆德拉用他敦厚松弛的文笔基底孕育精神信仰的婉转绰约,燃到尽头的温存化做浓浓密密的欣喜。我们都是害怕孤单的孩子,提着昏暗的灯笼寻找思想的光源。
思想的高尚和明丽,不禁让我们产生种.种对生命理性思考的“动荡性”。这是一种大而神圣的境地,是任何脱离私心脱离狭隘的思想者的圈地。昆德拉是在用灵魂写作,用灵魂舞出生命的曲线。同样,灵魂是兼并了私心,兼并了狭隘的。否则,思想与写作,将不能摩擦出其“理性的感情”的眩目火花。只有对生命,对人类存在的广阔的空间的有针对性深度的思考,才能包容这些无限幽静却时时闪硕着不安分之感性的意境。
在这里,思想上作者抨击“虚无”的舞台。它令作者以致更多的散落在世界某一角落的人们费神。可是只有经历了如此痛苦的费神时期,思想才能在一定广度范围之内产生它的荣耀式自身结晶。
他试图探清这种“虚无”与“实在”的存在性,对人类的精神进行层层剥削,表露的仍是作者流放在字里行间的一览无余的“怜悯”。怜悯很多种——对“挣扎”的概括,对“死亡”的倾心,对不完满情节的恣意渲染等等。
最喜欢的人物是萨比娜。那个独立的,有丰富的“内涵”的女子。辗转于两个男人或完满或不完满的爱情之中,流离于本性或孤独或幸福的状态之中。
她有着非常吸引人的个性,个性包裹着那具寻找独特寻找自由的灵魂之身。所以当读到她戴着一顶与她美丽而冷漠的外表极不相称的圆礼帽出现在镜中时,不禁被她的神秘之美所折服。昆德拉另加重笔描述镜中的影象:她手牵着一位身穿灰色西服,打着领带的男人。
理所当然的,这段全情节理性描述的段落成了我最爱本书的三大支点之一。另外两处则是特蕾莎托着她笨重的行李捂紧伤口逃离那个一心掌舵她的男人,逃离她曾以为可以栖身的地方。只是她在引诱,她本着这样难以让人猜测的心情离开。还有关于小狗卡列宁的微笑的完整叙述,是整本书显的最为清新,最为感性的章节。它的存在使“不可承受生命之轻”这一主题思想更为深刻生动,也在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灵魂心田上植下一束超越庸俗超越无奈的幸福之光。在这里,人的本性被作者埋下的这一高层隐喻反复地践踏。同时,所有的低俗又被反复的引申和强调。人性受到了它存在为此最颠覆理念的的批判和谴责,不留余地。
引用弗朗索瓦。里卡尔的思考来结束我清浅的阅读吧——“大使,这种对”被遗弃的世界的怜悯“,也是透过或进入遮蔽生命的幻景、意义和直说,直面生命,直面生命的赤裸和显然时的眩目。”
读课外书心得整合1000字篇五
陈丹青愿意为了木心奔走:出两本和他相关的书——《文学回忆录》与《木心谈木心》,在木心死后为他举办哀悼会,各类场合如果可以总要提到木心,在他主持下的乌镇木心美术馆也即将落成开业……如此卖力的“宣传”,让木心的影响不断扩大。
陈丹青以自身的价值和地位,足以被称为当世大师,而今花甲的身躯,为老师当“推销员”,何苦?为什么不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好登上人生新的高峰,却肯劳心劳力为木心“作嫁衣裳”?有人泼冷水,认为木心的造诣并没有陈丹青所宣扬的那么优秀伟大,认为陈将其捧得太高,言过其实。如果木心的作品真的非常优秀,便能生生不息,历史自会择取,何必辛苦树碑立像,劝世人瞻仰?
记得韩寒有篇文章,说他喜欢赛车胜于文学,理由是赛车快就是快,慢就是慢,文学无标准。似乎有理。文学的好坏,不可能有像汉谟拉比法典那样的铁律让所有人遵从。有些作品被绝大多数人视为名著经典,在有些人眼里可能不过尔尔。《诗经》原只是一本民间诗歌集,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将它提升至经典地位,故称“诗经”。但或许在有些人眼里,那可能不过是些痴男怨女的靡靡之音。
有些问题,答案就是问题本身。你问陈丹青为何愿意为木心辛苦奔走,出书立说?只因为陈觉得木心是好的,他的作品是好的,你不认为木心好,便不能理解是为什么,而在他看来一切都自然而然。
这些让我想起《大长今》里的一段情景:郑尚宫做了一道凉菜,问大家里面加了哪些调料。今英自信满满回答:“有酱油、醋、白糖、芝麻盐和水。”郑尚宫并未表示认同,让众人都尝一尝,猜猜放了哪些调料。大家品尝过后,似乎都赞同今英的回答。只是突然,“是红柿,不是白糖,是红柿。”说话者是长今。郑尚宫露出愉悦神色问:“你为什么认为是红柿?”长今为难的回答:“我因为吃到红柿,所以说里面加了红柿。”郑尚宫大笑。
因为有红柿,所以尝到了红柿的味道,这难道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吗?陈丹青理解他的老师木心是“天之木铎”,希望为老师出些汗水之劳,这难道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吗?至于木心的文章中是否加了红柿,每个人的味觉不同,该如何解释呢?所以,陈丹青在做的,是想要大家能尝到里面的味道,真是件困难的事啊。
《文学回忆录》中刊印陈丹青上课时的笔记照片。我仔细看,在试图认清笔记中每一个字的时候,不禁想,木心于陈丹青究竟意味什么?意味着,从木心嘴中所说出的每句话,陈都要把它们全部记下来,因为太珍贵。我之前将木心比作苏格拉底,陈丹青是柏拉图。今天将木心比为耶稣,陈丹青是约翰。下笔至此,信仰基督者或许指责我是亵渎,其余的人可能说我比陈丹青更“言过其实”。我看来,不过是味觉不同。
读课外书心得整合1000字篇六
童年,在每个人的眼中,都应该是美好的,它代表着天真无邪,充满乐趣、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无尽的欢乐。当我拿起这本书就舍不得放下了,巴学园是每个孩子个梦想中的学校。小豆豆在热爱自由的校长的爱护下,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体验着多彩的人生。更使我流淌心头便是那随和的教学方式,使我更加感动。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作品,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她小时候就是小豆豆,是一个被一所小学退了学的怪孩子,她的妈妈为了不让她心里留下自卑的情绪,给她隐瞒了退学的事,到处给小豆豆找一所有个性,能容纳她的学校。让小豆豆退学的老师和很多家长一样,他们认为规规矩矩才是个好孩子,而小豆豆上课不遵守纪律,上课总爱观望教室外面的街头艺人表演,然后对他们大叫"宣传艺人"引得班里的小同学都挤到窗边,小豆豆喜欢把带有抽屉的课桌拉出来又拉出去,不停的弄出响声,以致老师不停的告诫她,总之,小豆豆随心所欲的满足她好奇心,全然不在乎学校的相关规定,在老师眼中这样的孩子不是麻烦就是很怪。
其实小豆豆不是不在乎老师和家长这样评价她,而是她小小心灵里不知道什么是"约束自己,规范自己,遵守秩序"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成长无忧无虑,身体,情感无法分辨是非,孩子不守规矩,有者议论为多半是大人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也许有些父母听起来有错愕的感觉,但是真的是{只有问题的父母或师长,没有问题的孩子}吗?孩子天性纯洁,没有所谓的问不问题,孩子是被父母或老师安排着过生活,孩子在从现在环境中成长,模仿,学习……因此,我觉得豆豆的行为不是自己不能约束自己,她的违反常规,身为大人的我们,身为老师,不论是小豆豆还是其他幼儿,我们应该尽可能储备儿童发展与需求的知识,以便更好的与孩子相处,共同成长。
读过这本书后,觉得小豆豆是一个性格开朗,喜爱和同伴们一起玩的孩子,不仅这样,小豆豆不喜欢嘲笑他人,在小豆豆第一天读的"巴学园"里认识很多新朋友,唯一一个小男孩山本泰明,他患了小儿麻痹症。所以走路不方便,有一次小豆豆带泰明一同来到她自己的那棵树下,然后泰明能看到更远的东西,小豆豆先去校共叔叔房间拿来梯子,很快爬上了树,然后让泰明爬上来,经过泰明自己的努力和小豆豆的帮助,他终于爬上了树,与小豆豆一起放眼看世界,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小豆豆不但不嘲笑一个患了小儿麻痹症的同龄孩子,而且还很乐意帮助他,很喜欢喝泰明玩。小豆豆这种不嘲笑别人的品格,适我佩服的五体投地,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反,有的小朋友以着自己家里富有,就经常买一些名牌衣服或玩具,拿到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炫耀,我记得那是在汇佳实习,曾经有个孩子每天都会有新的玩具玩,他就和我说"老师你看这是我爸爸在某某地给我买的玩具,您喜欢吗?我不想和其他小朋友玩"我问他为什么,他就说自己的东西很好,瞧不起其他小朋友。书中小豆豆就做的很好,她的纯朴善良,她的天真浪漫,在林校长的带领下保持自然的性格,看到林校长这种教学理念对小豆豆成长有了新的变化。
我认为我们作为老师,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书中境界,但是我们更需要走进孩子,像林校长那样进入儿童内心深处。不断发现孩子特有的品质,给他们充分的空间探索,观察,创造。把大自然给孩子当天然的教室去创造。而且还应像小林先生那样尊重孩子,用爱心与信任给我们身边的"小豆豆"们贴上永远撕不坏的好孩子的标签,使他们拥有光明的未来!
读课外书心得整合1000字篇七
李希贵老师的这本书相当于一本精彩的教育思想集锦,许多教育观念都给人启迪与深思,相信很多老师都是边读边用笔作着批注,嘴里还念念有词:“嗯,有道理,有道理。”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小教师,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叹服。谈教育思想、教育见解,我肯定不如李希贵老师皮毛,因此只能谈谈里面有一点点共鸣的地方。
在这本书《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一篇中,李希贵老师讲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曾做过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告诉我,在不当班主任之后,他与一位同学的谈话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但还是没有多大效果,因为这位同学不以老师说的为然。这位老师告诉我,这在过去他做班主任时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个时候的谈话一般15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种体验每个当过班主任又当过普通科任教师的老师都有体会,在我们学校,每个班都设有班主任,班主任就管理着这个班的一切事务,甚至当其他科任老师上课时出现学生状况都会让班主任来解决,所以班主任都会有所埋怨:科任老师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解决自己课堂上的问题?而科任老师呢,也很无奈:不是我们不想管,而是学生根本就不听,好一点的学生还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给点面子听着,不好的学生则当场顶撞,给老师甩脸,都能把科任老师当场气得晕倒,久而久之,很多科任老师就对很多不好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将问题丢给班主任。于是班主任就成了繁忙的救火员。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学生听班主任的话,而不听科任老师的话?我想这无非就是“班主任”三个字的威力,学生虽然不懂得班主任三个字的准确含义,但他们非常明确地知道班主任就是直接管着他们的“领导”。有时候我们老师常常开玩笑说学生都非常精,学校里哪些人是领导,要有礼貌;什么场合很重要,要好好表现,学生无比地清楚。
在班主任面前一个样,在科任老师面前又一个样?到底哪一个才是学生真实的自己,有时候我们只是用某种“头衔”或权利压制住一个问题,但并没有去关注学生真实的自己。所以才会出现不同的学生自我表现,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更危险的,它只会培养出一群屈服于权利、不分事理的公民。
李希贵老师说:在以往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里进行管理。在威武的管理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学生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学生送出了校门,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所以我想说,当一个孩学生只听班主任的话,不听科任老师的话时,班主任先不要沾沾自喜,反而要有担忧意识,去了解真实的他,你对他施加的教育影响他是否接受,还只是盲目屈从于“班主任”这一行政头衔;当学生在重要场合、领导面前有礼貌、表现佳的时候,我们不要盲目欣喜,而是要了解不同场合下的他们,对待学校的食堂阿姨、清洁阿姨及任何一种人,能不能做到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独立的、真实的、合格的公民,任何时候都能遵纪守法,尊重每个人,而不只是盲目屈从于某些东西。
读课外书心得整合1000字篇八
我曾读过不少本有趣的课外书,这些书的故事许多我已经淡忘了。但是有一本书我哦倒是至今未曾忘却。
这本课外书是我第一次读的,叫《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它是一本道理深刻,内容丰富的故事书。然而,我最喜欢的是这本故事书中的一文“妈妈的爱”。
朋友们,你们每天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享受着妈妈的爱。这爱汇成无言的小河,静静地流淌。母爱是伟大的,它渗透在日常细小而平凡的小事中,现在就让我来向你们介绍一下故事中的情景八!
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我从梦中醒来,妈妈正在为我扇着扇子,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在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妈妈到学校来接我一伞遮在我的头顶,雨水却打在她的身上,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次我病了,妈妈抱着我去医院,她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着急地哭了。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一次老师叫用“最”字造句,我说:“我最爱妈妈。”妈妈告诉我:“最该爱的是祖国,祖国是我们所有人的妈妈。”
故事结束了,读完这个故事的我,感动得泪涕满面。我想只要读过这个故事的人,也一定很感动吧?读完之后,我领悟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这份爱感天动地。然而,我妈妈也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妈妈,那么深自己的儿女。“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句话,一点儿也没有错,我爱我的妈妈,更喜欢妈妈的爱。
读完了这个故事,使我知道了多读课外书的好处。我现在要把爸爸妈妈给我的零用钱存起来,买课外书。
读课外书心得整合1000字篇九
最近零敲碎打地终于看完了韩寒写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相比于十一年前的《三重门》,文笔确实成熟了很多,更主要的是多了很多对于世事的认识和感悟,也许有些东西有些负面,乍听起来让人难以接受,但却很真实。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充满了梦想、希望、偶然、欺骗、无奈、善良、感动、痛苦、失落,等等。里面的“娜娜”虽然是个“鸡”,但是却异常的可爱、善良、真实、并充满伟大母性的光辉。不得不说,其实,有些“鸡”活得更像一个“人”,而有些“人”却活得更像是“鸡”。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跟这个世界谈谈,每个人都有一种跟这个世界谈谈的冲动,不论是否能够得到回应……,只是一种最原始的表达的冲动。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观感摘录一些精彩片段如下:
“我说,从她的那句话起,我谈恋爱的时候就一直在演戏,但我发现每次和我配戏的人都不对,我演哥哥的时候,对方说,你知道么,你太成熟了,我喜欢像我弟弟那样的,在一起轻松。然后遇上下一个,我就演弟弟,结果一演,演过了,演成了儿子,她又说,你知道么,你就像我儿子,你别装可爱,快把你的舌头收回去,我没有安全感,我需要人照顾,我要一个像我爸爸那样的,然后遇上下一个,我就演爸爸,结果人家说,你知道么,我不喜欢中年男人那种性格的人,但我不也不喜欢幼稚的,我要像哥哥那样的。我操,我就崩溃了,你说这些人,一会儿要我装哥哥,一会儿要我装弟弟,一会儿要我装老爹,而我其实就一直在装孙子,他们这么喜欢爸爸哥哥弟弟,近亲结婚了得了。
娜娜说,这个你也有问题,你不能都这么想。你可以做你自己。
终于论到我冷笑,我说,做自己,多土的词,想生存下来,谁不都得察言观色,然后表演一番。
娜娜说,那你就是一个失败的演员。你都不了解要和你演对手戏那人什么样,这方面我经验丰富,等以后我慢慢地一个一个教你,可管用了,保证你不会装错角色。
我说,后来,我就不装了,但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就开始有防备,从我和孟孟在一起开始。老子再也不率先掏心挖肺了,每次都发现自己都醉了,人家瓶都还没打开呢。”——第175页
“对于当时的我这样从来没有弄明白自己有什么追求的人来说,姑娘就是唯一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多么的煎熬,这让我懂得了人生必须确定一个目标的重要性,无论车子、房子、游艇、飞机,都比把一切押在姑娘身上要好很多,因为这些目标从来不会在几个客户之中做出选择,只要你达到了购买标准,你就可以完全的得到他们,并在产权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如果有人来和你抢,你可以大方地将他们送进监狱。但是姑娘不一样,把一个姑娘当成人生的追求,就好比你的私处永远被人捏在手里一样,无论这个姑娘的手劲多小,她总能捏得你求死不能,当她放开一些,你也不敢乱动,当你乱动一下,她就会捏的更紧一些,最残忍的是,当她想去向其他的怀抱的时候,总是先捏爆你的私处再说。这种比紧箍咒更残忍的紧什么咒,使你永远无法淡定神闲。我知道生命里的各种疼痛,我发现这种疼是最接近心疼的一种疼痛,让你胸闷、无语、蜷缩、哭泣。这便是不平等爱情,当你把手轻抚在她们的私处上,总想让他们更快乐一些的时候,她们却让你这样的痛苦。我常常看见那些为爱情痛苦的同学们,但我无法告诉他们,人生爱情是什么,我也正沉沦在里面,自闭和防备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第179页
读课外书心得整合1000字篇十
我其实早就知道《白夜行》这本书的存在,也在书店看见过,也拿起过它,却每次都没有翻开看过。而这次也是因为朋友见我无聊借给我看看的,我当时也确实有点闲。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我开始并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也不懂这本书为什么叫做《白夜行》。
我看之前只知道这本书是围绕着一个案子开始在结束。可是看着看着,就不懂了,为什么那个案子就这样结束了?为什么好像雪穗身边的人总会出事,先是她母亲再是好朋友?为什么亮司会那么阴沉明明开始家里有店,家庭完整不是吗?
直到那次许愿,亮司说他想在白天行走。他的白天就像黑夜一般,没有光明。他也想活在阳光下。再往下看我好想又猜到了些东西。笹垣警官将雪穗和亮司比做枪虾和虾虎鱼,说亮司一直在雪穗身边。又经过朋友的提示,看着也就更带劲。
最后以亮司的死为结局,虾虎鱼死了,枪虾会怎么样呢?他们是照亮彼此夜行的光,雪穗没有了亮司,夜行中没有了光可怎么行走?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亮司对雪穗的爱和付出,他把雪穗捧上了圣坛,而自己却埋进了淤泥。如果不是父亲的特殊嗜好,母亲或许不会出轨,而他的好朋友雪穗或许也不会被拖进黑暗,他也不会弑父,也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一切了。
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愿天下间所有在白夜行走的人走进白天。也愿世间越来越少白夜行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333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