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一
这几天,我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令我产生了许多想法。
安妮是个出生在德国的犹太人,因为希特勒上台后,十分排挤犹太人,所以他们一家搬到了荷兰。
之后德国侵略者占领了荷兰,因此,他们的生活变得十分拘束,也失去了许多自由。接着安妮上了犹太人中学,她学习成绩不错,活泼开朗,善于交流,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1942年7月,德国开始屠杀并囚禁犹太人。安妮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何4个犹太人一起住进了一个“秘密小屋”。
他们过着提心吊胆、见不得人的生活。
就这样,他们在这个没有阳光的秘密小屋里度过了大约910个日日夜夜。
这本书也写了许多安妮对人生的感想,让我也学到了很多。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二
十分地感动。详细地描写一下,为了躲避德国法西斯的攻击,他们不得不把密室盖得严严实实,窗户全部钉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帘,挡住光亮。白天,为了不让下面的人发现,只能轻手轻脚的,如果是现在的话,我们应该是很难办到的!
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好过的,在里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阳光,不能触摸自然,是极其枯燥,烦闷的和无聊的!这里没有要好的朋友,没有良好的老师,没有无限的快乐,没有……而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战争形势,不停地轰炸使他们烦躁!
安妮总说“纸比人更有耐心”,是的!这种说法我也感受得到,对人讲一些繁多的事情还不如跟纸对话!每天以日记为发泄,倾诉!她渴望自由,快乐。在这本日记中,可以看出来安妮对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从13岁的黄毛丫头长到成熟的15岁姑娘,再次声明,很有毅力!
中间也有许多的人鼓励安妮,比如说她的姐姐玛戈,还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就是彼得叫她上去。
读完这本书,我非常地感动!建议大家也去看吧——你们会感受到里面的喜、怒、哀,乐。我接下来要看大仲马的《茶花女》咯,祝大家阅读愉快!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三
安妮费兰克和她的一家人为了逃亡和躲避那些德国兵的捕杀,躲在了一个很不舒服的地方,白天连动静也不能有,窗户也不能开,这是因为外面有德兵,所以她们也有点会透不过气来。
但她们还是坚强地在那间密室里不发声,而且一天到晚坐在原地不动,到了深夜才打开窗户透一透气,真苦呀!况且,窗户不是用玻璃做的,而是用厚厚的木板订起来的,这是为了防止德国兵听到动静而设计的,等晚上德国兵不在时才能看一看外面这些迷人的景色。
安妮费兰克有许多朋友,好的朋友都很关心她,而男的朋友都很喜欢她,有时带安妮费兰克到自己家玩,参加一些运动,出汗时请她吃冰淇淋。有时因为时间规定,所以不能玩,这就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牺牲啊!希望不要再大开杀戒了,但是后面还有更可怕的事。
安妮一生中没有一个知心朋友,所以她过得并不是很快乐,她的日记写到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结束,因为她在八月四日被抓去投入了集中营,最后在第二年因得了伤寒而去世了。
我阅读了《安妮日记》,让我感觉到战争的残酷和伤害,这种种族迫害让我们还可以读到对幸福生活的期盼,青少年成长与困惑;最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感悟到安妮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阅读和努力学习的人生态度,永远有着崇高的理想,自处逆境不气馁,不屈服。还要学习她善于思考,善于深刻剖析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
我很高兴能看到这本书,可以让我懂得很多人生的道理,得到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伴随我成长一生。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四
寒假里我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里面讲的'是一个在二战时期犹太小女孩安妮两年的密室生活。
安妮全家为了躲避战争和法西斯的追杀,在安妮13岁生日后不久,全家搬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公司的后屋,因为当时是法西斯主义,犹太人惨遭迫害,他们把那里当成了他们的“密室”,安妮自从搬到了荷兰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阴森、寂寞和恐慌之中,但她常常抬头凝望天空,总感到事情会越来越好,残酷的战争终将结束,合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的。
二年以后,安妮及密室中的所有人遭人举报,被人投入了集中营。残酷的现实摧毁一切,最终安妮死了,死于伤寒,这一切多是讨厌的战争和种族所引起的。
所以我们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了解历史、战争及种族迫害,更能感受到安妮身上那种勇敢、坚强、不屈服乐观向上希望活着的那种人生态度。
希望世界上永远不要有战争,永远和平。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五
我时常会在深夜独自守着一盏暗黄的灯看安妮的书,良多的时候通常是一边看一边哭泣,一边哭泣一边欢笑,裹着毯子在破晓的时候感应感染着最深入的黑暗和孤傲。这些行动都是寂寞无声的,因为收回任何的声响都会破损这俏丽的黑夜。
安妮宝贝。安妮和宝贝。本为一体。
若是可以,请让我学会安妮的飘逸,纵然在面对衰亡的时候仍然可以笑靥如花,毫无惧色。若是可以,请让我学会安妮的顽强,那种在全部伤痛面前都不等闲垂头的大义凛然。
在悲剧的恋爱内里安妮扮演的永远都是受伤者的抽象,这是何等的神奇,爱只是一刹时的事情。纵然是我们早就知道这场恋爱会像一场炊火,有着让人绚烂的俏丽和无能为力的长久。安妮那爱到粉身碎骨仍然可以义无返顾的断交神气,万劫不复时同样有着最初的浅笑的这抽象不但引出了大把读者的泪水,更重要的是征服了千万读者的那颗心。
安妮,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女孩受到如此大的苦难都勇于为本身抱负而努力,生存在宁静年代的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所以,要是你遇到了困难,请千万不要在窘境中沉沦,我们应该大胆地站起来,抖擞抗争,以悲观的心态直面窘境,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并在窘境中锤炼本身,把本身检验得越发坚固!因为,安妮一个不曾绝望的女孩;一个永远悲观永远高兴的女孩;一个面对窘境却不愿低头的女孩正鼓励着我们冲出窘境!
再看看我们本身,从小就在糖水中泡大的我们就好似一个俏丽的泡泡,只管耀眼夺目,但却经不得一点风吹草动,随时大概破裂。因而我们每每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波折而轻言保持,但相对于履历战役痛楚的安妮,我们所谓的“窘境”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敷道。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六
心里有很大的不安。
为曾经的自己。
我觉得,写出下面这段话都需要勇气:
“安妮日记”这四个字,我听过,也看过,只是想不起在何时何地。可见,这本书有多大的知名度——连没有看过内容的我都知道它的存在——但仅仅只是知道它的存在而已!曾经,我多么荒唐地以为,这是某位欧洲贵妇人写下的文字,可能她的文字情感至真,思想至深,因此她的书得以畅销,并将继续畅销下去。总之,这本书值得流传。
直到现在,我阅读了它的内容。我感觉已经无法直视曾经的自己,无知到令自己害怕。我甚至觉得对不起安妮——我有一份责任,让安妮活下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了解并反省历史,懂得并珍惜和平。
心里有很大的震颤。
为书中的安妮。
她13岁,是一个犹太人,生活在一战、二战期间。为了逃脱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残忍迫害,她和家人及朋友一共8人,躲进了一个“密室”。在那里,他们一住便是两年多,期间他们的好朋友(当然是非犹太人)为他们提供食物及其他物品,尽自己所能保障他们的生存。在这两年里,正值青春期的安妮,身体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有了第一次月经,这标志着她开始走向成熟,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她对自己,对异性,也对生活和政治都进行了极深刻的思考,并且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了这一切。从日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她的坚强,乐观,以及对未来充满的各种渴望。她是一个很难不让我们喜欢的女孩。于是我们沉浸在她的日记里,跟随着她时而困惑,时而欢喜,但更多地却是,一直无法摆脱的恐惧......直至1944年8月1日,她的日记戛然而止。发生了什么?我想你已经猜到了,他们被发现了,最终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那个让人一听到名字就不寒而栗的地方,而我们喜欢的安妮,自从走进那里,就没能再走出来。
安妮曾在日记中说,她希望在她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她的愿望实现了。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七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拥有一个幸福灿烂的童年,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友善的国家,所以我们才不懂战争的可怕与罪恶,那些生活在战火烽烟中,凄惨无助的人民们,饱尝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安妮日记》这本书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战争对人类的伤害。
如今我们国家的和平昌盛,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付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在享受着如今的幸福同时,也不能忘记祖国经历过的灾难,要清楚的意识到战争的可怕,让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友好相处,不要再让一切的美好灰飞烟灭!
我能听到礼炮的鸣响,却听不到大炮在怒吼;我们能听到无数人民高举双手热烈欢呼,却感受不到战区的难民们,低下头绝望的呼喊。也许我们并不能快速停止战争,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一颗心与理性,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更加美好,并且有效的控制战争,不要让其蔓延。希望我们的头顶上是一片明媚的蓝天,脚下是一片茵茵的绿草,枝头有鸟儿在歌唱,空中有彩旗在飘扬,和平鸽将大家的福音传送到四方……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祈祷和平阻止战争!让人民们不再脸上有泪,身上不再有伤。到处都是和平昌盛,民富国强!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八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安妮日记》,《安妮日记》取材于二战时期的真实事件。她在日记中吐露了安妮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但是,在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不懂得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总是常常抱怨自己,抱怨他人。总是嫌这嫌那的,有许多的不满,有许多的要求。但在安妮的一篇日记中,她这样写道——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相比之下,我就觉得很惭愧。
珍惜现在,珍惜和平,希望这个世界永远和平!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九
我读过《安妮日记》后,一个高大、坚强、勇敢的形象油然而生。这就是安妮——一个在黑暗中书写成长日记的犹太女孩。她在一个黑暗的小屋中提心吊胆地躲藏了25个月。25个月对整日欢蹦乱跳的我们来说,很短暂,但对整日躲藏在秘密小屋的安妮等8个人来说,真是漫漫长夜呀!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躲避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安妮一家和其他犹太人共八人躲藏在安妮的父亲开办的公司的秘密小屋里。白天,他们不敢发出任何声响,否则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只有晚上他们才敢打破禁忌。他们仿佛一只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不能自由飞翔,不能放声歌唱。当时,他们是多么渴望自由啊!
安妮用她那细腻的笔触,记下了他们在750多天黑暗生活中对德国纳粹的痛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世界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感悟,慢慢走向成熟,慢慢坚强起来,慢慢懂事起来,用灿烂的微笑迎接新一天的太阳,甚至还萌发了要做一个作家的梦想。在那样一个战争恐怖笼罩的世界,环境那样恶劣,尤其作为犹太人,每天还有随时杀人不眨眼的“盖世太保”被抓走和杀害的危险。安妮不但没有被恐怖和危险吓到,而是坚强、勇敢面对,快乐地写作,她该一个多么坚强乐观的女孩呀!
与安妮相比,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要像安妮那样坚强、乐观,不再抱怨,而是利用当前和平、安定、富裕的好环境,努力学习,踏踏实实干好每件事,为人类明天的和平、幸福、安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安妮虽然最终未逃过德国纳粹的搜捕而被杀害,未能实现当一名作家的梦想,但她的日记是多么感人,她的精神是多么感人,她实际上就是一名作家,一名受全世界青少年喜欢和敬佩的作家。让我们永远记住她那坚强、勇敢、乐观的性格,透过《安妮日记》字里行间的文字感受她在黑暗中丝丝天真、甜美和坚强的笑容!她如寒冬里的一缕曙光,让她永远照耀我们通向成功的殿堂。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十
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安妮。弗拉克是个犹太少女,他的父亲奥托。弗兰克经营这一家公司,一家四口过着富裕安宁的生活。
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政权执政以后,开始对犹太人进行残酷的迫害。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岁生日,他受到了一个礼物是一本日记。这是德国法西斯已经侵占拉荷兰。为了避免遭受警察的逮捕和屠杀,安妮的父亲带着一家人,躲进拉公司大楼的一间隐秘的房屋。
安妮。在与世隔绝的密室里度过了花季少年最重要的两年时间,没有享受到花季的幸福,快乐,只有日记本陪伴着她。她向他诉说心中苦闷,讲述身边发生的事情,描写各种感受和幸福。她衣少女特有的青春和语言,记录了成长中的困惑和好奇以及青春的萌动和期待。同时,她以勇敢的笔墨,控诉了法西斯邪恶的战争,谴责了毫无人性的种族歧视,描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安妮对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扭曲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我还要学习安妮善于思考,认真反省自己,看清自己的缺点,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的精神。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339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