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草原教案第二课时篇一
教学设想:
《草原》是一篇“老” 课文,因为文美,景美,人情美,境界美,感觉美!而陶醉了许多人,使其在近50年的时间里经久不衰,很多教师更是把它作为公开课的首选。要想上好这一课并不容易。怎样让《草原》一课的教学“旧貌换新颜”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坚持“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紧紧抓住两条线索展开:即抓住学生的感情线索和认知线索,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发挥学生主体性,把语文知识训练与学生心灵感悟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
2、在阅读指导上做到指向明确。比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和合作学习。主动找出就重点句、关键句,理解、讨论、品读。通过自由读、集体读、示范读、想象读、感情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培养语感,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准确地运用语言。例如:在阅读理解课文时,一步步引导学生用准确、精炼的词语概括出“热情迎客,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归纳出课文所展现的“人情美”。文章中心呼之欲出。
3、鼓励学生谈独特感受,在阅读中体现生成。对学生的表达,我不作限制,学生在阅读后可根据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描述如诗如画的美景,表达对热闹、热情场面的感受;可有声有色地朗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可以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图片,以加深理解;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与同学交流感受。甚至可以唱和跳。鼓励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声音占据课堂,让课堂有可喜的争辩声音。
教学目标:
1.能专注阅读课文,抓词语理解句子,会积累和运用语言,能谈自己独特
感受。
2、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培养语感。
3、学习把场面描写具体的方法。
4、进一步感受大草原的辽阔和美丽,了解草原的风俗民情,理解蒙汉两族 兄弟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
重点、难点:
1.自制《草原》录像。
2.自制课件。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像,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草原的辽阔和美丽。想不想去草原走走?今天让我们走进草原,去了解草原的风俗民情。(提出问题:请大家仔细看,蒙古族人民跟我们汉族有哪些不同?蒙族人民又是怎样对待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呢?)。
1、观看自制录像《草原》。教师在一边适时指导观察。
2、简要说说蒙古族人民跟我们汉族有哪些不同? 学生自由谈体会。
(引导学生归纳出蒙古族的语言、服装、习惯等特征以及粗犷、豪放、热情的个性和独特的风俗。)
二、提出问题,创设阅读情境。
1、同学们来到草原总的感觉是什么?(引导学生用两个词概括:热情好客)
2、布置阅读任务(课件出示:浏览课文2——3段,说说围绕着“热情好客”写了几方面内容?)
3、在组长的指挥下,个人完成浏览课文任务,小组合作完成部分表格的填写,归纳出:“迎客、款待、联欢、话别”四方面内容。
4、继续小组合作学习,找出表现“热情好客场面”的词和句,体会怎样把场面写具体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方法读课文、用规定的符号画出重点句、关键句,理解、讨论、品读。
5、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1)各小组自由选择汇报方式。可以谈体会表达对热闹、热情场面的感受;可以有声有色地朗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可以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图片;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与同学交流感受。甚至可以演一演感人的迎客或联欢等场面,可以唱和跳。
(2)在学生汇报时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a、指导学生发言,语言要规范、简练、概括,介绍讲解要清楚明白。b、指导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会质疑问难,鼓励争论。
c、指导朗读。自由读、集体读、个别读,小组读、示范读、想象读、感情读。
d、指导学生表演。播放蒙语歌曲《吉祥三宝》烘托气氛。
(3)(歌曲声停)学生还沉浸在欢快热烈的表演情景里,教师提出问题:此时此刻用什么词语最能概括出迎客、款待、联欢这些激动人心的热闹场面?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热情、盛情、尽情”等词语。
板书:“热情迎客、盛情款待、尽情联欢”
引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4)重点理解——话别(学生谈体会)
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真深啊!人们与蒙族朋友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依依惜别之情?那个词能概括这一感人场面?(深情)
板书:深情话别 用深情的语调读这一句。三|、整体回顾,升华中心。
读到这里,想想课文表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学生归纳:蒙汉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简洁地概括:“蒙汉情深”。
板书:蒙汉情深
教师
总结
:文章表现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歌颂民族大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景美和人情美(板书:景美、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草原独特的风光,也是形成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粗犷、豪爽的民族气质的条件。所以课文的开头为我们具体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子?(放课件:展示草原破损的图片)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由谈谈。
2、你能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整理收集有关草原损坏的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我们要上一节有关保护草原的活动课。(作业)
五、回味、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美丽,了解了蒙古人民的热情豪放,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在优美动听的歌声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载歌载舞。(下课)
板书:
辽阔、美丽景美
蒙
盛情 款待人情美情尽情 联欢深深请 话别
草原教案第二课时篇二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第16课《草原 》第二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有迂回明如玻璃的小河,那里形美、色美,而更美的是那里的人。
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只有心相同,才会“握手再握手”,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你能将这段文章满含深情地读出来吗?
三、课外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草原教案第二课时篇三
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和体会草原的景及人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1、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电子课件。
两课时。
孩子们,你们当中有谁去过大草原?草原美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
(播放电子课件,有草原美丽风光,有牛羊成群地走过草原的动感画面,有牛、羊、马的叫声,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声。)
草原美吗?我们今天就学习《草原》。
1、板书课题:
草原
2、全班集体读题。
1、学生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
2、鼓励学生“读了以后就想说”:
草原的天空、草地、小丘、骏马、牛羊、人物,特别是自己读后心情、感受、想象等等。
板书:
景美、人更美
3、精读课文:
学生自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段落或全文均可:草原美景、风俗、人情等等。
大声读。
4、自主、合作、探究:
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再全班交流。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自主挑选并品味文中的草原美景、风俗人情、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段落、句子以及词语。
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交流。
品读方法:读一段或句子,再说说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
2、教师引导:
播放电子课件:
说说这句子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
词语、色彩、具体、生动、准确、词语丰富、动静结合、感情色彩。
学生即兴表演,外地旅游团去草原观光,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课件内容是:
《草原》内容全过程的影片和《草原》课文同步朗读配音。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草 原
景美→入草原 奇丽 大、绿、静
人更美→热情远迎
激qing会见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赞美草原风光歌颂民族团结
草原教案第二课时篇四
《草原》这篇访问记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让学生先边看录像边听诵,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场景,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之特点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美的意境,美的人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379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