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字篇一
三毛和荷西,逃不开的话题。
两个人的感情恰如其分,是真正的扣合,同样自由的心,同样善良的人,同样不拘一格,自在天地。
荷西的举动怕是一般人很难做出来的,这个男人如此疯狂,令我敬佩,一股脑的冲劲和激情不值得崇拜,我欣赏的是持续的动力和不断的学习来一步一步,亲手实现自己的目标,旁人看起来或许不值一提的,有悖常规的目标,可是,谁又在乎呢?荷西不会,三毛不会,我也努力不会,这是真正的自由,心之所向,皆为远方。
正如三毛所说,她是幸运的,在每个人都只能活过一种人生的世界上,她倒活过好几种了。多年的沙漠生活,有苦有甜,惊险惊喜接踵而至,她的心也很开,甚至生死也当做寻常,的确,一切皆有因果。
我们看完这书都应问问自己,什么是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人恐怕只有一生,名利场里转一圈,沙漠里晃半生,或是游刃有余于多元世界,或是安分守己,在安乐圈中平度一世,都是活法,于你,不后悔足矣。
当然,我们都有亲戚朋友,还会接触好多好多陌生人,真诚以待,也都是一种经历和体验,每个人和另一个人人生交叉的那一点,其实也是美妙难言的。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字篇二
在遥远的荒凉的大沙漠会有着怎样的风土人情?三毛一位潇洒的女作家,通过文字带领我们去探寻和感知这个神秘的地方。
荷西是一个长满大胡子的西班牙人,他与三毛在这陌生的沙漠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开始他们在撒哈拉的生活。在当地物资匮乏,三毛的家人会寄东西给远在异乡的她,一个简单的粉丝就能做出很美味的东西。三毛称它为“雨”。沙漠中的饭店指的就是三毛自己家,在厨房荷西与三毛经常有幽默风趣的交谈。在茫茫的沙漠之中三毛建起了她自己的绿洲。她用心灵去发现撒哈拉的真善美。我羡慕三毛到处“流浪”潇洒的过着自己所追求的生活。
在撒哈拉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人情,在那里的女子的地位很低。家里穷没有钱就把女儿嫁给别人,可以说是卖。才是未成年的女孩子就这样被嫁出去,真的很悲哀。这样的娃娃新娘,在撒哈拉很常见。三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花季少女接受惨痛的经历。在撒哈拉这偏僻的地方还有多少悲惨的故事正在发生。那里的医疗很落后,又因为医生都是男子,所以有许多的女子得了病只能呆在家里等待死亡。拖着病怏怏的身体还要做家务照顾孩和丈夫。三毛很善良,虽然不是医生,但是还有些医学知识来帮助当地人治疗一些小病。还有些牲畜病了她也去帮忙。荷西不是很支持三毛,但三毛仍然偷偷地去出诊看病。三毛在给这个地方带来前所未有的文明。
三毛与荷西之间很有爱,荷西几乎什么事情都依着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很幸福,很有趣味。他们在家里开免费女子学校,用棺材的外箱做家具,把石雕看做宝贝。能这样的恐怕也只有他们夫妇了。在枯燥无味的沙漠之中三毛可以把生活过得充满情趣。他们是彼此毕生最爱的人,可惜的是后来荷西因为捕鱼出了意外,抛下了三毛。三毛在荷西身边哭泣与荷西说话,三毛在撒哈拉无亲无故,她该如何面对?在那一刻,三毛似乎都想随荷西而去,幸好她的家人过来了。三毛十分的想念荷西,自那以后可以说三毛的灵魂已经不在。
《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感受了异域风情,也看到了遥远的地方没有文明的可怕。三毛真性情、潇洒、率真、敏感,这是我从书中了解到的。在三毛笔下的生活是令人向往的,可因为三毛情感丰富会给她带欢乐以外,还有悲伤。这种潇洒的生活属于三毛,而我们的生活又在哪里?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字篇三
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作品让人感觉很真实。从真实入手,围绕真实生活开
篇
,是母亲寄给三毛的一封信,信中和所有母亲相似的对女儿生活的担心,挂念。其中,提到全家人为女儿第一篇
刊登到联幅上的“沙漠中的饭店”而兴奋不已。能看得出来,家人以三毛为荣。十分赞同她的写作,也支持着她的生活方式。看到题为沙漠中的饭店,原在想,沙漠中有饭店不是很正常么,以这入手,会写得出什么。但是,内容另我为之一震,原来“饭店“是她自己的家,她是个很有才能的人,能把家里寄来的粉丝煮成好多菜色,还做了紫菜卷,她的丈夫误以为那是复印纸卷的,甚是有趣。他们的日常对话,能感受的到真实却不乏幽默。国界的区别,没有阻碍他们,反而使生活更加充实。
在撒哈拉这个除了满地黄土还是黄土的地方,他们结婚了,经过繁琐的手续。他们终于戏剧性的等来了结婚。我想,每个女人都期望自己穿上婚纱,风光得结次婚,可是,三毛夫妻那天穿得很普通,荷西没有西装笔挺,三毛也只是穿了简单的衣服。婚礼简单中的简单。没有一个血缘亲人在场,不过他们似乎也不大在乎,或许他们的心早就约定一起。对于结婚礼仪只不过是个形式,三毛是个并不喜欢繁琐的人,追求自己的简单。个性自由,更不拘于小节。
不得不佩服三毛这个人,她各方面都会一点,可谓玲珑八面。她在当地当有时候是一个“小医生”,由于当地思想极为传统,许多妇女得病之后宁死也不愿去医院,只因为医生是个男的。看到这,实在可怜那些落后地区的妇女,她们没有尊严,没有地位,没有学习的权力,辛苦一辈子,脑袋却没有一点知识。甚至当地女性连数数都不会,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可怜可悲啊。不过,三毛对那些周边妇女的帮助很大,她用自己各式各样的药,帮别人治点小病。
说起当地女性的可悲,其中有个小故事是娃娃新娘,听到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小孩子过家家酒,小女孩成为新娘,在我们的意识中,这只是游戏,但三毛叙述的是一个真正的娃娃新娘。女孩才十岁,就在所谓的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一个素未见面的青年男子。十岁,在我们眼中那是最单纯,最开心的时刻,不用忌讳做错什么,是每个父母心中的宝。可是沙拉威可怜的女孩才十岁,就被“卖”为人妻。故事中,不时写到女孩的无奈,三毛的“愤怒”她极不忍心看到这样的场面,却也为止无奈。
故事中还提到了三毛与丈夫因寻化石而落入险境,在危急关头,三毛的急中生智,她过人的胆量得以体现。还有沙哈拉威女人的洗澡的故事,很好笑,却不免让人深思。还有一个为爱追求得疯狂的可怜男子。让人可怜又可恨啊。
三毛与丈夫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虽然住在贫困区,但家里的装饰,都是由自己辛苦布置起来。用棺材板制成桌子,书架等。但确实是充满艺术。他们在精神上追求,不拘于物质的消耗。不富裕,甚至说物质是贫乏的,但精神世界却是丰裕的。正本书一直让人沉静于淡淡的真实喜悦之中。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字篇四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这是一首三毛写的被广泛传唱的歌谣,从小不喜欢学习的三毛选择辍学去流浪,她流浪到了撒哈拉,给我们带回来的“礼物”就是这本传奇——《撒哈拉的故事》。
百度词条上说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地理上说撒哈拉沙漠形成于二百五十万年前,是世界第一大荒漠,也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我想我这辈子不一定有机会去那里,但是因为三毛清新、有趣的文字,让我对撒哈拉沙漠有了重新的认识。
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用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阅读她的书,仿佛烛光下品着咖啡,久别回来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你们的表情不时表现出诧异、表现出惊奇、表现出欢笑。这里没有编剧,没有彩排,只有真实和有趣,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怀念三毛,希望她在天国,能够继续去“流浪”,继续写下传奇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字篇五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用自己的笔记下了自己与荷西的甜蜜生活和撒哈拉这片沙漠里的动人故事。
三毛,是个传奇的女子,她的一生就像是一张画卷,她的经历就像是一支神奇的画笔,在画卷上描龙绘凤,浓墨重彩地画出精彩的人生。
在《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三毛以率真、乐观的手笔记叙了她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那一段难忘岁月。在当地,他们一起参加了民族婚礼、观察当地的风俗习惯、用自己的医术救助村民、在沙漠中观浴、与邻居打交道、在沙漠中寻宝……一路下来,三毛与丈夫从刚到沙漠的一无所知、白手起家到最后精神财富源源不断,其中滋味只能慢慢体会了。
当然,三毛的生活也不都是欢乐:邻家小孩常来调皮、当地男人对女人的轻视、生活资金的窘迫……但这都无法阻挡三毛那一颗对生活炙热的心,她用自己的热情去融化着生活中的烦闷。
沙漠中的小挫折当然阻挡不了三毛对它的爱。她用沙漠里淘来的小装饰品装饰简陋的家、用简单普通的蔬菜锁住别人的胃、养小植物打发时间……所有朋友都羡慕三毛的生活、羡慕三毛的家。撒哈拉的生活明明是一锅淡而无味的清汤,在三毛的手下添油加醋,成为人人都魂牵梦绕的浓汤,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个多姿多彩的女子用自己的热情书写着沙漠中的幻彩世界,怎能不让人心醉于其中?
这本书中的文字细腻却又不失俏皮,描写着婚后生活的甜蜜与新奇。三毛是个幸福的女子,她自己也乐享其中,与荷西一起抓鱼、一起卖鱼、一起“耍弄”上司、一起去寻宝……三毛若是一人去外面“游荡”,荷西定会一家店一家店地问:“有没有看到echo?”三毛会对荷西说:“我不会死,我还要给你做饺子呢。”三毛和荷西之间的那些小细节总是让我感动,感叹生命的幸福。虽然荷西早三毛而去,但他们的爱情就像一条涓涓流淌着的小河,流得漫长却从不孤单,曲折却从未停息,在小舟上,三毛一直与荷西相爱。
三毛放弃了大城市里的生活,与荷西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撒哈拉,那个神秘且美丽的地方,它的每一寸土地对三毛来说都是渴望的,她用心去感受着每一寸土地,体会它的温存与激情。三毛是梦的使者,跟随着她的思想,顺流而下,抵达开满芬芳的峡谷,深吸一口气,从温暖的文字中呼吸到自由的花香。三毛的每一次旅行都是随性的,不停地在寻找生活的魅力,这样的行走,随时可以拾捡生活的美丽,装饰自己心灵的家。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三毛是个追求完美化、理想化的人,她容易选择最极致的方式去达到超脱与升华的境界。可无论怎么说,她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完美与幸福,认定目标就付诸行动,正是这份追求使她到达撒哈拉,展现心中炙热的爱。三毛心里一直埋藏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是的,在撒哈拉,三毛尝到了幸福的滋味,尝到了快乐的.滋味,尝到了生命的滋味……而我也在她的作品中体味到了别样的人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字篇六
三毛以忧郁的情绪带着我们进入撒哈拉沙漠,让我们看到很多关于落后地区的故事杯具,让我们看到很多沙漠里的人们在远离知识的状况下是过着的生活,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不一样层次的礼貌的比较和碰撞。
撒哈拉的沙漠是一片壮美而浩瀚的沙漠,却也是一片精神礼貌的荒漠。三毛用一颗善良的心将一个黑暗的社会用简单的笔调描述出来,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迂腐愚昧的部落撒哈拉威人。那里的人们都不识字,妇女常年用深色的裹身布包住自己,面带黑纱,即使病了也不去医院,正因医院的医生是男生。于是好心的三毛只能将自己手边所有的食物和药留给了穷苦的撒哈拉威人。聪明的她用自己在书中学到的知识和自身经验为邻居妇女们治好了一些小毛病,渐渐的邻居们有什么头晕身疼的都来找她取药。她说自己是“非洲巫医”,丈夫劝阻她不好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她只能无奈的笑笑,然后固执的跑到每一个需要她帮忙的妇女家里。
她也知道这样貌很冒险,但是那里的文化禁锢了女生的自由,善良的她无论如何也没法眼睁睁的看着她们痛苦受折磨。于是,当姑卡的脚生疮时,她用中国的老药方黄豆医好了;当邻居的母羊生小羊衣胞下不来时,三毛用在书上看到的方法给羊灌酒救了它;当沙蒂的表妹就快饿死时,是三毛从她的脸上看到了饥饿,教她捡回了性命;还有帮法蒂玛生小孩,用指甲油帮别人补牙……促使她大胆行医的是那些宁愿病死也不去看医生的妇女,不是正因没有钱,而是正因医生是男生。这些足以让我们看到
远离礼貌的封建与礼貌中的智慧,有着令人心酸的反差和难以言说的疼痛。
三毛总是想要帮忙沙漠中的这些弱者。平日无事时,她就在自己家里开了一个免费女子学校,教当地的妇女数数字和认钱币,程度好点的便教点算术。然而那里的“学生”流动性很大,正因她们没有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在她们的意识里,生活就就应是那个样貌,依循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知识离她们太遥远。但是即使是最简单的数数,她们也没有什么心思学习,多半是翻翻书里的漂亮图片,试穿三毛的各种欧式衣服,或者群众躺在新床上。
三毛在家的时候,经常或有当地妇女或小孩敲门,理直气壮地借东西,从剪刀、酱油、淡水到食物、衣服,能借的都借过,却从来不会归还。看到这些,三毛只能无奈地笑笑,感叹礼貌的落差和个人力量的薄弱,她不会计较太多,只是可惜没有真正的帮忙到她们。
三毛,用她的热情与爱在撒哈拉沙漠上留下美丽的身影。留给读者深刻的思考,究竟这样的无知只是地理环境的限制,还是人为的因素,这个世界要如何帮忙他们走向礼貌,走向科学的发展,却是文字之外我们要思考的生活真谛。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字篇七
一直慕名三毛,却老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能拜读她的作品,终于今天得一时间,便兴匆匆的直奔三楼,在众多书架中搜索到《撒哈拉的故事》。
大概花了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很轻松读玩了那本已经破了不能再破的小书,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我所读过最轻松的一本了,整本书三毛就章节介绍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经历和生活感悟。每一章节都用自己身边发生的小故事,生动活泼,真实贴切,让人自然的就想象着她所生活的细节。虽然自己也有时记一些身边发生的故事,但是和三毛的相比,实在是不堪言,与其说三毛把写作功底很深不如说她很会生活,很会感受生活。这点也是我所羡慕的地方。
生活中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谈话的艺术。
在看这本书,我摘抄了一句话,也是最能打动我的话,是这样写的,“偶尔的孤独,在我个人来说,那是最最重视的,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的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个人的’,结婚也不应该改变这一角,也没有必要非向另外一个人完完全全开放,任他随时随地跑进去捣乱,那是我不愿的。”当我看到这句话时,便立刻产生了共鸣,因为我也是这样一个人,心里永远会为自己留一角,只属于我自己的,在这之前,我曾对这样的自己持怀疑的态度,为什么呢,因为有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和你聊天,我永远不知道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没有完全袒露。好像在打太极拳。”,就因为这句话,我很怀疑,怀疑自己,是不是我让人觉得很另类了,但我所表现的恰是我最真实的我,曾一度甚至于觉得好像不被人理解,然而当看到三毛所写的这句话,有种相逢恨久的感觉。
可能每个人在交流时,会分场合保留一些想法,其实很正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来就是很微妙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还有肢体上的,当我们在充当诉说者的角色时,倾听者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不再影响着我们的谈话的内容及内容的深浅。人与人之间从相遇到相知,中间的过程必须通过两人的交流,如果两人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了解很深。当然不排斥在交流中对待某问题的态度意见不统一的,如果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那么两人关系有可能发展为挚友的趋势。
“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也是一个满满的人生,我不会告诉你,在这片深不可测的湖水里,是不是如你表面所见的那么简单。想来你亦不会告诉我,你的那片湖水里又蕴藏着什么,个人的喜怒哀乐,个人担当。”每个人都有其交流可触及的底线,所以在与人交流时,应该注意,谈话的内容和方式要站在倾听者角度。而不是一股脑的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然后把负担在传给你的忠实倾听者。
对于一些在说话上有特点的人,我们可能听过,快嘴、刀子嘴豆腐心之类的。很有个性或者很有特点的人,往往在表现自己后,留下一些话让那些所谓没特点的人慢慢的消化。所以在交流时要谨言慎行,毕竟我们都是社会人,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关联的个体,才构成了整体。不排除你的一句话和一个小小的举动从而改变了某个人的一生,这样的事例身边不知道有多少。我也不在赘言一一举例。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尾,读懂生活的人更懂人。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字篇八
常常听人说起三毛,听说她的随性与洒脱,听说她的偏执与执着。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书,第一次从她的故事中感受到这样一个特立独行亦是平凡真实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她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搞笑的生活故事。难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我想,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其实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讲述了她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刚踏进这个不能再简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儿物资十分欠缺,一切物品都贵的惊人,个性是水,而她们也并不富裕,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对新生活燃起了期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单独一个人去市场拖回别人扔在路边的木料,每隔几个小时便去守着它们,殊不知这些木材原是装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后,她俩哈哈大笑,反而更喜爱自家个性的新桌子。这样的笑话她们闹了不少,让人在莞尔的同时也被他们的乐观所感动,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后的辛酸我们又如何真正体会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艰难更是寂寞,没有与外界联络的设备,没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边的荷西,那里更没有懂三毛的知己。在这个荒僻的小村里,当地人思想落后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哑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现了这点。当地的土财主们肆意差遣奴隶为自己挣钱,而三毛不顾当地人的劝告与哑奴一家成为了朋友,正因她看不惯如此践踏人权。她常常给哑奴送去食物,请他来家里做客,偷偷塞给他钱,哑奴一家感动万分,而三毛却为此愧疚,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给予他们帮忙,而无法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
三毛的善良在当地被视为异类,正因从没有人会和奴隶走得那么近。但是三毛不在乎,她与荷西依旧与哑奴来往,没有人懂她没关联,她愿意承受这样的孤独。她一个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终的结局哑奴还是没有逃过被交易的命运,临走之际,三毛哭着把一条彩色大毯披在哑奴的肩头,哑奴却挣脱枷锁把东西都递给妻与孩子们,竭力想要跟他们说点什么,但他发不出任何声音……就这样,他们只能泪流满面地望着他离去。
孤独或是寂寞这类字眼,在整本书中几乎都没有出现,但沙漠里的三毛必须真切地感受的到。她愿意帮忙她们,教她们读书写字,为她们治病施药,却从不被她们顽固、落后的思想和行为所同化,她自始至终持续着自己心灵的自由与纯净。
三毛,这个热爱生活,乐观开朗,拥有宽容胸襟的智者;这个享受自由并承受得起孤单的行者;是一朵盛开在沙漠的奇葩。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41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