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篇(通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49:45
最新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篇(通用)
时间:2023-06-06 15:49:45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篇一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挂图。

借用已有经验导入新课,亲切自然。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深刻的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

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味。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的意思。“欲”,“想要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谈体会,谈看法。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多听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领悟,教师只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对比)

5、读一读,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古诗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想象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景色;

2、合作读——和伙伴合作对读、轮读;

3、“摇头晃脑读”“拍手击节读”。

4、指名读,齐读。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促进课外积累。

“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 字在比较中学习。

3、学生独立书写。

回家搜集诵读古诗,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篇二

一、设计理念:

《蜂》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第二篇主体课文中的一首古诗,《蜂》一诗主要借助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造福的劳动者,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这一句话既强调了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揭示了积极情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的阅读活动是从情感唤起开始的,以情感体验贯穿全过程,并以情感积淀和内化为最终结果。因此本次的古诗教学将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其次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还想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在以往四年的学习和积累,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古诗词教学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特别是《蜂》这首古诗,诗意浅显易懂,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也通过朗读古诗就会明了,因此本次教学我将尽可能的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具有无私奉献、不求名利的劳动人民的无限敬意。另外通过古诗不同节奏的吟诵,丰富学生诗词学习的不同情感体验。再通过诗句的鉴赏和对比,读通、读懂、读厚古诗及寓意。

三、教学目标:

1、读通诗歌,了解古诗新唱,能采用不同的旋律学唱诗歌,感受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2、读懂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3、读会诗歌的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在读通古诗《蜂》的基础上,运用古诗新唱的方法,从而水到渠成的了解古诗的寓意。

五、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制作课件

六、课前活动:

1、学生谈谈自己喜欢什么小动物,猜猜老师最喜欢什么?

2、出示关于人物品质的成语:

师过渡:为了表示感谢,老师特地准备了一些词语,我们一起来读读。

舍己为人 不屈不挠 忠贞不渝 舍生忘死

兢兢业业 碧血丹心 自强不息 大公无私

无私奉献 死得其所 始终不渝成仁取义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鉴赏古诗

1、 谈话

师:其实,不只曾老师喜欢蜜蜂,古往今来,不管是作家,还是诗人都对蜜蜂情有独钟。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蜜蜂的古诗《蜂》。

2、 揭示主题

师:(幻灯出示古诗并板书“蜂”)我们齐声读一遍。(生齐读)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些古诗,想想从诗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只只怎样的蜜蜂。

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

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自强不息)

——明·吴承恩《咏蜂》

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

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又带百花香。(舍己为人)

——宋·杨万里《蜂儿诗》

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无私奉献、碧血丹心)

——宋·姚勉《咏蜂》

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

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谁怜。(兢兢业业)

——明·王锦《咏蜂》

3、 谈谈蜜蜂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过渡:这样一群小精灵,(他们勤劳、无私奉献--------句式训练)它们的精神令人敬佩。但是在罗隐笔下的蜜蜂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细细来品味。(多媒体出示整首古诗)

二、初读感知,畅吟古诗

1、 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味道。

2、 指名生读一读古诗。

师:诗词的读法和文章可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师: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注意把古诗的味道读出来。

3、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感觉读了古诗,接着我们也来学着古人吟诵古诗,你们准备用什么形式来吟诵,小组讨论一下。

4、 老师这边也有一曲《蜂》的古诗新唱,我们一起来听听。

(师:从你的吟诵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快乐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采着蜜。在悬崖峭壁上,在花园里,在春风里-------)

过渡:是啊,只要有花的地方,便有了蜜蜂的踪影。那一簇簇、一群群,不辞劳苦的蜜蜂默默地采着蜜。(不管风有多大,不管太阳有多猛烈,不管天有多冷-------它依然默默地、默默地采着蜜。)

师:在罗隐笔下,就是这样不辞劳苦的小蜜蜂,读-------

师:在罗隐笔下,就是这样无私奉献的劳动使者,读-------

师:就是这样的一群可爱的小蜜蜂引起罗隐的兴趣,此时此刻,我们对罗隐笔下的蜜蜂充满了-------(佩服、感慨、震撼)

三、精读古诗,具象画面

1、其实,每一首诗的创作都有它特地的创作背景,罗隐的诗也不例外。那么,为什么我们读罗隐的《蜂》时,充满了佩服、感慨、震撼?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罗隐。(多媒体出示罗隐简介)

罗隐(833-909), 唐代文学家. 原名横, 字昭谏, 号江东生. 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庐)人. 20岁应进士举, 十试不第. 愤而改名为隐,罗隐向有“江东才子”之称,为什么总是所至不遇?这是因为当时的用人制度已极其腐败,科场被权贵把持,营私舞弊,任人唯亲。直到55岁那年,转机终于来了,在外奔波了大半生而所至不遇的罗隐,回到了钱塘,投奔雄据东南的杭州刺史。刺史辟罗隐为从事,又请置钱塘县,表隐为钱塘县令。

2、当我们随着诗人进入诗中时,我们会高兴,会伤心,会忧愁。接着,我们再读一读《蜂》,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佩服和震撼。

(1)我们一起仔细读一读第一句诗,想一想,这一句诗读成“一个字”会是什么字?(尽)

①谈一谈,从这个“尽”字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生2:我读懂了蜜蜂默默地采着蜜,毫不怨言。

生3……

3、是啊,多么勤劳的一群小蜜蜂啊,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只要是有花开的地方就有蜜蜂的踪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踪影。(多媒体出现蜜蜂采蜜的景象)(板书:勤劳)

4、此情此景,我们会用这样的一句诗来概括: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师:当我们来到百花盛开的春天,我们会想到这样一句诗:

师:当我们欣赏到妖艳无比的荷花时,我们会想到这样一句诗:

师:当我们面对不畏严寒的腊梅时,我们会想到这样的一句诗:

师:是啊,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一幅幅感人至深画面让我们对蜜蜂的辛勤耕耘充满了敬意。但是,同样的“尽”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又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媒体出示)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8226;李白《赠庐司户》(举目四望,远近尽是寒山四绕的一片秋色)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傍晚的落日依着山峰悄悄落下,奔腾的黄河流入浩瀚的大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才停止了吐丝,蜡烛到了结束时才停止流泪。)

师过渡:一样的“尽”,不一样的诗意,却让我们领略了中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和精深。

5、 接着我们读一读第二句诗,想想诗中给你什么体会?

(1)把这句诗读成三个字,你们觉得应该哪三个字?

(2)透过这三个字,对于蜜蜂你们了解多少?(简单交流关于蜂的资料)

(3)此时,我们再回到蜜蜂辛勤的劳动中,有谁了解蜜蜂究竟是为谁辛苦为谁甜?(板书)

句式训练:为 (谁)辛苦?

为 (谁)甜?

生:为自己的家人辛苦,读这句诗。

生2: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读……

生3:为帮助过自己的人,读……

师:此时,我们想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蜜蜂,(不辞劳苦、无私奉献、不求名利)

师:让我们带着对蜜蜂不辞劳苦的深深敬意,读全诗。

师:让我们怀着对蜜蜂无私奉献的崇敬之心,读……

师:让我们因为蜜蜂的不求名利而叹服,读……

师:这就是蜜蜂一生的真实写照。唐代诗人罗隐就是采用这种托物言志的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带着对蜜蜂的崇高敬意再读一遍古诗。(出示内容链接)

师:现代作家杨朔也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写蜜蜂,我们一起来读读。

分享杨朔的《荔枝蜜》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4) 读完了这首诗,欣赏完了杨朔笔下的蜜蜂,我想对于蜜蜂,我们会有更深的了解。每当我们看到母亲起早摸黑忙碌时,我们想到了这样的一句诗:(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师:每当看到清洁工人在马路上忙碌时,我们想到(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6、 过渡总结:此时此刻,我们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所有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的无限敬意,对那些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劳而获的人充满憎恨。我们更加清楚的知道:劳动最光荣!(板书)

7、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师过渡:是啊,当我们感慨蜜蜂的无私奉献之时,也仿佛看到了《秋浦歌》里那面红耳赤的冶炼工人他们辛勤劳作的情景,同时为冶炼工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而折服。从而我们深深地明白了劳动创造了美和幸福的生活。

作业:

1、 收集罗隐的古诗,品读古诗。

2、 举行古诗吟诵会。

蜜蜂谚语透哲理(多媒体展示)

●蜜蜂出窝天放晴,鸡不入窝阴雨来。

●两亩果园一箱蜂,蜜旺果肥吃不清。

●要想水果长得好,还得蜜蜂把花咬。

●谷雨不放蜂,十桶九桶空。

●养蜂不用种,只要勤做桶。

●天无二日,蜂无二王。

《蜂》教学反思

陈埭求聪中心小学 曾柏玲

终于如期地上完了课,实在是痛快!脑海里充满了“蜂”的身影,充满了罗隐的诗句“无限风光尽被占”“为谁辛苦为谁甜”;眼睛里看到的是小小的蜜蜂飞寻在花丛中的身影,周围仿佛都被蜜蜂包围了。其实,一开始想上这堂课的初衷只是让学生在诗中看到蜜蜂踪影,在诗外感受到蜜蜂劳动的艰辛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是想借这样的诗让学生在读中悟,在吟诵中悟,在交流中悟,更想借这样短短的28个字带着学生读通、读懂、读厚,读成280个字,2800个……或更多,或一生,因此在备课时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一切相关的资料,但是想象总是美好的,课上来除了欣喜还掺杂着遗憾。下面我将认真地反思我的课堂教学。

曾经记得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小学林莘校长这样说:“如果一节课上完了,你们无法教给孩子很多的知识,那就教给孩子适于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吧!”是的,如果一节课上完了,没有和学生产生一点心理的共鸣,没能让学生记住点什么,那么这样的课堂难免有点遗憾。其实,在上完《蜂》这首古诗时,我就已经深深地陶醉在蜂的影子下,我相信学生也一定如此,回到班级,我偷偷地问了学生:“你们现在满脑子都装着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蜜蜂!”是啊,尽管课上来了还有很多的遗憾,但能让学生一辈子只记得这样的一节课,这样的一群小蜜蜂,这样的一个唐代诗人罗隐就足够了。

无意中认识草根名师薛发根老师,无意中记注了这样的一句话: “用50个办法教一篇课文是可取的,而50篇课文只用一个办法是可惜的。”也许,这样的一个数字“50” 根深蒂固地印在脑海里,因此在备课时,总是想了又想。想了诗人创作诗时的意境和背景,想了诗人借用蜜蜂的寓意,想了字里行间有可能和诗意紧密相连的诗句,想了古人读诗、吟诗的情景,想了古诗新唱的旋律,想了现代作家杨朔笔下的蜜蜂……总之,循着这样的一首诗一直默默地寻找着,为的只是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以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从而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参与中自悟自得;为的是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让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为的是通过对同一类型下的古诗鉴赏,使学生由此及彼,不知不觉地扩充知识面。所以,一节课下来,我真的做到了通过吟诵,交流,古诗的寓意便水到渠成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的发言便是最好的说明。

教育家张田若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是多么重要。长春市小学语文名师白树民老师也曾经这样说的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让读充满语文课堂。为了加强读的训练,我在解读诗句时便有意插入造镜式的朗读,如当看到百花盛开的春天,我们会想到这样的一首诗当……进行了情景描述,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小蜜蜂的不辞劳苦和大公无私,这样“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实现了语言的内化与外化,从而达到了读中悟,悟出诗人的写作意图,同时将古诗的短小精悍扩大化让他们除了读到书里面有的,还读到书外面有的,这样在有意注意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实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训练了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让学生有了充实地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当然,再完美的课堂也有缺憾!遗憾的是本想在解读第一句诗时,带领学生通过不同诗句中“尽”进行对比鉴赏和吟诵,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又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再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等诗句中的“尽”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感受中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课堂上的一时遗忘却落掉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还有感觉遗憾的是解读第二句诗时本来也安排了非常丰富的吟诵,如在理解“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句诗时本想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是引导学生说出蜜蜂究竟是为谁辛苦(可以是为自己的家人,可以是帮助过自己的人等),然后让学生带着对蜜蜂的无限崇敬、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精神重复读诗句,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诗人借写蜜蜂的辛勤劳动来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人们。)但是,没想到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却能轻而易举地悟出古诗的寓意,因此这样朗读的机会也就减少了。

尽管课已经上完了,但教学的路还很长;尽管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是第一次,但有了这一次的交流与学习;我相信在下次的课堂上我会处理的更游刃有余。当然,没有遗憾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因此,真诚地希望老师们能批评指正。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篇三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快看他是谁?(出示蜜蜂图)

谁知道小蜜蜂每天都在忙什么呢?唐代诗人罗隐创作了一首描写蜜蜂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二)初读古诗 读正确

1、介绍作者

2、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不多字也不丢字。

3、同桌互检

4、找个别学生读

(三)了解诗意 诵读古诗

1、轻声自读,思考,蜜蜂都去哪采蜜?你是从哪句知道的?

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 “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2、边想象蜜蜂采蜜的情景,边读前两句诗。体会蜜蜂采蜜的辛苦。

3、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1)个别学生展示读

(2)有必要的话听范读

(3)自己练习诵读

(4)展示读

5、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罗隐为我们记录了小蜜蜂勤劳、辛苦的一生,后来人们为这首诗普了曲,下面让我们听一听唱一唱。

(1)看视频边听边学

(2)唱给同桌听

(3)展示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和同桌两个人一起唱。

三、巩固练习。

1、用诗来赞美蜜蜂的不仅仅是唐代诗人罗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还有谁来赞美蜜蜂。

《咏蜂》:

葛显庭 (当代)

三百天来九州跑, 南疆北国采花娇;

终日酿蜜身心劳, 甜蜜人间世人效

咏蜂 (王锦)

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

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谁怜。

咏蜂

宋 姚勉

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

(三首中选一首或两首)

再美再多的话也表达不完我们对蜜蜂的赞美,就让我们带着心中对蜜蜂的这份浓浓的情再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板书:

苦 甜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篇四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羊跪乳,鸦反哺。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身有伤, 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晴对雨,地对天,旷野对平原。山川对草木,碧海对桑田。

山青青,水潺潺,溪流对山涧。何处春朝风景好,谁家秋夜月华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知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唐 韩愈

踏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五代-蜀 韦庄

惜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唐 李绅

咏春—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 ——山西民谣

木落知寒近, 山长见日迟。 ——《淮阴夜宿二首》 唐 孙逖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 ——战国-鲁 尸佼《尸子》

钟不敲不鸣,路不铲不平。人不劝不善,事不为不成。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劳动场景及对劳动者不辞辛苦的赞美。

教学过程:

一、读诗题,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秋浦歌:地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产地之一。)

二、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思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什么人物?

2、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写人?( 指名读)

3、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一景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深入理解诗句。

1、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引导学生理解“照”、“乱”在诗句中的意思,鼓励学生看图读诗句理解诗意: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天和地,红星在升腾的紫烟中飞溅。)

2、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是个怎样的夜晚?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脸膛红彤彤的冶炼工人在做什么?(一边劳动,一边唱歌。)

劳动者的歌声听来怎样?(理解“动寒川”)

3、齐读古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学生整理曾经学过的诗人李白的作品。

《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赞美不辞辛苦为他人创造幸福的确劳动者的确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人们常用蜜蜂来赞美谁?为什么?)

二、理解诗意。

(一)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1、“无限风光”指什么?“尽被占”是被谁占?这一句诗写什么?(无论在平地上,还是在高山上,哪里有盛开的鲜花,蜜蜂就往哪里飞去。)

2、指名朗读,评议。

(二)生齐读诗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你读懂了什么?说一说。

2、这句诗写了什么?你觉得诗句中的“谁”到底是谁?

(三)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写诗的用意。

(四)指导朗读。

(五)练习背诵。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4169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