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二框教案篇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小农经济的地位;二是中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中国古代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四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1)由十二生肖的图片导入新课。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2)第一目“‘神农’的传说”,主要从“神农”传说和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存两方面阐明远古时代已经存在农耕。在讲述中可利用幻灯片打出“神农氏”的画像和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
(3)第二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出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的具体经过。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设问: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由此引出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4)“泰半之赋”和“沉重的力役”两目内容主要阐述古代中国农民承担着赋税和徭役,在讲授中只需要使学生明白古代中国农民负担沉重,处于社会的低层即可。
(5)第五目“贫者无立锥之地”,需要依据课程标准,补充介绍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土地制度。在讲述“土地兼并”问题时,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几个相关的例子,切身感受古代农民受到地主的沉重盘剥,由此引导出土地兼并严重必然会导致王朝动乱。
(6)第六目“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只需要按照教材介绍,可以补充大禹、都江堰等图片资料。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与能力;结合地图理解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1)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关于对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知识有哪些?例如,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有“瓷器大国”之称?青铜器的原料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然后从总体上让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田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和古代手工业主要内容(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
(2)“田庄手工业”一目,总体上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首先需要使学生明白“自然经济”的含义,然后结合教材中几个实例,理解庄园手工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重要内容,其处于辅助性地位,是副业。
(3)“工官”制度一目,主要介绍了官营手工业。学生除了解官营手工业产生的原因、特点外,重点理解官营手工业存在哪些弊端。
(4)“织女的劳绩”一目,主要以朝代为序叙述了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与成就。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适当增加古诗词中的史料,如《诗经》、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等一些关于蚕桑生产和丝织业发展的史料情景,使学生认识蚕桑丝织技术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5)“攻金之工”一目,主要讲述我国古代冶铜和冶铁技术的发展。教学时可以适当增加有关青铜器、冶炼厂、铁器等有关实物和照片,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情景的再现;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冶铜技术、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内容,认识到铁农具的推广与使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6)“夺得千峰翠色来”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的陶瓷业的成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古代精美的陶器和瓷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参观景德镇或当地瓷窑,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艺及瓷窑建设史,撰写一篇考察报告。培养学生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及写作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习惯。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的客观性描述;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突破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必要的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以适当的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同时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总归纳能力。
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建议:
(1)由《乔家大院》剧照,引出明清时代的晋商,引入本节内容。
(2)“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一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乡村的商业活动和古代商人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四民月令》中内容,使学生明白在乡村中已存在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对于“古代商人的活动”这部分内容,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让学生阅读教材后,整理出古代商人的活动。
(4)第三目主要讲述了古代“市”的发展。需要按照教材顺序整理出从秦代到明清“市”的发展过程。在讲述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图片,如《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市”的繁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5)“商人重利轻离别”一目,主要讲到商人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发达的古代商运,以及客商的风险三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现有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古代商人的奔波、艰苦的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的与商人生活相关名著,激发学生的兴趣。
(6)“商业都会的崛起”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商业都会的发展情况。需要按照教材顺序,介绍从战国到清代商业都市的发展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插图“清《盛世滋生图》”,向学生介绍清代苏州城的商业繁荣情况。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教学建议:
(1)先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则是“重农抑商”政策。
(2)“重农抑商”一目是本课重点。使学生明白“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结合教材“学习思考”,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分析原因时,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3)“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一目,可依据教材讲清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重点阐述秦朝和西汉的具体政策。在讲述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东南移时,注意补充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资料。
(4)“工商业的管理”一目,首先使学生明白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然后介绍从秦代开始的各朝具体措施,重点阐明秦汉时期措施。在讲述明清“海禁”时,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使学生明白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挫,加速了中国落后与西方。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5)“禁奢侈”一目,重点阐明两点:一、“禁奢侈”政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二、古代中国禁奢之风无法抑制的原因是统治者“自上”的腐败。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二框教案篇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历史。初中教材中,已经介绍了民族资本发展的一些基本史实,所以在讲授中需要学生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结束后,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动;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思考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张謇和荣氏兄弟的事迹,并进行评价,使学生能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思考。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图片以及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为了使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和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教师要使学生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让学生体会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难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初创时期的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远远超过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工业资本的主体的意义;基于民族工业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与壮大对于此后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以上几个难点多带有一定的理论性,也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建议
(1)以黄梅戏《天仙配》音乐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会逐渐瓦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目,首先需要学生回忆专题一的内容,理解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理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让学生看书,找出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最后,使学生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一目,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时间、产生途径、代表性企业、早期发展情况。注意在讲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时,可以补充介绍洋务运动。指出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一定的诱导作用。在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时,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图片,加强教材的直观性。
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看书,找出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的原因、发展的状况、代表性企业、特点以及意义。打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和与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相关的资料,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自然和社会(或地理、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幻灯片打出于张謇、周学熙以及荣氏兄弟相关的资料,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等史实。理解民国初年出现兴办实业潮的主客观因素、币制改革的影响和导致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因素。认识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民国初年兴办实业潮出现的原因,学会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从分析“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学会辩证地看待国民政府的这两项改革举措。学会运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看待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很快萧条的原因,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全面了解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认识民族工业要想健康成长,必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呈现出“短暂春天”的原因和表现;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及其意义;民国后期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难点: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控制与压迫。
教学建议:
(1)分析子目,从整体上介绍本节内容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战间—短暂春天;抗战前夕—短暂发展;国民党后期—陷入困境。
(2)“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一目,是本课重点,“春天”的出现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教师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导入。在分析原因时,还可适当增加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和《临时约法》中的部分条款, 展示一些抵制日货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揭示反帝爱国运动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此外还需教师补充一点,北洋军阀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使民族工业得以继续发展。讲外部条件时,需阐明这是“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发展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教师可简单介绍荣氏兄弟和简氏兄弟及其企业的发展,(幻灯片展示),接着师生共同探究在此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一目,可以结合教材指出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的原因,重点介绍“法币政策”,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评价这一政策。关于其发展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即可。最后,需要指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受到了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道路曲折而又艰难。
(4)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教材中没有介绍,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知识链接”中“民族工业的西迁”,指出抗战中民族工业受到了沉重打击。
(5)“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一目,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抗战胜利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反而日益萎缩呢?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认识到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通货膨胀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课标要求: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等史实。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认识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帝国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压迫的史实,学会史论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掌握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所进行的斗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摧残;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难点: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教学建议:
(1)首先让学生回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指出发展曲折,设问:为什么中国民资发展曲折缓慢呢?由民族资本主义受双重压迫的漫画导入新课。
(2) “在夹缝中求生存”一目,教师需要讲述两方面问题: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然后结合教材,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压迫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3)“在斗争中求发展”一目,则需要依据教材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具体的一些表现。最后教师需要总结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不可能有充分地发展。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二框教案篇三
内容标准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坚持实践标准相统一,就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教学依据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2.6规定的“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而展开的。
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实施“抛锚式”教学方法(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抛锚”),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预设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而自始至终又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进行。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题集中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通过对真理理论的理解,明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追求真理的永恒的信念。本框题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先揭示真理的内涵和基本属性,再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最后落脚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一)真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大量知识的阶段。这就要求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哪一些是科学的,哪一些是不科学的。而许多学生对知识的科学性缺乏正确的判断,认为只要是书上的或是对自己有用的就是科学的。这样,学生就容易受许多错误观点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能正确地对待人生,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因此,课本首先从探究实用主义者詹姆士的“有用就是真理”这一观点入手,分析真理的内涵和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能在现实生活中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是本框题的难点。学生往往会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领域,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懂得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真理也应该得到完善和发展。一旦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时,就会怀疑所学知识的正确性,把真理当成谬误。因此,本层次在学生明确什么叫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结伴而行的。从而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是本框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本框题的重点。中学生往往仅仅满足于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学习,缺乏社会实践,因而不懂得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由于害怕失败和挫折、困难,缺乏追求真理的勇气。因此,这部分内容从分析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入手,运用典型事例,让学生充分探究,使学生明确认识是无限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艰辛的永无止境的过程,青年学生应勇于去追求真理,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作为永恒的信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真理的含义;理解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能力目标: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求知的欲望,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区分真理和谬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面临的挫折和困难,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真理的信念,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通过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发展真理的思想。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多媒体展示人们拍摄的关于复活节岛上的神秘石像的照片和一副古埃及金字塔的照片,提出讨论问题。
复活节岛上的神秘石像 神秘的金字塔
问题:你还知道人类社会有哪些未解之谜?(让学生说)你认为这些谜将来能被解开吗?
(通过这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之后,教师让学生针对上述情景讨论探究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引出本框题要讲的中心内容: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昨天的未解之谜,已经不再神秘,今天的未解之谜,相信早晚也会被解开。但人们要解开这些谜,就像我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一样——阳光总在风雨后,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实践中去追求和发展真理。
(二)共同探讨:真理是客观的
关于真理的含义
教师首先展示三种关于真理的观点
1、有用的就是真理。
2、圣人之言、领袖之话就是真理。
3、被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接着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1、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请举例说明理由。
2、结合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认识才能被称为真理?
(学生讨论3分钟后,由各组推荐代表发表本组意见,共同交流看法。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及时给予必要的归纳、引导、评价,并适当补充相关事例,引导学生归纳升级,形成理论观点。)
(为了使同学们真正了解真理的客观性,教师对此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讲解)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除了实践,没有其他东西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客观的。
(这样,既能使同学们在研究中理解真理是客观的,又能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做到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三)共同探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这是本框题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创设以下情景)
(展示文字材料)
针对上述材料提出探究问题:
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以后,欧几里得定理仍然是真理,只不过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举出类似的事例?
(同学们思考后各抒己见,只要能体现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的事例均可)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举例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你从这些事例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归纳提升:一种真理并不是适用于任何条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就变成了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们应在实践中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3、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不容混淆的;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样,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既能深刻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又能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同时,还能鼓起正确对待错误的勇气,并初步认识到要在实践中去发展真理。)
(四)共同探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本框题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真理理论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从而树立起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因此,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问题的学习既是本框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本框题的重点。)
教师引领:我们认识到了真理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去完善、去发展。那么,真理的获得和发展是不是轻而易举的呢?追求真理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今年恰逢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就通过对红军长征的探讨来探究追求真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让历史告诉未来。
教师播放视频:《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设疑:伟大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不懈追求和发展中国革命真理的过程。各位同学,你能用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来简要说一说,从国民大革命到红军长征胜利的这段时间,我们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程吗?(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
教师评价点评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设疑:结合教材的有关知识,思考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真理的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作答)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不是一帆风顺的。
设疑:认识为什么具有反复性?
学生自主探究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教师点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教师: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真理。请大家思考:毛泽东思想在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以后有没有进一步发展?请结合历史事例说明。
设疑: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什么呢?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设疑:认识为什么具有无限性?
(学生自主探究)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通过对长征的探究,学生会深深的感受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人们的正确认识都是有限的。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有的甚至献出生命,需要信念、勇气、科学的精神、求实和态度,需要面对失败和各种阻力,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但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红军翻越“夹金山”
教师点评:挫折和失败并没有使人类停止探索和追求发展真理的实践。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永不言败。实践是不断往前推进的,人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向前发展,人对事物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今天,我们之所以弘扬长征精神,正如-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那样: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习它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伟大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在探索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追求、丰富和发展真理!
“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最后,就让我们在令人热血沸腾的大合唱《长征》中结束今天的探究之旅吧!谢谢大家!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二框教案篇四
专题一我国的国家制度;[高考最新考点](自我过关,掌握的打√,有疑问的;(l)我国的国体(划双线考点为江苏新增考点,以下;理解我国的国家职能;(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了解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3)我国的国家机构;了解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
--------------------------------------------------------------------------------
专题一 我国的国家制度
[高考最新考点] (自我过关,掌握的打√,有疑问的打☆,重点记忆)
( l )我国的国体(划双线考点为江苏新增考点,以下同) 懂得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理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
理解我国的国家职能。
( 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了解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 3 )我国的国家机构
了解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及中央国家机构的职权
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懂得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和公民的要求。
( 4 )我国公民与国家
理解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理解我国公民应履行的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理解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理解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梳理]
一、国家:
1、主权性2、阶级性3、社会性
二、国体:
1、含义2、决定因素3、判断标志
我国的国体:
1、名称及含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 2、首要标志,阶级基础
3、本质 4、特点及优点 5、必须坚持:必要性,重要性及途径
三、民主:
1、含义及其阶级性 2、与专政的关系
我国的民主:
1、本质及特点 2、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原因,途径及意义
3、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4、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的关系
四、国家职能:
1、含义 2、与国家性质的关系 3、分类:对内职能,对外职能4、目的
我国的国家职能:
1、对内职能 2、对外职能 3、决定因素及目的
五、政体、
1、含义 2、与国体的关系 3、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
1、人民代表:产生、权利及义务2、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地方人大的性质及职权
3、地位及原因:优越性及表现 4、进一步完善的途径及意义
六、国家结构形式:
1、含义 2、与政体的比较 3、类型及其特征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单一制:表现在 2、一国两制:含义、内容及意义
3、解决台湾问题:基础、方针及意义
七、国家机构:
1、含义 2、特征 3、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 4、组织体系
我国的国家机构:
1、设置:按类别、按级别 2、中央国家机关:组成及其关系
3、组织和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含义、体现及意义 (2)对人民负责原则:原因及途径
(3)依法治国原则:a、含义、本质及目的b、途径c、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八、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1、根本原因: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
2、法律体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3、具体要求:
(1)从国家方面,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从公民方面,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3)从双方来看,都要坚持三个原则,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权利
和义务相统一原则,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
[重点难点解析]
1.国家性质(国体)与政体、国家职能的关系
第一、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因为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统治阶级历来十分重视政权组织形式。但是,并不是说,国体相同的国家,它们的政体都完全一样。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影响的不同,在相同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可以采
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所以,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一个国家采用何种政体形式是由具体国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不同性质的国家其职能有着本质差异。这就是说:
(1)任何国家的统治阶级掌握政权,都要运用它来维护自己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实现其阶级统治。所以,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性质不同,国家职能的性质和作用也就不同。
(2)任何国家的职能,无论是对内对外的职能,还是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都是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虽然它们的具体内容不同,但都是国家性质的直接体现。
(3)国家性质不同,其职能性质和作用也不同。
(4)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相互依存,服从于共同目的。对内职能是基础和后盾,国家有了巩固、稳定的政治统治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才有利于对内职能的执行;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延伸和继续、对外职能对对内职能也有影响,某些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误会引起国内局势的动荡,而祟高的国际威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则有利于巩固国内的安定和保证本国经济的繁荣。
2.分清民主的性质和民主的发展程度
民主的性质是民主质的规定性,即阶级性,它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社会形式。民主程度是民主的实现程度,即民主原则和民主精神转化为实践的程度,它是民主量的规定性。资本主义民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完备,但改变不了其民主的本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只有五十年的历史,还有不够成熟的地方,但它是类型的民主。
3.我国的国家制度、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区别。
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这是从广义上来说的,狭义的国家制度是指国体。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总称。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与总统制民主共和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之异同比较:
(1)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民主共和制的异同
①不同点: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互相妥协的结果;作为国家元首的君主是世袭的,实行终身制。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结果;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且有一定任期。
②相同点:a、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并为之服务的;
b、都是由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国体)决定,并反映这一国家性质的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形式(政体),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c、议会都是国家权力中心,是国家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行政监督权,政府(内阁)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d、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e、政府官员及
议员会可以相互兼任;f、都实行三权分立制。
(2)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与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之异同
①不同点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国家元首地位是象征性的,只是虚位没有实权,议会才是国家权力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取得议会中多数席位是政党上台执政的关键;政府对议会负责不对国家元首负责,当议会通过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政府官员与议员可以相互兼任。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政府由总统任命产生,对总统负责;取得总统竞选胜利是政党上台执政的关键;政府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行使权力时对议会不负政策上责任,议会只有在总统违反宪法时,才能对总统提出弹劾案。议会不能因政策问题投不信任票迫使总统和政府辞职,而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政府官员与议员不能相互兼任。
②相同点:a、都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并为之服务。b、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形式(政体),都由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国体)决定并都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c、都实行三权分立制。d、议会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相关知识的联系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
前者是一种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后者是国家机关,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联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民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真实性的特点。人民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享有广泛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我国人大已制定了有关公民政治权利的法律法规一千多件,使人民民主有了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
(3)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自己的历史任务。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最重要特征,工人阶级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在我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主要表现在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变为国家意志,以确定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和每个历史阶段的总目标推荐优秀党员担任各级国家机关的主要
领导职务,这些都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其职权来保证。
(4)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关系
①形式上相似:都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都由定期选举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②本质不同:其一,经济基础不同;其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权力主体是人民,而西方议会制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罢免议员,议员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其三,二者的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人大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人大处于全权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西方一般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起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互相制约,彼此制衡。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国家结构形式的关系
共同点:都属于国家形式的范畴,都由国家性质、历史特点决定,并为国家性质服务,都有利于人民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区别:前者是我国的政体,即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了我国国体,因而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后者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的国家机构
区别:前者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后者是我国国家机关的总和。 联系:全国人大可凭借其任免权组织建立我国的中央国家机构.并将它们置于自己的监督之下。这正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7)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
前者是国家机关,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有选举、任免和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权力,后者不是国家机关,是多党合作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政协委员列席人大,人大在重大决策前要同人民政协协商,是为了发挥政治协商的作用,这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但不能理解成人大与政协共同决定国家大事。民主党派成员参加人大的身份是人民代表不是代表本党派,更不是在人大中分席位。同时,不要将政协与人大等同于西方议会的上议院(参议院)和下议院(众议院)。
6.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前者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后者是一种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7、权力机关与权力机关
前者是全国人大,后者指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8、权力机关与其它国家机关
前者指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则指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它们都是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其监督、对其负责和报告工作,是领导被领导、监督被监督的关系。
9.“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和我国的民族自治区的关系
(1)共同点:二者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人民政府;(2)区别:①设立的地区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10.正确理解“国家机关”和“国家机构”;(1)不能把国家机关等同于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国;(2)不能把国家机关等同于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机关;(3)不能把国家机关等同于党的机关、群众团体;(4)注意国家机构组织体系各组成部分的性质;11.关于人民法院、检察院独
--------------------------------------------------------------------------------
(1)共同点:二者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2)区别:①设立的地区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地区设立的,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②自治程度不同: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而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③社会制度不同:前者坚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而后者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④解决的问题不同:前者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后者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愿望而设立的。
10.正确理解“国家机关”和“国家机构”
(1)不能把国家机关等同于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和
(2)不能把国家机关等同于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
(3)不能把国家机关等同于党的机关、群众团体。
(4)注意国家机构组织体系各组成部分的性质。
11.关于人民法院、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1)对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含义可以概括为:①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没有审判权和检察权。②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干涉司法机关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③司法机关必须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
(2)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是一条重要的司法原则,实行这一原则有重要意义,能够保证国家法制的统一,否则就会政出多门,危害法律的尊严,同时可以有效防止和纠正广大群众所痛恨的特权思想和不正之风。
(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司法权,并不是说不受任何制约,而是要受到同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和制约。人大的监督有利于保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这种监督既是对司法机关权利的制约和规范,又是对工作的支持和促进,与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并不矛盾。
12.全面理解依法治国要正确把握几种关系
(1)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的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更好地保证了党对国家的领导。同时,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2)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依法治国从根本上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
(3)依法治国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它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4)依法治国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用法律来引导、规范、制约保障,依法治国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进行。
13.关于公民和人民的区别、联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在我国,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籍的人即为中国公民。公民是个法律概念,指的是公民和国家的一种法律关系,而人民在我国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与敌人相对应的,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现阶段,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国家统一的爱国者在内。②概念范围不同,公民概念范围比人民范围广,既包括人民,也包括不属于人民范围但具有我国国籍的人。
(2)联系:公民概念外延包含着人民,二者是从属关系,即凡是人民也一定是公民。
14.对“权利”认识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规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国公民既享有权利又履行义务。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宪法和法规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来体现和保证的,人民享有权力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做主的体现,不能只认为享受权利才是当家做主的体现。
误区二: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就越多。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因此,公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并不影响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当然,人民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其实现享有权利的范围和程度,尽管如此,也不能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就越多。
15.正确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不是讲立法上的平等,因为,我国的法律只反映和体现工人阶级和人民的意志、利益,不能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所以,在立法过程中不能对敌对分子讲平等。否则,法律就不能成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保障改革开放的有力武器。但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对所有公民而言都是平等的。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主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要求法律赋予一切人以平等地位,而平均主义则是要求取消一切差别,在各方面实行绝对均等,这种主张是不切实际的。如,宪法规定,不满18岁的公民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不等于说符合法定年龄的公民与不足法定年龄的公民之间在不平等,而是由于参与政治生活的公民需要一定的行为能力。
(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一切特权。我国宪法规定:任何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说明,法律面前没有特殊的公民。官官相护,徇私枉法者最终要受到法律的处罚。
(4)我国宪法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如,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男女之间、民族之间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要消灭这种不平等,不仅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
[热点点击]
背景材料:
☆2005年10月19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
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发表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政府文告。白皮书全文三万多字,全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由来、中国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主要特征,全面反映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主要成就和蓬勃发展的形势。
考点链接:
经济常识: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深入政治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治文明。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的特征,这要求立法机关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这一切都是依法治国的体现。同时实行依法治国,使经济活动参与者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国民经济体现了依法治国的要求。
4.开展正当竞争。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要求经营者开展正当竞争,反对用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哲学常识:①涉及一切从实际出发;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政治常识:①结合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谈我国民主的本质及特点,并指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因,途径及意义;②结合我国民主建设发展的情况,谈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的关系。 2、2006年1月29日,利用返乡拜年并在台南老家宴请地方人士的机会,陈水扁公然宣称,目前已是认真思考废除国统会及国统纲领的适当时机,以彰显台湾主体意识;应该认真考虑以台湾为名称重新申请加入联合国;希望今年内定稿民间版台湾新宪法,并在明年进行新宪公投。2月27日,台湾-领导人陈水扁宣布,终止“国家统一委员会”运作,终止“国家统一纲领”适用。
点析:陈水扁推动“-”分裂活动步步升级,势必引发台海地区的严重危机,破坏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我们将继续以的诚意、尽的努力维护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局面,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我们绝不容忍“-”,绝不允许“-”分裂势力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可结合政治常识谈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方针及意义)
3、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看望了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民盟、民进联组委员,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
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点析:-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八荣八耻”,有立有破,旗帜鲜明,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观念,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无穷力量。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位公民既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又是劳动者和服务者;既享受他人的服务和劳动成果,又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劳动成果。主人翁的地位要求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服务他人与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所在。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公民,都要牢固树立人民的观念,时刻牢记和躬行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把对人民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融化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源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必然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世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无一例外地都是由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所带动的。一个崇尚科学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我国越是向前发展,越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劳动光荣,文化长久。劳动既是公民生存的手段,也是公民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要求每一个公民要坚持勤奋学习,英勇劳动,扎实工作,兢兢业业地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多做贡献。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团结互助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团结互助,就是要把各种力量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同心同德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在不同意见面前,要心平气
和,求同存异;在困难面前,要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在荣誉面前,要相互谦让,他人为先;出现了失误和挫折,要勇于内省,敢于承担。要提倡急他人所需,帮他人所难的团结互助精神,人人关心和帮助他人,处处尊重和爱护他人,促进社会安定和事业发展。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也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来引导。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基本理念之一。它可以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摩擦,降低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降低社会运行成本。诚信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构建和谐社会,个人需要诚信,集体、社会需要诚信,国家更需要诚信。只有人人讲诚信,取信于他人,给他人以信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法治和责任理念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遵纪守法是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遵纪守法,就要树立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还要树立党章意识和纪律观念,严格遵守党章和党纪。要在全社会营造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和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正如-所深刻指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和政治本色。每一位公民,都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八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条基本道德底线,也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部社会风尚规范。每一个“荣”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每一个“耻”都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命运。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循,全面遵循。
(可结合可结合经济常识谈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哲学常识谈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与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理想与现实等;结合政治常识谈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的关系,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41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