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环境篇一
;摘 要:为了对环境红利导致环境污染水平上升的内在机理进行探究,构建了一个环境红利导致环境污染集聚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首先,从环境红利的纯价格效应角度分析,污染替代效应与成本效应均会促使环境要素使用量增加而引致污染集聚;其次,财富竞争效应会使企业进一步增加环境要素使用数量,导致污染集聚程度更甚;再次,环境红利的纯价格效应和财富竞争效应联合引致了更富弹性的环境要素需求曲线,使得因环境要素价格下降所导致的污染集聚程度更高。得到的结论的政策含义是:为了避免环境红利被过度使用,应加大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抑制力度。
关键词:环境红利;污染集聚;纯价格效应;财富竞争效应
引言
为了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进行解释,经济学界提出了环境生产要素理论。sibert(1974)[1]认为,环境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一国如果环境禀赋较高,就意味着该国提供环境生产要素的潜能相对较强;反之,如果环境禀赋较低,则意味着该国提供环境生产要素的潜能相对较弱。baumol and oates(1989)[2]进一步指出,一国如果环境禀赋丰裕,则该国会出口污染密集型产品,进而使该国变成世界污染的集中地。因此,如何抑制环境生产要素被过度使用、避免本国成为世界污染的集中地又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第一种理论认为,由于污染是环境要素被过度利用所致,故必须建立完善的产权保护机制、市场交易机制和严厉的环境标准,才能阻止环境不断恶化(tahvonen & kuuluvainen,1993[3];lopez,1994[4];thampapillai,1995[5])。第二种理论认为,环境要素丰裕的国家会生产污染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会将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避免使本国成为污染集中地(copeland and taylor,1995)[6]。
从上述综述可以看出,环境生产要素理论对环境红利过度使用后的不利影响以及如何抑制环境红利进行了较具价值的探究。然而,环境红利作为环境生产要素的一种比较优势,其导致污染水平上升的内在机理到底是什么?显然,以往研究对此着墨不多,有待后续研究对之进行补充。有鉴于此,笔者构建了一个环境红利导致污染集聚的理论框架,认为在一个环境要素低廉的国家,环境红利会因其纯价格效应与财富竞争效应而导致环境污染集聚。
一、环境红利导致污染集聚的机理
(一)纯价格效应视角下的污染集聚
1.环境要素的替代效应与成本效应
环境污染作为企业的一种生产要素,它具备了与资本、劳动力等其他生产要素一样的经济属性,成本效应与替代效应就是其基本经济属性之一。环境替代效应是指由于环境要素价格相对低廉,企业会尽可能多用环境要素而少用其他价格相对昂贵的生产要素,于是造成了环境要素对其他要素的替代。环境成本效应是指由于环境要素价格相对低廉,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成本减少,于是企业能够购买更多数量的生产要素,包括环境要素。因此,环境替代效应是在总成本不变的条件下,用环境要素替代资本、劳动力等其他生产要素;环境成本效应是在保持环境和其它生产要素比例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对环境要素的使用。显然,环境成本效应不仅使环境要素使用数量增加,而且其他要素的使用数量也会增加;而环境替代效应虽然使环境要素使用数量增加,但其他要素的使用减少了。因此,从环境红利的纯价格效应角度分析,由于环境污染是一种生产要素,故环境污染与其它生产要素一样具有成本效應与替代效应,当环境要素价格下降而被当成红利使用时,环境替代效应会使环境要素替代其它生产要素而使污染增强,环境成本效应会使企业资金实力增强而多购买环境要素,两者均会促使环境要素使用数量增加而带来污染集聚。
2.污染集聚
当企业得到了低廉的环境要素后,其资金实力就会增强,因而会扩大生产,这会带来两种形式的污染集聚。一种是单个企业扩大生产所带来的污染,我们称之为污染的企业集聚;另一种是,环境要素低廉使得污染密集型产业利润丰厚,从而吸引大量企业进入污染密集型产业,这些污染密集型企业集聚到某个地区,形成污染的地区集聚。如图1所示,图中的纵轴表示环境要素价格,横轴度量了企业对环境要素的需求量或者企业的排污数量。之所以把企业对环境要素的需求量与其排污数量均用横轴表示,是因为以下原因:由于本文把环境当做生产要素对待,而污染是由企业排放的结果,故企业环境要素使用量实际上就是其污染排放量,二者虽经济含义不同,但实为同一物质,故可以将二者用一条相同的射线对之进行表征。对a企业来说,当环境要素价格为p1时,其在ma点生产,相应的排污数量为q1;如果企业得到了环境红利,环境要素价格下降为p2,它会选择在na点生产,相应的排污数量为q2,线段q1q2长度即为污染的企业集聚。与此同时,由于a企业得到了环境红利,b企业和c企业为得到环境红利也会加入到a企业所在的污染密集型产业进行生产,由此形成了环境要素的总需求曲线d,该曲线由各企业的需求曲线da、db和dc等横向加总而得。图1显示,当环境要素价格为p1时,整个地区会选择在md点生产,其相应排污数量为q3;如果环境要素价格下降为p2(此时行业内所有企业均得到了环境红利),整个地区会选择在nd点生产,相应的排污数量为q4,线段q3q4长度即为污染的地区集聚。很显然,由于环境要素的总需求曲线为各企业污染需求曲线加总所得,故污染地区集聚的破外力比污染企业积聚破外力要大很多。
(二)财富竞争效应视角下的污染集聚
1.财富竞争效应与企业环境要素需求曲线
前述分析表明,环境成本效应与替代效应导致了污染的企业集聚与地区集聚。由于污染地区集聚系由污染企业集聚横向加总而成,故污染地区集聚带来的破外力比污染企业集聚大很多。然而,前面的分析暗含了一个假定,即假定影响企业污染集聚的因素仅仅是价格原因,即由于环境要素价格下降,环境替代效应与成本效应促成了污染企业集聚与地区集聚。实际上,除了环境要素的纯价格效应会使环境要素使用量增加外,企业的财富竞争效应也会使环境要素使用量增加,从而使污染集聚程度提高。
所谓财富竞争效应,是指企业为了在财富上战胜竞争对手而改变生产与投资的经济行为。一般来说,企业为了在财富上战胜竞争对手,可以采取诸如扩大生产、增加技术投入、加强管理等经济行为。对于环境红利所引致的财富竞争效应而言,企业往往会采取增加环境要素使用的经济行为,而较少采取增加技术投入、加强管理等其它经济生产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增加技术投入等经济行为会增加企业成本,而当企业能够把环境当作红利使用时,其增加环境要素使用的成本相对较小,故摒弃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增加环境要素使用是企业的理性选择。企业的这一理性选择实际上是由环境要素的替代效应与成本效应引起的,即一方面是由于能把污染当做红利而造成了环境要素对技术与管理等要素的替代(环境要素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则由于环境红利减少了企业成本而使企业具有了购买更多环境要素的能力(环境要素的成本效应),为企业进行财富竞争、增加要素使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故环境红利的财富竞争效应是在环境红利的替代效应与成本效应基础上形成的。
图2显示了环境红利视角下的财富竞争效应。假设a企业与b企业互为竞争对手(至于二者的生产要素使用选择,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参照sibert(1974)[1]的研究标准,即两个企业均以污染作为唯一生产要素),当a企业认为b企业只购买了q1数量的环境要素时,如果a觉得q1数量不大,a就会得出b企业所赚利润相对较小这个结论,a会缺乏动力去购买更多环境要素。假设在这种情况下a企业对环境要素的需求由曲线d1表示。当环境要素价格下降为p2时,假设a企业现在认为b企业购买了q2数量的环境要素(其中,q2q1),a企业认为b企业可能获得更多利润,出于竞争需要,a企业开始购买更多环境要素,其对环境要素的需求曲线变为d2,d2在d1右边。依此类推,当环境要素价格为p3时,a企业环境要素需求曲线为d3;当环境要素价格为p4时,其环境要素需求曲线为d4。通过连接对应于数量q1、q2、q3、q4的d1、d2、d3、d4曲线上的点就可以确定a企业的环境要素市场需求曲线da。很显然,相对于a企业原来的环境要素需求曲线d1而言,其变化后的环境要素需求曲线da较为平坦。那么,da曲线比d1曲线平坦的原因何在?财富竞争效应对企业污染集聚的机理与曲线d1和d4到底具有怎样的关系?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即可揭示财富竞争效应促使企业污染集聚的机理所在。
2.财富竞争效应促使企业污染集聚的机理
首先,当不存在财富竞争效应时,企业由环境要素价格下降所带来的污染集聚即由纯价格效应所引致。这主要是因为如果没有财富竞争效应,a企业对环境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为d1,故a企业对环境要素的需求会沿着d1曲线变化。图2显示,当环境要素价格为p1时,a企业会选择在a1点生产,其排污数量为q1;当环境要素价格下降到p4时,由于没有财富竞争效应,a企业会选择在a0点生产,其排污数量为q0。故当没有财富竞争效应时,如果环境要素价格从p1下降到p4,a企业排污数量会从q1增加至q0,增加的排污数量仅为q1q0。这种因不存在财富竞争效应而引起的污染集聚我们称之为纯价格效应集聚。很显然,如前所分析,纯价格效应所带来的企业污染集聚是由环境要素的替代效应与成本效应所引致的。
其次,当存在财富竞争效应时,企业由环境要素价格下降所带来的污染集聚由纯价格效应和财富竞争效应联合引致。这主要是因为当存在财富竞争效应时,a企业对环境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由d1变成了da,故a企业对环境要素的需求会沿着da曲线变化。从图2可以看到,当环境要素价格为p1时,a企业会选择在a1点生产,其排污数量为q1;当环境要素价格下降到p4时,a企业会选择在a4点生产,其排污数量为q4,故a企业增加的排污数量为q1q4。很显然,q1q4由q1q0和q0q4兩段组成,前者为具有纯价格效应性质的污染集聚,表示在环境要素价格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没有财富竞争效应而仅由环境要素价格变化而导致的企业排污数量变化;后者为具有财富竞争效应性质的污染集聚,表示在环境要素价格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因财富竞争效应而引致的企业排污数量变化。
由此可见,a企业对环境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da由纯价格效应和财富竞争效应两部分组成,而原来的环境要素需求曲线d1仅由纯价格效应组成,故a企业变化后的市场需求曲线da比原来的市场需求曲线d1更平坦、更富弹性。这种更富弹性的曲线为企业排污带来如下影响。首先,该曲线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污染集聚,即由纯价格效应引致的污染集聚和财富竞争效应引致的污染集聚。其次,由于环境要素需求曲线变得更具弹性,使该曲线对价格的变化更为敏感,使得因环境要素价格下降所导致的污染集聚程度更高,故财富竞争效应强化了污染集聚对于环境要素价格变化的反应。
3.污染的财富竞争效应对污染地区集聚的影响
由于污染的企业集聚由纯价格效应和财富竞争效应二者联合所致,而污染的地区集聚又由污染企业集聚加总而成,故财富竞争效应会加大污染的地区集聚。如图3所示,我们假设da1为没有财富竞争效应的企业环境要素需求曲线,da2为存在财富竞争效应的企业环境要素需求曲线;假设db1为没有财富竞争效应的地区环境要素需求曲线,它由没有财富竞争效应的企业环境要素需求曲线横向加总而成,db2为存在财富竞争效应的地区环境要素需求曲线,它由具有财富竞争效应的地区环境要素需求曲线横向加总而成。图3显示,就污染的企业集聚视角考察,当没有财富竞争效应时,如果环境要素价格从p1下降到p2,qa1qa2为由纯价格效应所引致的企业污染集聚;当存在财富竞争效应时,qa1qa3段为企业污染集聚。显然,相对于原来的企业污染集聚qa1qa2而言,qa1qa3因财富竞争效应而比qa1qa2增加了qa2qa3,qa2qa3即为由财富竞争效应所引致的企业污染集聚。就污染的地区集聚而言,如图3所示,当没有财富竞争效应时,此时地区环境要素需求曲线为db1,如果环境要素价格从p1下降到p2,污染的地区集聚为qb1qb2,该段亦为由纯价格效应所引致的地区污染集聚;当存在财富竞争效应时,如果环境要素价格从p1下降到p2,此时地区环境要素需求从qb1增加到qb3,显然,qb1qb3因财富竞争效应而比qb1qb2增加了qb2qb3,qb2qb3即为由财富竞争效应所引致的地区污染集聚。由此可见,由于地区污染集聚是企业污染集聚加总而成,故由财富竞争效应所带来的企业污染集聚增长会更大幅度地促进地区污染集聚增加。
二、进一步的讨论
(一)环境红利导致污染集聚的机理
综上所述,环境红利之所以导致污染集聚,是由于环境红利的纯价格效应与财富竞争效应的共同作用。(1)从环境红利的纯价格效应角度分析,由于环境是一种生产要素,故环境与其它生产要素一样具有成本效应与替代效应,环境的替代效应会使环境要素替代其它生产要素而使污染增强,环境的成本效应会使企业资金实力增强而多购买环境要素,两者均会促使污染的企业集聚;同时,环境要素低廉会吸引大量企业进入污染密集型产业,形成污染的地区集聚。(2)从环境要素的财富竞争效应视角观察,企业为了在财富上战胜竞争对手会增加生产要素使用数量,由于环境红利的替代效应与成本效应使得企业所采取的选择是增加环境要素使用数量而不是增加技术、管理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这会进一步导致污染集聚。(3)环境红利的纯价格效应和财富竞争效应联合引致了更富弹性的环境要素需求曲线,使得因环境要素价格下降所导致的污染集聚程度更高。(4)由于污染的企业集聚由纯价格效应和财富竞争效应二者联合引致,而污染的地区集聚又由污染企业集聚加总而成,故环境红利的纯价格效应与财富竞争效应联合引致了污染的地区集聚,其引致机理蕴含于图4之中。
(二)两种污染集聚机理的联系
上述分析表明,环境红利促使污染集聚的机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环境红利的纯价格效应诱导机制,另一方面表现为环境要素的财富竞争效应诱导机制。两者的联系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两者的原始动力相同,均由环境要素价格下降诱导所致。其次,两机理的最终结果相同,均带来了污染集聚。再次,两机理的发生均以环境要素的替代效应与成本效应为基础。如前所述,正是由于环境要素的替代效应与成本效应,使得环境要素价格下降时企业多用环境要素而导致污染集聚,这是污染集聚的纯价格效应。也正是由于环境要素的替代效应与成本效应,使得企业因财富竞争而扩大生产时所采取的选择是增加环境要素使用而不是增加技术、管理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红利的替代效应造成了环境要素对技术与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替代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环境红利减少了企业成本而使企业具有了购买更多环境要素的能力。故环境红利的替代效应与成本效应使得污染视角下的财富竞争效应具有如下特征:企业不是通过采用技术与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财富,而是通过对环境要素使用量的增加来增加财富。由此说明,环境要素的成本效应与替代效用不仅是推动污染纯价格效应的引擎,也是污染财富竞争效应赖以发生作用的基础。
三、结论
为了對环境红利导致污染水平上升的内在机理进行探究,本文构建了一个环境红利导致污染集聚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环境红利之所以导致污染集聚正是由于环境红利的纯价格效应与财富竞争效应联合引致。
首先,从环境红利的纯价格效应角度分析,环境替代效应会使环境要素替代其他生产要素而使污染增强,环境成本效应会使企业因资金实力增强而多购买环境要素,两者均会促使污染的企业集聚;同时,环境要素低廉会吸引大量企业进入污染密集型产业,形成污染的地区集聚。其次,从环境要素的财富竞争效应视角观察,企业为了在财富上战胜竞争对手会增加环境要素使用数量,从而进一步导致污染集聚。再次,环境红利的纯价格效应和财富竞争效应联合引致了更富弹性的环境要素需求曲线,使得因环境要素价格下降所导致的污染集聚程度更高。最后,由于污染的企业集聚由纯价格效应和财富竞争效应二者联合引致,而污染的地区集聚又由污染企业集聚加总而成,故环境红利的纯价格效应与财富竞争效应联合引致了污染的地区集聚。
本文的研究表明,为了避免环境生产要素被过度使用、使污染被当作红利使用的经济现象不再存在,我们应加大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抑制力度。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环境篇二
;. ".
我想有个美丽的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企业也不断的增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慢慢的浮现出来。绍兴原本是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越来越受全国人名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它的文化吸引游客,更是因为他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尽管如此绍兴的有些地区环境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下面是我们调查时候拍到。
人是离不开水的,在看看上面2张图片,不堪重负的垃圾。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含有塑料的包装的食物,生活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普及开了,你们都应该知道塑料袋中含有很难分解的有机物质。据我在网上所查到的资料,垃圾长期露天堆放会产生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有毒气体。这些垃圾不仅污染河道同时也污染了大气。不堪重负的污水,绍兴的轻工业是比较发达的,同时这些工业废水该怎么处理呢?许多企业把那些不经过处理的工业污水直接排到河道里,不仅仅是工业,还有生活污水,农业污水“三污合流”.可想而知河道的污染是多么的严重,这样的排放污水的后果是直接导致河水的富营养化,记得小时候我们这些还是都是到河道上玩水嬉戏,现在呢?我想看到这样的河水,谁还敢把手伸到这样的水中去呢?
不仅仅是河道的污染,工业的的发展也大大的影响着空气的质量。
下面我还是给你们看看绍兴环保局权威数据:
. ". 但从整体看,
空气质量还在逐步恶化,一些小企业在环保方面投入太少。废气排放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大企业虽然进行治理,基本上做到了达标排放,但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废气排放也处在高增长态势。
如果要解决环境问题以实现协调发展,我想我们应该走更新观念,并加强治理的道理。
首先,更新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环境是资源,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走新型化道路,壮大经济实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加强治理。要特别重视工业污染的治理,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的同时,淘汰高污染工业,逐步实现工业聚集,以集中治理为突破口,以清洁生产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关注污染治理,指导帮助农民使用农药化肥,实现生态养殖,减少养殖污染,探索生活污染的治理,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纳入整治的工程之内,建立和完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通过扩大城市垃圾发电项目规模;消化农村垃圾,在镇上可以建立一些小型垃圾焚烧炉,解决垃圾问题。生活污水,在城郊结合部可通过扩大截污范围的办法,将其纳入收集系统,一并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经济发达的乡镇可自行建立小型集中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
我们除了要更新观念,加强治理环境外,还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工作,制止随意污染环境行为,严厉打击不法排污企业,并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这样以后我想我们离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 总值的
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
".
.
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
".
.
".
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
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还我们一个美丽的家园!!
汽服二班成员列表
资料收集:杨罕瑛施晓怡
构思:冯舒翟
撰写:孙鹏强杨海威
相关热词搜索:;环境篇三
一、树立食品卫生安全观念,提高食品安全自我防范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预防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二、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严防病从口入。坚持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换衣报,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少吃生冷、凉拌的食物。
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买、不吃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不买街头巷尾无照无证的小商小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吃饭,不暴饮暴食,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多了解健康食品知识,防止急性肠胃炎和肠道传染病等疾病的传播,防止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外出就餐要选择卫生洁净、餐具消毒、环境整洁有序的正规餐馆、饭店。
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随便在校园内吃零食、不乱扔纸屑、包装袋、糖纸等垃圾,保持良好的校园卫生环境,争做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让我们行动起来,关注食品安全,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杜绝疾病的发生,共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倡议人:
日期:
环境篇四
1.使学生了解世界资源环境问题。
2.使学生知道不良饮食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3.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当今和未来世界人类面临资源匮乏、河流污染、空气浑浊、垃圾成山等资源环境问题的`威胁。其实,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稍加注意,一些良好的环保习惯就养成了。也许环保习惯可以从餐桌上开始,我们可以用"吃"来传达对地球的关爱。
(板书课题:饮食与环保)
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可见粮食对于人类是何等的重要。
同学们想一想:
1.你平时是否注意节约粮食?
2.你身边有没有浪费粮食的现象?
师生共同谈论交流。
3.畅所欲言
1998年我国首次颁布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营养宝塔",提供了合理选择食物的指南。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营养宝塔"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的饮食是怎样安排的,你认为合理吗?
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为了环保,我们要食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429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