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600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素材(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4:34:3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600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素材(六篇)
时间:2023-06-06 14:34:31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特别注意通假字“曾、衡、拂”和使动词。理解介词“于”的用法(相当现代汉语的介词“在、从、给、由于”等)。积累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

3.真正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课文提示】

1.本文是孟子游说诸侯的一段言论。题目是选者加的。

【正音正字】

2. 辨析通假字:

曾:同“增(zēng)”,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士):同“弼”,辅弼。

【初学课文】

1. 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词典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中的历史人物,了解课文内容。

2. 划分全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分三部分:

①第1、2段,举例阐述忧患能造就人才的道理。这部分用归纳法。

②第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③第4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朗读课文】

【要点指导】

使动用法,是指有些词本来没有“使令”意义,而在一定结构中才含有这种意义。

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都可以活用为使动词。

使动词的翻译公式是:使动词+宾语=使+宾语+使动词。如:

①苦其心志:使……困苦。

②劳其筋骨:使……劳苦。

③饿其体肤:使……饥饿。

④空乏其身:使……贫困匮乏。

⑤行拂乱其所为:使……颠倒错乱。

⑥动心忍性:使……震动。 使……坚忍。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 完成“学习建议”。

2. 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翻译: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那里获释后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登上相位。

原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的行动颠倒错乱,使他的内心震动、使他的性格坚忍不拔,(以此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如果内部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一个国家就会灭亡。

原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才知道由于忧患会使人生存,而由于安乐会使人灭亡。

【朗读课文】

【课文简介】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先举例,再说理,最后归纳中心论点。

第1段,以六个出生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证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这六位名人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排比,强调他们都经历了磨难。6个事例并举,为论点提供丰富充足的事实论据。

第2段,概括前一段,从理论上证明“生于忧患”。从前一段的众多事实,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成就大业,必须在各方面受磨练。“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接上下两段,把前一段的具体人物作了概括,由事过渡到理,由个别推向一般。“必先苦其心志”六句,有力而且详尽地指出艰苦的磨练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上、肉体上、生活上、行动上。这就使议论有了丰富的内涵,而不只是简单的推导。

第3段,由个人的成长谈到国家的治理,正反结合,阐明受磨难使人生存发展,图安逸使国家灭亡的道理。这一段是上文的引申和发展。“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一层引申意。然后再从个人推论到一个国家,这是又一层引申。“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反面假设。劝说君王要有忧患意识,这是孟子游说诸侯的目的。

第4段,自然作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结论用对偶形式,高度概括,对照鲜明,醒目易记,具有深刻的哲理,成为千古警句。

本文论证层层深入,逻辑性强。先列举事例,再从个别带一般,推及到一类人,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而排比、对偶,又增强了说理的气势。排比句如“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对偶句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使文章平添气势,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 上天用以使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方法是什么?(用课文词语回答)

3. 作者认为“国恒亡”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词语回答)

4.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5. 各段大概写些什么?段与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6. 第1段列举6个事例,是否重复?为什么?

7. 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是怎样得出来的?

9. 找出本文排比句和对称句,它们有什么作用?

10. 简要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

【学习小结】

《密室日记》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了面对民族迫害时的感情。

《你是我的辞典》用日常小事,展现主人公面对生理缺陷时的精神世界。

《生命之线》通过生活片断和插叙,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面对事业艰难时的积极态度。

《石缝间的生命》运用象征,揭示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外预习】

1. 读几遍《卖油翁》,扫除文字障碍。

2. 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名人名言)

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 谢觉哉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林则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毛泽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佚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绝不屈服。—居里夫人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 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三

掌握好阅读理解的技巧和解题策略是每位学子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必须学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在语文考试中得高分的关键。以下这篇是由本站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二)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_______的人才观。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所以动心忍性(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过( )

4、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6、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_______和_______。(用课文词语回答)

7、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2、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翻译(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5、b

6、法家拂士敌国外患7、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8、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9、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四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设计

三、我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

2.让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齐读。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

(三)教读第1段

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四)教读第2段

1.指名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后发表评论。

3.老师引导男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4.提问,培养发现问题(质疑)的能力。

5.老师启发性板书:(附文后)

解释:所有加点的字均为使动用法;下画线的词为通假字。

6.让学生合上书本,看黑板,读出课文第2段,共二遍。

7.老师擦掉板书,让学生背诵第2段。

(五)教读第3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五

:吴建良(武进区成章初中)

e-mial :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

(1)    正确朗读文言文的习惯,克服机械朗读的毛病。

(2)    诵读文言文名段的习惯,并初步掌握一些背诵的方法,

克服机械诵读的毛病。

2、通过指导学生自读,使学生

(1)    能掌握一定的文言词语,为今后学好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对照页下注释,自译全文,了解大意。

(3)    明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这一深刻道理。

1、教师提要求:

朗读全文,要求能够读得顺畅,并在读的时候初步领会

全文大意。

2、学生根据要求自行朗读。

3、教师或学生范读。

4、指名读,并评议。

5、再自行朗读。

6、再指名读,并评议。

7、齐读。

1、教师提要求:

①    这篇文章使用了结构整齐的骈句,请找出这些骈句来。

②    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来,

并给这些骈名划分恰当的节奏。

③    领会这些骈句的意思。

④    能当堂背诵。

2、学生根据要求自读。

3、讨论明确。

三、。

教师提要求:

对照页下注释,自译全文,了解大意。

学生根据要求自读。

讨论明确。

四、。

五、(练习题另附)

六、。

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当代生活中的例子,具体说说自己的看法。

:(略)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将导致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六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设计

三、我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

2.让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齐读。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

(三)教读第1段

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四)教读第2段

1.指名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后发表评论。

3.老师引导男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4.提问,培养发现问题(质疑)的能力。

5.老师启发性板书:(附文后)

解释:所有加点的字均为使动用法;下画线的词为通假字。

6.让学生合上书本,看黑板,读出课文第2段,共二遍。

7.老师擦掉板书,让学生背诵第2段。

(五)教读第3段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4460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