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杨绛 我们仨 书评篇一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写的篇幅比较少,没有着太多笔墨,写了杨绛做梦梦到与钱锺书走失,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钱锺书被安排在古驿道,瑗瑗旧病复发受病痛折磨,不久离世,钱先生也体弱多病,最终我们仨在古驿道上相失。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重点描述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娓娓道来的回忆。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每读几页便有令人动容的地方。
钱钟书夫妇在动荡的年代互相扶持和依偎,女儿钱媛又弄常的孝顺,而且他们都是知福且惜福的人。
人生之路如此漫长,寻到一个志同道合,不离不弃,柤伴一生的人,着实不易。最好的感情,并不是非要爱得轰烈烈,荡气回肠,情深,容易相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两个不完美的人,走到一起,相互弥补才会完整。在顺境时,不离不弃;在逆境时,相互扶持,携手相伴,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钱先生与杨先生的感情,让人羡慕。杨老师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与繁琐的事情交织,这才是生活的模样。
杨绛 我们仨 书评篇二
前几年在新闻上看到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我感到十分惋惜,不仅惋惜这样一位伟大作家的离去,也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因此,便忍不住又读了一遍杨绛先生的著作:《我们仨》。
书的开始就是一个长长的梦,梦的内容主要是杨绛先生一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一次次相聚,一次次别离。初读此书,我并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讲述的是怎样一个故事,但我能深刻体会到杨绛先生对这个家庭的依恋和热爱。怀念往日生活时,杨绛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总让我觉得我的心底似乎有一颗种子,准备破土而出。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杨绛先生依然怀着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所有困难,也许正是她的淡然,才使她平实的文字,处处散发着魅力!书中并没有悲痛欲绝的呼喊,也没有令人揪心难过的词语,让我感受更多的是杨绛先生对丈夫和女儿的浓浓思念。写作时,杨绛先生一人,怀念我们仨,那条古栈小道上,也只剩杨绛先生一人踽踽独行。我想,回忆里温馨的家庭,女儿的关爱,丈夫的牵念,才是真正的大爱吧!我喜欢他们一家人的性格,喜欢钱钟书和杨绛的不谙世事,不争不扰,喜欢钱瑗的大胆聪颖,孝顺听话。
换做我,我是不能接受最亲的人双双离去这种事情的,我自然不如杨绛先生如此脱俗待世,杨绛先生如此看破红尘,想必她的内心也是经历无数次挣扎的。也许写下这本书,怀念那段往事,是对杨绛先生内心的少许安慰吧,谁能忍受原本和睦的家庭不复存在,原本亲爱的人从此阴阳两隔呢?杨绛先生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坦然接受命运的不公,在她的书中感觉不到对人生的埋怨,对不公平社会的抨击,反而传递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坦然迎接生命中的风雨,把风雨当作洗礼。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
是的,有了情和爱,还谈什么痛苦和折磨呢?
杨绛 我们仨 书评篇三这段时间断断续续地在看这本书,内心浮躁情绪不够到位的时候看不进心里。《我们仨》更多的是在描述三人的日常生活,却给人一种平静中的力量与追思,感受温情的同时又渐渐被触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挚爱相继离去,只有回忆相伴,点点滴滴,不离不弃。我敬佩杨绛先生。三言两语无法说清先作罢。
还记得出现在附录中的阿瑗的书稿,其中有一篇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作文那儿见过,不知道为什么一向健忘的自己对这件事印象深刻,还以为阿瑗是和当时的我们一般大的孩子,字迹有些歪歪扭扭有些生涩,刚才看到才了解原来是在病床上忍痛写下那文稿,顿觉心酸。
其实,自己没有办法想象失去家人的生活,也不想去想象,但是近来越发感慨。曾经信誓旦旦说以后要留在天津,觉得天津带给我的感觉实在太好了,现在却会开始犹豫不决,开始有点想家;觉得自己太任性,都说女孩子不要出远门啦,偏偏想脱离家里的束缚出去闯一番;觉得自己脾气实在太差,对待家里人总是嘴上不服软,现在却也不敢说太柔软的话;自己真的是有很多毛病啊,很感激他们待我万般好,一定一定要好好报答。
愿身边的人都能“树欲静而风止,子欲养而亲待”,愿以对待好友的态度对待家人,愿我们仨、你们仨、他们仨不负生命的恩赐。
感恩。
杨绛 我们仨 书评篇四
转眼在中山这个城市已经生活半年多了,越发喜欢中山这个城市。
就读书而言,中山的图书馆就比北京便利很多,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无需押金,刷身份证即可(国家图书馆和朝阳区图书馆的押金合计1000多,还没有退掉呢),全程自助,刷身份证机子自动吐出一个读者证,选好的书放在指定位置,自动全部借阅成功。便捷的我都不确定自己借阅成功没,哈哈。
“市民选书,政府买单”,不错吧,几乎你想读的书都可以在图书馆里借到哦,如果借不到,给政府发书单啊,哈哈。
最近借阅的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书之前对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经典语录多有耳闻,只觉得是距离自己遥远的名人而已。读完之后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实、简单、真实、朴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边的一个贤良的妻子、一个乖巧的女儿、一个有趣的爸爸,让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启发。
最喜欢他们仨“小石子”的习惯:钟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尔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
陪伴女儿成长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值得记忆的“小石子”,可惜我这个母亲太懒了,总是有各种借口忘记记下,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读完此书,熬夜写此文,那个小可爱不停地在身边捣乱,那就先写到这里吧,晚安啦!
杨绛 我们仨 书评篇五
从来没有开始读哪本书要做什么准备,而这次本是做好了不止一次有所触动的情绪设想又是极其平静地读完。第一部分钱老先生被带到船上的部分起初以为是现实,看着看着才明白是杨老的另一种写法,从来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我甚至不能想象杨老是在怎样波动的情绪里写下这些看似平静的文字,像梦像虚幻。
随后二老的国外生活以及回国后动荡局面下经历的一次次大大小小的算是曲折吧终有所解,像是在听奶奶讲故事,讲那些艰难又藏着傲骨的岁月,我甚至有些羡慕那个年代的他们,知识和志向都融入到血液里,不为时事所捆绑,不为金钱名利所勒索。对于文学的坚持,我在想,可能是初是兴趣爱好,后来成为离不开的习惯,一做就是一辈子,又哪里说得清呢。
读杨老笔下的女儿,母亲的怜爱和心疼溢于言表,虽大都是琐碎小事,却看得出三个有趣的灵魂间相互依偎的乐趣,有些东西大概是真的有一脉相承,可能用词不够准确,只是这样感觉。很有趣,和现在我们所指的有趣还不一样,这个有趣不是指表面的有趣,而是骨子里的那种有趣。
附录部分无论文字,信件,画作的那些对于杨老来说实实在在的回忆,总能联想到一位老奶奶于灯下反复读反复看,偶尔对着纸张与他们对话,想念孩子和丈夫的画面,但绝不是以泪洗面的那种场景,因为她的豁达和通透。
每一个年代都有不一样的烟火气,有时候很羡慕老一辈人总说的那个时候。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469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