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乞巧教案的板书设计乞巧教案篇一
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选编这首古诗的意图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到诗中展示的姑娘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强烈心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时,采用意境互动教学策略,创设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借画面互动,借音乐互动,借吟诵互动,借想象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诵读,感受,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乞、宵、霄”三个生字,区分同音字“宵、霄”两字的含义。了解诗句的意思。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民间歌谣的引入,课件的激发,语言的启发,来引领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古人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是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民谣激趣,揭题引入。
1、 出示《织女乞巧歌》,指名读,齐读。
2、说说民谣中的关键词,教学“乞”字。
3、简介织女及《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
4、揭题。
设计意图:(选用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民谣,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古诗的热情,对“乞”的教学,既解了课题中的重点词,又带出了神话传说,从而为古诗教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 解题。
2、简介作者。
3、采用多种形式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节奏。
4、教学“宵”和“霄”。
5、整体感知古诗所呈现出的两幅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读、合作读、齐读的方式,将古诗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在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画面,抓住古诗的主线。)
三、创设情境,个性解读。
1、自由读古诗,根据课后注释及资料袋上的内容,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这两幅画面各描绘了什么内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的时候再提出来解决。
2、交流。
3、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4、配乐齐读。
5、配乐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两幅画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对古诗理解的一种体现,不仅降低了理解古诗的难度,而且避免了串讲的古板模式引起学生的厌倦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及由此带出的相关古诗,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感情朗读能力、背诵能力及积累古诗的兴趣。)
四、移情体验,升华情感。
2、交流。
3、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移情体验,升华情感,内化语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价值观,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
1、把古诗背给家人听。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或收集关于描写七夕的古诗。
板书设计:
乞巧
林杰
天上 喜相逢
人间 盼乞巧
附:
课文
29古诗两首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乞巧教案的板书设计乞巧教案篇二
1、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古诗吗?好的,我们一起来背背我们熟悉的古诗吧!(学生背古诗)经常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亲人、朋友听一听是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温故而知新。
3、这是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诗歌。这一节课,我们还要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指导“乞”的变调)看看这个“乞”字,你会想到什么字呢?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再来看看“巧”字,谁能用它组词。真了不起,,来请同学们举起右手,跟我一起写。(板书课题)再读读课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板书林杰)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他六岁时就能写诗。
3、请同学们借助诗歌中的拼音,自由的把古诗读几次,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
4、读古诗有方法,古人有四声法,就是一二声的字读得慢一点、长一点,三四声的字读得快一点、短一点。
5、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宵—霄,用点标出来)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它是什么意思呢?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6、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课后注释和资料袋,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提出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把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人间的姑娘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她们个个都对织女的心灵手巧羡慕得不得了。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3、好的,谢谢你们。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4、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5、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乞巧教案的板书设计乞巧教案篇三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乞巧》一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故事的方法,体会诗中的丰富想象。
4、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及相关古诗。
教学过程:
一、由本组课文导语导入
预设:①民间故事可引发想象。(师简述神话、传说的由来)
②本组课文与神话、传说有关、可感受古人想象的丰富
③课外可阅读相关书籍。
二、解释题,知作者
1、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课题:乞巧 提醒同学们“乞”与“气”在书写时的区别。(生练习书写“乞”字)
2、齐读课题,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生借助注释回答古代节日——七夕节)
3、作者林杰,通过课外资料查找,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唐代诗人林杰精通书法棋艺,小时候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下笔即成章。《乞巧》就是他的一首名诗。)
三、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本首诗中出现了两个同音字,是哪两个?(宵—霄)字形有什么区别?(“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汇报布置预习查字典的结果(“宵”是晚上,“霄”是天空)记住这一对形近字。
3、除了字正腔圆,你还能把这首诗读的更好吗?生练习,汇报读诗,老师指导。再读古诗,读出节奏韵律。
四、明诗意、悟诗情
预设:(1)碧霄 浩瀚的天空
(2)看牵牛与织女渡过银河相会
2、这两行诗涉及到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你对此有所了解吗?(指名简单介绍这个故事)
3、牛郎和织女分离的日子是痛苦的。汉朝的古诗中就有过描绘:(师朗诵、课间出示牛郎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的画面)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谁来读一读一、二行诗,读出你的感受。
正因为这一年一次的鹊桥相会,人们到了这一天都要——(生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正因为这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人们到了这一天都要——(生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正因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人们到了这一天都要——(生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1)祈求什么 乞求智巧 织女心灵手巧,少女们个个羡慕的不得了,她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织女乞巧歌
乞手巧,乞容貌;
乞心通,乞容颜;
乞我爹娘千万岁,
乞我姐妹千万年.
人们的愿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满足,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
(2)乞巧又是一种怎样的活动呢?生联系诗中“家家”、“几万”二词说明人多。师述:人们从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即便贵人,也只能步行。这情形,何其壮观。观其风情,似乎绝不亚于古代最大的节日春节。
(3)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月光下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7、指名读三四行诗。
五、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配乐)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六、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1、师讲述有关年的故事,并出示王安石的古诗《元日》
元 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2、用课件出示作业: 收集有关节日的传说和古诗
板书设计:
乞巧
故事神奇
愿望深远
乞巧教案的板书设计乞巧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学会“乞”、“霄”两个生字,能区分宵和霄的用法。
了解“乞巧”这个节日,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潜移默化地体会传统文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十二月令》是一首童谣,可以跟着音乐来念念。
出示音乐和歌谣,请学生念《十二月令》
正月灯,二月鹞
三月麦杆作吹箫
四月四,做做戏
五月五,过重午
六月六,晒霉臭
七月七,巧食喜鹊啄
八月八,月饼馅芝麻
九月九,登高送娘舅
十月末,水冰骨
十一月,吃汤圆
十二月,糖糕印状元
这歌谣让你联想到哪些诗句和习俗呢?
(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清明》
习俗:端午赛龙舟、吃粽子、祭屈原、冬至吃汤圆、春节吃饺子……)
2.这七月初七,巧食喜鹊啄讲的正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乞巧节,今天我们和诗人林杰一起过一个乞巧节,(板书课题:乞巧,学生读题)一起念念这个节日的名字。
3.教学生字“乞”。
“乞”怎样写又正确又好看?
师板书,生写一遍,师随机评价。
给“乞”组个词。什么是“乞巧”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读注释,阅资料袋,从中获得信息,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
4.介绍作者。师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林杰六岁能作诗,出口成章。这首《乞巧》 是林杰仅存于世的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1.打开书本p122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
2.谁先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3.学习“宵”和“霄”。
在第一句里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宵—霄,板书)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
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老师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向字典请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⒋运用
宵 霄
九( )云外 碧( )
夜( ) 今( ) 元( )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2.学习第一、二句(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读着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七夕”、“碧霄”、了解“牵牛织女星”,说简单的神话故事)
3.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此时,林杰仰望苍茫无际的星空,情不自禁地吟诵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想一下,诗人此时脸上的神情是怎样的?(悲伤、喜悦)随机请学生读这两句。
4.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林杰想到了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同时看到了人间,年轻的姑娘在——(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理解“家家”、“穿尽”、“几万条”)随机指导朗读,读出人多,线穿得多。
5.他们向谁乞巧啊?是的,传说中——(出示“织女的资料”:)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得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得胜过天上的云霞。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了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的像活的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间的姑娘和人们都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她们个个都羡慕的不得了。
四、齐读古诗,引导背诵。
乞求自身平安,乞求家庭幸福,林杰的《乞巧》道尽了古往今来多少人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一起读这首诗。
师生对读——师生对背——指学生背
有一首《乞巧歌》说得好,出示,生自己读。
五、课堂练习
课堂作业本p60,填写《乞巧》
乞巧教案的板书设计乞巧教案篇五
1、正确认读“乞、霄”,会写“乞、巧、霄、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
3、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境,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4、体会古人丰富的想像力,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置疑导入、激发兴趣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老师写一个字,(板书“乞”)谁认识这个字
生:
师: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气
生:
师:它的引申意义为请求,希望。如果我在后面加个巧字,你觉得该怎么理解。
生:
生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范读,要求:听仔细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3、指名读
三、抓住主线、细细品读
1、什么时候,谁怎么做,向谁乞求什么?
2、品读
(1)七月初七晚上
a、哪个词告诉你是晚上呀?
生:宵
师:真了不起,你能给它找个朋友吧?
生:
b、区分宵与霄
c、为什么要在七月初七这天乞求呢?
生:
了解《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d、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e、记得我们上个学期就学过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知道神话是古代人们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出来的,其中蕴涵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就像织女她是美的化身。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师: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乞求有她一样的巧手。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3)家家
师:说明什么?
生: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节日时那热闹的场面吗?
生:
师: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
(4)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
生:(几万条)
试:真的有几万条吗?
生:(没有)
师:那是多少条?
生:(很多很多)
师:什么多?
生:(红丝多)
师: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生:(穿尽)
指导朗读三、四句。
(5)小结拓展
出世课后资料袋,乞巧活动
除了乞巧,还会乞求些什么
齐读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种种的活动,都是人们在
生:乞福、乞美……
师:这一个“乞”字说明了人们
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美的向往
师: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
师:好的,谢谢你们。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师: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师:美丽的神话故事,不只打动了一位诗人的心,许许多多的诗人都写下了关于牛郎织女的诗,关于七夕的诗。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板书设计:
乞巧
美好
向往
未来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471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