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九年级化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物质名称 原子种类 其中铁原子的质子数 铁 铁原子 26
氯化铁 铁原子 氧原子 26
四氧化铁 铁原子氧原子 26
【引导探究】指导学生分析、比较:
在上述物质中,原子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小结】由氧原子的荷电荷数为8;铁原子的荷电荷数为26,说明其它原子也是如此,指导学生抽象出同一类原子的本质特点是什么?为了描述在不同物质里的同一类原子,科学家提出了“元素”这个概念。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的有关知识。
【问题激疑】
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引导阅读】教材p71第三段并认识图4-4。
二、元素符号
【引导阅读】教材p73,学生交流并总结:
【讲解】教师在学生汇报交流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有关的知识点。
2.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h、fe、cu、mg、cl、等
3.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作业】作业:预习第二课时元素周期表简介
校本培训公开课教案
初三化学
授课人:蔡本能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 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与家务常识、其他课所学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各学科的整合。
关键信息:
1、教材的使用: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开放性地、创造性地使用。
例如:化学实验室的图标、实验室规则,由学生提前上网或从化学实验室中了解,并讲出自己的感受以及与自己预想不一样的地方;课后习题,利用家中物品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以增强课堂趣味性。
2、以探究、实际操作、猜想、讨论、交流、展示为主要途径,教师引导,学生互学互教。
例如:①学生分组交流做家务时如何将粉末状固体倒进小口瓶子;②小组讨论倾倒液体时,为什么瓶塞倒放在桌面上?③对课本知识的领会进行实际操作的展示。以灵活多变的方法组织学生学习、思考、动手、实践,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学生营造开放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主动求知,开发学生潜能,并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自信且愿意探究的小科学家。
3、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联,体现科学的严谨。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转变的转型期,尤其是到了“叛逆期”,不愿被动接受老师的教导,凡事喜欢亲历亲为,最讨厌由老师包办代替,特别愿意向其他人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已具备了形象思维的想象能力,已初步接受了抽象思维的训练,已经接触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正处于急切想要验证自己的方法科学性、正确性的阶段,也正处于对新鲜事务易接受,求知欲强的时候。因此应将教材和课堂处理的亲切、自然,围绕着化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展开教学,并引入对科学方法的探究,顺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已了解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已有亲身体验;对实验的目的性、遵守实验室规则已通过自学、预习或查询有了初步认识。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对化学仪器、设备、药品柜、药品有初步了解,对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性能和用途有简单了解,对本节课内容已做预习。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根据所要探究的目的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3、有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实验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方式: 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即教师不给出具体方法,教师不提供具体答案,教师不做出传统意义上的“对与错”的评价;而是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提供一个探究方向,作为教学的促进者,为能力较低同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作为教学的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和动手实践中。
具体采用“问题情景—讨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课堂思路。使每一个学生都是“动脑—动手—动脑”地学习知识,并且在这之间采用口头交流的方式锻炼发表见解的能力,以及评价同学、评价方案的能力。
采用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制。每个小组同学既可保持个性又可同小组成员之间保持共性,在讨论、动手实验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学习过程中由“不会到会”的喜悦。
3、教学评价方式:
⑴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提问、讨论、猜想、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口头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⑵通过课堂检测习题,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⑶通过平等对话和交流,以及追问等方式,使学生自发回顾自己的思维历程,自己评价自己的方式方法,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并得以提高。
⑷评选“今日之星”,由同学提名本节课思维最活跃、发言最积极、正确率最高等多个“今日之星”,用本活动引发学生之间的互评,启动学生之间的竞争,树立化学课堂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⑸请学生评价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改进。
五、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验用品如下:
1、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投影一些化学实验室的照片。如:实验室全景、实验台、实验仪器、橱柜、实验室药品的图标、实验室规则等。
2、药品:锌粒、石灰石(块状)、碳酸钠(粉末)、氧化铜、水、盐酸(1:4)、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酚酞试液。
3、仪器:试管(φ18mm)、药匙、量筒(10ml、25ml)镊子、纸槽、胶头滴管、烧杯、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刷、水槽、集气瓶、导管(60、120、90)胶皮管。
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走进化学实验室前,进行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学实验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课前要做好预习准备,明确实验要求;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纪录;认真分析现象并写好实验报告;实验后的废物要妥善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2、准备一些课件:化学实验室的照片。如:实验室全景、实验台、实验仪器、橱柜、实验室药品的图标、化学危险品图标、实验室规则等。
通过这些看似与化学无关的作业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课前与学生共度两分钟准备时间时,稍加提问,使学生对作业有所回顾,互相形成一个交流讨论的局面。气氛热烈不觉呆板,使学生体验到老师与他们的合作关系。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完成。
学生按实验桌每两人分为一个实验小组,每组成员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做实验时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板块来完成:
1、请同学宣读自己拟定的实验室规则。
2、小组讨论、评议、补充。
3、教师出示化学实验室规则。
4、追问为什么?
【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5、展示危险品图标,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
【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反馈】20页活动天地
第二板块:具体学习内容。
一、药品的取用
1、提问家中盐、味精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油、醋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
【说明:用生活常识引入,既有兴趣又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
2、观察桌上的碳酸钠粉末、锌粒、石灰石等固体药品和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液体药品。
【说明:用事实验证学生的猜想。】
5、一位同学现场演示“向试管中倾倒液体”、“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其它同学挑毛病,取得共识后分组进行这两个实验操作。重点放在从细口瓶向试管倾倒液体上,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小结注意事项。
6、药品取用知识的小结。
二、物质的加热
1、观察酒精灯的构造,提问为什么有三个“绝对禁止”?
2、提问家中灶具与灶台间的距离?追问为什么?
3、提问:能否用现有仪器证明猜想和假设?在小组内提出想法,大家讨论认可后分组实验1-4证实。
5、小结酒精灯的使用以及液体加热注意事项。
三、洗涤仪器
1、在家如何洗涤炊具?如何判断炊具已洗干净?
2、老师提出一种方案:拿两只试管(一只用过的,一只洁净的),讨论如何洗刷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洗刷后的试管,判断是否洗干净了。
3、小结:清洗仪器的方法以及仪器是否洁净的判断。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并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第三板块:反思交流: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哪些比较熟悉?哪些第一次接触?那些需要再做练习?然后根据交流结果安排检测题。
第四板块:小结、评选“今日之星”,“给老师打分”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小结今天所学知识,画成知识网络形式。
七、课后反思
1、本节课强调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是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是一个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不仅不包揽所有问题答案,还会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找答案。
2、本节课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借鉴生物、物理课的'知识,决不简单重复,而是创设新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思考和探究。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案例摘要】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课程改进以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化学教师的重视。“黑板上画实验”、“纸上谈实验”的现象在中学里已逐渐减少。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事实。实验中应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课本的叙述不一致时,不能违背事实来复述课本中有关对实验的描述。这都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原则。
【主题词】化学 探究 氧气含量
【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红磷燃烧完成后,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超出五分之一的情况,经过反复多次实验,情况并没有好转,导致备课过程中的少于五分之一等应对无功而返,形成矛盾。
1、如有连着上的不同班级,在上完第一个班后应及时倒掉瓶内的水,并取下塞子,让空气充分进入集气瓶。
2、把装有燃烧着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瓶中时动作要迅速,尽量减少瓶内空气的逸出,塞紧后还要用水密封瓶口,保证装置不漏气。
【案例教学过程(节选)】
生:思考
师:我提示一下,想要检验氧气含量,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分小组讨论)需要将氧气从空气中分离
师:下面开始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在做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同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并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兴趣所在。开始学生看到燃烧后冒出浓浓的白烟,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但不是很强烈。但当打开弹簧夹水从烧杯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时,他们吃惊了,不停地小声说:“水被吸进管里了!水进入集气瓶里了!水是咋进去的呀?”课堂气氛骤然上升,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反思】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为什么会接近2/5呢?都快多了一倍了。下课以后我不断地思考着这些问题。怎么会大于1/5呢?一般不是都小于1/5吗?虽然我做实验从来没有出现过小于1/5的情况,但我每次都会给学生分析如果实验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少于1/5的三种原因,为什么会讲呢?是因为课本29页有一个讨论,就是讨论所测得的氧气含量少于1/5的原因。当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量略大于1/5,也属正常,因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应略大于1/5但不会达到2/5啊。红磷点燃时,温度很高,当燃烧匙伸入集气瓶时,如果速度太慢,以至于一部分空气膨胀后,逸出了集气瓶,这导致最后进入水的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的原因。可我多年养成的规范的操作习惯,是不可能发生上述情况的,但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我回到化学准备室重新领取了一套仪器进行实验,结果水位上升约为1/5,然后把这1/5的水倒掉重新实验,结果又大于1/5,接近2/5了。我又做了第三、第四次做实验,结果和第二次相同,我觉得“倒掉上升的1/5的水连续实验”这一操作有问题。原因可能是迅速倒掉集气瓶中的水,空气没有完全进入集气瓶,集气瓶里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形成负压。水面之所以会超过1/5是因为倒掉1/5的水后空气来不及填充这部分的空间就开始实验了,瓶内压强本来就小于外界大气压,红磷燃烧又消耗了瓶内的氧气,所以水面上升超过1/5。于是我重新做了实验,倒出去1/5水后,拔下塞子,过一会儿,再做实验,结果水位上升约为1/5。至此本节课实验失败的原因就找到了,本节课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正是因为前一节课刚做了该实验,到这个班实验时,倒掉1/5的水,就开始实验,空气没有迅速地充满集气瓶,导致进水接近2/5。
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特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1、如有连着上的不同班级,在上完第一个班后应及时倒掉瓶内的水,并取下塞子,让空气充分进入集气瓶。
2、把装有燃烧着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瓶中时动作要迅速,尽量减少瓶内空气的逸出,塞紧后还要用水密封瓶口,保证装置不漏气。
经过改进后再次实验,发现这次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也没有了疑惑。
【感悟、反思、体会】
这个反常的实验,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作为教师,在实验中必须坚持科学态度,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尊重事实,切不可不管实验情况如何,公布统一的“标准”现象、结果、分析等来糊弄学生,这不是科学严谨的态度,而且这样的老师也得不到学生的尊重。
九年级化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二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身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
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
三、学习《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
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
⑴ 碧玉:绿色的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万条:枝条多。 绦:一种丝带。
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⑵ 考虑: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同学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
⑶ 朗读。
5、交流汇报3、4句:
⑴ 细叶:细细的嫩叶。 似:好像。 裁:裁剪。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⑵ 考虑:
⑶ 指导朗读。
6、朗读全诗,感悟诗境。
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读
语速适中,情感丰满,基调高昂,注意停顿。
五、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
二、解题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读全诗,再抽读。
2、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3、交流:
提出不懂的词,板书,查阅字典理解。
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水名。
滨:水边。
光景:风光景色。
一时:形容时间很短。
新:新鲜、奇丽。
4、由词意考虑:
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5、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
在天气睛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死对头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6、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
7、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4句。
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
等闲:平常、随便。
识得:认识。
东风: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诗意: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指导朗读3、4句,说说体会,引导同学理解包括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
联系诗意,说说自已的理解,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
九年级化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三
二、引导幼儿观察蒲公英
1、观看图片,知道蒲公英的形状。
2、观看视频,引导幼儿观看蒲公英的生长过程。
三、教师示范讲解
1、出示所用到的工具
2、教师: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工具来画蒲公英,首先,我们把刷子在盘子里蘸一下颜料,然后轻轻的纸上按一下,这样蒲公英就出来了。
3、师:蒲公英的下面有一条茎,你们刚刚注意到这条茎是什么样子的吗?是直直的,还是弯弯的?我们要用蜡笔把它画下来。
4、师:蒲公英画好了,宝宝们,你们看,漂亮吗?(漂亮)风吹过来,是不是还有飘散出来的蒲公英呢?我们要画出飘散出来的蒲公英就需要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进行合作哦!小刷子和小刷子碰一碰,就可以碰出来了哦!
四、教师讲解需注意的事项
1、提醒幼儿的构图,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
2、画完之后把刷子放到指定的地方进行清洗。
五、幼儿创作,教师一旁观察指导--播放《蒲公英》。
六、作品评析。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541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