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学随笔语文老师教学随笔语文六年级实用篇一
今天在阶梯教室聆听肖川教授的讲座时,“真诚”、“深刻”、“丰富”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闪烁着光亮跃入了眼帘。没有深奥的专业术语,没有高屋建瓴的阐述,一改犀利的笔锋,肖川教授用平和的言语,细腻地点评着闫学老师的一堂语文课。跟随着这篇文章字字句句的铺陈,我享受着一堂好课的魅力。
“真诚”,一个富有温度的词语。我想,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都是肺腑之言,而不是虚假的“真话”。学生不会为了迎合教师的意愿,说谁都会说的套话,说违背心意的话,说所谓的标准答案,说不会节外生枝的话,而是以一个拥有知识与经验,拥有自身信念、价值观、兴趣与需要的生命主体站在文本面前,建构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情感体验,精神乐园。教师不是课堂“外在的专制者”,命令、提醒、暗示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参的解读,进行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扼杀学生主体生命感悟的教学,而是作为“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设计具有张力的问题,在开放的情境中与学生交流阅读文本的“非常细腻的个性化的真诚的理解”。这些对话“都像是从你内心世界里流溢出来的”,如花开花落,似云卷云舒,一切都因心灵正在舒展。
“丰富”,一个感觉充实的词语。我想,至于课堂上的“丰富”,不仅仅在于数量上的多,更在于形式上的多彩,精神上的博大,“让学生的心灵荡漾其中”。
让我们一起来做幸福教师吧!
教学随笔语文老师教学随笔语文六年级实用篇二
中国画讲究意境之美。大画家吴道子说:“意造景生。”那种“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意境,以无尽的诗情使观画者产生无尽的美好遐想,成了中国画的一绝。所以,中国画的构图,汲取了太极图之灵韵,用s线将画面分割,大胆留白而绝不填鸭。有时欣赏一幅画,那大块的留白总能使人遐想不断:这里似有一叶扁舟云中去,那里似有飞流瀑布天上来;高处似起农舍炊烟,远处似听风中林涛……观画者在观画,也在创作,是观者和画者在共同创造画作的美。所以画界有论:“露而不藏便浅薄……愈藏而(境界)愈大,愈露而愈小。”可见,“留白”是何等重要。
中国画有“留白”说,中国戏曲有“虚拟”说,吟诗作文有“悬念”说,目的都是给观众和读者留点遐想和创造的空间。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也讲教学艺术,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给学生多留点想象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用现在的时髦话讲,更多地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读出自我,读出个性。
语文课上,我们总习惯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给学生讲解的十分具体,分析的十分透彻,甚至编出若干习题,一遍又一遍地训练,硬把作品压榨成流汁灌给学生。我常想,一篇篇美文佳作,与其由他人剖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之露,还不如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美,尤其是读文学作品,美的感受是不能统一的,任何“实”讲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韵。所以有时辛辛苦苦整出一个实化的课件,反而使作品失去了美的价值,一目而了然:啊,原来不过如此。我站在实实在在的岳阳楼上,总也感受不到“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更无“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之乐。我游了桃花源,硬是寻不见“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加上沿途小贩不停的叫卖声扰耳,一点身居“世外”的`感觉都没有,我直呼上当,发誓再也不去桃花源。但我明白,作者并没有弄假。常言道,风景美如画,无疑画比景美。又言道,画出诗意,自然说的是诗意比画更有神韵,景随情生,无情则无景,你不走进陶渊明,自然寻不见世外桃园,这只能自己读作品去品味,哪能由他人硬拽去的道理。所以,文学作品总是留给读者许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为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是“留白”的经典。语文老师不妨学学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不要堵塞了学生再创造的思路。
少着墨,多留白,语文教学一定“意造景生”,变得妙不可言。
教学随笔语文老师教学随笔语文六年级实用篇三
最近我们班刚刚学习了三年级语文课本上的第17课《可贵的沉默》,课文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讲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兴奋地谈论着自己是怎样过生日的,可面对老师询问父母的生日时全班同学沉默了。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学会了回报父母的爱。
为了让学生更近距离地走入课文,我课前设计了一个小调查,让孩子们填写自己的生日,父母怎么为自己过的,父母的生日,我怎样为父母过的,调差结果比我想象中的乐观,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给父母过生日,我心中暗自想:我们的孩子还是很有心的。我翻开孩子们的调查表,孩子们在父母生日那天做了很多事情买礼物、做家务、作贺卡可看完之后,我总觉得孩子们的调差表中少点什么。
孩子们很天真,仰起烂漫的笑脸回答我:
当时我心里很高兴,因为妈妈说:谢谢你。我说:不用谢。这话显然不是来自生活的,生活中的母女怎么会如此假惺惺的客套。
老师,不是我不给父母过生日,而是我没有钱给爸爸妈妈过生日,他们平时不给我钱。班里有了几句应和,天啊,再说下去会不会出现声讨的局面。
孩子为什么会有一颗这样漠然的心呢?现在的家里把孩子当成掌中宝眼中珠,他们从一生下来就被爱包围着。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在内心深处就缺乏一份感恩的心情,我想要教会孩子们真正在自己生活中感受爱。
下课的时候,有的孩子向我说:老师。我以前怎么没感到父母这么爱我呢,我再也不任性了,不惹爸爸妈妈生气了。有的孩子说:我现在才觉得这篇课文这么感人呢?真愿意读。我和孩子们的谈话一直到上课铃响起。我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已经学会了感受爱,爱不仅仅来自父母,只要你会感受,来自老师、同学、朋友的,来自熟悉的人或陌生人的爱其实很简单,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一个微笑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你感受到爱了,老师也希望你们学会回报爱!
我想:这才真正称得上是一片可贵的沉默,真正地唤醒了孩子们内心深处那更为珍贵的东西。
最近两天,我也生活在一种美好的氛围里:在学生的口袋书中,我让孩子们记下我愿意为你做任何对你有帮助的事情,因为你是我挚爱的学生。提醒学生增减衣服,及时喝水,送学生回家,看着学生们亲昵的在你身边,我觉得付出爱是那么快乐的事情。
今天我在研究《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我们都在思考怎样创设情景,怎样变换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所说,所做,所想。
在想得头都疼了的时候,我就在回忆自己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的情形,是啊,我们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感动过呢?如果没有,就不要对学生提出这么高的要求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怎么能被一个没有心的老师打动呢?如果有,那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有谁给我们创设情景让我们感动的呢?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曾经变换角色的感知过人物吗?我们如果被这么多问题和花样萦绕着的话,可能连文章讲的什么都搞不清了,无论是文章,还是我们的思绪都是一气呵成的,最自然的。如果很多的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说出老师期待的答案的话,表面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空着一颗心来,空着一颗心走,那他什么时候才能在语文中得到享受啊!还不如扔下那些提问,老老实实地让学生去读文章呢,或许,孩子在朗读中能感悟到更多真心的感受。
教学随笔语文老师教学随笔语文六年级实用篇四
今天,本来没有想举行背诵比赛。虽然让孩子们背诵一些经典文章,一直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有时也甚是矛盾,不愿意让孩子们感觉死记硬背的痛苦。但语言的学习,或者其他各科的学习,没有一些牢固记忆的东西,想融会贯通,掌握其中门道,是万万不行的。
我多年学习英语,深感其中门道。熟读成诵,对于语言学习,是不二法门。也觉得古人学习语言,先背后讲还是有些道理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犹记得上学期举行的背诵大赛,在学期结束,我们进行了全本书的比赛。进行了四节课的时候,改变了方式,让参与过的孩子,检查未参与的孩子。很多孩子没有登台背诵,失去了锻炼自己胆量的机会。
亲爱的同学们:
周一上午前两节数学课上成语文早读课,内容是复习背诵一课到《晏子使楚》所有课文。我们将在后两节举行开学来第一次的背诵大赛,并对优胜者发奖鼓励!全员参与,都要登台背诵。锻炼自己的胆量,让自己更自信!
然后又给班长通知:
佳诺妈妈:
明天上午前两节数学课,赵老师生病不能到校,我也有些事不能及时赶到。让佳诺到校后,通知孩子们,上两节按照家长群的通知进行早读课,后两节我们举行背诵大赛。并让他负责班内秩序!谢谢!
我想改变上次的做法,一定让每个孩子登台锻炼胆量和心理素质,主动优先带动,让大家有信心参与。让准备充分的孩子带头,其他孩子可以再次准备。李龙威负责记录,他主动第一个背诵。他确实给大家开了一个好头,背诵的内容多,还很是流利。我感觉这次背诵比赛一定比上次更好,虽然是突击比赛。但平时要求背诵的课文还是抓得很紧,也有好多孩子主动背诵。其中就有李龙威,他对于背书,也许是听从了我的建议,也许他很有兴趣。但高潮无疑是我们的白马王子,人见人爱的白金豪。秒杀我们大家,让我们一下子成了他的超级粉丝。我情不自禁的为他录像,同学们被他的声情并茂,手舞足蹈,入情入景的朗诵,带入了一个文学的境界。跟随他,进入了联想的世界。他每次的日记,几乎都是千字以上,生活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原来是有如此活水的缘故。这脑子里可是有雄兵百万,任意他的调遣啊。我不由得为他竖起大拇指,真的很棒。李璐鑫在班里更是以内容多而著称,看看时间,上午没有敢让他背诵,我打算下午让他开头。他的手估计举得都酸了。争取背诵的孩子,手都舍不得放下,一边听讲台上的背诵,一边手举着,还在上面的背完,老师给他机会。
下午李璐鑫果然用了一节课才把自己的背诵内容,给他大家展示完。让大家惊叹不已,这是不是人脑子。恐怕真的是特殊结构,竟然有如此的记忆力。上周四的读书交流会,他竟然讲了一节课,这背诵又是一节课。让人无语,让登台三十秒下台的情何以堪啊。与他能抗衡的就是王冀威了。就是声音还需要提高几度,若是能吸收昔日同桌白金豪的优点,那可是好上加好。他的准备充足,让大家眼睛一亮。 女孩子们还是胆量不大,没有举手争取的。但是最终还得登台,为了落实人人参与,人人锻炼,做老师还得逼一把。她们每个人还是登台参与,其中王盼盼得到了她们当中最好的成绩。几个没有机会登台的男孩子,也第一次到讲台上给大家背书,这体验也许让他们终生难忘。有了第一次,我想他们会在未来争取更多的表现机会。 全班无一人不登台背诵,看到的是他们更多地从容,不再像以前登台,内心慌张,表情紧张。发出的声音,透出一种自信的感觉,没有了颤音。我相信通过这样的锻炼,会让孩子们练就当众讲话的胆量,通过课文的背诵积累,让他们将来获得能说会写的生活能力。我将在多读,多写,多背,这三个方面努力引导孩子们,让他们感受的语文学习的乐趣。
教学随笔语文老师教学随笔语文六年级实用篇五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感受谈一下。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点点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
教学随笔语文老师教学随笔语文六年级实用篇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578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