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总结。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题型篇一
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有无的判断:1)定义法(产生条件)
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弹性与弹性限度
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探究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第二节研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静摩擦力
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限度,这个值叫静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5。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m=μ0·n(μ≤μ0)
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平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
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
力的图示
1。力的图示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2。图示画法:选定标度(同一物体上标度应当统一),沿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比例画一线段,在线段末端标上箭头。
3。力的示意图:突出方向,不定量。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称为这个力的分力。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力的替代,称为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关系。
3。实验:平行四边形定则:p58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的计算
1。方法:公式法,图解法(平行四边形/多边形/△)
2。三角形定则:将两个分力首尾相接,连接始末端的有向线段即表示它们的合力。
3。设f为f1、f2的合力,θ为f1、f2的夹角,则:
f=√f12+f22+2f1f2cosθtanθ=f2sinθ/(f1+f2cosθ)
当两分力垂直时,f=f12+f22,当两分力大小相等时,f=2f1cos(θ/2)
4。1)|f1—f2|≤f≤|f1+f2|
2)随f1、f2夹角的增大,合力f逐渐减小。
3)当两个分力同向时θ=0,合力:f=f1+f2
4)当两个分力反向时θ=180°,合力最小:f=|f1—f2|
5)当两个分力垂直时θ=90°,f2=f12+f22
分力的计算
1。分解原则:力的实际效果/解题方便(正交分解)
2。受力分析顺序:g→n→f→电磁力
第五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共点力
如果几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该点不一定在物体上),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寻找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物体保持静止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平衡状态。
2。物体如果受到共点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就叫做共点力的平衡。
3。二力平衡是指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平衡条件是这两个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力亦是如此。
4。正交分解法:把一个矢量分解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利于处理多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力)作用分解。
第六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作用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物体对它的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力的性质:物质性(必有施/手力物体),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同:等大,反向,共线
异:相互作用力具有同时性(产生、变化、小时),异体性(作用效果不同,不可抵消),二力同性质。平衡力不具备同时性,可相互抵消,二力性质可不同。
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牛顿第三定律适用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状态无关。二力的产生和消失同时,无先后之分。二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各自分别产生作用效果。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题型篇二
向心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a=rω^2=v^2/r
说明:a就是向心加速度,推导过程并不简单,但可以说仍在高
科里奥利加速度
科里奥利加速度
中生理解范围内,这里略去了。r是圆周运动的半径,v是速度(特指线速度)。ω(就是欧姆的小写)是角速度。
这里有:v=ωr.
1.匀速圆周运动并不是真正的匀速运动,因为它的速度方向在不断的变化,所以说匀速圆周运动只是匀速率运动的一种。至于说为什么叫他匀速圆周运动呢?可能是大家说惯了不愿意换了吧。
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总是指向圆心,即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只是不断地改变着速度的方向。
重力加速度
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因受重力产生的加速度叫做重力加速度,也叫自由落体加速度,用g表示。
距离面同一高度的重力加速度,也会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变大。由于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了物体绕地轴作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越高,圆周运动轨道半径越小,需要的向心力也越小,重力将随之增大,重力加速度也变大。地理南北两极处的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0,需要的向心力也为0,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此时的重力加速度也达到。
赤道g=9.780m/s^2
广州g=9.788m/s^2
武汉g=9.794m/s^2
上海g=9.794m/s^2
东京g=9.798m/s^2
北京g=9.801m/s^2
纽约g=9.803m/s^2
莫斯科g=9.816m/s^2
北极地区g=9.832m/s^2
注:月球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1.62m/s^2,约为地球重力的六分之一。
匀加速直线动动的公式
1.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t=v0+at
3.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也是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v0+vt)/2
其中v0为初速度,vt为t时刻的速度,又称末速度。
4.匀加速度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
(1)v末^2-v初^2=2a
(2)a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t/2=(v初+v末)/2
(3)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v末^2+v初^2)/2]^(1/2)
(6)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2^(1/2):3^(1/2):……:n^(1/n)
(7)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at^2(a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题型篇三
c=q/u,式中q指每一个极板带电量的绝对值
①电容是反映电容器本身容纳电荷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跟电容器是否带电无关。
②电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容的单位是法拉,简称法,符号是f。
2.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跟介电常数成正比,跟正对面积s成正比,跟极板间的距离d成反比。
是电介质的介电常数,k是静电力常量;空气的介电常数最小。
3.电容器始终接在电源上,电压不变;电容器充电后断开电源,带电量不变。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题型篇四
1、整体法:以几个物体构成的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求解的方法。
2、隔离法:把系统分成若干部分并隔离开来,分别以每一部分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分别列出方程,再联立求解的方法。
3、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有时在解答一个问题时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需要整体法与隔离法交叉使用。
4、受力分析的判断依据:
①从力的概念判断,寻找施力物体;
②从力的性质判断,寻找产生原因;
③从力的效果判断,寻找是否产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地球周围受重力绕物一周找弹力
考虑有无摩擦力其他外力细分析
合力分力不重复只画受力抛施力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题型篇五
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
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
(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580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