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级数学上册分数应用题(汇总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18:11
最新级数学上册分数应用题(汇总九篇)
时间:2023-06-06 15:18:11 小编:zdfb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案设计篇一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2.在画图、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正确分析关键句,找准单位1。

2.掌握分析思路,弄清所求问题是求谁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口算,并口述第二组算式的意义。

2.列式。

这些算式求的是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是多少。)

这里的b,a,x就是什么?(单位1)

3.找出下列各句子中的单位1,再说明另一个数量与单位1的关系。

提问:(3)题中怎样求甲?(4)题中怎样求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

1.出示例3。

2.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分组讨论这两个已知条件应怎样理解。

(4)学生口述已知条件的意义,老师板演线段图,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18元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华储蓄的钱数相当于这样的5份。

师板演:

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小新储蓄的钱数相当于这样的2份。

所以小新储蓄的钱数是以谁为单位1?(以小华储蓄的钱数为单位1。)

怎样用线段表示小新的钱数?

生口述,师继续板演:

(把小华储蓄的钱数平均分成3份,小新储蓄的钱数相当于这样的2份。)

求什么?(小新的钱数)

3.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1)根据刚才的分析,再结合线段图想一想,能不能一步求出小新储蓄的钱数?(不能)

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求小华储蓄的钱数,再求小新储蓄的钱数。)

因此这道题要分两步解答。

根据哪两个条件能求出小华的钱数?

求出小华的钱数,又怎样求小新的钱数?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列式解答。

(3)口述列式,并说明理由。

求什么?为什么这样列式?(求小华储蓄的钱数。因为小华储蓄的钱

求什么?根据什么列式?(求小新储蓄的钱数,因为小新储蓄的钱数

(4)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1.出示做一做。

小明有多少枚邮票?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请你确定从哪些条件入手分析。

(3)小组讨论:分析已知条件并画线段图。

(4)反馈:请代表分析,并出示该小组的线段图。

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新的邮票数量是这样的5份。

均分成3份,小明的邮票是这样的4份。求小明有多少邮票。

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6)列式解答,做在练习本上。

2.出示21页的9题。

要求学生独立画图,分析解答。再互查。

3.变换条件和问题进行对比练习。

(1)找出已知条件中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2)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4.选择正确列式。(小组讨论完成)

第二天看了多少页?

课本20页第6题,21页第10,1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谁和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求的是谁的几分之几。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学生分析能力的体现。是我们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

这节课是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第二节。学生已具备初步分析已知和找单位1的能力,但是例3增加了一个条件,并增加了一个数量。要利用已有的分析方法分步分析,才能化难为易。

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集体智慧,在共同讨论中理解已知条件,有利于学生排除思维障碍。教师再配以线段图加深强化学生理解题意,以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和飞跃。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变换条件,有助于学生灵活分析,防止定势。

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案设计篇二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一:复习

1、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1)棉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5。

(2)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3/8。

(3)故事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1/3。

(4)汽车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1/5。

2、找单位1,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占总只数的2/5。

(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3/8。

(3)男生人数的1/3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解答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即: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同学们都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应用题又如何解答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新授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共同画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分析数量关系式

提问:根据水份占体重的4/5,可以得到什么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例1和复习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相同,因此单位1相同,数量关系式也相同,都是把体重看作单位1,数量关系式是: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进一步完善。

提问:根据题目的条件,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一题的数量关系式: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现在已知体内水分的重量,要求儿童体重有多少千克,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引导学生说出用方程解答。)

让学生试列方程,并说出方程表示的意义。

让学生把方程解完,并写上答案。

出示教材的检验,提问:要检验儿童的体重是不是正确,应该怎样做?(用求出的体重乘4/5,看看是不是等于水分的千克数。)

2、比较。

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整理出:

(1)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可以用方程解答。

(3)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三、巩固练习

1、做书p34做一做

要求学生先按照题目中的想说出想的过程,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列方程解答。订正时要说一说是按照什么来列方程的。

2、做练习九第1题。

先让学生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列方程解答。

四、小测:(略)

六、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2题

教后反思:学生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能找出关键句,并根据关键句说出相对的数量关系式。为孩子创造做数学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获取新知识,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发展。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同时又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在学会的过程中达到会学的目的。

再根据题目的条件判断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就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就用方程来解答;并学会了怎样验算。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更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结论仅是一个终结点,而探究结论、揭示结论的过程则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线、面、体,在探究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学生很可能获得超出结论自身的价值的若干倍的数学知识。

小测:列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1、六年一班有三好学生9人,正好占全班人数的1/5,全班有多少人?(用方程解)

2、一瓶油吃了3/5,正好是300克,这瓶油重多少克?(用方程)

小测:列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1、六年一班有三好学生9人,正好占全班人数的1/5,全班有多少人?(用方程解)

2、一瓶油吃了3/5,正好是300克,这瓶油重多少克?(用方程)

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案设计篇三

1、认识分数应用题的特点,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一、 复习引新

1、出示复习题(见幻灯课件)

问: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题中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做15页复习题

问: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这里的一个数和分数相乘表示什么意义?

3、引入新课--学习分数应用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找条件,想问题,画线段图,想方法

(2)分析两种不同的方法

找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存在的联系

(3)巩固练习做17页练一练1

2、教学例2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找条件、想问题、画线段图

(2)列式并说说想的过程

重点指出把谁看作单位1

3、教学想一想

(1)读题、思考、画线段图

问把谁看作单位1

(2)列式

(3)问:算式中的3/2是什么分数?

(4)说明:条件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可以是假分数,也可以是真分数。

(5)做练一练2

4、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下面各题里单位1的量

(见幻灯课件)

2、做练习三第1题

3、做练习三第5题

问:这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什么方法?

4、作业

练习三第2~4

四、课后感受

初次接触应用题,学生在说想法上还存在一点问题,常常是明白但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特别是数量关系方面,可加强说想法的练习,形式也可多样些。

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案设计篇四

20xx年10月12日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会根据关键句列出等量关系式,会熟练的列方程的方法并能掌握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根据题意,能画线段图分析图意,学会分析、推理和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数学,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教学重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一、常识引入,国学激趣

二、顺势而为,学习新知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题意与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4)学生尝试练习方程解答,个别板演,教师点评。

(1)解:设这个儿童体重χ千克

(2)算术法:28÷4/5 χx 4/5=28 χ=28÷4/5 χ=35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

(5)让学生自己检验,分两步检验

①把χ=35代入原方程,左边=35x 4/5 =28,右边=28,左边=右边,所以χ=35是原方程的解。

②35千克的等于28千克,正好是水分的重量,所以35千克符合题意。

(6)说说解题思路。

2、迁移类推,尝试学习,教学例2: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明确条件和问题。

(2)引导题意和线段图对比。

①题中有两个量相比较,需要画两条线段来表示两个量的数量关系。

②题里的已知条件“小明的体重”明确把小明的爸爸体重看作单位“1”。

三、巩固练习(要求画线段图)

1、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教师点评。

3、兴丰小学六年级有女生25人,正好是

三、四年级女生人数的1/4,

三、四年级女生有多少人?

四、总结、拓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分数除法应用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一、说教材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例

(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程: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时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用介绍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导入课题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教师可以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案设计篇五

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基本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内容

一、 复习引新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先说出单位1,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见课件)

2、做43页复习题

问:这道题怎样想?

3、引入新课

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确定单位1,再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列式。这节课就继续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学习分数应用题。

(1)出示例1,学生读题,说明条件和问题。

问:关键句是哪一句?谁占果树总棵数的2/5?

单位1是谁?

(2)让学生画出线段图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指出:求单位1的应用题一般来说用方程解。

请同学们比较例1和复习题。

问:在条件、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确定单位1,再找出题目的数量关系再解答。

1、做练一练

让学生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解答。

2、做练习十第4题

问:要怎样想?根据什么来列方程?

今天学了什么?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怎样思考、分析?

练习十第2、3题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这对学习较复杂应用题有一定的帮助!

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案设计篇六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应用的数量关系,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

1、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棵数的3/4。梨树有|()棵。

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棵。

2、饲养小组养了黑兔a只,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有()只;黑兔和白兔一共有()只。

2.板书课题:分数除法应用题。

3、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谁是单位1,画出线段图.

4、分层指导。

思考:

(1)根据我和杨莹的年龄和是42岁这个条件找到它的等量关系吗?

5.学生练习,集体订正,说明思路。

(一)出示例3

各有几只?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谁是单位1,画出线段图.

2.小组回答:

3.学生练习。

4.学生打开书本对答。(65页)

解:设白兔的只数为只,黑兔的只数是.

白兔只数+黑兔只数=总只数

答:白兔有15只,黑兔有3只.

4.教师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

18(1+)什么意思?

(二)写出下面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只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不解答.

另一个数就是几分之几.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解答.

(一)变式练习

(二)对比练习

(三)选择练习

解:设桃树有棵.

a.b.

c.d.

1.用方程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2.用算术方法解答时应注意什么?

解:设老师的年龄是岁.

......老师年龄

42-30=12......杨莹的年龄

答:老师30岁,杨莹12岁.

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案设计篇七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1.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习旧知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 5 (4 )=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成人的体重× 3 (2 )=成人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1. 课件出示例题。

2. 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 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 5 (4 )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 5 (4 )=35(千克)

4. 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 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习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1. (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1)

(2)

2.练一练:

3.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修了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案还精心设计了练习题,通过看图,找等量关系,巩固了学生的分析思路;通过三类题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三类题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对于学生分析和解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会做到:抓住特点,学而不乱。

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案设计篇八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找准单位、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确定单位

1.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倍.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3.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4.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一)将复习题改成例1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3.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教师提问:

(1)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谁是单位1?

(3)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6.教师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1)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 ,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二)练习

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 .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解1:设一共有果树 棵.

答:一共有果树640棵.

解1: (棵)

(三)教学例2

例2.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 .一件上衣多少钱?

1.教师提问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

(2)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2.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上衣价格的

3.分析:上衣价格的 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4.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 元.

答:一件上衣 元.

5.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元)

6.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

三、巩固练习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米)

1.课件演示:

2.列式解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

(一)一桶水,用去它的 ,正好是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案设计篇九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教学新课

二、 巩固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

1、解答应用题。

学校舞蹈队有32人,合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合唱队有多少人?

一人板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2、引入新课

1、教学例3

(1)读题,说明条件和问题。

问:题里哪个月份的产量与呢个月份的比?要先画哪个月份产量的线段?(画线段图)表示五月份产量的线段要怎样画?(画线段图)增加的台数是哪个数量的1/5?要求什么问题?指的线段上那一部分?(在线段上表示)

要求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多少台可以怎样想?

(学生看着线段图,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指名学生口述。

(2)按照这样想的过程,列式计算。

(3)小结。

2、教学试一试

解答这道题可以怎样想?

学生练习。

问:数量关系式什么?为什么用原价乘就是降低的价钱?

从上面解题的过程可以看出,解题学习的应用题也和前一节课一样,关键式先确定单位1的数量,接着要弄清与题里几分之几对应的式什么数量。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就等于与它对应的数量。

1、练一练1

2、练习三7说出单位1的量

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

3、练一练2

口述思考过程。提问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练习三10

口答算式和结果。

为什么用求枣子比栗子多的吨数?

5、练习三12

练习三8、9、10

板书: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数量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58520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