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墨梅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一
《梅兰芳蓄须》 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 主要讲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为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而蓄须,充分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梅兰芳先生比较陌生,所以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故事、音乐等,让梅兰芳这个人物形象走入学生心中,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知道文中讲梅兰芳在蓄须的时候都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从人物的行为语言中体会人物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并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
教学建议:
可以用蓄须这件事为线索展开教学,或问题引导,或抠词抠句,或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认识、体会、表达,适时地进行点拨、补充,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和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个生字,掌握本课多音字。
2.默写课文,说说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它经历哪些危险和困难。
3.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激发对梅兰芳尊敬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梅兰芳资料,梅兰芳戏曲片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梅兰芳蓄须。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2.过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什么是爱国。
3.教师简介梅兰芳。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掌握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2)讨论分段。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3.反馈学习情况。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自主学习第1自然段。
2.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第1自然段中哪几个词语是对梅兰芳的评价?
五、学习第2~7自然段
1.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
2.汇报交流。『』
(2)句式练习,加深理解。
梅兰芳在蓄须的时候都经历了会遇到哪些危险和困难?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出示句式练习:他宁愿____________,宁愿____________,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3)学生汇报自己朗读的感受,学生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
六、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师激情导语:是啊,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梦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
1.学生齐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讲解,学生体会。
七、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文。学生汇报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
八、情感升华,激情总结
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老师即兴做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齐读: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海扬。)
九、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梅兰芳蓄须
拒演----爱国抗日
蓄须----拒绝登台为艺术献身
艺术---民族气节为国家拒艺
自残---用心良苦
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努力实现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学效果较好。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展开精读学习。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透过重点的句子、词语反复体会,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再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在教学中,我启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自己的体会,对学生的表述情况进行恰当的点评、归纳和提升。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
小学四年级语文墨梅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二
1、欣赏一组梅花图。(出示课件)
2、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赞美梅花。(生自由说)
3、出示一组赞美梅花的词语让学生诵读。
4、介绍诗人,揭示诗题:
5、看着这幅画,想想诗的题目“墨梅”是什么意思?水墨画的梅花。
过渡语:这幅梅花图与我们先前看到的梅花有什么不同呢?(生答师板:艳丽、淡雅)王冕为什么会喜欢这种淡雅而不艳丽的梅花呢?相信大家学完这首诗就会明白啦!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梅花、赞美梅花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自然地引出诗人,揭示课题,并结合出示的墨梅图解题、质疑,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开头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起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
教学板块二:自读古诗,自主质疑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质疑(出示要求)
(1)用“/”划出古诗的停顿,按照停顿将诗读正确,读流利;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标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学有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
教学板块三:汇报交流,读懂诗意
1、汇报交流,指导诵读
(1)请生划节奏并诵读,再让全班听课文的范读、指名读、齐读,然后让学生变换多种方式读,如:竖排读,去掉标点读(告知古人写诗读诗是从右往左开始的,是没有标点的)
(2)有时我们可以根据个人感悟来进行个性化的诵读,读诗也是一样的,要读出我们自己的味道。如果我想要表现王冕很自豪地说这棵梅花树是他家的,就可以重读哪个词语的读音(示范)想要表现每一朵花就要重读哪个词语(指名读)(让学生自由练读处理重音)再指名2个读。
(3)这样你会填空式地读,据诗意选择诗句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达到熟读成诵这一目的,并渗透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1)
过渡语:啊,真了不起!大家都会背诵啦!
2、设问质疑,引导理解
现在,老师还想考考大家,看大家是否真正明白了这首诗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请仔细听题: (1)、谁知道王冕画的这株梅花生长在哪里?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看课文,圈画理解词语“吾家、洗砚池”,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出示课件)介绍“洗砚池”,这洗砚池明明是王羲之家的,王冕为什么说“吾家洗砚池”?(因为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感到很自豪想说八百年前和王羲之是一家,所以他说“吾家洗砚池”,同时王冕也是想说他要像王羲之学习)(出示课件)你知道砚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有什么作用?(写毛笔字磨墨用的文具,多数用石做成,)请看:这是不同形状的砚,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的“四大名砚”。“砚”是这首诗的一个生字,你们看,这是“砚”字不同字体的写法,它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字。(出示课件)教学观察示范写“砚”,再练习正确书写。
(2)、谁能告诉老师王冕画的梅花树上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看课文,重点圈划词语“淡墨痕”)板书:淡墨 (3)、王冕为什么只用淡淡的墨痕来画梅花呢?板书:清气(看课文,重点圈划理解词语“清气、满、乾坤”,为什么这儿的“流”字不用“留”?(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设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检测学生自主解疑的效果,完成教学目标2)
老师小结:古人以诗言志,大家看在这首诗中王冕在哪里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诗的前两行是写什么?(是直接描写梅花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设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让学生明白诗的整体结构,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板块四:阅读拓展,感悟诗情
过渡语:王冕为什么说“不用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是表明诗人的志向呢?想要言什么志?请听老师讲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相信你就会明白诗人的心思啦!师讲故事,提要求:让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以下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生自由答)
“不用人夸好颜色”表达什么样的志向?“只流清气满乾坤”表达什么样的志向?(生答后师板书:淡泊名利、洁身自好)(指着板书小结:王冕借墨梅的“淡墨”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清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4、老师小结: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他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品格就是作者的人品。王冕借墨梅的品格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故事让学生思考和交流,让学生自主地感悟诗人的品质,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借梅自喻,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完成教学目标3和4的教学)
教学板块五:拓展延伸,总结升华(10)
1、学生与同学进行分享交流。
2、指名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
师小结:下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研究一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看看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品格?作者想借梅花来表明自己的的什么志向?今天的作业是:(教师出示课件)
1.作业:自己动手画一画梅花,把它做成书签,题上你喜欢的一首梅花诗,把它自己的好朋友!
2.将有关梅花的词语和诗词收集起来,办一期以“梅花”为主题的手抄报。
3、老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了有关梅花的诗词,重点学习了王冕的题画诗――《墨梅》,知道诗人王冕画梅吟诗,不仅仅因为他――喜爱梅花,更重要的是,他想借梅花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像王冕一样借“松、竹、梅”岁寒三友,来表达高洁的志向;借“泥土”来抒发自己谦逊的情怀;借“蜡烛”来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也可以学习梅花,像梅花一样——洁身自好!像墨梅一样——只流清气满乾坤!
最后老师想将歌曲《红梅赞》送给大家,衷心地希望大家像红梅一样坚强不屈,像红梅一样放光彩!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并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厚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完成教学目标5的教学)
板书设计:
题画诗
墨梅 淡墨 清气 托物
王冕 淡泊名利 洁身自好 言志
小学四年级语文墨梅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故事。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幸福甘愿受罚的高贵品质,能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及训练重点:
了解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体会他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普罗米修斯盗火”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揭题:(投影出示“?题”)火是从哪里来的?
讨论后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
⒈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读第一段。
①说一说人们没有火种的困苦生活。
②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生活仅仅是这两方面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想象一下,人们的困苦生活还有哪些方面呢?先想一想,然后说话练习。
③出示:没有火______________,只好_________________。
④指导朗读:在没有火的情况下生活,人们的心情怎样?(板书:无火)把这种心情读出来。自由练习,指名读,齐读。
⒉引导说话,学习第二节。
①人们生活是这样的困苦,所以普罗米修斯决心为人们盗取天火。
②出示:________________,所以普罗米修斯决心为人类盗取天火。
讨论后板书:极富同情心
⒊“?题”: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盗火的?学习第3、4节。
①自由读三、四两节,练说:普罗米修斯是这样盗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勇敢机智
你是从哪些词中具体体会到的?
③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
④说话:终于有火了,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人们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高兴地)
(引读)从此,人们用火……
⒋“?题”:普罗米修斯受到了哪些折磨?读5、6节。
①讨论上题。
②这里可以看出主神宙斯是一位怎样的神?
说话:宙斯真是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过渡:面对这样的宙斯,面对这样的折磨,普罗米修斯表现利怎样?
①指名讨论,出示: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甘愿为人类而受苦。
③引读:我们每个人都会为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所感动,也感动了……(希腊大英雄赫剌克勒斯),他……(不远万里来到了加索山的悬崖下,张弓搭箭,射死了凶残的鹫鹰,把普罗米修斯救了下来。
你觉得赫剌克勒斯是一位怎样的神?
④朗读最后一句话: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⒍总结:(看板书)普罗米修斯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
⒎“?题”:他为什么要盗火?怎么不向宙斯要火呢?
⒏指导复述:①“?题”:火是从哪里来的?
②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传说)
三、作业:复述课文。
附板书设计:
无火极富同情心
普罗米修斯盗火勇敢机智
受罚坚强不屈
获救获得自由
小学四年级语文墨梅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四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王冕为自己所画的墨梅图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诗歌的大意,领悟本课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领悟本课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诗:
生吟诵古诗。
在刚才同学们吟诵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名篇佳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墨梅》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
板书:墨 梅 元 王冕
(课件出示20 《古诗两首━━墨梅》)
1、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墨梅》) 2、《墨梅》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课件出示《墨梅》范读录音)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身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身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洗砚池、淡墨、清气、乾坤 (课件出示词语注释) (2)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3)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3)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汇报交流,师总结。(课件出示代表诗人品格的相关词句) 四、品诗: 1、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收集了几幅梅花的图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出示几幅盛开的梅花图片)
2、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4、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5、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其中的“淡墨”与“清气”,知道其中有“淡泊”“清高”之意。
板书:墨梅、清气
6、同学们,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示梅花的淡雅高洁的品性吗?不是的,他更是为了通过这首诗来表述自身的胸怀,他也如梅花那般品性高洁、流露了自身不逐名追利、孤芳自赏的性格。
小结: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课件出示王冕的话: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生齐读。
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 王冕借梅自喻,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墨梅》,同学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 1、品读其他的咏物诗。
2、拓展训练: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文和绘画作品。 七、板书设计:
墨梅
元 王冕
墨梅——借物喻人——不与世俗 清气——托物言志——同流合污
小学四年级语文墨梅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五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童真童趣。
3.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内容。
4,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准备一只风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2,没错,纸鸢就是风筝。出示课件资料袋,介绍风筝。
3,同学们,你们谁放过风筝,那位同学来谈谈放风筝的情景及心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古诗《村居》引入课文,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既有知识,又自然引入到新授课文,一举两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在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或文字介绍,或图片介绍,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显然,“资料袋”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小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轻视,甚至忽略了“资料袋”,致使“资料袋”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资料袋让孩子学会在较短时间内提取与文本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
二,复习巩固
(一)生字词的复习
1,课件出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指名学生读,其余学生评价。
2,学生齐读。
3,将生字词上面的词语去掉,再让学生读
,课文内容的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谁来说一说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课件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填,并伺机板书。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也写在上面”……
设计意图: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经常得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升记忆和总结能力。
三,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风筝做好了,此时孩子们最想干什么?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的画面。
2,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
3,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写放风筝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并且找一找哪些句子、词语反映了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
4,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重点句: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2)同学们注意“翩翩飞舞”这个词,左边一个“扁”字,右边一个“羽”字,同学们想象一下,又扁又轻的羽毛飞起来是什么样的?你们通常用翩翩飞舞这个词来形容什么?(蝴蝶、孔雀……)
(3)在作者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一样翩翩起舞,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
5,是啊,风筝飞得高高的,那是最快乐的事了!请大家找一找这群快乐的孩子是怎样放风筝的?哪些词语体现了放风筝时的动作?课件出示填空,指名学生回答。
找两位同学谈一谈他们放风筝时的动作,并且请同学上讲台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风筝演示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品读及表演,体会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动作和心情,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
6,孩子们放风筝的时候有没有人看到呢?课件出示: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1)他们究竟是带着怎样地语气或表情说的呢?你能想像得到吗?(惊奇、羡慕)
(2)惊奇、羡慕,村里人在羡慕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我们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3)是呀,村里人羡慕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句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插入放风筝的图片,可以激发起学生们曾经放风筝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们的情感与课文中的小伙伴们产生共鸣,真切地感受到放风筝带给伙伴的快乐。
四,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正当我们欢呼雀跃时,忽然来了一阵风,线断了,风筝怎么样了?
2,风筝不见了,孩子们是怎样的心情呢?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我们一起读读,读过之后,你体会到了他们怎样的心情?(很着急,很伤心)
(2)那你们是从哪几个词语中感受到的?(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千呼万唤”是什么意思?(呼唤很多次)
3,同学们,不过就是一只风筝不见了,孩子们为什么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呢?(结合上节课学的知识想一想,风筝上有什么?)
预设:(1)因为这只风筝是我们精心做的,
(2)风筝上有我们的名字。
(3)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
(4)这只风筝是我们的“幸福鸟”。
4,是的,它是我们的“幸福鸟”啊,它飞走了,就意味着我们的幸福也(飞走了),所以,我们刚才还洋溢在脸上的笑容,一下子(没有了),欢呼声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有(着急,伤心)。
谁能读出孩子们的这份着急和伤心。
5,看着风筝越飞越远,越来越小,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千呼万唤,那我们会呼唤些什么呢?(风筝,快回来。风筝,别走!……)
设计意图:孩子在通过对重点句的研读过程中深深感悟到了风筝给作者带来的快乐,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在朗读中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孩子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建构着心目中的美丽风筝。此时此刻,孩子们完全走进了文本,完全融入了课堂,他们在学习,更是在放飞着最美丽最圣洁的风筝——这风筝,是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1),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你读明白了什么?(孩子们很伤心,难过)
这段话中还有那个词也表现了我们很伤心?(垂头丧气),那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
谁能读出孩子们的沮丧和难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一遍遍品读,可以对学生读书情况加以鼓励评价,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升华感情。
(2),风筝不见了,难道他们仅仅只是哭,只是垂头丧气地坐着吗?
“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这说明了什么?
(孩子们很着急,想要急切地找到风筝)。
我们的“幸福鸟”飞走了,我们能不着急吗?所以——我们到处寻找。
2,我们边哭变找,穿过田野,走过小桥,找遍了各个角落,还是不见风筝的踪影,最后看到了什么?看到水磨坊之后,孩子们怎么说的?这说明了我们的孩子们对于寻找风筝怀着一种怎样的决心?(不会放弃)
预设: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快乐,憧憬和希望;
风筝上有写着我们的名字,有着我们的希望;
风筝是我们精心做的,是我们的“幸福鸟“。
4,是的,对于孩子们来说,风筝就是快乐就是希望就是憧憬,所以孩子们在课文的最后一起想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幸福鸟”。请同学们齐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六,作者介绍:
这么美丽的风筝是谁做的呢?同学们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吗?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七,课堂练习:
小小的一只风筝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不管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孩子们的心情也随之波动,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练习本写一写描写心情的词语。写好之后,相互可以交流一下。
指名学生读一读各自写的内容。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平时积累,训练学生的思维。
八,拓展升华:
同学们,不光是高鼎,贾平凹写过风筝,还有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接近,现在请大家来欣赏一下。课件播放歌曲《三月三》。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写的是孩子们秋天放风筝的情景,而《三月三》是一首描写回忆童年放风筝的歌曲。通过歌曲播放,可以开阔眼界,让孩子们初步感知艺术不同的表达形式。
九,作业(课件出示):
后来,孩子们找到风筝没有,课文没有写出来,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接着写下去。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拓展训练。这种有意识的写作训练,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书面表达力。
十,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大家一定也像课文里的孩子们一样喜欢风筝吧。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的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吧!
板书设计:
16.风筝
做风筝快活放风筝快活
找风筝伤心
小学四年级语文墨梅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初步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到时间的珍贵
思想教育:感悟到时间的珍贵。
教学重点:
“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和生活体验中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或有关课文插图的多媒体课件。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一分钟能创造多少东西?(农业、工业、科技、体育、军事各方面的例子都可以)哪些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们有哪些动人的事迹?搜集最疼爱自己的长辈的照片和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会不会留意时间的流逝,有没有觉得时间似乎总是有,用也用不完呢?我们学习了第三课,也许你会改变想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
三、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边读边将这部分难理解的词句画下来。
2.交流不理解的词句,重点解决思考·练习3中的四个句子。
电脑课件出示这四个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这句话是理解的难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帮助理解、体会。
让学生出示搜集到的最疼爱自己而已经去世的长辈的照片,谈谈疼爱自己的人逝去了你有什么感受。
读父亲说的话,看看父亲是怎么理解的。
引导学生读读“我”的生活体验,看看“我”怎么理解的: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么过完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鸟儿明天即使飞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
出示父母或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计算一下自己的年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从中感受到“时间一去 不复返”。
指导朗读爸爸的话及“我”的生活体验。
(2)小组合作,交流对第二~四句的理解、体会。并通过朗读,从中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3、指导朗读。
朗读课文第一~七自然段,朗读时注意声调应缓慢、低沉些,带有一点淡淡的哀愁。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2.在书中标上序号,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说说内容要点。
(和太阳比赛更快地回家,跑赢了太阳;一个暑假的作业十天就完成了,跑赢了时间;读三年级时,就做五年级的作业,走在了时间的前面。)
3.画出写“我”跑赢了时间的感受的句子,读一读。
4.追问学生:你跑赢了时间了吗?了解昨晚完成作业的时间。
学生可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体会自己赢得时间后的心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5.指导朗读,体会“我”与时间赛跑取得成功的快乐。朗读时,力求体现出跑在时间前面的胜利者的喜悦和自豪。
三、学习第九、十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作者和时间赛跑后的体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受益无穷”。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表达“我”和时间赛跑深刻体会的句子,并画上“ ”。
3.投影或课件出示句子:“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1)读读句子。用换词法理解“假若”。(如果、假如、要是。)
(2)小组合作讨论: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名人的事例来说明,谈谈自己的看法。
4.电脑出示填空题。
在战斗中和时间赛跑,________;在工农业生产中和时间赛跑,________;在体育比赛中和时间赛跑,________;在科学研究中和时间赛跑,________;在学习上和时间赛跑,________。
让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完成该题,并交流。
5.指导朗读第九、十自然段,可读得慢一些。
四、总结课文。
说说自己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板书设计:
和太阳比
和西北风比 获得成功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587816.html】